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2024-07-10

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精选8篇)

篇1: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目标点击三】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实例精析一】

①鼻行动物栖息于南太平洋的一群古岛——哈伊艾爱群岛上。这片群岛是由瑞典人谕姆 维新特于194l年发现的。谕姆维斯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日本军队的战俘收容所里逃脱出来,漂泊到这片群岛当中的哈伊达太菲岛上。这是一个南北长32km,东西宽16km的小岛,岛上有一座高为1752m的活火山。这个面积为1690km2的群岛,有大小二十多个岛屿、遍生热带植物,分布着固有的特异生物群落。岛上曾有土著居民七百多人。居民们称这群岛为“太古之岛”,群岛被发观后,人们在岛上建立了哈伊艾爱达尔文研究所,国际生物考察团住在那里考查鼻行动物。他们在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鼻行动物生态观察资科和记录。鼻行动物的发现及其科研成果,轰动了国际动物学界,动物学家一致认为这是20世纪动物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

②鼻行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共有14科189种。它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食虫类动物,在特殊地理环境下,走了一条超进化的道路。

③鼻行动物的最大特征是

。有的只有1个奇怪的鼻子,有的有4个鼻子或更多的鼻子。它们的鼻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根柱子,有的像个喇叭,有的像只蜗牛。其鼻子也有多种功能,不但可用鼻子爬行、跳跃,甚至能用鼻子捕捉虫子;鼻子在它们的生活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动物学家给它们的鼻子起个名字叫“鼻子步行器官”,简称“鼻器”。所谓“鼻器”,只是一种功能性概念,而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它们的鼻子决不可与象、猪或其他动物的鼻子同日而语。

④鼻行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

。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其本来功能,其四肢功能已由鼻子取而代之。鼻行动物的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没有后腿,前腿作为一种把握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

⑤鼻行动物的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的身上长有硬鳞。它们的皮毛很细,有光泽,很漂亮。足尖、耳朵、头部、鼻端一般都没有毛。

⑥鼻行动物第四个特征是尾巴也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能用尾巴套取食物;有的尾巴带有毒钩,能致敌于死地。

⑦鼻行动物的繁殖力不太强。一般一胎只怀一个崽,妊娠期为7个月到1年,很少一胎多崽:由于它们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因而存活率较高。

⑧令人遗憾的是,某大国于1957年在南太平洋上举行了一次秘密的大型核武器试验,强大的冲击波致使哈伊艾爱群岛骤然下沉,被海水吞没,岛上包括鼻行动物在内的所有生物一起毁于一“弹”:从1941年发现到1957年毁灭,鼻行动物展现在人类眼前的时间仅有屈 指可数的16年,实在太可惜。它们连一个活标本也未曾留下来,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人类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选自《科学之友》2005年第1期)

1、给本文加一个能反映说明对象特征的标题:

2、根据③④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4分)A、鼻行动物最大的特征是: B、鼻行动物另一个特征是:

3、第⑤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4、假设第⑧段所述的鼻行动物被毁灭的事件刚刚发生.请概述其主要内容。(4分)。

【实例精析二】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氨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氨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那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c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艮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选自《科学画报》2005年第12期,有删改)1.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2.文章第③段说“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是“正常”的?请结 合上下文加以分析。(4分)

3.班上一位同学才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早生白发的原因。(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 O题。(1 1分)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 2 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l O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O.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 O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l 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1.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太阳能资源有哪些明显的优势?(3分)

2.作者在②③两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目的是什么?(2分)

3.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请从文章两处加点的词语中任选一处,写出它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它似星光万点,又似乳光一片,更似绚丽多彩的礼花。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海火”,这种迷人的景象是谁引起的呢?是谁的杰作呢? 有一种海发光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这主要是由颗粒很小的发光浮游生物引起的。其本身多呈玫瑰红色,平时凭借其体内的一种脂肪物质就能微放光明。发光的特点是,由无数白色的、浅绿色的或浅红色的闪光组成。但通常只有在海面有机械扰动或它们受到化学刺激时才比较鲜明。当海上风浪把它们推向砾石海岸时,它们受到更大的触发而发光。放出的光就像一束四溅的火花,如“火雨”跌落,一拨紧接一拨,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为火花型海发光。

还有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发光细菌引起的。它们发光强度较弱,其特点是不论什么海况,也不管外界是否扰动,只要这种发光细菌大量存在,海面就会出现一片乳白色的光辉。这样的细菌多在河口、港湾、寒暖流交汇处,特别是下水道入海处被污染处最多,这样的海发光被称之为弥漫型海发光。

另一种海发光是由海洋里躯体较大的发光物所引起的,如水母、海绵、苔虫、环虫和蚧贝等。水母躯体上有特殊的发光器官,受到刺激便发出较大的闪光,有些鱼体内能分泌一种特殊物质,这种物资和氧作用而发光。这种发光通常是孤立出现的,在机械、化学作用刺激下,才比较醒目,它们发出的海光特点是一亮一暗,反复循环,如同闪光灯似的,这种的海发光被称为闪光型海发光。

海发光不仅绚丽多彩,美丽诱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与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发光强的海区能映出黑夜的海景,因此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当船舶遇到海发光时,能使船长产生错觉,导致海损事故,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正确掌握海发光可以预报天气,我国辽宁、河北一带的渔民经多年观察总结出“海火见、风雨现”的民谚。鱼游动时所发生的海光,暴露了鱼群的藏身之地,因此,经验丰富的渔民在夜间利用它来捕鱼。(选自《语文报》)

1.请简要概括绚丽多彩、美丽诱人的“海发光”的成因。(3分)

2.不同类型的海发光各有什么特点?(3分)

3.“火花型海发光”为什么会出现在“航行中的船舶四周及船尾的浪花泡沫里”?(3分)

4.海发光与生产建设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3分)

篇2: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甘肃省兰州市树人中学 宁 辉

【摘 要】经过两年多对导学案的研究使用,发现在英语阅读课中使用导学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英语阅读的方法及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阅读;背景知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主要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编号:GSGHB0484)的阶段性成果。

英语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从八年级下开始,Go for it的教材中几乎每单元都增加了一篇篇幅较长,话题广泛的阅读材料,使得阅读容量增大,密度提高。如何在英语课堂内通过导学案的引导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笔者所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英语阅读课型中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应用。

一、英语阅读课导学案的设计环节

经过两年多对导学案的研究使用,笔者发现,在英语阅读课中使用导学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英语阅读的方法及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课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反思等环节。

1、课前预习(包括背景常识,学习目标,自我检测)。

(1)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有很多种,比如,使用网络视频或图片资料、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辩论法、提问法、小组讨论、预测课文内容等。

以九年级第二单元Section A 3a的短文Full moon, full feelings为例,这篇阅读是关于中秋节来历的介绍,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内容,对于背景知识的激活可以采用叙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提问法。让学生们自己上网查阅相关中秋节的故事及词汇,以此激发学生们对于本篇文章的期待和兴趣。

(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呈现较为简单,但是却是导学案的开始。阅读课型中学习目标的确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因此要注重英语阅读方法及策略的指导。②既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懂,那么操作性要强,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力求做到简洁、准确、清晰、全面。

(3)自我检测。“自我检测”环节是学生在进行了课文的预习之后,自己检查预习效果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以单词、短语、句型的检测为重点进行设计,旨在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词形变化,理解阅读中所涉及的短语及句型,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阅读文章奠定基础。

2、课堂导学。课堂导学部分的设计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策略的指导。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包括:

(1)快速阅读训练的设计。快速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迅速、全面地获取有用信息的教学方法,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应先设计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时重点把握文章总体大意,不必记忆细节,忽略个别生词及难懂的词句。如在Full moon, full feelings这篇阅读文章的快速阅读环节可设计如下问题: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What story is the reading about?

(2)深层阅读训练设计。在学生们大致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设计3~4个具体问题,可以是判断正误,也可是有关文章主要内容和主旨的问题,以此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深层阅读环节目的是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因此要求学生们在阅读时视线应自上而下,注意who,what,when,where有关的内容,对于why,how等问题,先找到文中与答案有关的范围再分析回答。

(3)关于重点、难点导学及突破训练的设计。这是整个导学案的重点。课文中所出现的重要语言点都要通过本环节进行讲解和训练,但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可以把正面讲解转化成句型示范或有足够思维量的问题情境,把一个个的新知识点化解成由浅入深的问题台阶,指导学生一一解决,从而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如Full moon, full feelings一文可设计如下环节:

①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填入适当的词或短语。

Hou Yi_______the nine suns and_______he people on the earth。 A goddess thanked Hou Yi by giving him_______.Hou Yi_______to drink the medicine with his wife。 Pang Meng tried to_______the medicine。Chang’e_______give Pang Meng the medicine and_______it all。As a result,Chang’e became_______and_______the sky。Hou Yi was very_______and_______the moon at night,and_______his wife could come back。

②请写出下列单词的词形变化。

celebrate(v。)______________(n。)

tradition(n。)_______________(adj)

③注意单词lie及lay的词义及词形变化。

躺在那里的人撒谎说,他把钱放在桌子上了。

The man_______there_______that he_______the money on the table。

④大声朗读下列短语并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使用它们。

in the shape of,shoot down,steal from,refuse to,call out,lay out,admire for

⑤你能找出文章中的从句吗?请用下划线在文中标出从句并试着分析它们都是什么从句。

(4)关于能力训练的设计要注意巩固所学知识,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点、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把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化,旨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如在例文中可以设计:

①根据文章内容补充词汇并完成句子。

People like to a_______the full moon on the Mid-Autumn night。

The story of Chang’e is one of many t_______folk stories。

Hou Yi got m_______medicine for s_______down the nine suns。

②请同学们复述故事内容,比一比谁讲得最好!

3。课后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学情况,将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记录下来,让反思和总结成为一种习惯。

二、导学案实施应用中的建议

1、将“导学案”上本课时的相关内容课前就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们清楚上课时要学习什么。

2、阅读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因此,上课时老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在快速阅读训练和深层阅读训练的环节,可采用提问、扮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重点、难点导学和突破训练是课堂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进行突破。确实需要教师解释的,可适当进行讲解。

3、每节课后都应让学生及时作出本课时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并及时进行巩固、复习。

篇3: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在小学语文单篇阅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在阅读时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而无法更准确地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 更不用说一节课需要阅读三四个文本的群文阅读课。这个时候我们经常的做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资料, 在课前导入时用PPT的形式展示出来, 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如果我们尝试在这个部分使用微课进行教学, 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微课的介入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去学习, 教师提前制作好相关视频通过QQ群等方式发送给学生, 让学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上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这种前置性的学习提前了解了学习的主题或者课堂的重难点, 把视频中的疑惑或者问题记录下来,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具体如何运用到群文阅读的教学当中, 我们以浙江沈晓惠老师的《诗歌中的矛盾》为例进行分析。

这节课一共选择了三首诗, 分别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如果我们按照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 酌字酌句的分析、解义, 让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 进行这三首诗的教学, 显然在一节课是上不完的。沈老师选择这三首诗的目的在于:1. 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之处”, 求同存异, 比较、 分析背景来让学生感受诗歌、文章中独特的意境。初步掌握用这样的方法来欣赏诗文。2. 能把“解析诗文中的矛盾之处”来感悟诗歌、 文章意境的方式运用到平时的诗文阅读中去。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同时为了缩短教学的时间, 沈老师制作了一个微视频, 让学生提前预习。视频的内容大概有: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读示范;2. 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历史背景; 3. 古诗中的注解;4. 引发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矛盾点——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 还是帆影点点?

整个视频不到三分钟, 紧紧围绕本堂课的主题“诗歌中矛盾”, 同时加入了作品的历史背景等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基本大意, 同时引发了学生进行思考。 因为是诗歌的教学, 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微视频中也有标准的朗读示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发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

随后, 在课堂上老师直接提问:当时长江上到底是孤帆一片, 还是帆影点点?学生根据微视频的自学, 发表不同的观点。老师进行追问, 经过争论大家基本都觉得长江作为古时候的交通要道, 不太可能是只有一只船, 那么李白为什么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呢?

根据追问, 引导学生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现这样矛盾的地方, 抓住它, 追问和解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 了解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随后将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迁移运用, 发现《渔歌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两首诗中的矛盾点。

由此可见, 整堂课的教学步骤为:教学视频——引发讨论—— 揭示主题——迁移运用。微课在整堂课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学作用, 通过微课的引导抛弃了传统的字词句的分析。结合后面老师的引导讨论, 对后面两个文本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示范, 一堂课同教几篇诗文, 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自己理解、自己质疑, 通过“寻找诗文中的矛盾点”这样的方式来发现诗歌、文章的魅力所在, 使学生能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同时, 微课的介入强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而高段的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自学的方式, 通过翻转课堂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外就能解决一些基础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的方式, 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总的来说, 微课的介入使得本来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多文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时间宽裕了很多, 同时通过微课的自学让学生能够首先建立自己的基础认知, 为后面的集体讨论打下基础, 只有在自己已经建立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讨论才是有效的讨论。 其次, 微课的介入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本, 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摘要:大数据时代, 微课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正风靡全球。群文阅读, 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 正逐步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本文试图以浙江沈晓惠老师的《诗歌中的矛盾》为例, 分析微课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所起到的导学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微课,导学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8) .

[2]于泽元, 王雁玲, 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6) .

篇4: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关键词】高中英语  导学案  效能

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具有主体性、引导性、延展性的特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对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理解思维,满足认知需求。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导学案解决阅读重难点,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提升阅读能力。

一、突出阅读重点设计学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我们要突出教学的重点,最好能让学生在预习教材时就能打开思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解决一些探究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学案一旦明确了重点,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有侧重点,我们的教学更有目标性。

对于新文章的阅读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题目和设置的思考问题着手,把握阅读理解的重点。学案设置的问题要能从文章的表达意图、写作特色、主旨内容出发来设计问题,给学生阅读提示。牛津英语教材Advance with English前,有一个Reading A,就是对阅读内容的提示,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充分利用这一块,引入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能紧扣文本,对文章的写作意图进行思考,明确阅读的重点,启发思维,为进一步的理解做好准备。此外,学案除了要突出重点,还要凸显难点,让学生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深入地思考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于难点的解决,我们就要从方法上突破,在学案上补充与文本相似文化背景的文章,让学生在相似的阅读情境中感悟出阅读理解的方法。或者是添加与文本相反的案例,让学生区分学习,从反面的角度理解内涵。这样,学生就能借助学案的引导,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理解问题,收获阅读方法,丰富思维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

二、借助阅读促进互动探究,帮助学生认知理解

导学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探究阅读上,还能帮助学生合作学习,互动探究,实现教学工具的“活用”。针对教材,我们可以在学案中设置一些探究问题,开展讨论学习,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对于学案上的思考探究和拓展练习,我一般鼓励学生讨论解决,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尽可能地将个人得到的信息整合,汇聚多个人的思维,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其在面对问题时,能主动地解决,收获方法和经验。在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里,我们要充当问题设计者、讨论指导者的身份,一边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情境,一边引导他们完成探究目标。比如,我在教授牛津英语模块三第三单元Back to the past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Reading A中的习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分析其阅读理解的情况,在设计学案时加入他们的难题,引导其围绕Why was Loulan an important city about 2,000 years ago? What do you study from Loulan disappeared?进行讨论交流,小组一起阅读学习,互相引导,共同提升认知理解能力。再比如,在学习第四单元关于Friendship时,我先让小组一起阅读文章,熟悉内容,然后围绕主题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proverbs related to friendship?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f friendship between boys and girls?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深入地了解文本,对其中的要点展开探究,借助团队的力量,解决问题。

三、围绕教材注重阅读提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对于导学案的利用,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文本表面的感悟理解上,要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其情感,体会到语言背后的文化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升华自己的英语阅读。

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一般都会涉及到文本词汇、语篇主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语法表达等,这些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我们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桥梁。针对教学的内容,首先可以利用文化背景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其融入情境,加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四、关注阅读进行评价反思,优化学生阅读

借助导学案提升学生阅读效能的方法需要借助评价的方式来呈现其效果,一方面,让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改善学案,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阅读方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篇5: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指出“ 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样大的教育环境要求师生必须提高课堂效率,而前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应对较以前时间紧,任务重的状况。

就我校而言,多数学生的学习基本还是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上,加之他们兴趣本来就不强,这样英语就成了同学和老师心中永远都挥之不去的隐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严重不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由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二、课题研究目的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总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师主导的生词的认读、重点词的理解搭配、句子的翻译和造句训练,简单机械的背诵上,显然这样的教学,其弊端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的把握,却忽视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只能被动的在教师的思路引导压制下,进行凌乱的知识点的学习,并不能积极主动的领悟作者的思想和驾驭文章结构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就无法提高。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因此,该课题是一个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相相结合的课题。而“学案导学”下的初中英语高效整体阅读课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其目的是力求通过研究,建立对初中英语阅读课整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较为系统的认识,研究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及特点,探索由接受到探究的转变策略及总结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并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帮助。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国内外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学习,对“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理论依据,学案的编制、操作模式以及如何把握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2、英语高效整体阅读课学案设计编写的研究:通过对学案的作用组成要素、编写原则等理论学习,与组内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学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要体现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互通信息;学案要向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内容编排要全面并且要与教学进程同步,重难点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英语高效整体阅读课学案导学”操作流程的研究。为了较好的使用学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将进行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进一步建构“学案导学”的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操作流程,初步总结出“学案导学”的英语阅读课学案导学教学流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4、“英语高效整体阅读课学案导学”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案例研究。将对这种英语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成绩以及心理是否有积极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进行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针对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先进理论进行文献学习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践与反思相结合,递进式提高;

案例研究法:将对这种英语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成绩以及心理是否有积极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进行案例研究; 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经验总结,进行理论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半。研究过程是:

1、准备阶段。

(1)、这个阶段主要根据我校英语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英语高效整体阅读课学案导学”实施方案。

(2)、对学案导学的含义、学案的设计、使用,以及“英语高效整体阅读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等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课题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全面启动子课题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开展工作。课题组定期集中活动,通过组织教学研讨,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等。主要任务有:(1)、举行开题会议。

(2)、结合该课题全面开展专题研究,撰写心得体会及经验论文,并做好每一阶段的实验论证小结工作。

(3)、举行课堂实施阶段小结会议,开展课题经验介绍及课堂教学展示。

3、总结阶段。

在大面积实施取得比较好的基础上,整理研究资料,填写研究报告。展示课题成果,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推广工作和开展经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论文。

(2)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英语导学案资料等)。

4、课题结题阶段

(1)、做好资料分类归档,整理试验资料。

(2)、撰写《“学案导学”下的初中英语高效整体阅读课教学模式研究》实验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汇编优秀导学案、撰写优秀教学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研究成效

篇6:记叙文阅读复习导学案

A、记叙文线索,线索类型:--------、-----------、----------、----------、------------、-----------、-----------B、记叙文写作顺序:------------、-------------、----------------

c、记叙文表达方式:--------、-------------、--------------、----------------、----------------d、记叙文描写类型及作用:---------、----------、-----------、-----------、------------e、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f、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g、修辞方法及作用:--------、----------、----------、----------、---------、---------、-----------h、文中重要句段作用:------i、记叙文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A)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B)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17.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8.赏析画线的句子。

(A)--——————————————————————————————————————————。

篇7: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考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相关要求。2.熟悉现代文阅读的相关基础知识。

3.把握高考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出题方式和答题思路。

4.通过训练归纳答题技巧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散文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1.明晰考查重点,洞悉高考设题类型和题目设置的规律; 2.掌握散文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参考核按钮P244(解题指津)]【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一课时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知识链接】

阅读文章首先应该分析作品的结构、段落(包括段内层次),找出其线索,概括主题,不管有没有直接命题。即使其它方面的考查题目,也要借此确定答题区域。总之,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一.散文的贯穿线索(1)散文的常用线索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散文的标题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2)线索的作用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二.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中间

①承上启下②由叙述转向议论③由写景转向抒情④由正面转到反面 ⑤由„„到„„⑥层层深入⑦总领下文⑧总结上文„„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 “空白”。„„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三.分析、概括作品的总体结构思路

分析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1)线索指出线索是什么,是怎样贯穿全文的(2)写作思路(文章思想脉络)

先依据内容划分层次,归纳概括,最后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

①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②并列式③对照式(正反对比)

④层进式(层层深入,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等等。(4)主要结构特点如倒叙、插叙、先抑后扬、由实入虚等等。四.归纳内容要点

1.划分段落或段内层次。文章段落的划分

①依据时间顺序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语,应找出有助于划分段落的标志。

②依据空间顺序注意文章地点的转换、空间位置变化。③依据分列的事物 注意文章所写景物、事物的变化。④依据事件的发展 注意事件发展的阶段性。⑤根据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段落层次

⑥依据思想情感的变化注意文章的感情或作者的联想、想象、思考内容的变化一般的散文都有一条暗藏着的情感线索,有的甚至直接以情感为线。⑦依据文章结构特点,常见的如“总—分”、“分—总”或“总—分—总”结构,有的是并列结构,还有的是层进结构。段内层次的划分

①根据文本的内容根据段内的内容(或时间,或地点,或事件„„)来划分段内的层次。②根据文章的标点符号有时文章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可用来作为划分层次的重要参考。③根据文章的词语标志词语标志(如“首先„„,其次„„”,“先前„„,后来„„,如今„„”等)也可用来做为重要参考。

2.概括段落或层次的核心内容。要注意领起句和中心句的区别。中心句能够反映核心内容,领起句不一定是中心句,它可能只起领起一段文字的作用。3.注意筛选文中的信息。五.概括作品主题

文章阅读的第二步,就要概括作品的主题。

1.联系背景时代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依据。2.抓住标题文章的题目,片言居要。它是全文的“睛”。

3.抓中心句抓住各段的中心句或筛选其它较为显性的信息可直接掌握主题和情感。4.筛选信息

注意筛选文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深透理解文中的有较深寓意的重要语句,尤其是抒情性语句、议论性语句、比喻性语句等等。作品的主题常常寓于这样的语句之中。

5.注意类别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写景、咏物等类别。①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注意分析细节中透露的真情,小事件中蕴含的大道理。还要注意分析人物,通过人物对生活的态度、社会的认识来理解主题。②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抒情散文:注意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者,直接理解其抒情语言;描写自然风物者,理解其寓有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④哲理散文:注意种种形象中寓有的关于天地、自然、社会、生命的真理。尤其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尤其是一些标题的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6.注意题材

散文的题材广泛多样,简直无法分类概括,常见的有乡村(田园)题材、回忆(纪念)题材、怀古题材、风景题材(游记名胜)、日常生活场景(物件)等。题材与主题密切相关。7.整体把握

划段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线索,尤其是隐含于文字深处的情感线索。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因此鉴赏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感情脉络,进而可以准确地把握主题。【典题呈现】.(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见核按钮P242】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

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题型示例】

①本文主要分×幅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②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个关键词语。

③本文以××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④文章第一段写到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⑤从第n段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智慧解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考生应做到:

1.仔细阅读全文,在概括段落内容,领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把握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找出文章和段落的中心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过渡句,有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和行文思路。2.分析全文的布局谋篇特点。注意标题,以及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重要段落的作用。

3.审清题干要求,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并看文本中有无显性的信息。如有,筛选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整合组织答案;如无,则依据文本,用自己的话进行提炼、概括。

4.主题、情感的概括。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含蓄的内容加以解说。

5.涉及各种表现手法(如修辞使用、古诗文引用、艺术性描写等等)的关键词或关键语句作用的分析,一定要结合文本主题、内容要点分析出其表达效果。【答题范式】

1.分析线索:首先要点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并分析其布局谋篇作用(如何组织材料的),再分析其能表现怎样的主题。即:线索+作用+表现主题。

2.关联作用:首先概括本句(段)的内容要点,然后分析与前后文的关系,再分析其对于表现主题所起的具体作用。甚至有时还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即:结构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手法及其效果)。

3.一定要结合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仅堆砌术语,而不进行分析。由高考批卷看,既要用“术语”答出要点,又要有具体分析,否则常难以得高分。即:术语+具体分析。4.归纳内容要点:

(1)取干去枝,摘录整合。改造、组合、变换。

(2)全面、分条(按照段落、层次或问题的指向内容)概括。(3)既要高度概括每个“点”,又要具体呈现每个“点”的内涵。即:方面①+方面②+方面③„„ 5.概括作品主题:

(1)扣住问题指向,分条概括。

(2)直接概括全文主题,常用“通过„„的描写(叙述),表达(寄托)了„„情感(认识、思想),赞美(肯定、批判、讽刺)了„„”这个套路。

(3)对情感主题的概括要正面直接,不能用否定句和疑问句。即:方面①+方面②+方面③„„ 【巩固练习】《太阳梦》【见核按钮P232】

第二课时分析基本特征,掌握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一.散文基本特征

①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②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③选取典型有特征的事物,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不同的人称的交互出现:

①可以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使行文变化曲折; ②有助于作者不同情感的表达。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描写技巧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②静态、动态结合;③白描、细描结合;④描写、抒情结合; ⑤虚、实结合;⑥正面、侧面描写结合;⑦点、面结合 ; ⑧色彩和声音结合„„ 写景角度

①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②感觉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味觉„„ ③写景顺序――远―景、高-低、外-内„„④写景手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⑤写景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基调„„ 景物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 ⑤更好地表现主题。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技巧

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抒情作用

①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用第二人称,使作者的情感态度更为鲜明。

②情景交融,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哲理散文——选取典型性题材,富有深刻内涵,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

表现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借古喻今、以小见大„„ 二.散文的表现手法

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文体知识运用、修辞手法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等。具体有: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详细见核按钮P233】

(二)表达特色:

①语言风格(特点)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②描写特色描写技巧、写景角度„„

③抒情特色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

(三)常用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等。艺术手法【见核按钮P234】 补充: 1.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烘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2.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文学中的白描指紧紧抓住景物环境及人物形象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或景物环境的特征。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传神。3.细描

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文字绚丽,色彩斑斓,具体生动。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两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典题呈现】《往事》【见核按钮P235】【题型示例】

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②本文第n段,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为什么?

③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④作者说“„„„„”,又说“„„„„”,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⑤“„„„„”,结合以上这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示例说明: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的题目,常考问“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人称的变化”等内容。考查表现手法,常直接提问,或考问“表达特色”、“艺术表现”、“语言特点”等等,或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设问。

【智慧解题】

1.总体上把握一篇散文的基本特征,具体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2.对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要了然于胸,并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

3.手法与作用常常结合在一起,既要恰当运用术语,又要结合文本中具体例子展开表述。【答题范式】

1.对表达技巧题的表述可采用三段式: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主题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艺术作用)。

即:技巧+内容+效果。

2.多角度: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可以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规范语言: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等等;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答题模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巩固练习】《逝水流年》【见核按钮P251】

第三课时体会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艺术

【知识链接】

一.散文中所谓的重要语句是指:

①从作用上说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从表达上说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⑥从出现的频率说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二.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句子表面的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等。三.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分析重要词语(关键词)的含义

设题的“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②分析句子和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句子和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爱憎、好恶等等。

③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的比喻义、双关义等等。

④结合全文(或上下文)分析语境。结合全文分析语境,可以理解句子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所揭示的文章主题。

⑤分析句子的结构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义(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

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四.文学作品语言的特点: ⑪形象化

文学作品要求作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绘声绘色地描写社会生活的图景,使读者进入一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境界,直接地感知或想象出作家所描绘的一切。⑫凝练含蓄

这是文学作品要尽可能以经济的笔墨去描绘和概括丰富的生活和思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⑬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它总是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总是熔铸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鲜明地表现在作品语言上。⑭具有音乐美

知识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五.鉴赏语言的角度 1.风格之美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婉约柔美、典雅灵动、寓庄于谐、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清新隽永、华丽多彩、口语化、生动形象、符合人物身份„„ 2.用词之美

精美的炼字、叠词、反复、化用、成语等。

(1)炼字——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露、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2)叠字——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4)化用古典词语,选用文言词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3.句式之美 4.音韵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5.修辞之美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6.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见核按钮P236】 补充:

⑩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⑾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⑿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典题呈现】《冬阳·童年·骆驼队》【见核按钮P238】 【题型示例】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①“„„„„”,这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②为什么说 “„„„„”?请联系„„,分析这句话的含意。③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示例说明:

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题目,常常提问比较直接,有时加进“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在“„„„„”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词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本文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几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③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示例说明:

考查体会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也称表达特色),着重于语言方面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可就词语、句子到段落甚至全篇提问,有时加进“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智慧解题】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要有语境意识,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语句的丰富含义。

2.既要解释语句的表层含义,更要解释语句的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等。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阅读时,划出文章表达精彩的语句。

2.全面考虑语言风格、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艺术。3.既要点明散文的表达特色,也要举例进行具体分析,更要说明其表达效果。4.有时要结合重要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

5.提问角度比较直接时,就按照要求从这几点上回答问题,提问比较笼统时,就要根据文本,从[知识导学]所提示的诸多方面考虑。【答题范式】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根据问题形式和原句原文的内容不同,可以有多种程式。1.释关键词义、释比喻或双关意义+释句义(内涵)+析作用(表现主题、艺术效果、结构作用等)

2.可以从句子的深刻含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点语言特色(用术语)+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巩固练习】《月光汹涌》[见核按钮P250]

第四课时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魅力

【知识导学】

一.文学作品的形象既可指人,也可以是物。

人物形象散文塑造人物形象常常不像小说那样集中创造生动具体的典型,而是就特定场景描写人物,透过人物寄托一定的意义和情感。鉴赏人物形象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人物在作品中活动的原因和主题意义,理解作者透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

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作品中蕴含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事物。这些物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鉴赏物象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物象所蕴含的意义。

(一)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人记事的散文,及一部分写景的散文,常常都有人物形象存在。考查散文人物形象,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人物形象的特征;领悟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①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

②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议论。③分析文中用比喻、抒情等手法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④分析文中人物的称谓,确定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⑤结合文章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领悟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人物形象的特征去分析。尤其要注意结合重要语句分析作者情感的题型,要透过语句的丰富内涵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分析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 衬托

①侧面烘托: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正衬。②对比衬托: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这是一种反衬。描写

①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

②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③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⑤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它涵盖上述四种描写的细节。

(二)散文中的物象

文学作品阅读经常考查“物象”的特点,这“物象”可以说就是“物”的性格特征,可以像分析人物形象那样去分析。①物象作用

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常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物象特征

概括出物象的特点,类似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③物象意义

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二.“鉴赏作品的内涵”要根据题目的考问指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①掌握作品的主题透过主题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②分析要作品的形象

透过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作品的语言尤其是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的“言外之意”,即其中所蕴含的深义、情感、意境等等。④分析作品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点题语句

作品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语句(常常有比喻或双关),常常是文章画龙点睛之处。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结合第三节的知识导学(描写技巧、写景角度、景物作用、抒情技巧、表现手法„„),分析各种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2.细节描写、叙述的艺术效果: ①从内容方面分析

突出某方面的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

使用××表现手法,增加画面感,突出某种意境,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③从行文角度分析

使行文富于变化,情节起伏,摇曳多姿„„ ④从结构角度分析

与前后文形成照应、铺垫、悬念„„

四.理解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①思想性是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及具体“问题点”的内涵。

②艺术性与“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一致的。【典题呈现】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见核按钮P239】【方法归纳】

一.欣赏作品的形象

1.作者透过人物或事物,总要寄托一定的意义和情感,因此,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分析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

2.人物形象,要注意其性格特征和代表意义;事物形象,要注意其象征意义。3.要注意抓住细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4.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意义常常通过一些重要语句表现出来,尤其是有关的评论语句,因此,要注意结合重要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二.赏析作品的内涵

1.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特点来分析具体语段或语句的内涵。2.要注意分析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要用自己的语言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鉴赏分析。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1.要分析作品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或事物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以领悟和赏析作品的艺术魅力。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艺术性进行鉴赏分析。

2.从内容、表现手法、行文特点、结构作用等多方面分析艺术效果。【答题范式】

1.人物形象或“物象”特征:筛选概括,按点排列 2.通过人物或“物象”理解情感(主旨):人物性格(“物象”特征)+举例+情感(主旨)分析 3.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技巧:关键词(手法)+人物性格(“物象”特征)+表达效果(主题作用、艺术作用)二.赏析作品的内涵 表层含义(外在形象)――深层含义(精神内涵)注意:扣住主题和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三.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内容表达——艺术手法――艺术效果――举例分析 【巩固练习】《清明》【见核按钮P249】第五课时评价作品价值判断,鉴赏作品审美取向 【知识链接】 所谓“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评价”,即评价文章的审美认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对文章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作出恰当的评价。更突出“价值”和“审美”的意涵。①对词语或句子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进行评价 首先,按照前文“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部分的方略去理解句子含义。其后,联系全文对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概括和评价。②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形象进行鉴赏评价 首先要按照前文“欣赏作品的形象”部分的方略对作品形象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再对“形象”所寓有的情感内涵深透理解,才可有对作者(或作品)的价值判断或审美取向的评价。③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评价 首先要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把握景物的意境特点,情感基调。再对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文章主题进行评价。④对作品的布局谋篇进行评价 首先要对作品的布局谋篇进行整体分析,或按要求对某方面的构思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再对文章的审美观点或效果进行评价。⑤对作者的某方面的观点态度或文章某方面情感主旨进行评价 首先对作者某方面的的观点态度或文章主题有个整体的把握。再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典题呈现】《论诚意》【见核按钮P241】【方法归纳】 1.文本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评价的根本依据,必须重点把握,不能脱离文本仅凭主观认识妄作评论。2.要选选准信息区域,分清条理,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答题时必须分为两步走:先要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才能进行评价。3.要依据题干的要求,结合作品形象、重要语句、艺术手法等等进行具体评价。4.评价时,既要指出文本的主题观点、形象特色、语句意义、表现手法等,又要说出自己的认识。【答题范式】 1.评价作品价值判断文本内容(概括)+延伸评价 2.鉴赏作品审美取向文本审美观点(概括)+鉴赏评价。【巩固练习】《看麦熟》【见核按钮P248】第六课时探究文本内涵,提出自我见解 【知识链接】 一. “探究性试题”形式 ①文本研讨式 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就是对文本进行探究。内容包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表现手法的探讨等等。考生可以只按作者的理解去思考,甚至还可借助阅读材料的要点作答。②认识探讨式 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观点可以和作者不同,但一定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常识,也就是普世价值观念。③知识积淀式 能力是检测的重点。探究性试题可以达到对二者考查的有机统一。此类试题探讨的对象常常是考生在课本中接触得比较多且较为熟悉的,但如果仅有课本知识,又是很难写出有分量的答案来的。④个性创意式 内容可包含上述三个方面,但主要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答案鼓励与作者或文本的不同认识。二.“探究性试题”特点 ①多元性: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是多层次的,可以考查考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②发散性: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规定的。③开放性:试题应该是半开放性的——多角度,但不是漫无边际。三.探究的切入角度

1.探究-“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①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等

进行深入探究。②情节(细节)描写:透过散文的情节(细节),探究某种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等。③环境氛围:透过散文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④语言表达:透过描写语言或议论抒情语言,探究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等。⑤主题情感:把握文本的主题,探究题目涉及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等。

⑥时代背景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①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等。

②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情节(细节)设计等等。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进行探究。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感悟和体验文本;②立足自我,独立思考。由文本延伸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探究社会认识问题,考生可以就自己的认知作答。【典题呈现】(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见核按钮P243】【方法归纳】 1.判明限制程度。一般来说,探究性试题中的限制性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二是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三是社会道德普世标准和公众常理认知的限制性要求。试题材料(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又有两种情况:(1)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是不可否定的,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遵从文本,适当引申和拓展。(2)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可以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认识,或作答范围相当广泛。示例中答案为“言之有理即可”,或 “略”,或列出正反两种意见的都属于此类。切记: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和“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显然是“不受欢迎的”。2.答案来源:(1)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作品)的认识;(2)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甚至只要求“言之有理即可”,或干脆是“略”。3.答案类型:(1)只能作肯定回答;(2)只能作否定回答;(3)既可以作肯定回答,也可以作否定回答。【答题范式】 1.“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先用准确的词语短语概括说明文本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即:亮明观点+具体分析+联系现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应先概括点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再用术语(关键词)说明文本的某种表现手法,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即: 即:概括点明创作意图+说明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先结合文本分析问题,再表达自己的见解。即:分析所示问题(结合文本)+表达独立见解(立足自我)【巩固练习】《永不道别》【见核按钮P248】第七课时实战演练

罗 曼 · 罗 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 给0分)(4分)()()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 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 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 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 人的苦恼。答案 A E

17.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 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2分)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2分)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2分)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 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二)(2011年天津卷)《塔上的树》【见核按钮P228】

第八课时梳理归纳

篇8:群文阅读教学导学案

一、围绕目标, 构建问题

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往往容易走向为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的误区, 忽略了所设计的导学案是为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围绕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将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1]例如有位教师在《咬文嚼字》的导学案中将“过程与方法”、“学习重难点”均定为“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首先在“合作探究”的“文本解读”环节设置了五个问题, 分别是《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改写的例子、“僧推月下门”一句推敲的例子、《惠山烹小龙团》的例子、“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它们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和作者的论述给我们哪些启示。通过五个问题的巩固落实让学生从文本的例子中获得启示, 在此基础延伸到课外的内容, 在阅读巩固部分以2013 年湖北卷为例, 将《雷雨》中两个版本的台词进行对比, 让学生以高考真题练习“咬文嚼字”, 最后让学生本着咬文嚼字的原则, 围绕“青春不朽”为话题拟一个作文标题。教师的这些设计逐层深入,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重难点, 起到较好的导学效果。

二、抓住关键, 合理取舍

编写导学案时, 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实现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体现, 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前提。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讲究教学问题的设计, 注意从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密度上设计问题, 精心设计问题的类型与梯度, 巧妙设计问题的方法, 设疑激思, 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与质量。[2]以往笔者在编写导学案时, 选择问题容易出现合理取舍的问题, 容易造成问题的堆砌和反复, 结果使用导学案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导学案’不是练习的罗列, 而是各种练习册生本化后的学习资源的精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3]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做到按需设题, 化繁为简。一位教师的《说木叶》导学案, 在课堂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部分知设置三个问题, 先是围绕文章, “最后一段说在艺术形象领域里, ‘木叶’与‘树叶’的差别一字千金, 你从哪些段落看得出来?两者有什么差异吗”。然后基于此延伸到下一题, “下面请大家在下面的意象:月、梅、柳、草等 (可选其他) , 任选其一, 看它们都有哪些暗示性, 最好有诗词作证”, 该问题涉及高考诗歌的重要考点———意象。最后由赏析升格到写作, “请以‘夕阳’为重点, 以‘一位老人……’为开头, 围绕‘悲戚’‘无奈’‘乐观’等, 任选其一, 写一段文字, 100字左右”, 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 体会语言的暗示性。这样的导学案, 让琐碎、繁难的问题简练化、系统化, 让学生深文浅读的同时, 又避免了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写导学案。通过阅读方法的示范, 较好地发挥了导学案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鉴赏, 最后学会将阅读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这有效避免了学生为阅读而阅读的问题,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层层推进, 延伸拓展

优秀的导学案往往结构合理, 其中的问题彼此应有梯度和联系, 遵循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领, 能力应逐步获得提升和扩展。众所周知, 在高中阶段, 鲁迅的文章学生并不好理解, 所以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 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 我们将导学案分为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引领探究、高考真题演练四部分。我们在自主预习的整体感知部分, 设置了两个问题, 分别是“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君。课文的七节中, 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其他几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可以归并为几部分?理由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 引导学生梳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合作探究部分, 主要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生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快速阅读一、三节) ”, 以及“通览全文, 作者的 ‘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 这种情感触及的‘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 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人, 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来合作探讨作者的爱憎之情。在引领探究部分, 则主要是结合课本的课后练习, 对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赏析。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纪念性文章的思想内涵。在“高考真题演练”板块, 我们选择了两道与课文内容练习紧密的高考题, 一道是2011年湖北卷, “某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 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选一位, 为其写一则颁奖词”;另一道是2011年江西卷, “参照下面鲁迅的画像, 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 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通过这两道题, 扩大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对作者和主人公的认识的习惯。当然, 导学案的编写根据所教课文的具体内容, 应灵活设置相应的板块, 切记模式化和程式化。否则将会影响导学案使用的效率, 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浪费学生的时间, 最后流于一种形式。

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直接影响导学的有效性, 设计时应努力优化问题设计, 让导学案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让师生通过导学案这一载体能获得教学相长。

摘要:教师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是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进行的一种高效课堂的探索。以如何优化导学案问题设计为切入口, 从问题的构建、取舍、延伸拓展几个方面,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了如何合理设计导学案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策略

注释

1[1]卢明.让导学案成为提高语文预习效果的催化剂[J].语文教学通讯, 2014 (1) .

2[2]冯辉梅.语文教育的省思与突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146.

上一篇:二级医院自查报告下一篇:送给爸爸的一封平安信优秀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