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春节民俗作文

2024-07-27

关于北京春节民俗作文(通用8篇)

篇1:关于北京春节民俗作文

家乡的春节

春节是我们广东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人们在春节期间都是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春节的时候,广东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喜喜气洋洋的,大家都非常开心!

按照家乡抚州的风俗习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还是晴天多,这时大家都忙着打扫卫生,洗净全部肮脏的东西,扫去一年的废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也陆陆续续赶回家和亲人团聚庆新年。

农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点灶灯,包糯米子,用豆子磨粉,加糖成为豆沙,再和子拌裹,大家都围着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首次过年,点上蜡烛,也就是希望来年红红火火。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是过小年,也就是小孩子过年,这一天大人们为小孩子忙忙碌碌,做好很多美味佳肴,晚上我们一起放烟花,玩个痛痛快快。

农历十二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除夕这一天,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家家户户贴对联,满桌的鸡、鱼、肉、蛋、山珍海味,米酒飘香一醉方收,吃完晚饭,大家团聚一堂,欢度春节。边看电视边聊天,大人为小孩发压岁钱,希望我们来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出理想的成绩。直到十二点结束,鸣鞭炮关大门,这就叫辞岁。接着守岁黎明前开门,又鞭炮齐鸣,这就是像征开门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正月初一这一天,男人们带着自己的小孩走亲访友,向长辈拜年问好,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机关团体打龙灯拜年,有机会全家一同逛大街购买拜年的礼品,这样拜年,走亲访友,一直到农历十五,这段时间做客喝酒,家家扶着醉人归。

最后,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雄狮起舞,长龙游街,一片热热闹闹,也就是说这天是春节最后一日,元宵元宵,也就是把过年剩余东西全部吃完,再吃一些汤圆,象征着今年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红红火火,明天就要大干特干,学生上学,大人们外出务工。家乡的春节年年如此,热热闹闹,一年更比一年好。

大家说春节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

春节趣事

春节趣事广东省广州市暨南大学附属小学四年三班李秋时我的春节和你们的春节大不相同,我回了河南汝南的老家,放了许多各种各样的炮,有大纸炮、飞天雷、飞天火箭、水雷等等。有一天,我把一个有30厘米高,直径20厘米的白色大纸炮放在雪堆里,它的威力比小型手榴弹的还大,我用火机点燃了火线,然后我很快的跑进了屋里,1、2、3轰的一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跑上去一看,雪堆上有一个很大的洞,比我想象得还要大。我们又把水雷往水里里一扔,很大一个水花一飞冲天,威力无边,把水面的冰都炸得飞了起来,水面上出现了壮观的景象,很多黑色的烟从水而起。在老家过年真开心,我可以放炮,还可以率领很多童子军,我在老家的这几天玩得很开心。

踩气球

踩气球广东省潮州市城南小学301黄洛瑄今天,是我想念已久的日子—春节。我的一家人举行了“踩气球”这个游戏。家里的气球有大的、小的、红的、黄的……非常漂亮。我和弟弟还挑了一些挂起来,把家里装扮成春节联欢会现场。口令一响,我就跳向气球推,“叭,叭!”气球发出爆炸声。爸爸妈妈也跑过来踩。“叭,叭!”像放鞭炮一样,即吓人,又好玩。最后,只剩下一个。弟弟一踩,它就跑了,弟弟就去追,脚一滑,弟弟恰好坐在气球上,“叭!”气球在弟弟的屁股下炸开了。这下,可把我和爸爸妈妈弄得哭笑不得啊!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真开心啊!

家乡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是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是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是少不了的。其次,就是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是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同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是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广东春节乐消费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吃团年饭更是春节各项活动的重中之重。前些年,爸妈收入不错,我家买了一套新房。每到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买年货,贴春联,大扫除,然后打个电话,把在小县城生活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请到长沙,小住一段时间,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大年夜吃团圆饭,放一挂鞭炮,父辈给爷辈敬酒,送上健康祝福。爷辈给父辈回酒,说些鼓励的话,还给孙辈压岁的一份红包。钱不多,就五十元,心意到了,我们也很满足。晚上,大人们围着火炉,一边剥着花生、瓜子,一边有说有笑地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这些小孩则走到家门口玩花炮。屋里屋外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今年春节的年味似乎有点改变。在年前,爸爸就跟妈妈商量,年夜饭在外面吃,预订玉楼东五一路店,预算两千元。没想到,一向奉行节俭的妈妈破天荒地同意了这个提议。往年我们盼着的压岁钱也被置换了,爸爸妈妈打算到超市为我们选购新衣服,老人小孩各购置价值一百元的新装,权当压岁钱。过了大年初一,年初二我们全家开始近郊游,门票车资外加吃饭娱乐,共一千元。./

进饭店、穿新衣外加旅游,爸爸妈妈送给全家人的春节大礼包,让我们乐享其中。只是我有些纳闷爸妈的“大方”,因为年前我曾听爸爸对妈妈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也在经济衰退阴影下,工厂效益下降,大批工人失业,从广东回乡的民工就有两百多万人,我们单位的年饭也不搞了。”

为什么爸爸单位变小的年终红包可以把我们家的红包撑大?当我问爸爸这个问题时,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老爸讲了一个深奥的道理:我们的年终红包变小了,但还算中产阶级,我们今年不做理财族,要做消费族,大家多消费就可以提振生产。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此专业的解释,仍让我一头雾水。爸爸看我满脸的疑惑,只好继续用浅显的话进一步解答:我们买了商场的东西,工厂就要生产更多的东西,原来失业的叔叔阿姨就有机会回工厂上班,大家又都有钱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爸爸说这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虽然还不太肯定是否完全领悟了爸爸的分析,但这个新年,我给老师同学拜年,新年祝福语由“HappyNewYear!”改成“Happy牛Year!”,还将往年存的压岁钱拿出来,买了“我爱科学”新年读书征文比赛推荐书目和复读机,寄望中国“牛”起来。

这个牛年春节有点暖,开始“牛”!《牛年春节乐消费》

喜庆春节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节也悄然来到了。

南方的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在这天,家家户户的大人都要出去买祭拜神佛的物品,然后回来送灶君上西天。在这个仪式里,总会看到灶糖,以前嘴馋的我,都会一把抓来吃,而后果是被大人教训一番,后来问过奶奶才知道,这些灶糖是为了粘住灶君的嘴,让他上天报告时,尽量说些好话。

我们广东有句方言:“年廿八,洗邋遢。”这一天,家里会进行大扫除,大家一起分工合作,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大人们还会把红纸换了,据说贴红纸能赶跑“年”兽。打扫完后,整个家看起来焕然一新。

除夕这天是最忙的。大人们一早起来就要拜神,然后就要出去买菜,准备今晚的年夜饭。我和爸爸妈妈忙完就立刻去爷爷家吃年夜饭。一进屋,饭菜的香味洋溢在整间屋子里,我们都垂涎欲滴。不久后,婶婶喊道:“开饭了!”大家围坐在一起,香喷喷的饭菜逐一端到桌上:有色味俱佳的鸡,有香浓多汁的排骨,还有细嫩爽滑的鱼,真是让人垂涎三尺。全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和乐融融的,这种感觉真幸福!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家都安然入睡,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财神到,财神到,好心得好报……”一早起来就听到喜庆的歌曲,我们都穿上了新衣服,全家人吃过汤圆后就一起出去逛一圈,逛个大运回来,然后就跟大人们去拜年。

正月初六,大家都回归生活,春节又悄然而去了。

篇2:关于北京春节民俗作文

调查人员: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酒店管理 年 级:大二 班级:高职八班

调查地点: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

调查时间: 2012年*月*日 至 2012年*月*日

调查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期间我们在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调查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大连市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好范文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调查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高中生人际关系处理调查报告

覃塘高级中学学生情况调查报告

南京市民无偿献血情况调查报告

篇3:关于北京春节民俗作文

春节期间,如果您逛了庙会,您会发现,庙会年年有,年年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地方的庙会,每年也都会推陈出新。大家都在求新求变的时候,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民俗表演,像耍狮子、耍中幡、踩高跷这些,简直成了庙会的“老三样”。可能您对这些民俗表演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但您真的了解这些表演吗?

民俗表演在庙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舞狮表演,现在的舞狮表演都算是娱乐项目,而在古时的庙会上,这却是一项非常庄重和严肃的酬神仪式。这些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等等的表演,全称叫做“走会十三档”,也就是常说的“花会十三档”。

花会最早称香会,起源于春秋时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因解放后破除迷信,改香会为花会,是汉族民间于春节等节日进行的自娱性游艺活动的统称,其形式多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花者,花样繁多之意。花会在不断的发展、丰富,又分成了文会和武会。文会:是为朝山进香者服务,指在举行祭祀庆典时,为香会、香客负责安排吃、喝、行、维修等服务活动;武会:是在行进中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于是,又将各种技艺分成了十三档,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花会十三档”。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还有石锁、秧歌、旱船等等加起来一共十三种表演,有这些表演的庙会,才堪称是正宗的庙会,所以说,京城各大庙会谁能不抢着演呢?咱们挑几个典型的来说说。

扭秧歌

扭的不仅仅是秧歌

扭秧歌、旱船、小车会,只要去传统一点的庙会,都能看到这些表演。在《幡鼓齐动十三档》(“幡鼓齐动十三档”是老北京民间花会“武会”中的代表会档)里记载:秧歌,是专门为朝顶进香设置的,表现的是到庙会上参与祭祀的老百姓;旱船,象征的是从水路为寺庙运粮食的人和船;小车会,代表的是从旱路为寺庙运粮食的。

言外之意,这些表演再现的是好几百年前老百姓赶庙会的情景。而扭秧歌的“扭”,表现的是老百姓赶庙会时的那股子高兴劲儿,像叼着烟斗的媒婆、提着挎篮的老太太、拿着折扇的公子哥儿,无不是对当时赶庙会时,形形色色的人们的再现,更有甚者,还有一些骑着毛驴、坐着马车的,说明当时赶庙会的老百姓中也不乏有一些大款。

“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在扭秧歌、旱船、小车会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咱扭的不是秧歌,扭的是对新生活的希望。

舞狮子

它来自善意的谎言

舞狮子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民俗表演了,但是舞狮子和庙会有什么关系呢?

当提到《幡鼓齐动十三档》,也就是民间花会表演精华的时候,这里的每一项表演都是跟寺庙里的建筑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大门前,有石狮子把守,所以现在有舞狮表演;大门后,有顶门的石头,所以现在有石锁表演;进门后,有高高的栅栏,所以传说高跷是栅栏的化身;庙里面,有旗杆,所以现在的中幡就是源于此。

那为什么看门的石狮子演变成了舞狮子的表演呢?这先得从狮子的作用说起。自古以来,狮子就被认为是看家护院的守护神,如今的很多老建筑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像故宫、卢沟桥、各种皇家建筑、寺庙的门前,甚至就连现在很多银行的门口都立着对儿威武的石狮子。之所以要演变成舞狮,有这样一种说法。

话说汉朝那会儿,西域的大月氏给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大狮子,并且叫嚣:如果没人能驯服它,两国就断交。汉章帝特意选派了三名勇士进宫训狮子,结果没想到,不但没有驯服成功,反倒错手把狮子给打死了,这可怎么交差呢?这仨人一合计,于是把这狮子皮给扒了下来,穿在身上装狮子。结果不仅骗过了汉章帝,连大月氏的使者也没看出纰漏来。后来这件事传到宫外,老百姓认为,这种假扮狮子的方法能够保平安,守护国家安宁,寓意着吉祥,于是就开始跟风,一直流传至今。再加之后来人们到寺庙参加祭祀活动,就把扮狮舞狮作为幸福吉祥的美好期盼了。

舞狮根据地界儿不同,有南北之分。长江以南舞的是南狮,通常造型比较夸张,注重表现狮子威猛的形态;长江以北舞的是北狮,讲究的是惟妙惟肖,动作灵活。而现在的庙会上,舞狮多是南北兼有,更有南狮北舞的说法。您不妨按照上面的标准去辨别辨别。

耍中幡 它的出身不一般

说到耍中幡,很多北京人立刻会想到天桥,现在到天桥那儿的广场上,还有一个铜像,就是耍中幡的,可以说耍中幡是天桥的代名词。像扭秧歌、舞狮子这些是高手在民间,唯独这耍中幡,老祖宗出身高贵,是来自皇上他们家。这还得从中幡的身世说起。

中幡,原本是皇室仪仗队的旗杆,最初叫做“大督旗”、“大执事”。想当年,打猎或是行军休息的时候,旗手们为了讨好皇帝,便想出了挥舞旗杆这么个解闷儿的招数。后来这种即兴演出,发展成了科班表演,到了乾隆年间,为了追求气势,更是在大旗杆上加上了伞。而耍中幡也成了皇家仪仗队的特色表演,成了各大庆典和外交仪式上的必备节目。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原本在宫中耍中幡的人沦落到了在天桥靠卖艺为生的地步,而耍中幡这一皇家绝技也借此机缘传入了民间,成了民间花会表演里面来头最大的主儿。中幡上不仅加上了伞,还有一身的铃铛,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些铃铛是老百姓在祭祀的时候向神灵传递信息的道具。中幡舞动的幅度越大,铃铛越响,就说明老百姓越虔诚。

篇4: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地逝去,又部分地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而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上海、广东六百多名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话题调查显示,有81.2%的被访者认为春节习俗“太繁琐,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有些也已经“落伍”.但仍有高达71%的市民认为过春节还是要加入一些传统习俗,甚至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完全按照春节习俗过春节。这些表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的年俗很多被继承了下来。在调查中,近80%的人表示会祭灶或扫尘;80%的人表示会贴春联、年画或者福字;同时,高达87%的人选择在家里迎春,50%以上的人表示要看灯会、逛庙会。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的被视为过时的风俗却还保留下来,例如62%的女性会带着丈夫与儿女回娘家,53%的人表示遵守正月里不理发的习俗。

针对以上,笔者分析认为,人们对春节习俗的繁琐还是可以接受,虽然认为其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可是这一传统仍被人们所认可和接纳。当然从以上资料分析,也不难看出,如看灯会、逛庙会、祭祖等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变化缘何于此,笔者不禁打上一个问号?笔者分析认为有三种原因。第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人们的口袋也日益“鼓”起来了,而向古时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打牙祭所取代了;而过年的作揖磕头也被高度发达的通讯工具所淘汰出局,转而用发短信、打电话所取代等等。第二,年味淡了,这也是说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已经司空见惯。因此,过去过年时的惊喜反而减少了。第三,年的载体的缺失,因为古时的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反差甚于强烈,故而的确有很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却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例如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禁放鞭炮的做法,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鞭炮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玩乐的形式,更应注意其普天同庆的民族精神的涵义。然而鞭炮的燃放又着实给城市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之间就出现了许多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就导致人们缺乏了像鞭炮之类的载体,来充分表达浓浓的年味。对此,冯骥才先生就认为“民族情感很多是通过民俗体现出来,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春节民俗,认识其中的涵义,必须亲身体会到春节民俗。故此,年味的缺失,不在于没有年的情感,而是恰恰缺乏年的载体"。

那么至于春节习俗的时代变迁过程中,我们对其应该持以何种眼光抑或态度来看待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从民俗学角度来看,传统春节习俗的消失也有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变异。就过春节而言,如出现了超市里购买速冻水饺代替了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打电话和发短信拜年代替了磕头作揖拜年等现象,就会导致年味的变异,甚至年味的变淡,因为春节过年,主要是一种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载体,而包水饺不是在于包水饺的结果,而更注重是包水饺的过程,是人们在一年的忙碌中,难得有的空闲中“拉家常式”的闲谈,以此彼此加深了解,促进感情的升华的一个过程,毕竟从超市购买水饺没有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来的自然和亲切。故而,这种“变异”形式的变化,笔者是对此持保留意见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正如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的进步或进化是处于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从生长—分化—整合—重组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也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转换和不断生成的,关键在于“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保持稳定。更何况,咱们老祖宗马克思就说过,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运动是绝对的,这也足能说明过年的民俗的确可以“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通过春节沟通和增进亲情和友情的精神诉求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一些过节的习俗和形式而已。例如中国的春运无疑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潮,春运期间的“一票难求”,或“车满为患”等现象与其说是验证了交通部门的不作为,毋宁说是验证了现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强烈渴望。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春节的实质及内涵精神仍在延续着,仍然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篇5:关于春晚与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2009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2010年“大张旗鼓”的走来了。中国人在除夕夜的传统就是吃年夜饭看春晚。浓郁可口的佳肴,家人陪伴的温暖,延绵不绝的炮竹声,载歌载舞的精神盛宴„„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人们的习惯似乎在悄然改变。网上出现了非常多对春晚的批驳,甚至有一部分人称“骂春晚”已经成为新年俗。

春晚满意度

据央视网消息:央视春晚满意度调查从除夕晚的8时30分开始,持续了3个多小时,截至12时,共成功访问2290个家庭,其中2122个家庭收看了春节联欢晚会,经数据加权后推算出,今年除夕在全国收看电视的家庭中有96.1%的家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收看过晚会节目的家庭中,有81.6%的受访者认为今年春晚办得好。

某门户网站发起的央视春晚观众调查中,叫好观众仅占13.6%。该网共有125196名网民参与了央视春晚满意度调查,其中,50.5%的网民投票“不好”,35.9%的网民投票“一般”,13.6%的网民投票为“好”。《京华时报》

这两组相差甚远的数据在网上一经对比就引发了网友们的一片哗然。大多数人都对央视网调查数据真实性产生了极大怀疑,并戏称自己是“被满意”了。

且不管这两组数据孰是孰非,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央视春晚的叫好率逐年走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争

曾几何时,春晚被我们视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份精神盛宴,被我们当做中国传统

年俗的一部分。不知不觉我们越来越重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而与那份浓浓的年味渐行渐远。

然而当韩国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自己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国人才幡然醒悟。韩国此举的言外之意就是,端午节是韩国人创造的跟中国没关系。这一事件让中国人不仅感到了强烈的愤慨,而且还有深深的惋惜。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是我们没有足够地重视它,我们拥有它而不知爱护。直到端午节被贴上韩国标签,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有责任传承发扬咱中华民族的民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吸取了端午节的教训,现在有意尽早将春节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请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国内的情况相比之下,春节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已逐渐为国外友人所认识接受。国外一些大城市的华人街举行的春节庙会引来了许多外国朋友的驻足观赏。他们在熙熙攘攘、歌舞喧天的气氛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

问卷调查

为了发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我国非物质文明,我决定通过问卷调查对身边亲戚朋友,通过网络调查对大家的度过春节的方式和春晚的关注状况。调查问卷和结果如下: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但由于社会发展,过年方式也并不再单一,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过节方式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过;216(91%)

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过;22(9%)

B.除夕会看央视春晚;202(84.9%)

除夕不会看央视春晚,可能玩儿些别的或睡觉;36(15.1%)

C.年饭自己家人做,在家吃;221(92.9%)

年饭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订餐送到家里;17(7.1%)

D.春节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会会亲友什么的;215(90.3%)计划旅游、爬山„„等外出活动。23(9.7%)

春晚

1.你对春晚的印象是什么?

A.喜欢 B.不喜欢 C.没感觉,基本上没看过

2.虎年春晚你坚持看完了吗?

A.看完B.没看完

3.你曾经基本完整看完多少届央视春晚?

A.1-3届B.4-6届 C.7-10届 D.10届以上

4.你对春晚历史了解多少?

A.完全了解B.基本了解C.不了解

5.虎年春晚你喜欢哪个节目?为什么?

6.虎年春晚你不喜欢哪个节目?为什么?

7.你心目中的理想春晚是什么样的?

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主观题)

通过调查,春节外出旅游(7.1%)和在饭店吃年夜饭(9.7%)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但是传统的在家吃年夜饭和看春晚还是占主导地位(分别为92.9%和90.3%)。

春晚最受欢迎的演唱类节目有“小虎队”的《爱》、《蝴蝶飞呀》和《青苹果乐园》以及王菲 《传奇》。那是因为“小虎队”分隔多年,成员已经分属于不同公司。经过不懈努力,三位昔日巨星再次相聚并重返舞台。另外,天后王菲在娱乐圈销声匿迹多年。尽管歌迷期盼复出,而她复出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但是似乎每次都

让我们失望。终于,天后决定在2010年春晚复出。并演唱李健的一首老歌《传奇》而在近景魔术《千变万化》中,刘谦也让观众大饱眼福,相信可以再度掀起一股魔术热潮。

与此相反的是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饱受诟病。赵本山的小品《捐助》由于节目质量一般,很难让观众从内心发笑,所以反响相当一般。某相声剧流行语每隔10秒钟出现一次,该相声也被称为“2009流行语报告”。大多数网友认为一个好的相声小品不应该是对流行语的多次累加,而应该是主动去创造流行语。姜昆在《和谁说相声》中,也坦言这几年创作的小品没有哪段能比得上当年的《虎口遐想》。

调查中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还有:

春晚植入广告太多

2010年的语言类小品固然很幽默,但是一些小品、相声、魔术被批为一些品牌做广告,让大家感到反感。

节目的有些部分过于单调乏味

节目的主题偏重于中国北方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基本上忽视了中国南方地区的观众。比如:节目强调中国人过年吃饺子,但是在南方大部分人过年不吃饺子;很多小品剧情以北方日常生活为主,语言也经常使用北方方言,尤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方言为多,甚至包括主持人有时都会使用,而且在直播时大部分节目与主持人说台词时都没有字幕,以至于一部分南方的观众往往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内容。这种偏颇造成中国南方地区的民众对春晚的关注度极低。

大家提出了许多建议让春晚改革得更好,让我们的春节过得年味更浓。我们急需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我们的春晚存在着影响我们美好祥和佳节的不谐之音。

黑幕与腐败

一则新闻提到:许多演员为了在春晚亮相出名,使劲各种办法贿赂其高级人员。2003年,曾经7次参加执导春晚的央视著名导演赵安因受贿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10年有期徒刑,更是把春晚的腐败与黑幕推入公众的视线。

假唱

历届春节联欢晚会虽然都是实况直播(有延时,部分节目为录像播出),但以前仅有1985年、1994年、1999年的大部分歌曲,以及1995年、1996年、2002年、2005年几届晚会的部分歌曲节目是现场真实演唱的,此外都是预先录音现场对口型的假唱。在1996年或者1997年,刚刚在世界音乐颁奖典礼上载誉而归的香港歌手张学友获邀出席春晚,但被其断然拒绝,据说就是因为张学友拒绝以假唱的方法演唱。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上级部门要求真唱。但在2010年春晚又出现了明星假唱嫌疑。

托儿

近年在部分相声、小品节目时收看电视直播的观众经常能听到下面大声叫好、起哄的声音。尤其在有些不一定很好笑的笑料上,这些托儿带有喧宾夺主性质的大声叫好有时可能会起反作用,使部分电视观众认为春晚的节目质量不佳。主持人语言程式化严重

主持人的语言有时缺乏生动活泼缺过于机械单调,比如一句话都要由两个主持人分别说上半句和下半句,而且事先背好的台词往往临时又要修改──以致出现07年除夕,出现著名的黑色3分钟。

早期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很多中国大陆的民众在除夕夜除了燃放爆竹之外唯一的娱乐节目,被人们称为“精神年夜饭”。

篇6:春节民俗作文

贴肥猪

在所有的窗花中,“肥猪拱门”是最经典的主题,特别是用黑色腊光纸雕刻的肥猪驮聚宝盆的花样。过大年红色是主流,唯有这“肥猪拱门”独享这黑色的特权。天津人视猪为“财”的象征。所以很多人家也把“肥猪拱门”的窗花贴在大门上,企盼新年中的富足。今逢猪年,“肥猪拱门”更要风光无限啦!

灯守岁

旧历过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不睡觉的,叫做“守岁”。而今这个风俗也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家吃完了饺子就睡了,有的人家会打打麻将,设些彩头以助兴,守岁的人很少了。不过人可以睡去,灯却不能灭。不管多节俭的人家,在三十这晚定要灯火通明通宵达旦,以一夜的奢侈期全年的好运。现在很多人家都买来大红的灯笼挂在门口或阳台上,即便居室的灯熄了,灯笼也是一定要坚守岗位的。彻夜光明到“破五”以后结束。

贴吊钱

天津人有贴吊钱的习俗,红红的吊钱,薄薄的红纸,像旗帜一样,被北风一吹,呼啦啦地飘曳,仿佛在跳跃欢快的舞蹈。吊钱是贴给屋外的人看的,正面冲外。过去人们多把吊钱贴在窗户外,然而北风如刀,吊钱很快就破掉,委实遗憾。后来有精明细致的天津人把吊钱贴在窗户内,这样就一直能保留到过完年了。美中不足的是,风中火红的舞蹈变成了静静的守望,热辣辣的年变成了羞答答的年。天津人过年可以没有大门上的春联,但家家一定会有吊钱。除了吊钱寓意吉祥外,那个“钱”字也是吸引人的关键吧!

姑爷节

天津人管女婿叫“姑爷”。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旧历风俗,延续至今,生命力依旧旺盛。曾听一位出租车司机聊,过年基本上忙三天,大年三十,初二和正月十五。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大家都赶着回家过节,奢侈一下,打车。然后就是初二这一天了,全天津所有的媳妇都回娘家,穿红挂绿大包小包地一大清早往娘家奔,想一想那样的场景,都觉得很壮观啊!那一天是司机的最忙,交警的最忙,娘家也是欢声笑语。我这个年轻媳妇就把在婆婆家过三十看作春节序曲,初二回娘家才是春节热闹的开始。大年初二是天津最热闹的“姑爷节”。

破五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初五叫“破五”,也叫“泼污”,“送穷土”,把家里床下旮旯的土扫出倒掉,泼掉脏水,赶走穷气。初五还有另一个重要习俗“捏小人”。包饺子剁馅的时候要一边剁一边念叨,“剁小人”,包饺子的时候要仔细捏拢饺子皮,叫“捏小人嘴”。吃饺子前照例也要放炮,叫做崩掉小人。

篇7:春节民俗作文

快到中午时,妈妈叫我去洗澡,换上新衣服,我不得不从迷人的电视上,将视线一点点地移开来。我用最快的速度洗完了澡,换上了过年的新衣服,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

下午,妈妈要出门,我就想:“自己待在家里多闷啊!”于是,我请求妈妈让我出去玩,妈妈说:“早上出去,下午又出去,你玩疯啦!”我委屈地说:“春节的时候你不让我玩,那你什么时候让我玩嘛。”

篇8:春节民俗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民俗作文 篇1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习俗作500字文二:

春节是我们太仓地区一个传统的节日.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欢欢喜喜地庆祝一番.春节将至,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希望来年生活节节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放烟火,守岁到深夜.爆竹声声,从黄昏一直响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岁圆”,还有菠菜和黄萝卜丝,“百岁圆”寓意长命百岁,永远健康;菠菜希望人们勤俭节约,生活“把把细细”,吃黄萝卜丝表示祝人们财源滚滚,收入越来越多.奶奶告诉我,年初一不能扫地,据说初一扫地要扫走财运的,到初三才扫地,而且要把扫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头,这叫“发田财”.初五早上“接财神”,要放爆竹把财神迎进家门.到了正月十五圆宵节,家家吃圆宵,吃馄饨.吃完晚饭,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田头“旺田财”,预祝来年粮食大丰收.啊,春节的习俗真多,让我搞也搞不清.

春节民俗作文 篇2

在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在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在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在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在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在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在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以上就是我家乡——福建的春节习俗。小伙伴,一起来,更精彩哟!

春节民俗作文 篇3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春节民俗作文 篇4

传统的年,虽然说是农历初一,可腊月二十四,人们就开始了迎新春的第一项任务——大扫除。现在,人们越来越不乐意大扫除了。因为大扫除得把家中大小物件搬出去,然后打扫房间。殊不知,这大扫除有扫去晦气,扫去霉运,辞旧迎新的含义。大扫除后,腊月二十五——二十九的日子,大家就可以筹备美食啦。在食物中,馒头是最讲究的。点心包子豆包可以不限数量,枣花和大馍有数量限制,还有两个大面盘,两个刺猬和一个面枣花。

大年三十那天,有个特别的习俗,叫做”请坟“。上午,人们贴好对联后,备好黄骠、锡箔、枣花、鞭炮、石灰,吃过饺子,就要请坟了。人们会将备好的东西(石灰除外)放到一个篮子里,到祖先坟前祭拜,按老一辈的说法,叫”把老人的魂儿请到家里“。回到家后,用石灰在大门口,屋门口,窗台下圈个半圆,有时还配以各种装饰。每年爷爷在撒石灰时我都在旁边盯着看,有时自己还撒两把石灰。石灰圈的传统造型是一个半圆上面插着三把古代兵器,中间一把最为精美。不过,造型一代代流传,也发展出了其它的各种样式。

大年初一,这是人们都期盼的日子,小孩子在拜年后可以随意嬉戏玩闹。年的传说,我所知的有两个版本:一说是个白胡子老头识破了年怕红色、烛光和鞭炮声;二是说有个小孩,枕头下放了个红纸包成的小包,里面有几枚铜钱,镇住了年。尽管这些只是传说的,但过年的红福字、”守岁“、放鞭炮已成习俗。

按我家的规矩,初二拜姥姥,初三拜老姨,初四拜老舅,初五拜老姑。初五这天一般人家都拜完了亲戚,这天就俗称”破五“,按习俗,这天不能用剪刀剪东西。

至此,”年“这个忙碌的节日就过完了。这些经历是我在家乡过的新年。不知道城市的新年和家里有什么区别。但一定也是这么欢乐,温暖,其乐融融。

春节民俗作文 篇5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是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与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与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与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节民俗作文 篇6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

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

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

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

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

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

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

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上一篇: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下一篇:运动会入场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