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2024-07-08

地形和地形图教案(精选8篇)

篇1: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教学过程 〉

(板书)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 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板书设计)第二节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教学工具: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教学过程 〉

(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15分钟完成。(教师指导)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板书)

发给每一组一面小旗,上面分别写着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东欧平原、刚果盆地。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板书设计)三、七大洲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形图,五种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沙盘,泥沙,直尺。2.学生被分成五个小组,教师有五张设色地形图,发给每组一张。活动内容和步骤: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依照教师发给的图,完成下列工作: 步骤一:

(1)依照分层设色地形图,以1:15000为吹垂直比例尺,动手在沙盘中出这种地形模型。

(2)观察模型,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3)参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4)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步骤二:

各组作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模型,描述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篇2: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

(板书)第三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 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 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 拔 高 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篇3: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数字地图不像传统地图那样以线划、颜色、符号注记来表示地形地物, 而是以一定的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代码系统反映地表各类地理属性特征。数字地图的特点决定了数字地形图的编绘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地形图。本文举例说明AutoCAD软件在大比例尺 (1∶500, 1∶1000) 地形图编绘为小比例尺 (1∶2000) 地形图中的应用。

1 主要技术要求

(1) 坐标系和高程系。保持1954年北京坐标系, 1 9 8 5年黄海高程系。 (2) 分幅原则。1∶2000数字地形图按1000m×1000m的实地范围分幅, 取整公里坐标线为分幅线。 (3) 图名的命名原则。采用图幅内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意义的地理名称命名图幅, 并编制图幅结合表作为图幅命名依据。 (4) 图幅编号。取1∶2 0 0 0地形图图幅的西南角坐标元素, 以纵横坐标的十位和个位公里数的组合进行命名。例:地形图的西南角坐标为x:2530000.000, y:528000.000, 则图幅编号为:3 0.0~2 8.0, 同时以此作为文件名保存。

2 缩编方法及作业过程

2.1 工作底图的准备及图廓的形成

根据1∶2 0 0 0编图的分幅原则, 把基本图形资料按整公里数拼接 (1∶5 0 0为1 6幅拼接, 1∶1000为4幅拼接) , 获得编绘原图。

2.2 图元综合过程

1∶500, 1∶1000~1∶2000数字地形图缩编过程实际上就是图元的比例扩大及综合的过程, 综合的基本方法为:选取和概括。

图元综合以去粗取精、舍次求本为原则, 对图中地物进行删除、合并、夸大、移位、选取、简化等操作, 使其编辑后的图形保持与比例尺相应的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综合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没有硬性的规范要求, 此时只能凭借作业经验和根据用图单位的要求进行。因此本次缩编作业分两个环节进行:自动化批处理操作环节和交互式的手工操作环节。

2.2.1 利用程序批处理环节

(1) 删除次要地物。对于1∶2000地形图, 原图上部分地物不需表示, 如阳台、飘檐、室外楼梯、门牌注记、路面材料注记、乡村小道、楼层注记、图根控制点、检修井、低压电杆、路灯、小型广告牌、宣传栏、电话亭、邮筒等, 要实施删除处理。查找出这些地物的符号编码, 通过删除编码的方式进行批处理。 (2) 等高线的抽稀。1∶500和1∶1000地形图上的等高线特征点很多, 导致图形的字节量很大, 通过程序对等高线统一进行抽稀, 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图形容量。 (3) 符号替换。1∶2000地形图中部分地物符号的表示方法与1∶500和1∶1 0 0 0图不一致, 如线型符号有铁路、围墙等, 点状地物有亭、雕像、水塔等。这样需要制作新的线型和形符号, 应用新符号替换旧符号。

2.2.2 手工编辑环节

(1) 符号抽稀。

符号抽稀主要针对高程注记和植被填充。高程标注优先保留特征点高程值, 其他区域本着丘陵地区高程标注点的间距为5 0 m, 居民地可适当放宽间距的规范要求进行抽稀;植被填充符号, 对于大面积地区所种的植被为同一品种时, 先删除其中所有植被符号, 利用植被填充程序按合适间隔比例重新种植, 对于小面积植被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手工抽稀。

(2) 地物取舍过程。

1∶500和1∶1000地形图符号扩大压缩至1∶2 0 0 0地形图后, 图形要素信息量很大, 需要做大量的取舍。如删除小于0.6 m m的骑楼、廊房;删除不成规模, 零散的棚房;删除零散的篱笆、围墙;删除居民区的小块绿化地、小树符号、荒草地、临时种植地;电杆、电缆标示符号, 在走向的转折处予以保留, 直线段中间位置予以删除。

(3) 地物合并过程。

合并是指合并同类地物的碎部, 以反映地物的主要结构特征。如相连接的或相互之间间隔小于0.3 m m的同层同类建筑物合并, 则删除多余的楼层注记;当房屋拐角小于0.4 m m时, 可遵循外扩的原则进行综合;露天看台不作中间等分线描绘;有一定规模且分布密集生产性棚房或牲口房进行合并, 绘出其外轮廓线并加以标注;坟墓密集时, 应绘出范围线, 保留2~3个符号, 并注明个数;不同品种种植的相邻旱地合并, 并种植面积较大的植被符号等。操作过程要求保持各要素特征点的位置不变、反映各形状对比、图形关系协调一致。

(4) 移位编辑。

由于比例尺的改变, 符号和注记的尺寸相应放大, 图形元素会出现相互压盖、重叠、相交、关系混乱等情况。如文字注记压盖其他地物, 独立物符号伸进房屋, 坎齿线与等高线或房屋线相交等, 此时可依据各符号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6个图形单位的间隔关系, 将次要地物进行移位处理。

(5) 文字编辑。

1∶2000地形图的文字注记, 字体规定为H Z, 字高规定为4, 但单位名称字高应适当扩大, 规定为6, 城市主要街道公路及主要河道名称注记采用雁行字列注记, 字高为20。

3 结语

数字化编辑离不开传统的作业经验, 它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作业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手工编图的理论、原则、方法以及要求, 在数字化编图中并未显得过时, 同时在编辑图形时, 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层次分明:不同层的实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线型、颜色等特征。共同特性的实体应放在同一层处理。随着比例尺的缩小, 可以将不予表示的符号放在一个层里, 不要将其冻结, 将变化较小的放在一个层里。具体编绘时要对层次灵活运用, 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编辑图形时, 不要图省事, 应将不同层的实体放到相应层上编辑。否则, 很可能因图层混乱而给后续工作带来不便。 (2) 作业方法规范化:以A u t o C A D为依托进行图形编辑时, 应充分利用各种命令使图面合理、清晰, 线条起止准确。该连接的严格相接, 该断则断, 该切掉的一定要毫不留情的切掉, 不能粗略用目估的方法, 认为一点小误差在绘出的图上表现不出来。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图制图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AutoCAD在地图编绘和地图综合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地图制图综合的相关思路和方法, 给出了编绘过程中的合理化建议,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AutoCAD,地图综合,地图制图,地形图编绘,图元综合

参考文献

[1]祝国瑞, 尹贡百.普通地图编制[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82.

[2]胡友元, 黄兴元.计算机地图制图[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1.

篇4:《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其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他章节的基础。通过学习该内容,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也为西部大开发积蓄力量。

二、设计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我力争做到三个统一(即:课标与教材相统一;方法与手段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和三个注重(即:挖掘教材,注重深度;丰富教材,注重广度;提炼教材,注重高度)。

三、三维目标

为了贯彻课标中有关“技能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充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结合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势和地形的特征,了解地势和地形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初步运用诗词和地形剖面图来说明我国的地势特点。

方法与过程: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地理思维,并从诗词歌赋中分析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和自然景观,使学生了解我国壮丽的山河、多样的地形,为发展农、林、牧、副、矿多种经营提供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地势、地形的特点及地势产生的影响和地形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地势的特点及影响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1.教学方法:引入诗词歌赋,运用以图导文法和讨论法。我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在讲解地势的特点和影响时,采用诗词歌赋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然后再通过景观图片来启发学生学习地形及其利用,最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用祖国壮丽的景观图像、动画、音乐来增加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地大物博、景象万千、地势多变的豪迈气概,学生以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骄傲,激发了学生建设祖国的愿望。

六、说学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大洲的地势特点,然而如何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的地势特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

1.感性认识占重要地位,学习的驱动以兴趣为主。先通过相关诗词歌赋的分析,使学生对我国的地势特征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剖面图和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地势和地形的理性认识。

2.通过读图、析图等各种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学重点,运用讨论法突破难点。

3.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我在课后设计了“接力问答”和“能力迁移”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69中学)

篇5:地理教案:地形和气候

一、知识目标:

1、识记:(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2、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

1、欧洲地形特征;

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 教具使用:挂图、投影片、录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复习:

师问: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各以什么地形类形为主?

生答: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导入 :

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欧洲的的知识。新课:

(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选一位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课堂学习和竞赛,并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为激励竞赛,规定课堂竞赛得分少的一组要表演节目。)

引导学生读图13、7欧洲的地势和欧洲西部地形图,完成22页活动内容,并思考问题:

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欧洲的平原有什么特征?成因是什么?冰川作用能形成哪些地形?

1、学生活动:小组内可互相讨论要完成的内容,组长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没完成一人次扣一分。并抢答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西部的板图,边小结边画板图。

3、要求学生也画出欧洲西部的草图,并填上西欧平原、中欧平原、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勃朗峰。

学生自学西欧的气候: 学生读图13、9西欧的气温和降水,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西欧的气候特征。

答:西欧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海洋性特征显著。

学生读图13、10西欧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讨论完成23页活动内容。并在图上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老师在板图上边画边小结。学生讨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成因:西欧濒临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沿岸,强劲的西风把暖湿气流输送到大陆内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多东西走向,有利于水汔进入内陆。

地中海气候特征:冬雨夏干。成因:冬季,西风带南移,带来暖湿的气流,气候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天气晴朗干燥。(用投影片演示)

1、老师小结后,看有关内容的教学录像,巩固效果。学生做课堂练习。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让得分少的小组表演节目。板书设计 : 湖泊

地形:平原-----波状起伏-----冰川作用-----冰川地形----峡湾 u形谷 欧洲西部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匀。

篇6: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下面,我们接着做P26填表题。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7:地形和地形图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程引入:前两天在网上漫游,看到一位网友的博客里的日志,叫做“山山水水──中国的美丽风景”,一下子被吸引了,日志里包括有中国的名湖之美、名泉之美、名山之美、名瀑之美、名江之美等,作者在用自己的足迹和文笔记录和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也给读者以美好的心灵震撼。

而实际上爱美之心古往今来,人皆有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中国山水诗词等。这些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热爱,在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修为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那么这一章我们就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为大家的这种修为奠基。

结构解析:首先请大家明确,组成自然环境有很多自然要素,类比一下,组成我们的班集体的要素有学生和老师,那请同学们思考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都有哪些呢?对,有前面提到的山山水水,请同学们看这张自然环境的示意图,从地理的角度讲就是有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生物、土壤等。简称“地、气、水、生、土”,那再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自然要素间 的关系如何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此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章主要学习前三个要素。了解我国地形、气候、河湖的主要特点,简单分析它们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体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承转过渡: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温故知新:初一时同学们学习了基本地形类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主要有哪些种?共有多少种?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

承转过渡:对于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呢?我要来测试一下大家。

温故知新:看图片识地形。首先请同学们看景观图片,识别一下其中展示的分别是哪种地形类型。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看图片,从各种地形类型的实际形态来识别,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算作实地考察法。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的更多地是在地形图上识别。

温故知新:这是分层设色地形图,下面的文本框中是关于某种地形类型特点的描述,请同学们用直线将其连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地势相对较低,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不大。”应该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又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平原。在图中的中下部,因为这里成片的绿色,从陆高海深表上,我们可以看出绿色表示海拔高度低于200米。这里等高线又比较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开阔、起伏不大。所以是平原。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的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应该是哪种地形类型呢?

是丘陵。在图中的右下角,因为这里是小片的黄色,说明海拔低于500米,而等高线不太密集,说明起伏比较和缓,所以是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这应该比较好判断?

是山地。在图的右上部,因为这一带呈棕色或淡紫色,说明海拔高于500米。而颜色和等高线还都有一定的延伸,正好符合山地一般多呈脉状分布的特点。

“由高地和低地两部分组成,周围被山地、高原或丘陵环绕,中间地势相对较低。”

显而易见是盆地,在图上的右上角,中部呈现黄绿色,周围是棕色,显示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

“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比较宽阔、平缓,边缘往往有陡峭的崖壁。”

应该是高原,在图中的中上部区域。因为这里中间是大片的黄色或棕色,颜色变化不大,等高线较稀疏,说明这里是一个比较宽广的高平面,而边缘颜色变化较大、等高线较密集,说明边缘有较陡峭的崖壁,所以是高原。

方法归纳:以上主要是通过观察地图上颜色和等高线的形态来识别,我们叫它读图法。

概念明析: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这些概念的含义。

地形指的是地表的不同形态;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地形区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

练习巩固:我们再做个连线题加以巩固。

左边一列是不同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名称,请同学们选择序号,然后再填入右边相应概念的框子里。

那么属于地形类型的有哪些呢?

A平原、D高原、E盆地,它们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中的三个,而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就属于具体的地形区了。

再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地形类型指的是地形的种类,基本地形类型主要有五种,单位量词是“种”。而地形区则指的是某种地形类型的具体区域,会有很多很多个,单位量词是“个”。

回顾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及识别的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法和读图法。明确了与地形有关的几个概念。下面我们就进入中国,首先用读图法来研究一下咱们中国主要有哪些基本地形类型?然后再归纳我国地形在这方面的特点。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五种地形类型的地形区,每种至少两个。(过程略)由此可见,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在我国都不止有一个、两个相应的地形区。说明我国地形在种类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呢?复杂多样

过渡承转:既然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那我们就分类来认识和了解主要的地形区。

观图感受:我们从哪种地形开始呢?

再类比一下,我们写文章是不是要先“搭架子”,也就是要列提纲,然后再填内容。那么构成地形骨架的是哪种地形类型呢?请同学们观察中国地形图来感受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是山脉,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等。

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

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

请看这张示意图,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

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横断山脉──南北走向。

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

我们将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

(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

过渡承转:我们说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看书26页图2.2,填右表,来体会山脉的“骨架”作用。另外一个课后延伸题是:将老师给出的这些地形区圈画在书26页图2.2上,课下分别找一找这些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程引入:上节课老师留的课后延伸是请同学们说出图中的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同学们都认真看图了解了吗?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

内蒙古高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

黄土高原:祁连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

过渡承转: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确了位置,我们再来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点。

四大高原:(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将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名称与其特点连线:

过渡承转:四大高原主要位于我国的西部和北部,我们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国西部和北部还有哪些地形类型的地形区。

温故知新:还是请看图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大致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塔里木盆地:昆仑山以北、天山以南。

准噶尔盆地: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以北、祁连山以南。

四川盆地:横断山以东、巫山以西、秦岭以南。

四大盆地:(观看视频)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描述和图片分别指的是哪个盆地?先选字母再说盆地名称。

“我国最大的盆地,当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内部多丘陵,西部有平原,有‘紫色盆地’之称”。是C,四川盆地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宝盆’之称”。是B,柴达木盆地

“是我国最靠北的盆地,内部有沙漠”。是D,准噶尔盆地

过渡承转:以上我们认识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重点地形区 我们再看看我国的东部还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它们又是以哪些山脉为界?

温故知新:请说出老师给出的地形区位于哪些山脉之间。

东北平原:大兴安岭以东、小兴安岭以南、长白山以西。

华北平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

长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东。

三大平原:(观看视频):还是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了解三大平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别称等方面的特点。

(练习巩固):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图片来描述该平原的主要特点。

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开阔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狭长,宽窄不一,地势低平,最低。河湖众多,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沃野千里。

过渡承转:在我国的东部除了平原外,还有低缓的丘陵。

认识丘陵:主要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过渡承转:通过以上的经历,同学们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多样了吧。现在有个问题,这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我国都有,它们是五分天下的吗?面积各占全国面积的比例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又是怎样的呢?

读图归纳:请同学们读我国各地形占全国面积百分比图,按从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个字就是“山、高、盆、平、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山区,算一算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约占2/3。由此说明我国地形在所占面积比例上讲又有着“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思考探究:从地形类型的种类上讲,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各地形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上讲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生活会有何影响呢?

有利影响:发展多种经营,在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不利影响:修路难,交通不便;耕地少,对于发展种植业不利;地质灾害多发等。

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下找一个我国山区经济开发的实例,了解其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开发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写成调查报告,在班级主页上与同学们交流。《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等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课程引入:前面两节课我们研究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第一个要素──地形的特点,同学们还就我国地形的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例调查,并在班级主页上进行了交流。下面我们就前面所学内容进入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1.我国地形从种类上讲具有()的特点。著名的地形区有()的山脉,()大高原,()大盆地,()大平原和一些丘陵。

我国地形之最:

最高大的山脉是()最大的盆地、平原、高原分别是()最低的平原是()。

我国地形荟萃:

“水乡泽国”()、“聚宝盆”()、“黑土地”()、“黄土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 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好处是()。

2.我国地形从面积比例上讲具有()的特点。

我国各地形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我国这种地形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是();不利影响是()。

过渡承转:关于我国的地形,我们除了在类型的数量上、面积所占的比例上进行研究,总结特点之外,还要研究因为分布而呈现出来的特点。

观察思考:在这张图中,A、B、C、D红、蓝、绿、紫方框是某个区域的轮廓,当中分布有某某山地、某某平原、某某高原,地形类型和地形区都一样,就是排列分布不一样(具体见PPT课件),请问会引起A、B、C、D四个区域什么的不同?会引起地表高低起伏的特点的不同,A区域是北高南低,B区域是南北高中部低,C区域是东北高西南低,D区域是东南高西北低。这种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叫作地势。由于地形区分布的不同会引起地势特点的不同。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思路来研究我国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第一步请同学们说说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这些重要的地形区在我国分布的方位。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只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

第二步分析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因为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而平原海拔低于200米,盆地的海拔不定,而丘陵也是低于500米的,所以由此判断出我国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

过渡承转: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势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颜色来研究。

读图概括: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看看东西部各以哪些颜色为主,并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

第一步看陆高表:海拔低于200米的用绿色表示,200~500米用黄绿色,500米以上用黄色系列,海拔越高则呈现棕色、褐色,再有终年积雪的地方用淡紫色或白色表示。

第二步看我国东西部的颜色:西部地区颜色以棕色为主,东部地区颜色以绿色为主。

第三步判断我国地势的特点: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承转:除了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地形剖面图来研究地势的特点。

读图概括:地形剖面图展现的是地形的垂直剖面,从中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地形高低起伏的状况,即地势的特点。

在我国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选择北纬32度为剖面线,做出的剖面图如图所示。观察中国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我国的地势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除此外还呈现什么特点?明显的阶梯状,大致分成三级阶梯。

教材P27图2.9是沿着北纬36度做的剖面,大家看看是不是也能够得出同样的特点。

由此我国地势的特点就很全面地研究概括出来了,即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中哪一幅更接近我国的地势特点?

图B更接近,展示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的特点。

过渡承转: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三级阶梯各有何特点,以及各阶梯之间的界线。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对照书上P27图2.9 自学中国三级阶梯的特点和界线。

考察成果: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一、二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二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特点──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北边和东边,海拔多在()米左右,以()、()地形为主。

再请同学们看图说出组成第二、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请同学们读图说出位于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特点──第三级阶梯:在第二级阶梯以(),海拔()米以下,以()、()地形为主。

过渡承转:我国地势的这些特点对于生产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思考探讨:1.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对气候:西高东低,利于东部海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对农业生产有利。对河流流向:众多大河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

2.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落差很大。水能资源丰富,利于水电的开发。

3.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利:利于东西间水运的开发利用。不利:西部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势高,崎岖不平,修路难,交通不便。

篇8:试析地形、地质条件和爆破的关系

只有确保地形要素优秀合理, 才可以确保定向爆破取得合理的进展, 同时还能够很好地节约费用, 而且也可以降低劳动量, 效益十分的显著。在开展此类爆破的时候, 通过总结分析, 我们发现坡度比较大的凹岸是十分优秀的背景。很显然, 在相反地状况中, 假如坝址的两侧是没有坡度的, 非常的平顺的情况下, 我们为了确保活动能够正常的开展, 必然要使用药包,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人工形式坑槽, 很显然这项活动就会使得需要的材料的数量增加, 而且会使得上坝方量减少, 平缓的岸坡、较宽的河谷, 两岸山头高度不够, 山体单薄, 上、下游冲沟切割等则都是定向爆破的不良地形条件。

单薄的山脊、深切的冲沟和多面临空的孤山峰都会影响爆破的抛掷方向, 岸坡陡、河谷狭窄的坝址, 除了上坝率高, 不易出现马鞍形的爆堆外, 爆堆的坡度较陡, 一般可达1:1.50, 也是一个显著的效果。单薄的山脊受爆破震波的破裂影响要比厚实山体大, 因为大爆破产生的地震烈度很大, 当冲击波向四周辐射传播时, 单薄山脊容易产生超过弹性限度的变形, 所以, 就会出现缝隙以及塌陷情况, 如果越过沟渠等的时候, 此时地震就不会形成非常剧烈的烈度。利用地形是爆破工程中首要的原则, 地形对定向的影响最大。

2 来自岩石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 岩石的很多种要素都会对爆破产生一定的作用, 比如其性质, 构造以及力学要素等等。我们在选择爆破位置的时候, 要综合的分析如下的一些内容, 比如岩石的分布情况, 通常是选择布局非常均衡的,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上覆不是非常厚的, 而且没有非常深的风化层的, 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岩石性质最主要是影响到单位耗药量、抛掷方向、震波和爆落石块的粒径, 接下来着重的分析如下的一些要素。

2.1 岩石与单位耗药量的关系在选用单位耗药量时, 应考虑到

岩石的密度、风化程度、层面及接触面的情况、硬度、脆性和韧性、孔隙率和节理裂隙情况等。结晶颗粒细、密度大、风化轻微、硬度大、韧性大、孔隙率小和裂隙少的岩石, 单位耗药量应较大。一般岩石容易顺接触面或层面开裂, 因此成层岩石的单位耗药量应比无层次的岩石小。

2.2 对投掷位置产生的作用。

如果岩层里面的夹层不是很坚硬的话, 我们会发现药包会非常容易的被冲出, 或改变了设计的最小抵抗线的方向。岩层的产状对定向抛掷也有密切关系, 岩层倾向河谷时定向较好, 同时也会增加爆落的方量;岩层倾向上游或下游时, 抛掷时也易偏向上游或下游。

2.3 岩层对爆破震波和爆落石块粒径的影响。

在火成岩中, 震波会朝着许多个不同的位置进行散播, 要是没有别的不利现象的话, 那么他的影响是全部相同的。变质岩中多针片状、纤维状矿物和软弱的矿物, 通常是按照定向的方式来布局的, 此时会出现自然状态的软弱层, 故爆破后多沿片理面片麻状结构开裂。沉积岩有层面存在, 地震波在垂直岩层方向通过许多层面中充填的空气等物质的阻隔后, 就会逐渐的变低, =而顺岩层方向则容易破坏。通过分析无数的爆破我们发现, 顺层的位置合常会出现较大的影响。岩层的厚度也会有影响, 通常是厚度i型奥德较之于大的来讲更加的易于破损, 当层面水平、层面铅直或层面倾向山体时, 漏斗形状比均匀岩层的小, 当层面倾向岸坡而倾角小些, 漏斗上部破裂范围较小而底部破裂范围较大, 当层面倾向岸坡而倾角较大时, 那么上面的影响区域非常宽, 然而下方的区域非常窄, 因为面层的缘故, 会导致震波经由它的时候变低, 因此会关乎到漏斗。

通过分析发现, 当岩石的硬度非常大的时候, 结果是震动半径不大, 同时它的破坏作用非常剧烈, 然而在相对应的情况下, 当硬度不是非常大的时候, 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其中的水分多少也会对活动有一定的作用, 当水分比较多的时候, 显示其更加的便于进行震波的输送, 而当水分非常少的时候, 其效果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时具有非常广大震动区域, 而且岩石受到影响的区域也十分的宽。

爆岩多从层面或裂隙面破裂成块, 当岩石非常厚的时候, 其爆块就会相应的大。片状或板状的薄岩层, 爆块也大都呈针片状。

当地震波通过疏松岩层时, 震波将被削减, 但地震波对松软岩层的影响范围却比坚硬岩层大。

3 来自地质构造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重点的讲述几种构造对活动带来的具体作用。

3.1 断层爆破中要充分利用断层, 以便能用少量炸药爆落大量石方, 或利用断层带来削减爆破震波对基岩和水工建筑物的影响。

药包如放在胶结疏松的断层或裂隙上, 爆炸气体沿裂隙逸出, 爆破效果急剧降低。药包如放在断层带后面, 此时就无法体现出炸药的威力了。但是放置到断层下方的话, 就会使得方量变低。要是放在前方或者是相反方向, 而使断层接近爆破漏斗上波裂线附近, 则可能沿断层线破裂而增加爆落石方量。

通常断层的水平方向会对投掷位置产生一定的作用, 当药包一侧有与临空面斜交的直立大断层时, 爆破漏斗边缘势必沿断层面破裂, 而抛掷方向将偏向断层的一侧。

如果无法有效的应对上述的负面意义的时候, 我们通常是按照如下的一些方法来开展工作。第一, 最好是在上面和下面分别得设置药室, 将药包在统一的时间进行爆破, 这时断层受到的力就是统一的。第二, 将腰包置于断层之后, 且使最小抵抗线与断层成90度交角。第三, 或使上破裂线接近断层。第四, 在断层的上方的后侧, 多设置一个药包, 用于处理断层。

3.2 我们发现缝隙的存在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对活动有负面意义, 同时也会对它有显著地功效。

如果在硬度较高的情况下, 存在一些少量的缝隙并不会对级配等产生负面作用, 在一些情况下, 还可以使用料减少。应尽量使最小抵抗线方向与裂隙面的夹角较大, 最好使近于垂直, 因为这样的裂隙有助于岩石面向外破裂, 增加爆落石方量。

3.3 其他地质现象

第一, 也是最为常见的是崩塌现象。当遇到岸坡非常陡峭的时候, 如果遇到爆破常会有潜在的悬崖崩塌的情况发生, 所以, 如果是对活动位置周围的估测不是很明确的时候, 要事先的对其进行清除处理。

第二, 滑坡现象, 它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项内容。将药包置于滑坡地带里面的时候, 有可能使滑坡体复活, 进而使其陷入河谷中, 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应对了。不过打那个滑坡非常的平稳的时候, 合理地布置药包, 可能会增加爆落方量。

第三, 溶洞现象。当药室周围存在溶洞的话, 就有潜在的出现聚能穴的可能性, 进而就影响到爆破的具体功效, 严重的时候就使得少量的岩石被带出, 而使爆破漏斗中遗留了需要爆除的基岩。假如在其上方存在溶洞的话, 常会导致其塌落现象出现, 一些时候, 由于有溶洞, 所以投掷的位置都要进行调整。不过, 个别情况下, 因为溶洞的原因, 反倒是将活动方量变多。

通常可以按照如下的一些方法来应对溶洞中常见的不合理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 用溶洞作为药室导洞;或将溶洞用土石堵塞, 堵塞长度要大于最小抵抗线长度;或如溶洞走向于最小抵抗线方向一致时, 把溶洞夹在两个同时起爆的药包中间;再者, 将药包的具体方位进行调节, 使药包中心至溶洞的最短距离大于最小抵抗线的长度。

上一篇:中级职称评审指导下一篇:读书报告会主持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