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院感管理制度

2024-07-18

儿科院感管理制度(共6篇)

篇1:儿科院感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部分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措施

1、成立质控组织

组 长:陈青琴 副组长:钱红梅

成 员:李永红 王会娜 周静 郭翠华

2、质控组织职责:

(1)在质控组长领导下,每月对院感工作质控1次,对科室院感的薄弱环节,每月每人提合理化建议1条。

(2)科内发现散发感染病例及时组织讨论、拿出措施并进行落实。(3)科内发生医院感染聚集性或暴发性病例立即上报院感办,查找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并落实。

(4)按计划每季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1次。(5)对监护室、治疗室每月消毒、灭菌效果检测达不到卫生学标准的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整改,直至符合要求。(6)不良事件(短时间内多人发热、病原学检测发现聚集性病例),24小时内上报,质控组长组织医护人员讨论查找原因,拿出控制措施。

3、管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实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写报告,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4、首诊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按规定报告,甲类(霍乱、鼠疫)及部分乙类(不明原因肺炎、肺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及破伤风)2小时内上报,其它乙类及丙类24小时内上报。

二、监护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措施

1、监护区布局合理,分限制区(无菌区)、半限制区(清洁区)、非限制区(污染区),区间有明显标志,严格遵守三通道原则,按病种将患者安排在早产室、危重室、隔离间。

2、进人监护区必须更换专用拖鞋、衣裤、帽子和口罩,帽子要将头发全部遮盖。拖鞋每天要清洁消毒,帽子、口罩污染及时更换。

3、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参观和探视人员,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外出衣及外出鞋。

4、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不同患者前后,或者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前后要洗手或用手快速消毒剂

擦洗。手指培养每月1次。

5、医务人员不得在监护室内用餐及洗漱。

6、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臵,特殊感染病人(艾滋、梅毒)应单独安臵。

(1)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患者一览表上用蓝签标记,床头卡上表明感染源;(2)医务人员进入呼吸道感染患者房间,必须戴帽子、口罩;

(3)接触乙肝、丙肝、艾滋病感染病人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

(4)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操作时在隔离间进行,隔离间物品专用,用后双消毒,过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识;(5)病人生活、诊疗垃圾按感染性垃圾处理;(6)出院时按传染病人进行终末消毒。

7、患者的衣服、被单有污染时随时更换,在医疗废物通道清点更换的床单元用品。

8、监护区开窗通风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早上:8:30-9:00,下午:4:30-5:00),地面湿式清扫,监护区空气消毒一天3次,1次2小时,发现明确污染时,立即消毒,患者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均要进行终末消毒,空气培养每月1次。

9、监护区的所有物表用消毒液擦拭每天2次,床单元消毒做到一床一箱一巾,用后集中消毒处理,物表培养每月1次。

10、每月监护区的空气检测细菌数应《200个cfu/cm2,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数应《5个cfu/cm2。

11、治疗室、配奶间的皮肤消毒液及含氯消毒液3天更换1次,浸泡吸痰用物的含氯消毒液每周三更换,含氯消毒液每天用化学指示卡监测其浓度,不符合要求及时更换。

12、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或可疑污染重新灭菌;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13、氧气湿化瓶、温湿化器、吸痰器、复苏气囊、监护仪在转换使用时应进行表面清洁消毒,各种导管.湿化瓶.吸氧面罩均应浸泡消毒后干燥保存,氧气湿化液每天更换,同时注明时间。病人固定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供氧吸引装臵不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院后要彻底清洁才供别人使用。

14、每位患儿每次奶瓶、奶嘴用后清洁、晾干、高压灭菌。

15、隔离室、其他监护区、办公区域及卫生间的拖把要分开使用,标记清楚,用后使用含氯250mg/l消毒液浸泡,并清洗后凉干备用。

16、医疗垃圾分类管理,注射器、输液器、输血器、引流袋用后毁形,当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的3/4时,必须进行封口; 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不能混装

17、严格遵守清洁卫生制度,行政班督促卫生员每日清洁1次物表、台面,每周大清洁1次墙壁、玻璃,每月彻底清洁1次天花板、墙壁、玻璃。

评价措施

1、质控成员未例行职责按情节轻重扣2-5分。

2、院感制度措施未落实按情节轻重扣1-3分,一人重复出现同样问题加倍扣分,室内长时间通风效果不好出现霉变扣5分。

二、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1、布局合理,清洁区和污染区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无菌包有效期一般7天,霉雨天5天(5-10月)

2、医护人员进入室内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帽子。

3、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4、病人当日使用的注射药物,抽出的药液、开启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必须注明加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治疗推车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每次操作后产生医疗垃圾分类放下层医疗垃圾容器内。

6、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每周三进行一次大扫除,每月空气监测一次。

7、治疗室空气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早上6:00-7:00,下午4:00-5:00)并有记录。

评价措施

1、医护人员对治疗室消毒管理落实措施要掌握,一人掌握不全扣0.5分,无掌握扣1分;

2、制度措施一项未落实扣1分;

3、发现无菌物品过期一次扣2分;

4、一人重复出现同样问题加倍扣罚.三、预防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1、凡使用静脉留臵针者,一般保留时间为3~5天,在使用过程中,局部出现红、肿时,及时上报,并拔出导管。

2、在进行臵管操作前,护士必须进行规范洗手,穿刺局部消毒面积不少于8cm,消毒使用碘剂后必须酒精脱碘。

3、穿刺点选择: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点发生感染的危险高于上肢血管,手部发生静脉炎危险小于腕部和前臂血管。

4、臵管过程中,护士加强巡视,观察臵管情况,发现覆膜变湿、弄脏时,应及时更换,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评价措施

1、医护人员掌握预防措施,随机抽查一人未掌握扣0.5分;

2、预防措施执行一项未落实扣1分;

3、发现疑似感染或感染者及时采集标本送检,一次未做扣2分。

四、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1、概念: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防护措施:

(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当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2)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3)如果有手部皮肤破损情况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血液、体液或黏膜,如果无法回避接触时应将有破损的皮肤用创可贴等保护好后再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

(4)治疗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试管、手套、隔离衣等。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防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

伤。

(7)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

(8)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9)不要在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10)在缝合创口时,要特别注意减少刺伤。

(11)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中,统一处理。

(12)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弃物混在一起。

(13)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14)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根据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量多少,决定采用适当防护措施。包括: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

(二)职业暴露:

1、定义: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中意外被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传染性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2、怎样避免职业暴露发生

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后,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3、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1)及时处理原则:意外暴露一旦发生,应尽快对暴露部位就近冲洗和消毒全身用药,服药时机越快越好,一般在1-2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较好。

(2)报告原则:意外暴露发生后,及时报告部门领导和感染办公室,以使了解和分析发生原因和后果及对当事人提供心理支持。(3)保密原则。

(4)知情同意的原则。

4、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进行局部处理

(1)如是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如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然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

5、HIV职业暴露发生后,预防用药时间开始的越早,降低体内HIV复制和消灭病毒的机会就越多,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以内,>4小时效果降低,>24小时无意义,>24小时也应当用药。

6、乙肝职业暴露发生后,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三)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感染

1、要判断职业暴露后是否发生感染必须进行血液检测。

2、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被暴露者的血样作检测,以排除是否有既往感染,如检测结果阴性,应按照所暴露疾病预防用药,并根据其潜伏期检测直到排除职业暴露后感染。评价措施

1、随机提问医护人员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及职业暴露的处理原则,不熟悉一项扣0.5分。

2、随机抽查对措施的实施,一项措施未落实一次扣1分,由于措施落实不好导致出现职业暴露扣2分。

3、发生职业暴露未上报一次扣0.5分

五、规范执行落实措施

1、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2、随时进行抽查,掌握各种消毒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液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

3、现场查看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落实,每周抽查1~2名医护人员操作,查看落实效果。

评价措施

1、随机抽查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掌握情况,一项掌握不全面扣0.5分,未掌握扣1分;

2、利用查房检查各项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落实,一项落实不到位扣0.5分,无落实扣1分,违反操作规程一次扣2分.

篇2:儿科院感管理制度

(一)、病房管理

1、对所有病人实行标准预防,传染病人及特殊感染病人有隔离措施。

2、每天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每隔一天紫外线消毒一次并要求有记录。

3、每天地面湿式清扫,有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后拖净,拖布洗净悬挂备用。

4、每天床单位保持清洁,被服每周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

5、每日晨间护理采取湿扫法,扫床套及抹布一床一柜一套一巾,用后清洁备用。

6、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弯盘、治疗碗等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

7、对各种监护仪器每日清洁消毒。

8、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9、各室拖布固定,标志清楚,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二)、治疗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

1、各室布局合理,洁、污区划分明显。室内清洁整齐,无私人用物。

2、洗手设施齐全,使用洗手液。各种操作前后要洗手。

3、每日紫外线灯消毒一次,有登记,每周用95%酒精擦拭灯管一次,有记录可查。

4、治疗柜、治疗车等物体表面每日消毒二次,有登记。地面每日湿式清扫二次,有污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后拖净。

5、无菌物品必须放在无菌柜内,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

6、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整齐,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使用

前必须检查相关内容。

7、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排放,有取放标志,无过期物品。

8、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时若发生热源反应、感染或其他情况时,立即停用,及时记录,报告院感办、药剂科,不得自行处理。

9、所有需要清洗灭菌的物品使用后由供应室统一收集、清洗、灭菌。

10、无菌容器中的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必须注明开启时间。

11、酒精、碘酒、碘伏密闭保存,用后加盖。每周更换两次,容器灭菌两次。

12、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的无菌液体必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溶媒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使用,溶媒瓶上不得插针头与外界相通。

13、换药室的无菌持物钳干燥保存每四小时更换每一次或保存于戊二液中每周更换、灭菌一次。

14、治疗车上层为清洁区,下成为污染区,进入病房的治疗车、换药车配备手消毒液,每治疗一个病人要洗手或手消毒。

15、止血带一人一带一消毒,用后交供应室处理。

16、各种治疗、护理、换药操作应按清洁、污染、感染、隔离的顺序进行。特殊感染(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等严格隔离,处置后就地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器械就地 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后再用同样的浓度时间消毒一次后送供应室清洗灭菌,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中密闭运送,及时处理。

17、定期每月对治疗室、换药室等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 毒液进行生物学监测,有记录,有整改措施。

18、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科室主任确认后立即通知感染办,并做 好调查和登记工作。

(三)、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1、科室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月一次有记录。

2、医院下发的有关院感资料齐全,科室及时组织学习。

3、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考核合格。(四)、抗生素应用管理抗生素使用率<50%,医院感染病例使用抗生素前菌检率>50%。

2、抗生素联合使用有指征,有上级医生意见,联合使用合理。

3、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越级使用有上级医生或科室主任同意记 录,病历明确记录。

4、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5、无菌手术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规范、合理,一般使用时间不超过72小时。

6、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五)、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标志清楚。

2、专人收集、运送医疗废物,交接清楚,登记齐全,交接记录保存三年。

3、输血完毕后,科室保留输血袋24小时,无异常后按照感染性医疗 废物处理。

(六)、人员及手卫生管理

1、工作人员衣帽整齐,操作时戴口罩,接触血液、体液和排泄物时 戴手套。

2、严格执行洗手指征,操作前后、脱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等要洗 手。

3、执行标准预防控制措施。

4、洗手步骤正确

5、执行手消毒指征。

篇3:儿科院感管理制度

1 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医务人员因素

进出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是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是主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对手进行清洁、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1.2 患者因素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危重, 抵抗力低下, 容易感染, 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操作, 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大大增加。

1.3 环境因素

病房所处位置相对闭塞, 通风换气不良, 空气污浊;病房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其他因素

ICU病房的门关管理;护工院感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患者家属对于探视制度及隔离制度的遵守等。

2 预防院内感染的院感、护理质控管理措施

2.1 建立相关制度, 组建院感、护理质控小组

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 我科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院感、护理质控管理制度。科室建立了院感、护理质控小组, 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负责院感、护理质量监控工作, 并设立了两名院感、护理质量监督员。科室采取“人人参与院感、护理质量管理”的方式, 每周中层干部例会、科务会对院感、护理管理情况进行总结、认真查找问题, 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并制定下周工作重点, 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 职责明确, 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预防院感科、护理部也每月到科室进行考核, 加强了监管力度。

2.2 加强医护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利用科务会、晨会、周会、每月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六步洗手法、院内感染知识、护理技能操作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 强化院感意识, 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对护工进行反复、多次的院感知识培训、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 使他们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强化管理工作。

2.3 加强ICU的消毒管理

(1) 为危重患者建立一个安静、舒适、适宜的环境。室温控制在22~24℃, 相对湿度55%~65%, 每日晨开窗通风30min。病房内还安置了两台壁挂式、一台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 (人机共存) 进行每日3次 (早、中、晚各1次) , 每次2h的空气消毒, 三间病房根据患者情况尽量空出一间进行彻底终末消毒处理。 (2) 每日早晨对各种管道浸泡液进行更换、浓度监测 (1 000mg/L) ;浸泡压脉带、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中心负压吸痰管道等进行消毒, 对一次性用物严格一人一用一无害化处理, 督促护工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3) 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桌面、物表、床单元、医疗器械等2次, 必须一桌一摸布, 一床一巾一湿扫, 护士长每日督查执行情况。

2.4 严格操作规程及无菌观念, 严把医务人员洗手关

(1) 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 戴口罩、帽子, 取下一切饰物,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 科室设置消毒洗手液及免洗消毒液。规定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必须用洗手液消毒手, 每个床单元均有免洗消毒液可再次进行手消毒。 (3) 各种消毒、灭菌物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一灭菌, 每个床单元还设有便携式锐器盒, 工作人员能及时将锐器放入, 避免针刺伤及交叉感染的发生。

2.5 限制人员随意进出

科室投入资金安置了不锈钢门及门铃对讲系统, 人员经许可方能进入。门关处放置了一次性鞋套及隔离衣, 进入ICU人员更衣带鞋套后才能进入病房。隔离衣每周打包进行高压灭菌2次, 特殊感染病人一用一灭菌。每日下午4∶00~4∶30为家属探视患者时间, 其他时间家属留下联系方式在陪伴室或原病房等候。

2.6 加强危重患者基础护理

2.6.1 皮肤护理。

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床单元及时整理, 随湿随换, 可使用护理垫避免频繁搬动患者, 患者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一般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 拍背, 每次测量血压后解开袖带, 每4~6h更换血氧饱和度探头。

2.6.2 口腔护理。

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感染, 每日常规用0.03%呋喃西林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2次, 气管插管患者两人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并更换固定带。

2.6.3 其他护理。

留置尿管患者每日用洗必泰清洁尿道口2次;特殊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护理。对于侵入性操作严格按规范进行,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减少感染机会。气管导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 吸痰管用一次性的, 一用一弃, 吸氧管一人一用一消毒, 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 避免交叉感染。可复用管道要严格消毒灭菌处理。

2.7 做好生物学监测

(1) 每月由院感员对病房空气、消毒灭菌液、物表、手样、消毒灭菌物品进行监测, 如不合格, 积极查找原因, 采取措施, 直到合格为止。 (2) 根据需要对患者痰液等进行培养,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发生个例院内感染时相对隔离, 用物专人专用, 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避免感染范围扩大。同时做好记录用于备查及分析改进。

总之, 实践证明, 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 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 合理的病房布局, 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护理质控意识, 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把一切可能感染的因素, 消灭在萌芽状态,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运行。

摘要:目的:总结对重症病房的院内感染预防、监测、院感、护理质控管理的对策、方法、体会。方法:对我院6张重症病床的不同危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目标性、回顾性检测。结果:因医务人员因素、患者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造成院内感染, 尤其在综合性ICU, 院内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费用, 而且使患者病情恶化, 死亡率增加。结论:针对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科室制订了完善的制度, 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 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护理质控管理意识, 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篇4:眼科门诊手术室院感监测与管理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78-01

门诊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疗效果。为此,我院眼科门诊手术室在医院高速发展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管理,创建洁净手术室环境、加强手术室的院感监测与管理,有效的降低手术感染率,保障病人的手术安全及感染的预防。现介绍如下:

1.手术室感染监测

1.1空气监测

我院眼科门诊于2005年改建利用一间层流洁净手术室,眼科门诊手术室是采用层流通风系统,采用垂直送风,外界空气通过高效过滤网和静压箱的均流、均压作用从顶棚把洁净空气送到手术间,污染空气平推由四周回风口出去.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进行采样,每季度一次。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80~150cm,布点方法:在手术间中心工作区域放置1-3个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培养皿,周边工作区域放置4-6个,打开培养皿在采样点暴露30min后关闭并及时送检培养。检验单上要注明培养基布放位置,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培养的标准为≤10cfu/m3。

1.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2.1使用中的消毒剂应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检测。消毒剂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2.2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检测。工艺检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检测。生物检测每周进行,合格才能使用。

1.3医护人员手细菌监测

手术人员手的细菌检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洗手,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部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监测。应在接触病人,从事手术前进行,被检人,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个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标准为≤5cfu/cm2。

1.4物体表面细菌监测

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被采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表面的方法来完成,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标准为≤5cfu/cm2,每季度进行一次。

2.手术室管理

2.1医务人员的管理

2.1.1手术室内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手术室一般制度、卫生制度、参观制度、消毒制度、洗手制度),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执行。

2.1.2训练与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与无菌观念,使其认识到手术室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3医务人员的衣物上或多或少带有致病微生物,进入手术室的人越多室内的空气污染就越严重。且进入手术室的各类人员须严格更衣、更鞋,带口罩帽子,严格洗手制度及无菌操作,如患感染性疾病则暂不进入手术间。

2.1.4严格控制参观手术人数,参观人员进入手术间后,站到指定位置。开展特殊手术及教学观摩手术参观人数多时,可设录像转播,组織参观人员在指定地点。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走动及开门,以减少空气流动污染,明确参观注意事项,接受手术间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

2.2病人的管理 住院病人由病区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如手术部位的清洁消毒,术前准备,术前用药等,并换上干净的病号服,门诊病人应更换手术室的专用服并带上手术帽。如病人患非手术部位感染性疾患时,应先治疗痊愈后再手术。

2.3层流手术间的使用和管理

2.3.1层流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原理是由压缩机将过滤无菌的空气由天花板送入并将污染的空气由四周的回风口推出,因此手术间的压力必须始终处于正压状态,否则有可能导致污染空气的进入,为此,需保持手术室相对密闭状态。另层流手术室一般采用局部净化的方式,故手术床应放置在层流天花网对应处,避免在回风口开启无菌包。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敷料,手术前半小时开启层流装置。手术进行时严禁打开通往污物走廊的通道.

2.3.2感染手术尽量避免在层流手术间进行,特殊情况时应在无菌手术结束后进行。

2.3.3每周定期清洗回风口的过滤网一次,防止其受到污染。每季度进行空气培养一次,高效过滤网的更换根据空气培养的结果,每半年更换一次。

2.4.手术器械的处理

2.4.1手术完毕后,一般手术器械和显微手术器械分别放入专用手术器械回收袋内,由医院消毒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并消毒。

2.4.2不能耐受高压消毒的仪器及各种导线低温消毒,其余物品按性能高压灭菌消毒。

2.5.一次性灭菌物品的管理

加强一次性灭菌物品使用检查,使用前查看一次性灭菌物品,核对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名、产品商标、无菌有效期、生产批号等,包装密封性好才可使用;一次性灭菌医疗用品应专柜存放,离地面30cm,柜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室内空气含菌量≤200cfu/m3,温度与湿度要适中;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3.小结: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环节的有效检测和管理,手术室的医疗设备、物资的除尘管理及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转运流程,感染手术的管理及终末消毒,控制了手术室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有效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石兰萍、张红、丁小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第3期。

[2]张国富、王向阳:《介入手术室的感染预防控制及管理》,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年第4期。

[3]金福顺、赵翠兰等:《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第16卷第4期。

[4]董薪、宋烽等:《加强医院门诊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管理》载《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第8期。

[5]张丽娟,胡淑娟,管桂兰:《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载《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期。

篇5:院感管理制度

质控小组成员:陈桂明、施乃明、王甫玉、王玲玲

一、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给患者检查或操作前后应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

2.掌握并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3.无菌操作应戴口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4.安置病人时注意普通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应分室诊治。5.发生院内感染在24小时内上报感染管理科。

二、空气消毒

1.普通病房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20—30分钟。

2.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三、墙面、地面和门窗 1.应保持无尘和清洁。

2.通常使用清水擦拭,但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各类清洁工具应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四、病房

1.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等)每日清水擦拭,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2.扫床套一床一巾保持湿式清扫。3.患者出院后行终末处理。特殊感染患者出院后被服应先消毒后送洗。

五、治疗室

1.进入治疗室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

2.治疗室环境清洁整齐:柜内、抽屉、台面、窗台保持清洁无积尘。

3.治疗室药品及一次性物品摆放整齐无过期。

4.治疗盘清洁,摆放整齐,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6.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清洗,如有血迹体液则用后以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后备用。消毒液每日监测浓度并更换。

7.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以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擦干后备用。消毒液每日监测浓度并更换。

8.治疗台面保持整洁,污物及时清理,垃圾分类放置。9.冰箱保持整洁无私人物品,每日清理一次。空血袋保存24小时,结束时注明时间,24小时后及时丢弃。胰岛素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贮存于室温下阴凉干燥处,在一个月内使用。

10.各种仪器设备如输液泵、监护仪、心电图机、血压计、听诊器等每天清水擦拭一次;袖带每周清洗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清洗消毒。

六、无菌物品

1.无菌物品专柜储存,标识清晰、保持清洁无积尘。2.无菌物品无过期、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

3.无菌物品(无菌包、棉球、纱布等)打开使用不超过24小时,并标明开启时间。

4.药物现用现配,无菌药液开启后不得超过2小时,无菌溶媒标明开瓶时间24小时后废弃。

5.无菌持物钳及无菌盘每4小时更换一次,并注明起始日期和时间。

6.碘伏瓶每周一、四更换,并标明起始日期和时间。

七、处置室

1.台面保持清洁无杂物,每天清水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2.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严格区分,分类放置。3.针头、刀片等锐器应放在利器盒内。

篇6:院感控制管理制度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三、医务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督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 个/m³,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 20个/m³,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5个/ m²。

二、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³,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个/ m³,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个/ m²,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4000个/m³。

三、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四、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五、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六、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m²。

院内感染监测制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医务科。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内感染监测反馈制度

一、感染病例调查表由科室监控人员负责填写。发现感染病例后要认真填写调查表和周报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去病案室复查核对,相符后,将感染数字及感染部位、漏报率等项反馈到各科室,每季一次。

二、全院各科室进行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致病菌、空气、消毒液、HBsAg的监测,有专职人员抽样,化验室专职人员进行化验,每半年一次。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血透、ICU室、各病房治疗室、外科病房,以上监测内容,应每月监测一次。感染办公室将每次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各科室。如有超标的应重新监测,重测结果反馈到科。

三、每季监测紫外线灯强度一次,将监测结果反馈到科。凡强度低于 50uw/cm2的灯管,一律进行更换。更换后的科室负责人应报更换日期,由感染办进行复核,复核后及时反馈到科。

四、每半年将全院感染病例,按卫生厅要求,填写后逐级上报。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一般以二联为宜,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宜联合应用。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对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碳按类药物,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四)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及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术。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停药,对于急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72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十三、为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氨基糖甙类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

控制肺部感染措施

一、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每日二次(冬季上下午)开窗通风,晨间护理和清洁工作一律湿式进行。

二、不能在病房和走廊内清理脏单子及其他污染物品。

三、严格执行呼吸道治疗设备的灭菌。

(一)呼吸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经1:200的“84”消毒液或2‰过氧乙酸充分浸泡,达到灭菌要求,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消毒液现用现配。

(二)使用雾化器和湿化器持续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三)输氧管和面罩、鼻塞必须固定患者使用。

(四)医护人员在做各种操作前应严格洗手。

四、湿润器中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经严格消毒,污染器械不能与液体接触,盛液器在开瓶后24小时未用完者应废弃,只能用密闭瓶中药物做呼吸道给药。

五、手术病人预防肺内感染措施:

(一)术前要求病人戒烟;

(二)除去呼吸道分泌物;

(三)进行预防肺炎的指导与教育;

(四)术后鼓励病人咳嗽多做深呼吸;

(五)早下床活动;

(六)控制干扰咳嗽及深呼吸的疼痛;

(七)避免使用镇静剂;

(八)进行气管切开部位抽吸处理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最好采用一次性器械。

控制泌尿道感染措施

一、要根据需要安插导尿管,防止滥用(如仅为收集尿标本)导尿管。

二、安插导尿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应用灭菌导尿管、手套和孔巾一次性润滑消毒软膏。

三、正确掌握操作技术,避免损伤尿道。

四、必须留置导尿管时,要妥善固定,防止滑动及牵引导尿管。

五、使用封闭式无菌引流导尿,除必须冲洗导尿管外,应避免冲洗。

六、若无菌技术遭破坏,如导尿或集尿接头脱落或发生渗漏,应采用无菌技术,在消毒导尿管、集尿管接头处之后,更换集尿管。

七、导尿系统应保持畅通,避免管道扭曲,每3小时排空于该病人专用容器内。

八、集尿袋的安置,应低于膀胱水平,如发生堵塞及时冲洗或更换。防止尿液外溢。

九、保持环境清洁,每日二次用1:500的“84”消毒液擦洗地板,每三日做一次细菌检验,每周对引流装置病室环境作细菌培养。

十、加强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勿使粪便污染泌尿生殖道。

控制外科伤口感染措施

一、预防微生物污染伤口应开始于手术前,术前用肥皂沐浴洗澡,积极治疗感染病灶,改善患者自身状态。

二、在手术前一日应适当用抗菌素。

三、参加手术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所用手术衣、帽、口罩必须经过严格灭菌处理,并按照手术前要求认真洗手。

四、提高医疗技术,在仔细操作的基础上,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适当处理组织,减少出血及血肿形成,消除死腔。

五、放置引流时,要采用封闭式引流,置于主要切口旁。

六、尽量减少手术人员,限制非手术人员的走动和谈话。

七、手术器械及其他器械必须按规定灭菌,每周采用芽孢细菌菌片测试高压蒸汽消毒装置的效能。

八、换药前后都要认真洗手,不能直接接触伤口。

九、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有感染体征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十、任何可疑伤口换下的敷料都应做细菌培养及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

治疗室控制感染措施

一、治疗室应保持整洁,进入治疗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非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入内。

二、治疗室物品器械应定点放置,严格实行“三分开”(无菌、清洁、污染),并处于备用状态,用后物归原处。

三、治疗护士负责治疗室内物品消毒、供应、保管、维修,经常检查无菌物品的消毒日期,每周大消毒一次。

四、各种消毒液容器应定期更换消毒,器械消毒液夏季每周2次,冬季每周1次更换。“84”消毒液每天配制更换。

五、室内地面、治疗桌、药橱把、水龙头、肥皂盒,每天应用1:200的“84”消毒液喷洒或擦拭1~2次。

六、治疗室空气应达到消毒要求,细菌总数不应超过500个/m3。

七、治疗室空气消毒具体安排。

(一)7~8点紫外线照射1小时后,准备上午治疗工作。11:00~11:30开窗通风。

(二)午后1~2点紫外线照射后准备下午治疗工作。

(三)4:30~5:00点开窗通风。

(四)晚10点到12点紫外线照射1~2小时。

八、每周用0.2%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

九、治疗各类物品均应推行消毒清洗再消毒的操作程序。 各类物品清洗消毒法如下:

(一)换药碗、钳子、镊子、弯盘用后,浸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清洗擦干后,高压消毒。

(二)外科用剪刀、手术刀等锐利器械,用后应浸泡在2%戊二醛液中3小时可杀死芽孢,用时可用0.9%NS液冲洗即可。

(三)导管灯类,如胃管、肛管、引流管等,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取出,用肥皂清洗,并用汽油擦净后再煮沸消毒,分开放置备用。

(四)各类引流瓶,如胃肠减压吸引瓶、胸腔引流瓶等均需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净后备用。

(五)各类注射器用后浸于1:200的“84”消毒液内30分钟再送供应室处理,抽血注射器与一般注射器分开浸泡。HBsAg阳性者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焚烧。

(六)体温表用后放入1:200的“84”消毒液内浸泡10分钟,清水洗净放入75%酒精备用。

(七)常用血压表、听诊器、冰袋、热水袋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压脉带应做到一人一带一消毒。

(八)治疗桌、放药橱把手、水龙头、肥皂盒,应每天用消毒液认真擦拭。

(九)一次性医疗用品如输液器、头皮针、空针等,用后集中用“84”消毒液或1‰过氧乙酸消毒后再处理。

(十)做各种操作前后,坚持做到认真洗手、戴口罩,必要时戴无菌手套。

治疗室保洁措施

一、做各种治疗前要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

三、用过的器械、针头、头皮针,分别按规定消毒。

四、每天紫外线按时照射。

五、物体表面如桌面、门把手,无菌容器盖等按规定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湿式清扫,每日用“84”消毒液擦地两次,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六、室内禁止其它人员或家属随便出入,个人物品不准在室内放置。出入带门。

七、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物品放置要清楚。无菌物品包装要严密,无菌包内取出物品要注意开包时间。

八、污物与垃圾分开,即棉球、棉签、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应消毒、毁形、统一回收给定点单位。

九、污物用消毒液消毒后弃之。

十、有专用拖把和抹布,用后按常规消毒。

手术室保洁措施

一、每天由清洁员擦拭地面用1:2000优氯净和无菌区以外的门窗。

二、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换手术室的拖鞋。进入无菌区的人员,必须再更换隔离衣或手术衣裤。

三、每天清晨,无菌区以内的各手术间,由清洁员负责擦拭,包括无影灯、窗台、门、操作台,各种容器盖由巡回护士擦拭。

四、每例手术完毕后,由清洁员搞好手术间的空气消毒及地面清洁消毒,手术后各种用物,巡回护士做好整理和消毒。

五、特殊感染的手术,按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六、每周一次彻底大扫除,进行全面的各种物品消毒及各种消毒液的处理。

换药室保洁措施

一、换药前洗手、戴口罩、帽子。

二、每日更换消毒液一次,无菌容器每周更换一次。

三、保持室内清洁,室内物品及无菌容器面每日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1~3次;地面擦拭2次,有专用拖把及抹布,用后消毒。

四、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1~2小时,每月做空气及特殊物品细菌培养一次。

五、室内禁止放其它物品。

六、污物每日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弃之。

供应室保洁措施

一、每日用清水、无菌橱、门把手1~2次。1:2000的优氯净擦拭。

二、严格区分有菌区、无菌区。

三、接收口、发放口分开。

四、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路线不逆行。

五、工作间、生活间分开。

六、无菌室、操作间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2小时。

七、无菌室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

八、每周六打扫卫生,保持室内外清洁。

九、进出无菌室更换拖鞋。

十、控制进出无菌室人员。

十一、无菌室内物品摆放分类整齐

门诊化验室保洁措施

一、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地面应湿式清扫。

二、凡经常接触病人及工作人员的物品及物品表面、用具、地面等,应每日用1:200的“84”消毒液擦拭两遍,如桌面工作台,操作台、采血台、采血内外窗口等等。

三、凡给病人采血的工作人员,应做到每抽一次血,严格进行一次手的清洗和消毒。

四、凡抽过查肝功用血的注射器,用后应及时消毒,消毒液每日更换并交院有关部门毁形回收。

上一篇:小班音乐反思下一篇: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