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2024-06-24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精选13篇)

篇1: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6]53号

颁布日期:20060210 实施日期:20060301 颁布单位:卫生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了加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部制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实施,我部2003年8月19日颁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同时废止。

二〇〇六年二月十日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其他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和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本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符合前款要求。

第四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当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

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

第五条 空调机房内应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存放无关物品。

第六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下列设施:

(一)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二)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四)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

第七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已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每两年对其进行一次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继续运行。

卫生学评价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规定。

第八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并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一)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二)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三)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

(四)风管系统的清洗应当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专业机构应当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技术力量,并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的要求。

第九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检测和维护,并建立专门档案。

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卫生学评价报告书;

(二)清洗、消毒及其资料记录;

(三)经常性卫生检查及维护记录;

(四)空调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况记录;

(五)空调系统竣工图;

(六)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十条 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生空气传播性疾病后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应急处理的责任人;

(二)不同送风区域隔离控制措施、最大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方案、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停用后应采取的其他通风与调温措施。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立即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检测、评价合格后,方可运行:

(一)冷却水、冷凝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

(二)空调送风中检出嗜肺军团菌、b-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三)风管积尘中检出致病微生物;

(四)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

(五)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

(六)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每平方米大于20克;

(七)卫生学评价表明需要清洗和消毒的其它情况。

第十二条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启动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

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方可继续运行:

(一)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

(二)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

(三)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立即停用,进行卫生学评价,并依照卫生学评价报告采取继续停用、部分运行或其它通风方式等措施。

第十三条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下列设备或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换。

(一)开放式冷却塔;

(二)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风口;

(三)空气处理机组;

(四)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

空调系统的冷凝水和冷却水以及更换下来的部件在处置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四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空气传播性疾病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及时关闭所涉及区域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公共场所及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公共场所实施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一)公共场所经营者执行本办法的情况;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专业清洗机构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的情况;

(三)卫生学评价机构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情况。

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令改进;经责令仍不改进的,予以公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暂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等控制措施:

(一)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的;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空气传播性疾病流行的;

(三)经检测,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存在重大隐患的。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公共场所经营者,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风管系统清洗规范》由卫生部制定并发布。

第十九条 本办法的术语含义如下: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风管系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用于处理和输送空气的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分。

空气传播性疾病: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

第二十条 本办法颁布实施前已经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内达到要求。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相关文章:

篇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其他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本办法执

行。

第三条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和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保证本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符合前款要求。

第四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当直接来自室外,严禁从机房、楼道及天棚吊顶等处间接吸取新风。

新风口应当远离建筑物的排风口、开放式冷却塔和其他污染源,并设置防护网和初效过滤器。

送风口和回风口应当设置防鼠装置,并定期清洗,保持风口表面清洁。

第五条 空调机房内应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存放无关物品。

第六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下列设施:

(一)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的装置;

(二)控制空调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

(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四)供风管系统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

第七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

已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每两年对其进行一次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评价合格后方可继续运行。

卫生学评价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规定。

第八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保持清洁、无致病微生物污染,并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清洗:

(一)开放式冷却塔每年清洗不少于一次;

(二)空气过滤网、过滤器和净化器等每六个月检查或更换一次;

(三)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每年清洗一次;

(四)风管系统的清洗应当符合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的专业机构应当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设备、技术力量,并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的要求。

第九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做好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检测和维护,并建立专门档案。

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卫生学评价报告书;

(二)清洗、消毒及其资料记录;

(三)经常性卫生检查及维护记录;

(四)空调故障、事故及其他特殊情况记录;

(五)空调系统竣工图;

(六)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第十条 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生空气传播性疾病后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应急处理的责任人;

(二)不同送风区域隔离控制措施、最大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方案、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三)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停用后应采取的其他通风与调温措施。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立即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检测、评价合格后,方可运行:

(一)冷却水、冷凝水中检出嗜肺军团菌;

(二)空调送风中检出嗜肺军团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三)风管积尘中检出致病微生物;

(四)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

(五)风管内表面真菌总数每平方厘米大于100菌落形成单位;

(六)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每平方米大于20克;

(七)卫生学评价表明需要清洗和消毒的其它情况。

第十二条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启动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应急预案。

符合下列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方可继续运行:

(一)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的;

(二)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的;

(三)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能确保各房间独立通风的。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立即停用,进行卫生学评价,并依照卫生学评价报告采取继续停用、部分运行或其它通风方式等措施。

第十三条 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每周对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下列设备或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换。

(一)开放式冷却塔;

(二)过滤网、过滤器、净化器、风口;

(三)空气处理机组;

(四)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等。

空调系统的冷凝水和冷却水以及更换下来的部件在处置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四条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空气传播性疾病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

及时关闭所涉及区域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公共场所及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公共场所实施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以下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一)公共场所经营者执行本办法的情况;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专业清洗机构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的情况;

(三)卫生学评价机构执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的情况。

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令改进;经责令仍不改进的,予以公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暂停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等控制措施:

(一)当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规定的;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空气传播性疾病流行的;

(三)经检测,发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存在重大隐患的。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公共场所经营者,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风管系统清洗规范》由卫生部制定并发布。

第十九条 本办法的术语含义如下: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风管系统: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用于处理和输送空气的风管、风口、空气处理机组及其它部分。

空气传播性疾病: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

第二十条 本办法颁布实施前已经投入运行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内达到要求。

篇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大连市卫生局组织对本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进行抽检, 笔者调用其中6 家购物场所的检测数据, 详见表1。

1.2 应用软件

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韩宏研制的《公共场所卫生综合评价系统》软件, 其依据WS/T 199-2001《公共场所卫生综合评价方法》开发[3], 专门应用于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综合评价。

1.3 应用方法

(1) 本软件全部功能均通过主菜单实现。 (2) 在“标准”菜单中, 创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评价类别, 依据《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制定分级评价界限值, 完成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综合评价标准。 (3) 在“单位”菜单中, 创建维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类别的6家购物场所单位, 输入各单位的原始监测数据, 并进行综合评价, 完成评价单位及其原始监测数据的创建与维护。 (4) 在“结果”菜单中, 基于均数/中位数的模糊法/指数法统计各指标, 分类别统计6家单位的综合评价结果, 并按评价结果优劣对其进行排序。

2 结果

将原始监测数据按软件要求录入系统, 选择指数法的P值对数据库中原始监测数据进行评价, 统计6家购物场所的评价等级及排序结果。见表2。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集中空调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宾馆、商场等公共场所。许多公共场所为节省能源而提高建筑物的密闭性, 导致室内新风量不足而空气质量下降;也有些集中空调系统在长期运行中, 没有清洁消毒或清洁消毒不彻底, 造成通风系统内部污染, 污染物介空调运行进入室内传播扩散, 上述卫生问题说明集中空调系统存在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安全隐患。目前, 国家颁布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与卫生规范, 制定了多项卫生监测指标及标准,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已纳入卫生部门的日常监测与执法抽检工作中。

在日常的卫生监测与执法抽检工作中, 需要对场所单位的多项指标做综合评价, 同时还要进行单位间优劣排序。单项指标判定可依据国家相关卫生标准, 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综合评价方法》[3], 但该方法使用大量数学公式进行模糊法、指数法评价, 计算统计过程繁杂且不易使用。本文采用2002年7月韩宏等研制的《公共场所卫生综合评价系统》软件, 使该项目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操作简单且科学易行。

通过应用该软件对抽检的6家单位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进行评价, 该软件包输入界面清晰, 操作方法简单实用, 可分类浏览打印各评价单位评价结果及各指标的中间计算结果, 还可将评价结果进行优劣排序, 浏览打印各评价单位综合评价结果等。笔者认为该软件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多项监测数据的卫生学综合评价, 并可较好地应用于监督抽检工作中对被检单位的优劣排序, 可以在实际的监督监测工作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倪骏, 张莉萍, 翟清, 等.某五星级酒店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 (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8, 7 (4) :225.

(2) 郭书义, 董青.2004年济南市部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通风管道卫生状况调查 (J) .预防医学论坛, 2006, 12 (3) :276-277.

篇4: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1、利用通风空调工程改善建筑空间的卫生条件。

民用建筑通风空调工程的目的是达到必要的卫生标准前提下,满足建筑环境的舒适性要求包括:一是范围的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和新鲜空气量等。特别是现代化建筑中,由于建筑的大体量和大进深,有许多无法和室外直接相通的空间(如大面积地下商场),对空间的自由分隔要求巨大的内部热温负荷等,单纯自然通风不仅难以满足基本使用要求,更谈不上满足良好的卫生条件,必须依靠机械通风空调工程来满足。

2、适当缩小全空气空调系统规模。

适当缩小全空气系统的规模可以减少同一建筑空间内各区间空气的交互影响,如写字楼可以按照楼层(或按独立销售单元)划分独立的系统,商业大厦可以在建筑的防火分区范围内进一步划分系统,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候机室或候车大厅等,也可以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内,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空调机组和管道系统,使送风循环系统自成体系,这对建筑防火、减少风管占用空间、节约能源等都十分有利,对防止系统之间被污染空气交叉传播和感染也是十分有益的。

3、适当加大新风量,并合理地应用全新风直流或空调系统。

在民用建筑的通风空调工程中,新风量偏小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平时就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卫生条件,更无法适应疫性发生时加大新大量的应急转换。按照最小新风量标准计算,在设计条件下的新风负荷占总负荷比例为:写字楼和酒店约为50%,商业大厦约为40%,但在现实条件下,受各种客观因素所限制,多数工程难以达到。这就需要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改进新风量偏小的状况,确保最大限度地使用新风,同时合理地应用全新直流式空调系统,在考虑经济、适用性及最大限度满足卫生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比较,合理地应用无循环风的全新风直流式空调系统,以减少建筑物同一系统中空气的交互影响。

4、改进空气过滤装置、防止排风系统“回流”现象。

为达到必要的卫生标准和新风量同样重要的是空调系统中的空气过滤装置。任何细菌和病毒都是通过空气中,附着一定粒径的微粒来传播的。我们必须通过净化的手段,特别是通过空气和循环过滤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但由于目前许多通风空调工程中,由于空气过滤装置,不能够及时清洗,以致阻力增大,风量减少,有时为了保证新风量甚至将空气过滤器拆除,造成空气得不到过滤,在疫情传染阶段,造成的交叉感染,所以建议生产开发该产品和使用单位能采用能便于清洗和保养的空气过滤装置,以保证空气得到净化。

通风空调系统中,容易使建筑各部份的空气发生交互影响的另一环节是排风系统,特别是排风的“回流”现象。防止发生排风系统“回流”现象最基本要求是在排气系统运行时,防止因为热压烟窗效应发生“回流”,且施工中应该注意防止管道漏风现象。

5、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和保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通风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设备投资的使用寿命,目前大多数民用公共建筑的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维护阶段,还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和总结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特别是预防性的措施,建议使用单位,应该制定和完善通风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标准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使设备运行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5: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工作的通知

各区县卫生监督所:

为了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近期我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大力开展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为进一步规范该项工作,现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提出如下意见,望遵照执行。

一、依据《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时,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应当提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了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不能提供者,不予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

二、依据《实施细则》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七)项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规定,公共场所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相关卫生规范和规定的要求;未经卫生检测或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而投入使用的,应依汉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依据《实施细则》第八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建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的卫生管理档案。对未建立卫生管理档案的,可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于因无法出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合格报告,未能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应依据《实施细则》第三十五条,给予行政处罚。因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未经卫生检测或检测不合格而投入使用的公共场所经营者,依据《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首次查实的,给予限期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篇6: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机构技术评估合格单位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CA-2006-01)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CA-2006-02)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证书编号:CA-2007-01)CA-2007-02)CA-2007-03)CA-2007-04)CA-2007-05)CA-2007-06)CA-2007-07)CA-2008-01)CA-2008-02)CA-2009-01)CA-2009-02)

篇7: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来源:环境卫生监督科 发表时间:2012年02月27日 08:5

5《上海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去年12月1日起实施,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开展了《办法》宣贯和集中空调使用情况登记工作。目前在核心业务系统一户一档/不稳定对象/集中空调子目录下已可以查询登记情况,集中空调现场监督系统和行政处罚系统也已具备运行功能。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在继续做好登记工作的同时,可以依照《办法》的规定开展监督检查,对于发现违反《办法》

第十条第(五)项或

(六)项规定的应立案查处。

为总结前一阶段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管理工作经验,做好下一阶段全面开展监督管理的准备工作,请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汇总2012年第一季度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情况,并在2012年3月23日前将附表电子版上报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联系人: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环境卫生监督科 王晓东

电子邮箱: wangxiaodong@hs.sh.cn

联系电话:33976156

篇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1 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资料和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1.1 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资料

卫生学评价首先要根据建筑物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和现场勘查情况作出评价方案。卫生学评价的基础技术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2)工程概况;(3)建筑总平面图纸、楼层平面图、立面图或剖面图等;(4)暖通设计资料,主要包括:冷冻机房、换热站、冷却塔等设施设备平面布置图,风管与风口平面布置图,空调通风系统原理图,换热站水管、冷凝水管等水系统平面布置图等(适用时,应包括全套暖通施工图纸);(5)卫生学设计评价报告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单(适用时);(6)竣工验收的评价报告(适用时);(7)维修维护及清洗影像记录(适用时)。为了防止委托机构对技术资料的恶意隐瞒,导致评价报告失实,应建立技术资料承诺制度,要求委托机构书面承诺所提供技术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避免引发法律纠纷。

1.2 主要健康危害因素分析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首先要根据系统的图纸资料和现场勘查情况,了解并掌握集中空调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存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集中空调系统内部主要污染物及其位置见表1[2]。

集中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和分配系统可能是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通道。新风量、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及室内微小气候参数的控制结果是影响室内人员健康与环境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2 卫生学评价与现场卫生学调查的方法及现场抽样检测

2.1 卫生学评价方法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的具体方法是评价的控制要点,而现行的评价规范中缺乏具体评价方法,可操作性较差。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的特点,采用风险评估法、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及定性和定量评价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如经验法等。这些具体评价方法已在某省试点探索完成的15个大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项目中获得具体应用,取得了操作可行、结果可靠的满意验证结果。

2.1.1 风险评估法

该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健康危害因素的种类、特性、浓度(强度)、暴露方式、接触人数、接触时间、接触频率、防护措施、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等相关资料,按一定准则,对健康危害产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按照危害程度考虑并建议有关消除或减轻这些风险所需的防护措施,使其降低到可承受水平。

2.1.2 类比法

通过对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项目(工程)的现场卫生调查、健康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检测以及对有关文件、技术资料和健康危害事故案例的分析,类推拟评价项目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健康危害进行评估,预测拟采取的防护措施的防护效果。主要用于预防性评价中的设计评价。

2.1.3 检查表分析法

该评价方法主要是依据国家有关卫生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运行规程等,通过对拟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部位/环节、内容、现状、存在问题、标准/规范要求、符合性结论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明确符合项与不符合项;针对不符合项提出减轻拟评价项目中存在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所需的改进措施。

2.2 现场卫生学调查

集中空调系统的现场卫生学调查分为类比调查和现场调查。

2.2.1 类比调查

是通过取得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的项目资料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来推测、论证项目竣工后卫生状况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要点除详细描述相同点外,也要详细说明不同点,分析不同点对项目评价产生的影响。

2.2.2 现场调查

现场卫生学调查主要包括空调系统运行卫生状况、卫生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管理情况及来自周边环境和建筑物自身的污染情况等内容,可采取现场勘察、询问、监测等方式。宜采用调查表的方法,调查表内容和调查方式均应制定成作业指导书,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与可靠。

2.3 现场抽样检测 抽样检测应具有随机性、代表性和可行性。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抽样量比例在评价规范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实施应用中普遍存在几点误区,对误区的正确理解应该为:(1)评价规范中所述的“一套”空调系统应为一个空气处理单元(机组、空调箱、新风机房)[1]。(2)冷却水系统属于整个建筑物,抽样数应不少于1个冷却水塔[1]。(3)现场采样易受周边环境、气象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为确保采样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须对采样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控制要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建立采样可追溯的惟一标识系统,确保相关样品、记录的可溯源性;b.冷凝水、冷却水的采集应注意采样前容器的消毒和灭菌;c.送风样品的采集应注意采样环境控制、采样流量的负载校准、采样位置的固定、采样气路的捡漏,以及规范化的无菌采样操作;d.风管积尘样品的采集应注意定量采样机器人自校准的可溯源性和正确性及其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科学性、采样点与开孔位置设置的代表性、采样方式选择的适宜性、无菌采样操作的规范性等。

2.4 评价结论和建议

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分析、现场调查及卫生检测的结果,采取适宜的评价方式,作出评价结论,并针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由于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关联性不同,有的因素(如嗜肺军团菌等致病微生物)应 “一票否决”,必要时可采取专家会议评审形式。

3 预防性卫生学评价[3]

预防性卫生学评价分设计评价与竣工验收评价两类。设计评价可采用风险评估法和类比法进行。竣工验收评价应参照设计评价的结果,结合检查表分析法和现场检测结果,得出评价结果。

3.1 设计评价

3.1.1 基本情况分析

对所提供的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和主要材料设备表等技术资料进行基本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概况、用途及服务人数、空调类型、设计参数、新风机组、新风采集口和排风口位置、风管与风口布置、冷却塔、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等。

3.1.2 现场调查

在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包括:周边环境现状调查、危害因素监测和建筑物现况及自身污染状况调查。

3.1.3 类比分析

对与拟评价项目相同或相似的空调系统进行现场调查、检测,对结果进行类比分析。

3.1.4 评价与建议

结合基本情况分析和现场调查结果,列举空调系统中对健康危害的因素及其特性、类比项目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等相关要素,对产生危害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行评估;对温度、相对湿度、噪声、新风量等设计参数进行评价;对空调系统设计中的新风、排风、送回风系统和水系统、运行工况、气流组织、管道材质、保温材料等相关方面进行评价。尤其对机房、风管、冷却塔、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应急关闭回风的装置、控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分区域运行的装置、清洗消毒用的可开闭窗口等设备及设施是否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及相关规范的情况进行评估[1]。对所评价的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作出评价结论及改进建议。

3.2 竣工验收评价

竣工验收评价应参照设计评价的结果,结合检查表分析和现场检测结果进行。

3.2.1 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空调通风系统设备及其布局;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安全性与效能检测分析。

3.2.2 卫生检测

抽样规则、检测指标及方法除按照评价规范和卫生规范的要求执行外,还应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要求[1]。

3.2.3 评价结论和建议

对所评价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运行的卫生情况是否符合设计与有关标准规范要求作出评价结论,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4 经常性卫生学评价[4]

经常性卫生学评价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评价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效果评价。宜采用检查表分析法和现场检测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结合采用风险评估法等其他评价方法。

4.1 运行期间评价

运行期间评价包括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检测与调查、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效能检测分析,应特别关注送风中微生物污染程度与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污染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对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的日常监测,可以适当简化步骤,减少抽样量。

4.2 清洗效果评价[5]

对空调机组、风管、风机盘管、冷却塔等设备清洗前后的卫生状况及相关检测结果均应进行评价。

5 卫生学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是实施卫生学评价后的最终成果,针对评价规范中缺失具体评价报告内容的情况,本文认为评价报告书应包括如下内容:总论(评价的背景、任务来源、依据和技术资料、目的和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及质量控制方式等)、工程分析(项目地点、平面布局、面积、用途、服务人数、空调类型、气流形式、系统参数、空调冷热源设备、空调通风系统设置、冷却水和冷凝水系统设置、空调风管材质与保温措施、过滤、空气净化等卫生防护装置的种类和安装部位及用途)、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种类、时空分布、评价因子的选择及其卫生标准等)、现场卫生学调查情况分析(周边环境及建筑物的污染情况、空调卫生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空调系统运行卫生状况、空调系统管理维护情况等)、空调设计参数分析(室内新风量、温湿度、噪声等)、空调设施分析(空调通风系统、空调冷凝水和冷却水系统、空调机房等)、空调卫生防护措施及效能分析(过滤装置、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防鼠装置、新风口和风管调节阀等及其效能)、检测结果分析(新风量、风管内表面污染物、送风中污染物、冷凝水和冷却水中嗜肺军团菌等检测结果及分析)、评价结论与建议(评价的总体结论和改进建议)、附件(委托书、立项批文、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图、暖通设计/施工图、评价方案、检测报告、清洗影像资料等)。

综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工作是一项新型的公共卫生技术工作,各方面都在贯彻卫生法规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本文就卫生学评价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分析、具体评价方法、现场调查、抽样与卫生检测及评价报告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与要点分析,可为现行规范标准的修订和补充提供有效依据,具有一定的技术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金银龙.集中空调污染与健康危害控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230-302.

[2]吴世达,仲伟鉴.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82-311.

[3]GBZ/T196-2007 1-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

[4]GBZ/T197-2007 1-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篇9: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输送设备卫生监督监测操作规程 目的

为规范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输送设备的卫生监督行为,制定本规程。2 适应范围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空气输送设备。3 操作流程 3.1 采样准备

3.1.1 检查机器人电源连接、控制台指令及运行是否正常;

3.1.2 检查采样盒安装情况及备件,检查采样盒刮板(刮板表面不得毛糙)及备件; 3.1.3 将棉签于干燥器皿内24小时后,放入密封袋,称量初重并标号备用; 3.1.4 便携式电子天平、一次性手套、毛刷等。3.2 样品采集 3.2.1 样本数量

3.2.1.1 抽样比例不应少于空气处理机组对应的风管系统总数量的5%;不同类型的集中空调系统,每类至少抽1套;3.2.1.2 每套应选择2个~5个代表性部位(如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3.2.2 采样布点

3.2.2.1 宜选择主风管(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的下风方向,离风口3米以上处为宜;

3.2.2.2 宜选择风管内管道底部中间部位; 3.3 采样步骤

3.3.1 连接电源、开启控制台开关、设备完成自检; 3.3.2 完成记录准备工作(如:采样时间、被采样单位、采样点位、编号等); 3.3.3 将机器人经风管管道开口处放入管道内,操作机器人运动到采样位置; 3.3.4 启动采样开关,机器人完成自动采样程序; 3.3.5 操作机器人运动到风管管道开口处,取出采样盒; 3.3.6 将采样盒中的样品精确取样;

3.3.7 使用便携式天平现场称出样品终重,样品的终重减去其初重,得出所采样品的积尘重量。4.结果及反馈

4.1 每套系统根据每个采样点积尘重量和采样面积换算成每平方米风管表面的积尘量;

4.2 每套系统取风管各个采样点积尘量的平均值,以g/m表示为风管清洁程度或污染程度的判定指标;

4.3 以笔录及意见书的形式,将结果现场反馈被监督单位。5.采样注意事项

5.1 监督员采样操作应佩戴一次性手套;

篇10: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标准答案: A

第 2 题.健康风险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危害鉴定、暴露评价、剂量反应关系和风险评价。A.√ B.×

标准答案: A

第 3 题.非结核分支杆菌不会导致人群感染。A.√ B.×

标准答案: B

第 4 题.我国带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公共场所室内未检出过产毒真菌。A.√ B.×

标准答案: B

第 5 题.公共场所集中空调新风量的检测方法为示踪气体法。A.√ B.×

标准答案: B

第 6 题.2009-2010年美国军团菌病年发病率已达到十万分之一左右。A.√ B.×

标准答案: A

第 7 题.我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水、风管积尘和空调送风中均有嗜肺军团菌阳性检出。A.√ B.×

标准答案: A

第 8 题.军团菌病是由军团菌引起的传染病,包括军团病和庞蒂亚克热。A.√ B.×

标准答案: A

第 9 题.已投入运行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卫生监督要点一般包括空调冷却塔、新风口、卫生指标检测情况以及卫生管理制度、相关档案资料等。A.√ B.×

标准答案: A

第 10 题.集中空调风管消毒后其自然菌的去除率应大于90%。A.√ B.× 标准答案: 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5.0分,共50.0分)第 1 题.能够引起大规模流感流行的重要病原体是 A.甲型流感病毒 B.乙型流感病毒 C.丙型流感病毒 D.以上全是 标准答案: A

第 2 题.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新风应来自 A.建筑物走廊的空气 B.室外空气

C.室内经过净化处理的空气 D.建筑物天棚吊顶内的空气 标准答案: B

第 3 题.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为 A.风管法

B.SF6示踪气体法 C.CO2示踪气体法 D.前述三项均可以 标准答案: A

第 4 题.当室内空调送风检出军团菌阳性,其相关的集中空调系统是 A.军团菌生长的地点 B.军团菌繁殖的地点 C.军团菌传播的渠道

D.军团菌生长繁殖地点和传播渠道 标准答案: D

第 5 题.空调风管消毒后应达到 A.自然菌去除率不小于90%

B.风管表面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小于100cfu/cm2

C.无致病微生物检出 D.以上三项全部达到 标准答案: D

第 6 题.集中空调房间空气中的嗜肺军团菌最可能的来源是 A.室外空气 B.室外花卉土 C.地表水体

D.集中空调冷却水 标准答案: D

第 7 题.空调风管消毒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哪一个环节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入侵门户 D.易感人群 标准答案: B 第 8 题.人群感染军团菌病的主要暴露途径是 A.食品和饮水 B.皮肤 C.呼吸 D.黏膜

标准答案: C

第 9 题.我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冷却水嗜肺军团菌阳性率最高可达 A.90%

B.80%

C.70%

D.50%

标准答案: A

第 10 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报告,我国人群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率为 A.5%

B.10%

C.15%

篇11: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2011年,我所在区委、区府和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的规定,按照重庆市卫生局《2011年重庆市卫生监督重点检查实施计划》的统一部署,结合全区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组织开展了渝中区2011年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方案,落实责任

我所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安全工作,多次召开了所办公会及相关监督员工作会议,通过认真分析我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法律、技术上的薄弱环节,研究具体工作意见,一是制定下发了《2011年重庆市渝中区公共场所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实施计划》;二是落实了工作责任,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纳入科室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定期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抽查和考核。

二、加强培训,强化法律意识

为保证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培训工作,一是组织召开了2011年公共场所卫生工作会议,对2010年公共场所卫 生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部署2011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二是组织公共场所单位负责人开展了业务培训;三是组织卫生监督员进行培训,统一检查方法和内容,确保了本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突出工作重点、务求工作实效

我们以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设施设备运转情况、卫生档案、清洗消毒方案、清洗消毒录像资料为检查重点,对辖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了专项检查,共出动车辆6台次,人员42人次,共计检查52家单位,其中饭店、宾馆29家、商场14家、影剧院、体育馆4家、沐浴场所5家。其中能出具专业公司清洗消毒资料的有43家,卫生学评价检测报告的有14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督促其整改落实。同时组织开展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抽检工作,本次共抽检空调总数4件、除一家单位中央空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监督监测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关法律法规,督促公共场所各单位加强卫生管理,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完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措施,为全区人民的卫生安全提供保障。

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二0一一年十月九日

篇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2013年对长兴县内装备并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宾馆酒店和大型商场开展卫生状况调查。2011年为14家, 2012年为16家, 2013年为17家, 3年累计47家, 均持有效的卫生许可证。

1.2 方法

每家单位抽取1套空调系统, 每套送风口及风管内表面抽3~5个采样点, 共采集样品539份。检测指标为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 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积尘量, 冷却水军团菌和冷凝水军团菌。

1.3 评价标准

各检测指标按卫生部 (2006) 58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1]进行评价。送风中PM10≤0.08 mg/m3, 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均≤500 cfu/m3, β-溶血性链球菌不得检出;风管内表面积尘量≤20g/m2, 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均≤100 cfu/m2;冷却水、冷凝水中均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1.4 统计分析

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送风系统检测结果

共采集送风系统样品217份, 其中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检测62份、74份和81份。PM10不合格4份, 不合格率为1.84%;细菌总数不合格63份, 不合格率为29.03%;真菌总数不合格49份, 不合格率为22.58%;217份样品均未检出β-溶血性链球菌。2011与2012年及2011与2013年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风管内表面检测结果

2011-2013年共采集风管内表面样品235份,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检测为70份、80份和85份。其中积尘不合格2份, 不合格率为0.85%;细菌总数不合格27份, 不合格率为11.49%;真菌总数不合格18份, 不合格率为7.66%。不同年份风管内表面检测结果比较, 2011年与2012年细菌总数及2011年与2013年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 (1) 2011年与2012年比较, χ2细菌=4.03, P<0.05, χ2真菌=6.41, P<0.05; (2) 2011年与2013年比较, χ2细菌=6.61, P<0.05, χ2真菌=8.26, P<0.01。

注: (1) 2011年与2012年比较, χ2细菌=5.72, P<0.05; (2) 2011年与2013年比较, χ2细菌=11.25, P<0.01, χ2真菌=8.92, P<0.01。

2.3 冷却水、冷凝水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

共检测冷却水42份, 其中2011年检出嗜肺军团菌1份, 2012年及2013年均未检出;检测冷凝水45份, 未检出嗜肺军团菌。

3 讨论

近年来,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对室内空气构成的污染隐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1-2013年通过连续3年对长兴县宾馆酒店、大型商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开展卫生状况调查发现, 47家公共场所, 有27家存在不合格现象, 检测合格率为57.45%, 主要不合格指标为积尘、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等。这一结果显示, 目前长兴县公共场所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状况仍存在一定的卫生隐患, 应加强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的规范管理工作。

经调查, 2011年以前公共场所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并不重视, 甚至从不清洗。近两年来, 随着卫生部门加大宣传培训与监管处罚力度, 大部分公共场所均自行定期清洗或委托专业清洗机构进行清洗,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集中空调的送风质量, 各项指标连续3年的检测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 且2012、2013年宾馆酒店、大型商场合格率均较2011年有明显提高。由于清洗费用昂贵, 以及部分空调系统检修口、过滤网等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不便于彻底清洁消毒, 从而降低了公共场所的清洗频率及清洗效果, 不能真正达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1]的要求。

从此次调查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送风中β-溶血性链球菌合格率最高, 为100.00%, 说明目前β-溶血性链球菌在长兴县宾馆酒店、大型商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尚不存在污染。2011年采集13份冷却塔水水样进行军团菌检测, 结果有1家冷却塔水样中检出嗜肺军团菌, 2012-2013年采集冷却水与冷凝水中均未检出嗜肺军团菌[2]。在各项检测指标中, 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的合格率最低, 尤其是送风系统中的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 可能与集中空调系统通风管道设计不合理、清洗消毒不彻底有关[3], 应成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污染控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2]陶静, 洪亮, 张静, 等.上海市集中式中央空调冷却塔水嗜肺军团菌污染现况分析[J].临床医学, 2010, 23 (3) :664, 665.

篇13: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证公共场所卫生,预防控制疾病传播和群体性健康危害事件发生,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场所是指对公众开放、人群聚集,可能造成疾病传播和群体性健康危害的经营性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条 国家对公共场所实行卫生监督制度。

第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铁路、交通、民航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行使对候车、候船、候机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管理职能。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需要,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并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第六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卫生管理责任制,落实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保障公共场所卫生安全。

公共场所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行业行为自律。

第七条 国家提倡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禁止吸烟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章 卫生要求

第八条 公共场所应当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室内空气、饮用水、沐浴用水、游泳池水、冷却(凝)水、采光、照明、噪声等各项卫生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规范要求。

国家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九条 公共场所的用品用具应当安全卫生无害。

为顾客提供的用品用具使用前应当清洗消毒,其储存设施应当分类设置和专门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

公共场所提供或使用的化妆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的要求。

不得擅自在化妆品中添加其他物质。

第十条 公共场所应当配备与其经营项目相适应的清洗消毒和盥洗设施、设备,设置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清洗消毒场所、卫生间及浴室。

公共场所应当配备有效的鼠、蚊、蝇、蟑螂和其它病媒生物的预防控制设施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

第十一条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当具备预防疾病传播的净化消毒设施或装置,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室)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吸烟区(室)室内空气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室)、卫生间及浴室应当具有独立的排风系统。

第十二条 公共场所使用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公共场所进行室内整体装饰装修期间不得营业,装修后空气质量经检测合格方可营业。公共场所局部装饰装修期间,经采取有效措施,非装饰装修区域室内空气质量合格的,可正常营业。

第十三条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工作时穿戴整洁。

凡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公众健康疾病的,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第三章 卫生许可

第十四条 国家对下列公共场所实行卫生许可管理:

(一)住宿场所;

(二)沐浴场所;

(三)游泳场所;

(四)美容美发场所;

(五)候车(机、船)场所。

根据卫生防病需要,实行卫生许可管理公共场所的范围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调整并公布。

第十五条 实行卫生许可管理的公共场所应当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经营者在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营业。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置于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载明编号、单位名称、法人代表、经营项目、经营场所地址、发证机关、发证时间、有效期限。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为四年。

第十六条 申请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卫生许可证申请表;

(二)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资格证明材料;

(三)公共场所地址方位示意图、平面图和卫生设施平面布局图;

(四)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安全保障措施及相关资料;

(五)经营场所合法使用证明;

(六)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住宿、沐浴、游泳、候车(机、船)等公共场所除提供前款规定的资料外,还应当提供可行性论证阶段或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前的卫生学评价资料。

第十七条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原批准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经营单位新增本条例规定的需要卫生许可的经营项目,应当向原发证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条例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在卫生许可证上注明增项内容。

第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公共场所经营者提出的卫生许可申请,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卫生条件进行现场审核,并按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程序办理。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章 卫生管理

第十九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采取下列卫生管理措施:

(一)设立卫生管理组织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安全保障措施和卫生管理档案;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场所进行卫生检测并公示,检测结果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具备卫生检测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其场所进行卫生检测;

(三)定期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消毒,对净化消毒设施和装置进行卫生安全效果评价,并制定针对空气传播疾病的应急预案;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专(兼)职供水管理人员负责公共场所二次供水和直饮水管理;

(五)建立公共场所健康相关产品索证管理制度和采购使用登记制度,有关产品卫生许可或备案证明文件及采购使用记录归档保存;

(六)建立卫生设施设备维护制度,保证卫生设施设备齐备完好,不得擅自拆除、改造或用于其它用途;

(七)实行上岗前卫生知识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八)建立传染病和公众健康危害事故报告制度,发生疫情和公众健康危害事故时,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上岗。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公共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应当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培训。公共场所传染病防治工作应当接受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二条 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者公众健康危害事故发生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按照要求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危害扩大。

第二十三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在禁止吸烟的区域设置醒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禁止吸烟区不得放置吸烟器具。

营运出租车、公共电汽车、封闭式空调列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以及吸烟区以外的候车(机、船)场所禁止吸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

第二十四条 用于公共场所日常卫生检测、卫生知识和有关法律培训、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等费用可列入本单位公共场所经营成本。

第二十五条 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卫生检验、检测、评价、技术评估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等业务应当具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并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

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不得出具虚假检验、检测、评价、技术评估报告。

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章 卫生监督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卫生标准和规范对公共场所和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监督监测、采样和调查取证,查阅、复制有关文件,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拒绝和隐瞒。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信息,定期向社会公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情况。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传染病和危害公众健康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危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场所、设施或者物品,有权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责令其暂停营业;

(二)封存用品、用具和设施;

(三)组织控制现场。

传染病和公众健康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暴发、流行和公众健康危害的隐患得到有效控制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控制措施。

第三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公共场所传染病和公众健康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按有关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不得虚报、瞒报传染病和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故。

第三十一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的行政行为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有权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第三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公共场所的健康危害因素及危险程度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量化监督指标,科学实施卫生监督。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举报,应当记录,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执法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导致公众危害事故发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不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和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故的,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予以通报批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卫生行政部门虚报、瞒报传染病和公共场所健康危害事故的,依法给予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实行卫生许可管理的公共场所,未取得卫生许可证开展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取缔,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卫生许可证未按规定置于公共场所醒目位置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立卫生管理组织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的;

(三)未按规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或者从业人员经卫生知识培训不合格上岗的;

(四)未按规定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或者安排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上岗;

(五)从业人员患有有碍公众健康的疾病未按规定调离或治愈前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

(六)未按规定对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定期检测、评价、公示,检测结果未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

(七)水质、空气质量、用品用具、采光、照明、噪声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的;

(八)未配备与其经营项目相适应的清洗消毒和盥洗设施、设备,未设置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清洗消毒场所、卫生间及浴室的;

(九)未配备有效的鼠、蚊、蝇、蟑螂和其它病媒生物的预防控制设施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的;

(十)用品用具储存设施未按规定专门设置和使用的;

(十一)提供或使用的化妆品、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未按规定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或备案批准证明文件或不能提供上述文件的;

(十二)设置的吸烟室(区)、卫生间及浴室未按规定设置独立排风系统的;

(十三)未按规定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或在禁止吸烟区放置吸烟器具的;

(十四)设有自动售烟机的。

第三十八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停止营业或者吊销卫生许可证:

(一)超出卫生许可证规定范围经营的;

(二)未按规定设置清洗消毒场所,配备与其经营规模、项目相适应的清洗、消毒设施和设备的;

(三)擅自拆除、改造卫生设施或用于其它用途的;

(四)发生传染病和公众健康危害事故,未按规定报告或者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第三十九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并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卫生许可证:

(一)化妆品卫生质量不符合国家卫生法规和标准要求或擅自在化妆品中添加其他物质的;

(二)公共场所在整体装饰装修期间继续营业的;公共场所局部装饰装修期间,未采取有效措施使非装饰装修区域受到影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装修后空气质量未经检测评价或评价不合格开展经营活动的;

(三)未按规定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定期清洗消毒的。

第四十条 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给予警告,可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单位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具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开展工作的;

(二)未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的;

(三)出具虚假检验、检测、评价、技术评估报告的。

第四十一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造成传染病暴发和扩散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传染病流行和公众健康危害事故,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卫生许可证,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传染病和公众健康危害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卫生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卫生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规定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美容美发场所,是指提供设计剪修、制作发型、清洁护理保养皮肤、美化容颜等服务的场所。不包括开展医疗美容的场所。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指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的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直饮水,是指利用过滤、吸附、氧化、消毒等装置对需要改善水质的集中式供水作进一步的净化处理,通过独立封闭的循环管道输送,供直接饮用的水。

二次供水,是指饮用水经储存、处理、输送等方式来保证正常供水方式的设备及管线。

公众健康危害事故,是指公共场所内发生的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事故。

上一篇:普通话考试测试题50套下一篇:参观产品博览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