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辈故事

2024-06-28

革命先辈故事(共8篇)

篇1:革命先辈故事

革命先辈小故事

朱德:宁可饮弹身亡 ··1935年初秋,一个和风轻拂的日子,这一天,朱德带着几个警卫和参谋人员,来到黄河上游的草地——噶曲河。他一面观察河水,一面派人测试河水的深浅,为红军渡河作准备。谁也不曾料到,就在这天晚上,张国焘竞然采取突然行动,下令把朱德扣押起来。

张国焘对朱德讲了种种不能北上,只能折回川康的“理由”,并站在离朱德很近的地方,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被察觉的笑意,用命令的口气说:“第一,你必须公开谴责毛泽东,断绝与毛泽东的一切关系;第二,你必须公开谴责中央北上的决议,与毛儿盖会议划清界限!” 朱德鄙视地看着张国焘,强压怒火,听完了他这番“高论”,接着说:“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绝对割不断我与毛泽东的关系。中央北上的决议,我是举手赞成的,我怎么能反对呢?” 张国焘料到朱德不会轻易就范,于是逼近朱德并发出一声断喝: “如果拒绝这两项命令,就枪毙你!奉劝你三思而行,免得后悔!” 看到张国焘这副嘴脸,朱德神色严峻。他双眉紧锁,怒目而视,坚定地对张国焘说。“我朱德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和我们部队的战士一样,对毛泽东是有感情的,对党中央的路线是信任的,你愿意枪毙就枪毙好了,我决不接受‘命令’,也决不会有什么悔恨而言,有的只是莫大的自豪!因为你朝思暮想的是叛党投敌,卖身求荣,而我梦寐以求的是人不可没有傲骨!我宁可饮弹身亡,也决不做任何损害党的事情。” 第二天,朱德用张国焘送来的供他写反对毛泽东、反对北上声明用的笔、纸,写下了解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拥护毛泽东!拥护党中央!拥护北上!”

孔繁森无私捐献

1979年,孔繁森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参与援藏工作。在工作期间,他克服了恶劣的高原环境,跑遍了拉萨市八个区内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村小学,使拉萨市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以上。同时走遍了几乎所有的敬老院和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西藏偏远的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他每次下乡的时候,都特地带上一个医药箱,买上几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雪中送炭。1992年,拉萨市发生地震,孔繁森抚养了3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并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来资助生活贫苦的藏族群众。所以,经常不到半个月,他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献血。在一年时间里,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并把所得的营养费900多元全部用于3个孤儿的生活补贴上。孔繁森在50岁时,以身殉职。人们称他为“领导干部的楷模”、“九十年代的焦裕禄”。

毛泽东倡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也是他始终不渝的信仰。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与追求。他书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永久地镌刻在被誉为第一国门的新华门。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如鱼得水,毛泽东显得是那样开心。在谈到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毛泽东常用这样的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鱼水关系是什么呢,水里可以没有鱼,但是鱼却不可离开水,所以用这比喻老百姓跟他的关系,比喻党群关系。历代统治者,形容自己和老百姓的关系的时候,都是水和舟的关系,那个舟是在水上,水是载着舟的,舟还是浮在水上的,就是说封建的统治,它可能还是在老百姓之上。而主席把自己比作为鱼,就说我永远离不开你,但你可以没有我,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深刻的。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毛泽东,始终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延安到北京,毛泽东保持着一些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穿了多年的衣物舍不得扔掉,总是缝缝补补再穿,饮食习惯也不大讲究,听到农民受苦就掉眼泪。1942年6月3日,天正下着大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

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的情绪。通过这件事,毛泽东开始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兵简政”。毛泽东还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篇2:革命先辈故事

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我阅读一些爱国将军和革命烈士的故事。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杨靖宇将军的故事》。说起杨靖宇将军,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初十)出生于河南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初,为了配合北伐进军,他领导确山县农民举行了武装暴动。6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后在河南和东北地区,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担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东北反日救国总同盟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务。他曾先后五次被敌人拘捕,饱受折磨与摧残,但总是坚贞不屈。1932年秋,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派杨靖宇到南满的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整顿党所建的抗日武装。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使用“杨靖宇”这个名字投身于抗日武装斗争的洪流。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想:杨靖宇率领革命队伍,不仅要与几倍、几十倍的强敌苦战,还要经受严寒、疾病、饥饿的考验。他们常年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战斗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异常艰苦的岁月。杨靖宇将军是多么伟大啊!他,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洗礼中依然勇往直前并且从不畏惧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篇3:革命先辈故事

关键词:《旧址》《银城故事》革命,革命者,消解

李锐的《旧址》和《银城故事》, 虽然创作时间相隔近十年, 却贯穿了从1910年辛亥革命之前到“文革”之后的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时空, 以银城这座城市为背景, 展开了对历史与革命的追问。李锐无心重构恢弘的大历史, 而在意于历史时空中人物真正的浮沉和挣扎, 作为在正史中被描述为推动历史的革命和革命者, 在李锐的笔下, 出现了偏差。

一、投机革命:个人私欲对革命神圣性的消解

在“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 革命人物多为“高、大、全”式的英雄, 他们的头上往往笼罩着神圣的光环。他们沐浴在枪林弹雨中, 抛头颅、洒热血, 不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 而且有着无可挑剔的人格魅力。但是, 在新历史小说中, 革命者不再是这种接近神的英雄, 而是具体的, 有着不同欲望和动机的真实的个体, 这无疑消解了革命者的神圣的光环, 因而也就消解了革命的神性传说。

在《旧址》中, 作为农民赤卫队队长的陈狗儿之所以参加革命, 发起暴动, 在于他对地主老财长期以来压迫的仇恨, 所以他的革命, 是以个人的怨恨为出发点的, 而四邻八乡的农民也是因为革命可以杀老财分浮粮才跟着他的, 他们并不理解“啥子布尔克、苏维埃”, 只在乎“革命”能让他们得到些什么。队长陈狗儿对待老财家的男人是杀光, 对待太太小姐甚至女仆, 都是自己先挨个“尝一遍”, 然后让队员们分享。在这里, 陈狗儿是为了金钱和性欲参加“革命”, 他所领导的农民赤卫队也就成为一支为了满足私欲而奸淫掳掠无所不能的队伍, 这完全颠覆了大写的革命史给我们的印象。

二、献身革命:现实悲剧性对革命崇高的消解

以往“主流意识形态下正统的革命寓言, 是用胜利情节构筑的理想的乌托邦”, 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出现的革命, 不再是不败的乌托邦世界, 而是一个充满着血泪、挣扎、脆弱、煎熬的现实人间图景。在这里, 大写的历史被小写化、客观的历史被主观化, “观照个体、观照生命, 细化出每个生命个体面对战争这个庞大的杀人机器时的彷徨与战栗的痛苦心理蜕变过程”[1]成了小说家还原历史的一种方法, 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事件和结局, 而成了对人性的一次次艰难悲悯和探寻。

革命与变节。在《银城故事》中, 革命者欧阳朗云和刘兰亭都是一开始满腔热血投身革命, 而到头来却因无法抵抗现实的残酷而悲剧收场。欧阳朗云投弹炸死桐江知府袁雪门本是一件体现男儿热血的革命事件。在刺杀知府之前他就已写下了绝命书, 欧阳朗云对革命无疑是无比忠诚的, 这是一个决心献身革命的革命者。但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因为他不忍每天有三个无辜的百姓站在笼子里替他去死, 他的良知受不了, 他没有正史中的革命者那种“忍小局, 顾大局”的坚韧的“意志”, 所以他向聂芹轩自首, 本来这也是悲歌慷慨的行为, 是革命者敢作敢为的表现, 但是, 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又忍受不了聂芹轩“火边子牛肉”式千刀万剐的酷刑, 在惨叫与挣扎中, 临死前他最终无奈地泄露了革命举事的日期, 最终导致了整个起义的失败。欧阳朗云的理想与他的悲剧, 体现了个人在历史中无力的挣扎与沉沦, 欧阳朗云成了一个在伟大的革命家与被唾弃的背叛者之间永远徘徊不定的幽灵, 这就是现实给予的心酸。而历史上, 作为这样最终变节的“革命者”是不会进入正史的, 而只能被无限的抹黑和唾骂。

革命与教育。当刘兰亭意识到搞革命和办学校放在一起是一种两难的时候, 他已经无法回头了。作为银城暴动的指挥者, 欧阳朗云的暴露使他感到了举事的艰难, 为了避免更多的牺牲, 他必须提前取消暴动;作为一个校长, 他想保护自己的学校不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就必须取消暴动。当他真正取消了暴动之后, 他却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因为太舍不得亲手办起的学校而没有把革命进行到底, 反思是否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让革命黯然流产。他无法说清这一切。他痛感当初不该把革命和办学联系在一起, 这两件看起来同样伟大的事业, 却让刘兰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两者都舍不得, 而最终两者都保不住。刘兰亭的内心是艰难的, 所以, 他自杀了, 留下了四个字:无颜以对。刘兰亭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他既有革命的理想, 又有世俗的欲望, 他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 舍不得自己的学校。本来, 刘三公已经为他买通了聂芹轩, 他完全可以活下去, 但他选择了自杀。他既拒绝了做一个懦弱的人, 又拒绝了做一个失败的人。他的死, 就不再是一个大写的革命者的死, 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困境中艰难的自我选择。

革命与亲情。在来银城的路上, 刘振武起义的队伍遇到了岳义天率领的农民起义军, 双方打起来, 混乱中, 岳义天和岳新寿死了, 刘振武并不知道这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和哥哥。当他来到银城, 义兄刘兰亭自杀了。他决心在宴会上杀掉聂芹轩, 发起暴动。但聂芹轩让刘三公作为人质出现在宴会上, 他可以发动暴动, 可以让革命成功, 但是必须牺牲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义父刘三公。在革命大义与亲情之间, 该如何选择, 刘振武面如死灰, 放弃了暴动。他不得不放弃, 这是现实对革命的又一次嘲弄。当放弃革命的刘振武在三公的安排下决定远走他乡, 却在船上遇到了前来报仇的哥哥岳新年, 同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岳新年一刀刺进了刘振武的心脏杀死了他。

在《银城故事》里, 李锐给我们展现了一种难以挣脱的现实困境。他曾说:“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所有的人到头来都走进了死胡同, 都是没有出路的。”[2]欧阳朗云、刘兰亭、刘振武三个都是心怀理想的革命者, 但最后都在无理性的现实面前遭到了嘲弄, 历史不是以革命者的意志为意志的, 现实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悲剧性就轻而易举地取消了他们“伟大的”革命理想, 把他们推入了无法呼喊的深渊, 他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群人, 是被正史忽略的一群人, 但同时是曾经真实生存、奋斗、挣扎过的有血有肉的人。在这一点上, 李锐表达了看法:“无理性的历史对于生命残酷的淹没, 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最有理性的人类所制造出来的最无理性的历史, 给人自己所造成的永无解脱的困境。这是一种大悲剧, 一种地久天长的悲凉。”[3]

三、被“革命”迫害的革命者:革命谎言对革命正义性消解

《旧址》中, 李乃之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革命上, 当革命胜利的时候, 革命党人以“反革命”这个响当当又无比“正义”的名义屠杀了银城李家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这个结局不能说李乃之之前没有想到, 正相反, 他应该是比所有的人都清楚革命所要付出的东西, 包括家族的生死存亡和自己的身家性命, 但他全然不顾。革命成功了, 银城李氏家族被连根拔起, 李乃之此时“在北京东郊坦荡的原野上驾驶着‘斯大林’55型拖拉机, 在震耳欲聋的马达声中翻开新中国的沃野”[4]。抛弃了家族沉重包袱的李乃之以为自己正在走向全新的未来。但是, 历史的荒谬再一次清晰地呈现。李乃之作为1939年银城起义中唯一没有死的革命者, 不断遭到极左政治审查, 在枪林弹雨的年代没有死在敌人手里的李乃之, 却成为“继续革命”清理的对象, 最终“成功地”在自己人的迫害下凄凉死去。死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张空白处填满了“革命”两字的《人民日报》。可见李乃之生前的困惑。

李乃之的妻子白秋云, 在他死前就自杀了, 因为不堪无尽的极左批斗和侮辱。农场队长张财骂她是狗屎堆, 安排她的工作就是把这边粪池的粪挑过去倒在另一个粪池。她可以忍受极度的恶臭和无数苍蝇对人的侵袭, 但是, 她无法忍受这种对李乃之的诬陷, 无法忍受要求他与丈夫划清界限的勒令:“彻底和大叛徒、大特务划清界限, 揭发检举。”[5]她丢下了身边孤苦无依的只有10岁的小儿子, 吞服大量的安眠药“成功地”“自绝于人民”。

李乃之, 白秋云的死是对被扭曲的革命的最无情的嘲弄。曾经抛弃了一切奔赴革命的革命者, 最终却死于“革命”堂而皇之地加在他们身上的污蔑和迫害, 这种悲凉, 早已渗透在那张写满了“革命”字样的《人民日报》中, 而李乃之的困惑, 也成了我们的困惑, “革命”何以能如此“义正词严”地否定一个个革命者的忠诚乃至性命?难道那些革命者一直孜孜追求并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种面目?这是对被扭曲的“革命”的诘局。

林贤治先生在思考某些“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时指出:“革命否定了革命者, 但也通过否定革命者而否定了自身。革命者则否定了革命……与此同时, 他也否定了自己, 肯定自己的现在而否定自己的过去, 但最终连现在的自己也给否定掉了。”[6]革命者摧毁了旧世界, 而那些被扭曲的“革命”本身则最终残暴地摧毁了革命者, 这是极度的悲凉。在此, 那些“革命”变成了一个与元初的意义上的革命背道而驰的谎言, 这个谎言把那些革命的最后一点正义性也消解掉了。

在《银城故事》的后记里, 李锐谈到:“所谓‘客观真实的历史’转眼之间就是客观真实的谎言。所有的谎言都无视生命。我想把那些被无情泯灭的生命从历史的谎言中打捞出来给人看。”[7]通过《旧址》和《银城故事》, 李锐确实多少让我们感受了鲁迅《药》中对不彻底“革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娟, 冯见彩.革命的重构与想象书写[J].当代小说 (下) , 2009 (3) .

[2]李锐, 王尧.生命的歌哭[J].作家杂志, 2004 (1) .

[3]李锐.银城故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202.

[4]李锐.旧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2.

[5]李锐.旧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186.

[6]林贤治.革命和革命者的沉思[J].上海文学, 2000 (10) .

篇4:谈谈以革命先辈为镜子

【关键词】革命先辈;理想信念;“接地气”;金钱观;义利观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唐太宗的“三鉴”对于当前我们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拟通过反映上饶集中营革命先辈斗争事迹来探索廉政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理想信念问题

叶挺将军因广州起义失败,受到冤屈,愤而出走,脱党十年。他虽经无数挫折,却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变,就凭他在皖南事变及其以后的表现,足以感天动地。皖南事变,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下山谈判被俘,在狱中断然拒绝国民党当局的高官厚禄和舒适环境的引诱,宁被关在“活棺材”内,也不肯从“狗洞”里爬出,维护了新四军的尊严,与党肝胆相照。几年的牢狱生活并没有摧毁他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忠诚。在出狱后的第二天,他便向党中央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习近平在接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反复强调要反腐倡廉。他说道,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是有可能实现的,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而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一个人没有了理想信念,那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有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更有甚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后悔终生。“河北第一秘”李真在剖析其犯罪根源时写到:“我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认为与其一旦江山易手,自己万物皆空,不如权力在握时及早作经济准备,如有不测也万无一失。”所以,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二、“接地气”问题

叶挺将军被俘后,是关押在李村监狱,而和他一起下山谈判的下属却被另外关押在七峰岩等别的监狱,他想方设法与他们取得联系,并指导他们传递有关信息。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作为领导干部要和群众在一起,和群众打成一片,也就是“接地气”的问题。

2013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30多年前工作过的河北正定县,看望塔元庄村干部群众,就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听取最基层的意见。习近平说,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总书记以来,经常轻车简从,深入车间、田头,到群众中去,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群众生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远的不说,就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人民群众的首创,只有深入基层这个“生动课堂”,认真学习群众的经验方法,才能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在党员和党员干部中,有的走不出文山会海,只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无暇深入基层,即使下了基层,要么走马观花,要么预设问题为写报告而调研,根本不了解真正的社情民意。有的开口闭口“我是农民的儿子”,但工作起来却居高临下,全然不顾老百姓的利益需求,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党员和党员干部只有敢于“接地气”,多下基层,才能真正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正了解群众的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接受群众监督。广西玉林市原市委书记李乘龙说:“我的权太大,稍不注意,权力就会转化成金钱,监督机构对我形同虚设。”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之时,群众监督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实践证明:许多贪腐问题从发现到解决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帮助与参与。

三、金钱观的问题

泰国华侨青年陈子谷,参加新四军后,曾以叶挺军长秘书的名义赴泰国为新四军募捐筹款,他在广大侨胞中进行抗日爱国宣传,募集国币六万元,连同他个人在泰国分得二十万国币遗产,全部捐献给新四军,这相当于当时新四军二个月的军费,被叶挺将军称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爱国赤子。[1]不仅如此,在茅家岭监狱,不名一文的他为给准备暴动的同志们补养身体,增强体力,廉价卖掉了他心爱的犀飞利钢笔,卖得的钱全部买了大豆,煮熟后给准备进行暴动的同志们补养身体,增强体力。建国后,于一九五六年,陈子谷同志又将自己在泰国所分的财产卖得人民币四万元,全部上缴组织。

这使我们想到如何看待金钱问题和对金钱持什么态度问题,也就是金钱观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主义认为,金钱作为一种商品,一种特殊商品,是人类劳动创造的,它应该为人类服务。《茶花女》中有一句话:“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这说明人应该是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在当时新四军里,像陈子谷这样甘愿放弃家庭的优裕生活而到生活艰苦的新四军去的比比皆是,即使后来被俘,关押进上饶集中营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这说明为了革命事业,金钱和私利是可以放弃的,相反地,一个人即使有很多钱,但他的精神世界如果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么就绝不会有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

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会导致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在经济领域如果任凭拜金主义泛滥,就会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缺失,使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者大行其道;政治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何其危也。那些“金钱至上”、一头扎进钱眼里的金钱奴隶,应该警醒起来,痛改前非,以陈子谷等革命先辈为榜样,把国家、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克己奉公,绝不要做损人利已、损公肥私的事情。

四、义利观的问题

nlc202309012141

据邓子恢长子邓毅生回忆,出身于开明绅士家庭的新四军教导总队三队机枪班长姜献华,在和弟弟姜献松接上头,得到弟弟给他的五十元钱后,立即拿出一半上交给狱中的秘密党组织,作为体弱多病同志之用,后来又接受秘密党组织的指示,越狱潜回玉山家中,陆陆续续接待了二十多位越狱同志,安排他们的食宿,帮他们筹集返回革命队伍的路费。[2]茅家岭暴动军事指挥李胜同志回忆说,他在暴动胜利后,返回新四军驻地时,就是得到了姜家经济上的资助,才得以为民族解放战争事业继续奋斗的,而姜家此时已经遭受日军的烧、掠,经济上颇为拮据,是借钱给李胜脱困的。[3]虽然钱不多,但是解决了当时越狱志士经济上的大问题,这印证了孟子讲得一句话: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可以说:没有姜家的资助,很多志士是不能较顺利地返回革命前线的。

如何处理好道义和利益的关系,这就是义利观的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都是重义轻利的观点。我们提倡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提倡和践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目标,把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败的基本标准,坚决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但同时要坚持义利统一的观点,鼓励人们在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使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得益彰。姜献华和他的一家,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党的事业,舍弃自己的家庭利益,不顾身家性命,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救助越狱志士的行动中去,这点非常值得那些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人好好学习,深刻反思。

秦朝丞相李斯在临刑前,与同刑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李斯故乡,今河南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人为什么一定要到锒铛入狱、斧钺加身之时才知道后悔呢?为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必须以上饶集中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他们为镜子,坚定理想信念,密切联系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义利观,重廉律己,做到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1]陈子谷.富贵于我如浮云[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

[2][3]闵雅文.纪念姜献华文集[M]赤胆忠心[Z]

篇5:缅怀革命先辈

为悼念革命烈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教育,4月2日,三合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去往烈士墓开展了“缅怀革命先辈,感悟幸福生活”为主题的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

中午12点,三合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全体少先队员穿戴整齐,佩戴红领巾和白花,怀着对烈士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

少先队队旗迎风飘扬,全体少先队员向革命烈士肃立、敬礼,并向英雄纪念碑敬献白花。葛老师介绍了革命烈士生前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教导少先队员们少先队员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少先队代表许睿宣读了少先队员誓词,并代表全体少先队员表达了要祖国的决心,做一个理想远大、品行端庄、学习优良、身心健康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全体少先队员深深鞠躬,面向英雄纪念碑默哀,表达了对烈士的敬意与怀念。接着,崔寅生校长进行了发言,他希望少先队员们要牢记历史使命,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时刻准备着,担负起国家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少先队主持人周雅宣带领队员们庄严呼号“时刻准备着!”坚定的呼声响彻长空,在队员们的心中激起浪花,汇集成流,奋勇前进。

篇6:革命先辈故事

岁月可以改变一切,但是永远无法改变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战争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注定只有挨打的份!。

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它所要革除的君主专制是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所要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尽管困难重重,历尽艰险,但革命先驱者仍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抛头颅洒热血,努力发掘那些曾经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凝聚、团结、鼓舞、振奋亿万国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心理素质的各种积极因素,以此来唤起“我同胞之国民”,共同救亡图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剥削压迫、贫困苦难的根源,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则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在民族危亡严重时刻的二十世纪初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就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开始了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新阶段。

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爱国精神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不断创新,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才会有希望!

篇7:关于革命先辈的事迹

1874年11月6日,丁惟汾出生于日照农村,幼年在其父亲执教的私塾读书,闲暇时协助家里从事农业劳动。丁惟汾不擅长诗词,精习《左传》、《史记》等书,尤其喜爱文字、音韵。青年时代参加过县学考试,是廪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丁惟汾的父亲丁以此,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由于家贫,无力举业,只能以教私塾维持全家生计。一生仕途无望,对清末政治腐败深为不满,崇尚西方民主思想,对子孙后辈经常灌输民主共和的主张。据其孙丁基实回忆,丁家书房门上就贴着祖父题写的欧风美雨留嘉客,古史今书读幼孙的对联;甚至在菜园门上,也贴有闲时铲平专制草内容的门对。受父亲的教诲,丁惟汾凡事身体力行,丁以此对丁惟汾早年从事的革命活动也一直是支持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决定了丁惟汾一生革命活动的性质是为国家民主、为人民利益奔走,不是为个人发达而为之。事实上,在丁惟汾的影响下,其侄子丁履侗(天鹤),外甥薄守德(字子明)、郑培南都在年纪很轻时就为民主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一、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

19,丁惟汾考入保定留日预备学校。次年,公费赴日留学,到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197月30日,革命先驱孙中山流亡日本,在东京赤坂区邀约各省留日革命学生集会,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丁惟汾等代表xx留日学生,出席了筹备会。同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召开同盟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17省的留日学生100多人,正式举行入盟仪式。提出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革命口号。丁惟汾等咬指盟誓,激励入会者。他从此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急先锋,并与徐镜心一起被推选为xx同盟会主盟人。同年冬,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组织,迫害中国革命党人,徐境心等人返回国内开展革命活动,丁惟汾继续留在日本,接任xx同盟会主盟人,同时负责对国内xx省革命同志的通讯、联络工作。

在日本东京,他与蒋衍升等创办了《晨钟》周刊,揭发清廷腐败,大力宣传同盟会的主张,传播革命思想;同时联络反清志士,壮大革命队伍,蒋衍升编辑,丁惟汾发行,并向国内邮寄。一年多的时间,在留日学生中发展同盟会员400余人,其中xx籍留日学生就有50多人。同盟会成立的消息传到国内,促进了xx革命力量的发展。

1907年,丁惟汾留日回国,任xx法政学堂校长,在这里他又着手发展同盟会员的工作。其中,王乐平就是由丁惟汾介绍走上革命道路的。王乐平自幼就有爱国情怀。19,王乐平考入xx高等学堂,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因有革命倾向被开除学籍。19,考入xx法政学堂,积极参加辛亥革命,与丁惟汾等组织xx各界联合会。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下,xx各地同盟会组织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同盟会员,建立了同盟会支部。日照的许衍灼、薄子明、丁履侗、李凤鸣等知名人士都加入了同盟会。

19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xx也积极策动独立,丁惟汾是这一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组织者。他以政法学堂为活动基地,联络革命党人,聚集力量。同盟会在学界、工商界、官僚士绅和新军的中下级军官中也开展了活动,联合各方力量,密谋举事;并在法政学堂拟定《xx独立大纲》数则,秘密活动,成立了xx省各界联合总会,公推夏莲居为会长,力促xx巡抚孙宝琦宣布独立。11月13日,孙宝琦被迫承认宣布独立。后孙宝琦出尔反尔,xx独立受挫。丁惟汾、陈干、吕子人等秘密从青岛抵达上海,请求上海都督革命党人陈其美等支援烟台起义,获得陈其美有力的军事援助。丁惟汾回烟台后,与先期到达的徐镜心等革命志士一起策动了烟台地区的起义,直至南北议和。

1912年2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国会。丁惟汾当选为xx省议员,后又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在国会中,以宋教仁为首,丁惟汾、徐镜心等联合xx国民党议员,坚决抵制袁世凯操纵国会选举,并取得胜利。19,支持外甥薄子明组成xx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1923年10月,抵制曹锟贿选总统,返回上海,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展开国共合作。

二、力促国共合作

1922年2月,王乐平与共产党员王尽美一起到苏俄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他们回国后向丁惟汾介绍了苏俄的革命经验,使丁惟汾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组织工农群众,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才能胜利,坚定了他支持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信心。在孙中山先生支持下,丁惟汾在上海筹办了进步刊物《北方周刊》,秘密向北方各省发行,鼓吹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军阀的三民主义思想。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许多共产党员也以个人名义参加了国民党。丁惟汾与李大钊均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一起被孙中山指定为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党章草案的审查工作,皆坚决支持孙中山的改组政策,赢得了孙中山的肯定。此外,丁惟汾还曾与林伯渠、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员一起工作。后被派到北京,与李大钊一起负责国民党北方执行部的工作。

1924年4月,北京执行部成立,下设组织、宣传、青年、工人、调查、农民等部,李大钊担任组织部长,丁惟汾担任工人部长;同时,丁惟汾与王法勤等人担任秘书处,处理日常事务。北京执行部的国民党负责人名义上是丁惟汾,实际上,北方国共两党的工作都是在李大钊同志的领导之下,因此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和北京特别市党部,事实上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组织。经过丁惟汾、李大钊等人的艰苦努力,国民党组织在北方得到了较大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分子。北方国民党力量在1927年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仅xx一省就发展了多国民党员,北方各省省党部也都相继建立了,丁惟汾、李大钊对此建树颇丰,深为北方党人所敬重。

在这期间,丁惟汾和李大钊组织了1926年三一八反对段祺瑞善后会议的国民会议运动、五卅惨案雪耻会、北方青年黄埔从军运动等。这些活动促进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全国革命高潮的前奏。由于丁惟汾、李大钊是代表着不同阶级利益、有着不同思想理论基础的革命者,丁惟汾代表的中国旧文化残余与李大钊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激烈地碰撞,丁惟汾自始即认三民主义为救国救民之唯一宝典,二者在许多重大原则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同时也加剧了国民党内部左派与右派的斗争,丁惟汾最终走上了反对国共合作的道路。

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周恩来也多次找丁惟汾晤谈,希望他能继续与共产党合作共事,丁惟汾欣然答应。但由于蒋介石阻挠,终未成行。国共谈判时期,毛泽东主席曾拜访这位共产党的老朋友。国民党败退台湾时,陈毅曾对其后人说,丁惟汾对共产党没做过什么坏事,要他不要走。潘汉年也这么认为。可见,这位为救国救民勤劳一生的革命家始终受到共产党人的尊敬。

三、国民党元老

篇8:革命先辈故事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反映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科学发展观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把认识论与实践论相联系,丰富创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哲学基础,为统一战线提供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和根本价值取向,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统一战线发展的根本理念、直接动力和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统一战线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紧紧围绕人来开展统战工作,尊重统战成员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力量支持。要把这一理念落实到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中去,落实到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真心实意地为其办实事,为党外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之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革命先辈与党外人士交朋友

1.毛泽东与党外人士交朋友

毛泽东历来喜欢与党外人士交往,与党外人士结下了真挚友谊。北京解放时,画坛大师齐白石已是86岁高龄了。收到毛泽东的一封亲笔信,字里行间充满敬老尊贤的谦和之情,还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计。为表对人民领袖的爱戴,白石赶在开国大典前夕,精心铭刻了朱、白泰山石名章呈献毛泽东。1950年夏,毛泽东派秘书田家英看望白石老人,第二天又接他到中南海叙谈,品茶赏花,共进晚餐,还告诉他,国务院将聘请他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齐白石回到家里.抑制不住内心喜悦,把每个细节都告诉家人:“毛主席和我口音一致。每个字都听得入耳,还亲手给我夹煮得很烂的菜。朱总司令还送我上车。”齐白石把自己用了半个世纪的圆石砚和精品立轴《苍鹰图》及《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书法作品,加题后赠送给毛泽东。1953年,齐白石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又逢9O大寿,毛泽东特意送一对湖南王开文笔铺特制长锋纯羊毫画笔等寿礼。1957年,齐白石重病,毛泽东殷勤致问,还多次派田家英去探望。齐白石在弥留之际,喃喃地说:“我病好了,还要去中南海,跟毛主席照一张像。”接着,白石老人留下遗言:“将我珍藏的字画、作品和用过的东西,全部献给毛主席。”

2.周恩来与党外人士交朋友

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周恩来结交了无数党外朋友,他真诚对待爱国民主人士,在政治上信任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许多党外朋友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最终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甘苦共尝、风雨同舟。1950年7月24日中午,周恩来宴请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鼓励他多为人民创作,多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老舍说他基本写完话剧《方珍珠》,青年艺术剧院正在排演,他打算马上动笔写一部以龙须沟的变迁为题材的话剧,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歌颂毛主席、共产党和新政府,并说他已约好在第二天就去龙须沟实地采访时,周恩来高兴地连声说:对,对,一定要去,等着看你的新戏。这种殷切的期待和热情的支持,使老舍信心十足。《龙须沟》准备上演时,有人有顾虑,认为当时演外国戏成为时髦,又正值抗美援朝,怕脱离现实。周恩来反对这种看法,认为《龙须沟》很有现实意义,对确立新政权的威望大有好处。《龙须沟》上演之后,果然大受欢迎,风靡全国。周恩来与老舍交往,不仅在工作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处处表现得随和可亲。周恩来善解人意地懂得尊重人,永远以商量的口吻说话。有了这种魅力,多大的艺术天才也对他心悦诚服,乐于跟着他走。正因如此,当老舍走到人生的尽头时,还一再说:“总理最了解我,总理最了解我……”

3.邓小平与党外人士交朋友

邓小平同毛泽东、周恩来一样,一贯地尊重、关心党外人士,真诚地同他们交友,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团结他们一道工作,他的人格魅力令人倾倒。李政道的坦率直言深受邓小平的赞赏。自1979年以后,邓小平几乎每年都要会见李政道。邓小平认真地听取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每一个建议,只要能做到的,都会马上落实。1984年,李政道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接见时,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当时,博士后制度在国外也只有40年的历史。邓小平虚心地向他请教:“什么叫博士后啊?”李政道就通俗地讲给他听,邓小平笑眯眯地听着,不断地点头表示同意。邓小平说,这是一个新方法,成百上千个流动站就形成了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主管领导和部门应该尽快予以落实。不久,在邓小平的关注下,中国首次建立起博士后工作站制度,充分发挥了年轻科技人员的才能和专长。李政道敬重邓小平。他说:“小平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对全人类的贡献都是非常伟大的。”

三、高校统战工作以人为本的基本理路

1.高校统战工作以人为本的前提

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统战思维是实现高校统战工作以人为本的前提。所谓统战思维,是人们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为根本主旨,在统战工作中形成的思维理念、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的总和,表现为特有的统战观念、统战意识、统战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统战工作方法和艺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具备良好的统战思维应主要体现在六个意识上:一是广泛团结;二是协商共事;三是体谅包容;四是广交朋友;五是照顾各方;六是人格感召。

2.高校统战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

一要扬长避短尊重人。高校统战成员有各自的特点、人格和自尊,希望受到尊敬,这就要求统战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始终把尊重人放在首位,做到不分职务高低,一视同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要把握脉搏理解人。统战工作者只有理解工作对象,才能做好统战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观察统战成员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情况,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进行谈心、家访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做好统战工作打下基础。三要办好实事关心人。在深化高校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从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时刻关心每一个统战成员,做到讲道理,办实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急统战成员之所急,帮统战成员之所需,不断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求同存异团结人。这是统战工作交友之道的精妙之处。统战工作要求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贯穿到交朋友的工作中则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既善于求同,又善于存异。求同就是寻求共同的东西。一般的说,基于这种目的团结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发展这种目的的过程就是团结合作中增进友谊的过程。存异就是在求同的前提下允许对方保留不一致的东西,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朋友这种允许保留是相互的,我不强加于你,你也同样待我,双方不一致之处都允许各自保留。在求同的基础上这种允许各自保留是相互尊重、相互谅解的表现。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样做更有利于无顾忌地深入交流思想,以至推心置腹逐步成为挚友。

3.高校统战工作以人为本的归宿

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应服务于构建社会和谐、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中,高校统战工作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利用高校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中所蕴涵的丰厚教学、科研等资源,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在学校建设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营造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创造条件,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高校统战工作要基于这一理念,致力于人文环境和民主环境的建设,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职能和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扩大我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阶层基础。通过创建团结、和谐、稳定、振奋、活跃的氛围,营造“事业引人、待遇留人、感情暖人、环境育人”环境的措施,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学术上的优势,支持并努力为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高校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为学校发展建设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创出卓有成效的业绩。

摘要: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统战工作以人为本的基本路是:以领导干部良好的统战思维为前提;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团结人为原则;以构建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上一篇:家庭病床暂行工作条例下一篇:竞选商务局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