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的故事

2024-09-06

丰碑的故事(精选12篇)

篇1:丰碑的故事

今天,我读了《丰碑》一文,它讲的是一位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故事。

当我读到军需处长牺牲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位老战士掌管着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而他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了,这是一种多么大的反差。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军需处长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如果没有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怎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同学们,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革命先烈,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篇2:丰碑的故事

大家好!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丰碑》,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历史片段和无数鲜活的形象,今天我想从中截取两个片段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冬天,山西云中山。一只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著。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著。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 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在他身后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战地记者的亲身经历。1947年的初秋。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记者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他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郝副营长是一位着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记者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同志,你见过电灯吗?”

记者不由得一楞,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郝副营长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多好啊!”他把头靠在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记者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围墙。突 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部队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部队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为了能让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郝副营长牺牲了年轻的性命,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掌握物资的军需处长把棉衣分给了战士们,自己却被冰冻在雪山上;向往光明的郝副营长,燃烧了自己,为我们照亮了胜利的道路。在党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军需处长和郝副营长,他们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有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这些丰碑立在了长征的路上,也立在了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立在了党的历史上和中国人民心中,他们是激励我们团结一心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力量。

篇3:《心中的丰碑》说课稿

《心中的丰碑》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采用边叙边议手法描写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因公殉职后万人恸哭、挽幛如云的场景, 记叙了任长霞生前为民办实事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事迹, 展现了任长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贵品质。本文由长篇人物通讯删改而成, 文章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 着力场面和细节描写, 凸显人物, 主题鲜明, 内容真实客观。该文有叙述、对话, 有描写、抒情, 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该文是一篇既可以教学生记人叙事又可以用来激发学生情感、塑造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正确读写并理解“丰碑、以身殉职、呜咽、蜿蜒长龙、萦绕天际、悼念”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段落;理解课题“心中的丰碑”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习掌握写事来写人、通过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是领悟任长霞的光辉形象, 体悟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领悟人物形象, 理解“心中的丰碑”的含义。

三、教法与学法

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生情, 以“情”感人, 以“情”促人。指导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质疑, 领悟思想感情, 掌握写作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的方式, 组织学生在释疑解难中学会合作与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任长霞》电影末尾片段, 激情导入:在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 她以全票当选。评委们写给她的颁奖词是:“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女英雄。扫黑打恶, 除暴安良, 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 扶危济困, 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 白花胜雪, 挽幛如云, 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 是因为, 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她就是已逝的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任长霞, 一起学习课文《心中的丰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思维, 让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用多媒体出示朗读课文要求和问题:课文为什么以“心中的丰碑”为题?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而觉得任长霞是一座丰碑?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熟悉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主整体认识。

(三) 品读课文, 把握主旨

1.感受三个场面。

(1) 配乐朗诵课文, 学生聆听。设问: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场面是哪几个?

(2) 学生分小组内讨论, 说出自己的感悟, 全班交流。

(3) 配乐播放视频片段, 用多媒体出示文中句子:“消息传开, ……三日不断。”“17日上午, 登封万人空巷, ……送殡的唢呐声萦绕天际。”“大家知道, ……送别长霞, 登封出现了鲜花的长河。”

(4) 老师相机点拔:这几个场面描写中“3公里的长龙”、“三日不断”、“20万群众”、“两条长龙”等具体数字的运用, 真实地描绘出万人空巷前来为任长霞吊唁和送行的悲壮场景。“雨如泪一样飘洒, 泪如雨一样倾诉”写出了人们群众泣涕如雨极度悲痛之情。“嵩山悲号, 颖水呜咽”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意在渲染出任长霞的事迹感天动地, 她的逝去让嵩山、颖水也为之动容。嵩山的悲号、颖水的呜咽, 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悲”的感情基调, 在朗读时应低沉缓慢以读出悲痛之情。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 掌握场面描写渲染气氛的写作手法。

2.感知三幅画面。

(1) 学生默读课文, 设问:任长霞为什么在死后有这么多老百姓为她送行?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写任长霞的?老百姓对任长霞的称呼有哪些?从这些称呼中, 你能感受到什么?要求学生边读边悟, 并圈点勾画做出概括。

(2) 教师讲解:文章写了任长霞铲除黑势力帮冯大爹收割麦子、为韩大妈抓捕杀害女儿的凶手、养育照顾孤女春雨三件感人的事迹。让学生理解“门神”、“福字”说明任长霞像门神一样保护老百姓的安全, 是老百姓的福祉;“亲闺女”说明任长霞是百姓的好女儿;“任妈妈”说明任长霞是百姓的好父母官。老百姓给任长霞的这系列称呼, 说明她是人民的好公仆, 是人们心中的“丰碑”。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 学习用写事来写人的写作方法,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感悟三个特写镜头。

(1) 教师讲解并设问:在电影艺术中特写镜头能把人物的面部表情或事物的局部细节表现得细致入微, 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唤起观众的共鸣。任长霞局长以身殉职的噩耗传来, 悲痛缅怀她的群众无数, 作者却浓墨重彩写了冯大爹、韩大妈、春雨三个人物的反应, 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2)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3、第9、第15自然段。启发学生:文章这样着墨不仅再现了任长霞的光辉形象, 而且表达了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

【设计意图】理解人物特写, 体验情感, 训练朗读。

4.体会三个点睛语句。

(1) 用多媒体件出示三个点睛语句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人们把泪洒给你, 把心掏给你, 我们的好局长啊!”“人们用口为你铸碑, 用心为你竖碑, 百姓的好女儿呀!”“你没有离去, 你在我们心中永生, 人民的好公仆啊!”设问:这三个语句, 在文中都起着什么作用?

(2) 教师小结:这是三个点睛语句, 起到了总结上文的作用。任长霞忠于职守、勤政为民, 像嵩山一样四季长青, 像颖水一样川流不息, 像红霞一样光芒四射。她的伟大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是人们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

【设计意图】体会文章主旨, 升华情感。

(四) 释疑课题、拓展延伸

文章没有用“好局长任长霞”为标题, 而是以“心中的丰碑”为题, 寓意着任长霞是我们众多优秀党员干部中的一员。还有许许多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如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 请上网查查资料, 了解他们的感人故事, 并把这些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篇4:友谊的丰碑

从一九○四年九月到一九○六年三月,鲁迅先生曾经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这是鲁迅战斗生涯中不寻常的一段历程,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写的《藤野先生》中回顾与描写了这段生活。鲁迅用这篇文章,塑造了纪念中日人民友谊的丰碑。日本人民也没有忘记鲁迅,他们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伟大的鲁迅,除了完好地保留了鲁迅学习和生活过的遗址,还特地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作为永恒的纪念。这是又一座纪念中日人民友谊的丰碑。

在仙台建纪念碑的决议是一九五九年八月通过的。一九六○年开始动工兴建,一九六一年四月落成揭幕。纪念碑的建立,是广大日本人民表示日中友好的生动体现。

鲁迅纪念碑座落在宫城县市立博物馆旁的青叶山麓,碑用宫城县稻井出产的黑色玄昌石制成,高四点五米,宽二米,重十吨。正面上半部有直径一米的圆形浮雕,是取自鲁迅逝世前十月八日在上海青年会参观时所摄像片,由日本著名雕刻家精心制成;碑的下半部横塑着郭沫若同志手书的“鲁迅之碑”的行书字;再下面刻有宋体字的碑文。碑文扼要地叙述了鲁迅居留仙台的情形和仙台人民对他的怀念。碑文说:

“中国的文豪鲁迅,从一九○四年秋到一九○六年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学过医学,他痛心于祖国的危机,以拯救民族灵魂为急务,而志向于文学。仙台就是他走向转折的地方。从此他写出了许多作品和评论,为中国新文学带来曙光。我们敬仰鲁迅的人们,为了纪念他青年留学时期,建设这纪念碑,深愿永远地传达他伟大的精神。”

纪念碑参考了中国汉代古碑的式样,雄伟庄严。纪念碑周围灌木葱茏,鲁迅生前喜爱的桂花树,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许广平同志一九六一年参加纪念碑揭幕典礼时亲手种的松树,周海婴同志访问日本时种的腊梅,都已生长成材,枝叶繁茂,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根深叶茂,长青不败。“深愿永远地传达他伟大的精神”是建造纪念碑的宗旨,也表达了日本朋友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鲁迅先生学习过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现在是东北大学,当年的校舍大部分不存在,都已经新建了,但鲁迅看幻灯片的那个教室和藤野严九郎先生解剖人体的研究室还存在。研究室是一座简单的木屋,而那个梯形教室也比较简朴。我们在参观这个教室时,陪同的日本朋友说,鲁迅当年看过的幻灯片有一部分至今还保存着,但那部激起鲁迅愤怒的关于日俄战争的影片没有了。鲁迅学习过的教室,至今还被完好地保留着,作为一种纪念。

在仙台,我们还参观了鲁迅的旧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写道:“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的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由此看来,鲁迅先生在仙台至少住过两个地方。关于鲁迅的住处,日本的鲁迅研究者也有不同的意见。山田野理夫一九六一年发表的《鲁迅在日本的二三遗迹》中说:“鲁迅的住处在仙台市片平町五十二番地,房主原为佐藤喜东治,现在是垣久实先生的府宅,中间虽多少经过一些改建,但鲁迅曾住过的二楼那间十叠大的房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参见一九六一年五月三十日《光明日报》)但日本精神医疗中心理事长兼脑研究所所长柘植秀臣不同意山田野理夫的意见,他发表了两篇文章,认为,“鲁迅住的佐藤家的房子,在大正七、八年(一九一八到一九一九年)时拆毁了,在那个地方盖了现在的两层楼房。……这所被误认的二层楼房屋是后来佐藤老人建造的,而老人从被毁坏了的旧屋迁入那里的,这正是被误传的原因吧!”柘植秀臣的岳父安积弥六郎和鲁迅在仙台是邻居,一九一六年五月安积逝世,拍有葬礼照片,正好将鲁迅旧居照入,成为纠正误认的鲁迅旧居的贵重资料,柘植秀臣将此照片送郭沫若同志。我们到仙台参观鲁迅的旧居,是在一个现在叫“瑞凤殿”的地方,宅院门口树着一块一米多高的黑色石碑,上面刻着郭沫若同志书写的“鲁迅故居”几个字。我们在这里刚下车,院里走出一个中年妇女,陪同我们的日本朋友介绍,她叫竹中女士,是当年鲁迅居住此地时房东的孙女。竹中女士把我们领进院里,据她说,院里的那棵大树,是鲁迅居住时就有的。可以想见,当年鲁迅住在这里条件虽然不太好,但是这却是他一生中值得记忆的地方。鲁迅在这里,不仅每天俯瞰广濑川的流水,而且在观察着时代的风云,在怀念着他的祖国和人民。今天日本朋友对于鲁迅住过的地方还专门树碑,供人参观游览,也足见日本朋友对鲁迅的深厚感情。鲁迅逝世以后,日本文学界、学术界不仅大量翻译了鲁迅的作品,而且不断出版研究鲁迅的专著。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鲁迅成为热潮。日本学者们为什么那样悉心研究鲁迅,我们在仙台得到了答案。仙台市长、仙台市鲁迅显彰会会长岛野武先生、仙台市鲁迅显彰会事务局长村上先生在宴请我们的席间,诚挚地告诉我们,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仙台同中国的关系也很密切。他们很风趣地对我们说:“仙台是从中国来的。我们这个城市原来叫‘千代’。若干年以前,在一次藩镇诸侯聚会时,其中有个诸侯吟咏了一首中国古诗,其中有一句‘仙台初见五层楼’,大家说这‘仙台’二字很好,于是就把‘千代’改成了‘仙台’。”他们还说:“仙台的人民都以有鲁迅这样伟大的朋友而自豪。”他们还谈到,仙台各界人士还想出各种办法来纪念这位伟人。仙台市把鲁迅的小说《故乡》列入中学的语文课本,目的是让更多人通过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在访问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中国有十位留学生在仙台的高等学校里学习,那里的教师们都表示,一定要象藤野先生那样,把知识传授给他们,让这些学生回国后,在建设中国四个现代化事业中作出贡献。随着中日友好的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仙台市组织了一批批青年到中国访问,日本第一架“友谊之翼”的飞机,就是从仙台起飞的。这批青年高兴地来到中国,在北京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的还访问了鲁迅的故乡绍兴,见到了闰土的孙子。

篇5:丰碑的故事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铃响,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开始了。首先是对照名单熟悉学生,周思彤、王鑫毅……念着念着--李赟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出现了。糟糕,我事先忙着准备《小学生必备法宝》《课堂一日常规》等,竟没有仔细看看学生名单,情急生乱,什么教学机智,灵活处理呀之类的早忘了,只好硬着头皮问学生叫什么名字。一节课总算在羞愧与失误中捱过去了。我懊恨不已,在学生面前出了糗事,让学生把新老师看扁了,今后要怎样组织引导学生呢?开学第一课失败,教师自缩水三分。如何把这一败笔扭转过来,下课后我郁郁的坐在办公室反思良策。

“报告”一个童稚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维,我抬头一看,正是我上课没叫出来的那个学生。我准他进入,“老师,您是我自上学以来,第一个诚实的老师,以前的老师总要把我的名字排在最后,然后问还有哪个同学没有点到,只有您不认识就是不认识。”我心头又一震,小小五年级学生竟能识破老师的教育机智,难怪同仁们感叹,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我窃喜,自己工作的失误难道是塞翁失马,阴差阳错变得有利了。

从学生自身曝出育人的切口,如春风细雨般润物无声,这正是教育引导学生的最佳境界。想到不如做到,我决定以这次点名的失误为契机,从诚信为入口,让自己快速融入学生轨道。第二节开课我套用了商君的移木立信的策略。让全体学生再次见证老师的诚实,将讲究诚信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他们对诚信的集体关注与思考。走进教室,发现黑板还没擦干净,我问学生,谁要能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就奖励他十元。学生疑惑的望着我,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许对于这件小事,教师不说奖励,学生会很快乐的服务奉献。他们互相观望等待,个个跃跃欲试却又深表怀疑。我站在讲台上,静待花开般观望学生,终于有一个学生走上讲台完成了这个举手之劳,我迅速从口袋里掏出十元奖励给他并送上了最美的鼓励与祝福。学生们都瞪大眼望着,片刻之后,教室不由自主的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不动生色的把课堂继续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从小就要做有诚信的人,不再是那么生硬枯燥了,一切变得水到渠成。我告诉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不怕出现错误,就怕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掩耳盗铃是做人的大忌。由于我做了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和言出必行的示范,学生和我的心灵一下子拉近了许多。有许多学生主动把他们藏了多年的秘密告诉了我,有了小困惑主动询求我的帮助。借着学生对我的这股信任我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不诚实的方面,怎么争做一个城实的人。

一月下来,学生克服了骄躁浮夸的作风,作业本干净整洁了,作业按时独立完成了,作文不再是作文选刊的了,没有公物损坏了,同学间闹小矛盾的明显少多了,课间纪律好多了,清洁不用我督促就能自动做好了,乐于助人了……我心喜,原来教书育人这样简单。并不是学生不肯求真务实,关键在于教师肯不肯走近他们的心底世界。在于老师有没有用诚心去换取诚信。

我要用自己的真诚叩问学生的心田。用自己的真诚为学生擎起一片真诚的蓝天。

有了和学生交心的奠基,接下来的工作好像处处一帆风顺了,德育渗透向学科牵引。通过规范日常行为,训练督导,举办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给学生一片诚信的天地,让诚信与他们的人生道路同行。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是为人的根本。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守时,守信,有责任心,言必行,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等等是诚信的具体细化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诚信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道德基础。陶行知说过:“人最大美德莫过于诚实”。校园是诚信教育的基地,少年诚信则民自诚信。诚信是学生美好人生的起点。如今诚信缺失问题已成为社会道德危机,国人感叹世态炎凉,埋怨人心不古,碰瓷现象时有发生……愿全社会都把青少年诚信教育问题都当作大事来抓。只有那样才能真正做到社会和谐,文明进步。人生呼唤诚信,时代呼唤诚信,国家呼唤诚信,教育更呼唤诚信。

让我们一起为诚信广而告之,同学生一起,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着,带着诚信上路,踏着一路诚信的风光,勇铸诚信的丰碑,让诚信之花开遍校园神州大地,让华人的诚信精神誉满全球,永远秉承诚实守信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篇6:永存的丰碑散文

说起对于一些古村落和名胜的游览,不怎么喜欢,或许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对于历史知识近乎空白的缘故吧!尽管如此,为了孩子能够在假期有所放松,还是跟随着队友出发,一路北上。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车子驶入太谷县范村镇,过去范村镇是沟通辽、和、冀、豫的交通要道,现在更加发达街道上穿梭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两侧商店一间紧挨着一间,商店门口堆积着玲琅满目的货物,特别是当地的特产,太谷饼和壶瓶枣,以不同包装的姿态吸引着外来游客的眼球,的确繁华有别于一般乡镇,真不愧为明清时期的商业重镇!

行驶在去上安村幽静的路上,可以远远望见坐落在黄土坡上的清净古村—上安村,上安村是个小有名气的明清古村落,积淀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晋商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存的古老山村,上安人祖祖辈辈注重道德与学问的修养,入仕做官者众多,各种人才辈出。据统计,当时品级以上官员60众多;有石碑记载的七品县官就有七百多个,在明朝时出过四位阁老,清朝时出过几位一品大官和一品诰命夫人。上安村四面群山环绕,依山傍水,南面金水河,北面依着元山,抬头仰望,你可以发现,环绕这上安村的山,很是特别,山头平地而起,半山腰却依附着陡峭的小山,一山连着一山,不大却相连,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幅天然屏障,这或许就是上安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吧!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里的便是两个遥相互映的古戏台,北面的戏台称过街戏台,至今二百八十五年的历史,前面明显的四根木柱,后边彻有砖墙,内有四更底住,整个戏台房顶共有十二根木柱支撑。唱戏的时候搭起戏板,平日里拿掉戏板,形成通道,堪称古戏台的精品,冠名三益楼,这精巧别致的三益楼,虽风雨飘摇,但古韵犹存,充分体现了牛氏先人的超凡智慧。

看到最为保存完整的.就是牛总兵提督府,高墙大院,雄宏壮观,正面二层楼,足有现在三四层楼房那么高大,东西南三面瓦房,楼内顶端横梁完好无损。只是,庭前的阶石已然磨去棱角,墙体的局部已有剥落,在风雨侵蚀下,楼顶瓦楞破损残缺,廊檐、窗棂、椽头、都折射出一层陈旧的光泽,却依然与日月一起坚守。

沿着青石铺满的小道,随处可见的是各种不同风格的深宅大院,而每一座楼房的建筑都各具特色,那些砖雕纹理清晰,栩栩如生。高楼大院楼楼贯通,院落相连,高楼之间的院墙形成夹墙,宛若一条通向远方的幽静小巷,抬头仅是一线天。高楼之外的上安,夹杂着不少古色瓦房,甚是破烂不堪,显现出一副衰败景象,但整个上安村却看不到一间新房,忠实的上安人民一直坚守着这宝贵的财富!坚守着上安修身,齐家朴实价值观!

上安村还有许多神奇的建筑,地道、翻井、兵台、三道门、阁老坟、闷楼、大大小小庙宇,都反映了上安村当时的富有和繁荣,反应了上安人民的足智多谋,反映了中国那个时期的传统文化特色。虽然在经过战争,政治斗争后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却永远把上安的富有与辉煌载入史册!

如今的上安,没有繁华,有的只是衰落和孤独,深宅大院,威严高楼多已破烂不堪,几处保存完整的建筑,也在风雨飘摇中仿佛诉说着上安的兴衰成败,更向世人展现着上安的不幸和无奈!

篇7:时代的丰碑

——学习沈浩精神有感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与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这是2009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辞。时隔六年,虽然他人已离开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常驻人民的心中,他以忠诚和大爱,以创新和奋斗,为广大党员干部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激发着广大党员勇往向前。

沈浩原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6年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集体摁手印将他留任。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他的事迹让无数党员动容。总书记曾强调,沈浩同志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学习和宣传的榜样。我们市房屋置换担保中心党员要大力弘扬沈浩精神,立足住房公积金贷款担保服务工作,把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沈浩同志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为广大公积金贷款职工做好服务。

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沈浩同志在小岗的6年时间里,通过发展旅游业、修建小岗快速通道、完善小岗基础设施、改善村民住房条件、招商引资等,带领小岗村的村民发家致富。沈浩同志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视服务群众为崇高事业,在感情上和群众“亲”,在态度上做到“诚”,在行动上做到“勤”。沈浩同志用行动和政绩,赢得了小岗村人的信赖和爱戴,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赞美和敬佩。都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就像沈浩同志那样,实心实意为百姓做事,百姓永远也不会忘记。也许我们不能像沈浩同志那样,干一翻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应该牢记沈浩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真心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我们要将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我们要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赢得群众的理解和尊重。

学习沈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敢于担当、脚踏实地干实事的精神。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沈浩同志初到小岗村时,那里是贫穷的,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都没有跨过富裕坎。”面对小岗村发展的难题,沈浩担负起了肩上的责任。他没有把发展致富停留在口头上,他用他的双脚走遍了小岗村的每家每户,了解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修路、建房、发展特色农业、搞旅游、招商引资等等实际工作,都使小岗村民看到了未来的美好。沈浩在真抓实干中使小岗村慢慢走向富裕,创造出了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靠实招实干促进了小岗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党员,我们要立足的岗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工作,真正做好敬业、勤业、敬业。

学习沈浩精神,就是学习他优良和过硬的作风。当下,有少数党员作风出现了偏差。有的党员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理想信念不坚定;有的党员组织纪律及群众观念淡薄,本位主义严重,工作作风华而不实,有的党员不能秉公办事,奉行好人主义,不能坚持原则。这些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学习沈浩精神,加强自身作风建设,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我们要把学习沈浩精神实质同加强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真正把沈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努力争做沈浩式的好党员。

篇8:苏区精神,不朽的历史丰碑

80年后的这个11月,历史又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

11月4日和7日,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大会分别在共和国首都北京和“共和国摇篮”江西瑞金举行。大会深切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风范,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光辉历程及执政经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懈奋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忆往昔峥嵘岁月。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赣南、闽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波澜虽已远去,革命创举永载丹青。苏区革命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光辉岁月,深深烙印在共和国的史册,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教益。

80年光辉岁月,80年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前仆后继、开拓奋进的艰辛之路、创业之路、胜利之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80载风云变幻,80载斗转星移,一段段辉煌的业绩已凝固成永远的丰碑。当年风雷激荡的红色赣南和瑞金,从战火中孕育铸就出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

伟大的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1996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赣南老区视察时指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赣南老区时强调,“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中央领导同志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的重要概念,明确概括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论述了苏区精神产生的实践基础,界定了“苏区精神”的性质、定位和意义,提出了弘扬苏区精神的要求。

如何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如何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出的“四个必须始终”为新时期弘扬苏区精神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弘扬苏区精神,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必须始终践行执政为民,必须始终保持优良作风。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老区人民同全省和全国人民一道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苏区精神,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篇9:品格的丰碑

肯出这么高价钱买文的并不是宪宗,而是他的宠臣吐突承璀。吐突承璀在宪宗做太子时,就是他身边的宦官,宪宗即位后,提拔他当了统领神策军的左军中尉。神策军是唐代中后期的禁军,是直属皇帝的精锐部队,足见他受宠信的程度。

吐突承璀虽然不学无术,但他深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时刻想着怎么报答皇帝的恩情,于是他大兴土木,整修了安国寺,并在寺中兴建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想在石碑上歌颂宪宗的皇恩浩荡,以作永久之念。这个碑有多大?当年唐玄宗曾令华州刺史在华山立过一块“华岳碑”,高五十尺,宽丈余,被称为“天下第一碑”。吐突承璀的这块碑,就是按照这个规模制作的,华岳碑早已毁于黄巢之手,现在此碑就无与伦比了。

应该说,吐突承璀马屁拍的手笔很大,不过他知道,只要拍到了点子上,所有的投入都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只是,他没有想到,李绛在得到这个好机会后,并没有激动得泪奔,而是气得发抖,他很快写了一篇文章,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大加指责。

他说:“陛下治国很有成就,有目共睹,现在却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难道是想招来天下的讥笑吗?高祖、太宗创开元、贞观盛世,也未立碑,难道陛下的功德还能超过先祖吗?尧、舜、禹、汤、文、武,皆无立碑之事,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游泰山立过碑,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称为失道亡国之主,岂能追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损圣德?”

这让宪宗的脸色大變,不过他知道这就是李绛。李绛曾任户部尚书,主管财政大权,有一阵子,宪宗发现自己的小金库日渐干瘪,调查一番后,下旨召李绛觐见,质问他说:“户部每年有进献,到了你这怎么便没了,是何缘故?”李绛回答说:“将户部钱献入内库,这并不是应有的规制,以前有,那只是有人用钱财来结私恩罢了。”宪宗听了,无言以对。李绛对宪宗宠信宦官,使得宦官放纵恣肆很是不满。有一次他在浴堂北廊奏对时,大加抨击。宪宗实在是听不过耳了,厉声说道:“卿所论奏,何以太过分?”李绛回答说:“身居国家重要职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辜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不看圣上脸色说话,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臣与宦官素无仇怨,只因他们作威作福太甚,上损盛朝,假若臣缄默不语,并非社稷之福呀!”这番话说得很真诚,宪宗也不得不感叹说:“你真是忠臣啊!”

面对李绛的反对,宪宗只得命吐突承璀将碑拽倒。吐突承璀花了颇大的心血,却落了这么个结局,不高兴地说道:“碑体积太大,恐怕拽不倒。”宪宗正在气头上,厉声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几头牛拽!”吓得吐突承璀没敢再吱声,最后动用了100头牛,才把自己费尽心机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一座石碑倒下了,一座丰碑却在人们的心中立起了。在李绛看来,世上远有比百万财富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品格。难怪宪宗皇帝赞叹:“绛言骨鲠,真宰相也!”由品格所树立的丰碑,越经历时间的磨砺,越能显现它的伟岸与高大。

篇10:永远的丰碑作文

――题记

冬天已至,寒冷的大雪中,一片片雪花飘落,仿佛一片片洁白的纸花,悼念着消防烈士的英魂。大雪纷飞中,我仿佛看见他穿着鲜艳的消防服,像一支火炬,穿梭在焦黑的废墟中。“放心吧,大姐,孩子会没事的……”,面对熊熊燃烧的火海,他再一次勇敢地冲进去,救出了孩子,但是他自己却……生命是有限的,但他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却一化作永不熄灭的火苗,照亮了城市的夜空。焦黑的废墟里,人们仿佛看见一支火炬在闪耀、闪耀,它正带领大家刺破物质的迷雾,走向精神的光明。

敌人的炸弹燃烧着、落在地上,烈火燃烧着他的身体。火焰,一点点吞噬着他,他想:“为了革命的胜利,即使被火焰燃烧,我也愿意!”他像铁人一样,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不,他就是铁人!在烈火焚烧的痛苦中,他紧咬牙关,一动不动……战友们冲上了山峰,他却熔化为一块黑漆漆的焦炭,像一尊卧着的雕塑。在烈火中他燃烧了自己,这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却永世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秋天到了,水稻成熟了,籽粒晶莹依旧,稻花飘香依旧。每一粒晶莹的米粒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曾经,为了让更多饥饿的人吃上饱饭,多少个日日夜夜,他都在田间奔走。他走了吗?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看不见的,都将在时间长河中游弋。一片神圣土地,可以养育生命,也可以产生精神、思想、感情,更可以滋养出神圣的心灵。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更有人选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永恒的价值。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

篇11:爱的丰碑散文

4月6日《咸阳日报》和4月25日《陕西日报》分别公布了“咸阳好人”和“陕西好人”上榜名单。武功县普集街中学退休老教师苏廷昌都以“见义勇为”类的英雄人物荣登上榜名单。

苏廷昌老师是武功县普集街社区普东村人,是普集街中学一名高级数学教师,去年刚刚退休。

20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三日)下午5时,正是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日子。普东村村民赵小军家的房子,突然着火。退休老教师苏廷昌正好从村委会回到家里,突然听到有人喊:“赵小军家里着火了!”他便立即放下手里的水杯,冲出了家门。到火灾现场一看,火势汹猛,便提着两只水桶,迎着熊熊燃烧的烈火,第一个冲上了房顶。由于风大火急,烟火扑面,形成巨大的浓烟气浪,一下子将六十多岁的老人,推下了没有护栏的房顶,在场的人只听到“啊!”的一声,他便仰面倒在地上。人们发现后,急忙用车将他送往医院,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苏廷昌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了四十多年。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他成为一个乐观向上,勤奋敬业,乐善好施,富有爱心的人。对于他的不幸离世,普集街中学全体师生感到无比的痛心;对于他的英雄行为,感到无尚的光荣;也为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感到无限自豪。大家将永远缅怀这位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好老师、好同志。

为人师表、勤奋好学、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苏廷昌同志原来是一名很普通的民办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校为家,多年来总是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培养出了许多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多次受到了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为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工作之余,他虚心请教,刻苦钻研,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考取了大专文凭,成为了一名正式公办教师。身份的转变,为他的教育教学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更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意志和信念。为了搞好教学,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十分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多次走访学生家庭,与家长沟通交流。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更是慷慨解囊,奉献大爱。他所带的初二、五班有一名叫李银辉的学生,母亲去世,父亲因病残疾,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该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得知情况后,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心理疏导,并带去书籍和其他学习用品。让这个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鼓起了勇气,终于完成了学业。

多年来,他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在历次考试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

苏廷昌同志不仅虚心好学,积极向上,而且多方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提高。青年教师程波、王朋国、张平望等都是在他的帮带下,成为学校能挑大梁的数学骨干力量。

苏廷昌同志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更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会瓦工,木工活,还会做铝合金门窗,安装玻璃。学校里损坏的门窗、围墙、路面、桌凳都是他利用课余闲暇时间义务修补的。学校修建实验楼和宿办楼便邀请他做工程监理,他二话不说,满口答应。随后他便紧守施工现场,直至工程结束。

在校工作期间,苏廷昌同志始终能以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能以一颗赤诚之心关爱学生,能以一方清泉浇铸自己的灵魂。

回归故里、调解纠纷、乐善好施、奉献余热。

10月,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四十个春秋的苏廷昌同志终于功成名就,离开了恋恋不舍的校园生活,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家乡。回家以后,本应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但他生性豪爽,乐观开朗,是一个永远也闲不住的热心人。

村里谁家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或冲突,他都会挺身而出,苦口婆心的多方调解,直到矛盾冲突化解,事态平息,他才会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普东村3组村民高密玲在周至打工育树苗,不幸被小车撞倒身亡,他利用节假日去周至与肇事方多次协商,为其家里索回赔偿金20万元;1组村民张保全的儿子遭遇骗婚,先后给女方的6万元彩礼等难以讨回,他多方奔走,最后联系女方所在村干部调解,讨回4万多元;7组张振祥、张世平叔侄两家相邻而居,为庄基界畔你多我少闹得伤和气,分别做双方工作,然后坐在一起讲大局,讲亲情,讲和谐,终于纠纷消除,重归于好;9组村民张志兴之妻因琐事离家出走,多方打听到其在户县的下落后,他三顾户县,登门说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几经周折,终于劝导其回家团圆;村中有一张姓的村民,年老多病,儿子常年在外务工,手头不太宽余。为了儿子的婚事,走东家窜西家,总是空手而归,为凑钱彻夜不眠,他听说这件事后,便把自己准备进门窗料的钱尽数送了过去。解了张家的燃眉之急。张老汉逢人便说:“苏老师真是个大好人”。

苏廷昌同志更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为了活跃村人的文化生活,他带头捐资修建舞台;为了欢度佳节,他主动组织大家排练节目;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他亲自动手修建庙宇。深得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

篇12:心中的丰碑

我心中有一块永恒的丰碑,它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永远,永远......丰碑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金字塔,矗立在人类社会前行的路上。丰碑是历史长河一叶高扬的风帆,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航向。丰碑是不灭的精魂,支起钢筋铁骨,筑成一个民族的品格与气质。历史的丰碑,兀立于思想的峰峦,独行在精神的荒原,神圣之光在霹雳中绽放,星光辉映,照亮人类思想的星空。

是历史与文化的厚重,积淀成一个民族的性格,为丰碑奠基。中华民族五千年古风浩荡,五千年正气长存。每临乱世大难必有英豪揭竿而起,每逢国运多舛总有雄杰扬眉出剑。一路筚路蓝缕,一路风流竞显,一路千古绝唱。满腔热血、一身铁骨,熔铸忠信义勇,百炼成钢,塑成苍凉古道凛凛长风中千年石雕如阵。那是屈原望楚天山河破碎,长歌当哭后悲愤的旷世一蹈;是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是苏武牧羊风刀雪剑十九载,归心不改的民族气节;是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踏破贺兰山缺的得得马蹄声;是辛弃疾吹裂长夜笛把栏杆拍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长吟;是文天祥零丁洋里望长天,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年一叹;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笑蜃楼气烬,无复灰燃”的酣畅痛快;是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龙吟虎啸,舍生取义,一幅中华民族壮丽斑斓的画卷,就是一代骁雄建功立业、树碑立传的历史。

.丰碑是 无语的长歌,回荡在三山五岳的胸腔,发出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有力度的音符。根植于千古神州的静山默土,山河无言,丰碑无字,苍山如簇,丰碑如簇,耸起森森刀戟万万千!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前赴后继、前仆后继,丰碑在血光狼烟中熏染洗礼。那是毅然走向绞刑架的伟岸,是凛然面对铡刀的英勇,是泰然甘守牢狱的清贫,是坦然赴汤蹈火的勇猛!是饮雪餐草忾然抗日的东北联军,是浴血奋战愤然杀敌的回民支队,是笑向刀丛慨然赴义的刑场上的婚礼,是视死如归在烈火中永生的背影,是托起炸药包的身躯和堵向敌人机枪口的胸膛。挺起来是一座丰碑,倒下去也是丰碑一座!李大钊、蔡和森、方志敏、刘胡兰、马本斋、叶挺、杨靖宇、彭湃、向警予、董存瑞、邱少云、夏明翰、黄继光……,一个名字,一尊丰碑;一串名字,一副群雕。他们的名字,与日月争辉,与山河同在,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飘扬在党的旗帜上,铭刻在遥迢长河葱笼大地上,苍生永记,青山不忘。

上一篇:给校长的建议[400字作文]下一篇:毕业生上专题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