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2024-08-24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共18篇)

篇1: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灌溉美文

我最近看到两则新闻,深有感触。

第一则新闻来自美国密苏里州,主角是一个3岁的小男孩乔丹。乔丹只有3岁,却学会独立生活,与父母分睡。这天晚上,熟睡中的乔丹突然被一阵刺鼻的烟雾熏醒,原来是床头灯短路起火。火苗乱窜,浓烟滚滚,乔丹居然没有吓哭,迅速打开房门,跑向父母的卧室。情急之下,他还找到一条湿毛巾,捂住自己的鼻子。

乔丹拼命摇动爸爸的身体,大声地喊:“着火了!着火了!”爸爸起初以为儿子在说梦话,清醒之后,发现家里果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已无法控制,全家人赶紧逃了出去,随即拨打了报警电话。

乔丹及时发现火情,处置得当,一家人才幸免遇难。媒体报道之后,这个3岁男孩成了当地的明星。妈妈自豪地告诉记者:“儿子的消防知识,都是从爷爷那里学来的。乔丹的爷爷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消防。”乔丹最大的理想,是像爷爷那样,做一名出色的消防。父母经常鼓励他,让他为理想而努力。

另一则新闻发生在我的家乡——江西南昌。

警方接到群众报警,一个流浪汉躺在人行道上,奄奄一息,亟待救助。警很快找到了这个流浪汉。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裸着上身,蓬头垢面,看上去病得不轻。他被送到医院,渐渐地清醒,当警问明他的身份之后,不由得大吃一惊。

他姓黄,今年23岁,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警很快帮他联系上了家人,随后小黄的母亲赶到南昌,证实了他的身份。

今年暑假,小黄大学毕业,本打算回福建找工作,不小心买错了火车票,稀里糊涂地到了南昌。他在南昌举目无亲,出来时匆忙,忘了带手机,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小黄身上只剩了几十块钱,想先找份工作糊口,可是他性格内向,不会和陌生人沟通,找不到工作。没有生活来源,也不知道如何求助,他只好露宿街头,乞讨为生。由于天气炎热,加上吃了变质的.食物,小黄终于倒在了马路上。

23岁的名牌大学生,为何连3岁的小孩都不如?

3岁的乔丹,最大的理想是当消防,这在许多人看来,恐怕会用胸无大志来形容。然而,正是这个“胸无大志”的小男孩,让我们惊叹不已。谁又能想到,一个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刚跨出校门,居然变成了“犀利哥”?哀其不幸,不如说是教育的不幸。孩子是一块天然玉石,未来有无限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琢玉人对他的理解。你希望他将来成为什么,他就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乔丹的父母值得尊敬。

美国的一位前总统自嘲地说:“当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我可以把中学成绩列为最高机密。”成绩是一件华丽的校服,一旦走出校园,就不复存在。有人却把它当成了终极目标,悲剧由此而来。其实,除了追求高分、名校,人生还有许多梦想,每一个梦想都值得灌溉。

篇2: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天使飞翔的时候,不要折断她的翅膀

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皮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举着寻物牌,来回走动。写着“一万元悬赏,捡到棕色皮包内票据”的牌子像巨大的聚光镜,把游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她以为重赏之下定会催生出奇迹。

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

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她又急又上火,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而脏乱,神情漠然。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整天在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皮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意因此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曲解他的好意。

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辩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她走上前去,缓缓地蹲下身子,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姐也谢谢你。

直到夜幕降垂,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薄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蹿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买断”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人心险恶,我真后悔把包给了他。所以,当今天下午我又捡到包时,我就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倘若你也诬赖我,我就干脆让那些单据从你眼前消失。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给了我人世间的温暖。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篇3: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春天到了, 她多想像其他孩子一样, 在绿油油的旷野上, 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 尽情地打闹、嬉戏, 可是她不能。

一切源于她额头上那块红色胎记。那块胎记, 在她的额头右侧, 巴掌大小, 极醒目, 且骇 (hài) 人。孩子们见了她, 不仅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还用石块掷她, 朝她吐口水, 对她大声喊叫:“丑八怪, 滚远一点!”

岁月流逝, 小多萝西在别人的辱骂和冷漠中渐渐长大。和许多同龄人一样, 她也上了大学。开课的第一天, 新任女老师让大家作一下自我介绍。

同学们一一站起来, 大大方方作自我介绍, 坐下时总是赢得一阵掌声。这些好像都与多萝西无缘, 她的心里溢满着莫可名状的哀伤与绝望。

轮到多萝西介绍自己了, 她还是静静地坐在那儿, 对着自己的课桌发呆。的女老师轻声唤她:“多萝西?”她这才从发呆中醒来, 慌乱地看了大家一眼。本来她不想说话, 可这么多年的压抑, 突然让她爆发。她猛地站起来, 一把撩开用来遮挡那块恶魔般胎记的长发, 用力地喊道:“看啊, 我是个丑八怪!”然后, 她喘着粗气, 等待着那早已习以为常的嘘声。

果然, 同学们先是震惊, 然后嘲笑声如水般涌来。“天哪, 真丑!”“真恶心!”所有的同学, 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 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出同情, 甚至有男生大声喊:“把她赶出去, 我们不愿意和这个怪物一个班!”“就是就是, 赶走她!”有人大声附和。

多萝西孤独地站在那里, 用恶毒的眼光看着他们, 像个随时就要发起进攻的小猛兽。起初她还倔强地昂着头, 可是, 在全班人的辱骂声中, 她终于低下了头, 金色的长发滑落下来, 遮住了那块让她引以为耻的红胎记, 泪水不断地从她的眼睛里涌出来, 她的心中充满了愤怒。

奇怪的是, 那个女老师慢慢走到多萝西跟前, 静静地看着悲伤中的多萝西, 然后在同学们的注视下, 缓缓地弯下腰, 在她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

多萝西感觉老师抱住了她的肩膀, 听到老师在她耳边坚定地说:“我爱你, 多萝西, 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她无力地靠在老师的胸前, 心中突然盛开了一朵感激之花。

同学们惊讶地看着老师, 嘲笑和嘘声突然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老师轻轻拍了拍怀中的多萝西, 让她坐回自己的座位上, 然后转身对大家说:“我相信你们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权利。”

一句话, 一个吻, 改变了一个人。从此, 多萝西整个人仿佛脱胎换骨, 变得开朗自信, 充满活力。她再也不用刻意隐瞒和遮盖那块曾经让她痛苦不堪的印记, 那块胎记反而映得她整个人熠 (yì) 熠生辉。多萝西发现, 老师看她的眼神里满是信任和鼓励。

现在, 多萝西成为了某家幼儿园的一名工作非常出色的教师。孩子们都非常爱她, 她对待每一个孩子, 都是无比的关爱, 让他们从小充满着自信, 开开心心, 并且学会积极向上。因为在她心里, 经常会想起那位女老师说过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都有快乐的权利。”

篇4: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宠爱

意料之中的手忙脚乱。有时候我会怀疑,究竟这是新生入学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还是我的能力出了问题?又或者真如大家所预言的,我根本不适合教低年级?我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现在觉得最平静的时候竟然是每天孩子放学后,我独自一人留在教室里打扫的时光。扫地,拖地,把桌椅排齐,椅子靠在后一张桌前,尽量成一条线,关窗,把窗帘拉起。我享受着这时的孤独和宁静。做完这一切,我就可以去接豆豆,那个每天像我一样孤独地留在教室的孩子。但愿我不会像原先害怕的那样变得琐碎和单薄。

“我们学校的家长和你们原来的肯定有差异,不能抱有太大的期望。”一进学校,这里的老师就常常和我这样说。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真正接触下来,着实令人吃惊。比如,拼音学好后要求孩子在家能读给家长听,就有好多家长留言说自己根本不会,怎么判断孩子读得对不对?这是一批80后家长,应该都接受过义务教育,为什么还出现这样大面积的“不会”?每次拼音朗读过关时,只有几个孩子能顺利通过,怎么办?来不及抱怨,我开通了班级QQ群,每天用录音笔把当天需要朗读的拼音录好上传。在录制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孩子的拼读困难不仅来自对拼音字母系统的陌生,也来自对词语的陌生,很多词是他们生活之外的,即使读对了音也没办法联想到相应的意义,在他们眼中,这些只是符号。要让他们真正理解语言,只有走到生活里去。我们先是画一画,再借助实物理解,搭建符号和生活之间的桥梁。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拼音来表示,觉得新奇极了!后来,秋游的时候孩子们一边走一边会说“h-u-a,花,d-u-o,朵,花朵!t-ing,亭,zi,子,亭子!”他们尝试着用拼音给事物命名。再后来孩子们哪怕是喊小朋友的名字也会先拼一拼再喊。而那些声称自己不会拼音的家长们呢,在孩子们的带动下,也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听录音,一起读了。

有时候觉得就是这样,我们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表达,发现更为广阔的世界,比这更了不起的是,我们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一个个家庭。

一有时间,我都会给孩子们读书,渐渐地,孩子开始陆陆续续把课外书带到学校。但是看到那些书,我比以前更加忧心。那都是些超市里常见的3元一本、5元一本的书,思想、内容同价格一样的廉价。读着这样的书长大,会丧失对美的判断。放平心态,我要清楚地提醒自己,这是在最基层的新村小学,我面对的家长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或是空巢留守老人,他们自己的生活中从来没有书籍的存在,也从来没有意识到缺少书有什么异样,他们从来不会为孩子讲故事或者读书,稍微关心一点的也只是在接孩子时顺口问上一句:孩子今天表现怎样?遵守纪律吗?很多人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我们童年的时代。所以,我要做的只能是引导,不能是要求。我把一批绘本书目传到空间里,发“家校通”希望家长能从中挑选一两本买给孩子看。晚上回来上群里看,已经有几个家长行动起来,也有几个晒出了自家有的书目中的书。我想,班级读书这件事急不得,尤其是像我现在这个班。但我要让孩子爱上书本,爱上读书,让这样的爱悄悄地在孩子间传递。

每天中午,我会挑选一两本绘本,放到投影仪上绘声绘色地讲。起先,孩子们没有倾听习惯,整个过程动个不停,你不知道究竟是哪个角落在发出声音,但教室里就是有一股繁闹的气息。我也不动声色,因为严词厉色只会让他们疏离得越来越远。我尝试着不同的策略,《鼠小弟》那一套就让他们一起猜猜想想,翻页后他们看到自己的猜想得到了印证,常常会挥臂欢呼;《弗洛格》那套,我尽量读得温馨宁静,让他们在温暖的故事里自己感受友情的甜蜜,寻找到心灵的安宁;《第一次发现》则把书后配备的放大镜和手电筒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他们真的就像在经历一次次探险,你会感觉到整个教室连呼吸都努力屏住的紧张和兴奋……有时候抬起头来,我会发现窗外帮我们拖地的校工也在微笑。

孩子们书包里的书丰富起来,连申请过特困补助的小迪都带来《第一次发现》放到图书角,等待着老师给小朋友读,为了老师能读自己的书,他得付出一个星期的好表现呢!常有家长向我“抱怨”:“每天晚上读完一本还不够,要再读一本,再读一本!好累啊!”我知道在这样的“抱怨”后面,是欣慰和满足。

上一周,数学老师向我投诉:小焕同学已经连续三天迟到,而且时间相当的晚。第二天轮到我上晨读课,果然,将近8点小焕才奔跑着出现在教室门前的走廊上。我走出教室问他原因。他仰起小脸说:睡过了。我有点生气,问:“爸爸妈妈不设闹钟的吗?你们三个人都天天睡过吗?”他眼睛湿润了,委屈地说:“爸爸每天凌晨3点钟就起床出去送牛奶,妈妈也和他一起,直到7点多才能到家,我要做早饭。”我的心像被什么重重击打了一下,这是在小说里才看到的故事,怎么就发生在我面前这个孩子身上?我蹲下身子,擦去他皲裂的小脸上的泪水,叹口气,轻轻牵起他的小手走进教室。那一刻,我希望我的手足够温暖,足够柔软。

小玮是班上学习特别困难的孩子,他常常会在课堂上高高举手,叫到他时却一个字也说不出,他还没能明白举手的意义。迎新年联欢会前我让孩子们自己准备一个节目,轮到他表演了,我都能察觉他的小小身体在发抖。他没有准备。我扶住他的肩膀,轻轻在他耳边说:“没关系,你可以朗诵一首我们学过的课文,比如《家》。”他很乖地点头,深吸一口气:“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可以分明地感觉到他的脊背渐渐挺直,原本躁动的小朋友们也静静地听着,他们从来没有听到小玮在班级里发出这样自信、清晰的声音。朗诵完毕,有孩子高喊:“陈老师,小玮一边读一边在进步!”是啊,一边读一边在进步!我想,很多年过去后,小玮所学到的知识可能早已消失,但这一刻的幸福却一定会存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天琪这两天课上有点心魂不定,我和他妈妈交流了一下,效果立竿见影。妈妈说:“你知道吗?我只要和他说,表现不好的话陈老师就回二附了,不教你了,他立刻就会改正。”有一个晚上,他郑重地和爸爸妈妈商量,等陈老师交流期限满了,该去买学区房了。孩子的这些话,在我看来无比珍贵,我一直怀疑的自我价值在这些童真的话语中得到确定。

前两天翻阅自己的微信,发现刚接班时记录了这么一条:从新生入学登记表中能鲜明感知,阶层的分化代际传递。教育的公平只能是相对的,接受能力、家庭氛围、生活方式,甚至于肤色差异都如天壤。……到了这里,看到更多社会底层的孩子,能预见到他们的整个人生会多么艰难。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读书可能摆脱蒙昧,但改变命运的机会渺茫。

这条微信现在读来,充满了多么浅薄的偏见和误解!这些孩子,和以前所教的孩子并没有智商上的差异,他们同样聪颖、活泼,只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差异造成了视野的相对窄小。人生之初的七年,他们很多人是在电视前度过的,既没有了他们父辈在田地里打滚的野气,又少了些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表达想法的能力,而这些,都可以靠学校教育一点点修正和弥补。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作为交流教师,必然牺牲了一些东西——更好的教研氛围,更高的教学平台,但是我觉得这一个学期的交流经历,却让我得到了更多——我更接地气了,看到象牙塔外的纷杂却真实的生活,能用更加柔软的心去关注一个个孩子的精神世界,原本空泛的教育理想也具体到“让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都觉得幸福、幸运”。

完稿时播放一曲《最好的未来》。听,歌里唱道:“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篇5: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美文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能感受到什么,金钱至上的主义、天天做梦发财的人又或者……

我也以为我待的是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一个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

做为一个大学生,或多或少都要参加一些学校里的活动。而我就参加了一个叫做青年支教团的组织。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得到了我们团的副团长打来的电话,他叫我们准备一下,下午到我们学校临近的一个小村庄,给那的孩子上一堂课。我有一点慌了,因为这之前我没有任何上课的经历,我又打电话给我们副团长,说明了这个情况,但他说已经安排好了,而且我也有份,不容许我退缩,不过他又安慰鼓励我说:没事,就是带那些小孩子玩一下。这下我心里稍稍安定一下,但是为了下午能好好发挥,接下来的那段时间我拼命做各种工作。

我总是这样认为:一个省的省会城市,他们的学校建筑设施应该很好吧。然而当我们到那,看见那所小学 ,才发现我原来所有的想法都是错了,我的一切关于省会城市美好念想都完全被颠覆。那所小学不能说是破,也不能说是不避风雨,而是那所小学真的很小,比我以往看到的都小,我就在想,难道大城市的土地就已经稀缺到这地步吗?或者因为这个小村庄在郊区就不受重视吗?又或……

尽管我心里对这里有这个小村庄感到疑惑,但是我还是保持沉默,有人说:在恰当的时刻保持沉默,那是最明智的做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我从来不否认这句话的真实性,当四十多双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你会是什么感觉,恐惧?惊悚 ?又或是可……爱。而当四十多双眼睛看着我,我竟说不出话,我呆了,我从没有想过我会在四十多个小孩子的面前呆滞,我嘴巴一再蠕动,但就是没有话,只因他们那充满兴奋和渴求的眼睛,让你害怕你说出的话会惊吓到他们。那是怎样的眼睛啊,那么干净而透明,仿佛这世间就没有什么是他们看不透的,说实话我害怕了,我怕我已然浑浊的.思想经不起他们的拷问,我一在给我心里安慰,那是因为我第一次上场,有点胆怯,慢慢就好。我尝试着说话,但是那么的干涩,好像有什么在喉咙一样,我勉强说了几个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给你们上课的大哥哥” ,我原本有一大长串话,但到这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我正感觉尴尬时突然响起了热烈掌声,这掌声吹散了我的尴尬,带来了对未知的探索热情,我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但我只要今天好就行。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们从第一个小同学开始依次往下传这个瓶子,你们看,就是我手上拿的这个,我敲桌子,当我停下来时,瓶子在谁的手上,谁就算输”,我用手指着我手里的一个矿泉水瓶说。“但是我们有一个小条件,谁输了,谁就要将他最想做的说出来,好了,现在开始。”

当我第一次停下来时,是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拿着瓶子,她颤抖着站起来,好像很害怕似的,我尽量用轻柔的声音对他说“小妹妹,你想做什么呢?”“我……我……我想让我妈妈好起来,我妈妈一直在床上,好久不能下床了,她也不能陪我玩”“她怎么了?”我问到。“我……我不知道,只是她每天要喝很多中药,每天爸爸都抱她上厕所,你说她会不会死啊,我听说死是很可怕的,我不想妈妈死”她哭泣道。我没想到竟然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个孩子的泣语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母亲的深深担忧,而她对死是如此随意的说出又让我感到一个孩子的天真无邪,而我们已经在也不能如此随意的说自己家人的生死,因为这已经是对亲人的一种诅咒,也更说明我们对现实生活总会有诸多顾忌,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天真和无邪。“别哭,别哭,她一定会好起来的,不信你回家去问你的妈妈,她一定会告诉你她很好”我安慰她道,却是用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信任,一个成年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有一番勾心斗角,总想着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

听到这个小女孩的话,我深有感触,但是我已经不想在说下去了,我感觉我是用一颗充满污浊的心来面对一颗颗纯洁而不加装饰的心灵。

又一轮游戏开始了,这一次是一个皮肤黑黑的小男孩。“你想做什么呢?”我笑着问到。“我想成为一个像爱迪生那样的人,我要发明一个除污水的东西,把我家们口的那一条小河弄得更干净一些”小男孩回答道。“你知道爱迪生吗?”我好奇的问到。“以前我们老师说了爱迪生的故事,我就记下来了”男孩小声回答。“你的想法很好,你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我公式化的答道。这个小男孩说了他的梦想,我却只能给他一个公式化的回答,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不想对他说,原来有很多人有你这样的想法,但是都没有成功。甚至我对这个梦想都不想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而更想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爱迪生的,因为在我的眼里,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很多,却没有多少人能成功,那是生活的压力已经让我们没有了对未来的期待,认为 我们不能成功,未来又有多少人能成功。

游戏还在继续,我却没有心思在玩下去了,而是想着其他的事,我不想打击孩子们的信心,只是衷心希望他们们能在未来坚持他们的梦想,不想他们像我一样,没了想法。

“我想成为舞蹈家”。一个小女孩说。

“我想造一架飞机”。一个男孩说。

……

篇6: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我努力以一个教师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我把这样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2003年,班上来了一个小朋友戴勇。他可爱稚嫩,可是由于遗传的原因是个跛子,行动不便。幼小的他多了几分孤僻,少了几分活泼,不爱与人交往。整天呆呆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出于同情和责任,我把他的健康成长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每天清晨他妈妈送他进教室时,我总会投以亲切的微笑和他打招呼;每次自由活动,我便会叫上一群孩子和他一起玩,陪他说说话;每次早锻炼,我都会伸出温暖的手拉着他,和他一起走下楼梯,鼓励他参与锻炼和游戏。不让他觉得自己和别的幼儿有什么不同。午睡时,刚开始我会帮他穿脱衣服,慢慢地我则是坐在他的边上鼓励他自己来,冬季他的手上,脚上长满了冻疮,动作非常迟缓,这时我会在边上不时伸手帮他一下,常常微笑着尽量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更多的给他爱抚和帮助。我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他,同时也感染了全班的孩子。于是,戴勇的身边多了许多小帮手,上下楼梯有了小朋友的鼓励和保护,午睡起来有小朋友帮忙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有好朋友扶着。在我和孩子们的关爱下,戴勇整天乐哈哈的,对什么事都不再退缩,就连学本领,学舞蹈

篇7: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每一个震灾遇难者的名字都值得铭记

经国务院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13日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指出,尊重汶川地震遇难者,将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登记造册并予以公布. 每一个震灾的遇难者都应有名字,都值得铭记,这是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所蕴涵的深意.

作 者:朱启禧  作者单位: 刊 名:新西部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竭尽所能, 答出他们人生中最高的分数, 我起早贪晚地守着他们, 并且软硬兼施———有时给学生讲一些励志故事, 有时声色俱厉, 抓住学生的小毛病就借题发挥, 把他们狠狠地斥责一顿。只要我觉得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就无所不用其极。在我的高压政策下, 学生们都很乖, 每一天都小心翼翼, 个个都表现出好学上进的样子。

但是, 有一个人却是例外。她叫周牧云, 一个细瘦白净的小女生。有一张好看的瓜子脸, 一双清澈透明的大眼睛———可惜这个小美女是近亲结婚的产物, 像个空心瓷娃娃, 永远不喜不忧, 不疾不徐, 不声不响……我的谆谆教诲在她那里全都是浮云。

其实, 她的卷面上少有空白, 往往写得满满的, 字也还算端正。只是, 一直远离标准答案。她跟其他学生只有一部分交集, 为此, 我去找学校领导理论, 要求学校把她判为“智障生”。把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归入“智障生”的队伍, 他就成了旁听生, 这样的学生成绩多么糟糕都没关系——他的成绩再也不会放进整个班级加以统计, 再也不会给班级“背分”。在科任老师的共同证明下, 学校同意了我的请求。作为旁听生, 周牧云没有参加升学考试的资格, 拿了一纸初中毕业证就离开了相伴三年的我。

再见周牧云, 是在十三年后, 也就是我第一届学生毕业十年的同学会上。那时, 除了仅有一名在读研究生之外, 其他学生都毕业工作了。

从城里回来的学生不到十人, 其间就有周牧云。她仍然白净、空灵, 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 她仍然安静、淡定, 与满目的喧哗缺少交集。好久之后大家才知道, 她如今和我们当初的学习委员在一个城市, 学习委员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 在一家花店附近租了一个简陋的小房子, 不想这家花店的主人就是周牧云。

学习委员说, 作为老同学, 周牧云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说法让大家目瞪口呆, 费了好大的劲才弄明白。原来, 周牧云初中毕业后便随小姐妹出去打工, 别人去饭店端盘子或是陪酒, 图的是挣钱多, 周牧云去花店卖花, 挣得不多, 却死心塌地, 像小学生一样兢兢业业。

周牧云是个老实人, 谁都看得出来她“缺心眼”。把花店交给她打理, 老板一百个放心。就这样, 挣着微薄的工资, 在那家花店, 周牧云一干就是四五年。说来也怪, 自从周牧云来到这里, 花店一日比一日兴隆, 老板挣得盆满钵满。后来, 因为有机会出国发展, 老板一纸签约把店盘给了周牧云。周牧云细心经营, 财源滚滚。几年之后, 她已经开了三家分店。同学们没有想到, 这个当年最不被他们看好的人, 如今已是腰缠万贯的小老板。

周牧云的故事让我心中波澜起伏, 我一贯恪守的“好成绩才有好人生”的信条轰然崩塌。我知道, 好人生, 仅有好成绩是不够的。对于教育的观念, 我应该有新的构建了。

换一种眼光看班级禀赋各异的学生, 才发现, 邋里邋遢、学习成绩极差的张同学生在一个单亲家庭, 照顾妹妹, 负责家人的一日三餐, 一个男孩, 却能把残缺的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呆头呆脑的刘同学, 对车的声音却极为敏感, 只要听见车子开过, 就可准确判断车的品牌、型号……

篇9: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前不久,孙俪的妹妹孙艳的微博被网友扒出,孙俪和邓超的原生家庭也因此受到网友的关注。孙俪和邓超,一个是单亲家庭出身,一个为重组家庭出身,在两个不完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家庭环境曾给他们带来了些什么?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或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从孙俪和邓超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孙俪】孙俪12岁那年父母离异,当时妈妈只拿到了2000元的抚养费,母女俩处境艰难,于是,妈妈白天在商场做售货员,下班后去当清洁工。看着妈妈辛勤劳累,孙俪对父亲的怨恨与日俱增。那时的孙俪常在心里幻想一个画面:我有钱了,开着跑车行驶在上海的街头,红灯亮了,我停了下来,无意间一转头,看见路边的爸爸,他也正看着我,然后绿灯亮了,我开着车扬长而去,爸爸在后面默默地注视着我,神情伤感……每当这样想,孙俪就觉得特别解恨。

【邓超】邓超的家庭是一个重组家庭。邓超的父亲对儿子十分严厉,但这种严厉似乎让邓超更加叛逆。上学时的邓超总是惹是生非,他的绰号是“混世魔王”,他爸妈的外号叫“消防队员”。邓超还经常逃学泡舞厅,每次被父亲从舞厅抓回来就是一顿打骂。由于父亲严厉,邓超对父亲的不满与日俱增。一次,被父亲从舞厅抓回去之后,他偷偷买了张去广东的火车票,离家出走了。

素材点拨:孙俪的怨恨源于得不到父亲的爱,邓超的叛逆源于父亲过分的爱。无论是得不到爱,还是过分爱,都不是一种理想的家庭教育。让爱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是每位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适用话题:爱的方式/教育的起步/适合的爱

影像性格:“冷美人”VS“疯小子”

【孙俪】因为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孙俪在性格上给人的印象是有点“冷”,她也因此被许多人称为“冷美人”。上海警备区文工团的战友提起她,第一反应是她那双给人以“凉”的感觉的大眼睛。因为单亲家庭的阴影,孙俪在很多采访中表示过对婚姻的抗拒,甚至在和邓超结婚后,孙俪的爱也比较含蓄,她很少在微博上“示爱”邓超。

【邓超】邓超在家中年龄最小,童年时家庭给予了他充沛的爱,也养成了邓超现在 “逗比”的风格。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他和其他人一起疯跑、疯闹;在宣传电影《分手大师》时,每一站,他都穿上10厘米的高跟鞋带着大妈跳广场舞;在微博上,他毫不掩饰对妻子孙俪的关注,什么肉麻话都敢往微博上说。邓超说:“以前刚入行时有点‘装’,现在终于活到很多东西怎么样都行的状态了。”

素材点拨:孙俪的“冷”源于缺爱,邓超的“疯”源于富足的爱。家庭所给予的爱体现在孩子的性格中。不同的家庭,会培养出不同性格的孩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适用话题:家长与孩子/家庭教育/培养

终极化解:理解VS爱

【孙俪】孙俪成名后,有些媒体注意到孙俪和爸爸的关系,便去采访她爸。孙俪的爸爸对媒体说:“对女儿孙俪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她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全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她妈妈的付出,看她现在很好,我觉得很欣慰。” 看着那段采访,孙俪失声痛哭,也终于对父亲有所谅解,因为她知道,在外人面前,爸爸还是竭力维护自己,不让别人有伤害自己的机会。

【邓超】因为父亲的严厉,邓超父子关系不是很好。长大后,邓超开始慢慢理解父亲的爱。2005年4月,邓超拍摄电视连续剧《幸福像花儿一样》时,父亲住院了,邓超便片场、医院来回跑。邓超在医院陪伴父亲,给父亲按摩、洗澡、剪指甲……做完这一切后,他又跑回片场继续拍摄,非常辛苦。对此,邓超毫无怨言:“我们父子间,曾经的关系冷若冰霜,可他病后,我终于明白,亲情需要及时珍惜,因为人生无常,有很多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素材点拨:当孙俪理解了父亲,她重新认识了家庭;当邓超因父亲的病,重新认识亲情后,他理解了父亲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每个孩子也都希望爱父母。这种爱与被爱的关系,只有理解,方能成就。

适用话题:爱与被爱/理解与满足

评议角度1 严厉式教育

“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他一巴掌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他也一巴掌打过来。后来我越来越反感我爸,心情几乎没好过,我故意不学习,想让我爸能稍微关心我,然而他打电话来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不是不想在达外读了……”这是一封长达2800字的遗书,四川渠县高三毕业生小斯在高考完后以悲剧的结局“控诉”父亲对自己非打即骂,自己在家里感受不到一点亲情。2016年6月13日,小斯自杀后,该遗书引发了网友对家庭教育的热议。

评议:诚然,严格的教育有益于孩子取得进步,但过度严厉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对很多像小斯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照。父母要做的不是拿起手中的鞭子鞭打孩子,而是释放内心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评议角度2 “抛弃式”教育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有一组经典的教育对比镜头。在守护冰淇淋环节,夏天和林大竣都偷吃了冰淇淋,但是两个人在面对爸爸时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夏天吃了以后很坦荡地说:“我会告诉他们,我吃了。”林大竣则直接躲了起来。这两种不同的面对方式源于两位爸爸不同的教育:林永健只是让林大竣自己反思,然后丢下一句“爸爸不管你了”就自己走开了;夏克立则告诉夏天,你这里做错了,做错的原因以及做错要承担的后果,最重要的是,无论你做什么,爸爸一直在,也一直爱你,你不用怕。

评议:爱之深,责之切,林永健的教育方式其实是当下大多数父亲教育的一个缩影,他们严厉,传统,甘于默默付出,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显得有些急躁与激进。揠苗助长般的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可能导致隔阂与伤害。

评议角度3 宽容式教育

2016年3月25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应佚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的荣誉称号。对此,应佚伦非常感谢她的父母,因为父母未给她报过任何补习班,对她的成绩也无强制要求。“我记得,他们为了我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即想利用太空辐射获得具有超高捕蚊效率的猪笼草,几乎跑遍了上海的花鸟市场寻找猪笼草。如果没有那么包容的父母,我想我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评议:父母缺少理解与宽容,孩子就只能被痛苦的锁链紧紧拴住,无法展翅。应佚伦的父母将广阔的世界呈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创造,从而使她的心靈与才干都能自由飞翔,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饭桌上的中国孩子、美国孩子和韩国孩子

饭桌上的美国孩子

美国父母在饭桌上表现得像朋友。在孩子能拿得动勺子时,父母就不会再给孩子喂饭。孩子喜欢吃什么,美国父母只是提出建议,至于最终孩子是吃肉,还是吃蔬菜,父母都不管。孩子吃多少饭,父母更不愿意再管。因为在美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已经开始可以为自己负责了,他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结果,美国的孩子吃饭时表现的是一种独立的品格。

饭桌上的韩国孩子

韩国父母在饭桌上是妥妥的长者范儿,辈分最小的孩子要在饭前把所有人的碗筷按长幼秩序摆好。做完这些之后,孩子还不能放松,得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在端起碗筷之前,韩国孩子还要表达对长辈的感谢,感谢长辈给了他一顿丰富的饭菜。

饭桌上的中国孩子

中国有些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如同服务员,如果家中有老人,那么老人更像是海底捞火锅店的服务员,我们曾经看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碗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孩子吃饭;父母端着碗追赶着孩子;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在饭桌上督促孩子多吃。然而,中国孩子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的是不耐烦,他们觉得得到的这些都是应该的。

篇10: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我一直相信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像是落差瀑布的衔接处,到最后交汇成波澜不惊的海洋。又或是交错相通的迷宫,打开其中任意一个窗囗,便可以眺望未来。而今日我想做一个旅行者,以青春为原点,穿越过青春的窗口。

似乎我的人生就像一个舞台,演绎着异彩纷呈的戏剧,我呢喃着,然后,奇迹般的,我成为了自己青春的旁观者,从主角变为了观众。

将月亮当作水晶灯,将铺陈至地的月光视作红地毯,身着一袭华丽的衣裙,戴上自认美丽的水晶皇冠。曾看过无数文字优美的晚宴故事,或是戏剧,或者是诗作,但它们仿佛都像具有魔力的绳索,将我的心与它们牢牢地捆在一起,还不忘打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我曾如虔诚的信徒一般,带着些许惊叹的感情阅读它们。记得尤其被其中一段文字吸引:“笛卡斯身着一袭若流动月光般绞洁的长裙,头顶戴着为皇家象征的、精致无比,仿佛没有什么装饰品能媲美的皇冠,然而此时,她却挽着长裙,银丝编织而成的`高跟鞋发出急促的声音,那是因为她要逃离这场宴会,这场不属于她的宴会。”我描绘着这位名叫笛卡斯的公主的样子,也许那就是我曾经向往的装扮吧,如果可以,我也愿意身着华丽,逃离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晚宴。如今逐渐成熟起来的自己,懂得了真正想要的东西。但是梦,从来都不是用来沉浸,而是当作怀念的枕头,紧紧抱住它时,还能感受到它曾经的温度。

我静静地写下:“有时候梦想就像是飘落在水晶球上的雪花,融化了,却留下了无比清晰的痕迹。”

下一刻,下一幕,下一个故事。

梦,落花,离别…

睁开朦胧的双眼,眼中含着的都是回忆。所以,睁开眼才会觉得如此沉重吗?曾经会有一个人,看着我折下路边的一朵栀子花,然后说“其实,我更喜欢樱花呢。”“我也从未见过真正的樱花,未去过樱花盛开的地方。”从那以后我便买回来一个撄花风铃,也许风起时,上面印着的樱花花瓣也可以随风起舞,不一定要见到樱花盛开的景象,只要有一朵落在心上,便已足够。

那时候会有十分惬意的时光,有来自朋友的如涓涓细流般的安慰,偶尔来一句诙谐的调侃,即使上一刻愁云惨淡,下一秒也可以和你眉开眼笑。会一起走过回家的路程,会一起分享无人知晓的秘密,会传递快乐,会分解忧伤。那时候简单纯真的时光或许以后都不会再有。记得临近毕业,我破天荒地独自出门找你出来散步,当时正做着美术作业的你匆匆忙忙出了门,连绘图铅笔和美工刀都放在牛仔上衣的口袋里。记得当我们看到一棵枝叶繁茂,绿荫满地的大树,你想起了美工刀的存在,然后仔细地在树干上刻下了一个字。

梦。

后来恍然想起,在做剪纸时,你和我抱怨过“梦”的繁体并不好剪。

一瞬间身旁仿佛落花飞扬,一刹那仿佛“梦”字成为了永恒。

又是如何告别的呢?其实,人最容易遗忘的,便是结局吧。

后来我真的见到了樱花盛放的景象,浅浅淡淡的颜色仿佛在诉说发生过的一切都只是云淡风轻的-

梦。

我看到了坐在窗边的自己。这一次,仿佛是因为繁重的课业,我趁着阳光明媚,开始忙里偷闲,看着阳光仿佛化身为调皮的孩童,将窗外的绿叶当作自己的滑滑梯,又或者在嫩绿的新叶上驻足,搔弄着自己的头发,撒下来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

窗外有阳光,窗外有世界,窗外有青春。

似乎有点怀念那些慵懒的时光了呢。

而青春就像是应邀而来的同伴,如果有一曰,我们都不再是那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少年,仍然可以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像作获奖感言一般,自信地说一句:“朋友们,我,也曾表演过一场好戏。”在台下始终一言不发的,一定是那个叫作“青春”的挚友,这时候,哪怕步履蹒跚,也会佯装自然走到他的身旁,正经地问一句:“嘿,你还愿意和我,做最后一次冒险吗?”

那时候已全然明白,我怀念的,是肆意烂漫的时光。

篇11:《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大学那会,由于时间比较充裕,所以就有去美术培训机构的想法。后来,经同学介绍,就去了一家美术培训机构,并且一直干了三年。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幼儿在初步接触绘画时,学生思维大多不受拘束,他们总是很大胆的表现自己的画面,虽显凌乱,但却很有趣。记得那时有一个小男孩,他每次画完之后总是兴高采烈的拿着自己的画要给我讲他画面的故事,而我却因画面太多涂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大声斥责和冷落他。时间长了,他不再来给我讲,总是默默的在一边继续描绘自己的画面。而我还是会否定他的画面,自己却从未意识到这种行为也许扼杀了一个孩子最初对世界的美好想象。后来,在一次家长谈话中,这个学生的家长给我说了一些话,让我久久难忘。她说:“作为一个艺术启蒙者,一定要总尊重孩子,要爱他们。”之后,我再次和这个孩子沟通,他给我讲了很多他的画面,从中我被震撼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也许不会成为一个画家,但可能会长成一个优秀的剧作家,因为他的思维很活跃,总是把我教的单调事物变得丰富起来,并用故事讲出来,并且绘声绘色。

记得之前老师说过“美术和其他科目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对错,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即可。”是的,面对幼儿喜欢的绘画,起初的涂鸦实际便是最好的纯真,没有熏染渲染,只有真心。孩子可以将太阳画成黑的、绿的、蓝的······ 有错吗?

自此之后,我没有再像之前完成任务式让这个孩子去规矩的画画,而是给他讲怎样用线描的方式来把故事描绘出来。他用的纸大了,但压力小了,它认真的描绘着自己所想的世界,并且完成后给我边讲边演。我呢,就只能从细节给他教怎样装饰,他也总是认真的修饰。后来,在一次省级少儿创意画比赛中,他得了一等奖,我们衷心的为他高兴,我也为自己教学方法的及时调整而高兴。

孩子,是一个个纯真的精灵,他们脑子里总是会迸出一些美妙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说:“黑夜里有太阳,因为太阳变成黑色,所以看不见他。”“绿色的太阳是因为它穿了一件绿衣服”等,这错吗?所以,面对幼儿绘画,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作为标准去衡量画面。换一种角度去认识,或许这幅画色调很和谐,或许故事性强,或许表现大胆······ 所以,用一种平和、欣赏的态度去接触他们,并及时给予肯定,他们可能会更爱美术。只会重复同样内容而不懂画面创新,只能是一个画匠,而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我们不奢求每一个孩子成为艺术家,但却希望他们在绘画中能享受快乐、享受美。孩子从小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并且时时因肯定而更自信,更随心的去描绘内心的想法,这便足矣。

兴趣与天赋不能等同,但天赋却因兴趣欠缺而会夭折。我作为一个艺术启蒙者,更多的要做到:先让孩子爱上美术,再得到成绩,即便不能取得成绩,也学会爱生活,真实的的用笔去描绘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个功利的成绩崇拜者。

篇12: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书

美术组

于红梅

那些品学兼优、聪明伶俐的好孩子,哪个老师不是从心里喜爱?而现实的问题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优秀,那些不思学习、调皮捣蛋、违纪违规的孩子呢?这样的学生,你爱得起来吗?记得有一首歌叫“想说爱你是件不容易的事”,老师对学生的爱或许正是如此吧。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的爱。那些不能一视同仁,而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的爱绝不是真正的“师爱”。所有的爱都是建立在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师爱更是如此。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诚相见、推心置腹是师爱的具体表现。无论是品行端正、学业上进的学生,还是那些犯过错误、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都应给以充分的信任。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们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篇13: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写作文

一以题导写,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题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体思想, 提高朗读水平,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依照, 文题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 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 很好地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主要写作方法有: (1) 仿写。学了某一篇课文, 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 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学习《林中小溪》后, 写《故乡的小河》。 (2) 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渗透、应用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可把课文题目略作变化, 成为作文题目, 如学了古诗《寻隐者不遇》后, 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成记叙文, 描写“我”与童子三番问答的情境和人物的神态、心理变化,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目的。这样学生动起笔来有例文可依, 因而言之有物。

二创设情境, 激发机动寻找素材

小学生怕写作文, 厌写作文的畏难情绪相当普遍。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就必须创设有效的写作情境。情境教学也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如在一次作文课中, 我发现有一块馒头扔在讲台上, 于是就问学生是谁扔的, 学生一片沉默。随即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 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并要求以《一件小事的启示》为题写篇作文, 也许是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 也许是老师情急之中讲了许多勤俭节约的故事, 此篇作文学生写得很成功, 都写到了劳动人民最辛苦, 我们要节约粮食。还有一次, 一场大雪后, 学生们到校时都很兴奋地讲他们的所见所闻, 并积极地参加了清扫校园内积雪的劳动, 我指着窗外的大雪引导学生以《一场大雪》为题写篇作文。结果学生写得有声有色, 还写出了大雪给他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灵活机动地找素材, 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了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三结合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切创作活动都有赖于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产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 培养学生的思维显得很重要。背诵范文、套用作文选模式, 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 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因为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应经常带领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 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一些小学生的作文, 往往是千人一面、百景一样, 写不出新意来, 就是因为缺少认真的观察、发现, 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思维。小学生生活面比较窄、生活经验少, 出了家门就进校门, 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 视野局限于家与学校, 对周围生活了解的很少。教师应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不仅要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还要广泛地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对各种现象进行认真地思考。

四以旧创新, 在原有知识上创造

新颖的立意是实现作文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与阅读量小等原因, 在立意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规律, 指导学生进行具有思想性的创新。而以旧创新, 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如在《团结就是力量》的写作练习中, 可以引导学生对《龟兔赛跑》这则故事加以创新。我们不妨把故事改为在第二次赛跑中, 兔子不再偷懒睡觉, 而是集中精力, 奋力向前跑, 但中途遇到了一条小河, 兔子无法跨越;而乌龟在半路也遇到了一条小水沟, 爬不过去。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是谁都很难获胜, 合作就成了获胜的关键。这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合作角度进行考虑, 通过团结合作, 最终实现共赢。这样的立意新颖, 而学生只要在原有的知识上加以想象与创造就能得以实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适应素质经验的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 开拓创新, 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采用更科学的教法。要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自觉地愿意用自己独特的笔触, 描绘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李灵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三步曲”[J].校学生作文辅导, 2011 (6)

[2]吕小素.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创新的尝试[J].东方青年教师, 2011 (6)

篇14:每一个亲人都值得纪念

对于妈妈而言,总有一些话题不知如何对宝宝言讲,比如说——死。儿子出生的第二天才睁开一只眼(另一只第三天才睁开),他转动着脑袋,透过那一道狭长的缝隙初窥天地,满脸的好奇与迷惑。到如今,他终于认得了日月星辰,分清了四季轮回,粗知了各类生物,一本正经地学大人说话做事。他初享生之喜悦,朝气勃勃,一派天真,你怎能忍心告诉他有生必有死,人如同草芥、秋虫一样,终将化为乌有、归于尘土。

我小心翼翼地不触碰这个问题,但是儿子有一天却突然问我:“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人就像机器一样,机器用得久了会坏掉。人老了会生病,病得严重了就会死。”我思忖片刻,这样解释道。

“哦。”儿子不再追问。我松了一口气,心中却暗想:傻儿子,你哪里知道人生的种种无常、变故啊?人会死,但未必会老,比如我的表姐⋯⋯

我的表姐自幼疾病缠身,每天要吃大把的药,其中就包含激素类药物,所以,她很胖,眼睛被面颊上圆鼓鼓的肉挤成了两道缝——后来,我的一位好友也因病服用激素致胖,我去看望她时几乎不能认出她,她本是典型的美人,浓眉大眼,没想到变胖之后,眼睛不仅小了不少,连原本明显的双眼皮也消失不见了,联想及表姐,我想,她若不是因为这病,也未必不美。

然而表姐虽不美,却是一个可爱可亲的女孩子。她爱笑,眼睛总是弯弯的,满脸的笑意。她长我七八岁,是我童年的玩伴,也是称职的姐姐。其实她常常需要诊疗、静养,我和她的见面次数应该是屈指可数的,但是每次见她笑盈盈地走进门来,我都会感到由衷的欣喜。在我模糊而零碎的童年记忆中,表姐曾教我做各种手工制品,曾和我一道在湿软的河滩采集大把的红蓼,曾陪我做种种幼稚的游戏,甚至包括将床单披在身上冒充古装。我从未把她当做病人,因为我从未见她流露过一丝悲戚的神情,她的笑声清脆如银铃,又哪里像久病之人?

姨妈也是个苦命人。表哥出生后不满一岁,表姐也只有三四岁时,姨夫就去世了。她一生寡居,独力抚养两个孩子,女儿又小小年纪便患重症,这种境遇,足以让一个弱女子心力交瘁了。我不知道姨妈背人抛洒过多少眼泪,但是我眼里所见的她,却总是笑容满面、声音清亮而亲切,绝少愁苦之色。不管是遗传还是潜移默化,表姐继承了姨妈的乐观与坚强。而表姐一家的乐观坚强也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心向往之。

如今姨妈终于卸下生活的重担,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她已年过花甲,依然是笑容可掬。但是有一次她和妈妈闲谈时偶尔提及去世近二十年的表姐,我看到她顿时神色黯然。我在心中暗暗感叹:表姐依然是她心中的隐痛啊。爽朗乐观的她,心中又暗暗埋藏了多少不愿为外人道的痛苦?

我从没听表姐提起过自己的病情,对于她到底得了什么病、她的治疗过程,我一无所知。她那时十几岁,正值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韶妙之时,却被疾病剥夺了许多权利,比如上学,她爱读书,床头堆满了各类书刊,却不能像同龄人那样有师友为伴。她虽然天性开朗活泼,可是身患重症,她又怎能不心怀隐忧?

我记得表姐常坐在姥姥门前的石凳上唱一首关于小河的歌,她目视远方,神情专注。那首我现在已记不起旋律的小河之歌中也许承载着她的许多心事吧,因为即使是年幼的我也看得出来,表姐是不需要听众的,她的专注让人不忍打扰。

我记得表姐曾问姥姥多病的自己会不会嫁不出去,姥姥说:“怎么会呢?你这么好的姑娘⋯⋯”

然而表姐没捱到能嫁做人妻的年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再见到她,后来,就闻知了她的噩耗:她死在手术台上——那时她还不满十八岁。

古人把少女夭折称为“紫玉成烟”,记得当年我在清人小说中第一次见到这个词,几乎为之感泣,表姐虽没有紫玉的美貌,也无缘得遇知音,但是正如姥姥所言,她是一个多好的姑娘啊,没想到却福薄如此。

成年后我每次想起表姐和姥姥的对话,都觉得心中酸楚。这个问题我再没有从第二人口中听到,所能听到的,更多的是关于家庭琐事种种烦扰、柴米油盐平淡无趣的抱怨之声⋯⋯然而每每想起表姐,我总不好意思抱怨,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家人朋友,还有大把的岁月用来享受生活,这已是多么大的幸运。

篇15: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

大同小学:陈衡怡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些天使没有展翅飞翔就被折翅。那些在社会福利院的孩子就像是一群折翼天使,他们以天使的名义降临这个世界,然而却失去了母亲的呵护,父亲的抚摸。

暑假,我回到了家乡永州。在超市我买了许多水果、玩具和一些儿童书画刊来到了社会福利院看望那里的孩子。走进福利院的里面,我顿感一阵寂静,但是看到每个儿童之家,一座座房子错落有致,门前晾晒着孩子们的小衣服,这些与平常家庭没什么两样,只是把一些不同姓氏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也许有人会认为把这样一群孩子放在一起集中了寂寞和痛苦,但是错了,其实当一群这样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时,他们忘掉了寂寞与痛苦,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的另一个天堂,这里有快乐和温暖,这里是一个大家庭。而我们所做的不是同情,而是帮助他们增添快乐,描绘色彩。

篇16: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去爱美文

(教师:游雯婷)

最近,我读了《改变教师的75个教育瞬间》受益匪浅,一篇篇教育的小 篇章,一段段发自肺腑的文字,一个个教育的瞬间,充满的都是师生间的浓浓情意。其中有这么一篇文章深深的打动了我,它就是许丽芬老师写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重生的你》。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刚刚步入教师的行列,在这之前总觉得教师很美,因为有假期,但真的从事了这个行业,与更多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相处我才发现,教师真正美得不是假期还是奉献,责任与担当,是多少年之后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从来就不认为老师是一个简单的职业,以人来教化人,以思想来影响思想,以言行来标榜的职业怎么能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对知识求知若渴的孩子,是家长把整个孩子交给老师的信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拿出什么样的姿态来回报他们呢?记得张晓风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是的,作为母亲她自己生命里最珍贵的孩子给了我们,我们要还给她们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一次作业没有家长签名,老师让我趴在讲台上听了一节课,那是我的第一次作业,第一次要求家长签名的作业。因为小因为不重视,老师惩罚了我。也许有的人认为老师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必须要一开始给学生树立规则,的确后来的每次作业我都记得让家长签名了,老师的办法很有成效。可是这对我幼小的心灵却是一次莫大的伤害,那时的我一直是个认真学习乖巧的学生,这让我高高在上的自尊心直接跌落到了讲台,我有些怨恨老师,为什么第一次就惩罚,为什么你不告诉我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完成。我想说的是人都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今天的我也是一名老师,当面对着每一个孩子时真的感觉他们就是一个年少时的自己,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重生的自己,我们要善待他,就像善待另一个自己。对待孩子老师的威严不是通过惩罚获得的,它是学生对老师的内心的认可、接受和喜爱,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允许孩子们犯错,但我们更要教会他们的是如何面对错误和如何去改错。

来学校之前我曾在小学代课一段时间,我发现小学生们是那么的天真和可爱,他们还都是那样的单纯,他们笑的都是那样的灿烂之所以后来孩子们变了,是教育环境的.改变,是家庭和社会的改变,让我们的孩子们随之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孩子总是无辜的,你给予他的是什么你将以什么来回报你。记得当时我教过的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他叫成成,孩子长的比较壮,可以说胖嘟嘟的很可爱,被老师安排在教师的最后面坐着,一个班60多个孩子,老师们往往顾不过来,长期以往上课的时候由于离老师比较远,他好像慢慢的被遗忘了。所以他开始不听课,开始自己在下面开小差。作为一名代课老师的我,刚开始接这个班我不知道每个孩子的过去,在我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在同一起跑线。因为成成上课的落寞和长相的可爱我无意识的关注了他,课前不经意的一句话“好好听哈,我等会让你上黑板写这个单词”只是随便的一说,孩子当真了,于是上课开始看黑板,我很欣喜,他终于抬头跟着老师走了。“这个单词大家会不会我找个同学上来写下-王家成”成成胆怯的走上讲台写完,“对不对?非常好,我们为王家成同学鼓一下掌”.这是我有意识的夸大表扬了他,也许是因为老师的这次表扬,也许是因为其他老师的忽视,自这次课后,我发现我的课上多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我为自己感到欣慰,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也许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会应该一个孩子的一生,他从此从一名差生变成了优等生。

篇17: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7:32 来源:《求是》 期号:2005.9 作者:华长慧

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如果国民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阶层之间呈现失衡状态,将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宁波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学生不论其家庭背景如何,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抓基础,加快学校设施均衡配置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均衡发展的校园环境将使学生从心底感到,社会是平等的,生活是美好的;失衡的校园环境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畸形的种子。近年来,我们在全市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全力缩小校际差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严格按照“学校标准化”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早在2000年我们就确定了“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集约化”的思路,目前全市已有80%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校均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强化学校设施设备配置的均衡,到2004年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和生均用房面积均达到或超过了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均达到了教育部的标准。

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存在,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近几年来,我们结合中小学危改工程,加大投入,对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进行全面改造。在对全市学校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发现的危房,通过拆、扩、改造等手段彻底消除,同时撤并了一批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新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学校。从2000年到2004年,直接用于中小学危改的资金达1.4953亿元,消除各类危房14.8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校舍23.98万平方米。

为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我们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宁波教育城域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2001年组建“宁波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全市“校校通”。2003年启动“191”网络教育工程,整合国内优秀教育资源,吸纳宁波市优秀教师参与课件制作,并将这些课件免费提供给师生。

抓关键,科学配置师资力量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把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作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全市各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科学配置,广大学生不管在哪所学校都能受到相对均等的教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400万元,各县(市、区)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5%以上经费,通过多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我们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培训基地,通过“按需培训”、“导师制”、“师带徒”、“以赛促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同时,每年拨出10万元资金,专项补助经济欠发达乡镇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我们还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实施网络培训,目前宁波教师教育网已经建成,并已加入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联盟,今年将推出首批网上课程。经过培训,目前我市小学和初中教师高学历者分别达69.06%、63.8%,基本形成了一支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校际优势学科互补,满足城乡学生和家长对名教师的渴求,我们打破优质师资学校所有制体系,建立了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把骨干教师支教或讲学(兼课)经历作为评优晋级条件之一。建立了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将城市教师到农村教学工作的经历作为教师职务晋升条件之一。我们还加强校与校之间的帮扶,实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强校与弱校挂钩,形成教师流动机制,实现了教师的定期交流、轮换。在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方面,我们也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鼓励新被评聘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为农村学校服务。

抓难点,切实关心弱势群体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尚有8%左右的家庭生活还相对贫困。同时,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关心这些困难群众,为他们构筑就学的帮困体系。

长期以来,教育被人们视作改变人生命运的根本条件。如果不能及早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城市孩子,城乡教育均衡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更无从谈起。从2001年起,我们提出了“不让经济贫困乡镇成为教育贫困乡镇,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的工作目标,积极构筑家境贫困学生的帮困体系,为这些孩子开辟了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我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两免一补助”的教育扶贫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对全市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区)的义务教育段学生实行了免收杂费、住宿费和按学生总人数的50%给予代管费补助的“两免一补助”教育扶持政策,惠及初中、小学152所,在校学生约3.15万名,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5%。到目前为止,仅免收的这笔费用就达4500万元。我们在全市建立了城乡一体、覆盖全体学生的多元化帮困助学体系,形成了“助、奖、补、减、帮、勤”的多元化帮困助学机制。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在学杂费中提取10%用于学生的奖励、助学、帮困和减免等费用。据近两年统计,已有11万多学生(人次)受益,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同时,通过“生命绿卡”等行动,建立“中小学生、幼儿特殊病例医疗救助金”,尽量不让一个孩子因病或贫困而失学。我们还通过建立各级政府的帮困助学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贫困生情况,为学生、学校、银行、教育主管部门、财政等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全面提升为贫困学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一群体的稳定,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2004年,在宁波接受义务教育的民工子女已达13.2万人,按照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全市的公办学校就接纳了7.399万人。在积极挖掘公办学校潜力的同时,我们下大力气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从1999年开办第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以来,我们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审批、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同时,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也纳入了全市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并积极改进管理办法,帮助其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我们每年都组织力量对这些学校进行房屋、消防、卫生、接送学生的车辆等方面的检查,整顿并关停了一批不符合办学条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无证学校,全市为69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占该类学校总数的83%,其余学校逐一予以整改。我们积极支持,合力帮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将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办校舍无偿或适度有偿交给举办者使用,消除了在民房、简易厂房办学的现象。从2000年起,市里每年拨出一定资金,购置教学设备支持城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各县市、区也挖掘潜力,将公办学校多余的教学设备无偿支援给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同时,我们发动公办学校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红领巾手拉手结对、在校大学生义教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共青团宁波市委等单位还发起了“助学帮困献爱心”活动,使家境贫困的流动人口儿童少年得到救助。市教育局每年还拨出2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城区外来人员中特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

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篇18: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闪亮

关键词:自主学习,环境,主体

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每一个孩子都闪亮。

一、营造课堂人文环境

1.学会表扬。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不论是课上还是课外的, 都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老师要表扬学生, 会表扬学生。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 增强他们的信心, 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 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 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

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 有一双赞美的慧眼, 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 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常对学生讲“Good!Very good!Excellent!You are wonderful!Think it over!Don’t be afraid!”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 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 及时强化。但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 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 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 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 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 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 含蓄又不失具体。

2.鼓励质疑问难。要尊重学生, 乐于接纳学生, 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 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都要尊重理解, 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 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 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 就加以否定, 甚至给以批评, 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比如在教学六年级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 一个学生问我wear和put on的区别, 我马上对他的这种质疑给予极大的肯定, 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然后我举例解释了两者的区别。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角, 站在讲台上, 习惯于高高在上, 指指点点, 谈不上教学民主与互动。构建自主有效课堂, 教师走下讲台, 深入学生中间, 教师转变成组织者、启发者、激励者, 教师变成了学生的朋友, 充分相信学生, 尽量给学生机会。引导同学们积极探究, 启发认真思考。

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 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 舍得给学生机会,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 都要生存, 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师要尽量用全英文授课, 创造英语氛围, 注重与学生的语言互动, 扩大英语输入量, 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 学生的自主性才有可能体现, 学生才能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 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开口, 用英语做事情。

因此, 在我的课堂上, 要求自己做到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给学生留有余地, 教师从“幕前”逐渐退到“幕后”, 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然后, 教师再创设情景, 设计相关联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运用语言的机会。

三、自主选择设计课外作业

传统的英语作业一般都是抄单词、朗读课文、听录音带等, 这些作业一成不变, 死记硬背, 内容枯燥, 形式呆板, 观念陈旧, 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觉到英语作业非常枯燥, 无聊。因此, 为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英语作业, 我针对所教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 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他们希望有自主选择、设计的作业。

上一篇:看《摔跤吧爸爸》600字小学四年级观后感下一篇:电教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