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教案

2024-07-25

建筑结构设计教案(通用8篇)

篇1:建筑结构设计教案

闽 江 学 院

课 程 名 称 :

建筑设计基础 课 程 代 码 : 32140530 授课专业班级 : 08环艺戊班 授 课 教 师 : 肖丹 系 别 : 美术学院

****年**月**日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建立基本的建筑设计思维和正确的建筑观:帮助学生了解初步的建筑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组成一般建筑的元素,中外建筑发展的背景知识等;

2、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对设计过程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一般了解: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形态构成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3、能运用所有的基本建筑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对中外建筑名作及自己的设计进行初步的理性评价;

4、加强基于建筑设计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工作模型的制作,口头及文字表达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了解初步的建筑概念、理论和基础知识——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组成一般建筑的元素。

2、加强基于建筑设计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建筑设计表达:徒手及工具的铅笔与墨线效果表现,工作模型的制作,口头及文字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中是互动,既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授,也重视学生在课程作业中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为主。首先讲解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学生作业的过程继续补充建筑知识。

五、教学内容:(第1讲)讲课要点:

1、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2、建筑设计的发展概况;

3、设计的一般要求和依据;

4、建筑设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5、建筑使用构成和功能组织;

6、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1、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1)、建筑的分类

一、建筑是按照功能来分类,建筑还可以按照时间、规模、民族文化特征、材料技术特征等分类:

(1)按照建筑功能分类,可分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农业建筑、工业建筑。(2)按照建筑时间分类,可分为方代建筑、近代建筑、现代建筑、当代建筑、未来建筑。

(3):按照规模分类,可分为小型建筑、中型建筑、大型建筑、巨大型建筑等。(4)按照民族文化特征分类,可分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 伊斯兰建筑、欧洲文化建筑、希腊古典文化建筑等。

(5)按照材料技术特征分类,可分为砖石结构建筑、木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拱券建筑等。

二、建筑的基本构成 建筑局部构件有以下几个部分:

(1)结构性部件:基础、桂子、梁、承重墙、楼板等;(2)功能性构件:散水、楼梯、檐口、维护墙、阳台等;(3)装饰性构件:天花板、线脚等;

(4)环墙部件:直路、道路、场地、绿化等。

2)、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一、设计的基本类型

两个最基本的类型,一是创造型设计,二是优化型设计。创造型设计是通过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形态、新模式等的创新运用,来达到更加完美地解决实际建筑问题或创造完美的建筑体验的目的。优化型设计者是利用通用的材来料技术及常见的形态解决一般性的设计要求,在一个普通的设计中,大部分设计内容都属于优化设计

二、思维模式的分类

人类思维的模式按照方向性的角度看,分为两种,一种是向内的内敛性思维,另一种是向外的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夫没有归纳、分析、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按照空间的广度来看则可以分为整体式思维、线性思维、跳跃式思维等。整体式思维可以帮助设计者把握住整体,注意到整体的要求与目的,线性思维可以帮助设计者增强对于局部的逻辑连贯性,跳跃式思维可以帮助设计者增强对于各部分的联系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发挥。

从思维所运用的器官来看,可分为逻辑思维和视觉思维。

三、建筑设计的目的

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场所。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内容。建筑设计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目的性都很强的工作,若没有专业且系统的训练,很难肩负建筑设计领域的工作。

2、建筑设计的发展概况

从历史上看,建筑发展经历了古典、近现代以及当代三个大的阶段。从空间范围上看,在古典时期,世界上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埃及建筑、西亚建筑、古印度建筑、爱琴海域建筑、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等,近现代时期产生了现代主义建筑等,到了当代,建筑出现了.“百家争鸣”多种风格流派共存的状态。

一、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环境

二、从受限制到自由表达

三、从小规模到大规模

四、从关注建筑自身到关注使用者

五、从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

六、从风格迥异到风格趋同

七、从使用传统天然或粗加工建筑材料为主到以现代工业化合成材料为主

八、从单纯注重形式到空间形式并重

3、建筑设计的一般要求和依据

一、建筑设计的一般要求。首先,要处理好建筑单体与周围环境的各种关系,以及建筑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其次,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建筑造型的选择、建筑结构的选择、建筑安全的保障,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设计等:再次,需要注重的是空间、技术、施工等细节的推敲与优化设计,最后是经济和投资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要注意建筑的经济性。

二、建筑设计的依据。1.社会文化 2.地理环境 3.政治与经济 4.人的使用要求 5.细节的要求

6.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依据

4、建筑设计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1.建筑设计的内容。一是建筑单体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处理;二是建筑的功能设计;三是建筑的外部形态设计。

2.建筑设计图式表达的内容:(1)构思草图(2)分析图(3)总平面图(4)平面图(5)立面图(6)剖面图⑺轴测图⑻剖轴测图(9)透视图(10)剖透视图 建筑设计的程序与步骤:

1.建筑设计的程序(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2)设计方案阶段。(3)扩初阶段。(4)施工图设计阶段。

2.建筑设计的步骤 分析条件----构思-----形成方案----深化调整-----调整-----深入----调整----再细化一再调整----再深入------成果 建筑设计的分析:

设计分析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深人探索、认知。设计分析主要包括有关自然关系的分析、有关社会关系的分析以及有关入的分析。所有的这些分析都是建立在与建筑空间形态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能力就是将已有的分析成果通过设计进行合理的组合,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最终把所有设计条件及内容整合到一个建筑中。

四、建筑设计的方法 1.图解分析法2.模型分析法 建筑总平面与平面设计:

1.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内容:(1)总体分析。⑵竖向设计,针对复杂的地形,尤其是地形高度有变化时,以解决基地的道路、场地、建筑在竖向上的连接关系以及场地排水等具体功能要求。(3)环境设计。

2.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步骤:(1)先从总体入手,根据外界条件,探索可行的布局方案。(2)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各种单体空间组织,同时不断与总体相协调。(3)在单体设计趋于成熟时,最后调整并确定总体布局(最终解决方案)。

建筑平面设计包括单个房间的平面设计和平面组合设计。

5、建筑使用空间构成与功能组织

一、建筑使用空间构成

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二、建筑空间功能组织。1.建筑功能与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2.建筑空间序列与人的活动的对应关系3.功能空间的组合形式,(1)走道式组合。⑵套间式组合。(3)大厅式。(4)单元式。

6、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选择与设计

一、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1.原始建筑材料及简单加工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天然石材、传统工艺砖、夯土、传统工艺玻璃等。2.现代建筑材料。现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钢材、现代工艺玻璃、铝板、现代工艺砖、混凝土、各种合成材料等。

二、建筑结构的种类与选择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墙体承重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大跨度结构体系、膜结构等。

(第2讲)讲课要点:

1、建筑的设计手法和空间形态;

2、建筑造型的视觉美学原理;

3、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4、建筑造型设计的内容

5、建筑设计表达的内容与形式;

6、绘图的常用工具;

7、建筑设计草图的作用和类型

8、建筑模型的表达

建筑空间的认知内容:

1.空间的虚空性2.空间的容纳3.空间与光影

建筑空间的认知层次:

(1)第一层次指的是对建筑空间物理属性的认知,是对由遮蔽围护物所包围空间的简单和直接的基础认知,即认知空间的容积特征。(2)第二层次的空间认知是对通过设计组织的艺术空间的认知

(3)第三层次的空间认知是综合考虑空间和与空间关联的诸多因素的深层认知。

建筑空间的形态与联系:

一、建筑空间的形态

1、围合实体在空间里外露的形状姿态

2、空间自身的表现形态

二、建筑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联系

1、功能对单一建筑空间形态的要求 2.、功能对复合建筑空间形态的要求

三、建筑空间形态的结构支持

1、结构的竖向支撑和水平张拉

2、建筑结构所创造的空间形态

1、建筑空间的设计手法

一、空间的限定

1.水平要素限定的空间(1)基面(2)基面抬升(3)基面下沉⑷顶面

2.垂直要素限定的空间(1)垂直线式要素(2)独立的垂直面(3)L形面(4)平行面(5)U形平面⑹四个面闭合

二、空间的组合

1.空间关系(1)空间内的空间(2)穿插式空间(3)邻接式空间(4)由公共空间连起的空间

2.空间组合(1)集中式组合(2)线式组合(3)放射式组合(4)组团式组合(5)网格式组合

三、室内外空间的联系

1.运动轨迹的连续性2.视线的延伸3.室内外空间感觉的互换

2、建筑造型的视觉美学原理

一、视觉生理与建筑造型设计 1.明度视觉现象与建筑造型设计 2.色彩视觉现象与建筑造型设计 3.空间视觉现象与建筑造型设计 4.错幻视觉现象与建筑造型设计

二、视觉心理与建筑造型设计。这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觉阶段;第二是组织阶段;第三是辨认和识别阶段。

1.视觉注意与建筑造型设计 2.视觉理解与建筑造型设计 3.视觉思维理论与建筑造型设计

3、建筑造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建筑造型设计中心的比例与尺度

二、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对称与均衡

三、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虚实与疏密

四、建筑造型设计中的重复与渐变

五、建筑造型没计中的节奏与韵律

六、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对比与统一

4、建筑造型设计的内容

一、建筑的造型设计与功能

二、建筑的造型设计与色彩 1.色彩具有对建筑形象的调节作用 2.色彩具有区分和识别建筑功能的作用

三、建筑的造型没计与尺度

四、建筑的造型设计与材料

5、建筑设计表达的内容与形式

1)、建筑设计表达的作用和类型:

建筑设计表达就是将设计师的设计构思通过一定的媒介以视觉化的形式描绘出来并形成方案的过程。

建筑表现图广义上说是表现建筑室外或室内设计的图纸,通常多指透视表现图。建筑表现图的作用是表现建筑师得设计效果,是建筑师的表现语言:(1)表达构思。(2)推敲方案。(3)表现建筑真实效果。

建筑表现图的种类(1)单色表现图(2)彩色表现图 2)、绘制建筑表现图的基本技能和工具

绘制建筑表现图的基本技能(1)透视图基础(2)绘画基础 3)、透视的基本原理:平时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

6、绘图常用工具及特点(如教材第五章P50-60)

钢笔、铅笔的表现;钢笔淡彩的表现;马克笔的表现;彩色铅笔的表现

7、建筑设计草图的作用和类型

正式建筑图

一、制图基本知识

二、绘图工具的选择(1)铅笔。(2)针管笔。(3)一字尺或丁字尺。(4)三角板。(5)比例尺。(6)圆规。⑺曲线板。⑻擦图板。

8、建筑模型的制作程序

1、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2.模型基座的制作 3.基座放样 4.建筑场地 5.点景制作 6.模型组件制作 7.模型组件拼装 8.环境氛围调整 小结: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面临的矛盾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等方面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局部和整体、这一局部和那一局部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而且每个工程中各种矛盾的构成又各有其特殊性。

所以说,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通过长期的实践,建筑设计者创造、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图纸、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才能充分暴露隐藏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交换意见,使矛盾得到解决。此外,为了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对待每一个问题,设计者一般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即或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也还要不断设想有无更好的解决方式,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

总之。建筑设计是一种需要有预见性的工作,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这种预见,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

为了使建筑设计顺利进行,少走弯路,少出差错,取得良好的成果,在众多矛盾和问题中,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大体上要有个程序。根据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设计工作的着重点、常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从功能体型到具体构造、步步深入的。

为此,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几个工作阶段:搜集资料、初步方案、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和详图等,循序进行,这就是基本的设计程序。它因工程的难易而有增减。

设计者在动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城市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包括用地范围的建筑红线、建筑物高度和密度的控制等,城市的人为环境,包括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燃气、通信等各种条件和情况;使用者对拟建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对建筑物所应具备的各项使用内容的要求;对工程经济估算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这个阶段,通常称为搜集资料阶段。

在搜集资料阶段,设计者也常协助建设者做一些应由咨询单位做的工作,诸如确定计划任务书,进行一些可行性研究,提出地形测量和工程勘察的要求,以及落实某些建设条件等。

(第3讲)讲课重点:

1、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建筑、节能建筑的理论与发展;

2、布置作业1。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尤其是近代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儿大的成就,使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我们眼前,大片的森林草原被破坏、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全球,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物种灭绝过程之迅速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些大城市现在几乎很难出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当自然失去生态平衡、物种濒临灭绝时,大自然也会对人类进行报复。这一切的一切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总结,并逐渐认识到大自然是一个不可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进行沟通,而不是同自然展开争夺战,抢点地皮及其他有限资源。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由于科学、技术、社会、审美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建筑师在当时真正把握住了推动建筑设计向前发展的契机,把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各样的思潮与学派更是纷涌而起。所有的建筑入都在思索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都在寻找能够再次推动建筑设计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生态学对建筑学的影响。概念、基本特征、设计原则(p70-71)

二、绿色建筑的概念。国外关于“绿色”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p72)

三、智能建筑的理论与发展(p75)

四、节能建筑的理论与发展(p77)

篇2:建筑结构设计教案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历次强震经验表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房屋破坏和工程结构倒塌引起的。因此,对各类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作为结构工程师应当掌握工程地震基本知识、工程抗震原理以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

二、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人们没有认识到地震危害的严重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人们认识到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倒塌引起的,为了抗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必须提高各类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对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和抗震设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本科)普遍开设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由于本门课程内容涉及结构动力学、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单层厂房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具有一定的难度,当时在校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1978年我校王春藻教授以讲座形式开设了《建筑结构抗震概论》。

1996年为适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柳炳康教授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科研经验,吸收国内外工程抗震研究成果主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在这本教材中,介绍了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率先将结构隔震、减震和制振技术最新科技成果反映到教材中。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等专业调整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由房屋建筑扩展至道路桥梁,该课程更名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2001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为适应上述变化,并参考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培养方案中《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基本要求,我们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补充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和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2004年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之邀,主编21世纪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这本教材反映了工程抗震最新科技成果,引入了规范最新设计方法,注意到与其他关联课程的有机联系,便于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

二、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涉及结构动力学、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单层厂房、桥梁结构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将上述结构提高到工程抗震角度加以再认识。教学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和地基与基础的抗震设计,弹性体系地震反应与地震作用计算的反应谱理论、弹塑性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时程分析法,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房屋、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为反映结构抗震发展趋势,介绍结构隔震、减震与制振技术。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组织教学,主要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将上述课程提高到工程抗震角度加以再认识。应根据认识规律做好与其他系列课程的衔接,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注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改变单向灌入式教学方法。工程抗震理论与结构震害密切相关,结合教学内容制作 “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媒体教学课件,冲击学生视觉和听觉,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件使学生形象、快捷、多渠道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

本门课程没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训练动手能力的目的,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其一,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科技论文写作的训练环节,绝大多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讲授某门力学的基本理论,或某种结构的设计方法,从课程内容中难以提炼出论文题材,课后训练是通过作业形式完成。本门课程是将以前所学过的各种结构形式,提高到工程抗震角度加以再认识,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对现有成果进行综述。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阔专业视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5-10篇参考文献,提供了20余个论文参考题目,及科技论文格式和要求,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完成3000-5000字小论文一篇。

其二,本门课程与毕业设计紧密相关,是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设计总体思路和背景资料。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多为框架、框剪、桥梁等结构的抗震设计,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全过程,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相关的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按照工程抗震要求进行结构造型和结构布置,给出常见工程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抗震计算步骤,提供毕业设计常遇工程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扎实基础。

三、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1.重新整合《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认识规律做好本门课程与其他系列课程的衔接,将工程结构相关的专业课提高到工程抗震角度再认识。整合后的内容已形成《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材,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反映最新学科成果。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是进行房屋或桥梁的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计算书一份和主要的施工图纸,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利用本门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提炼出基本论文题材,授予学生论文写作方式,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学生受到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弥补了现行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不足。

篇3:教案项目与结构的探讨

本文就此研究各医学院校的教案,探讨教案项目,找出教案结构,从而使教案书写有理论依据,为编写软件实现教案写作提供可行性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在Google搜索网站用“allintitle:医学院教案filetype:doc”(:asp;:mht;:txt)关键词搜索。选取在网站前能显示、打开、下载到本机上的42所院校教案,加上本院教案,共43所院校教案作为研究分析资料。

(2)名称归类。对教材名称与授课题目的同一项目名称在不同地方出现,则分别统计。教案中的其他项目则尽量归到同一类中统计。如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材名称,三者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即教材名称在不同地方出现,则分别统计。对相同的名称,有几处相同的项目只作为一处统计。如有的教案有封面,封面上的几项内容常是教案内容中的部分重复,则只统计一次。有的项目因教案只是格式,无内容(值),无法判断,则归于相应的项目。如教学小结、课后小结归于小结中,课后总结、教学后记、课后回忆等归于课后分析或课后体会中。对于从属项目,如教材名称中的出版社、版次、编者、出版日期与教研室主任签字及签字日期等,不再另记项目,只记从属类一项。

(3)结构划分方法。先将43所院校教案项目名称逐一列表统计,再按相关的项目内容进行比对、归类、合并、调整或移动,对教案项目内容的布局进行分析,找出教案规律,然后对教案结构进行命名。

2 结果

43所院校教案,内容完整的36所、不完整的1所,无内容的6所;有封面的9所,无封面的34所;有续页的12所,无续页的31所。

2.1 院校分布及类别

2.1.1 院校分布

43所院校分布情况见表1。

2.1.2 院校类别

43所院校按独立院校与综合院校来分, 分别有22所与21所。

2.2 教案项目名称

各院校的教案项目名称不同,变化最大的是教材名称与授课题目。特别是课程名称,有的用在教材名称中,有的用在授课题目中。各个项目名称见表2。

2.3 教案风格

2.3.1 教案书写类型

大多数教案是用Word软件书写的。有少数教案是超级文本格式,可能是用Frontpage、Dreamweaver类编写工具书写的。教案书写类型见表3。

2.3.2 教案格式

教案格式大多数以表格为主。43所院校教案中,25所是表格格式的,有14所是文字+表格格式的,另外4所是文字格式的。教案书写格式见表4。

2.3.3 教案表格框列

39所院校教案中, 表格排列的结构不同, 列数不一,有1列、2列、3列和多列。教案头的列数最多是10列(1所),6列有10所。教学要求的列数最多是2列,有26所。教学过程的列数最多是4列,有3所;但最多的是2列,有22所。

2.3.4 教案排列顺序

教案编排顺序基本上是一般项目在前面,有参考资料及签字的项目大多在后面。还有一个特点是将教法要求的项目分开排列。例如,编排了教学目的与要求后,不是编排教学重点与难点等项目,而是先编排教学过程内容,再编排教学重点与难点等项目。按一般项目、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教学要求及课后体会排列,有11所,占26%;按上述顺序排列,没有课后体会,有12所,占28%;混合排列,有20所,占47%。

2.4 教案页数(A4纸)

每次课教案用纸,包括封面、续页,30%的教案用1页纸,37%的教案用2页纸。4页以上的教案基本上有续页或封面。教案页数见表5。

2.5 教案项目数

各院校教案项目数不同,最少的11项,最多的25项。教案用到的项目有50项,单个院校在教案项目的使用中没有超过25项。教案项目数见表6。

3 讨论

3.1 教案项目调整、归类

本组教案项目编排没有一定的规律,同一类型项目,常多处出现或混合排列。如主讲教材在前面,其参考教材、参考资料等在教案后面。我们认为将其调整到前面的一般项目中为好,便于与主讲教材进行对比,且阅读教案时较为直观。电教、教学手段、教具使用、教具准备、板书、图书、课件等,实际上是教学方法的某一种手段,是否可以全部归到教学方法与手段中?课堂互动设计、课后小结、启发提问等可在多个层面出现,实际上是教学过程内容或讲授设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应是讲授艺术的充分发挥。本组没有发现特有的讲授艺术项目。

3.2 教案结构划分及命名

问永胜等[1]将教案按页的类型分为教案首页、教案续页与教案尾页。这是将教案与讲义放在一起进行划分。本文是对教案首页的项目内容进行划分。

表2是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及属性编排的。根据表2,试按以下几方面进行划分:序号1为教案标题,2~24为一般项目,25~34为教法要求,35~49为教学过程,50为课后体会。这样,将教案结构划分为教案标题、一般项目(教案头)、教法要求、教学过程与课后体会5部分。王坤庆[2]提出教学要有4种风格5种类型。讲授艺术是否为一种教案结构呢?我们认为它是随教学内容不同而不同,应视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本质只是对教学过程布局的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问永胜, 闫家阁, 张西强, 等.浅谈对教案的认识[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9 (6) :478~480.

篇4:建筑结构设计教案

视点结构教学内容设计指对学科知识或技能等进行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逻辑处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质就是对这些丰富的内容进行科学处理,而处理的关键是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筛选出需要教给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点(视点),并建立起这些“点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视点结构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从浩瀚的学科内容中,筛选出最有效的知识,建立最科学的结构。现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第五课《童趣》,展现视点结构教学法的优势以及它对目前新课改形式下古文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语文目标:能够从事物的细微之处发现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其他目标: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体会古文简洁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点提取:童趣;学习古文的方法

2.点定义:童趣:童年时代的体验,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引用课文的导入)

学习古文的两种方法:在本文中主要有如何断句;

翻译古文的两种方法:加字法和换字法。

3.关键词:想象,古文学习方法

三、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课文原文

2.延伸材料:课后陈毓罴对《浮生六记》的概述

3.检测材料:课后“研讨与练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点引入

师:夏天到了,同学们的宿舍里肯定也飞来了一些蚊子。有人仔细观察过蚊子吗?(停顿)对这些蚊子你们是什么态度呢?(讨论结果基本上是厌恶蚊子)这里就有一个人能从蚊子身上找到乐趣,想不想知道原因?请翻开课本19页!这个比你们年长两百多岁的……(介绍作者)

(二)点揭示

1.生字注音

2.师:全文主要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趣)

齐读文章,并注意沈复写了哪几件趣事?

3.老师示范正确的古文断句,教学生断句。(示范一段,后几段由学生完成)

4.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趣事?(师生一起总结)。然后请学生起来复述这个几个小故事(旨在翻译),老师同时指出翻译古文的两种常用方法:加字法、换字法(翻译环节老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古文的简洁性)——同时解决了练习二。

5.最后一段:“惩治癞蛤蟆”,可以让同学们模拟课文的插图,画出“惩治癞蛤蟆”的场景,充分展开想象,即使画得不像,也可通过脑海的画面再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体现出“趣”味。

(三)点延伸

师问:为什么沈复能从这些大家可能都经历过的小事中发现这么多乐趣呢?结合课后陈陈毓罴对他的评价,讨论……(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再由一位同学发言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全班分享。

(四)能力检测

想象身边任何一处场景或事物,自由发言(要求:体现善于观察,富于想象)。

(五)点回归

(从德育角度,由学生总结)师问:你们喜欢像沈复那样的“同学”吗?怎样才能成为他那样的人呢?(老师同时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词)

六、板书设计

(一)生字:

稚zhì 藐miǎo 强jiāng 鹤唳 hè lì

怡yí 凹凸āo tū 砾 lì 壑hè 庞páng 癞虾蟆lài há ma

(二)童趣事件

(1)夏蚊成雷——鹤唳云端;烟——青云趣(物外)

(2)草、虫蚁、土砾——林、兽、丘壑想象

(3)二虫斗草图;惩治癞蛤蟆

该教学设计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为以后更加复杂的古文学习创造好良好的“会面”。利用视点结构教学法清晰地把该课文的重点——培养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简单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勾勒出来。

“点引入”中,从夏天大家都熟悉的蚊子入手,初探学生对蚊子的感觉。相比之下,年长两百多岁的“沈复同学”不仅观察过蚊子,而且还和蚊子一起玩耍。这里将沈复的简介巧妙地融合进“沈复同学”的这一概念中,既有趣又觉得亲切,使学生从童年的视角去观察沈复。接下来学生对于沈复和蚊子玩耍的事件自然感到新奇,于是顺势进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及时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又实现了简单的古文知识点学习。

在本文三部分的教学中,通过复述情节,实物与想象物之间的对比,让学生给“惩治癞蛤蟆”画场景,都锻炼了学生的再现、想象能力,且在课堂活动中找到明察秋毫的乐趣,给学生传达用童心细心观察事物、收获生活乐趣的思想。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使用古文翻译的“加字法”、“换字法”的方法。熟悉全篇的最后,老师抛出“你想成为沈复那样的人吗?如何才能做到呢?”的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同时,在《童趣》的教案设计中重点体现的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本文中占主导地位,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同时并存。例如在教授学生古文翻译方法——加字法和换字法时,老师实例演习一段,剩下的三段都是学生自己完成,方式就是同桌之间相互配合翻译,讨论出最佳的译文,并且向全班复述。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沈复本人的个性、以及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探讨上,面对相同的事物,为什么他偏偏觉得有趣?通过教案设计可以明显看出,在该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老师始终起的是引导作用。根据最初的教学目标,一步步把学生引入老师设计的学习目标中,同时一“趣”贯穿课堂,体现了课文的宗旨,也实现了“快乐学习”。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能更好地实现语文科学化建设,良好教学设计既能够辅助老师教学,又能够使学生学到更明晰的知识,视点结构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余立新.语文课堂教学概论[M].重庆出版社,2008.

[2]阎立钦等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5:《世界建筑奇迹》教案设计

*集中识字

教学目标:

1学会“迹、球、及、约、建、巴、自、由、美、岛”这十个生字。

2能认读课后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中的句子。初步了解个建筑奇迹的背景知识,增长孩子的见闻,广博他们的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十个生字,能认读词语,正确朗读句子。

教学难点:

记清“建”的字行(建字底)。

教具准备:

课件,长城等建筑奇迹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去做一次环球旅行,想去吗?请你仔细看,记住我们去了哪些地方。

2。观看课件:边出示四处建筑奇迹的图片,边进行介绍。(我们来到了中国,这是万里长城;来到了埃及,这是有名的金字塔;这里是法国巴黎,这是艾非尔铁塔;这儿是美国,这是自由女神像。)

二。初读感知:

1。交流:我们来到了哪些地方,你看到了那些建筑物?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点击相应的图片和词语(带拼音)。

长城金字塔艾非尔铁塔自由女神像

2。借助拼音和图片自由认读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借助拼音图片指名认读词语。

(2)去掉拼音图片认读词语。

三。认识四处建筑奇迹:

1。你知道有关这些建筑奇迹的什么知识?能介绍给大家听吗?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自由介绍,给予充分肯定。

2。听介绍,加深印象: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录象,听听解说员阿姨是怎么说的。

欢迎同学们乘坐旅游列车环球旅游!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中国,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建筑物。再来到埃及,古埃及的金字塔大约建于公元前26。我们又来到了法国巴黎,这是艾非尔铁塔,于18建成,用了七千多吨铁。最后来到的是美国纽约港,耸立在我们眼前的是自由女神像,有92米高。谢谢参观!

3。学习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自由调整句子顺序。)

*长城:

(1)你还记得导游阿姨的介绍吗?

出示句子:中国的长城是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

(2)读通句子。

(3)从句子中发现了什么?

随机理解“唯一,人工建筑”。

(4)指导朗读好句子,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读。

*金字塔:

(1)金字塔为什么也能称为建筑奇迹?

(2)自由读通句子,想想有什么不理解的?

随机理解“公元前2600年”。

(3)指导朗读好句子:早在4600年前就建成了这样壮观的建筑,你想说些什么?

*艾非尔铁塔:

重点理解“七千多吨铁”的重量概念。

通过换算:七千吨=7000000斤,相当于2万个小朋友的重量之和。

*自由女神像:

重点理解“耸立,92米”高

你知道92米有多高吗?相当于30多层的高楼。

4。指导朗读句子。

5。小组表演:

小组合作介绍四处建筑奇迹——小组上台介绍,评出优胜。

四、解决生字、词语:

1。小组合作学会生字,组内交流记忆生字的好方法。

2。交流生字认读,全班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认读词语。

4。在田字格中抄写生字。

五、课外阅读:

篇6:小型建筑设计 教案

小型建筑设计

作业目的:

本作业是在适当提高设计难度、深度的前提下,对本课程一学年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性训练。具体作业目的如下:

1.进一步加强设计过程、设计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包括任务分析与场地勘察、实例调查与资料搜集、多方案构思及方案优化、方案修改调整及深入完善等过程步骤。并加深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意义;

2.加深理解建筑的环境、功能、空间、造型、交通、结构、围护各体系间的内在关系;

3.学习并掌握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处理手法与设计技巧。如入口、门厅、中厅、楼梯、卫生间的组织与处理等等;

4.进一步学习如何把形态构成的方法、技巧灵活运用于建筑的空间造型设计中去;

5.进一步学习并掌握方案设计的基本表现方法,包括徒手草图、工具铅笔、工具墨线、工作模型和正式模型的制作技法。

作业要求:

1.应充分做好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形成相应的文字报告。具体内容包括:

(1)相关资料搜集和实例调研;

(2)设计题目分析和地段调研。

2.方案设计前应依据选定的设计题目,约请某一艺术家、建筑师或牙科医师作为模拟设计对象,调查其工作特点、生活习惯,了解其对建筑空间、环境的要求,并在方案设计的各个阶段征询其意见;

3.一草构思阶段要求完成三个方案构思;

4.各阶段的方案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充分满足基本功能活动要求,包括具体空间的大小(三维)、位置、朝向、采光、通风、景观等要求,及各个空间之间的功能关系要求;

(2)应充分考虑并利用地段的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景观朝向、道路交通、周边建筑以及地区气候等),使该建筑真正成为该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3)应有明确的类型建筑特征,并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

(4)应充分体现经济技术可行的原则。

5.正式方案的表现形式为A1工具墨线图和1:100模型。具体内容包括:

(1)总平面图,1个,1:200;(2)平面图,1~2个,l:100;(3)剖面图,2~3个,l:100;(4)立面图,2~3个,1:100;

(5)透视图,1个,限定为正常视点透视;(6)模型,1个,1:100;

(7)简明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包括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各部分建筑面积及绿化指标等)。

学时进度:

作业总学时为75,其中课内36,课外39。

徐州工程学院教案

1.一草阶段(第一~三次课):

(1)分组布置作业、讲解题目;

(2)进行场地勘察、实例调查和相关资料搜集等前期准备工作,并完成调查报告;

(3)完成三个构思方案。每个方案应包括总图(1:300)、平面图(1:200)、或1:200草模;

2.二草阶段(第四~六次课):

(1)多方案比较,并确定发展方案;

(2)针对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改调整。

该阶段的设计成果为A1草图+1:200草模。草图内容包括总图(1:300)、平面图1~2个(1:200)、立画图2~3个(1:200)、剖面图2~3个(1:200)以及面积指标核算。

3.三草阶段(第七~八次课):

(1)在评图的基础上对二草方案进—步修改调整;

(2)放大比尺,推敲完善,深入细化方案,并为上板阶段的工作做好准备。

该阶段的设计成果为A1工具铅笔草图+1:100草模。草图内容包括总图(1:200)、平面图1~2个(1:100)、立面图3~4个(1:100)、剖面图2~3个(1:100)、透视图及技术经济指标。

4.上板阶段(第九~十二次课)(1)对三草方案进行局部修正;

(2)对图面进行构图处理,并完成A1工具墨线正式图纸;

(3)选定模型材料及颜色,完成正式模型;

(4)完成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该阶段的成果要求详见“作业要求—5”。

参考书目:

《建筑初步》,田学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别墅建筑设计》,邹颖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建筑设计资料集》—住宅建筑部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建筑设计资料集》—医疗建筑部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建筑设计资料集》—办公建筑部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工具材料:

1.模型材料/工具:聚苯块、吹塑板、厚纸板、卡片纸、航模(木)板、有机玻璃、海绵、乳胶、大头针、工具刀、钢尺等;

2.绘图材料/工具:草图纸、绘图纸、铅笔(B、HB、H)、针管笔、碳素墨水、三角板、丁字尺或直线尺、圆规、比例尺、橡皮、擦图片等。

选择题目:

题目1:艺术家工作室设计

为了改善地方艺术家的创作条件,北京市拟在A、B、C三块地段各建一所艺术家工作兼陈列室(详见作业附图7—1),现向各建筑设计单位及建筑院校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该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上下可浮动5%,各部分的面积分配可依据具体情况作适度调配),建筑层数一、二层均可,其有效高度不大于9米。

(1)工作部分:包括工作空间、陈列空间和会客空间,要求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自

徐州工程学院教案

然通风与采光条件。各功能空间的大小应根据具体艺术家的工作特点而定,使用面积约80平方米;

(2)生活部分:包括单人卧室、厨房、餐厅及卫生间,使用面积约35平方米;

(3)辅助部分:单车位车库一个,使用面积约20平方米;

(4)户外部分:包括必要的户外活动空间及庭院绿化等。

题目2:小型建筑事务所设计

某建筑开发公司为拓展业务,准备成立一6~8人的小型建筑事务所,并初步选定D、E、F三块地段(详见作业附图7—2),现向各建筑设计单位及建筑院校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该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上下可浮动5%,各部分的面积分配可依据具体情况作适度调配),建筑层数一、二层均可,其有效高度不大于9米。

(1)工作部分:包括6~8人的工作空间、公共讨论空间及模型、打印等操作空间,要求有良好的景观朝向、自然通风与采光条件。公共讨论空间应满足投影演示功能。使用面积约80米;

(2)管理部分:包括业务管理、资料存放及小型会客空间,使用面积约35平方米;

(3)辅助部分:包括厨房、餐厅及卫生间,使用面积约30平方米;

(4)户外部分:包括庭院绿化和适量露天停车位等。

题目3:小型牙医诊所设计

本市某著名口腔医院为方便市民就医,决定在G、H、I三个地段分设小型牙医诊所(详见作业附图7—3),现向各建筑设计单位及建筑院校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该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上下可浮动5%,各部分的面积分配可依据具体情况作适度调配),建筑层数—、二层均可,其有效高度不大于9米。

(1)候诊部分:应满足10人左右的候诊、挂号需求,并设公共卫生间—个。使用面积约30平方米;

(2)医疗部分:包括4~6个诊位的诊察/治疗空间、消毒室、X光室及小型会客空间,使用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左右;

(3)辅助部分:包括开水间、更衣室和医生专用卫生间等,使用面积约20平方米;(4)户外部分:包括入口前空间、庭院绿化及适量露天停车位置等。

徐州工程学院教案

徐州工程学院教案

篇7:《服装结构设计》电子教案

4学时

教学目标:

本课题要由理论教学完成,理论教学中要以结构设计课程概述、基本概念与术语、制图规则、符号与工具讲解为主,使学生认识服装结构课程的定位、课程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与术语,了解制图规则、符号与工具。教学重点: 1.结构设计课程概述 2.基本概念与术语 3.制图规则、符号与工具 教学难点: 1.结构设计课程概述 2.基本概念与术语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解理论。教学内容: 1.结构设计课程概述 2.基本概念与术语 3.制图规则、符号与工具 课后作业:

熟悉记忆服装结构设计基本概念与术语。

第二章:人体体型特征与测量

2学时

教学目标:

本课题要由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教学中要以人体体型特征与测量讲解为主,实践以人体测量实际操作为训练内容,学生能够达到熟练的进行人体体型特征与测量。教学重点: 1.人体测量的意义

2.人体测量的基准点与基准线 3.人体测量的工具与方法 教学难点: 1.人体测量的意义

2.人体测量的基准点与基准线 3.人体测量的工具与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解理论,打板室实践指导 教学内容: 1.人体测量的意义

2.人体测量的基准点与基准线 3.人体测量的工具与方法 课后作业:

(1)人体测量练习10个。(2)熟悉人体基准点与基准线。

第三章:下装结构设计

16学时

教学目标:

本课题要由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教学中要以女式的基本型裙和裤为主来讲解裙和裤的制图原理与制图过程。实践教学中要安排学生完成女式直身裙、A型裙、变化型结构裙装结构制图。学生能够达到熟练的进行裙子及裤子制图的目的。教学重点:

1.直身裙结构、A型裙结构、波浪裙结构 2.变化型结构裙装 3.女裤原型 4.裤装结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1.波浪裙结构 2.变化型结构裙装

3.裙装与裤装的结构共异点、裤烫迹线的位置与造型的关系 4.女裤原型中裆弯的确定及画法 5.裤装结构设计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解理论,打板室实践指导 教学内容: 1.下装结构种类 2.人体下体重要特征 3.裙装的结构设计方法 4.女裤结构设计 课后作业:

(1)设计五款裙装并制图(1;5)(2)设计五款裤装并制图(1;5)

第四章:衣身结构变化 8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衣身结构,使同学们掌握衣身结构制图,并熟练的将女装的灵魂——省灵活的应用结构设计中去,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运用旋转法或剪切法完成省缝移位、基本分割方法,及省缝在其它造型线处抵消。教学重点:

1.单省转单省、单省转多省 2.省道设计、连省成缝 3.褶的变化

4.分割线的变化方法及应用 教学难点: 1.省道的转移方法 2.单省转多省 3.省道设计

4.褶、裥、塔克的变化应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解理论,打板室实践指导 教学内容: 1.基础纸样 2.省道结构变化 3.折褶变化 4.抽褶变化 5.分割线变化 课后作业:

(1)设计四款1:5的省道转移并制图;(2)设计三款褶、一款裥、一款塔克并制图;

(3)设计五款1:5的分割线造型(结构还要包括褶、裥和塔克);(4)设计五款1:5的变化款式造型。

第五章:衣领结构

16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衣领结构,使同学们掌握衣领结构制图,讲解衣领的基本结构无领、立领、翻折领。通过衣领实例分析了解衣领的常见领型,更深一步的认识到衣领结构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 1.立领结构 2.翻折领结构 教学难点: 1.立领结构 2.翻折领结构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解理论,打板室实践指导 教学内容: 1.结构种类 2.基础领窝 3.无领结构 4.翻折领结构 5.变化结构 课后作业:

(1)设计四款1:5的立领领型并制图;(2)设计三款1:5的翻折领领型并制图。

第六章:衣袖结构 16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衣袖结构,使同学们掌握衣袖结构制图,重点讲解袖身及袖山的结构与设计。教学重点: 1.袖身的结构与设计 2.袖山的结构与设计 3.袖山和袖窿的配伍 教学难点: 1.袖身的结构与设计 2.袖山和袖窿的配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讲解理论,打板室实践指导 教学内容: 1.结构种类 2.圆袖结构制图 3.连袖分割袖结构制图 课后作业:

(1)设计三款1:5的圆袖并制图;(2)设计一款1:1的分割袖并制图。

第七章: 女上装整体结构设计

40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题内容以达到学生进行整体结构设计的目的。理论教学主要讲解女装整体结构。实践教学要由学生设计出女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其结构制图与样板。教学重点:

女装整体结构设计 教学难点:

女装整体结构设计 教学手段:

多媒体理论讲解,打板室实践指导 教学内容:

1.规格设计

2.衣身比例与廓体关系 3.实例分析 课后作业:

(1)设计两款女式衬衫并制图,1:5或者1:4均可;

(2)市场调研,调研德州2007年秋冬季女装流行款式,并画出五款款式图;(3)设计一款女式套装并制图(包括裙子),1:5或者1:4均可;

第八章:男装整体结构设计

4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题内容以达到学生进行整体结构设计的目的。理论教学主要讲解男装基本整体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要由学生设计出男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其结构制图与样板。教学重点:

男装基本整体结构设计 教学难点:

男装基本整体结构设计 教学手段:

多媒体理论讲解,打板室实践指导 教学内容: 1.男装规格设计

2.男装宽松风格典型款式结构 3.男装较宽松较贴体风格典型款式结构 4.男装贴体风格典型款式结构 课后作业:

篇8: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

1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基本情况

众所周知, 地震的产生具备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就算是特别正确的测震仪器通常也做不到稳操胜券。所以, 作为一个庞大而又繁杂系统的建筑物,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 它的构造方面也许会出现许多复杂的改变。因此说, 建筑构造中的抗震设计程序中不具体完全凭借于“计划设计”来实施解决, 而是需要我们立足于建筑项目抗震理论与项目抗震的现实经验, 从“概念设计”的方面来看待建筑构造的整体抗震能力和反应, 抗震设计人员要依照建筑构造的破坏经过灵活的应用抗震设计方法, 全面地开始处理绪构设计当中发生的部分问题, 不但要考虑到建筑整体布局的原则, 也要顾虑到各个重要细小位置的结构,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抗震的防线要尽可能性地安排

抗震防线要尽可能地安排, 这样让多个延展性相对好的分体也能够产生完整的抗震的结构与系统, 应用这样一个具备延展性的结构构件实施一定的合作, 也能够让这样的框架产生一个优良的结构。在通过了级数相对大的地震以后, 随后还会有余震。假如只设计了第一道防线, 那么余震非常可能会给建筑物再带来非常大的风险, 也许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假如设计合理,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2.2 构件间的可靠连接要获得保障

确保每一个构件最大限度的发挥承载力, 提高建筑物抗震功能, 重点是增强构件间的连接, 让其可以跟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和传递地震力时的强度要求相符。

2.3 房屋要有足够的竖向刚度

设计时, 构造沿纵、横两个方向的整体竖向刚度要充分, 房屋基础的整体性要相对强, 方便抵御地震产生时也许会形成的地面裂隙穿过房屋和地基不平均沉降所导致的危害。

3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3.1 合理的选择建筑场地

建筑的抗震功能是依据一定的规范来实施评价的。当建筑环境存在相对大的产生严重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时, 建筑的抗震功能也要有所提升。依据抗震功能的评价结果, 需要对建筑实施必然的抗震预防。在建的建设中, 选取准确的施工场地可以有效地把建筑的抗震功能提高, 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当建筑在土质相对疏松、频发地震的区域实施建设时, 要合理地提高防震性能的设置, 避免建筑发生沉降、倾斜等情况, 影响住户和有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为了确保建筑的可靠性和其所承载的力量的分布平均, 在实施建筑构造设计过程中, 务必要尽量确保建筑构造的规则性, 而且也要让抗侧力构造尽量确保简单化。在选取建筑构造平面布置图形时, 要选取相对规整的图形, 于只有规则的图形, 才可以让建筑在面对地震产生时所带来的承载力的平均分布。对于小规则的建筑构造平面, 要尽量预防, 由于小规则的建筑平面容易导致建筑构造质心和钢心间的交错, 这样的建筑在面对地震时, 容易形成钢心距离相对大, 刚性小足, 最后建筑将会面对倒塌的危险。

3.3 选取合理平面和立面布置

在建筑物的构造设计的经过当中, 建筑结构在现实设计经过中的结构设计刚度与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能力中, 在建筑物遭受水平地震作用的状况之下, 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是双向的, 在设计师实施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构造布置上, 建筑结构要能能够抵抗所有方向的地震。在建筑设计范围中, 设计师在建筑构造设计经过中所说的在建筑结构设计上的简单性, 它是对在地震时结构所具备明确与直接传力形式。建筑师在现实建筑结构设计的经过当中对于建筑构造整体性的掌握和建筑结构在设计经过中的协调性与统一性。这是在建筑行业范围中的建筑设计师要掌控最基本的建筑原则。

3.4 选取合理的结构方式

选取合理的抗震结构系统:①要有多道抗震防线, 防止由于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造成整个系统丧失抗震能力;②要具有优良的耗能、变形能力与必要的强度。一个没有充足延性, 只有相对高的抗侧力强度的抗震构造系统, 在地震时非常容易遭到破坏;③结构刚度与强度分布要合理。结构系统要具备合理的刚度与承载力分布, 防止由于部分削弱或突变产生薄弱位置, 形成太大的塑性变形集中, 对可能会发生的薄弱位置, 要使用措施把抗震能力提高。

3.5 刚度、承载力与延性的匹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系统的特征为抗侧移刚度大, 自振周期相对短, 地震作用相对大。如果增加墙厚与数量、横墙间距减小, 则增加刚度, 但加大地震反应, 剪力墙也许会由于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建筑并不是越刚越好, 二者要互相匹配。框架-剪力墙系统的自振周期的大小决定于抗震墙的数量。框架系统的特征为抗侧移刚度小, 水平侧移大, 构造周期相对长, 地震反应也小。因为水平侧移大, 增大效应并随高度增加而累积, 会导致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刚度和延性对于有框架与抗震墙或由框架与支撑组成的双重系统中;框架刚度小, 承担的地震剪力小, 而弹性极限变形大;墙体或竖向支承刚度大, 承担的地震剪力大, 而弹性极限变形小。

4 结束语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 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整个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关键的设计位置之一。所以, 在设计建筑结构时, 设计人员一定要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放在关键的部位实施考虑。另外, 在详细施工的过程中, 施工企业也要使用合理的方法, 尽量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从而为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摘要: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加剧, 中国建筑行业开始持续的关注建筑抗震的设计。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 在应对灾害时具备特别关键的作用。只有确保建筑构造的抗震性, 才可以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定, 从而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徐培福, 戴国莹.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05, (1) :1-10.

上一篇:广东省革命老区下一篇:东方航空投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