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2024-07-29

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近期,在院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认真开展了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资料、领导的讲话、分组讨论,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联系到我们法院工作自身,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院工作者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也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下面我就作为一名法官,如何践行好群众观点谈几点体会:

一、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公正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民群众对公正的价值追求是永恒不变的。当前,在改革发展持续深入、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公正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民法院、人民法官维护公正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人民法官为人民,归根结底要通过审判执行工作,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确保实体公正。“法律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人民法官执法办案,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尊重法律事实,又尊重客观事实,努力使依法作出的判决与依道德作出的判断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确保程序公正。坚 决防止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坚持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各方当事人的诉权得到充分保护。再一方面,要确保过程公开。“公正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过程不公开,人民群众就无法对审判活动和结果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要通过立案、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公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赢了让其感到“赢得堂堂正正”,输了让其感到“输得明明白白”,真正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司法的公正。

二、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高效

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不讲效率的司法不是公正的司法。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效益。具体到法院工作中,人民群众容不得司法活动拖沓冗长,不允许诉讼过程旷日持久,特别是对个别案件久审不结、久调不决、久执无果等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尤为强烈。广大法官要切实增强效率意识,不断加快办案节奏,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要求。一是要加强审判管理,重点加强流程管理,坚决杜绝超审限、超期羁押等现象,在提高审限内结案率的基础上,想方设法让当事人少等待一天。二是要强化诉讼调解,进一步提高调解效率,按照合法、自愿原则,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切不可因工作失当,误了最佳时机。三是要简化办案程序,尽可能适用简易程序,积极探索民事小额案件速裁和一审终审制度,在依法办案的同 时,坚持避繁就简,用最快捷的方式满足群众最迫切的诉求。四是,要加大执行力度,着力构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以最快的速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维护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

三、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方便

方便不方便,是人民群众评价司法工作的重要标尺。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精神。人民法官为人民,就要事事处处体现出对当事人的关心。工作中,要设身处地替当事人着想,“宁可自己多出力,不让百姓多跑腿”,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多方面的司法便利。一是对诉讼知识不足的,要“送法下乡、送法入企”,普及诉讼知识,提示诉讼风险,引导合理诉讼。二是对立案不方便的,要积极推行电话立案、网上立案、上门立案、预约立案、休息日立案等方式,确保法院大门永远向群众敞开。三是对参与诉讼不方便的,要通过设立巡回法庭,实行就地开庭、巡回审理,努力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四是对确有经济困难的,要不断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正确运用诉讼费减缓免措施,确保有理无钱的群众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五是对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特殊弱势群体,要提供特殊司法服务,广辟司法绿色通道,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温暖

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法官给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它不仅反映了队伍的作风素质,更体现了法官的“人民性” 本质。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人性化司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渴望被尊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广大法官必须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具体工作中,一是要进一步转变审判作风,彻底改变个别法官“板起脸来问话,背起手来走路”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好事办实办快办好。二是要进一步讲究司法礼仪,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讲文明话,干文明事,做文明人,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中。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司法行为,特别注意开庭要守时,约见当事人要守时,不该承诺不得乱承诺,承诺了的就一定要依法履行承诺,让当事人时时处处感受到被尊重。四是要进一步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五、要让人民群众满意于清廉

人民群众是可敬、可爱、可亲的,但同时也是可畏的。对司法不廉现象,人民群众不仅不满意,而且非常痛恨。“人民法官为人民”不仅要“为”人民,还要“畏”人民。一个法官有一次不廉洁行为,他的功绩就要被大打“折扣”;一个法院有一名法官出了问题,整个法院的形象就会严重受 损。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腐倡廉形势,广大法官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下大力筑牢自身防线。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五个严禁”规定,紧紧抓住审判执行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五个严禁”规定的“紧箍咒”和“护身符”作用。二是要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充分利用正反典型进行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法官“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是要完善廉政机制,在健全完善“四不为”廉政建设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廉政监察员制度,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四是要加大惩处力度,对出现腐败问题的害群之马,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坚决清除出法官队伍,始终保持法官队伍的纯洁性。

总之,作为一名法官,必须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就如江总书记所说:“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在“人民法官为人民”“群众观点大讨论”等主题实践活动中,每一位法官要自觉做到“想为人民、能为人民、真为人民”,最终把“为人民”的各项举措化为人民群众的深切感受,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满意。

政工科 余志燕

篇2: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今年,在 “警民亲”活动中,我们开展的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资料及领导的讲话,我更加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胡锦涛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把群众当亲人”,是老一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是凝固的历史音符,也是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在回顾党史的时候曾深情地说:“我们党同广大群众的联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六十年的斗争历史形成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同志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在一起,提出评价一切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一条便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新时期的又一次继承和发展。

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时刻思考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建党8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 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们的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权为民所用,就是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情为民所系,就是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利为民所谋,就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联系到我们法院工作自身,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院工作者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也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在共和国首席大法官王胜俊同志的讲话中,传递出这样强烈的信号和信念:坚持群众观点理应是人民法院执法办案自觉的价值追求,走群众路线理应是司法事业科学发展正确的路径选择。

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精神旗帜,在全国法院高高飘扬;“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的谆谆教诲,在每个法院干警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在每次司法实践里开花结果。

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紧密一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更浓厚一些,服务人民群众的措施更扎实一些。近年来,人民法院在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在司法公正和司法作风各个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新步伐。各级人民法院的立案大厅、基层法院的人民法庭,是接触人民群众的第一道窗口。

方便群众诉讼,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这些窗口单位的功能设置,统一标志标识,规范工作制度,改进服务态度,真正把加强群众观念、改进司法作风、促进司法公正,融入到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的灵魂深处,努力把这些窗口打造成为人民法院的为民之窗、文明之窗、和谐之窗、公信之窗。

方便群众诉讼,就是要进一步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这是人民司法坚持群众路线的一面旗帜。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巡回审判方便人民群众诉讼的意见》;各地法院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色和自身实际,探索便民为民新路。“社区法庭”、“田坎法庭”,“院坝法庭”处处开花,“午间法庭”、“夜间法庭”、“假日法庭”随时开启。这些颇具特色的法庭,努力追求“让群众少跑一次腿,少花一分钱,少操一份心”,充分体现出人民法院便民利民的智慧创造。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走进乡野,走进社区,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司法的温暖和力量。

方便群众诉讼,就是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拓展服务空间。互联网时代为司法便民带来新的方式,注入新的内涵。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 网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增强与群众的互动;要因势利导,继续推广“电话立案”、“上门立案”、“网上立案、送达、庭审、评议”、“小额案件速裁”,以方便群众诉讼;要继续坚持网络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民意沟通信箱等服务方式,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增进群众的参与和认同。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加。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急剧增多,审理难度加大,案多人少矛盾突出。“5+2”、“白加黑”,在很多法院已成为法官们的工作常态。

篇3: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关键词:职业精神,疾控精神,文化建设

为继承老一辈防疫工作者“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追求科学、全心为民”的优良传统, 并结合时代特点、城市特点和工作现状, 总结凝练具有上海疾控时代和社会特点的“上海疾控精神”, 并以此凝聚、引领上海疾控系统不断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自2011年以来在全市疾控系统开展了“上海疾控精神”大讨论活动, 现将主要经验做法和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 主要做法

1.1 以需要为导向, 充分酝酿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1998年底。在客观回顾总结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 上海疾控人发现, 无论建国初期的防疫工作还是新时期以来的各项重大活动保障、慢病管理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与传染病各类日常监测、公共卫生突发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 以及援疆、援藏、援滇、抗洪救灾、抗击冰雪灾等等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 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干部职工始终带头战斗在第一线, 用无限忠诚践行着保卫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守卫人民健康的使命。而这, 依靠的就是一种精神。

当前, 上海疾控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公共卫生挑战, 而另一方面, 疾控队伍自身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瓶颈, 特别需要有一个符合时代和社会特点的精神作支撑和引领。2010年世博会结束后, 为加快上海疾控系统文化建设, 提升服务品牌, 凝练和发扬世博精神, 进一步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 中心党委反复调研论证, 在听取上海市疾控系统各级党组织意见的基础上, 慎重提出在全市疾控系统开展“上海疾控精神”大讨论活动的意见, 并下发“上海疾控精神”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在全市各级疾控中心开展大讨论活动。

1.2 以目标为动力, 精心组织

大讨论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2.1 宣传发动阶段。

市、区县两级疾控党组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形成人人参与的热潮。市疾控中心党委利用门户网站和《上海疾控报》开设专栏, 大力宣传引导作用, 营造浓厚氛围。各级疾控中心利用本次活动积极推进本单位文化建设。活动中切实加强信息交流, 及时上报大讨论活动进展情况、经验做法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1.2.2 讨论提炼阶段。

据统计, 全市近3 000名疾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 建言献策, 共收到75篇征文;中心党委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5次;针对各单位推荐的“上海疾控精神”候选表述词60余条;组织全市疾控系统广大员工参与网上投票活动, 使网上投票成为广大职工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1.2.3 论证确定阶段。

由市疾控中心牵头组织从全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中评选出代表上海疾控精神的关键要素词组, 并通过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反复修改完善。同时, 对职工提出的上海疾控精神表述词进行解读, 形成系列文章进行宣传, 形成共识。另外, 讨论确立了以十六字为表述形式的基本格式。据此, 形成了“曲突徙薪、博学明道、方寸纳海、健康为上”的十六字精神。

1.3 以大讨论活动为载体, 大力弘扬

上海疾控精神的总结凝练过程是全体疾控人员进行的一次深入自我挖掘、自我总结、自我凝练的过程, 也是一次行业自查、自省、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 有效促进了新老职工、不同部门职工、系统各级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精神凝聚, 激发了职工对疾控事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宿感, 对和谐疾控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012年8月15日, 中心党委召开“上海疾控精神”发布会, 在全市疾控系统掀起深入学习宣传和弘扬“上海疾控精神”的高潮, 用“上海疾控精神”指引上海疾控系统三千员工为保障城市健康安全、维护市民健康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2 几点体会

2.1 注重历史传承与时代特色相结合, 在继承中创新

疾控成立虽然才13年, 但其历史可以追述到上个世纪50年代的防疫站、劳研所、结防所、寄防所等各个专业防病部门, 大家在公共卫生工作条件十分落后、技术手段极其匮乏、生活条件异常艰辛的条件下, 靠着一股坚韧的毅力、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孜孜以求、忘我奉献, 舍小家顾大家, 一线防病, 为新中国彻底防治性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各类“瘟疫”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期, 我们的疾控工作者继续秉承历史责任, 面对SARS、甲流等重大疫情防治、面对洪涝、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对APEC上海会议、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 一次次担负起保卫城市健康、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责任。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上海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面临着特大型城市所带来的种种公共卫生新问题, 包括城市老龄化、外来流动人口、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特有的智慧和意志。

因此, 中心党委十分注重历史传承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 特别注重引导职工从挖掘疾控历史文化、挖掘老一辈防疫工作者的优良工作传统和精神入手, 全面总结;同时, 又结合时代要求, 把握时代特点以及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努力形成既尊重和发扬历史优良传统, 又扣准时代节拍的新“上海疾控精神”的准确用语。

2.2 注重市区联动、全员参与, 共同打造文化品牌

上海疾控是一个整体的品牌, 是一个行业体系。维护上海城市的健康安宁需要全市各级疾控系统的共同努力。2010年中心党委组织开展了党建机制创新研究工作, 其主要成果之一就是把全市疾控系统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从干部和人才工作方面寻求突破。该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卫生局系统党建研究专委会和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一等奖。

中心党委十分注重大讨论活动的广泛参与性, 要求在全市疾控系统展开, 要包括离退休的、在职的, 以及行业主管行政部门、院校等方面的人员。整个活动中, 中心党委先后通过市、区县疾控中心例会等平台进行宣传动员;并积极借助各种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组织工作。这些工作的展开, 有效推动了大讨论活动的进程, 有力促使系统职工通过大讨论活动, 逐步凝心聚力, 加快推动全市疾控工作的进步。

2.3 注重合理借力, 跳出疾控看疾控

上海疾控精神的凝练正确把握原则, 精神的提出, 既需要系统内职工的积极参与和传承, 也需要有来自系统外地客观评价。中心党委主动邀请系统外部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一同参与其中, 他们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其他兄弟单位或部门的实践、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体会, 系统全面地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实践证明, 中心党委在组织开展“上海疾控精神”大讨论活动中, 合理借助外部的智慧, 跳出疾控看疾控, 对于更加全面把握疾控特点和时代要求、对于更加形象、生动、准确的总结凝练上海疾控精神用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4 注重从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突出形象特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承担政府防病任务的专业技术部门, 上海疾控文化建设要有其鲜明的特点。在讨论中, 围绕“上海疾控精神”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中心党委牢牢把握几个方面问题, 即 (1) 要突出疾控的特点, (2) 要有比较形象的描述, (3) 要有一定的层次, (4) 要围绕行业的核心思考。在初步确立十六字用语后, 中心党委又组织多次讨论, 反复征求意见, 通过这一过程也加深了广大疾控人员对上海疾控精神的认同感, 进一步强化上海疾控精神的使命意识。

3 小结

篇4: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为推进“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好、讨论好、贯彻好、落实好,我院在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热烈讨论,确保活动开展不走过场,不流形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效,注重成果转化,用以指导以审判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确保通过所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在司法为民上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切为了群众,打造安民环境

安民心、顺民情,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出发点。针对当前社会转型现状,应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采取有效硬性措施,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在平安建设中,以“大学习、大讨论”为载体,应严格落实“严、关、教、调、快、抓”六字方针,即惩治犯罪分子,突出“严”字,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始终将打击的锋芒对准那些带有黑社会性质、严重危害安全、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犯罪,而当前刑事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刑事犯罪;提高审判质量,把好“关”字,要有重点地把好“立案关、阅卷关、证据关、责任关、权利关、素质关”6个关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落实“教”字,构建一套公正、客观、符合实际的科学教育及裁判体系,公正裁判各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注重“调”字,要有效采取“一个保障、两个借助、三个把握、四个到位”的运作机制;提高办案效率,要体现“快”字,积极推行繁简分流、全面加强流程管理、重点提高公开开庭率;参与综合治理,要讲究一个“抓”字,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可能诱发的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心里装着群众,拓宽便民渠道

人民法院要通过正在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组织,高质量要求,从热情服务、文明办案入手,彻底摒弃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群众深恶痛绝的办事作风,大力提倡微笑服务。

人民法院要发挥立案窗口作用,建立便民立案机制,要实行起诉、立案、咨询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的诉累,确保一般案件即时审查,复杂案件当日审查。要进一步完善立案、缴费一站式服务,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法院要调整立案庭、收费室的位置,让当事人减少不必的劳作和奔波,要设置阅览查询处和休息区,让群众享受文明、便利的服务。要建立便民导诉机制,设立导诉专栏,制定导诉措施,公布工作流程和制度,提醒当事人诉讼注意事项,更为便利地让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要建立院长、庭长值班制度,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讼指导,即时办理紧急事项,坚持有问必答、有诉必理、来信必复,即时办理和协调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要进一步畅通绿色通道,不断地通过“假日法庭”、“午间法庭”和“下乡巡回法庭”等制度的落实和对涉及老、弱、病、残当事人做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等措施,让当事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疑难信访案件,要实行“专家会诊”制度,对在来信、来访及在审判、执行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重要、疑难问题,由人民法院出面,邀请高校的法学教授和相关部门专家一起进行逐项分析,提出处理意见,跟踪办理情况,并结合案件实际,倡导人文关怀,防止矛盾激化。

凡事想着群众,推进护民力度

护民权、解民忧,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司法为民最终的价值取向,也是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主旨。

各级法院要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施行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要从立案、审理、执行三个环节入手,不断拓宽司法救助渠道,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在司法救助措施实施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可适当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对司法救助对象,救助条件,要建立醒目标牌,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人民法院应公开向社会作出承诺:凡属于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只要符合减、免、缓交诉讼费条件的,一律依法予以批准。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人民群众才能满意。对无钱委托的当事人,要在争取法律援助的前提下,对司法救助的案件要切实做到统一立案、统一审理、统一执行;优先受理、优先采取保全措施、优先实施救助(诉讼费、财产保全费、执行费全免)、优先执行;法院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要关注到位、审理程序到位、个案监督到位、强制执行措施到位、执行后财物交付到位。对身患疾病,行走不便或交通不便的特困当事人还要实行就地开庭、就地审理、就地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诉累。

工作依靠群众,改变亲民角度

司法为民,根本上是要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人民法院开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克服个别法官干警在司法过程中人为存在冷、横、硬、推诿、扯皮问题。

人民法院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成果转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对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以重点组织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主,还要进一步开展好“作风强化年、质量提升年”活动,要通过各种活动,拉近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要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法院的工作,就要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实践证明,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是法院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坚强后盾。同时,要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使干警进一步增强自觉为民服务、热情为民服务的意识。法院的各级领导要坚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经常深入办案一线,及时了解审判工作情况,听取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对群众在信访中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答复工作,能现场解决的当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做到不拖不瞒,定期予以答复。将服务态度、办事纪律、工作效率等方面内容做出公开承诺。要在廉政建设上,强化监督;在思想作风建设上,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制度建设上,要坚持以制度管人原则。

此外,能否开展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效,人民法院还要大胆地走出“衙门”,向社会“问诊”,让百姓“把脉”。要启动下乡征求、上门征求、会议征求、电话征求、邮政征求、信件征求、传真征求、短信征求等程序,广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做到百分之百登记,百分之百落实,百分之百整改,百分之百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人民法院新形象,才能提升人民法院的公信度,“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效。

篇5: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天涯法律网讯近日,琼中法院以各部门为单位,组织全体干警深入学习定安法院龙门法庭王亮同志所写的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是人民法官的根本态度》,从本院、本部门、本人的实际出发讨论如何做好人民法官、如何在工作体现法院的人民性问题。琼中法院在收到载有《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是人民法官的根本态度》一文的活动专刊后,高度重视对该文的学习,当即将该文印发各部门且要求迅速、认真组织本部门干警进行学习。干警通过学习该文,都认为对自己的启发很大:王亮同志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多年的老干警,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诠释了什么是群众观点,如何做好人民法官这一命题。作为和王亮同志同处基层的法院干警一是要在思想上树立坚强的人民性上下功夫,通过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二是要在行动上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以巡回办案、巡回调解、预约上门立案等方式深入基层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不把矛盾上交;三是在作风上体现便民,要多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辖区的社情民意以及人民群众新的司法诉求,杜绝衙门作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篇6: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作为司法机关的人民法院,作为人民公仆的人民法官,“权利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一定要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落实到审判实践中,科学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司法需求。不断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健全巡回审理、案件速裁速调机制、繁简分流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和信访处理机制,拓展司法救助渠道。

“群众观点”既是对人民法官旗帜鲜明的政治要求,更是对人民法官全面提高司法服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从思想上尊重人民群众,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才能主动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自觉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想人民群众之想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急所急,切实找准服务人民群众的差距,扬长避短,求真务实,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取信于人民。

“群众观点”是人民法院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司法权来自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特征,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牢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把密切联系群众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运用审判工作中,才能有效提升做群众工作的实践技能,才能事半功倍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审判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篇7: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民二庭 熊兴华

通过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学习,作为一名办案人员,我更加认识群众是我们工作的基础,群众满意是我们工作成果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是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同时也要依靠人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审判工作的最终目的。

坚持群众观点,最重要的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权为民所用,就是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情为民所系,就是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利为民所谋,就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法院既是国家审判机关,也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院工作者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也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近年来,人民法院在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都迈出了坚实的新步伐。司法依靠群众,群众参与司法;司法服务群众,群众认同司法。这是一条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人民司法事业紧密结合的新路。

篇8: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搞好一个专栏:在机关大楼前, 办好“以超常规措施推进动超常规发展”思想大讨论活动专栏;

开好二个会: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召开机关干部专题讨论会;

开展三项活动:开展建言献策征集评选活动、开展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活动、开展农机为农服务活动;

篇9: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的实施方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及怀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文件精神,2011年7月,靖州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 “扎实开展两项活动,有效推动三个提升”的工作思路,着眼解决法院干警宗旨意识、司法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争创“人民满意的好法院”为目标,以“人民法官为人民”为行动指南,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广泛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实践活动,法院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得到较大提升。现将本阶段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干警广泛参与。本院领导十分重视本次大讨论活动,院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学习文件精神。为加强对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成立了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各庭、局、室、队负责人任小组长,活动由政工室负责组织协调。并于7月上旬召开了全院干警动员会,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研讨活动开展具体方案,多方面听取干警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每一名干警都成为“群众观点大讨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导者。

二、强势宣传,形成舆论合力。法院坚持将宣传工作贯穿于大讨论活动全过程,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院领导组织办公室积极研究制定宣传方案,确定宣传重点,充分运用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宣传形式,进行大宣传、大发动,统一广大干警的思想认识,为大讨论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舆论环境。7月份多次联络电视媒体,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并多次组织全院干警向湖南法院网开辟的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专区踊跃投稿,成效显著。

三、形式多样,注重司法实效。为扎实推进“群众观点大讨论”学习实践活动,法院多方面、多渠道创新机制,组织干警认真学习领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同时学习***同志、王胜俊院长有关群众观点的重要讲话,为每名法官订购《人民法院审判理念读本》,要求定期写作学习心得,并举办经验交流,介绍各自学习经验,在打牢司法为民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的前提下,开辟新的渠道,推出多种措施,努力践行群众观点,坚持司法为民。

1、大力推广巡回审判,快速化解群众纠纷。靖州法院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将法庭办案延伸至乡、镇、村、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把庭开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把化解社会矛盾、方便群众诉讼的清风带进农家坝院。2011年7月定期安排干警下乡进行法律服务,快速化解了一系列群众纠纷。

2、编印便民诉讼手册,方便群众快捷诉讼。靖州法院为切实解决群众“诉讼难”问题,为群众来法院办事提供方便,特编印了近千份便民诉讼手册发放给群众。内容涵盖法院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能的介绍、诉讼须知、如何撰写起诉状等内容,并且在诉讼指南中标注电话号码,方便群众咨询。2011年8月5日刘勇院长还亲自带队,下乡发放诉讼指南,解决群众的法律疑惑。

3、加大人民陪审力度,提升群众参审水平。法院吸收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员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2010年至2011年人民陪审员人数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17人;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力度,规定每名陪审员每年培训课程不得少于30节,提升陪审员的业务能力,增强了司法的透明度及公信力。

4、创新人大联络机制,快步实现群众监督。进一步改进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络机制,一方面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实现有效地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及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人民的呼声,对座谈会上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落到实处。对群众的来信来访,通过书面、电话、登门、座谈、通报会等形式进行反馈,回应民生诉求,架起了法院与群众沟通的连心之桥。

此外,为防止大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确保大讨论活动的质量,法院还建立了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由监察室负责督查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将各庭、局、室、队的活动开展情况、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评考核,有效地保证了各项活动的实效。

从总体上看,“群众观点大讨论”大讨论活动在我院开展一个多月以来,进展较为顺利,活动态势良好,成效较为明显。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门之间活动开展不平衡,没有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少数党员干部没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性不够。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我院将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秉承司法为民的原则,重点放在找问题,定对策上,按照实施活动方案,稳步推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10: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2

近日,我院认真开展了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我对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立场有了新的认识。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我们审判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中,虽然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好条件,但如果不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也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种种背离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的思想和现象。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做好群众工作。人民法院既是审判机关又是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又是群众工作者,自觉地将党的群众观点落实到具体的司法工作中,积极回应群众的司法关切,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切实解决好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群众感情、群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

篇11: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群众观点大讨论活动”学习体会

办公室吕忠

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以及参考学习材料,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就是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这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政治优势。新形势下,更需要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自觉地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践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服务群众记在心里,切实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职责。工作上,要以干警满意为标准,围绕全院中心,做好本职工作,遵守院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车辆管理和使用,服务好全院干警和审判执行工作,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篇12:开展群众观点大讨论心得体会

关键词:群众观点,民主政治,人民主权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关于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一种根本观点, 它有其特定的思想内容, 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向人民群众学习等观点。这一思想经过总结, 在今天被概括为大家熟知的“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它与“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一起构成了群众路线的完整内容。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群众路线得以正确施行的思想基础和观念性前提。当前, 我们党的一些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很好地坚持走群众路线, 主要的问题也就在于群众观点的缺失。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确保群众路线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必须首先解决群众观点的树立问题。在本文, 笔者试就群众观点缺失的根源, 当代民主政治对于树立群众观点的积极意义, 以及当前如何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促进群众观点的树立等问题, 作初步探析。

一、现时期群众观点出现一定程度缺失的深层原因

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牢固树立的基本观念,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种观念今天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开始变得淡化, 群众观点较之过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与党所处环境的变化和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自身世界观的改造有直接关系, 但实际上在这些因素的背后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通过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 群众观点之所以在现阶段会出现缺失或扭曲的问题, 其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新形势下群众观点的理论支持相对不足

党的群众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具体说来, 它有两大思想基础:一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理论。它认为, 无产阶级政党既然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应当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二是唯物史观的创造者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实现党的使命, 必须是“一切依靠群众”。在今天, 我们党关于群众观点的思想教育, 也主要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不可否认, 这些观点从党性和历史观的层面全面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及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 所形成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 由于这些观点本身具有空泛性, 依此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并不能直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现实中的党群关系, 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如:既然执政党、党员个人也是政治主体和社会主体, 他们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一样, 都是一个客观存在, 都有自己的利益, [1] (P72) 那为什么还要求党和党的干部要一切为了群众?既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 党和党的干部可以凭借手中掌握的执政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对群众实行领导, 那为什么还要强调一切依靠群众?对于这些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 先锋队理论和创造者理论并不能给予具体的回答。一直以来, 我们党在思想教育中对于此类问题也作出了正确的引导和要求。从表面看, 这些思想问题似乎已经得到澄清, 但由于缺乏反映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完整理论作基础, 这种教育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出现利益分化的今天, 越来越难以触动人的思想, 从理论上帮助人们树立群众观点。

(二) 群众观点受到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消极影响

在如何对待民众利益的问题上, 我国古代也出现过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民本主义。它认为, 民众乃立国之根本, 根本稳固了, 国家才会安宁, 所以, 君主应“以民为本”, 施仁政于民。这一观点虽然因其明确的重民主张而具有进步性, 但它本质上仍属于君主主义政治思想, 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的统治, 实现长治久安, 重民则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民本思想自提出后, 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之后历代统治者的执政思维, 在今天, 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群众观点的理解和坚持。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群众观点本身就是对传统民本观的继承与发展, 它与传统民本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 [2]并且由于群众观点对传统民本观的批判存在着不彻底性, 使群众观点仍明显留有传统民本观的印迹。如现在有学者经过考证分析认为, 群众观点中“群众”概念, “作为承载丰富的政治文化意蕴的符号, ……仍然承袭了臣民概念的某些内涵”, 因此可以说, “群众概念凝聚着浓重的‘民本’情结”[3] (P23)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 使人们今天难以厘清群众观点与传统民本观的关系, 也致使党的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将两者相混同, 以传统民本思维对待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如在一些干部的心中, 虽然也装着群众, 但不能摆正党及自己与群众的位置, 不是将党看成是实现群众利益的工具, 而是将群众看成是实现领导者意志甚至个人私利的工具;一些人虽然也知道依靠人民群众, 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但由于有强烈的圣贤情结, 认为依靠群众就是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实现他们的愿望和想法。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 群众观点在他们那里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三) 群众观点缺乏现实力量的约束

群众观点的形成, 需要有相应的外部环境。在革命战争年代,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除了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 一方面由于党的成员大多是贫苦出身, 有着强烈的为群众谋福利的革命愿望;另一方面, 党在当时作为反动政权打击的革命力量, 要生存和完成自身的使命, 只能依靠群众的力量。正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 群众观点能够成为全党的共识。但是在今天, 这种外部环境已不再存在,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党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变为今天的执政党, 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国家权力这个中介发生的。这样, 党的权力的运用情况就反映了现实的党群关系, 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党群关系的理解和群众观点的认同。从政权性质讲,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权力的运用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和约束, 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 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权力的实际运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就使得一些权力执掌者在行使权力时, 往往忽视了群众的力量, 认识不到依靠群众的重要性;同时, 由于缺少约束的权力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会本能地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配置中进行权力寻租, 也使得一些当权者为了谋取集团或个人的私利而牺牲群众的利益, 在他们的心中, 也就不可能再装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二、执政条件下民主政治对于确立群众观点的积极意义

上述分析说明, 群众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存在着理论支持不足和面临观念性、体制性障碍等问题, 这正是群众观点未能得到很好坚持的重要原因。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在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今天, 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作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政治形式, 在基本目标和依靠力量等价值取向上与群众观点本身存在着相通性, “民主制度中蕴含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一切基本要素。不仅如此, 它还包含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贯彻实施的确定性程序和机制。”[4]具体说来, 民主政治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群众观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 民主政治能够为群众观点提供全面和契合时代的理论支持

群众观点是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观念。在执政条件下, 由于党群关系具体表现为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党与群众主要是通过国家权力发生联系, 要树立群众观点, 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党和群众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而实际上, 对于这个问题现代民主政治理论已经为我们作出了目前最为科学完整的阐释。“民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5] (P122) 。关于国家权力的归属, 民主政治坚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 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国家的权力最终属于人民。在这一基本主张下, 民主政治对人民、国家权力、政党的关系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它认为,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 由于全体人民不可能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人民便将这种权力授予自由选举产生的代表, 由他们制定代表民众利益的法律和组建“代议政府”。这样, 人民与代表、政府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与被委托的契约关系。根据这种关系, 代表必须就其行为对所代表的人民负责, 政府的权力要代表民众的意愿, 人民必须对他们的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而政党作为代表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政治组织, 必须通过民众授权才能获取执政党地位, 执政党经由法定程序进入国家制度体系, 依据法律授权和制度安排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

民主政治理论最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于, 它在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上提出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并依此在理论上对权力的产生、运用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设计和阐析。这些基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也为我们自觉树立群众观点提供了观念性支持。民主政治理论使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人民拥有国家的最终权力, 无论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还是党的干部, 他们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他们与民众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专制社会的君臣关系, 他们在行使权力时, 必须代表权力主体———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了这一思想作基础, 也能帮助我们的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党是人民的“工具”、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是“公仆”与“主人”关系的认识, 从而自觉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二) 民主政治能够为群众观点的树立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关于制度对人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作出过专门的论述, 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6] (P333) 针对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存在的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的问题, 他认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 一个是教育, 一个是法律。”[7] (P148) 两者中法律更为重要, “还是要靠法制, 搞法制靠得住些”[7] (P136) 。这些论述明确说明, 制度对人的行为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今天, 群众观点要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同样也需要这种制度上的保障, 而最能提供这种保障的就是民主政治, 这一点也正是民主政治对于群众观点作用最为突出的方面。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为群众观点的树立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不仅因为民主社会是法制社会, 民主社会有一整套法律制度, 这些制度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强制约束力, 更重要的在于民主制度体现了人们的意志和权利, 民主制度对权力者的约束实际上代表了民意的约束。民主政治为了贯彻人民主权原则, 确保国家权力及权力执掌者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接受人民的意志, 将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 即确定为法律, 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性, 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对社会进行治理。民主制度包括有选举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政治参与制度等基本内容, 它们通过对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所作出的具体安排, 进一步确定了公民的国家权力授予者的地位, 全面保障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如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和代议制度, 赋予了公民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权力依照法定程序定期收回和授予的权力, 使公民对国家管理者拥有选择权, 通过这种最有效的制约, 进而保证国家权力真正为民所有为民所用。正因为民主政治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权利和意愿能够通过制度的形式发挥着作用。这种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预防性和稳定性使得权力执掌者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这就会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不得不重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要求, 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保持“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三、当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强化群众观点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 我国已步入民主政治的轨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民主政治对群众观点的积极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它对于群众观点的积极作用目前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要使民主政治资源为党的群众观点所充分利用, 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还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在改革中进一步理顺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要在今天的执政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 关键是要在思想认识上确立“人民主权”的观念。在我国现阶段, “人民主权”虽然因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早已得到了法理上的确认, 但它在现实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民主权”的观念并未真正深入人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我们党自执政以来由于受历史影响还没有完全理顺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党政不分, 以党代政”的问题依然存在, 党的政治活动国家化及国家权力不断膨胀的倾向依然严重[8] (P82) 。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的实际权力, 造成了党与人民关系的疏离, 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对人民主权思想的认同。因此, 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真正树立起“人民主权”的观念, 当前最为紧要的就是在理论上澄清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三者关系这一重大问题, 实践中通过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现有的权力结构, 进一步理顺它们三者的关系。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应当根据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 坚持从“党政本位”走向“社会本位”的基本取向, 从根本上改变“党权高于一切”、“以党治国”的倾向, 逐步实现党“还权于政”、“还权于民”以及“还政于民”, 实现从“为民作主”到人民当家作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9]。只有这样, 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生活中真切感受到人民是权力的主体, 正确理解权力的来源, 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成是党和国家政治追求的目标, 自觉形成“一切为了群众”的观念;同时, 抛弃过去那种人民群众只能是受动和服从的错误认识, 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

(二) 大力加强公民观教育

群众观点作为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观点, 最终体现在党员干部对待现实的社会民众的观念上。因此, 要在执政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 除了应树立“人民主权”的观念外, 还必须进一步确认社会个体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看待群众在民主政治背景下的公民身份, 全面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树立正确的公民观。目前, 尽管“公民”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 但公民观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 人们更多地将公民看作是具有本国国籍的人, 而忽略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的本质规定。一些领导干部虽然也承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但对公民的权利义务作出了片面的理解, 他们只把公民当成义务主体, 而忽视公民是宪法确认的公民权主体。在他们看来, 公民只是行政权的相对人, 是服从行政决定和命令的客体, 而不是政府服务的对象, 不是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主体[10]。这些关于公民的观念带有明显的封建君臣观的痕迹, 它有悖于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中直接影响着党的干部对群众观点的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今天, 要克服这些错误观念的消极影响, 就应当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着力加强公民观教育。公民观作为人们对公民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的基本观点, 包括公民政治观、公民主体观、公民平等观、公民权利观、公民义务观、公民道德观和公民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11]。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共同反映了公民这一社会角色的规定性。因此, 在今天的公民观教育中, 要全面贯彻这些内容, 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针对当前公民观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要加强公民主体观、公民平等观、公民权利观的教育, 通过教育帮助党的干部正确理解公民的主体地位, 充分认识民众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三) 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制度对群众观点的树立有直接的规约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制度体系中, 这个影响作用最大的就是干部制度。干部制度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考评制度、行政问责制度等, 其中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 它是否体现领导的权力来自民众, 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对待群众观点的态度。目前, 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经过多次变革已经有了较大改善, 但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一直实行以官选官的模式, 即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 无论其标准、程序、操作规范等如何变化, 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始终是更高层次的干部, “上官”具有选拔任用“下官”的决定性权力[12]。这种模式在客观上阻碍了群众对权力的制约, 也难以保证在这种模式下所产生的权力能够充分重视和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要克服我国现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使其在群众观点的树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就应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要体现民主政治“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 就应当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实现从“以官选官”到“以民选官”的实质性转变。只有在改革中坚持这一方向, 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现象发生, 促进干部对上负责到干部对下负责的转变, 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中真切感受到“权为民所赋”, 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权为民所用”, 从而自觉树立群众观点。

参考文献

[1]徐敦楷.党的利益、党员利益、人民利益关系略论[J].社会主义研究, 2010, (1) .

[2]孔玲.毛泽东群众观是传统民本观的继承和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1994, (4) .

[3]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群众”概念分析[J].政法论坛, 2005, (2)

[4]鲁鹏.用法治精神解析群众路线的新内涵[N].北京日报, 2005-02-28.

[5]倪愫襄.制度的民主与法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1)

[6]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7]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8]叶国文.政党、国家与社会——中国共产党60年执政方式的政治逻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0, (1) .

[9]王贵秀.论社会主义改革的“社会本位”取向[EB/OL].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824831.html, 2007-06-05.

[10]郭道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观[N].检察日报, 2005-12-06.

[11]孙群智.论马克思主义公民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理论月刊, 2007, (8) .

上一篇:《企业形象策划》课程设计内容下一篇:安全意识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