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村结对共建

2024-07-21

学校与村结对共建(精选7篇)

篇1:学校与村结对共建

为全面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的有序开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和工作要点,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的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和脱贫攻坚成效,实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享、活动联办、先进联创、科学发展共赢、困难群众共帮”目标任务,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市供销社机关党支部与定点帮扶村范岗镇高岗村党总支结对共建,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2020年结对共建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有效转化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和“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成果,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双向服务、双向促进为目标,以“党建工作联创、党建资源共享、文明和谐共创”为抓手,通过结对共建,促进双方党组织在思想道德共建、经济发展共促、脱贫致富共享、兴农强社共赢等方面有新突破,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活动内容

结对共建活动采取市供销社机关党支部与高岗村党总支,市供销社党员与高岗村贫困党员、贫困群众结对共建、结对帮扶的形式进行。帮助该村加强政策指导、推进脱贫攻坚、壮大村级经济、治理村容村貌、争取项目资源、激发内生动力、筑牢战斗堡垒,共建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协议、有制度、有项目、有经费、有成效。

三、主要措施

在2020年结对共建活动中,充分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和作用,立足社情村情,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扎实做好各项共建帮扶工作。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举措,取得成效。

(一)健全组织。成立以联合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委员为成员的结对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安排联络员,加强日常联系和信息交流,切实把结对共建活动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二)制定计划。制定结对共建计划,签订结对共建工作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工作任务和责任义务。

(三)完善制度。建立结对共建责任制。供销社党组书记为结对共建第一责任人,贫困户不脱贫,结对共建单位不脱钩,党组织结对共建关系不解除。建立结对共建情况反馈机制。共建联络员,做好高岗村群众脱贫意愿、致富奔康能力与帮扶单位帮扶计划、工作安排的双向传导,增强帮扶实效。建立结对共建联席会议机制。供销社党组织书记担任召集人,双方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共建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商对策,完善举措。建立结对共建联动推进机制。市社党组织把结对共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重要任务,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细化共建方案,完善帮扶措施,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建立结对共建定期督查机制。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计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定期督查,严格问效,督促党员干部主动落实帮扶任务,面对面开展帮扶活动,把结对共建实绩转化成扶贫攻坚成效。

(四)加强交流。结合“七一”、“扶贫日”等共同开展学习教育、互动交流活动,组织结对双方党组织党员开展党纪条规学习、政策法律宣传、文明新风教育和科技致富、种植养殖技能培训讲座。全年开展党组织书记讲党课活动不少于2次,不断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五)聚力帮扶。将党组织共建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七个不落一个不少”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春季会战、夏季攻坚、秋季提升、冬季决胜”四大攻势行动。全面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责任,精准掌握高岗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在摸排走访、入户了解的基础上,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做到因户施策、精准滴灌、注重实效。采取捐资助学、支援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种植养殖信息、增加创收渠道、节日慰问和帮助做好“四净两规范”等多种形式提升帮扶成效,体现物质帮扶与精神慰藉的双重关怀,从思想上、生活上、生产上、技能上帮助结对贫困党员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切实做到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结合推进全市供销社深化综合改革,依托高岗供销社,以结对帮扶、产业帮扶、电商帮扶、基层组织帮扶、就业帮扶为抓手,为实施乡村综合治理体系“六大行动”、“三年强村计划”和精准扶贫、提供产业支撑,促进村集体、农民增收和基层社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我市脱贫攻坚进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篇2:学校与村结对共建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实现机关干部作风有新转

变、服务基层能力有新提升,村级班子与党员队伍建设有新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新改善、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有新增强、农业产业化格局有新推进、化解社会矛盾有新方法、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有新突破的目标,为法治、文联事业和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活动内容

(一)共谋发展思路。市法制办、市文联要根据村情民意,为村级发展“理思路、找出路、定项目、增收入”,帮助村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目标,充分发挥法制办和文联自身优势,结合村实际,组织优化资源配置,盘活集体资产。注重引导相关企业、技术推广机构与村“联姻”,建基地,设协会,引资金,上项目,办市场。因地制宜创办一个带动力强、群众致富快的产业项目,努力实现“一村一品”。

(二)实施共建工程。

1、实施产业发展工程。结合村集库区、山区为一体的自然环境,以及以板栗、茶叶为主体,以杉木林栽植、毛元竹开发、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山场畜牧养殖等为辅的产业特点,指导和支持调整农业种养结构,扶持种养大户,培育农民经纪人,为农民解决资金短缺、信息不畅,科技含量不高等困难,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扶持宏达矿业公司开发铅锌矿,带动当地群众就业。积极扶持开发仰天洼馒头寨旅游资源,彰显生态优势。

2、实施科技培训工程。积极联系协调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村培养具备实用技能的农村新型人才。

3、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五个中心”要求,指导村党组织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功能。协助村推进公路、桥梁、农田水利、农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进上营居民组农村示范点建设,彰显生态优势,美化生活环境,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4、实施干部锻炼工程。市法制办、市文联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机关初任公务员和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机关工作人员到村进行不少于4个月的实践锻炼,利用农村资源,培养机关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增长干部才干,增强服务意识。

5、实施困难群众帮扶工程。结合开展“党内温暖工程”、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和党员志愿者服务等工作,组织法制办、文联党员、干部与村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按照结对群众所需,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每人要结交一名普通群众朋友,通过交友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信息,帮技术、找路子、扶志气,不断增强他们自身发展能力。

6、实施和谐共建设工程。市法制办、文联党员要结合走访慰问、下基层等活动,积极帮助村摸排矛盾纠纷,协助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和疏导、引导工作。对土地流转、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纠纷,要深入群众中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协助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对涉法信访人员符合法律援助的,及时协调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结合实际,协助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三、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市法制办、文联党组织要按照“服务中心、建设队伍”的总要求,把实施“百千万”工程、创造争优活动、机关效能建设等载体紧密结合起来,统筹部署,整体推进。村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对接,定期将村情民意及时向法制办、文联党组织反映,共商发展对策。

2、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建双方党组织每年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切实做到共建工作常态化;建立共建活动日制度,每季度确定一天为结对共建党组织集体活动日,双方党员交流学习,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共建走访制度。市法制办、文联负责人每月至少利用1-2天深入村,与村“两委”共同研究涉及民生、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对策、想办法;建立结对共建联络员制度。建立共建考评制度,将共建工作纳入法制办、文联个人考核内容。对结对共建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每季度一点评、每半年一小结,每年年终一总结,三年圆满完成任务,确保通过上级组织考评验收。

篇3:学校与村结对共建

2010年6月18日李源潮同志在中央企业调研创先争优活动时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该做创先争优活动的表率和示范,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和企业的科学发展融为一体。“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作为创先争优的有效抓手,如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更好地互相学习,发挥先锋作用,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呢?笔者认为,要确保“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常态化,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自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以来,广西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党组织通过领导干部同普通党员结对、机关党组织同基层党组织结对、城市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以强带弱、好帮差、互促互帮,共建组织、共管党员、共抓队伍、共谋发展、共促和谐、共创先锋,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发展,在丰富结对内容、创新结对形式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说,“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已成为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有效平台,成为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和抓手。

1 广西国有企业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情况

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作为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国有企业来说,在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时,应以“推进企业科学发展,提高企业效益”为主线,更加注重企业结对共建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笔者以为,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完全可以借鉴党政机关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完善“结对共建,先锋同行”内容、形式及长效机制,以实现国有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在国有企业中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对内主要表现为党建带群建(坚持党建带群建,形成全面创先争优的格局;对外大致可以分为以强带弱、强强联合、依需结对3种模式。一是以强带弱型。如平果县企业党组织与村党支部连手共建,企业“五进村”,乡村做到“五配合”,培育新型农民,吸纳农村劳动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较好地体现了现代企业对乡村的现代化改造,反过来,企业也得到富足的劳动力、培植了新产业,密切与群众的关系,改善了企业周边的环境。采取同样做法的还有广西柳州国有独资企业柳州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与周边社区结对帮扶,由企业出资,通过建设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多种方式,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生活,引导居民开展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反之,社区的安定促进公司的发展。二是强强联合型。如广西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南宁市良庆区党委结对共建,共同研究加强公司与城区的开发合作有关方案,充分利用公司的平台和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共同开发项目,实现双赢目标。三是依需结对型,如柳州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在开展廉洁教育活动中,通过与柳州市第一看守所开展警民共建,给企业党员干部警示教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警惕性,做到廉洁自律,弘扬正气。

在国有企业中实施“先锋同行”活动,通过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引领作用,形成全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推动企业科学发展。通过党员突击队、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多种形式,引领企业党员在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我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开展下去,在多个地点设立建议意见箱,让党员和职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在企业党员队伍中开展比业绩、比技能、比奉献的“三比活动”,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既能提高党员的本领,又能增加企业的收益;企业回馈社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

创先争优重在经常,贵在长久。确保“结对共建,先锋同行”常态化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开展深化“结对共建”大行动,要进一步整合力量,扩大共建范围,要着眼于全面覆盖、全面提升开展深化“结对共建”大行动,积极推进各种结对形式。共建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组织、共管党员、共抓队伍、共谋发展、共促和谐、共创先锋活动。要着眼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解决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在加强党员管理、激励党员发挥作用、激发党组织战斗力方面,多想点子,多出实招,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2 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的对策

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双赢;坚持行业相同、地域就近;坚持“切合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共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打造科学发展战斗堡垒,建设推进科学发展时代先锋”。

2.1 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

企业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自治区总工会、共青团、妇联关于开展党群共建的要求,组织开展党群共建活动,加强对共建活动的领导和指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及活动督查指导小组,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共争共创活动,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创先争优,带动群团组织和群众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2.2 建立健全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下大力气完善服务机制。要形成定期征求意见及反馈机制。要结合实际,实行党委班子成员接待日制度或信访接待制度,为面对面听取党员群众意见提供平台;继续深入推行党内工作巡视、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定期将各单位即将推行的新政策或涉及广大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进行公开,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并认真进行解释答复。通过建立党员公开承诺服务制,为群众提供和创造更多便捷的服务窗口和平台。

2.3 建立健全党员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工作机制。我们把“共产党员服务队”“共产党员服务日”等主题性的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二要建立党员业绩考评机制。以中央明确的“五个好”“五带头”的先进性标准为参照要求,向党员明确提出思想觉悟要高于职工群众,业务技能要高于职工群众,使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在党员的工作业务中,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上。三要落实好党员权利保障机制。要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核心,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确立党员在管理和处理党内事务方面的主体地位。

3 结语

国有企业要在构建长效机制上有新进展。统筹共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效整合结对双方的党建资源,找准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按照有用、管用的原则,以理顺企业党组织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促进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发挥等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规范系统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着力构建与企业发展步伐相一致、与企业现代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雷建.创先争优为国企发展护航[N].企业党建参考报,2011-04 -11.

[2]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新华社记者问.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3/c_12 98999.htm,2010-05-13.

[3]黄志伟.在全市党群共建暨“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881d4ee5ef7 ba0d4a733b16.html,2010-09-15.

篇4:民国时期乡村学校与村政现代化

关键词:民国时期 乡村学校 乡村社会 现代化

一、乡村教育式微

乡村是农业社会的根基,中国社会的稳固与繁荣关键在于中国乡村是否稳定。清末民初,整个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危亡,政府在教育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举措,如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毁庙兴学等,标志着代表国家政权的新式教育开始逐渐迈向乡村。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等,但在中国乡村实行后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弊端,乡村文化危机凸显:“我国兴学以来,最初仿效泰西,继而学习日本,民国四年取法德国,近年特生美国热,都非健全的,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可见”【1】。

民国时期乡村社会日益衰败,社会无序化彰显得十分鲜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界知识分子对乡村社会颇为关注并身体力行躬耕于乡土社会,以教育为工具进行社会改造。1927年至1930年,陶行知创办了实验乡村师范学院,从事乡村教育实践。陶行知认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必须进行“根本改造”,因为这种乡村教育教人“看不起务农”,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不会生产劳动,只想往城里跑,这是死路一条。他认为应该“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为农民服务,要农民自立、自治、自卫,过幸福的生活”[2]。1920年,晏阳初留美返国后到处进行平民教育实验,提出“除文盲,做新民”的思想,并于1924年在河北定县创办平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四大病症。由于这四大疾患的存在造成了民族衰老、堕落、涣散。1933年平教会出版了《定县社会调查》,并针对四大病症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乡村教育日益衰败

清末,清政府曾下令将“各省书院于省城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国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3]城市、乡村教育资源的失衡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如民国学者吴景超就人才集中于都市现象作了精辟的分析,认为“都市之所以能出大人物的缘故,便是因为都市中百业发达,大人物有用物之地。一个只有几千人的乡村是养不起一个文明全国的医生。即使这位医生,是在乡下生的,他壮年的事业,一定在大都市医院里。乡村养不起好医生,也养不起大教授”。[4]费孝通也认为,“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一是他们并没有利用新的知识去改良传统社会,一是产生了一批寄生性的‘闭阀’阶层,既不能从生产中去获取生活,只有用权势去获取财富,从这方面说,现代新教育不但没有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任务,反而发生一种副作用,成了吸引乡间人才外出的机构,有点像‘采矿’,损失了乡土社会。”[5]

2.新式教育与乡土社会背离

新式学堂的新教学安排与乡村实际生产生活相冲突,且学校学费较贵,乡村中接受新式教育多为地主阶级,贫寒子弟无法承受。加上教科书更换频繁,教育内容不切合乡村实际需求,专对科学理论知识进行抽象灌输,缺乏应用性。陶行知曾有过经典性批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锦,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虫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6]与此相比,传统私塾没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相对随意性与私人性。

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教育的精神沃土并以独特的文化价值魅力而存在发展。张济洲认为:“教育与文化处于同构互生状态,两者之间互为涵化,具有相互渗透性、整体性和制约性,因而乡村教育改革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将文化要素作为一种独立的支持背景。教育改革必须主动进入乡村民众的生活世界,真切感受认知民众的教育需求和文化习俗,而不是根据政府的一纸命令强迫乡村百姓认同接纳,在老百姓那里,教育与生活是一体的而非游离于生活之外”[7]。

二、乡村社会的裂变

中国传统社会以乡村为基础,传统文化来自于乡村,引领社会历史发展。但“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曾经一直是不正常的。名流高士常居乡下。正像F.M.莫特所指出的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建筑物及日常生活其他方面差别极小,从这一点上,中国可能是唯一的国家”[8]。民国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发展越显荒凉呈陡然下降趋势。

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国的封建迷信在乡村产生巨大影响。清末民初,很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不如西方,是因为中国传统知识落后,封建迷信盛行。民国政府曾为此做了一些努力,1912年4月,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需改良,始能与世界竞争。”用政权力量去除民间“旧染污俗”[9]。1913年,内务部颁布《严禁巫术令》;1928年10月,内政部拟定《神祠存废标准》;1930年3月,内政部公布《取缔经营迷信物品业办法》。政府严行取缔封建活动举措,但是,这种对于相沿多年的风俗采取自上而下的改良不会得到民众的参与,许多落后风俗和社会问题禁而不绝。

近代社会剧烈变化使得婚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新式婚姻于清末时期已出现。1920年,《东方杂志》发表景藏的一篇文章《婚姻制度》,对于当时婚姻现象进行了解析。景藏认为古今中外婚姻状态可分为五种:掠夺、买卖、聘娶、允诺、自由。在当时的社会买买婚姻并未尽除,特别在广大农村,作为婚姻铁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各种婚姻陋俗持续存在。1935年,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拟定《倡导民间善良习俗实施办法》,专门对何谓善良之婚姻习俗进行界定。该《办法》提出四点意见:(1)提倡男女平等之合理婚期,逐渐改善旧式婚姻制度;(2)提倡集团结婚,依据集团结婚办法,普遍定期举行;(3)限制早婚恶习,保持种族健康;(4)举办婚姻登记,确定夫妻身份。[10]

三、乡政现代化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迫于外力交逼及西方政治思潮冲击,各项现代型事业次第开展,传统政治组织已难应付此新局面,古老帝国开始了现代化政权蜕变之路。

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成为乡村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作为乡村传统权威代表的士绅成为国家在乡村社会的代理人,以维持地方社会秩序。但这种政权形式是依照西方政治思潮人为设计的,并由上而下强制贯彻实施的,并没有达到它的初衷。在广大乡村地区,地方权力精英假自治之名,益行扩张其权力,乡村事务为传统士绅所宰制。

民国建立后,随着王朝国家向政党国家转型,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企图将权力延伸至县以下的乡村,加大对乡村社会控制动员以及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汲取能力,积极推动县以下基层组织建设。1928年7月,国民政府法制局草拟《县组织法》,经多次讨论复议,于次年6月正式公布。其后又制定《县组织法施行条例》、《区自治施行法》、《乡镇自治施行法》、《县自治法》等自治法规,粲然大备。[11]1928年9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以县为自治单位,县以下组织为区,区以下为村里,村里以下为闾,闾以下为邻。即区——村(里)—闾—邻四级模式。[12]1929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新的《县组织法》,将村(里)改为乡镇,县以下仍分四级,区—乡(镇)—闾—邻。每县分4至10区,每区由10至50年乡镇组成;县内100户以上村庄称乡,100户以上街市地方称镇,但乡镇均不得超过千户;乡镇居民以25户为闾,5户为邻。闾邻制取代明清乡里制度打破了绅士来调节地方与国家关系格局,将国家权力直接贯穿乡村社会,扩大政治参与范围。1934年颁布《改进地方自治原则》,改县——区——乡(镇)—闾—邻,五级制为县、乡两级并推行新县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适应战事需要,国民政府加大向基层社会渗透扩张,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大量吸收新党员,尤其到了40年代,国民党扩大组织网络,在各县党部以下增设区分部,增建三青分团,后来还将党团合并,增加党员人数,以扩张其社会政治基础。同时,1939年开始实行“新县制”,着力构建“区——乡(镇)——保——甲”四级模式以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中央政令由省到县、区、乡、层层下达,连甲长也成为国家政权的“跑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一直构筑到各家各户的大门口。国家政权的扩张和渗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蒋介石的设想中,一个党政双管齐下的“全能主义政治蓝图”是这样的:“政的系统:中央政府—省政府——县政府——乡镇——保——甲——户;党的系统:中央党部——省党部——县党部——区党部——区分部——小组——党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蒋介石特别要求基层党部吸纳保、甲长入党。他说:惟有保甲长都是本党忠实的党员,革命力量才有确实的基础;唯有本党党员踊跃参加保甲,我们才能够真正实行三民主义。 1946年民国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县以下为乡(镇),乡(镇)内之编制为保甲,县的面积过大或者特殊情形者得分区设置……这一规定,将乡镇纳入了国家正式的行政区划范围内。保甲制度,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通过保、甲、区的权力分配,实现国家政权对村落社会的直接控制。

国民政府推行“保甲法”排斥了乡村中乡贤或长老的权威地位,政府任命的保长、甲长、区长取代了乡村中教化权力:保长负责维持新学、修筑道路,并为整个国家的近代化从事各种公共事业,传达上急政令、完成征收赋税等责任。清末民初乡村基层政权结构处于频繁的变动中进行,国家政权不断向乡村扩张,造成传统乡村政治权力失衡。不管是晚清的“地方自治”还是民国时期“新县制”都只是停留在机构建立和身份委任表面上,并没有对基层政治现代化的整合。随着国家政权组织内卷化,乡村政治文化陷入整体性危机——绅士城市化,乡村精英离乡,劣绅横行乡村,百业凋零,农村破产,乡村文化趋于荒漠化。

四、结语

随着科举废除和新式教育兴起,乡绅的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破坏了千年来士绅阶层在乡村社会的常规继替。学校在培养乡村民众政治素养,实施政治动员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37年抗战期间,学校在宣传观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范围不仅在校内,还涉及偏远乡村。实际上除了政治宣传外,学校作为一个现代机构往往会被动员参与实际的基层政治工作。

但是要构建出相对完整的乡村基层政权,需要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乡村民众的支持。按照战前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规定,保甲人员需符合一定标准,例如保长需为师范学校或初级中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力者;曾任公务员或在教育文化机关服务一年以上者,曾经训练及格者;曾办地方公益事业者等。这意味着受过学校教育的民众更有可能参与到乡村基层政权建设中来。1939年实行“新县制”以及1940年实施国民教育制度后,乡村的中心小学和保国民学校就更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机构了,而是实现“管、教、养、卫”合一的“乡村自治”政治机构。一批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初、中等的学校毕业生,成为基层政权组织的中坚力量。

国家政权力向乡村基层渗透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国民党组织扩充和党政机构向下延伸的背景下,那些受过不同程度学校教育的乡村民众,不但被吸纳进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也被吸进了国民党组织。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批受过不同层次教育的乡村民众开始在乡村基层的行政、党务、民意机构(乡镇代表大会)扮演各种政治角色。虽传统私塾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还占一定比例,但已不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主体。

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华民族不断寻找各种摆脱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现代化方案,从而在全球现代化大潮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在种种现代化方案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就是根本性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1)[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陶行知教育文选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吴景超.都市社会学 [M].上海:上海书局,1989.

[5]费孝通.乡土重建.费孝通文集(卷4)[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张济洲.“乡野”与“庙堂”之间——社会变迁中的乡村教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陶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文化).

[11]陈之迈.中国政府(第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45.

[12]钱端升、萨师炯.民国政制史[M].(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社会变迁》(项目编号2010q109)阶段性成果。]

篇5:社区学校结对 共建促和谐

——民富社区科技大学结对共建经验材料

(2011年11月27日)

民富社区在新兴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整合社区、学校教育资源,创建和谐社区,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深化州、市两级政府及街道提出的相关精神,自2008年开始民富社区与延边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四年来,科技学院参加社区活动100余次,志愿者达300余人。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了社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社区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和必要的设备设施,对学生进行环保、社会公德等教育为目标,发挥两个单位的整合作用,以共建促党建,以共建促发展,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如今,社区大学生志愿行动已成为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为延吉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并巩固取得的文明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

爱心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根据辖区外来务工家庭文化层次不高、子女教育落后、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的现状,社区因势利导,开展起了“科大学生给留守儿童义务家教”的活动。活动开展以来,科大的“小老师”及留守儿童每周六、日都会来到社区,通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知识辅导,进而相互交成朋友,由智力支持发展到了精神温暖。四年来,爱心助学,已经从当初的几个小老师壮大到现在的六十多人,从一个小组发展到了整个学院,受帮助的贫困孩子也从4个达到了20多人次。为使“爱心助学”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让辖区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爱心助学,富社区利用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硬件设备,大学生志愿者为受助学生开展书画、乐器等特长培训,并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为其做心灵伴护,以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和得到全面发展。如今,孩子们学有所乐,学有长进,且大手牵小手共同服务社区,爱心闪耀。

清洁卫生、美化辖区环境。四年来,科大的志愿者们每至周末卫生日都会届时光临民富社区,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科大的大学生志愿者们都不会被任何外界环境影响到情绪,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捡拾白色垃圾、清洁辖区花园杂草、清理大街小巷的野广告、反宣品等。每次活动同学们都干劲十足,毫无怨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志愿者们,一点也不矫揉,拿出和男生相同的担当的勇气、劲道,一同劳动。每次活动结束后,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焕然一新的卫生环境,大家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同时向居民进行宣传,向广大居民发出倡议,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创城工作,培养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习惯,积极开展绿化、美化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讲卫生、保环境、好市民,共建美丽、干净的家园。进一步扩大创文明卫生城的社会影响,提高全民参与创城、美化环境的意识,推进我社区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及身为科技学院学生的高尚品格以及责任感。希望志愿者们能坚持不懈,继续努力,更多尽到作为青年志愿者该履行的义务责任,真正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多做贡献,丰收更多心灵的礼赞。

温情服务孤寡、独居老人。自民富社区与科技大学结对以来,充分依托社区基层组织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以社会的现实需求为导向,整合大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与需求单位对接,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依托大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正在开展的服务,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如通过为老人教电脑、读书报,陪伴老人上街、散步,帮老人询医问药,助老人处理家政,照顾老人生活,发挥专长、尽己所能,为老人们精心编排表演了“夕阳无限,青春护航”等精彩的文艺节目,逢年过节慰问等多种方式,不仅丰富了老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为老人营造了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使老年人生活上有温暖,精神上有慰藉,学习上有老师,心灵上有朋友,从而更加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尊老激情,使他们牢固树立了敬老观念,展现了新时期当代大学生身体力行,乐于奉献的精神面貌,进而推动整个辖区的敬老、爱老、为老的氛围和工作。今后,民富社区将进一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规划、助老扶残、美化环境、文艺演出等多项志愿服务,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和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加实践创造平台。

青春是人生篇章中最为华丽的一段,年轻的生命燃烧着对世界的无限期待。延边大学科技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民富社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指引下,探索的“服务社会---发展壮大”的良性互动发展方式,大学生志愿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辖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结对子,为清洁卫生、美化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受益。在民富社区树起了一面弘扬新时代志愿者精神的旗帜!

篇6: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共建实施方案

为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均衡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整体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加快教育名校建设步伐,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城乡结对帮扶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加快薄弱学校发展步伐,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生态区域教育。

二、工作原则

实施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结对帮扶应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科学合理。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校际教师合理流动。

——公开规范。规范教师结对帮扶的程序和办法,公开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规范运行。

——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教师结对帮扶,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消除教师后顾之忧,引导教师积极支持、主动参与结对帮扶。

——促进发展。保持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避免“削峰填谷”,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三、工作目标

实施教师结对帮扶,以年轻校干、骨干教师、超编教师为重点,调整、优化教师配置,使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缩小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分布差距,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初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四、教师结对帮扶工作的内容

1、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和我校布局结构调整要求,坚持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与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教师调整补充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含领导职数及人员结构比例)内,组织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师资配置效益。

2、交流范围。我校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原则上在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教师结对帮扶应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逐步扩大教师结对帮扶范围。

3、交流对象。(1)45岁以下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2)无农村任教经历的教师。(3)职称聘任及评审的相关人员。(4)教研员。(5)年轻校干。

4、交流原则。(1)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2)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交流。(3)职称评审、聘任岗位不足学校向岗位富余学校交流。(4)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5年)的校干的交流。(5)教研员轮岗支教。(6)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不满一届的校长,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原则上不参与交流。(7)为保护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校干、教师,经区教育局批准,可不参与结对帮扶。

5、交流形式。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1)指导性交流。将应交流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

(2)岗位竞聘交流。教育局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结对帮扶。

(3)校际协作交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的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教师协作交流,经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4)个人申请交流。符合结对帮扶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经学校和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交流。

五、工作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师结对帮扶激励机制

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对长期在农村任教、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积极参与结对帮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在推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可优先聘任中、高级职务;交流到异校中、高级岗位的教师,其在原学校聘任的中、高级职务予以保留。

(二)发挥教师职称评聘导向作用

实施城区学校教师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支)教1年的经历,其中城区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次年具有评审资格的教师,当年应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新获得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次年去农村交流支教2年。

(三)消除教师后顾之忧

切实解决教师交流中工作、生活等困难,因病、孕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纳入交流。为参与结对帮扶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平台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业务潜力。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组织实施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我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二)加大政策宣传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对帮扶,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师结对帮扶工作,为推进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引导教师更新职业观念、服从大局,自觉参与结对帮扶。教师结对帮扶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交流方案要向社会和广大教师公开,要加强对教师结对帮扶工作的监督,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队伍稳定。

(三)完善考核管理

篇7: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协议书

甲方:××乡村学校少年宫

乙方:××市××镇××村委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结合,让更多的农村未成年人共享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农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减少城乡差距。进而改善农村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全面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甲乙双方就开展结对共建文明活动达成如下协议:

1、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努力营造良好的共建氛围。

2、结对单位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联系,做好结对共建的各项工作。共建单位要高度重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硬件建设,自我加压,自求发展,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的基础上,使“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层次规模。

3、相互协作,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着力提升教师内力 在音、体、美、科技制作方面。××镇××村委要发挥单位人才、技术优势,委派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或其他时间兼任“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员,开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开展智力支援实践活动。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4、建立协调沟通机制。××镇××村委与××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实行定期互访制度,××镇××村委向××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提供必要的的物质支持,并向××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派出志愿者,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5、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时间为年,从年月开始至年月止。(期限一般为2-3年,结对双方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一份。

甲方:乙方:

(盖章)(盖章)

上一篇:围城读后感800字高中作文下一篇:煤炭盘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