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预习法

2024-07-07

快速阅读预习法(通用9篇)

篇1:快速阅读预习法

为了培养和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必须进行一系列科学的、严格的训练。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计时训练法,即是其中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简便易行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借助计时手段,通过快速阅读练习来校正不良习惯,逐渐扩大瞬间“识别间距”,以达到获得快速阅读能力的目的。美国速读专家弗赖博士称这种方法为“已知的训练法中最好的一种”。

(一)计时快速阅读训练的基本原理

计时快速阅读训练的原理是:依据人的自身潜能,通过由易到难的系统训练,逐渐增大阅读者感知文字的瞬间识别间距,从而获得快速阅读的能力。人们在阅读时,眼睛始终处在运动与停顿相互交替的过程中,每次眼动和眼停的时间都很短暂。据心理学研究,人们只有在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因此,要提高阅读速度,就要设法在每次眼停时感知较多的文字量,即增大瞬间识别间距。增大瞬间识别间距的关键,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以词为单位来阅读,而应在瞬间把握住较大的意义单位,一组一组地去读。如这样一个句子:

(1)〔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这些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比较一下两种读法即可看出,第一种读法识别间距小,表明阅读能力较低。第二种读法把十六个词合成六个意群来阅读,识别间距较大,阅读速度就要快得多。阅读时识别间距的增大,一方面减少了眼停的次数(由16次减少为6次),因而直接提高了阅读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把句子划分成为数不多的意群,也就更便于把握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因而有利于提高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人们的阅读过程,并非简单的眼睛运动,而是一个“阅读领悟过程”。这种“阅读领悟过程”是一种思想或心理的现象。能够阅读得快,一眼看了两个词或三个词,固然是重要的,但更主要的还在于我们阅读时的思想过程——在快速阅读的瞬间把握住词语的相互联系。因为思想过程是将这些词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领悟的。比如“挨了假洋鬼子打的阿Q越想越气,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这句话中,作者要传达给读者的意思并不能从单个词中去领悟。句子中有些词意义比较实,如“阿Q”;而有些词意义较虚,像“毒毒的”、“越”、“造反”等等。但无论虚与实,它们都难以表示明确的意义,只有将它们组成词组一类较大的单位时,意义才比较明确。最后,再由它们相互组合,才能共同表达“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后很生气,毒毒地点一点头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这样一个特定的意思。

有的心理学家把能够表示较明确意义的单位称为“完形”,意思是“组织”、“整体”或“模型”。完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头脑是按照意义单位而工作的,如果我们要从文字材料中去寻找作者告诉我们的意义,就不能从单个的词中去寻找,而要从词组、句子和段落这些单位中去寻找。这样才能领悟作者在这些文字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从心理学上来说,阅读能力低的原因,是由于处理的“完形”小。因此,阅读能力低的人读较短的句子还可以,读较长的句子就有困难了,一个较长的句子包含着很多字词,这些字词首先组成一些较小的词组;这些词组再组合成更大一些的词组或分句,然后共同构成一个较大的完形。我们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设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驾驭更大一些的完形。你驾驭的完形愈大,阅读速度就会越快,理解率和阅读效率就会越高。

领悟较大的“完形”,经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应当先从阅读简易读物做起,熟悉书面语言中常使用的比较简单的句子类型。这些简单的句子类型熟悉了,再逐渐加大难度,去掌握比较复杂的句型(较大的完形)。一旦我们掌握了较多的句式类型,我们就能够在快速阅读中迅速判明各类句式的含义,从而有利于阅读速度的提高。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较长的例句:“瞿塘峡西口原有一横亘江心的巨礁,名叫滟?滩,使船只经常遇险,这巨礁现在已被我们的航道工作人员用炸药炸掉了,往日的险情不存在了。”这个长句意思比较复杂,对阅读能力不高的人来说,很难一下子就把握住它的全部意义。长句由七个短语组成:①瞿塘峡西口有一巨礁;②这一巨礁横亘江心;③巨礁名叫滟?滩;④滟?滩过去经常使船只遇险;⑤巨礁现在已被炸掉了;⑥巨礁是我们的航道工作人员用炸药炸掉的;⑦巨礁炸掉以后,往日的险情不存在了。如果在平时的练习中,对这几种简单的句子类型能够熟练地掌握,再来看这类长句子,就能在快速阅读中迅速理解。总之,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必须循序渐进,努力增大识别间距,逐渐培养驾驭更大的意义单位的能力。

(二)计时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

计时训练,既可集体训练,也可单独进行。集体训练的具体做法是:

(1)选择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要求学生尽快地读完。

(2)精确地记下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来说,时间的计算应当精确到秒。但如果由教师在黑板上统一计时,也可以精确到10秒。

(3)不看原文,凭记忆回答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十个测试题目(详见18页),并计算出理解率。理解率是答对的问题数与受试问题的百分比。

(4)将阅读速度(每分钟阅读的字数)、理解率与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阅读效率)分别记录在表一内。训练十次左右,就可以按表二和表三画出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进步曲线图,从曲线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进步的幅度。表三阅读效率表:

表一:快速阅读训练检测表

表二:阅读速度表:

表三:阅读效率表:

个人单独训练与集体训练的方法基本相同,但应请老师或同学帮助设计测试题。

篇2:快速阅读预习法

一.要求入手法。阅读文段,应该先看要求, 顺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能回答的问题 就用铅笔在原文上勾画一下,或记在草稿纸上。读完一自然段,就把一自然段的大意简要地写在草稿纸上,以 便把意思或结构相近相类的自然段并列在一起,为领会整个文段的内容或划分意义段作准备。这样读完一遍, 阅读题的`答案轮廓就出来了。若有些答案尚未搞清楚,再去定点阅读某一部分;需要阅读整个文段的,才阅读 整个文段。这样答题既快又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

二.文体特点入手法。一般每个文段都属于一种文体, 或是某种文体的文章节选。可根据文段所属的文体 快速阅读。若阅读的文段是记叙文,可按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去分类理解。以记人为主的文段,可按角色 亮相、角色干些什么、角色给人的印象去切分;以叙事为主的文段,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切分;以 写景状物为主的文段,可按景物出现、景物的特征、景物给人的感受来切成。记叙的文段,还可从时间、空间 、事情的角度去切分,化整为零。若阅读的文段是说明文,可按交代说明对象的次序、说明对象的特征去切分 。

篇3:快速阅读预习法

快速高效阅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效阅读不仅是一种方法, 而且是一种能力, 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中占据首要地位。高效阅读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 它将为学生目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些学生无论是平时阅读文章还是考试时, 要么费时长, 要么质量不高。不同于一般的浏览, 快速阅读依然注重阅读的质量, 是创造性地理解所读文章的一种过程。为了同时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教师可以探索相应的办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步骤, 让学生阅读时遵循这些方法, 形成固定的“阅读定势”, 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既讲速度又求甚解。我总结出了阅读中的七个注意点, 让学生牢牢记住, 他们只要一看书, 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下面七项内容去读:文章的题目, 文章的作者, 文章的出处及发表时间, 文章的基本内容, 文章所涉及的重要事实 (或重要词语、句子) , 文章的特点或有争议之处, 文章的新观点、新思想以及读后的启示。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的浏览, 甚至研究问题时所寻找的内容, 而且其中不仅要有记忆, 还需要有思考, 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取有用的信息, 忽略次要信息, 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 也会相应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快速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快速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几个属性构成: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 阅读文学材料的无声性, 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通过快速高效阅读课题的推广研究, 教与学两方面都要有众多的收获, 取得显著成效。

一、从教的方面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全体课题组成员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和自身语文教学素养方面均要有长足的进步

1. 阅读教学的理念有所更新。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1) 提高阅读速度, 不低于1000字/3分钟。

(2) 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善于概括所读内容要点。

(3) 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 先培养阅读的兴趣。

(4) 分析理解所阅读的内容, 善于汲取精华, 剔除糟粕, 全面准确地理解所谈内容的要点, 把握作者的意图。

(5) 学会速读、跳读、浏览、泛读等方法, 提高读书效率。

(6) 多方位多角度去读内容, 阅读中善于联想、比较、鉴别, 有个人独到的心得, 获得美的享受。

(7) 知人论世, 正确评价作者及作品。

(8) 深入思考所读内容, 从中发现规律和本质的东西。

(9) 迅速捕捉到所读内容的主要观点和自己所需的主要材料。

(10) 善于在阅读中运用联想、想象、比较和迁移, 以提高阅读效率。

(11) 创造性运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观点。

(12) 汲取精华, 充分利用,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13) 抓住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作品的阅读规律。

(14) 善于学以致用。

(15) 善于运用比较, 能举一反三地通过阅读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

教学最大的失败是让学生死记一些抽象的法则和概念, 因此, 阅读教学也不能只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笼统法则, 而应该通过阅读教学的过程, 不断增加学生阅读的具体经验, 让他们一点一滴地感悟, 从而逐步上升到抽象的高度。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内在因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刺激———强化的作用, 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各种媒体的利用, 让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经过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 丰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体系, 形成本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色。

(1) 做到课内阅读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步进行, 协调发展。

(2) 做到课内外阅读教学资源相应融合, 互为补充。

(3) 促进传统阅读教学资源与现代阅读教学资源的交互碰撞, 优胜劣汰, 适应时代的需求。

(4) 注重学校教学资源和社会、家庭教学资源的互动渗透。

3. 要始终把课堂阅读教学的研究放在突出地位, 积极探究尝试创新型和专题研讨型这两种阅读教学课型。

二、从学的方面说, 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科的日常管理, 培养和确立快速高效及质、量并举的阅读理念

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对人的学习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学生还是耗时费力低效地阅读, 就不能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

另外, 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科学化的阅读训练, 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实用的阅读方法, 并能运用自如。

读书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来做选择。首先要选文明健康的, 其次要选有益有用的。选择书籍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教师推荐、家长推荐, 也可以由学生自选, 学生间互相推荐, 图书馆、新华书店的介绍等。教师要做有心人, 收录一些十分适宜不同年龄学生的书籍, 整理归类, 分期分批地向学生推荐。

不同的书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要认真、扎实、逐字逐句地读;略读就是粗略地读, 只需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就行;翻阅就是随手翻看, 看看目录、标题, 或一目十行地掠过, 或抽看部分页面;诵读是一种传统的最常见的阅读方法, 放开声音, 反复地读, 直到熟练地记住并准确理解为止, 即“熟读成诵”。

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目标上, 应当把阅读的主要精力放在挖掘文章的主旨上。只有弄明白文章的主旨, 阅读的目标更明确, 才能收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避免主次不分。

1. 培养每天阅读、专心阅读的良好习惯, 集中注意力, 每天都有所收获。

2. 培养善于思考、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动脑, 在读到有独特体会的句子段落时, 要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为将来的阅读写作做好铺垫。

篇4:现代散文“五步”快速阅读法

第一步,阅读散文时要快速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题目,即内容的精髓。执教者要引领学生进行设问。第二步,快速地看每一段的首句和尾句。首句和尾句通常能够概述并总结本段的内容,能大致了解文章的梗概,或找每一段的中心句。第三步,明确作者描写主要对象,这个对象要么是景物,要么是人物,再看这个对象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从而受到启迪和感悟。引领学生梳理文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两句说的是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文章是有路的,好的文章是绝对不会乱走的,作者行文时要有清晰的思路。这一步就要指导学生快速梳理文章的文脉。第四步,在快速阅读的过程当中,在瞄准作者写作对象的同时并找出这个对象有什么特征,这种方法操作性比较强,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就寻找形容词并找它的评价语;第五步,后几段,悟主旨。在后几段中,找出作者的情感词语,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揣摩文章的主旨,从中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第一步看题目、提设问

阅读文章首先看一下文章的标题,标题可能就是界定了这篇文章的范围,隐含了作品重要信息,这个标题可能是一景物,也可能是一人物。老师引领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先抓住题目,咀嚼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缘疑而读,激发学生对标题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主动设疑,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的积极状态,让学生对标题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景物,这一人物,这一件事呢?从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体悟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008年的北京高考散文是《碧云寺的秋色》,让学生快速锁定范围,是碧云寺的秋色而不是香山、长城的秋色。是秋色而不是秋天,一定要有颜色,是五颜六色的秋色,颜色在文章里边确实是描画的重点内容。我们拿到题之后先看文章的标题后去设想相关的问题,这个设想的内容可能就是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第二步览首尾、知梗概

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看陈述的对象是什么?接着快速地抓首句和尾句,这样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是什么。大致写了哪些内容。

再以《在西域读李白》为例,我们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作者为什么在西域去解读李白呢?西域给了李白什么呢?我们抓它的首旬和尾句。先看文章第一段的最后的一句话,“说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这是提了一个设问句。可想而知,回答一定是在后文。在阅读后文当中一定要把首句和尾句抓住,而每段的首句是什么?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点了标题,尾句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那西域人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再往下看,紧接着在第三段当中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那就是唐朝和李白相遇,李白又和唐朝相遇,说出了唐朝和李白那种相容相生的关系。第四段首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鼎盛时期。如果没有唐玄宗的开明、雍容开朗,也就没有李白。反过来说有好多人生活在大唐却成为不了李白,因为李白本身具有的特质是其他的诗人不能具备的。说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去许多光辉。这就是首尾句,我们要把它抓住并勾画。紧接着说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在李白所有的诗文中都多多少少地有所体现,文章几处说他漂泊,再往下读,这是一个重点的句子。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里带有“侠”的这样一个概念。

快速阅读的前两步,让学生快速界定文章的范围,少走弯路,在第二步的时候要快速地浏览首句和尾句,大致理解它的内容。在解题过程当中,这两步能够最快地、最直接地进入文章,并且能够快速把握文章的大意,比较准确整理答案。

第三步抓对象、理文脉

第三步要快速看文章重点描述的对象,对象的生存状态是怎样?这种生存状态给读者一个什么样的启示,而后梳理文章脉络。

阅读文章的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心灵”就是一个中心词。让学生在勾画每一段有心的字或词。第二段,心霎时像一泓宁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下来。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紧接着第三段,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画的地方就是答题时所要整合加工的内容。秋天看树的时候也有此类的句子: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但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这里说“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那么什么是成熟呢?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这一段说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理解到秋天的树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棵树起码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那就是说这棵树是一棵完善的树,这就是作者的感悟。在下一段当中又描述冬天树的生存状态,“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它与脆弱无关,而且我们只是和树在一样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

了解对象的生存状态,就能够体悟到作者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在作品“形”中体现“神”。从作品对象的生存形态中索“理”。

第四步寻形容、画评价

第四步是锁定描述对象之后,要寻找描写它的形容词,找作者抒情和评价语。还是《冬日香山》这篇文章,《冬日香山》在设问标题的时候我们就想:作者看到香山的魅力是什么,他集中着重写了香山的什么,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指导学生快速搜索写了香山的松柏。冬天香山的松柏最具一种性格,这种性格是什么?经过引领快速索到一句话,“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看一下山的巍峨和松的伟岸,先是对山的一种评价,而后是对松的一种评价,巍峨和伟岸是形容词和评价语,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后文中还有,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也是对它的评价语。只留下长青的松柏来做自己的山魂,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这些都是抒情语和评价语。

第五步后几段、悟主旨

要快速抓住作者的主旨,一定要快速抓取后几段的阅读,要抓作者表达情感的主旨句。文章的主旨就是通过文章中某景、某物、某人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主要找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情感词并勾画出来,快速体会作者要褒扬什么,要呼唤什么,要批判或讽刺什么?在勾画时一定要抓住要点,进行信息整合再来规范答案。

文章后几段一定要重点地阅读。因为后几段是最具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提升主旨、升华内容的词句。就像《在西域读李白》最后的两段,对李白的评价是:大笔横扫,狂飙突进,洞庭烟波-----而且是骑着精神马队飒沓而来。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呢?写出那样剽悍、洒脱、飘逸的诗句呢,就是因为他在西域生活了一段时间,有着西域民族的血液,有着西域民族那种剽悍纯粹和猛烈的性格,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

篇5:略读法快速阅读训练方法

略读就是一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的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略读速度应当是最快的阅读速度来阅读书籍和文章。但略读不同于普通阅读。普通阅读需要一字不漏的将阅读材料全部看完,而在略读时,可以略去一些材料不读,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抓住了内容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把半个段落或一段的四分之三略去不读。略读范围很广,可用于阅读各学科的教科书,参考书,课外书籍和报刊,同时还是精读课文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二、为什么要略读

为什么要运用略读这种阅读方式呢?要知道,现在一年出版的书籍,等于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出版的书籍。要想加快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的数量,扩大视野,增广见闻,提高阅读效率,就要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那么,怎样略读一篇文章呢?为了迅速掌握文章的大意和要点,一般来说,阅读时就要粗略一些。

三、怎样略读

略读的作用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掠过全篇,领略其梗概。略读的要领很简单,只要在书中找寻出“路标”即可。一般教科书或技术性书籍,“路标”由章节大小标题所构成。读者之需要把它们过目一遍,全书的大意就能略知一二了;无标题的书,可读每章中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此 外,也可一页页的扫描,注意力集中于重要字眼如斜体字或粗体字等。如此就能很快的看完全篇,获得完整印象。

略读的程序是:首先以最快的普通速度阅读开头的一二段,应做到一字不漏。阅读开头几段是了解一下全文的大意,背景,文体风格,口吻语 气等。在第三和第四段中,便只需要阅读关键句子,当然要抓紧的是段落大意 快速阅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只需要用眼睛粗略的扫一下全段,跳出一两个重要的词,词组就可以了。结尾的几段因为经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恐怕要读得更充分些。略读的重要性在于要以最快的速度或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念,而不应对故事情节发生兴趣。

略读练习略需要训练,开始略都时,阅读速度往往不比普通阅读速度快多少,必须重复练习,直至达到某种目标,略读有困难的人,可以连续多次略读同样的文章,这种简单的联系非常有效。略读训练的最终目标是4倍于最初的速度。

略读在查找资料方面有很好的用途——有时略读只是为了找到针对某个问题的答案,这时,可以在脑子中带着这个问题通过略读有关材料找出答案。

略读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的,也并不能取代普通阅读和精读,但他是一种能够用于多种场合的阅读技巧。

四、略读是应注意的几点

1.养成读书先读序目的习惯,根据各类序文的重要程序和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并从目录中了解该书的全貌,根据需要挑出一些章节来读。

2.根据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查阅有关参考书籍,如各级官员的演讲,科技人员写论文,教师讲课找参考资料参考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略读。

3.对不同类型的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知识型的书,作中重点摘要笔记;对小说,了解主要任务的主要思想;对评论性文章,抓住重要观点和材料。

阅读能力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才能提高。因此要坚持不懈的训练,大量练习。通过训练是您达到更加有效而愉快地阅读技巧。

五、速读的训练方法步骤

1、现代阅读观的树立;

2、良好速读心态的养成。“赏析文章、借鉴写法”,是过去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我们读书的千古祖训;“咬文嚼字、慢咀细嚼”,是我国语文的传统教法。时代在奔驰前进,我们读书的观念 也必须迅速改变。正如章熊同志所说:“现代社会,节奏加快,观念也更新。阅读的观念,应该跳出‘文章赏 析’的藩篱,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而且还要注重效率。”

阅读观念的更新,十分有利于良好速读心态的养成。这种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有了这种“心态”,凡速读就能专心 致志,全身心地投入,因而读得快、理解深、记忆牢。这种良好的“心态”,还指:凡读书,就能根据读物内 容与阅读目的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粗则粗,当细则细,一遍下来,基本解决问题。

良好速读心态的养成,是我们速读训练“四级台阶”的基础工程,不仅要首先抓,而且要贯穿“四级台阶”的 始终。主要办法,除了用现代阅读观武装其头脑,让其树立强烈的时效观念外,就是“计时速读”训练。

篇6:语文“六字预习法”

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给家人观赏,并请家人在课文序号前写上朗读等级并签字。

勾:用荧光笔在文中涂出魅力词语(至少5个);用直尺在文中划出精彩句段(至少2处)。

写:在书上抄写生字,最好组成词语。

答:完成课后练习。问答题的答案也可在书上用“~~~” 勾画。

提:思考至少1个与课后问题不一样的问题,写在课题前面空白处。(上课时交流。)

篇7:预习指导法方法有哪些

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二画”,即指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这就需要将他们逐一划出来,这可以理解为预习的“二得”。长期以来,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读一下文本,很少去关注其中的生僻字词。殊不知,这样一来,他们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绝好时机。因为在这一环节划出的字词,正是自己所缺失的。如果长期补充,并且能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在这方面的进步与收获是不言而喻的。比如由一个字的拼音进而延伸的汉语拼音的正确使用,由一个字延伸到同音字、形近字等诸如此类的生发学习。当然这个环节教师不应该在字词量上做统一要求,要因人而异,才能使学生各有所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设计生生交流的环节,他们的收获将会倍增。

篇8:语文教学中的十字预习法

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 就是通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文体不同, 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 记叙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主要人物的特点等, 即把握记叙的要素;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知识的特征;议论性课文, 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论述的论点、论据;抒情性课文, 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线索 (事、物、景、情、理等) 。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 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学习重点。

划。要求熟读课文, 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 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 应根据需要而用, 只要突出重点, 划得明显, 便于鉴别就行, 不必划得过多过杂, 以免影响课本的洁净美观。

注。往往可与“划”同步进行, 要求在预习中若发现疑难之处或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就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批注, 发表意见。提出质疑, 以便在讨论和听课时研讨答问。这是较高的预习要求, 没有阅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 一般是学习不踏实的表现, 所以要培养训练。

查。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 (字典、词典、资料书或上网查阅) , 查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若等待老师讲, 那就被动了。

思。这是阅读的核心, 也是预习的关键, 就是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 要善于思考, 思考、再思考。”预习时, 要求细读课文, 思考预习题, 了解课文思路、中心思想, 弄清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分析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文章的优点, 初步掌握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这样, 就为上课时全面理解课文打好了基础, 上课时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 就会有疑。疑, 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去钻研课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 就学得深入, 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 学生很难做到这点。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能力和兴趣。

议。是指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 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才能明确, 所以有人说, 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 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 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看法, 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以求解决、纠正。这样, 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 又可活跃思维, 提高预习效果。

联。指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求预习新课文时要与学过的旧课文联系起来, 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识, 学习新知识, 使知识系统化。这样, 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综合力。

比。是指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 有鉴别才能突出特点, 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 在主题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从而正确掌握课文的特点, 理解整个单元课文。这样, 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

记。指摘录和笔记, 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 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 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 所理解的重要内容, 尚未明白的地方, 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和心得体会等, 摘录或记下来, 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这样, 才能学得扎实。

篇9:快速阅读预习法

What is the finding of the 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 (2011年6月第62题)

What does the Indiana University study show? (2011年12月第59题)

Why does Facebook make changes to its rules according to Elliot Schrage? (2012年6月第64题)

从历年真题的难度来看,细节信息题难度不大,但考生却特别容易丢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考生对做题时间的把控能力不强,定位寻找答案的速度太慢,导致做题时太仓促;二是考生即使能把控好做题时间,却找错了定位点或找不到定位点,导致做题纯粹靠“蒙”。鉴于此,笔者在本文简要介绍三种高效的定位方法,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定位法解题三部曲

凡解题,皆有基本套路,或曰解题步骤。下面笔者就来为各位考生介绍细节信息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判断

拿到题后,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题干内容和题干中出现的关键词对题目进行“定性判断”,即判断出题目是否属于细节信息题。

第二步:定位

细节信息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定位,即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回原文搜索答案区域,一旦发现文章某处出现了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就算完成了定位。根据关键词回原文定位的方法是最基本的定位方法,较常用的定位关键词通常是专有名词和具体数字。但有时候单凭一两个关键词还不能成功定位,或者题干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关键词,这个时候就要用其他定位法了,下文中笔者将做详细讲解。

第三步:对比

完成定位后,考生接下来要把定位到的答案区域的相关信息与选项内容逐一作对比,然后确定答案。如果不能直接确定答案,则可以采取排除法,在排除了无关选项或“偷换概念”“颠倒是非”的选项后,正确答案自然就会显现。

实例剖析

下面笔者结合例题来为考生介绍在考试中较常用的几种快速定位法以及如何用这些定位法解题。

方法一:关键词直接定位法

所谓关键词直接定位法,是指考生利用题干中提供的专有名词、数字信息等典型的关键词回原文直接定位答案区域。

例1:Since money is known to be one of the things most likely to bring a relationship to its knees, we should be grateful. For many families the recession means more than not booking a holiday. A YouGov poll of 2,000 people found 22% said they were arguing more with their partners because of concerns about money. What’s less clear is whether divorce and separation rates rise in a recession—financial pressures mean couples argue more but make splitting up less affordable. A recent research shows arguments about money were especially damaging to couples. Dispu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verbal (言语上的) aggression, tended to be repeated and not resolved, and made men, more than women, extremely angry. (2011年12月四级传统阅读理解真题第二篇第二段)

64. The YouGov poll of 2,000 people indicates that in a recession _________________.

A) conflicts between couples tend to rise

B) it is more expensive for couples to split up

C) couples show more concern for each other

D) divorce and separation rates increase

解析:

第一步:判断。题干的意思显然是在问具体的调查结果,题干中出现了专有名词YouGov和数字2,000,本题属于对细节内容的考查。

第二步:定位。根据题干中的YouGov和数字2,000这两个提示性极强的关键词,考生可以将答案信息定位至全文第二段第三句话。

第三步:对比。我们来具体分析第二段第三句话:“A YouGov poll of 2,000 people found 22% said they were arguing more with their partners because of concerns about money.”这句话的意思是说YouGov调查发现因为钱的关系,伴侣之间的争吵会更多。在四个选项中与之相符的选项是A,所以选项A为正确答案。

方法二:多重关键词定位法

所谓多重关键词定位法,是指考生根据题干中的多个词或短语回原文定位答案区域,如果其中一个词定位不准确,还可以用另一个词确定答案区域。

例2:Global warming is causing more than 300,000 deaths and about $125 billion in economic losses each year,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 an organization led by Kofi Annan, the former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General.

The report, to be released Friday, analyzed data and existing studies of health, disaste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trends. It found that human-influenced climate change was raising the global death rates from illnesses including malnutrition (营养不良) and heat-related health problems. (2011年6月四级传统阅读理解真题第二篇第一、二段)

62.What is the finding of the 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

A) Global temperatures affect the r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 Rates of death from illnesses have risen due to global warming.

C) Malnutrition has caused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in poor countries.

D) Economic trends have to do with population and natural disasters.

解析:

第一步:判断。该题题干的意思是“全球人道主义论坛有什么发现?”,并且题干中出现了专有名词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由这两点考生可以判断出这道题属于细节信息题。

第二步:定位。本题题干中出现了专有名词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考生似乎可以据此将答题区域定位至文章第一段。但大致浏览全文后考生会发现,文章中多处出现了Forum一词,指的都是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所以,答案可能并不在第一段。这也说明有时只选择一个词或短语作为关键词来定位答案区域可能会出现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考生在利用题干关键词定位答案区域时,要学会一次性锁定多个关键词同步定位。就本题而言,考生还可以使用另一个关键词finding来定位。如果用该词定位的话,考生会发现文中与之对应的词是found,从而据此将答案区域定位至文章第二段第二句话。

第三步:对比。考生接下来具体分析第二段第二句话:“It found that human-influenced climate change was raising the global death rates from illnesses including malnutrition (营养不良) and heat-related health problems.”这句话大意是说,报告发现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增加了全球各种疾病引发的死亡率。对比四个选项,与之相符的只有选项B,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方法三:“三明治”定位法

所谓“三明治”定位法,是指当利用题干关键词在原文中不易确定答案区域时,或者题干中没有明显的关键词时,考生可以不用关键词定位,而是先确定该题的前一道题和后一道题在原文中的答案区域。确定之后,根据四级阅读理解“依次而下”的出题原则,这两道题的答案区域中间所“夹”的部分就是该题的答案区域。也就是说,假设原文共有A、B、C三段,如果目标题目的前一道题的答案区域在A段,后一道题的答案区域在C段,那么该题的答案区域就在中间的B段。

例3:People are being lured (引诱) onto Facebook with the promise of a fun, free service, without realizing they’re paying for it by giving up loads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Facebook then attempts to make money by selling their data to advertisers that want to send targeted messages.

Most Facebook users don’t realize this is happening. Even if they know what the company is up to, they still have no idea what they’re paying for Facebook, because people don’t really know what their personal data is worth.

The biggest problem, however, is that the company keeps changing the rules. Early on, you keep everything private. That was the great thing about Facebook—you could create your own little private network. Last year, the company changed its privacy rules so that many things—your city, your photo, your friends’ names—were set, by default (默认), to be shared with everyone on the Internet.

According to Facebook’s vice-president Elliot Schrage, the company is simply making changes to improve its service, and if people don’t share information they have a “less satisfying experience.” (2012年6月四级传统阅读理解真题第二篇第一至四段)

63.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 about most Facebook users?

A) They are reluctant to give up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B) They don’t know their personal data enriches Facebook.

C) They don’t identify themselves when using the website.

D) They care very little about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解析:

第一步:判断。首先,根据题干大意和题干中出现的专有名词Facebook,我们可判断出此题属于细节信息题。

第二步:定位。题干中虽有专有名词Facebook,但考生只要大致看一下原文就会发现全篇多处都出现了Facebook这个词,因此凭借题干关键词不太好确定答案区域。考生解答本题时可以选择用“三明治”定位法。本题的前一题是62题:“What do we learn about Facebook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通过题干关键词first paragraph,考生可知62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一段。而本题的后一道题是64题:“Why does Facebook make changes to its rules according to Elliot Schrage?”根据题干关键词Elliot Schrage,考生可以把64题的答题区域定位在文章第四段。因此,63题的答案区域就应该定位在文章的第二段或第三段。接下来根据题干中的most和users两个词,考生即可将该题答题区域定位至原文第二段。

上一篇:转正申请的工作总结参考下一篇:职工教育经费进项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