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7-17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成功之处: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进行观察并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交于一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由此延伸拓展到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长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当长方体的长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呢?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同样宽的变化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哪些面不变?同样高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1.由于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时间用时比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量不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例2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来操作,导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认识不深刻。

再教设计:

压缩例1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用胶管和橡皮泥在课堂上动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还能加深对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概念的理解。

篇2:《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周三,我在同组教师及史老师的帮助下,上了这节课,接受了区督导组的检查。虽然校长反馈的时候说领导们的评价比较高,可我觉得虽然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还是说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较少的,课堂上对棱的教学作为重点。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好的。老师准备了实物、框架、挂图、平面图、多媒体课件等。学生也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新知的学习不是老师演的独角戏。首先就表现在,在老师讲之前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对长方体比较熟悉,可以先来向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的?”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其次,我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的时候,允许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就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议论,还完成不了的,带着问题来参加集体讨论。

四、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棱?”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我还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同时,由于准备时间很短,没有试上等原因,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上完这节课后,我就有还想上一遍的欲望,如果还上一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课堂上要更紧凑些,不能前松后紧。严格控制时间,增加课堂练习量。在课堂上要有同学完成书上练习的1、3题。

第二、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要多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学生填书上的问答,直接给出两个探究的问题“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节省时间。

篇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生活中有各种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8页, 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三种物体。

学生回答后, 教师用多媒体闪动上述物体的长方体轮廓, 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让学生在脑海里对长方体形成表象。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中引入长方体的物体, 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二、利用实物, 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 (摸着长方体的面) :长方体上这种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作长方体的面, 请同学们拿出你带来的小长方体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指长方体的棱) 叫作长方体的棱, 先用手摸摸长方体的每条棱, 再用彩笔在自己的长方体物体上画出长方体的每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 大家找一找, 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顶点。

教师一边说一边在长方体图形上分别标上“面”、“棱”、“顶点”, 并让学生说说在摸面、棱、顶点时的手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 有利于他们对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认识。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 观察、交流。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那么长方体究竟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呢?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按照下面表格中的顺序认真进行观察,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2) 汇报、展示。

(1) 师: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指名汇报, 师生评判。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复述并板书:“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要注意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特殊情况说明。

师:在长方体的6个面中, 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做适当的点评, 如果用课件, 可以动态演示两个相对的面移动后可重叠来说明完全相同。)

(2)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是怎样知道的? (明白哪些是相对的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先独立思考, 再同桌交流后教师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将三组不同方向的棱涂成不同的颜色, 并板书:棱三组4+4+4=12或4×3=12。再把“12”、“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填入表中。

(3) 师: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生回答师小结:

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找出其他特点吗?

设计意图:把长方体的具体实物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 培养空间观念, 构建新知。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 师: (出示长方体框架) 要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 该怎么办?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引导, 要让学生明白实际上就是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2) 师:请同学们拿出细木条 (芦苇秆) 和橡皮泥, 小组合作共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大小自己决定, 边制作边思考“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比一比哪个小组制作得最好。

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小组做适当提示: (1) 长方体的12条棱是一样长吗?可以分成几组? (2) 观察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3条棱有什么不同? (3) 相互平行的棱有什么特点?

展示学生作品后小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接着在长方体上标出长、宽、高, 并用彩笔标出其中的一组)

师:请同学们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想一想长方体的长、宽、高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 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 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观察、思考, 进一步比较直观地抽象概括, 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把长方体先横放, 再竖放、侧放, 根据你摆放的不同情况, 分别指出它的长、宽、高。 (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位置变换的观察, 既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叫作长、宽、高,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强化巩固, 整理延伸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纸巾盒, 并在盒子的6个面上分别标明前、后、左、右、上、下, 先观察它的上面是什么形状, 量一量长和宽各是多少, 哪个面和它相同, 再对前面、右面进行观察, 分别说出它们的形状、量量长和宽, 说出与它相同的面, 并把完全相同的面涂成同样的颜色。

课外延伸: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 其实长方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几件长方体的物体或包装箱, 选其中一件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然后再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篇4:《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70-02

“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这句话凸显了有效引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灵活的指导、精准的掌控、适度的点拨不仅能改善课堂的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到学习的最前沿,成为自由的探索者、快乐的创新者。在此,笔者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实例,谈谈科学引领对改善学习状态,提升课堂质量的几点看法。

一、善假生活元素,促进感性积累

课件展示:火柴盒、文具盒、牛奶盒、墨水盒、长方体的模型等实物。

师: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

生:见过。

师:说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类物品呢?

生1:电视柜也和它们一样。

生2:积木。

生3:……

(学生激情高涨,教室里议论纷纷,这样的场景持续了3~4分钟才有所缓解)

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向大家介绍你的认识和想法?

(生答略)

师: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把你的发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一下。

(教室中学生的表现千姿百态,有的兴奋地东张西望,有的在小组中打打闹闹,有的呆呆地眼瞅着面前的长方体,有的手拿长方体茫然地转来转去,有的旁若无人地做起小动作,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几分钟,要求进行汇报交流时,只有寥寥的几个学生举手)

生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真的都是这样的吗?

(学生不知道回答是对是错,只能呆呆地坐在那儿)

生2:(手举着一个药品盒)长方体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这四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长方体的这些面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默然无语,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低头玩自己的物品)

师:(有些着急,用手势比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思考:

教者的设计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采用的模式和策略也有可取之处。但课堂的状态却不尽人意,究其缘由,笔者以为教师的引导乏力,针对性不强,启发不利所致。面对同样的格局,我们也许只要稍加改变,就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如当学生找出同类物品时,可追问深化所举例子的共性,以强化对形体表象的感知。“想想列举出的物品,它们都有几个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这样的追问会比“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的研究,引发学生比较、思考和辨析,为后续进一步认识面的特征提供最为直接的积累。

二、科学驾驭资源,加速认知建构

这是一个较为新奇的师生共同实践的教学情境。利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小刀,师生共同操作研究。切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第二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第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再切三刀得到一个长方体。

师:下面进行切长方体比赛,看谁切得既快又像(学生切过后,展示切出的长方体)。

师: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像长方体,谁的不像。不像的理由是什么。

……

师:简单的操作中蕴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回顾切的过程,一刀能得到什么?两刀呢?三刀呢?回顾实践的过程,探究长方体的思路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最科学。

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学生满怀热情地研究起长方体。虽然整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毕竟有方向,兴趣就会高涨、学习就会投入、活动就会有效。

教学思考:

借助于切土豆的游戏,学生在切的活动中获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后续的总结归纳积累了丰厚的感性认知。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促使学生在切土豆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为下面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利用比赛,通过“快”“像”两个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切长方体的活动中,逐步建构长方体的特征,在经历回顾反思中逐步深化表象,触及知识的本质,紧接着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从面、棱、顶点三个维度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从哪里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一方面教师提供了知识与技能的支持,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再则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训练。整个学习过程融合了观察、思考、交流、操作,学生兴致盎然,人人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通过两个教学片段的反思,笔者深深领悟到:引导是教学有效的法宝之一,要求教师的引导既要“到位”又不“越位”,适度必然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引导不到位,看似学生主体彰显了,活动时空释放了,但学生的学习是茫然的、低效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索,学生的发展就会大打折扣。同样,教师引导越位,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丧失,活动就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空是不存在的,学生会逐渐麻木,就会丧失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学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适时、适度的引导,灵活的掌控,才能呈现教学的精彩。

篇5:长方体认识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去发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篇6: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总结

2、让学生多参与课堂,让他们多说,多思考,把句子说完整。

上一篇:国外合同下一篇:试用期离职手续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