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子女的论文

2024-07-12

家长教育子女的论文(共9篇)

篇1:家长教育子女的论文

独生子女教育的方法

独生子女的心理形成有着良好的条件,但处理不当也会变为不利的因素。独生子女教育的正确方法如下:

1、淡化“独生”概念,改变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变支配地位为受教育地位;

2、不要总是把他们当作“婴儿”,包办一切,影响他的独立性的发展;

3、不要无原则地、无选择地、无重点地为他们提供一切东西;

4、为他们创造群体环境,让他们有时间与同辈人交往、游戏;

5、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应符合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切忌“强迫行事”,以免产生怨恨和逆反心理;

6、只有具备当机立断、不怕挫折的性格才会有韧性,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

7、父母间要避免为讨孩子欢心而引起的竞争,否则处于被争夺地位的子女,将会产生控制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心理;

8、父母要处理好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的关系,过份的表扬会使孩子养成听不进批评的坏习惯,不切实际的批评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又失去批评的效果,长此以往,还会和孩子形成对立。

在第九届全国儿科学讨论会上,专家们把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和父亲、母亲二人共同溺爱下发生的任性、自大、孤僻、自私、不求上进等心理偏差和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轻度营养不良等异常现象,统称为“四二一综合症”。独生子女家长要引以为戒。

篇2:家长教育子女的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优秀的名言警句吧,熟记名言警句有助我们增加知识储备,打造语言亮点。那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才是经典的名言警句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教育子女的名言警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播种赏识收获自信,播种信任收获自立,播种尊重收获自爱,播种激励收获自强。

2、诚实守信,堂堂正正做人;严于律已,兢兢业业读书;坚持奋斗,轻轻松松进步。

3、多一份鼓励,让孩子学会自信;多一份宽容,让孩子学会感恩;多一份信任,让孩子学会成长。

4、发掘孩子的潜能,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用爱的激情回报孩子。

5、发现孩子的长项,是每一个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当你还没发现孩子长项时,应该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兴趣所在,可能就是长项所在。

6、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孩子从进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7、凡事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榜样,鼓励多于责备,给孩子足够的信心。

8、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9、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10、爸爸是树干,妈妈是绿叶,孩子是花朵,而家庭是土地,温馨和睦是阳光雨露,共同滋润树干和绿叶开出灿烂的花朵。

11、父母的美德,是儿女最大的财富;父母的心房,是儿女广阔的天空。

12、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成长的目标,家人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温床,家庭的和谐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13、父母的眼睛里只有孩子,而孩子的眼睛里却有着整个世界!让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快乐地飞翔。

14、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也要不断学习来正确引导孩子,使其茁壮成长。

15、当孩子成绩退步时,家长最好的方法不是训斥,不是埋怨,不是数落,而是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鼓励孩子自己找出退步的原因。如果孩子能够找出原因,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16、对学习基础好的孩子,要重视打开他的思路,鼓励他进行创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课外兴趣。这是真正使孩子长期学习成绩好,并且在成人以后能够创造、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教育方式。

17、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18、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家庭生活的朋友,学习生涯的伙伴。

19、告诉孩子:你不仅仅只是父亲,更是朋友,而朋友便是心与心的交换。

20、给孩子找一个可比的榜样,立一根可及的标杆,让孩子同榜样比差距,与标杆找不足,勤鼓励,多表扬,激发孩子比学赶超的学习动力。

21、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他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他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他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他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他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22、沟通,是父母与子女心灵交流的桥梁;关爱,是父母与子女共享温情的殿堂;包容,是父母与子女和谐共进的引路牌。

23、重视孩子的细微要求,给孩子一双会编织的翅膀;珍视孩子的点滴进步,给孩子一双会思考的眼睛。

24、关爱,使孩子健康成长;尊重,让孩子独立自主;沟通,我和孩子成为朋友。

25、关爱绝不溺爱,赞扬绝不吹捧,勤于动手绝不好逸恶劳,有所期待绝不好高骛远,放飞心境绝不放任自流。

26、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27、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28、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29、激发孩子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30、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

31、既要把孩子看作温室中的花朵,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他;更要把孩子当作荒漠里的野草,让他经受暴风雨的洗礼。

32、家长的行为最能影响孩子,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培养他向上的愿望、探索创新的精神、朝目标奋斗不止的决心和勇气。

33、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启迪孩子的求知欲望;家长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分享孩子的酸甜苦乐。

34、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并不都来自他的天分、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显赫的地位,而是更多的来自他的童年父母给予的、学校给予的、社会给予的,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爱、鼓励和包容。

35、家庭教育的最好境界:让每位爸爸成为孩子敬仰的英雄;让每位妈妈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

36、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对幼儿的影响最大;民主、和谐、勤劳的家庭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本条件。

37、教给孩子善于飞翔的本领和敢于飞翔的`勇气,他的羽翼自然会变得丰满而有力!

38、路是走出来的,书是读出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用阳光的心态培养具有阳光心灵的孩子!

39、一个家,如果没有饭香,就像森林缺少了土地;一个家,如果没有书香,就像森林缺少了鸟儿;一个家,如果没有心香,就像森林缺少了阳光。

40、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41、一定的批评是必要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而过度的批评可能使孩子灰心丧气。错误的批评完全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42、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告诉孩子,你无论得多少分都是永远相信可以考一百分的人;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才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

43、每天挤出亲密交流的时间,共同分享孩子的成长快乐,一起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在张扬中彰显孩子的优点,在委婉中指出孩子的缺点。让关爱充斥孩子的每一天。

44、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45、溺爱是把软刀子,会戕害孩子;冷漠是把硬刀子,会刺伤孩子;粗暴是条皮鞭子,会伤害孩子;失望是根木棍子,会打击孩子

46、溺爱是甜蜜的毒药,娇惯是温柔的腐蚀;迁就是完美的扼杀,放纵是虚假的慈爱。

47、培养孩子求知和学习的兴趣,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更有意义,因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8、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吧,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它胜过金钱、财富、地位。

49、让孩子: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认认真真学好每一课,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事。

50、让赞美代替批评,让自信重塑自我,让体谅包容要求,让思想充满上进,让精神突破物质,让温馨点缀生活。

51、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52、要像对待一个火苗、一个植物苗那样,保护和培育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点努力,同时欣赏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53、一个会爱父母的人,将来才会更好地去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5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5、赏识孩子一定有限度,惩罚孩子一定有分寸,并且需要有明确的操作方式。

56、人生即是一个要独立的过程,只有脚踏实地地走,才能留下一条属于自己生命的轨迹。

57、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为自己的生活奋斗,相信自己。

58、舍父母一缕分享,得小孩一份责任;舍父母一缕鼓励,得小孩一份自信;舍父母一缕宽容,得小孩一份大度;舍父母一缕关爱,得小孩一份孝心。

59、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60、所谓家长,就是良好环境的创设者,孩子成长的铺路石,在家庭中担当学习者、发现者和赞赏者的角色。

61、尊重孩子,让我们成为朋友;理解孩子,让我们没有距离;信任孩子,让她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62、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自己学习;二是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

63、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篇3:家长教育子女的论文

以上是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北京一所农民工小学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诗句。整个诗句平白无华、质朴憨厚。但从这平白无华的语言中透视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这就是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 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 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热潮, 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所开设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的网络留言中, 除涉及反腐倡廉、下岗就业等问题外, 涉及更多的就是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和小学德育工作多年的教师由于自身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农民工子女, 通过接触和了解我深深的进入到了问题的其中,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内心的震撼和彷徨, 对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现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与同事交流。

一、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子女的入学

近年来由于林芝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 造成了内地农村富余人口大量外流到林芝地区各建筑工地、城区甚至当地农村从事着各项工作, 他们的到来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但其子女的入学问题也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事实。外来民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 这些同学随父母流动, 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就我所任教的林芝地区第一小学而言每年新转入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就约占转入学生总数的85%, 而每学期末转出学生中仅农民工子女也近占据了转出学生总数的85%-90%, 更有甚者, 个别农民工子女仅在一个学期中就转学2-3次, 或是在同一所学校一个学年内因家庭中的各种原因转入又转出达2-3次之多。大多数孩子不能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 他们的教育环境不固定、接受教育的背景相对复杂。教材的差异、所在学校教育侧重点的不同 (多数学校以重教学为主, 而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 致使多数农民工的子女品行不端, 行为习惯较差, 学习目的性不强) 也增加了所在学校对这群孩子管理难度。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的经济现状。

我区的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 小商贩, 家庭的收入相对较低, 在进行抽样调查的30名学生中大约65%的家庭收入约为1000-1500元/月, 25%的家庭父亲或母亲完全没有经济收入。目前我区的各中小学 (九年义务阶段) 免除了学生在校读书的各种费用, 此项措施大大减轻了外来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二) 农民工子女的居住情况。

家庭居住面积较拥挤、家庭居住条件简陋, 70%-80%的学生全家4、5口人居住在一间仅占地20-30平方米的出租房或是简易棚内, 这间房既是饭厅也是卧室同时也是他们完成学业的场所。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 这些学生没有必需的学习环境更谈不上舒适的环境, 就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了。部分学生的家长是承包当地农田的菜农, 除居住的条件异常简陋外, 约有5%的学生家居距离学校很远 (有些家庭甚至距离学校10-15公里) , 这些学生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 早晨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 中午就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随便吃一点小吃、盒饭裹腹, 晚上放学到家天已傍黑, 这些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路途上, 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 农民工的家庭现状分析。

家庭里子女多家长不能全面照顾, 造成这些农民工家庭的子女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 但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思想仍然影响深重。居抽样调查约有95%的农民工家庭子女人数超出了国家允许范围, 绝大部分农民工家中的子女多于一个, 多子女就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重压,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常常顾此失彼。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 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受到影响。

(四) 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淡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

由于农民工的大量涌入, 林芝地区各中小学校近年来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子女, 通过调查这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中大约30%的家庭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 这些家长大多表示, 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 自己就会尽力供孩子上学, 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还有70%的家长仅仅把学校当成了孩子的托管中心, 认为孩子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 而对学校的素质教育、德育规范、文化教育不管不问, 对孩子的学习质量不予理睬。至今仍有10%-20%的家长把孩子接受教育的目标仅仅定格在会写信、会算账的低级目标上, 身为父母并没有给孩子定出一个较高的人生奋斗目标。通过了解, 家长忙于生计或是忙于赌博等一些不良嗜好而放弃孩子的学习、生活的约占此比重的5%-8%。更有甚者, 个别家长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孩子尚未小学毕业, 就弃学经商、甚至谈婚论嫁 (个别西部地区的传统习惯) 责令孩子参与到“闭斋”等风俗习惯当中, 有了这种观念的束缚, 孩子的学习精力和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五) 多方面的“歧视”造成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障碍。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有个梦想, 不远的将来, 在佐治亚的红山上, 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 共叙兄弟般的情谊。”现在的教育已经完全改变了过去私塾、学堂的老旧模式, 现在提倡的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理念。今天的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多视角的教育, 是提倡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但就目前而言在社会的很多层面还存在着差异、不公平和歧视。正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才产生了今天的贫富差距;同样也正是由于贫富的差距才导致了上述的“歧视”;也正是由于“歧视”的产生才引起了目前中小学生中严重的自闭、自卑、自虐等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小学生犯罪率的骤然上升。农民工子女也是祖国的蓓蕾, 也需要多方面的关爱, 他们除了有其他孩子共同的理想、正常的需要外还有一个梦想, 那就是农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 希望自己不要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受到轻视和排挤, 希望自己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尊重。

三、针对上述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

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监管力度, 使农民工的孩子在学校或其他场所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

形成全社会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良好氛围, 尊重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消除农民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之间的鸿沟, 使农民工和其子女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 应从消除歧视做起, 让每一个民工子弟都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三)

学校从切实关心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本质出发, 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广大的农民工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让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 群策群力做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

(四)

学校应扩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广大的农民工的家长转变观念, 以“一切为了子女, 为了子女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子女。”为出发点, 共同关注孩子的教育, 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

(五)

学校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建立起农民工子女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 通过教育使这些孩子摆脱自卑的约束, 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和谐的春风、享受明媚的阳光。教师要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 从关心每一个孩子入手, 以严父慈母般的爱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以早春小雨润物无声的博大胸襟使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沐浴到爱的甘霖, 感受到爱的温暖。

篇4: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46-01

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子女。单亲家庭的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中非常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非常头痛的事情,由于他们缺少父爱或母爱,缺少一个完整的家庭所能够给与他们的一些关爱,所以在性格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人格缺陷。心灵受到创伤,上进心不强,学习成绩较差,经常违反纪律,或是稍不高兴就离家出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也经常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很多时候表现得都十分敏感,有些时候甚至有点神经兮兮,而他们的外在表现往往与内心的实际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减少心灵创伤,调整他们的心理,使其尽快达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班的天乐同学,在六年级的时候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在学习上也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虽然有点懒,但在老师的不停督促下,学习成绩还能够令老师和家长满意,也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和同学之间关系也非常融洽。那时的他脸上经常能看到灿烂的笑容,即便在你批评他过后,他看见你也总会朝你笑一笑。可自从他的母亲在他七年级的时候去世以后他开始随姨夫姨母生活并改姓名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灿烂的笑容再也看不到了,神情也忧郁了许多,动不动就与同学发生口角,对学习更是不在意了,成绩直线下降,可以说性情大变。

上了八年级以后,天乐在学习上的表现更差强人意,上课听讲不认真,课后布置的作业更是经常不写,在批评他的时候,总是左顧右盼,好像不是再说他。在他一次没有完成作业以后,中午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心平气和的和他谈了一次心,通过谈话得知,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去世对他的巨大打击,他觉得生活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目标和意义。知到了原因之后,我开导他说在:“你母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你能够成才,而成才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学习搞好,学习好不是成才的唯一标准,但要成才有文化却是最基础的要求吧?把学习搞好,就是最好的一种怀念母亲的方式,而你母亲在天之灵以一定不希望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无论前面的路如何的难走,你始终都要面对,我很希望能再次看到脸上带着微笑的你,而不是现在这种精神状态的你。老师今天的话可能又勾起了你的伤心事,但老师想让你明白的是,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人还是在关心着你,在注意着你。我也很想和你一起分担痛苦,虽然这无助于减轻你内心的苦闷,但请你记住,地理老师真的很希望以能够振作起来,重现往日的你。”这次谈话以后,一段时间内,天乐上课的精神状态有了一定的改观,不再东张西望了,作业也能够及时完成了,虽然成绩还没有什么改观。看来我的这番话语,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令我十分高兴。

接手六年级四班的新生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到班级中的单亲学生多达8人,占班级人数的六分之一强,怎样做好做好他们的工作,事关班级的稳定大计,经验告诉我,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定时炸弹,不定什么原因就会引爆。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单亲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正常的成长呢?我以为,把握其心理变化,性格特点。单亲学生大多数性格比较孤癖,思想比较封闭,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展示内心世界,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充分“联网”,从各方面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这其中,教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学生地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地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地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奉献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进而走好他们以后的漫长的人生路。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要用真挚的爱温暖单亲学生的心。教师除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长,尽可能使他们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单亲学生更多的温暖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单亲学生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表达关爱等。在非正规教学活动时,可常用爱抚、微笑的表情轻拍学生的肩背,抚摸学生的头,还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小困难,如整理衣领,拣起掉落在地上的学习用品等一些细小的举动,使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

篇5:《路》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

篇6: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

王红丽

古人云:“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孩子本领强”。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是每一位父母的期望。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而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下面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和各位老师、家长一起共勉。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注意家长的表率作用 家是孩子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拌舌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导致他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互相谦让,相互体谅,和睦相处是教子的第一步。

父母双方平时要注意从书本上学习,从同事或者周围教育方法好的人那里学习,必须以身作则,看一下以下这10条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

1、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3、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你可以尽量指导他;

4、要充分的信任孩子并让他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

5、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存在,让他明显的感觉到你尊重他的感受;

6、如果孩子做错事惩罚的方法要恰当,不然不如不做惩罚;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尽量避免“人前教子”,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多开导,少命令。

二、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健康成长的心理是孩子成长中的重中之重。从小我们做家长的就教育孩子学会宽容、懂得礼貌,对一些简单的事判断对错。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上学之后就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还经常提醒他做懂礼貌、爱劳动、有爱心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除了这些大的方面,还要结合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对孩子及时进行引导。比如,看动画片“西游记”,我就给他简单讲解宗教,告诉他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寓意。看动画片“三国演义时,我们就一起讨论你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交流尊刘贬曹的原因;从刘备、司马懿身上她还得出了英雄不问出身,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并写了一篇作文,上了报纸。逐步的他也不局限于只爱看动画片,我看“百家讲坛”、连续剧“长征”也愿意和我一起看,一起交流。我想这些思想会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汶川大地震紧紧牵动了她的心,当她在电视上看见那些因灾难而无家可归的可怜的孩子时,就会泪流满面地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我们尽一份力吧,他们太可怜了”。学校组织捐款以后她放学回来高兴地告诉我她用压岁钱和攒下的零用钱捐了款,虽然不是班级里最多的,但她也进了她的一份心。我知道孩子真的越来越懂事了。

三、注意孩子责任心和自理能力培养

责任心和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能不能做好,除了智力因素我想就是责任心问题,有责任心遇到困难就会想办法,而不是半途而废,应付了事。所以我们总对孩子说,人每个年龄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责任,每个职业有每个职业的责任。你现在的责任就是把学习搞好,把老师交给你的任务完成好。孩子的体育锻炼我们也很重视,每周都有固定时间带孩子出去练习跆拳道、游泳,强健身体,增强体质。

有些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校服、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孩子就是在这种挑战中,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慢慢成长。还有就是和孩子一起做出每周作息时间表,制定学习计划,养成早睡早起、爱清洁讲卫生、自己整理房间、对人有礼貌等一些生活习惯。

四、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沟通和联系 主动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刚开学时就向班主任对孩子进行了介绍,让老师对孩子有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之后,经常向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将孩子的点滴变化向班主任老师汇报,这样和班主任及时沟通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衡量一个老师的能力不单单是她的教学成绩,更应该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家长很重要,老师是关键。孩子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其实都离不开老师的心血。我们教育一个孩子都很累,老师负责几十个孩子不容易可想而知,我们家长真的应该向老师致敬。

五、及时沟通和交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我们要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就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才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真正体会孩子心里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才能做到正确引导。听她说学校里的事,同学的优缺点,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等等,只要她想说我们就听完再做评价。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和孩子融为一体,没有间隔。

篇7:好的子女教育方法

和谐快乐的环境助成长。家和万事兴,国泰民安宁。一个家庭,若父母三两天争吵,必给子女带来心灵的伤害,不仅影响他(她)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影响他(她)的学习进步,生活愉快。还有父母不管子女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总是严厉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怎能有助于子女的成长呢?因此,家庭必须和谐,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并要尊重子女的爱好和特长的发挥,如有些孩子因父母离异,十三、四岁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还有有的父母教育子女方法不当,经常使用暴力,使孩子致残以及自杀身亡,这些都源于孩子缺少和谐快乐的环境所造成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事业的兴衰都与自信有着密切关联。作为父母,应想方设法让孩子树立自信,不要总是拿孩子的短处或是不足比别人孩子的长处或优点,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篇8:家长教育子女的论文

2003年,政府文件规定公办中小学要无差别接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民工子女就近入学;2006年全国人大修订《教育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实现“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早在2002年,苏州市就颁布了《苏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到2011学年度,已有18万左右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在苏州上学,其中在公办学校的就学人数达11万人,占整个外来农民工子女适龄接受9年义务制教育人数的60%以上,就是说,在苏常住农民子女都能与本地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无论外地还是本地学生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分享本地的公共教育资源。但怎样就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平等免费的教育进行保障呢?

1 政府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支持

缺乏充足的经费资源保障,是影响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一个重要问题。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多数位于城乡交界处,大多数教育经费不太充足,还要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给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在教育经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越多,地方财政压力越大,这是对地方财政提出的严峻挑战。例如,元和镇一直是外来农民工最多的地方之一,据估算,已经在元和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如果全部免费进入公办学校,每年财政须增加教育经费582万。

2003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进一步做好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流入地政府负责提供经费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明确要求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应该分担其经费,建立相应的各级政府共同分担、以省市政府为主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负担体制。跨省流动到非直辖市的教育经费,应该由中央、省、市和区县四级政府分担。在省内跨市和区县流动的教育经费,应该由省市和区县三级政府负担,以省级政府为主。

义务教育制度下的经费来源有国务院文件条例的保证,保证“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切实减轻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负担”条例就得到落实,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有力支持决定了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教育的大门,保障其接受的教育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相城区元和镇,投资商比较多,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其子女相应猛增。秋季入学时,区教育局规定:凡能够提供农业户口本、暂住证及一年以上务工合同、原学校学籍等证件的外来务工家长都可以为子女就近申请入学。由于国家政策调控和地方财政支持,相城区取消了借读费,农民工子女和当地子女一样,可以享受就进入学免费教育。很多农民工家长认为城市中的教学资源丰富,纷纷将留在家乡的孩子带到流入地读书。元和镇的蠡口实验小学2011年入学报名前两天就有180位农民工子女报名,并且陆续增多。

2 教育部门对师资力量的投入

公办学校吸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在教育教学中与本地学生是否一视同仁?这是肯定的。2006年出台的《苏州农民工子女入学指导意见》就指出:对于非起始年级的入学农民工子女,接纳学校须发扬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精神,在完成正规教育之外,要安排师资加强对孩子辅导,帮助入学农民工子女克服借读带来的衔接困难,使他们尽快赶上本地学生,融入班集体。

2010秋季入学后,相城区教育局根据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情况,要求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能根据学校实际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并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贯彻与实施,要求校长能亲自订计划,重教师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开展“阳光学生”、“阳光教师”等活动,使他们也能享受到苏州市优质的学习与心理教育。而且教师队伍全部都是师范毕业生,在教学教法等方面的有专业训练,也了解学生的特点。

硬件上,以元和大湾小学为例,学校每个年级配置了“新三机”(电视机、电脑、视频仪),建了校园网,翻建了操场,整修了校园。学校现有班级15个,学生580多人。其中农民工子女为554名,占学生人数的95.1%以上。学校现有舞蹈室、艺术室、自然室、劳技室、电脑室、阅览室、体育室、档案室等专用教室。公办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新一代苏州人”。

3 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完善

农民工子女的就读必然使公办学校的学生构成产生变化,不同的学生构成带来了性质有别的多样文化,这必然使学校面临不同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化差异、生活环境差异、生活习惯行为差异、家庭教育差异、学生对学校班级的责任感的差异等。鉴于这样文化不同,学校在多方面进行了完善。根据心理学家蒋华的初始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互动”表:

蠡口实验小学在校园文化的观念上,树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在管理上根据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的特点进行改革,在课程上开展民族教育、生活教育和爱家乡教育,在教学上针对学生差异大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教育家李红婷认为农民工子女在文化适应上存在困难,学校应该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在又添加100多名外来农民工子女后,蠡口实验小学开展文化统筹活动,比如分组一起完成制作一个课外作业,促进本地生与外地生的交流与融合,缩小双方在语言和行为上的差异;开设心理咨询室,委派专业老师,加强对文化适应不良学生的心理辅导,尽量减少农民工子女学生对自我的“乡土认同”。另一方面,激发农民工子女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王老师最近接的班级,2/3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每一周,班级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特意安排本地生和外地生一起劳动,在劳动中,外地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这样就可以表扬他们,也有时机把本地生和外地生联系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在观念上彼此融合。”

4 家长在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由于农民工家长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因素,他们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抱着“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想法,对孩子简单粗暴,这种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孩子和家长的沟通不畅,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更无从谈起。家庭教育功能欠缺,容易对其子女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关怀下,大部分农民工家长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家长们也把自己看成整个城市进程中的一分子,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用长远眼光来看,同时他们把自己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精神传达给了子女,这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有社会政府的财政支持,教育部门的师资投入,家校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面对着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子女,面对着亟待解决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采取了英明果断的措施,其中规定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政策,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有力举措,标志着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政府行为,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重视和人文关怀,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相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蓝天下将普遍享受到真正的阳光般照射的免费义务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2006年以来,苏州市逐步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公办教育的范畴,使得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高度重视。这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制教育,公办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建民,胡琪.中国流动人口[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张鹃.论进城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建议.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3]苏州园区教育局.苏州工业园区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指导意见.2006.11.

[4]刘健.无差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底线.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06-07.

篇9:再谈“留守”子女的教育

关键词 留守子女 心理分析 教育对策

一、缺少关爱这是“留守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子女”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心理上的有效沟通,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之中的对父母的“依恋期”突然中断,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分离焦虑”,这种焦虑又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整天焦躁不安,影响到生活和学习。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他们渴望自由希望独立,但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又把握不够,心理上起伏很大,易产生“叛逆”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而走向歧途。笔者学校有一名学生初一时父母在身边,直接监护,乖巧听话,学习成绩很好,初二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长期不归,把孩子交给爷爷监护,初二上学期成绩直线下降,下学期经常旷课直至逃学,最后因偷窃和敲诈,走上了违法道路。

二、缺乏自信这是“留守子女”厌学原因之二

留守子女渴望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由于受目前户籍制度限制,以及家庭经济收入和城乡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民工的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读书、考大学可以说是农村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否则父辈们的今天就有可能是他们的明天。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初中又是这一时代的分水岭。留守子女中的一部分孩子,小学基础好,家庭对他们的学习又非常重视,因此他们学习比较刻苦,学习成绩比较好。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考高中升大学无望,感到心理自卑,选择瞎混,无法混下去的时候就逃学、直至辍学。

三、缺少关注呵护这是“留守子女”厌学的又一原因

留守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心事和想法,只是把这些秘密藏在心底,不能及时与他人沟通。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据笔者调查用写日记的方式占 50%上下 ,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0%左右,主动向班主任或老师诉说的很少。因此,班主任和教师在做留守困难生工作的时候,一方面找这些学生谈话,另一方面看他们的日记、周记,了解他们真正想些什么,根据他们的心理动态针对性做工作。由于留守学生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式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产生自卑心理,当他们选择从同龄人中去获取安慰时,同伴的不良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在他们身上蔓延,甚至出现“拉帮结伙”乃至违法的现象。留守子女的父母身处他乡,无法关注呵护远在家乡的子女,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同程度被社会或略甚至遗忘。

留守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学习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社会有可能要对他们由于心理问题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付出更多的代价。如何关爱“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呢?笔者认为:

(一)国家应调整政策,取消户籍、和学区的种种限制,从政策上解决外地农民工的子女的就学问题。

鉴于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农村隔代监护和亲戚监护的种种局限,政府应设法解决民工流动子女受教育问题,通过修改户籍、借读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减免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扩大供民工选择的教育资源,最终使子女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学习,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

(二)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变为追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上来。各学校应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和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办法,形成长期工作制度,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对这些孩子们进行正确指导。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重点关注留守子女的健康和心理状况,增加他们的倾诉途径,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有什么苦闷,生活中有什么烦恼,感情上有什么困惑,都可以向心理健康辅导员倾诉,并为他们排忧解难。班主任要加强与子女父母和监护人之间的沟通,父母外出的留守子女对教师亲密程度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与需求以及权威认同向教师转移,特别是班主任。学校要在教师家访和对留守子女关怀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考核措施。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人口移动将越来越频繁,父母缺位情况将越来越严重,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党政机关的富余人员以及中小学退休教师,在留守小孩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一些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培养孩子自信、自强和合作的人生态度;政府,妇联、老龄委或团组织可以鼓励有亲和力的、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成人,在不同程度上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给这些留守孩子生活、心理及学习上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关爱,以作为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手段。暑假期间,笔者所在的学校针对留守子女的现状搞了一期网络夏令营,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都非常高,既学到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又避免了不良文化的影响,收到了良好效果。总之,整个社会都要关怀帮助留守子女,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上一篇:歌颂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古诗词10首下一篇:城乡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