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24-08-04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篇2: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状况调查

姓名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但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相差太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迷茫、困惑、失落、焦虑等不良心态,进而出现了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心理期望,就业观念,人格缺陷,就业心,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 这一过渡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式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将来都要从事教育教学或与之相关的工作,但在当前教育系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口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清晰、教师职业目标规划不完善、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以及考研结果、情感归宿、离别感伤、经济状况、未来前途和跨行业就业渠道的不畅通等方面的影响,给师范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很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而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趋于内化,这无形中更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冲突。调查显示,在心理压力方面,没有压力的学生占11.1%、有压力的学生占88.9%,其中,有正常压力的学生占38.4%,压力很大但能正确处理好的学生占37.4%,压力很大、很苦恼、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占13.1%。在压力来源方面,学习压力占21.9%,经济压力占21.3%、就业压力占38 %、能力压力占11.6%、其他压力占7.2%。在就业压力原因方面,就业岗位不足、竞争太激烈占75.5%(其中:理想工作岗位少占24.1%,大中城市就业岗位少占18.7%),专业不对口占7.6%,能力不足占10.2%,自我推荐不够占

6.7%。其中,大中城市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则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职业目标期望与失落心理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就业的地域、单位、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向往高薪水、高起点、高收人、高回报;向往能到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到中小城市、基层学校、私人学校或企业工作。调查显示,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大城市占48.3%、中小城市占34.9%、农村占8.6%、去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占6.6%、偏僻边远地区占

1.6%。尤其是来自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大多不希望再回到农村中小学校工作,不愿“吃回头草”。特别是许多男大学生,就读师范本身就心犹未甘,感觉屈才,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不看好,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希望能从跨行业就业中找到理想的职业。由于大学生的这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进而产生偏执、幻想、自卑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就业行为的偏差。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优化建议

(一)认清形势,调整目标期望值

就业的市场化、自主性对师范毕业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现实,加深对教育系统人才需求现状的了解,明确教师职业人才素质需要,增加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体验,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现实。其次,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就业单位不进行任何选择,而是要在自身职业生

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或修正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人生轨迹。最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要有长远眼光,学会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如果不能获得一个理想职业时,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常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明确职业价值,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找工作不仅仅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人、工作条件、就业地点等因素,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职业是否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树立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当前工作条件不太理想,但发展前景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地区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如当前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及东北等经济、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就业,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不久将成为中国经济、教育发展的热点地区。因此,大学生抢先到西部或东北等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就业,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在教育或其他领域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于个人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悦纳自我,捕捉就业机遇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正确认识自我职业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只有认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自身的潜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认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认识并悦纳自我以后,要善于抓住有利机遇,做到主动出击,毫不犹豫,有敢试敢闯的精神;要做到不盲从,不攀比,不惧怕失败;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系统及科研部门不是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唯一渠道。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顺利就业。

(四)直面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

会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教师生涯或其他职业生涯都将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期望自己一次求职就能成功,要认清教育系统内部的就业形势,明确教育人才素质需求标准,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或素质不高,出现求职失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自身定位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你择业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等,对此大学生要全面、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具体原因,并认真对待,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相信自己、宽慰自己、悦纳自己,坦然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心态,缓和心理冲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是否也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某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慰藉,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通过自我宣泄法,如向朋友、老师倾诉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以求得心理平衡。最后,还可以采用自我转移、自我松弛法,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心理缺陷。其实.生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只是在自我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适作用下,没有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明显而已。因此,毕业生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要客观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健全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和完善,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03.1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

篇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样本的选取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将调查样本设定为:2008年以后毕业并在河南省内就业的大专学历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由于河南高校毕业生总量规模比较大,经过统筹考虑研究,我们按照调查对象总规模约1%的标准,共准备问卷5000份。在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4680份,回收4358份,有效问卷4076份。在调查走访基础上,样本选取设计上,考虑了不同区域、性别、学历、单位类型、毕业院校、毕业年数、行业等方面的样本构成。

(二)问卷内容设计

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河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问卷内容共设基本信息、就业质量状况调查、意见建议征询三大部分。在问卷的难易度上,尽可能做到简便易行。问卷大部分题项采用封闭式问答。

(三)问卷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和各项信息之间的关系,对调查问卷的有关数据分三个层次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是各单项之间的统计分析;二是个人基本信息与就业质量指标之间的对照分析。三是就业质量指标之间的对照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综合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改善

1.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增长制度保障不强。样本中收入在4000元以下占比达到76.4%,6000元以上的只有6.6%,而2000元及以下的却高达21.9%。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设上,没有建立或不清楚的达到53.9%,工资增长的保障性不强。我们在走访中也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人表示实际收入接近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考虑到样本的培养成本和素质层次,收入状况明显偏低。

2.工作稳定性不强。样本中有53.1%的人有过换工作经历,有近三成的人每份工作的平均期限在1年以下。离职原因,接近六成的人因个人发展和收入而离职。而我们的座谈和走访结果也显示,受访对象中大部分人都有过换工作的经历,而且有相当部分人有过多次换工作经历,也说明“先就业后择业”理念已经为高校毕业生所接受。

3.劳动关系状况有待改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有21.6%的人没有签劳动合同,签合同的样本中超过一半的人签的是3年以下的固定期限合同;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方面的职能及作用发挥不够,有64.3%的人表示没有参加过工会活动;劳动关系和谐度评价不高,有42.7%的人认为与单位劳动关系一般或者不和谐。

4.社会保障参保及缴费情况不理想。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五大险种的参保率除养老、医疗超过80%外,其他险种参保率都没有超过70%。参保样本中,以低于实际工资或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缴费的人占比接近六成,其中,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缴费的占到43.7%。

5.工作福利评价偏负面。样本中有79.3%的人认为单位整体福利一般或不好,这可能受收入整体偏低的关联影响;有42.4%的人表示没有享受带薪休假;有69.9%的人认为培训机会较少或没有培训机会,说明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培训及个人发展不够重视,缺少系统的培训规划。

6.工作满意度明显偏低。样本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对所从事工作不满意或评价一般,有超过61.6%的人对所在单位及行业声誉评价为差或一般,有64.8%的人认为目前个人发展前景一般或看不到希望。工作满意度整体评价不高,既有用人单位薪酬水平不高、管理不科学、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与高校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有关。

7.工作环境有待改善。样本中有超过八成的人表示偶尔或经常加班,有56.3%的人表示压力很大或较大,有近三成的人认为单位人际关系一般或比较紧张。

(二)性别差异上,主观性指标评价女生要好于男生

1.主观性指标评价,女生明显好于男生。综合就业质量指标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看,整体上在主观性较强的指标评价上,女生要好于男生。这一差异在偏负面的评价中尤其明显。如认为职业与能力、兴趣不匹配的样本中女生比例比男生都低了10多个百分点;对目前工作不满意度、认为单位社会声誉差或认为与单位劳动不和谐的样本中,女生比例也都比男生低了20多个百分点。可见,在男女性别总量均衡的情况下,女生对主观性指标评价要好于男生。

2.客观性指标评价上,男生要好于女生。从收入看,月收入2000元及以下样本中男生比例低于女生11.6个百分点;而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且收入越高差距越大,如月收入4001-6000元样本中男生高于女生13.6个百分点,而月收入1万元以上样本中男生高于女生48个百分点。从工作与专业匹配上看,认为职业与所学专业有联系的样本中男生比女生高了12.5个百分点,而认为职业与所学专业毫无联系的样本中男生却比女生低了近10个百分点。

(三)学历差异上,整体上学历越高就业质量相对越好

整体上看,学历与就业质量还是存在正相关关系。从收入看,硕士及以上学历中有43.3%的人收入在4000元以上,本科、大专的比例则分别为25%、14.8%;却只有9.8%的人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本科、大专的比例则分别为9.8%、19.1%、30.5%;从工作稳定性上看,硕士及以上样本中工作以来没有换过工作的比例最高为61.5%,大专最低仅为37.5%,二者相差了24个百分点;从工作匹配评价上看,硕士及以上学历中有30.9%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是自己的理想职业,有53.3%人认为所从事工作与专业对口,有32.8%的人认为所从事工作与个人能力匹配,有46.2%的人对自己工作有兴趣,几方面评价都要依次好于本科和大专;从工作满意度评价上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样本中有46.5%的人对工作满意,有48.1%的人认为所在行业或单位声誉好,有46.9%的人认为自己发展前景良好,几项评价都高于本科10多个百分点,更是远高于大专20多个百分点。

工作压力评价例外,各学历样本中本科的压力最大,而大专的工作相对最为轻松。如本科中有58.1%的人认为压力大,比例最高。

(四)毕业院校差异上,大体上毕业学校越好就业质量越高

整体上,毕业院校越好就业质量就越高。如一本中在2000元及以下较低收入区间的比例最低仅有12.5%,在4000元以上的收入区间内比例最高为35.7%,且毕业院校越好高收入区间内比例越大、低收入区间比例越小;各学历没有换过工作和对工作满意的比例也都是随学历变低而依次递减;对工作匹配和劳动关系评价高学历也要好于低学历。

例外情况:一个是工作压力评价上,存在低学历好于高学历的情况。比如三本中认为工作压力大的比例为49.9%,高职高专为53.7%,均低于一本的59.6%和二本的57.6%。二是三本的个别指标评价较为突出。如三本中认为劳动关系比较和谐的比例最低仅为52.1%;三本中有35.9%的人认为工作与专业对口,24.3%的人认为工作与能力相匹配,27.5%的人对工作有兴趣,工作匹配整体评价最差;三本中有49.9%的人认为作压力大,在各类毕业院校中比例最低,工作相对最轻松。

(五)地域差异上,除收入外城市层级优势不明显

从收入上看,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在县级及以下的收入最低。如在县级及以下工作的有40.2%的人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较低收入区间,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省辖市和省会城市;从劳动关系评价上看,工作在省辖市的认为劳动关系较为和谐比例最高(60.4%),认为不和谐比例最低(2.9%)。工作压力评价上,工作在郑州市的认为工作压力大的比例最高(58.5%),县级及以下的比例最低(50.1%)。

(六)单位差异上,机关、事业、外资企业等各项评价较突出

从收入上看,外资企业收入最高,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大众化。如工作在外资的收入4000元以上的比例(55.4%)远高于其他单位。而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样本中收入在4000元以下中低收入区间的集中度排在各类型单位的二、三位。

从工作稳定性上看,工作在机关、国有企业中没有换过工作的比例都超过六成,工作在事业单位的为55.6%,而工作在其他各类型企业中没有换过工作的比例都在40%以下。

从工作匹配上看,工作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的学生持正面评价的比例排在前三位。如各项评价中最好的有:国有企业中有90.6%的人认为工作理想,事业单位有81.4%的人认为工作与专业对口或有联系;外资企业中有92.3%的人认为工作与自己能力匹配。

从工作福利评价上看,工作在机关的样本中有31%的人认为单位福利状况好,有46.6%的人认为单位培训较多,两项评价都是最好,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评价紧随其后。

从工作满意度评价上看,在工作满意度、行业与单位声誉和个人发展前景三项评价上,工作在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的学生持正面评价的比例都排在前列。其中,工作在机关的毕业生有62.1%对工作满意,有81.4%对行业与单位声誉评价较好,有50.0%认为个人发展前景良好,在各类单位中都是最高。

从工作压力评价上看,外资企业中有64.3%的人感到压力大,比例最高,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紧随其后。而社会比较关注的机关事业单位则分别有44.8%、51.6%,比例相对靠后,压力评价相对较好。

(七)行业差异上,专业性强的行业较好,部分服务性行业较差

综合看,整体上对专业性要求较强的教育、科研、卫生、公共产品生产和供应、金融等行业就业质量较高,而如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端行业服务业相对偏低。如教育行业中有65.1%的人没有换过工作,有32.4%的毕业生认为工作是理想职业,两项评价最好;卫生行业中有67%的人认为工作与专业对口,有36.7%的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能力匹配,比例最高;采矿业工作满意度最高为63.6%,金融业中行业声誉好评价最好(51.7%),而这几项评价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评价都相对较差。

(八)产业差异上,第一产业就业质量明显不如二、三产业

综合看,第一产业就业质量明显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如第一产业中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比例最高(30.0%),在4000元以上的收入区间却是最低(18.6%);第一产业中没有换过工作的比例最低(44.1%);工作满意度也是最低(45.4%);工作压力评价最差,有60.4%的认为工作压力大。

(九)部分就业质量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1.收入高的人培训机会教多。分析结果显示,2000元及以下的低收入区间中只有20.0%的人表示有较多的培训机会,2001-4000元中等收入区间中有28.5%,4000元以上的各收入区间这一比例都在40%以上,其中6001-8000元收入区间比例最高为52.1%。

2.收入对工作满意度有明显影响。分析结果显示,2000元及以下的低收入区间中对工作满意的比例最低为37.3%,2001-4000元中等收入区间的比例为47.1%,4000元以上的各收入区间比例都在50%以上,其中8001-10000元收入区间比例最高为72.8%。

3.工作稳定性对工作满意度有明显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换工作频率越高,工作满意度越差。如没有换过工作的样本中有52.8%对工作感到满意,这一比例高于有换工作经历的样本,且满意度随着换工作次数增多而明显下降。

篇4: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快速增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630万,“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激烈的竞争让大学生倍感压力,毕业即失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即便是国内顶尖的大学,也难以达到100%的就业率。

为了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清晰的认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问卷的设计汇集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专家的意见。问卷中不仅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家庭背景,还包括了高考成绩,大学期间的活动以及就业信息等。问卷详细询问了大学毕业生所获录用通知中最好工作的相关信息,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数据,从而清晰地了解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本报告的分析主要基于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数据。本报告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首先,本报告对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进行细致的描述,以此对中国大学生的毕业起薪给出客观评价。其次,根据就业地区、行业、部门,我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分解,以此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和起薪差异。第三,我们从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出发,考察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毕业生起薪的影响。第四,围绕家庭背景对初始工资的影响展开分析。第五,大学质量对工资的影响,尤其关注名牌大学与普通大学的起薪差异。最后,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毕业生起薪有多高?

研究发现:大学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2153元,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处于较低水平。

截至2010年6月,在接受调查的6059位应届毕业生中,有4105人寻找过工作,求职率为68%。这其中有2965人收到过录用通知,求职成功率为72%。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月平均初始工资为2153元。大学生起薪的个体间差异明显。具体来看,69%的毕业生月起始工资在2000元以下,最低仅为每月500元。仅有3%的毕业生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最高达40000元。

2010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67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3096元。本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月平均起薪2153元正好介于两者之间。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高于农民工工资,但在整个社会的工资层级中,仅能达到中等偏下收入水平。

大学生曾经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詞,而现在大学生的光环正在褪去,大学生正从令人仰慕的“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工资,不考虑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但无疑这样的起薪水平不容乐观。大学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但数据显示大学教育回报率并不高。我们所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能对社会有多大贡献,这是目前大学生薪酬结构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因此,反思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存问题,转变人才培养机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就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高等教育体制,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差异有多大?

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就业,且东部工资更高;不同专业的工资差异明显;外资企业收入最高,而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区域划分,我们分别考察工作地域的工资水平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工资水平较高。大学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毕业生选择在东部地区求职,月平均工资为2262元。有25%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求职并最终获得录用。这四个城市月平均工资为2529元,高出其他地区27%。西部地区月平均工资为2048元,高于中部和东北。这很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导致高端人才需求量增加,西部地区企业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优秀人才。然而,中部、东北发展相对滞后,人才需求增速相对缓慢,工资水平较低。

因为东部地区有着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执意选择在一线城市寻觅发展机遇,不愿到二三线城市就业,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虽然西部地区也在近年采取人才引进措施,为引进优秀人才提高了待遇,但是效果仍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促进人才在地域间的流动就成为就业引导的重要环节,这对促进地区间经济平衡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

不同行业的薪酬待遇有明显差别。在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业薪酬水平位居第一,月平均工资为3067元。IT业位列第二,为2588元。排名第三的是文化传媒及体育事业,为2416元。电力行业位居第四,为2377元。金融业和制造业持平,均为231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和医疗行业起薪较低,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

在强调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高,而在偏基础理论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低。虽然这种行业间的薪酬差异极大地受到市场导向,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关系,但是这种薪酬结构必然会吸引学生蜂拥至高工资行业,容易造成部分行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导致基础学科领域的“边缘化”和人才“空心化”。

不同类型的单位工资也存在差别。统计结果表明,收入最高的是外资企业,月平均工资达到2741元。国有企业月平均工资为2238元,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工资略低,为每月2112元。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其他类型企业的月平均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仅有4%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且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只有1700元。

问卷询问了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类型,发现学生最理想的单位类型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工资较高的外资企业却并不受学生的追捧,这可能与公务员和国有企业职工的良好保障和福利有关。虽然仅有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在求职意愿中有18%的毕业生愿意自主创业。另外,大学毕业生最不愿意去的是集体企业。

从实际情况来看,毕业生分布最多的却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到了37%和36%。政府部门主要实行公务员录取限制,因而占比大大下降。进入外资企业的毕业生比重为10%。

从就业部门的分布来看,国企、政府机关已成为毕业生眼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国有部门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对毕业生非常有吸引力。具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却不被学生看好,许多未能进入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的学生才最终选择去民营企业。在这种追求职业“稳定”的趋势下,大学生往往就忽略了职业的“挑战性”。然而大学生是最富创造力的群体,这样的就业格局对整个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是不利的。虽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很低。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培养自主创业激情,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还有待落实。从调查样本来看,想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虽不在少数,但是实际创业的比例却很低。自主创业过程中会面临种种壁垒和艰辛,积极有力的政策扶持会大大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三、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英语成绩、社会交际能力对毕业生工资有正向作用,仅靠学分成绩难以获得高薪,实习经历对提高工资无益。

英语成绩对大学生工资水平有重要影响。在调查样本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516元,高出其他毕业生18%,由此可见英语能力在就业市场上的重要性。

优秀的社会交际能力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带来正回报。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13元,高出其他毕业生约8%。这表明参加社团和学生活动不仅锻炼了个人社会交际能力,而且这种社会交际能力对未来求职很有帮助。另外,身为党员的大学毕业生比非党员毕业生工资高出5%。

然而,“尖子生”工资不如一般学生。根据学生个人对自己大学学分绩的评价,调查发现班级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027元,低于其他学生10%。大学期间从事兼职或实习对提高工资没有帮助。数据显示,大学期间从事过勤工俭学、校外兼职或实习的学生,工资反而较低。未参加实习的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315元,高出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10%。这是因为大学生出去实习大多为了增加工作经历,为简历增光添彩,而实际上实习生难以接触核心业务,参与实习也仅仅从事一些简单劳动,因此对提高劳动技能实际上没有帮助,反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

高学分绩并不意味着好的就业待遇,英语能力与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培养学生如何获得更高的成绩,提供给学生各类实习机会。许多学生也一味追逐学分绩,对实习趋之若鹜。但事实表明,学生的英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信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而这些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

虽然大学期间学生积极为就业积累人力资本,但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途径不同,会对大学毕业生工资产生不同影响。本报告的发现引起了我们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机制的反思。何种类型的大学生会受到雇主的青睐,大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如何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平台,以促进其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好的表现,这些都对调整大学生培养机制,向社会输送需要的人才有重要参考意义。

四、家庭背景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优越的家庭背景对工资有积极影响,好的家庭出身更容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好的家庭背景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学生在就读大学前的户口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背景。调查发现,读大学前为城镇户口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50元,高出农村学生约8%。以家庭收入作为家庭背景的度量,同样发现,家庭人均收入排名前20%的学生,其毕业后月平均工资为2540元,高出其他家庭学生约25%。父母中至少一方具有行政级别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86元,高出其他学生约18%。

家庭背景对工资的作用可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一方面,好的家庭背景可能带来更好的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学生营养,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可以利用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为子女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调查显示,有25%的毕业生在求职中有家庭或熟人帮忙,其中有73%的学生认为“关系”对求职有帮助。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无法改变,但这种家庭背景的优势会进一步加重教育资源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给后天公平的实施带来许多困难。

一个好的社会应当保持合理的代际流动性,而教育是代际流动的关键途径之一。优越的家庭背景能够带来更高的工资,从而使得优质资源在家庭内部传递。当良好的家庭背景渗透到教育领域,就能够使子女有更高的平台,从而扩大教育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因此,加强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尤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投入,对缓解社会不平等意义深远。

五、大学质量对工资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更高的回报,名牌大学工资溢价在女生和城镇学生中体现明显。

在教育资源局部密集却又整体匮乏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为了追逐良好的教育,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劳动力市场上,企業会把名校毕业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表示仅招聘某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对其他的毕业生则不予考虑。

就读名牌大学是否有更高的回报呢?这里我们将211院校(含985院校)定义为名牌大学。结果表明,名牌大学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427元,高出普通院校毕业生工资约28%,也就是说,名牌大学毕业生有着28%的工资溢价。

名校效应往往会随着学生的性别、户口类型等因素而变化。哪些学生从入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首先,女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入读名牌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2293元,而入读普通大学的女生起薪是每月1671元,前者高出了37%;对男生而言,该差距只有17%。尽管如此,整体而言,女生的平均工资仍然要低于男生。其次,来自城镇的学生就读名牌大学获益更多。城镇学生就读名牌大学比普通大学多获得了40%的工资,而农村学生就读名牌大学只多获得18%的工资。

就读名牌大学是每个高考学生的梦想,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回报也十分可观。因此,在中国入读名牌大学依然是回报率很高的教育投资。这为家长竭尽全力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提供了理由,也说明政府长期对名牌大学倾注的大量投资达到了成效。

六、对策建议

加强就业指导,调整培养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

201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高考人数的连年下降,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趋于平缓,但国内外经济增长的放缓,依然给未来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政府、大学、学生共同应对就业挑战,尽早采取措施改进大学生就业状况。

学校要加强就业引导,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发挥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不应该是在毕业期间才开展的指导,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授人以鱼”提供一些招聘信息,需要长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长期就业目标。同时,毕业生应当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工作,而不是盲目“扎堆”热门地区或行业。

政府要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大学毕业生正是最富有创新意识和朝气的群体,很多创业的想法之所以没有能够付诸行动,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各级政府积极呼吁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仍待落实。同时,大学可以针对创业需求,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利用校友资源给予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对创业流程、必要条件有充分认识,使其能够在跨出校园甚至在读期间就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大学生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积累人力资本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单一地强调学分绩的重要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兼备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睐。学校的教学设置和课程模式要注重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也要培养能够应对挑战、积极创新的通识人才。

最后,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要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虽然先天的家庭背景优势无法改变,但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予农村地区学生、贫困学生扭转“出身”的机会,对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缓解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意义重大。

大学毕业生正从“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这是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就业价值观,特别是缓解大学生就业时对热门地区、行业的“扎堆”现象;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机制,專注于培养兼具过硬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地区间的流动。这些都是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未来不只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软实力”的增长。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为中国长久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篇5: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情况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

(二)项目实施情况

二、大学生求职结果的统计分析

(一)性别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二)地区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三)专业因素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

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四)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四、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四)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20xx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13万人而显得更为突出了。

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为此,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于20xx年3月起共同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问题的研究项目,并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于5月至6月间进行了一项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对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多方面问题作了有针对性的考察。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情况

(一)项目的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从对大学生的实际调查入手,希望通过考察大学生真实的求职经历和复杂心态,对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的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思路和政策建议。在相关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本项研究还期望对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一些观念和认识作出回应,特别是期望澄清和明确对今天中国大学生的认识,以对大学生的爱护、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归因于大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往往只看好工作环境好、薪酬较高并且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对相对较低的就业岗位则缺乏兴趣。因此,本项研究对大学生的相关观念与态度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作为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大学的学科与课程设置存在很大关系,并与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以及学生干部工作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本项研究考察和了解的内容。

同时,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期望或压力也可能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本项目也将这方面的问题纳入了考察范围。

篇6: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部因素

(一)性别因素

据一项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毕业后与公司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签约比例为41%。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访谈中,有四分之一的单位承认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但仅有个别单位偏向于招收男生,四分之三的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但是会考虑到工作的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二)地区因素

东部地区高校的签约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的签约比例为41.73%,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三)专业因素

从调查来看,所属专业与就业情况有很大关系。不同专业总体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相对较低。

二、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与大学生自身,以及学校教育、政策支持、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否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大学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

当代大学生就业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差距的深层根源主要与大学生的人群特征有关。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职业规划。而这些就致使他们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较高的职业期待。而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又大多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职业期待普遍高于就业环境的实际水平。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访谈中,有四分之三的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情形,主要

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但有调查显示,个人能力还不能成为大学生不足的根本。但仍存在以下缺点:

1、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有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20%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如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在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出现在专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一般来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恐惧感可能更高。例如: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较差一些。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将专业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36%,将自我表达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39%,将人际交往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11%,将环境适应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18%。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的普遍性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

252%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且,在这一点上,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大

(3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有4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通常认为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家庭关系背景,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因此,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也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

3、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

就业服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巧的指导以及在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桥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的工作。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4、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东西部高校以及名牌高校与一般院校之间就业率的差异,则说明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1、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之间存在偏差,政策宣传与政策执行的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相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没有深入下去,仍停留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上。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层面仍须加大力度。

2、学生对政府政策的预期仍比较低

除政策供给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政策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外,学生对政策的有效性也并不

乐观。

(四)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家庭与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它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1、整体层面:直接影响较小。

2、具体层面:单方面影响较大。

三、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

1、更新观念。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1)转变择业观念。

(2)维持必要的大学生身份认同。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

(1)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2)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校内活动之外,校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已被学生视为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1)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2)部分学校可考虑与职业技术教育接轨。利用高等教育现有的资源和师资,大力培养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优秀人才。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能力的提升。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其次,完善求职技巧的指导工作。第三,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1、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

首先,放松对就业市场的管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其次,加强管制,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坚决惩处。第三,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

2、建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网络监测、预警系统。

政府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监管工作。同时,政府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平台,详细地公布各专业乃至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督促学校、社会对学生负责。

3、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四)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1、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倡导整个社会提高对大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2、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功能是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舆论界在就业指导以及就业相关信息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看作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四、结尾

篇7: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学校:专业年级:姓名:联系方式: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学历

A、本科 B、专科

3.目前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A、在团总支任职 B、在学生会任职 C、担任班干部 D、没有

4.您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是?

A、能力素质 B、真才实学 C、社会的关系 D、金钱

5.您倾向于做什么样的工作

A、生产性的 B、经营性的 C、服务性的6.您希望自己在工作中

A、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B、只要薪金高,不能人尽其才也不在乎

7.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胸有成竹 B、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C、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8.您的就业方面的技能、观点和知识主要从哪里来的?

A、学校就业指导课程 B、书籍 C、上网 D、报纸和刊物培训机构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可多选)

A、专业成绩 B、综合能力 C、学校名气 D、社会经验 E、专业技能 F、发展

10.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机会?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11.您对职业的取向是?

A国家单位 B事业单位 C中外企业 D私企 E无所谓

12.找工作时您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13.您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练 B就业期望太高 C就业人数太多 D企业的要求太高E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F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

14.您对您第一份工作的崭新期望是多少?

A1000元以内 B1000-1500 C1500-2000 D2000-3000 E3000以上 F不要钱,能锻炼就行

15.您应聘时,着重企业的?

A公司发展前景 B薪水的高低 C个人发展空间 D公司的名气 E其它

16.您首选的就业城市是?

A成都 B北京 C上海 D广州E其它

17..您会考虑自主创业吗?

A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C暂时没有考虑过

篇8: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某医学院英护本科、护理本科、涉外护理专科3个专业面临实习的学生共435人, 其中男生28人, 女生407人;英语护理本科119人, 护理学本科130人, 涉外护理专科186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 后修订问卷使其效度和信度符合调查要求。内容包括: (1) 学生一般情况; (2) 就业心理; (3) 就业指导需求三大项共41个问题。调查工作由笔者自己完成, 向受试对象讲解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后, 由其独立填写完成并当场收回。

1.3 数据处理

数据输入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

2 结果

2.1 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

29.2%学生认为本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平均就业率为70%~90%, 24.2%学生不清楚实际就业率, 20.4%学生认为本专业大学生的实际平均就业率为50%~70% (见表1) 。

2.2 学生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认识

68.9%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自身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63.2%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39.2%学生认为自身缺乏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4%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提高学习成绩。在增强求职面试技巧、考取各类等级证书和注重仪表形象等方面的需要逐渐下降。

2.3 学生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

45.4%学生首先考虑将来就业后个人发展机会;52%学生选择实习医院时主要看医院的综合实力, 26.4%学生考虑实习医院是否接收就业;49.4%的学生选择先就业, 后择业;35.2%学生选择一步到位, 有固定收入;在选择就业地区时, 92.6%的学生会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34.7%学生会受男 (女) 朋友的影响。亲戚、朋友、同学及大学老师等因素影响力逐渐下降。另外, 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 在求职困难实在没有机会的时候, 68.2%学生表示考虑基层乡镇卫生院或社区诊所, 20.9%乐于接受基层岗位, 10.9%同学绝对不接受 (见表2) 。学生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起薪的期望值不等, 44.7%学生认为是2 001~3 000元, 44.2%学生认为1 001~2 000元, 10.9%学生认为应该在3 000元以上, 0.2%学生可能会在1 000元以下。

2.4 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2.4.1 关注就业信息时间

32.3%学生选择大二时关注就业信息, 24.0%选择大三, 24.2%选择大一, 19.5%学生选择大四关注就业信息。

2.4.2 最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

66.7%学生希望得到师长的经验分享, 66%学生希望得到就业面试的介绍, 57.5%学生希望进行面对面咨询, 48.7%学生希望得到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帮助, 41.1%学生选择案例分析, 选择其他方式如专题讲座、讲述相关教材等的比例较少。

2.4.3 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

49.2%学生选择供需见面会, 41.3%学生选择相关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 33.7%选择浏览专业性就业招聘网站, 18.1%选择关注本校就业指导中心网页信息。

2.5.4 向用人单位自荐方式

72.9%学生会在招聘会现场向用人单位自我推荐, 61.0%学生选择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 54.9%学生选择寄发自荐材料, 0.9%学生希望由学校负责推荐就业单位。

2.5.5 办理不同就业方式的相关手续

59.1%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学校的就业流程, 33%学生不了解, 7.8%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不同就业方式的相关手续。

2.4.6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学生的因素 (见表3)

3 讨论

目前, 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与“相对饱和”现象同时存在, 护理专业毕业生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量, 就业竞争又日趋激烈[1~2],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实习前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3.1 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及自身优势和劣势的了解

作为就业相对乐观的专业, 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开展专业认同教育, 及时将本专业每年的就业情况向在校生公布, 使学生在校期间便有初步的职业计划。避免毕业生由于定位不准, 签约之后又盲目违约, 导致毕业生相关部门的教师忙于应付毕业生的就业流程咨询、政策解答、违约改派、人事关系变更办理等日常性工作, 而无暇顾及对职业生涯辅导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进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辅导就比较少。

3.2 根据学生需要改进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3.2.1 针对学生择业前受到的各影响因素有重点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表3显示, 不少学生对专业认同程度、专业发展前途等方面了解不够, 所以就业部门应多方面介绍毕业生走向的实际情况, 各就业单位及地区的优势及不足, 使毕业生避免盲目性选择, 减少违约率, 也避免毕业生因为对工作单位的不了解而错失良机;对部分毕业生可尝试面对面就业咨询;对学生关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和引导。如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录用标准不清楚, 学校可针对此需求增加就业形势和政策、就业程序、方法和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就如何写求职信、制作简历等方面进行培训或讲座, 或邀请医药卫生用人单位作录用标准等实用知识讲座, 教育引导学生加快个人社会化进程, 自觉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

3.2.2 增加就业信息的发布途径

学校应该尽量拓宽就业信息的发布途径, 及时更新网站就业信息、就业流程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另外, 各高校近期推广的校讯通业务也可将最新招聘信息及时发送到毕业生手机上, 促进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的完善。

3.3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项目的启动, 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和机关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录用等优惠政策的实施,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因此, 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引导就业困难的部分毕业生根据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己的毕业后最期望的职业目标, 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 争取尽早实现就业。

4 结论

就业工作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 是关系到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就业指导和培训是高等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就业力的重要途径, 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培训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 结合学校德育、专业教学,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摘要:目的 了解护理系学生在实习前就业指导的需求内容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某医学院英护本科、护理本科、涉外护理专科3个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66%学生希望得到就业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 48.7%学生希望得到就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 45.6%的学生希望得到实习前就业指导, 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护理系学生实习前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内容进一步多样化, 应对不同专业学生根据其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护理系学生,就业指导,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海娟, 陈长春.护理专业本科生就业观念与就业现状的比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6) :62.

上一篇:Unit 22 a tale of two cities(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村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