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2024-07-24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精选7篇)

篇1: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一、修订的背景和思路。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先后进行了七次改革。

2、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史大纲》。

3、2011年开始实验,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实验。

4、课程标准定期进行修订,这是国际惯例。日本文部省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日本的学习指要相当于我们的课程标准,最近几年分别是1971、1989、1998、2008年。

5、我们的课程标准已有十年了,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修订的成就与问题。

1、课改的重大成就就是历史教师教学理念得以更新。

2、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认为:“近十年是我国提出历史教育理论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提供优秀历史教学案例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历史教育问题争鸣最激烈的十年,是我国优秀青年历史教育涌现最多的十年。”

3、认为旧教材课程内容:“难、繁、篇、旧”的观点得到普遍的拥护。

4、教历史的方法:

A、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B、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

源,给学生多样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性的空间。

C、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年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大成果。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

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注重学习学习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D、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学学习等方

式。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5、课程资源大大增加: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

6、发展性评价方案。各地在实验中不断探索灵活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案,如历史作业、历史制作、历史习作、历史活动、历史考试以及档案袋,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试考试的单一方法。

篇2: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

第1讲 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思路

朱汉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汉林(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王小琼(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内容纲目:

一、实验的历程

二、成就与问题

三、修订的思路

一、实验的历程

张: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培计划初中历史远程培训专题节目。今天到场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和北京市第四中学王小琼老师。我是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汉林。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

王: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实验,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新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存在哪些不足?此次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该怎样用历史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关注这些问题,我想广大一线教师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

张:朱老师,您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多年来一直协助教育部有关部门主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和过程非常熟悉。今天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历程?

朱: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先后进行了七次改革。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2001年9月,初中历史新课程开始实验,首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到2002年秋季,扩展到530个省级实验区;2003年时,全国已有1642个县市的3500多万学生在使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2004年时发展到2576个县区使用新教材,约占全国的90%。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的实验。

王:北京是2004年进入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我当时是抱着好奇和忐忑进入课改实验的。单元主题式的教材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有哪些优点?我如何在原来积累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去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怎样才能以学生为本?教学三维目标怎样才能做到有机融合?采取哪些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新课程,我应该看哪些书来拓展、提高自己?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必须积极去面对。当时,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不让所有省市同步进入,而要逐步推广呢?

朱:历史新课程的实验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概括来讲就是“先实验、后推广”。首先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新课程,一边实验一边总结经验,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

张:这点我很有感触。相对而言,北京进入课程改革的时间是比较晚的。我记得在正式进入之前,我们到广东、福建等地去考察实验区课程改革的情况,的确从实验区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应该讲,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验,我们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已经比较熟悉了,为什么现在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呢?

朱:课程标准定期进行修订,这是国际惯例。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文部省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他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们的课程标准,最近几次颁布的时间分别是1977年、1989年、1998年、2008年。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从2001年到现在,已有十年的时间了。十年里,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教育研究和历史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反映到初中历史课程中来。历史课程标准属于历史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张:朱老师,关于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坊间有许多传言,说这次改革是推倒重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朱:这次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上次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将上次改革的既定成果巩固下来,同时解决上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际上,在初中历史新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着手调查课程标准的使用情况,请广大的教师和教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比较大型的会议有2003年的南京会议等。通过这些调研,我们收集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最近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调研工作自2007年5月至12月,持续了大约半年多的时间。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通过行政系统,向29个省市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发放了问卷调查,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为此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成就与问题

张:俗话说得好,回顾是为了前行。只有认真地总结过去,才可能走向更美好的将来。在新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实施的这个时刻,我们来一起总结课改十年的成就与问题吧。王老师,作为优秀的一线教师,你对课程改革肯定有着深切的体验,能否拿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王:刚进入课程改革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一些新鲜的名词扑面而来,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资源、发展性评价、文明史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建构主义、校本教研、教育叙事、教学设计等。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些名词并不太熟悉。但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突然发现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这些概念了。

朱: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变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新历史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堪称课改先锋的优秀历史教师。

张:朱老师的观点我感受非常深刻。这些年我有幸与全国各地的一些优秀教师有过或多或少的联系,发现他们许多人都是从课程改革中脱颖而出的。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改革的确功劳卓著。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牧航教授认为:“近十年是我国提出历史教育理论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提供优秀历史教学案例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历史教育问题争鸣最激烈的十年,是我国优秀的青年历史教师涌现最多的十年。”我深有同感。

朱: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印证。调查结果显示: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观点得到普遍拥护。

王:我对新课改的理念也是逐步接受、不断深入理解,积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尝试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比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可见,感知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环节。学生怎样去感知、体验历史呢?通过实践,我觉得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我的做法有: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等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空间。等等。

朱: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年课改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中,老师们和王老师一样,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张:在这十年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老师们的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增强了,大量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都被开发出来。王老师,听说你就对北京乡土史资源很有研究。

王:我编过一本北京乡土史的教材,名为《看生活变迁品京味文化》。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拓展视野,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其实,不仅我一个人这么做,我们同组的老师都在这样做,已经蔚然成风。序号 1 2 3 4 5 6 7

课程名称

看生活变迁,品京味文化 影视文化中的历史真相 北京历史上的尘封岁月

科学史;细节历史;中国古代史选讲 二战风云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当代国际热点问题探源

授课教师 王小琼 魏鑫 李明赞 王磊 赵利剑 石国鹏 李明赞

学段

初中

高中

朱:你们的做法很有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专门的阐述,这对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其中,乡土历史资源、视频图像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使得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信息资源得到适当的运用,从而使历史课程资源在渠道上、种类上、形式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

张:在教育评价方面,这十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我举一个小案例。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时间线索,深圳市红岭中学历史教师吴磊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列出五个时段,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点表述出来。整堂课,学生兴致高涨,思维活跃,不少学生几乎是一气呵成。

朱: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发展性评价的案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各地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如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作业、历史活动、历史考试以及档案袋、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吴磊老师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王:我在教学中也积极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比如,在初二年级,在每节课开始的5分钟,我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演讲,以学过的或即将要学的世界历史范围组织演讲内容,作为讲课内容的深化或补充,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两人合作;可以制作PPT或网页,采用图片投影、播放视频等手段辅助演讲。要求学生讲演熟练,生动形象;语言得体,姿态大方、声音洪亮。同时,我和学生一起商讨设计了评分表,学生演讲得分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分数的平均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期总评成绩中。从实践来看,我的做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

张:以上我们分几个方面简单谈了谈课改以来的变化。朱老师,您能简单概括一下十年来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成就吗?

朱:长期以来,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中往往被视为小学科,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教学计划上被打了折扣,教学时间也不能得到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十年风雨路是不平坦的,但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越来越明确的,课改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丰硕的。这些成就与经验,是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为课改进一步的、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2007年教育部的调研中,老师们就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朱:是的。教师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标准(实验稿)》中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提出意见。《标准(实验稿)》将学习内容分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下分别设置了若干学习主题。这个设计思路的初衷是好的,希望以这种体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实验的结果却发现,“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第二,对《标准(实验稿)》的容量和难度提出意见。

尽管试验区认为新课标难易适度,但也有意见指出了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世界史中要求掌握的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琅城起义、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科索沃战争、《美国的悲剧》等,就认为有“难、繁、偏”等问题。北京市属于教育发达地区,但也认为:“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太多,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明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另外,四川、山东、安徽、甘肃、湖南等省,要求增加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内容,如“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恐怖主义”“加强史学研究新成果”,等等。

第三,对《标准(实验稿)》中的“前言”和“课程目标”提出意见。

对于“前言”的意见主要是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对于课程目标,主要是认为不具体,不好操作。对于《标准(实验稿)》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主要的反映是要求切合实际。

王:这些意见,可以说对修订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朱老师,您作为修订组成员,面对这些意见,你们的看法如何呢? 朱:修订组仔细研读《标准(实验稿)》,并认真分析调研数据、主要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以下看法:

1.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2.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3.《标准(实验稿)》中的六大学习板块的设计是合理的,它从大的方面遵循了时间顺序,符合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是应该坚持的。但“学习主题”的设计,应做适当修正。采用学习主题的方式,原来的意图是为了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在实验中也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习主题”限制了史事的选择,疏漏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有一个学习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在这个主题下,在讲完鸦片战争后,接着就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但在全部中国近代史中,却忽视了太平天国最基本史实的叙述。

张:这些认识,可以说为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朱老师,在修订工作中,你们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三、修订的思路

朱: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进行的。

张:课程标准代表着国家意志,体现的是国家对于学生的期待。因此,对于《纲要》,我们老师要认真地学习,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执行。

朱: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根据这个战略,教育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今后10年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张:我注意到《纲要》特别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朱:对于这段话,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修订组在认真学习和理解上述中央文件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在课标修订稿中明确提出初中历史课程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这实际上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意识教育融为一体。

概括来讲,我们修订课标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依据,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之中。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为目的,修订《标准(实验稿)》。

王:朱老师,在修订课标的过程中,对于前十年初中历史课改的成果与问题,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朱:我们认为,课标的修订应该建立在总结和巩固10年新课改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我们修订组在充分肯定《标准(实验稿)》实施10年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借鉴我国和外国历史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研究近年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和问题,努力使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更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更加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符合今后10年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修订课标的第二个基本原则。

张:朱老师,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课标修订组是如何工作的?

朱:修订工作的基本路径是:从课程标准中的性质和理念入手,搞清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然后据此遴选课程内容。

王:对于内容标准,修订组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开展修订工作的呢?

朱:首先,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坚持历史的时序性特征,将《标准(实验稿)》中有关史实进行重新排列,删除较难和较偏的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

第二、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主线。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以掌握历朝历代的基本特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为核心。

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界史则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张:这样每个板块的基本线索就比较清晰了,对于教学也能起到宏观导引的作用。朱:第三、选择和修改课程内容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体现社会的进步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的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第四、为落实课程目标,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并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列表显示,相互对应,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创新留下一定的空间。

后来,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把《标准(修订稿)》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王:抓住时序性、历史的主线、基础性、时代性,我想这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大启示的。修订完内容标准,你们又是如何修订其他部分呢?

朱:第二步,对《标准(实验稿)》的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进行修改,使其内容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更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历史课程的教育意义,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主要工作是:

①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②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课改10年的经验,对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和阐述,使目标要求的层次更清晰,内容更完整。

③进一步完善实施建议,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篇3: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第一, 体现历史的时序性。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历史, 也就是说, 历史是以时间为序, 空间为点的存在模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遵循这个规律。2001年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首次采用专题的方式编写课程标准, 借以彰显历史知识的内在系统的一体性, 受到好评, 但是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 发现这样的编排体例对一位刚刚对历史知识有感性认识的初中生来说, 难以从历史知识内在体系来把握。比如, 在实验稿的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的第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的专题中, 其课程标准是 (1)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评价汉武帝。 (4)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从中可知, 学生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对中央集权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但是缺乏对汉初知识的了解, 与汉初相关高祖、文帝和景帝的知识就知之甚少, 这样无形中就打破了历史时序性。

又如:中国近代史部分, 实验稿课程标准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其内容标准 (1)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理解五四精神。 (2)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这些知识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认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但是忽略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起到阻碍作用的事件, 致使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这些在修订版中都有所体现。具体说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增加内容如下:

第二, 体现历史课程的时效性。广义上讲,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 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实都讲出来, 只能有所选择。对义务教育的孩子来说, 我们只能选择对现实有重大影响的事实。正如新课标在前言中所说:“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的时代精神, 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得到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历史课程标准在具体历史知识选择上要突出重点和热点。比如:中国现代史就是完成历史两大任务的第二大任务, 即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的理论成果, 就要呈现给学生, 所以修订版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等知识。又如, 在世界现代史这个板块中, 要把当前社会的问题展现给学生, 所以增加生态与人口问题等知识。具体如下:

那么与当前社会的发展不太相适应的知识, 就相应地减去, 如:中国近代史中的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世界近代史中的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等知识点。具体如下:

同样, 在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上也有所体现, 如;

第三, 指导历史教学的权威性。首先从此次修订的时间和人员上, 能体现出来。此次修订历时10年, 正如朱慕菊同志在这次培训中讲到:此次修订从2003年开始, 进行广泛的调研, 在修订中除了原有课程标准成员, 又充实一批学者、院士和中学教师, 还有出版社的同志。这样, 在修订人员上,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他们修订的结果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其次, 从知识的体系上, 修订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把历史知识合理和完整地表述出来, 具有权威性。比如, 实验稿课程标准中中国古代史的“前言”部分提出:“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 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 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而修订稿为:“一百多万年前, 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中可知, 修订稿去掉“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而是采用考古学的知识描述早期的中国文明的进程。这样描述社会发展的进程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要求, 突出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变化中作用。关于五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不是不讲, 而是转移到世界古代史中, 如世界古代史指出:“世界古代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 直到公元15世纪末期, 期间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但有一些民族、国家未经历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连续发展过程。”这样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知识有了积累后, 再讲述五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 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科的发展。

这次修订课程标准, 不是对实验稿课程标准的否定, 而是在总结实验稿成就的基础上, 修正以往的不足, 完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体系。同时, 也反映出社会各个方面对义务教育的重视, 所以, 我们应该全面实施和落实课程标准, 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正如新课标“前言”中提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 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 修订版的历史课程标准, 是希望在历史的时序性的思路下, 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摘 要

通过对2014年修订的香港《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和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两个纲领性文件进行课程框架体系、文件内容方面的深度解读,了解香港和台湾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等具体的操作理念和流程,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比较 香港 台湾

2014年1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对2007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同年2月,台湾也对《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以下简称《纲领》)进行了修订。这两份文件修订时间相近,本文将从两地高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框架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包括概论、课程架构、课程规划、学与教、评估、学与教资源和附录七个部分。第一章概论从背景、课程理念、课程宗旨、课程目标、学习成果,以及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等部分进行阐述。第二章课程架构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架构及组织两个方面论述。第三章从主导原则、学习进程、课程规划策略和课程统筹四个方面来论述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包括知识与学习、主导原则、取向与策略、课堂互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第五章具体介绍了评估的角色和评估的目标及方法。第六章学与教资源不仅介绍了教科书、参考材料、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等重要的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和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强调要注意资源的管理。

台湾地区《纲要》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四个部分,其中主要介绍了必修和选修纲要,这两个纲要均包括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方法五个部分。其中必修目标方面从历史知识、能力、自我认同感、多元文化认识、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选修目标方面从培养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核心能力方面均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和运用史料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教材纲要作为《纲要》中最重要的部分,必修对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主题进行分类,选修主要选择六种世界文化类型进行阐释,说明各主题中的基础知识,并标明重点。实施方法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相关配合事项。

港台地区都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等进行了探讨。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详尽介绍了其制定的理念以及作为高中课程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从更大的系统背景对其解读。内容方面,台湾地区《纲要》更简洁明了,香港地区《指引》则更详尽,比如《指引》在附录部分作了七个案例,并在附录词汇释义部分解释了“公开评核”等24个核心用语,并罗列了14页参考文献给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备课的资源。

二、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1.课程目标分析比较

香港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次。其中知识层面的要求主要有: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用不同的方式陈述和诠释历史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信念、经验以及行为对世界的影响,理清主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技巧层面的要求主要有:分辨客观史实与主观见解,构建历史的观点与视野;比较、鉴别、诠释历史数据,运用新史料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辨别、解释历史档案和文献;合理地选择、取舍史料,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学会搜集、整理、甄别、选择史料,对史料的价值给予鉴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解决问题。价值观和态度层面的要求主要有:站在当时的立场、置身当时的环境来解读当时的历史;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保持探究人类文化的精神;拥有全球和世界视野,具有国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台湾的课程目标是从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层面来规定的。其中必修课方面规定: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具备搜集史料、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历史思维;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选修课方面规定:认识世界各重要文化的内涵,进而养成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了解世界重要文化演变的重大问题及现象,进而养成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从文化省思与传承的角度,关怀世界重要文化的发展,以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

香港和台湾的课程目标表述都逻辑分明、条理清晰、层次感强。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从知识、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历史教育提出了目标要求,同时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运用史料等四项学科核心能力,并单独作为第二部分表述。

2.课程内容分析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港台两地都采取了将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符合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在必修科中两地都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用以培养学生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在选修课设置方面,香港地区从文化、地理、人物、制度、宗教和性别等六个不同的角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和自身的关系。而台湾地区则是从文明的角度,介绍不同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更具全球视野。

从时间分配上看,香港地区历史课总共约为250个课时,其中必修课14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56%),选修课7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28%),中国历史概论(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8个课时,历史研习的态度与方法(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12个课时,校本评核部分20个课时。台湾地区的历史课程课时总共为206个,其中必修课128个(占总课时的62%),选修课78个课时(占总课时的38%)。

3.课程实施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在《指引》第四章“学与教”中指出:归纳、分析、比较、综合、评价等,都是常用的历史研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接讲授、问题探究、对话交流、善用资料研习、创设模拟历史情境、利用资讯科技学习、从阅读中学习、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台湾地区《纲要》特别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和学习为起点,灵活考虑如讲述、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指出小组讨论法是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

香港地区在《指引》中详细论述了教科书、参考材料(史料、史学论著与论文、工具资源)、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四种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要注意资源的管理,包括学与教资源的共享、学与教资源的整理两方面。台湾地区强调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指出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挂图、重大历史事件演进历程表、重要文物模型;历史教学的幻灯片、录像带、光盘、视听教学设备、人物画像复印件、历代碑帖拓片以及和教材相关的照片等。

4.课程评价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根据评估的两个重要目的(促进学习、了解学习成果)将评估分为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香港的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笔试)及校本评核两部分。公开考试占总分的80%,分历代发展和历史专题进行,分别占48%和32%。评核准则不再单凭内容要点评分,而是采用水平评核方式。

台湾地区的教学评价包括总结式评量、形成式评量和诊断式评量,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纲要》指出教学评价除了要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外,还要配合教学目标,以及核心能力、教材纲要内容的要求,兼顾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能力,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就和学习困难,作为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成效的依据。《纲要》建议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同时《纲要》还提出:要把学生平时各项学习活动的表现,详细、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评价的参考资料。

两地的评价都加入了形成性评价,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同时两地都建议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台湾地区《纲要》提出考核的方式可包括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香港地区《指引》还提出了如专题研习、评论写作、服务学习、考察活动、读史心得、课堂汇报、小型研习/模拟研究(可分阶段评分)、史事分析、史料搜集、历史悬案讨论、历史剧讨论、反思日志等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对最后的公开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比重作了详尽介绍,而台湾地区《纲要》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介绍。

三、启示

从文本的表达方式上看,香港地区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的编排方式,将课程目标编写得更加清晰明了,高度精炼概括,使用起来快捷方便。而台湾地区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学习香港地区考虑课程标准的实用性,给中学历史教师更多的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同时提供更多的备课资源。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看,香港地区的课程内容必修从历史线索的角度,选修从专题的角度来截取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必修科各单元主题选取的知识点可以看出,香港课标所选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重点选择典型材料,避免了教材编写的烦难杂。选修课的六个主题基本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未来更具能力参与社会事务及处理个人问题。

从课程评价的制定看,相比台湾地区的课程评价,香港地区的课程评价更加具体和全面,不仅指出了评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评价的规范化和合理化,香港地区的历史教学评价各部分比例以及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公开评核又注重校内评估,尤其成绩调整部分和按照分数来界定五个表现等级的具体方法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S].2014.

[2]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S].2014.

[作者:郝慧芬(1979-),女,山西孝义人,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讲师,硕士;冯军平(1977-),男,山西临县人,吕梁教育学院政史系讲师,硕士。]

篇5: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教师充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采用探究模式的教学,使课堂显得形象而生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课堂效率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推崇的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课题。

(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将进行科学探究与学习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教师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四)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篇6: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提纲

1.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本学科课程性质是否适宜?有无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2.各学科课程标准凝练的核心素养是否适宜?有无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对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有无改进的意见建议?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否适宜?有无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方面,是否体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基本趋势?有无重要内容遗漏或需要更新?是否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呼应?有无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5.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及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是否适宜?是否与核心素养培养相呼应?有无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6.模块内容与课时安排是否适宜?有无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对模块内容的教学提示有无改进的意见建议?

7.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安排有无改进的意见或建议? 8.各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资源开发要求、教

附件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今年拟完成对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全面征求意见是正式颁布前的重要措施。特附上征求意见表,请您根据近几年来课程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以及本校、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真实填写您的答案。您的意见和建议将是我们进一步完善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您可以只对您熟悉的某个学科填写意见,也可以对其他学科课程标准提出意见,只需重复下载调查问卷即可。

感谢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做的贡献!

一、基本信息

1.您所在的省、直辖市、自治区:

2.您的性别:

(1)男

(2)女 3.您的年龄:

(1)30岁及以下

(2)31-40岁

(3)41-50岁

(4)51岁及以上

112.您是对哪个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意见?

(1)语文

(2)英语

(3)日语

(4)俄语

(5)数学(6)思想政治

(7)历史(8)地理(9)物理(10)化学(11)生物

(12)技术(含通用技术、信息技术)(13)音乐

(14)美术

(15)体育与健康

(16)德语(17)西班牙语

(18)法语

二、课程标准意见调查

2.1 您认为本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A 很好地体现

□B比较认同

□C体现得较差 □D没有体现

2.2对本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您的认同程度如何? □A 非常认同

□B 比较认同

□C不太认同 □D完全不认同

2.3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

□A 很好地体现

□B比较地认同

□C体现得较差 □D没有体现

2.4您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是否恰当?

□A 恰当

□B比较恰当

□C不太恰当

□D不恰当

3.1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是否体现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3□D 容量很小

6.1 您认为本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对教师教学是否能起到引领与支持的作用?

□A 有较大作用 □B 有一些作用 □C 不太有用 □D 没用

6.2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部分的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A 有较大作用 □B有一些作用 □C不太有用 □D 没有

6.3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部分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探究与实践?

□A 有较大作用 □B有一些作用 □C不太有用 □D 没有

7.1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安排“教学提示”,是否能有助于教师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

□A 有较大作用 □B有一些作用 □C不太有用 □D 没有

7.2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部分安排“学业要求”,是否能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A 有较大作用 □B有一些作用 □C不太有用 □D 没用

5□D 没有体现

10.2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在促进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转变上能否体现出典型示范作用?

□A 很好地体现 □B 较好地体现 □C 体现得较差 □D 没有体现

10.3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表述是否清晰?

□A 清晰 □B较清晰 □C 不太清晰 □D不清晰

11.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中课程实施建议部分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是否可行?

□A 很可行 □B 比较可行 □C 不太可行 □D 很不可行

12.1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在文字(或某一部分文字)表述上是否符合通俗、流畅、明了、简洁的要求?

□A 符合 □B 比较符合 □C不太符合 □D 不符合

12.2 您认为本学科课程标准中的概念、术语等表述是否准确?

□A 准确 □B 比较准确 □C不太准确 □D 不准确

您的每条建议,对我们的修订工作都很重要。

请您再看一遍您填答的问卷,想想还有哪些要补充的意见。

篇7: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序”的内容, 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 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 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 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 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 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 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 (实验稿) 对照, 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 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 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 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 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 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 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 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 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 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 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 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 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 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 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 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 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 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 (实验稿) 更加精炼, 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4]一句, 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 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 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 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 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 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 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 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 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 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 标准

1. 删去《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 以降低或提高要求, 规范表达, 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 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 绘制略图, 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 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 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 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 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 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 以降低或提高要求, 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 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 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 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 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 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 在“气候”中, 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更显简练。再如, 在“疆域与人口”中, 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更显规范。

3. 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 以提高要求, 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 提高了要求, 表达更加规范。例如, 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 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 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 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 在“地球与地球仪”中, 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 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 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 关于“活动建议”

1. 内容方面, 规范活动建议。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的活动建议, 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 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 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 ……”建议开展几项活动, 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 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 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 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 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 关于“说明”

1. 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 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 并指出,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 (例如南亚) 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 (实验稿) 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 此外, 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 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 并指出,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 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 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 依据《地理课标》 (实验稿) 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 只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 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 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 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 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体现了这一精神, 例如, 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 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 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 代替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 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

为简明扼要, 《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 在《地理课标》 (2011年版) 中被删去, 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 新增必要“说明”, 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

为明确概念, 杜绝分歧, 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 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 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 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 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 (乡、镇以下) 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 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删去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 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 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 (实验稿) 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 而《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 “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 与《地理课标》 (实验稿) 对照, 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 在《地理课标》 (实验稿) 基础上, 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 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 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调整、补充。

1. 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 代替了《地理课标》 (实验稿) 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 将《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 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 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 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 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 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 注意知识再现”。

4. 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 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创建地理教学环境, 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 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 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 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地理教学方法。

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 “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 《地理课标》 (2011年版) 对《地理课标》 (实验稿) 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 内容丰富, 意义重大, 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 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 认真地开展教学, 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地理课标》 (2011年版) ”) 是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地理课标》 (实验稿) ”) 的调整、完善和修订, 主要有如下变化:在课程性质方面, 强调了地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课程目标方面, 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提高表达地理信息和地理实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防灾意识等要求;在课程内容方面, 对标准、活动建议和说明都进行了修改, 不仅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而且更加规范。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理解《地理课标》 (2011年版) 所调整、修订和完善的内容, 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 认真地开展教学, 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张家辉, 徐志梅.芬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介[J].地理教学, 2011, (24) .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夏志芳.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解析[M/CD].2011年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 2011, 8

上一篇:从严治党主题教育学习心得下一篇:端午节的作文3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