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

2024-05-08

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篇1: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

文二

看了《中国市长》,感触还挺多的,和大同这个城市也算有点缘分,耿市长虽然没有亲见过,但所见所闻总还有些,所以N啵N啵。

大同,山西北部重镇,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九大古都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到了21世纪颓了。时我去大同玩,城市留给我的印象就是现在北京一样的灰色,好东西还是有的,但到处是煤灰,回来时连鼻屎都是黑色的。,耿彦波走马上任,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改造计划。在AECOM工作时候,见证了Studio内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各种大同设计项目:文瀛湖、儿童公园、动物园、文化中心等等,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以下图片均为纪录片的截屏)

其中争议最大,也是本片关注的就是大同的城墙工程。这个规模浩大的工程不仅要平地盖出这么高这么长的城墙,还要拆掉无数民居,具体是多少呢?

上面只是市长一个手下的汇报,简直压力山大。总共五十万居民要在耿彦波的计划下要进行拆迁,这是个啥概念呢?我曾经在西北某市做项目时候,也遇到要拆迁的情况,面对的大概就是百十来户吧。市长会上,各种官员就开始大倒苦水,罗列困难云云,市长就直接无语了。当时我旁边的建筑师就和我耳语:这点量都搞不定真是没魄力,换成耿拆拆(耿市长在业界的外号),一个礼拜就全拆没了!

由上可见,1,耿市长的威名远播;2,拆迁是个极复杂又敏感的工作,相当考验执行力。几十万居民的拆迁……我简直想都不敢想。

要想干成这样的事情,没点狠劲是不行的,手腕也要有。我是相信人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同样一件事情,在别人眼里千难万难,换一个人可能一个乾坤大挪移就搞定了。

耿彦波据说是个很有设计敏感度的官员,纪录片中也反映了他对中国古建筑的喜爱;而且因为长时间在全市范围考察工作,事情管的非常细致,比如对老房子雕刻部件的保留、对施工时管道直径的要求等等;确实是一个推进能力极强的领导。

但说到执行力,我其实一直心有戚戚。记得有人按照执行力的高低还有目标的正确性,把领导分成四种,最好的当然是目标正确且执行力强的领导,最差的呢?是目标错误且执行力强的,可见执行力强不一定是好事。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干的事情是正确的呢?我相信耿彦波一定也有这个疑问,并且他说服了自己。片中有段著名的歪理:现在盖的这些城墙,过了一百年就是古迹。真叫人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

耿市长做的对不对历史自然会有评判,如果要我说,中国应该有几个这样的市长,毕竟我们见过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另外的那个样子的”;作为中国官员的异类,我支持他,我实在是烦透了中国到处充斥的那套说不清道不明的耗死人的潜规则。

纪录片还是有文人爱用的伎俩,使用镜头或者音乐等操控观众的情绪,比如下图的这个角度的前景原景反差对比:

还有这段,讲述城市遭到暴雨排水不畅时候,背景的新城墙以及旧龙壁的对比,此时的配乐是:党的教导记心头。

说实话我还是挺受用的,但是导演不能回避的是,当初耿彦波突然被调离大同赴任太原的时候,市民自发挽留的场景,镜头捕捉到了如下的市民留言:

当然,很多人会说,耿拆拆临走的时候给大同留下了几十亿美元的外债,大同人不想他走是怕没人还债。但是!我注意到,片子最后,由字幕哥们自己(非原片字幕,估计哥们儿就是大同人)写的一段字:

我忽然就理解了耿彦波花如此大的力气折腾大同的做法。

耿拆拆哪里是在拆城,他是在重新打造大同人的精气神。

作为一个曾经辉煌的城市,现在颓了;就像人得了重病,不下猛药是不行的。大同人在改革开放时期丢失的精气神需要翻天覆地的改造才能找的回来,市民没有了奔头,城市就只能永远颓下去。这些贫苦懦弱的中国人,居然在耿彦波被调任的时候上街游行,万人签名,不正是说明心里开始有了一点精气神了吗?

不知道现在的大同是不是像鄂尔多斯一样人去楼空,希望耿市长费了5年力气发动起来的市民在新的市长带领下干出点啥来,管他是啥呢?

篇2: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从客观的角度讲,一些不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镜头,放在今天恐怕也有人接受不了。话又说回来,或许安导本人的态度并非如此。他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

只是,他的中国之行,不是为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更不是为了增进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是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敌意,采取别有用心的、十分卑劣的手法,利用这次访问的机会,好像专门搜罗可以用来污蔑攻击中国的材料,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他拍摄的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影片中,根本没有反映我们伟大祖国的新事物、新气象、新面貌,而是把大量经过恶意歪曲了的场面和镜头集中起来。侮辱了我们中国人民,更是丑化了当时的新中国。

其实,作为一个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中国观众,一眼便可以看出什么是安排给外国人看的内容:那些学校、工厂、幼儿园、包括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的女工们甚至在下班之后还不愿离去,她们自觉地在工厂院子里围成小组,学习毛主席语录,讨论当前形势。

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通过针灸麻醉、对一位产妇实施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几乎像科教片那样详细周到,从如何将长长的银针

插到产妇滚圆的肚皮开始,一直到拽出一个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如果不是有着特许,这样的拍摄毫无疑问存在个人隐私的问题。也最为让我们揪心。

中间有大部分可以好的镜头拍摄,却都是一代而过。例如,在林县,闻名中外的红旗渠一掠而过,既看不到“人造天河”的雄姿,也看不到林县河山重新安排后的兴旺景象。银幕上不厌其烦地呈现出来的是零落的田地,孤独的老人,疲乏的牲口,破陋的房舍……。

这部纪录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诋毁和污蔑是多方面的。从城市建设到人民生活,从文化教育到体育运动,从医疗卫生到计划生育,以至幼儿园,统统没放过。

影片再现当时的外交政策,中国观众也从这部影片中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候外国人是怎么看中国的,某种看法也许至今也没有改变,那就是“谜一般的国度”。在影片中对中国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进行了令人不能容忍的丑化。他企图通过影片制造这样的假象,似乎中国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地位,没有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得到解放,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是没有热情的。

全世界都看到,已经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安东尼奥尼却把中国人民描绘成愚昧无知,与世隔绝,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不讲卫生,爱好吃喝,浑浑噩噩的人群。将当时的人们生活,精神,思想,描写的一无是处。如果是为了两国的友谊。那些好的发展趋势,好的环境,也同时应该出现在安导的镜头里。可是,让我们后代人,看到的更多是对当时新中国的丑化。这

也证明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是经历多少的冷眼污语,才得已成功的。

现在,之所以让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来。我想,是告诉人们。在目前国际国内的大好形势下,必须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总有敌视中国人民的势力,还存在着尖锐复杂的斗争。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然,中国人民也将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姓名:蒋琪

学号:200908050099

篇3:中国市长纪录片观后感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是奥运前期拍摄中国社会百态的纪录片, 在所播出的国家和中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激流中国》是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电视纪录片《NHK特集》的系列题目之一。2007年4月开播, 播送时间为一年, 4月播送两集, 每月播出一集, 共15集, 该纪录片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部分现状。

《中国崛起》由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的新闻工作者合力制作, 从各个角度展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腾飞中的中国, 于2006年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播出。《中国崛起》分4个主题, 分别是:“奥运盛宴” (Party Games) 、“走向富裕” (Getting Rich) 、“民以食为天” (Food Is Heaven) 、都市寻梦” (City of Dreams) 。

首先, 对本文中农民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农民的本体内涵是从事农业生产 (也就是依靠土地为生) 的农村居民。外延也可延伸到牧民、渔民、山民与涌入城市打工的农村居民等。其次本文主要是以《激流中国》中《富人与穷人》、《采棉女———中国劳工输出三个月》、《上海教师到乡村》和《中国崛起》中的《民以食为天》、《走向富裕》进行本文的分析。

一、纪录片叙事内容的中国农民

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历史和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 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艺术和社会学意义的多媒体语言。从本质上说, 纪录片就是叙事。叙事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叙事的内容, 即“说什么”, 是故事层面;二是叙述的方法, 即“怎么说”, 是表达层面。[1]这里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两者的不同以及对构建中国农民工形象的作用。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对同一个社会阶层———农民, 在所选取内容有着相同点的同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激流中国》和《大国崛起》中反应中国农民内容的重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中国农民居住的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差

《激流中国》反应农民生活的恶劣环境比较多, 其中的《上海教师到乡村》通过支教老师梁佩思在开往甘肃某个县城车上所看到的一望无际的山群, 以及谢春燕哥哥在田里艰辛的劳动直接反应自然环境恶劣。《中国崛起》中《民以食为天》高太太所住地的沙漠化土地以及取水困难。两者都通过画面语言来显示中国西部不适合人居住的自然环境。

(二) 中国农民收入少, 贫穷

《激流中国》中《富人与穷人》通过张金海一天的收入的多少与天壤的手术治疗费形成对比, 给人一种直观的反应。《中国崛起》中《民以食为天》则是通过菜桌上吃的菜来侧面的反应中国农民的贫穷。

(三) 两者都有关于中国农民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反应

《激流中国》中《富人与穷人》通过两位内蒙古农民工张建平和杜文海从打工一直到回家过春节, 细微的反应农民工生活的各个方面, 农民工的疾苦。《中国崛起》则反应的是奥运会前期在北京修建奥运会场所的工作场景, 以及农民工的维权。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反应农民内容的不同方面:

第一, 《激流中国》中除了反应上述问题还通过《上海教师到乡村》这一集来着重反应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 涉及孩子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及农村教育难的现状。

第二, 《中国崛起》聚焦中国农村的民主、农民工的维权以及农村污染问题。《奥运盛宴》中通过云南某个山村的选举来展示中国选举的操作流程以及中国式民主;《走向富裕》中通过李肖平的遭遇, 重庆律师周立太的采访来反应中国农民在政治上的弱势;《民以食为天》则是安徽某农村的一个环境污染的官司揭示工业发展中的污染对中国农民的致命打击。

《激流中国》通过12集, 通过三集, 集中详细剖析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 《中国崛起》则是以广泛的视觉来反映中国社会, 关于中国农民的内容也零散的分布在各集中, 并没有专门的反应中国农民的现状。

二、《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的中国农民形象

关注内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构建的中国农民形象存着在很大的差异。

(一) 《激流中国》中勤劳忍耐的中国农民

中国农民生活艰苦, 勤劳。《激流中国》用画面语言勾勒出在生活水平低劣的情况下, 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的身影。在河道上搬运沉重竹筏的搬运工 (《富人与穷人》) , 贫瘠的田地里耕田的谢成福 (《上海教师到乡村》) , 采棉女住宿条件的简陋和由于劳动过多皱褶冻得红肿的双手 (《采棉女的输出》) 。忍耐限度极强的农民对生活没有一丝的抱怨, 总是任劳任怨地劳动着, 无私地为家庭奉献着。

1. 中国农民的积极开朗, 对生活的知足

老子有句格言, 现已成为普遍口头禅, 叫做“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中国人生来知足, 尤其体现在中国农民身上。采棉女在中秋晚会上载歌载舞她们欢乐的笑容, 乐观的生活态度, 采棉女在彩棉过程中打闹的嬉戏, 以及最后收获的喜悦。相对于艰苦的彩棉生活, 看到更多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中国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 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辛, 但《激流中国》中农民对政府是基本满意的, 对政府的决策基本认同。采棉女在市政府的同意号召下, 去新疆采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支持政府的决策, 特别是在中秋晚会上所唱的《大中国》, 表达着支持政府。

(二) 《中国崛起》中絮叨的中国农民

中国农民生活艰苦勤劳的本色在《中国崛起》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民以食为天》中的高太太以及老伴在黄土高原上辛勤的劳动, 简朴的一日三餐以及菜地里浇水, 割菜的菜农。但在该纪录片中, 将重心转移到刻画中国农民其他方面, 展现的是絮叨的中国农民。

1. 中国农民受到不公平对待, 与城市差距大

矛盾突出中国贫富差距较大, 特别是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 在这一矛盾下, 中国农民的形象也不再像过去任劳任怨, 被塑造成了饱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民以食为天》中采访高太太时说的“如果能过上好的生活, 那就是我的愿望, 不过一定不会实现。”在这里中国农民已经看不到任何的出路, 除了继续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 扩建城市, 征地的需要, 使得农村与城市矛盾突出, 城市污染的水使得周边农民不能生存下去, 农民在与企业的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

2. 中国农民人权得不到保障

中国的人权一直是西方媒体关注中国的焦点, 也一直是其批评的对象。由于法律不健全, 农民贫穷请不到律师, 农民的法律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走向富裕》中农民工李肖平因工伤失去左手, 一直都得不到企业的相关赔偿, 赶往重庆, 艰辛的维权之路, 依然没有得到赔偿。用手走路的杨天章同样是一个因工伤导致残疾, 得不到赔偿, 最后沦落为乞丐的悲惨农民。

3. 中国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

《中国崛起》中充斥着底层人民和政府间的激烈矛盾, 特别是农民和政府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拆迁, 环境污染等问题上。《民以食为天》中甄天仁则是四川成都一位被城市夺去了土地的农民, “他们抓我进车子, 然后带我去公安局, 关了10天, 可不公平啊, 我是个老头, 不会讲谎话, 我如果等到政府来解决这件事, 我就是个傻帽。发展这些事是为了政府好, 和我们平民百姓没有关系, 它令我们更加贫穷, 政府越有钱, 百姓越贫穷”。这无不反应处在社会最低端的农民对“发展”的看法, 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 甚至到与政府对抗的局面。

总的来说, 《激流中国》塑造的是勤劳, 乐观, 满怀希望, 对政府充分信任的正面形象, 而《中国崛起》中塑造的是一群对政府不信任, 人权遭到践踏的绝望的中国农民。

三、《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农民形象塑造的深层次原因

《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中关于同一主体———中国农民形象的不同, 除了在内容选择不同以外,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两者的叙事角度不同以及西方和日本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一) 全面了解下的平视角度和框架下的俯视角度

平视、俯视、仰视是纪录片艺术创作的三种角度。叙事角度的不同会造成选取内容的不同, 从而直接导致最后的形象构建。

平视角度主要是指在尊重生活的前提下, 处在同一角度把握事物, 把生活的原汁原味客观的表现出来, 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就“平视角度”来说, 以纪实的手法再现生活, 展示原始生活状态的本质, 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强烈现场感和参与感。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思考者, 正是这种平视生活的视角, 使纪录片更显真实的本质。[2]日本近几年拍摄中国的纪录片达300多部, 在全面了解的情况以及有基础的前提下, 以平视的角度拍摄的《激流中国》, 拍摄人员参与到中国农民的苦与乐中, 相对客观真实的记录了中国农民的苦与乐。

与平视不同, 俯视往往让人想起居高临下、目中无人。其实, 俯视是一种开阔的大视野, 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再现事物, 而要把它放到广阔的时代氛围中加以观照, 从中挖掘事物的本质。俯视角度恰当的运用会使得纪录片有深度有内容, 强调过分就会冲淡了客观的真实, 成了主题先行, 以主观代替客观。[3]由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不深入, 因此, 《中国崛起》在西方既有的关于中国人权, 贫富差距大以及环境污染的框架下, 这一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进行纪录片的叙事, 无论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及拍摄手法都带有强烈的编导主观意识, 弱化了该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 在隐藏着一种居高临下, 目中无人的西方既有的优越感, 使得《中国崛起》失去了交流的可能。

(二) 日本和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日本和西方文化属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范畴, 在文化价值上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霍夫斯塔德提出四个文化维度, 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柔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 相反, 集体主义文化则更强调集体目标。个人主义文化中, 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 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照顾他们, 作为照顾的交换条件, 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4]

日本是一个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对于中国农民工所处的地位能从宏观上来考虑, 认为集体优于个人, 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日本人同时强调自我牺牲。他们极力主张, 有道德的人不应当把为别人服务看作是压抑自己。有位日本人对我说:“当我们做了你们称之为自我牺牲的事情时, 我们则觉得是自己愿意做的, 或者认为那样做是对的。我们绝不感到遗憾。不管我们实际上为别人作了多大牺牲, 我们也不认为, 这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 或者认为应当受到回报。”[5]因此日本对中国农民工的遭遇有着深深同情的同时多了一份理解。而西方则是认为人应该为自己活着, 对于农民工所遭受的不平等, 是出于政府对农民工的压榨, 从农民工个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在纪录片中个人主义观念突出。

摘要:《激流中国》和《中国崛起》都是奥运会前期, 国外媒体拍摄的反应中国社会现状的纪录片, 其中多处内容涉及到了中国农民。本文通过对两部纪录片的内容解析来分析两者构建不同的中国农民形象及其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中国农民,中国农民形象,纪录片

参考文献

[1]王伟平.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J].视听纵横, 2010 (4) .[1]王伟平.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兼谈《世博零距离》创作体会[J].视听纵横, 2010 (4) .

[2][3]姜依文.俯视.平视.仰视──纪录片视角的变化[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 (3) .[2][3]姜依文.俯视.平视.仰视──纪录片视角的变化[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 (3) .

[4]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65.[4]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4:65.

篇4:大方的中国市长与抠门的外国市长

对口市市长苗峰负责接待。

乔尔迈市长为人直爽,说话风趣,尤其喜欢笑,走到哪里都是笑声一片。

很快,苗峰市长就和乔尔迈市长结下了深深的个人友谊。

乔尔迈市长回国后,老忘不了苗峰市长这位朋友,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打来问候电话。

苗峰市长呢,隔三差五,也会打一个电话过去,问候乔尔迈市长及他的家人,同时,对乔尔迈那个美丽的欧洲城市表示了向往,希望哪天有机会能过去看看。

这天,乔尔迈市长打来电话,邀请苗峰市长去他那里做客。同时,乔尔迈市长还为苗峰市长汇来了路费。

“老朋友,您真是太客气了,路费的事你一点儿也不用操心。”苗峰市长在电话中说道。

接着,他让秘书把钱汇了回去。然后,以出国考察的名义,带着秘书去了乔尔迈市长所在的城市。

但刚下飞机不久,苗峰市长心中就闹起了不愉快,因为,在安排住宿时,乔尔迈市长的秘书(乔尔迈市长正在处理一桩紧急公务,走不开,委托秘书前来接机并安排)没让他们住星级大宾馆,而是让他们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这是什么意思呢?乔尔迈市长的秘书解释说,安排他们住在这里完全是乔尔迈市长的意思,因为住宿费全部归乔尔迈市长自己出,而这里的价格呢,比那些星级宾馆要便宜好几倍。

“不过请放心,这家旅馆老板是我们市长的好朋友,他会为你们提供最好的服务。”秘书带着歉意说道。

“谢谢。”苗峰市长假意客气了一句。

但乔尔迈市长的秘书刚离开,苗峰市长就带着自己的秘书住进了另一家星级宾馆,每晚4000美元,价钱虽然昂贵,但那里的设施和服务质量却是一流的,何况还有那么多美丽可人的欧洲小姐在他们身边服务。

第二天一早,乔尔迈市长打来电话,说今天的安排是:让他的秘书陪同苗市长他们,在市区内到处走走,看看。

接着,乔尔迈市长在电话中说道:“晚上六点,我请你们吃饭。”

听说吃饭,苗峰市长一下高兴起来,他知道,作为一市之长的乔尔迈先生请他吃饭,那一定是在本市最豪华的酒楼,里面一定有最高档的西餐和人头马。

但乔尔迈市长接下来的一句话又给苗峰市长泼了一盆冷水:“我在家里面请你们吃,我太太烹饪技术不错,我让你们尝尝她的手艺。”

真是个抠门的小气鬼!

由于不满,赴宴时,苗峰市长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

乔尔迈市长站在自家门前迎候,看见苗峰市长,他快人快语道:“老朋友,您不遵守时间,迟到了一个小时。快进去吧,我的肚子可饿得咕咕叫了。”

刚坐好,菜就上来了。可看见那菜,苗峰市长肺都要气炸了,那是什么呀,一点牛排、火腿、沙拉和面包、果酱之类,而且数量很少,酒也是很普通的威士忌,最后端上来的是一碟中国菜,乔尔迈市长介绍说,这碟中国菜是他的太太今天上午专程跑去中餐馆跟一位师傅学着做的。

苗峰市长自然没有胃口。但出于礼貌,他各个品种都尝了一点,便说自己吃饱了。倒是乔尔迈市长和他的太太,胃口很好,大口大口吃着,最后,当着客人的面,他们居然拿起面包,撕碎,在已经吃光了的碟子上很认真地沾了一遍,然后把那些面包屑吃了下去。

刚吃完,乔尔迈市长还没来得及同客人说说话,桌上的电话就响了。

电话是乔尔迈市长的老板——奶牛场场主约汉先生打来的,他告诉乔尔迈市长,奶牛场的一个搬运工病了,人不够用,他今天不能请假,必须赶去上工。

“您说什么,老板,奶牛场,搬运工,這是什么意思,你不是这里的市长嘛?”苗峰市长吃惊地问道。

“我是市长,但这只是我的第一职业,我的第二职业是奶牛场搬运工,当然,第二职业我完全可以选择好一点的工作,但干搬运工收入要高一些。”乔尔迈市长平静地解释道。

“您为什么要这样,您的工资不够用吗?”苗峰市长问道。“是的,我的工资有限,我的家庭开支呢又不止这些,所以,我必须再找一份工作。”乔尔迈市长回道。

苗峰市长不做声了,从秘书手中接过公文包,拿出五万美元,推到乔尔迈市长面前。

但乔尔迈市长笑着拒绝了:“老朋友,您可真大方,但我不能要你的钱,要了,我就会变成懒汉,变成寄生虫,那会把我惯坏的,所以,你的钱我一分都不能要。”说完,乔尔迈市长带着歉意向苗峰市长和他的秘书深深鞠了一躬,换上工装,急匆匆去奶牛场上班了。

他的太太呢,热情地忙碌起来,端来果盘,拿来雪茄,然后,为苗峰市长和秘书冲了一杯咖啡。末了,拿起刚才用过那些碟盘刀叉去了厨间,不一会,就从那里传来了太太快乐的歌声和洗刷声。毫无疑问,乔尔迈市长家里没有佣人,所有家务活都靠太太自己做。

苗峰市长和秘书端着咖啡杯,愣在那里了——要知道,乔尔迈先生可是一个拥有780万人口的大市的市长啊。

篇5: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

看了这部纪录片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历史的需求。以前我认为历史十分乏味,无趣,但现在《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让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一个生动的中国。

在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十六集“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因而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让用“穿越”去了解历史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变成了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看完第三十三集“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第三十九集“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读。

篇6:中国机长纪录片观后感

故事讲述了飞机在空中遇到险境,环境极度危险,随时有可能坠机。机长与机组成员临危不乱,从容的控制飞机,不惜以自我生命为代价,换取整机乘客的平安。

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机几次遭遇险境,乘客极度恐慌。乘务人员与机长在稳住大局的情景下,努力的安抚现场,鼓励大家,让大家坚持镇静。在这万米高空之上,飞机一旦遇到危险,那种心境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出来。他们在濒临死亡的边缘,追求生的盼望。

在极度危险恐慌的时候,飞机在剧烈摇晃随时有可能坠落的时候你会想起谁呢?在影片中,乘客与机组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的家人。飞机上有一对交往中的情侣,男孩努力的喊道我喜欢你,女生摆摆手,示意你不嫌弃我是一个哑巴吗?男生大声喊道,那我还是喜欢你!生命诚可贵,感情价更高。此时此刻,机长们在应对飞机前挡风玻璃震碎的情景下,拼命的控制住飞机。一位辅机人员刚刚被拽下来,在挡风玻璃震碎的那一刻。这位年仅二十岁出头的辅机人员飞了出去,安全带紧绷的挂在他的身上,机长努力的控制飞机,拽了他几个来回,才将他拖回驾驶舱,在死神边缘刚刚捡回生命的`他,迅速的回归到自我的岗位上,协助机长控制住飞机,他们不顾自我的安危,就算是拼了命也要拯救出整架飞机的生命。

此时此刻,机长的身体承受已经到达了人类极限。陷入短暂昏迷当中,就在这瞬间,机长的眼帘映现出他那可爱的女儿正在家中等着一个父亲回家给她过生日,这是机长出发前答应女儿的事情。机长眼睛红润,泪珠旋转,拼了命的睁大眼睛,心中反复的提醒自我必须要带全机人员脱离险境,安全着陆。这是一位来自父亲的力量,这是爱的力量,爱的力量是何等伟大啊!爱能够支撑起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能够为了爱赴汤蹈火,爱能够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爱能够带领我们突破重围,冲出险境,这就是爱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有自我的难处,只是有的人不喊疼。亲爱的多谢你们来读我写的这篇流水账。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的是,让我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了我们,是为了让我们活出上帝的荣光与美。亲爱的你,无论今日有多难、多累,请记得必须要给自我加油!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记住!有一位上帝会永远爱你,喜欢你。请你来到他的怀抱中,感受上帝的爱。无论你做什么事情,赚多少钱,要记得自我的身体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尊重生命,不要轻易去伤害身边的人。

篇7: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

作为一个历史迷来说,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前在央视六套上没看完,近几日一直在从头开始补看。总体来说还是制作得相当不错的,呈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致脉络,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讲到了封建帝制的覆灭,全面地讲述了整整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西夏、两宋、元、明、清。每一个王朝的兴起、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朝代的衰弱更替都是由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造成的。每看完一集后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感受到古老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直到如今,古人的智慧和他们所具备的高尚的品格还依旧有很大的影响,这些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入进了中华文明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无数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中获得许多的感悟,然后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这才是历史的留给后人的真正价值,它真正的的意义。

篇8: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去介绍王府井小吃街的小吃,反而介绍了辣条,哈哈哈。

还有黄大仙祠的电子解签器,那个记者问,你们的神会高兴你们用这个机器吗?

还有老外说中国的酒杯好迷,你感觉来到小人国。 哈哈哈, 萌萌哒。

篇9:美丽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它能供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这就是选择那里的首要条件吧。按气候划分,既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动物,也有寒带的动物。按植被类型划分,既有高山森林、草甸种类,又有河谷,平原种类,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均有,动物种类南北东西交汇的奇特现象,被誉为“动植物王国”,这可是全世界都很有知名度的。

片子依次呈现出的分别是傣族的庆典仪式与节日,穿插剪辑的是一尊佛像与傣族女人们去取水,然后是一些同期声的打击乐,这里很欣赏的是对脚部给的特写,这种足部特写在片中有多处。接下来的剪辑有点快,有个剪辑是不知道是哪种鸟的眼睛切到了佛像的眼睛,这就让仪式内与外界联系到了一起,类似的还有剪辑进孔雀羽毛和大象的眼睛。紧接着用很轻快的打击乐带入到了一个欢快的泼水节的场面,那晶莹的水珠和欢乐的人们所构成的画面,人们尽情的泼水玩闹,加上那么轻快和优美的音乐,让人觉得舒心、愉快。其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画面,一个解放军穿戴的人被人泼水而自己这是憨厚的傻傻的笑着,帽子上的国徽标志不由得使我想到这部片子是否还是有政治宣传色彩呢,毕竟这是全球播放的片子啊,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元素在里面。不过这样还是很隐晦的,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容易使人接受。

介绍地理环境的时候不是像我以前看过的那样是用地图了,而是用地球,这个逼真啊,这部分的山脉拍的很大气,上面的水汽般的浮云又增加了动感,使原本不懂的景观“活”起来了,还有种仙境般的感觉。流云和水汽的镜头在片子中运用多次。

金丝猴出场前是飘着雪花的场景介绍,特写的树挂很精致,这在北方很常见,不知道云南那个地方怎么也有。金丝猴也拍的可爱,可以和法国人PK一下了,几个头部的特写,感觉猴子的表情好像很忧郁。“雪后的猴子就开始觅食了”,虽然解说是这样,但看画面总感觉是换了一个季节,至少也是雪都化没了。详细的介绍了其食物是那种半菌半植物的地衣,这片子中生物学知识充足,也是半科教性质的。

介绍中国红色熊猫的时候,还是很可爱的小动物,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后面的一些植物的特写(集中在花朵上)还不错,比如那朵娇美的蓝色花,上面还有一只小昆虫在爬来爬去;

白玉般的花朵和完整的蕊等,都很精致。中间接了一段关于植物猎人的历史资料与介绍(黑白),画面上是有差距的,可能是因为叙述线索的需要,才用的吧,虽是珍贵的史料,但不是很喜欢,与整体的感觉不太协调。/r/n

用绳索过怒江峡谷那部分让人感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连交通都是如此特别,配上音乐,感觉很心惊胆战,生拍绳索上的人会掉下去。看着纵横交错的绳索和绳上人的大无畏的神情,又不由得佩服当地人们的创造力和勇气。

杜鹃开花红艳艳,不过吸引人的是那里的小鸟,看着它们吸食花朵中的蜜,灵巧的动作。

音乐和画面给人一种悬念,那么下面出现的又会是那种动物呢?局部的拍摄让我误以为要出现什么庞然大物呢。这是红腹角雉,这一段很值得看,一只公的角雉以独特的偷窥方式去追求母角雉,像那种正反打的剪辑方式。看到公角雉鲜艳的肉垂一抖一抖的,还配以翅膀拍打发出的独特声音,这样的追求真的很好笑。剪辑很有技巧,故布疑阵般的制造悬念。

松动的土慢慢探出一个嘴巴、头、身体、尾巴,这就是两栖动物鳄鱼蝾螈。特写镜头里甚至可以看到它的鼻孔。同样的从泥土里钻出一种植物,竹子瞬间迅速成长,这是采用逐格摄影(或称延时摄影)用照相机拍摄完成的。场面不大,但拍出了一种震撼的效果,谁有会想到那小小的竹子竟是这样迅速的成长。

竹蝙蝠是一种很小,像蜜蜂那样大小的动物,它居住在竹子中空的洞穴里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需要拍摄竹蝙蝠的洞穴生活,BBC的工作人员用自己制作的摄像头伸到狭窄的洞穴里,捕捉到了洞穴内蝙蝠生存的画面,那个自制摄像头,其实就是英国随处可见的家用夜视闭路系统作出来的。那里面一个小蝙蝠张嘴的镜头,让人们看到了它的口腔内部,牙齿和舌头都是清新可见的。

晚上拍摄飞翔的小蝙蝠的片段很是漂亮,应该是用红外拍的,拍出了小蝙蝠的质感,也在它们穿梭在洞口的时候看到它们的小嘴,小脑袋,甚至看清了它们的骨头和肉质。在竹林里飞翔的小蝙蝠和当时的静谧的音乐构成了那个安静的夜晚,竹蝙蝠们轻扇翅膀在翩翩起舞。这样的夜突然间出现了危机,那是一条蛇,意欲去吃小蝙蝠,一边是无所知的小蝙蝠,另一边是慢慢靠近的蛇,加上音乐的烘托,气氛很紧张。可是最总由于洞口太小,蛇没有得逞,只好爬走了,这里还有一个从洞口向外拍的蛇头的特写,真不知怎么拍的。“在拍摄竹蝠的时候,竹叶青(也就是那条蛇)就近在咫尺,吓得摄影师大气都不敢出。”看过这段材料,我才知道他们还是很危险的,应该还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艰辛,纪录片人啊,很不容易。

以竹子为线讲述它与人的好处,再来就是动物――竹鼠。看着好好的竹子被拖到了地下,进而看到了主角,是嗅觉很好以竹子为食的动物。怎么拍的那么清晰,对我来说很是一个迷,只有看了才知道什么是不可思议。同样的,只看到树枝在动,不知道又被什么动物拉扯,这是就轮到野生亚洲大象出场了。看此片之前,我是不知道中国境内有大象。

下面还有那种独特的捕蜂方法,很有技巧,不过最后以人们掠夺了蜂窝,然后吃幼虫来结尾,还有那个人耍宝似的吃法,真的很气愤,难道我们要展示我们吃动物的残忍,这是中外合拍,虽然真实,但也不要以点带面,为啥不来个我们保护小动物的呢?

象芋开花这组镜头,里面的解说词解说了我们从画面看不到的味道,还有部分使用热感摄像机来拍摄,以冷色和暖色来表现花的温度在上升,表现这个森林女巫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她利用埋葬虫来授粉,你可以看到雄蕊释放黄金花粉,真是一种奇妙的植物。画面的精美与细致,这段就很有代表性。我看的版本不是最高的,听说高版本的画面是“无以伦比的美丽”。

后面还介绍了野生长臂猿,它们是音乐名手,有一只大约才一天的幼猴的画面,听说很珍贵,就是很难得的意思了,下来就是橡胶林的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只是特别欣赏这里的画面的美丽。结尾部分大象又出来了,在看到游客们后离开了。看到那只在水里挣扎的小象,我突然想到了在《白色星球》里结尾的那只找不到可以支撑它上岸的厚冰的镜头,同样的手法,同样的主题,在这种数量稀少的物种身上透出的一种无奈。这段的解说也是佐证:山脉目前暂时还是一片绿意盎然,迷惑的单纯,苍穹之下也许有中国最丰饶的自然宝藏,脆弱而无与伦比,在云雾袅袅之下,一个动植物与人类紧密相连,错综复杂的世界。

整体来说,这部片子不论是从视角、摄影还是配乐,都是我看过关于中国的纪录片中最棒的!其中有些野生动物和风景的镜头从未在银幕上出现过。视角平和,基本做到了真实、客观和公正;摄影技术是顶级的,自不必再多说;总体感觉完全中国风,该磅礴的磅礴该精致的精致,与背景融合为一体。

中国竟然有这么多野生动物、这么多如此美丽的地方,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这部片子的画面都可以和摄影作品媲美了,相信在全球放映之后,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美丽的中国。

篇10:纪录片《安居中国》观后感

“我准时收看了专题片,事后还进行了回放,看到人民的住房条件在党的领导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忍不住想要为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点赞”,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曹达红说。“片中还看到了我们江西的镜头,很激动人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拓进取创新,增强工作实效,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进度,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加强公租房后续管理,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在收看专题片后纷纷表示,“《安居中国》真实而令人感动,让我们看到了工作的回报,也看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人的责任。”

“好棒!好赞!为中国的安居工程点赞!太振奋人心了!为中国点赞!”10月9日一大早,山东省潍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干部职工便对前一晚收看的《安居中国》主题片发表自己的感受。

黑龙江省、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积极组织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收看专题片,观看后大家深有感触,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宣教处长徐谟开说, 《安居中国》起点高、立意新、接地气, 全面立体多视角汇集反映了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新成就、新思维、新担当。全国建设系统劳模徐程表示, 要珍惜荣誉, 多做贡献, 建设美好家园。

2019《安居中国》观看体会

讲述中国住房精彩故事,展现国家发展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摄制的系列专题片《安居中国》近日顺利播出。专题片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全国各地干部群众踊跃收看节目,深切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住房领域,尤其是住房保障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片子拍得好,令人振奋感动。幸亏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要不我家还住在原来那间小‘憋屈’房。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伊春,还特别关心我们林区工人住得咋样。现在的住房条件和以前相比,好太多了。”黑龙江省伊春市市民朱强高兴地说,他家原来住的房子只有33平方米,老两口只能住厨房,如今棚改后,房子面积58平方米,宽敞明亮。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恰如片中所说,是‘人间奇迹’。”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厅长杨占报表示,住房领域所取得的一切成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梦想。而江苏省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局长郭宏定则表示,将继续发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优良工作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工作岗位上为住房保障工作添砖加瓦,加快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表示,看完全片,深切感受到我国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日臻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深切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住房保障工作在不断攻坚克难,继往开来,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片中房改房的故事,仿佛把我又拉回到上世纪90年代。我是在购买的房改房,人均住房面积从3平方米提升到了10平方米,后来房改房上市交易后,我们置换了一套面积更大的普通商品住宅。可以说,没有当初的房改售房政策,就没有后来我家的安居乐业。”家住广州的黄瑞芬谈到房改房,仍然激动不己,为国家的惠民政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北京市海淀区工作的平善涛则为片中涉及的共有产权住房故事欢欣鼓舞,他在20也因为这项政策而解决了住房难题。“我是一个山东人。年等到了北京的共有产权房,当时有30%的房源分配给非京籍家庭。我也如愿以偿在海淀区永靓家园项目购买了一套两居室,解决了我的住房问题。下一步我准备和女友举办婚礼,完成我对她多年来的承诺。”

家住河北省石家庄市盛和苑小区的丁荣英被片中所涉及的公租房故事深深触动,她表示,国家的公租房政策不但解决了她家的住房难题,而且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她家的命运。“前年做过一次手术,靠退休金又要生活又要养病,生活十分困难。感谢国家的公租房政策,我们2018年入住公租房,有了自己的家,让我安心养病。等好起来打算再就业,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陆小华表示,节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故事化的手法,深入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领域走过的不凡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住房成就,不仅让老百姓安居,更让老百姓以新的心胸看待中国和世界,以新的自尊看待中国和自己。全片立意高远,精彩感人,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掀起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宣传的又一个高潮。

2019《安居中国》观看心得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生动展现7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走过的非凡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摄制的四集系列专题片《安居中国》于10月8日至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每天播出两集。

其中,系列专题片《安居中国》的第一集——《房子里的中国》展现了合肥住房保障成果,并于10月8日晚20∶06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据了解,今年8月上旬,《安居中国》第一集摄制组来到合肥拍摄,经过对公租房保障场景和保障故事的遴选,摄制组以故事展现的形式,讲述了合肥公租房保障对象龚益平夫妇如何从低矮狭小的老房子搬进处处阳光的公租房,圆了他们的安居梦的感人故事。

篇11:纪录片辉煌中国观后感

在项目领导的组织下,全体职工观看了《辉煌中国》纪录片,其中第一集“圆梦工程”让我感到十分振奋与自豪,十八大以来我们砥砺奋进,凭借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打破欧美等国家的技术封锁并超越,完成了一个个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wang,这些浩大工程顺利建设的背后是我国科技实力的折射,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折射。从影片中我们领略到一张张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网编织起了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影片中出现中交蓝时,作为一名中交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属于中交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京新高速、兰新高铁、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超级工程一一展现在国人面前。这一座座桥,一条条路,一座座港都蕴含了我们中交人的汗水,虽未能参与这些工程建设,但是我们新一代中交人也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自己的一份汗水,履行一个中交人的职责,中交的前辈们在攻克这些超级工程的技术难题时从不放弃,敢于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使命必达,才能铸造如今的中交辉煌,作为新一代中交人的我们,也应无惧风雨,砥砺奋进,秉承我们的中交永不言弃的精神,努力拼搏,携手同行,铸就中交新的辉煌。

上一篇: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下一篇:《快乐密码》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