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人教版全解

2024-07-29

初中一年级人教版全解(精选3篇)

篇1:初中一年级人教版全解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八、科学技术;

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 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3)阅读课文(楷体字)力求生动活泼,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学生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 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学生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

7)注释和注音 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练一练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10)自由阅读卡 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 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科书里每课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每个单元安排了活动课。全书后安排了复习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活动课。通过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析、概括、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组织、协作、访问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2.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1)教科书以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文物、名胜古迹导等,导入新课。

(2)在课文内容上,尽量插入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叙述。

(3)配以大量图片。书前有彩图,还配有地图和图表等,以增强教科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新教科书的导入框里,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从每堂课开始,就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新教科书还在课文中间,专设了一系列多层次、多类型的探究性栏目“动脑筋”。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启发学生自己领悟教科书上的内容。4.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1)教科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注重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

(2)尽量减少头绪和概念。

(3)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

(4)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和数字。

(5)课后练***减少。5.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新教科书从导入新课开始,就为学生参与教学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教师可利用这些问题和活动,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6.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在求新的同时,新教材对传统史学的基本内容也给予适当的认可,而不象过去那样以“帝王史学”对待,完全否定。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导学法(根据我校倡导的目标导学法,出示学卡、展示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实施合作探究法,运用课文中的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难点突破途径:多媒体辅助法(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分散知识难点,分散教学要求;加强能力培养。

学法:学情分析(思维规律、心理特点、接受水平)采用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知识和逻辑关系

基本知识:本册书叙述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鸦片战争前的历史。

逻辑关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间顺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二)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 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我在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时,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比较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这一史学基本观点。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我主要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事物导入,如司母戊鼎引出《青铜文明》;成语引入《春秋战国纷争》;这样导课,学生熟知,有话讲,也有兴趣学。并且注重历史的演变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学过百家争鸣后,建议学生讨论一下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那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在这一单元学生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科技、思想文化成就,体会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用谈话法来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通过本单元学习要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在讲《三国鼎立》时,由电影片段《三国演义》导入新课。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 “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 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 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三)教材整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材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

为了与中招接轨,我若从七年级教到九年级,本教材我将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现以科技、思想文化为例谈谈知识的整合(出示科技、思想文化知识树)整合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师的收获、学生的收获

(一)教师的收获

1、教材解读让我走近了学生并与其和谐。

2、学会了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

3、注重了对课堂的执导效果。

4、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二)学生的收获

1、在体验中收获乐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国古代史的线索和史实。

4、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尝试用历史联系现实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理想课堂:

一是参与度。理想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

二是亲合度。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

四是整合度。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学生得到的只是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五是练习度。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六是延展度。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篇2:初中一年级人教版全解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1第六章 电压 电阻教案

一、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电路必须闭合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八年级下册物理人教版全册课件

2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篇3: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实验刍议

一、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在整个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连接全书的是各式各样的物理演示实验,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物理时,先要接触的也就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大多数只需要简单的材料,操作过程并不复杂,所展现的现象也较为明显。通过很可观的现象,继而教师再加以对物理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明白和掌握各中真谛。

(一)浮力的学习

教师只需要准备一杯水、一杯食盐和一个生鸡蛋。操作过程:第一步是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得到的现象是鸡蛋沉入水中;第二步是将食盐逐渐加入到清水中,同时并不断搅拌,现象是鸡蛋可以悬浮在水中;第三步是继续在水中加入食盐,直至鸡蛋漂浮于水面上。此时,教师只需要运用简单易取的材料就可以向学生解释浮力的原理,加以简单的分析,学生就能通过演示实验理解理论知识。

(二)惯性的学习

教师准备一只熟鸡蛋和一只生鸡蛋,让学生从外表判断哪个鸡蛋是生的,哪个鸡蛋是熟的。在进行了一轮的判断后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取生熟鸡蛋。教师再公布结果后,演示判断方法:将两只鸡蛋以相同的速度在桌面旋转,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是固定的所以旋转平稳,而生鸡蛋内部结构不稳定,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快就会停止转动。

二、趣味实验的吸引力

在兴趣的鼓动下,学生会更加积极自主地去探究困扰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解决问题后牢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趣味实验的存在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物理学习的环境里去。趣味实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降低了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化抽象为形象,通俗易懂。

例如大气压强实验

1.留住水的窗纱。在一号小试管中注入清水,用窗纱盖住试管口并用细线沿试管口将窗纱扎牢,用手按住试管口后小心将试管倒置,平稳后放手。这时我们会发现尽管窗纱上有许多小孔,但水却不会流出。

2.喝不了的饮料。在一支干净的中试管中装入饮料,在试管口塞入有孔橡皮塞并确定无空隙,在橡皮塞中插入孔径大小相同的玻璃管。在课堂上可以邀请任意一位学生品尝饮料,有趣的是,当学生都认为可以轻易喝到饮料的时候却发现饮料怎么吸也吸不上来。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一脸茫然的时候讲解大气压强的原理,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拉到自己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急于想要知道为什么,就会聚精会神地去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自主实验的可行性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良好时机。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的教材中,有较多的小实验是适合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在调动学生的双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会通过自己对实验操作的可行性,改良实验用品,用自己身边的物品去代替教材所需的实验用品,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替代材料,培养学生养成留意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充满学问与知识。学生做实验时会觉得一切材料都是自己通过努力得来的,所以会更加珍惜和享受实验的过程,自己动手操作之后加深印象,有益于物理理论知识的巩固,实验的效果也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一)光学现象

神奇的分身术:材料只需一张扑克牌和一根针,实验过程是在纸牌上距离不到3mm的地方扎两个孔,然后将针放在纸牌后方约2.5cm的位置,遮住一只眼睛后用单眼观察,这时,看到的是两根针,而不是一根。假如,在两个孔的附近再扎第三个孔,看到的会是三根针,以此类推,扎的孔越多,看到的就会越多。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行做完实验之后解释原理:光线是直线传播的,针上面的光线透过不同的孔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不同的物象。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个相同的乒乓球,甲球不需要改装,在乙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密封,使得ρ﹦ρ水,丙球中注入的水使球灌满。后续步骤为将三个球同时放入水中。实验现象是:甲漂浮,乙悬浮,丙下沉。结论是:浮沉与F浮和G的大小有关,ρ与ρ水有关。

四、实验为实验考试打下基础

通过这几年全国各地的初中物理二年级试卷可得出实验题型的大致体系:1.分辨实验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及基本结构;例如在家庭电路中有一只表盘上标有3000R/kWh的电能表,手上有一块秒表。如何测量家中某一盏白炽灯的实际电功率;2.清楚实验原理、目的及器材的使用;3.通过实验目标设定实验方案、步骤和相关表格;4.绘制实验原理图;5.把握实验的操作过程;6.读出各器材的读数;7.总结实验报告;8.填写基本公式并进行计算,例如,所根据测量出的物理量,写出计算灯泡电功率的数学表达式;9.判断实验过程中各步骤或仪器使用的正确性并给予改正,例如,你能用几种方法判断一蓄电池能否供电?又怎样判别它的正、负极?试设计几个办法,并说明道理;10.分析实验的错误排除故障等。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只是在理论上对学生加以强调实验的知识点,学生记住的只是在纸上的理论,有些器材的使用、仪器的读数、原理的由来都并不清楚,甚至不明白,只能通过机械性地将实验知识点记住,填鸭式地应付实验题型的解答,只知道答案是这个却不明白各中原因。

对于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来说,它打破的正是这种尴尬的局面。通各种演示实验、趣味实验、自主实验等让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在纸张上,而是通过观看或实践实验的操作过程来获得与物理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实验器材方面,学生需要收集齐全的实验器材,而在收集过程中,学生会牢牢记住这些器材,而不是在书本上死记硬背。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想要实验成功,学生就必须遵循理论课本的操作过程,这些知识点会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脑海中,甚至不需要通过背诵记住这些知识点。从器材的准备到结果的得出,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会远远高于理论式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物理实验的宗旨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实现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化理论为实际操作,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同时学会实验方法和体验了实验乐趣。注重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上一篇:在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学会了滑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