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作文

2024-08-21

上课的作文(通用14篇)

篇1:上课的作文

体育课,我最喜欢的课之一,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愉悦身心,正所谓学习、“玩耍”两不误。

就在这周的星期一下午的第一节课,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体育课。

记得那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四个人为一组,每人跳五步,看谁五步可以跳得最远,最远的那个可以休息,其余三个则准备下一次的挑战。

当听到这些时,我顿时就愣了,我看看了与自己分配到同一组的其他三个人,一个与我差不多高,剩下两个都比我高半个头,而且个个身强体壮,我不知不觉咽了几次口水。

开始了,只见同学们双腿并拢,向下弯曲,然后用力向前蹬,尽力跳到最远。前面几组同学都做得不错,我不禁感叹道:“好啊,这么多只袋鼠!”

终于轮到我这一组了,我站在最左边的跑道上,我们四个人都做出了准备的姿势。随着老师的口哨声响,我们便开始了比赛。

第一跳,我奋力一跳,用尽腿部力量使劲往前蹬,“咦?”我居然跳得比他们都远。碰巧,一定是碰巧!

第二跳,我还是用尽了全力,结果仍然是比他们远,我心想,是我开场发挥比较好罢了。

第三跳,我也是跳得最远的,我开始怀疑他们的腿是真的还是假的,腿比我长还跳得没我远。

……

第五跳,最后一跳了,我心想:哈哈!随便跳一下,反正已经领先这么多了。于是,我便轻轻地踮了一下。

看看旁边,吓!旁边这位居然和我差不多远了,原来刚才他是用尽全力跳的。我吓了一跳,可最后虚惊一场,我还是险胜了他。

这节课过后,我明白了两个道理:

一、做任何事在还没做之前不要妄下定论。

二、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对待,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也不能松懈。

又上课了,同学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叶奎麟

公众号:游游桦语

篇2:上课的作文

轻松的前奏曲

清晨,太阳刚露出它可爱的半边脸,我就和同桌一起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那如春天般温馨的教室里。同学们嘁嘁喳喳的讲话声、银铃一般的嬉笑声,还有几个学霸“心无旁骛”的读书声,汇成了一段轻松愉悦的课前前奏曲。

这段旋律会持续十分钟左右,直到先知先觉者瞥见老师的身影,大声地发出预警信号:“班主任来了!”前奏曲便戛然而止。几个正在补作业的同学,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还未赶完的作业塞进课桌底下,淡定自若地拿起课本。那些正聊得津津有味的同学,也“装模作样”地读起书来。大家正襟危坐,等待老师的到来。

求知进行曲

上课了,上课了!整个教室被一丝严肃的气氛笼罩着。数学老师的粉笔飞速地跳着神舞,黑板上播种的知识的种子,仿佛期待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开花结果。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黑板,清澈明亮的眼神中透出认真与专注。

突然之间,思想的碰撞声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开始各抒己见。学霸们的想法得到肯定,一脸的得意与兴奋,学渣们则是相互张望,一头雾水。一节课就这样在知识的跑道上寻寻觅觅,在思想的乐园里兜兜转转。

静谧柔美的夜晚,我静静地回味,只想让下课铃放慢脚步。远方,是一曲动人的校园乐章——“前奏曲”“进行曲”,我仔细地聆听,心里美滋滋的。

作者:佳琳

篇3:命题作文式上课的实践与思考

一、命题作文式上课的操作方法

“命题作文式”上课就是组织者即时性地给上课者一个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 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独立完成备课和上课任务。宁波地区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每个教师在赛前半天到上课学校熟悉场地和了解体育器材, 然后抽签决定上课的次序, 在课前1小时抽签告知课的教材内容和班级, 要求在1小时内独立备课, 完成教学设计, 上交教学简案, 教案要求写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时间安排, 还要布置场地器材、熟悉学生, 所有的课前准备都在这1小时内完成, 然后进行课堂教学。

二、命题作文式上课的特点分析

“命题作文式上课”无论是对教学技能的提升还是个人心理素质的磨炼, 均超乎以往的教学评比。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不可预知性

主要体现在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可预知性。以往组织者为了考虑展示活动的精彩和成功, 去体现展示课的观摩和引领价值, 让参赛选手一月前或更早选择最熟悉、最有心得, 平时上课感觉最好的教学内容, 上课教师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剖析。而命题作文式上课仅在课前1小时才告知所上内容和班级, 对具体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毫无知晓, 课堂教学对于师生来说有很强的新鲜感和挑战性。

2. 独立性

所有的一切教学准备工作都由个人独立完成, 充分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材理解和分析解读能力, 独立思考、设计和操作, 较好发挥了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即时性

一节课就只有1小时的准备时间, 在短短的1小时内, 必须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内涵做出准确的解读和定位, 确定重难点, 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过程, 安排好组织教法, 选择和布置好场地器材, 这对体育教师快速反应能力和快速处理教学事务的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4. 常态性

命题作文式上课没有长时间的构思与策划, 展现的是实实在在的常态体育课, 是教师教学能力厚积薄发的体现, 更能展示教师个人真实的教学功底和水平, 同时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具有更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成本低, 效率高, 更贴近常态课, 显得朴实、高效。

三、命题作文式上课后的几点体会

由于命题作文式体育课属于地地道道的常态课, 笔者认为上好命题作文式体育课, 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组织和课堂调控应变能力, 主要体现在课前和课中的组织调控。

1. 提前熟悉场地器材状况

教师备课离不开备场地、备器材, 而不同学校的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的配备情况各不相同, 所以非常有必要提前半天或一天来到授课学校, 充分了解场地设施和器材配备情况。对上课场地的质地、周围空间的宽广度、坐落位置方向、固定器材设施的分布都要一目了然, 对体育器材室内的所有器材都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能把它记录下来, 例如有多少个篮球、排球、绳子……有哪些标志物, 有哪些自制器材, 它们的数量、规格、特点、用途。

2. 课前了解、沟通学生

课前无论如何要抽出2分钟~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见面, 通过与学生亲密交谈, 了解班级人数, 熟悉学生课前的队列队形习惯, 了解队列队形基础水平, 认识体育骨干和体育委员, 通过教师自我介绍, 或者做个小游戏、讲个笑话, 调动学生情绪, 融洽师生感情。

3. 重视开始部分的亮相

争取在课的开始部分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展现教师形象, 树立威信, 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首先, 课的基本常规不可忽视;其次, 能与学生来个约定, 师生共同缔约课堂常规, 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明确课堂纪律要求;最后, 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做个有趣味的诱导性游戏, 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体育课的主要部分中去。

4. 组织调动要简要、明快

队形的组织调动必须目的性明确, 口令清晰、宏亮, 体现出队列调动的严密程度, 有效地推进教学的进程。当学生的队列基础不是很好, 师生之间的配合没达到默契程度时, 队伍的组织调动尽量简要、明快、易懂, 千万不可下达过于复杂、难懂的命令。

5. 场地器材布置和利用要简洁、高效、实惠

课前容不得有太多的时间花在器材的准备当中, 只有紧扣教学的需要选用一二种器材, 尽量做到一物多用, 最好能把主要器材贯穿整堂课, 努力做到简洁、高效、实惠。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教学设计, 摆放好器材, 尽可能利用好场地中现有的线条、标志物, 场地布置做到简洁、美观、实用。

6. 关注动态生成, 随机调整预设

篇4:“上课吃东西”与小学作文教学

“上课吃东西”,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演示实物的一类课例,教师把一样食品带进课堂,比如糖果、豆子、瓜果甚至茶水等等,在具体观察食物的过程中,让学生摄取到习作素材,达到完成习作的目的。

“上课吃东西”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能够调动他们的五官功能,获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多种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观察实物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起“写真”和“真写”的习作观。

“上课吃东西”的教学模式,与一般的作文教学相比,它更直观,更富趣味,更有细节,甚至更有感悟,符合“作文即生活”的习作理念。

但是,要把“吃东西”的课型上成作文课,上出语用味,还是确很多讲究的。

为此,本文以《吃两瓜》(三年级下)为例,谈谈此类作文题型的上课要点。

一、通过观察西瓜,要掌握一般事物的观察规律

当教师把西瓜带到课堂上去时,学生的眼睛发亮了,情绪就激动起来了。但是仅有快乐情绪是不够的,为提防学生“得意忘形”,教师心中必须坚守作文课的底线,坚持观察第一、素材领先的原则。

观察观察,由观而察,是初看到细看的过程。“观”是看,一般都是无意注意,“察”是细看,是有意注意的表现。有意注意就是有意思维,有了思维即有语言。同理,通过对西瓜的有意观察,就能获取到写作西瓜的语言素材。

西瓜的观察有规律可循,采用由表及里观察法可分为三个层次:两瓜的外形、西瓜的表皮、西瓜的瓜瓤。

先观察西瓜的外形特点。

教师先把一个滚圆的西瓜小心翼翼地放进讲台上的一个大盘子里,然后展开以下教学步骤。

(1)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西瓜的形状。(学生回答:圆溜溜、圆滚滚……)

(2)拿出球状物,与西瓜比较,用比较法说说西瓜的特点。

(3)老师把西瓜从盘子里搬到地上,那西瓜就朝远处滚了过去……老师再次抱起西瓜,轻轻放进桌上的盘子里,不小心晃动一下桌子,盘子受到震动,西瓜差点儿要从盘子里掉落下来……

分析以上教学,第(1)步骤的观察是确认“西瓜是圆的”概念,第(2)(3)步骤创设了“静物比较”和“动态观察”两个细节,以证明“西瓜是圆的”概念。这三个教学环节相互依存,在逻辑上有抽象和具象之分,在写法上有概说和分述之分,在内容上有相互说明特点。这样安排观察,能够避免小学生习作中言之无物的毛病。

特别要指出的是,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节点,学写“细节”,是初学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抓手,教师要有教学“细节”的自觉意识。上述教学环节(3),西瓜“滚过去,轻轻放,晃动,震动,差点儿掉落”的情形,正是教师悉心创设的“细节”,教学动机是为了学习侧面描写西瓜外形的写法。

再观察西瓜表皮的特点。

当西瓜被稳定在盘子里的时候,就有了以下教学内容。

(1)量一量西瓜的最大周长,用具体数据说明西瓜的大小。

(2)摸一摸西瓜表面,用具体触觉说明瓜皮的光滑度,确认西瓜是否新鲜。

(3)看一看,瓜皮表面的纹路色泽是深还是浅,再看看瓜纹的粗细、曲直状态,确认两瓜是否成熟。

(4)扳一扳,扯一扯,感知西瓜蒂,硬还是软,糙还是光,粗还是细。

这4个教学环节是一观察过程。在量一量、摸一摸、看一看、扳一扳、扯一扯的实践中,学生俨然是科学家、探究者,不但获得了西瓜大小的数据,也确认了西瓜的新鲜度和成熟度。这样由粗及细的观察,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随着观察的步步深入,学生对该西瓜的特质就认识清晰了,联想随之而出,语言相应形成。

以上4个教学环节,形成了3个内容要点:西瓜的大小、西瓜新鲜度、西瓜成熟度。而且3个写作要点的顺序排列也符合观察事物的一般规律,写进文章,就是内容合理。

最后,观察瓜瓤的特色。

(1)老师将两瓜横切下去,要求学生听出刀切瓜裂的声音。

(2)切瓜时,汁水是怎么流到盘子里、刀口上有没有沾到汁水?西瓜汁水是什么颜色?

(3)观察切开的瓜瓤,闻闻瓜味是什么味道,看看瓜瓤是什么颜色,瓜肉是细细的颗粒状还是平平的板结状?瓜子大吗,多吗?

切两瓜,比喻“刺刀见红”,有简单直接的意思。但是在习作课上,这恰恰是一个观察细节,并不简单。教师要求学生边看边听边闻,从最简单的细枝末节处观察到最丰富最具体的内容,并运用语言文字予以表达。这个教学片段的价值,对于刚学写作的学生而言,是一次有意义的观察实践。

二、通过品尝西瓜,让学生获得观察和体验相结合的经验

吃两瓜是学生最为喜欢的环节,但是如果仅仪一“吃”了事,“吃”就成了无思维意识、无体验感悟的一个经历,发挥不了“吃东西”习作课型的教学价值。为了防止学生“吃完了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把瓜“吃”得真一点,细一点,趣一点,以形成强烈的体验,写出真实的情节。

吃瓜的过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分西瓜”“品西瓜”两个层次。

首先,在“分西瓜”时,要“分”出一个心情,观察一个“意外”。

教师将西瓜细心地切成和班级学生数相同的瓜片,再一一放进果盘,然后进行以下教学。

(1)整体观察,看看果盘里大概有多少片西瓜,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大小区别。

(2)依次领瓜,看着果盘上大小不一的瓜片时,你想选择哪一块?为什么?

(3)你看到其他同学是怎么选瓜的,有没有“意外”发生?

很明显,这个“分瓜”片段,在现实中被放慢,被细化,被深化了,教学环节(1)整体观察西瓜片的数量大小,学生一看瓜片数量就知道是“人手一块”,而看到西瓜片切得大小不一时,就会想“我吃哪块”,以至引发出教学环节(2)的心理活动。如果写成文章,内容就合理通顺了。

教学环节(3)似乎是自然发生的“意外细节”。两瓜片又小又薄又脆,选瓜时很容易被捏碎或者掉落在地上。此事必定引起哗然,人人都会关心,因为瓜片数和班级人数相等,出“事故”的这名同学到底选不选这片西瓜,他有怎样的表情、语言、动作,都应该让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关注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并写进文章,内容就生动细腻了。

有一些习惯于平静的班级,学生情绪平稳不易兴奋。教师就要“身先士卒”给自己也切一份西瓜,然后选瓜时有意创设“意外”情景,把西瓜掉落在地,此时学生一定兴奋不已,因为看老师“出丑”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故此时老师见机行事,好好夸张地表演一番,让学生观察清楚。

接着,借“吃西瓜”,体验品西瓜的非常意味。

为了吊足胃口,建议先不让学生吃西瓜,由教师先示范。教师吃瓜时一定不要说话,只用表情夸张地表示瓜味和感受。看完教师吃瓜,请学生也按照以下三步吃西瓜。

(1)用舌尖轻轻舔一舔瓜肉,它是什么味道?

(2)大咬一口,咬得只剩下瓜皮,再细嚼慢咽,感受瓜肉的变化和瓜汁流淌。

(3)仔细看着吃剩的瓜片,情不自禁地再狠咬一口,吞咽青瓜皮,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设计这个“三品西瓜”的教学活动,是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嘴尝”的观察方法。具体说,就是将“吃西瓜”的过程变成三个分解动作——“舔一舔”“咬一口”“吞下去”,从三个不同层面获得不同体验,写出不同的味觉感受。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当全体师生都分得一片西瓜后,有个别学生会立即把瓜吃了而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不能先给学生发西瓜,而是要等到做过示范表演后,再让学生得到西瓜。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把瓜先吃了,还能聚焦起他们观察教师吃瓜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上课吃西瓜”是创设的一个教学情景,是一个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一个可以用来“演示”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道具”,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的“起搏器”。西瓜的大小好坏,有没有吃到,吃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这个观察和体验过程写成文章。

“吃东西”是日常生活中最丰富多彩最细致人微的内容,在各个年级都可以教。但是设计时,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各年段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以形成一个习作课程序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接下来,列举四、五、六年级“上课吃东西”作文课的部分内容,以便引起讨论。

【四年级】吃火龙果

1.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了简单物品的观察方法,也学写了状物类文章的段落结构形式,故本例教学的重点是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2.题材简析

火龙果外形不规则,果皮是鳞片状的,果肉粉白有黑籽点缀,这些特点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对训练学生把文章内容写具体很有帮助。

3.教学内容

请学生完成以下观察任务,并在每个环节中予以细致描述。

(1)将火龙果放到高处,请学生观察火龙果“躺下”“站起”“倒立”三个状态下的样子。

(2)整体观察果皮的长短、宽窄、曲直、大小,再摸一摸鳞片状果皮,感受它的质地厚度。

(3)将火龙果横切成两半,先观察果肉色彩,再细看果肉里点缀的黑籽,觉得像什么。

(4)品尝火龙果,体味汁水、味道、黑籽在唇齿间的碰撞。

【五年级】一枚青橄榄

1.学情依据

进入五年级,习作中不仅要写真事物,还要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故本例教学要求学生抓住一两个细节,学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题材简析

青橄榄的味道,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未知。

青橄榄,指的是没有加工成零食之前的生橄榄,青色,拇指大小,两头尖中间圆。它的味道奇异多变:刚入口咀嚼时苦涩难当,无法下咽,可坚持着嚼下去,味道又会变得清香,嚼完吐了橄榄核,又满嘴甘甜,甚至有再吃一颗的念头。

这样的题材,由于滋味的特殊变化,能强烈地引发学生心理变化,写出品尝前后的心理活动也就顺理成章了。

3.教学活动

(1)观察一枚青橄榄,并简单描述。

(2)咬一口橄榄肉咀嚼咀嚼,感觉味道,关注牙齿、舌尖、口腔的不适程度,关注当时强烈的感受,有没有把橄榄吐了?

(3)继续坚持咀嚼橄榄肉,一点一点地感觉味道的细微变化。

(4)吃完橄榄,吐了核儿,口腔里溢满了什么味儿?与初嚼橄榄的味道比较,这味儿好吗?

(5)如果还有可能,你还愿意尝一颗橄榄吗?为什么?

【六年级】茶水飘香

1.学情依据

学生在“吃东西”的课堂上,先后学习了描写食物的外形、味道,也学写了“吃东西”过程中的情景或细节。到六年级,应该关注事物的前后变化过程,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细节,提炼出自己的感受,学会表达真情实感。

2.题材简析

本例以茶叶为题材,观察茶叶的泡制过程,抓住泡茶的细节予以描写。观察由茶叶到茶水的前后变化时,要关注内心感受。

3.教学内容

(1)观察干茶叶的形状、色泽,闻闻茶叶的香味儿,嚼嚼茶叶的涩味儿。

(2)在透明的茶杯里投入一小撮茶叶,感受茶叶静卧杯底的情景。

(3)往茶杯里注入沸水,观察茶叶在杯子里上下翻腾的情景。

(4)当茶叶聚集在水面上时,留心观察茶叶表面密布的细细水珠。

(5)观察吸足水分的茶叶慢慢沉入杯底的不同状态以及叶片渐次展开的细节。

(6)闻闻茶香,品品茶水,再把泡制前后的茶叶对比一下,看看形状大小色泽的变化。

(7)感悟从茶叶到茶水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篇5:作文 上课的自觉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几乎都违反了纪律。教室里闹哄哄的,有的在打打闹闹,有的在玩东南西北,到后来就连值日生和班长都开始讲话了……整个教室像煮糊了的一锅粥,又像是叫喊声此起彼伏的菜市场。

我们压根儿忘了这是在上课。上课怎么可以这样吵闹呢?我们也太不自觉了吧!如果是下课,我们像一群鸟儿一样飞来蹦去,倒也没什么关系,但若是把上课当成了下课,就有点过分了。

上课的铃声就是军令的号角,我们听到后,就必须进教室,安静坐好,等老师来上课……这是对老师和课堂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尊重。

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让老师少操心,也给我们自己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篇6:描写上课的作文

“叮呤呤、叮呤呤……”上课铃声响了。

数学老师轻快地迈进了教室。先是背诵口诀,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背了起来,顿时朗朗的读书声传遍整个校园。接着老师让我们做几道数学题。整个教室马上变得安安静静,连掉一根针也能听得见。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做题目。最后老师讲评题目。我突然发觉老师有道题做错了。我想举手指出又怕自己弄错,于是我又认真地算了一遍,还是那样的。我环顾四周,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课。我想还是不说吧,可是老师曾经说过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小孩。我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勇敢地站了起来,说:“老师,这道题做错了。”我的声音好象炸雷一样,全班同学一下子惊呆了,紧接着整个教室像炸开锅一样,议论纷纷。

篇7:上课的作文150字

今天,我跟公公去上公公的画画课,那里有公公的学生,学生画得很美呢!

在课堂上,公公跟学生们改画。他们画的山水画和公公的一样美,只是公公比他们棒!

我看了,也要公公教我画,但我画得的不是山水画,而是画了一条美人鱼的画。公公的学生们看了都觉得我画得很好,并且提了一些小意见。我就涂上了一些红色,显得非常非常美。今天我玩得非常高兴!

篇8:不上课的老师

有一次, 我天真地问打铃老师:“老师, 下课的铃声可以提前一点吗?”打铃老师慈祥地笑着, 伸出手, 在我的头上轻轻地来回抚摸, 然后说:“孩子, 愚公可以将整座山移走, 女娲可以将天上的破洞补好, 唯独时间是没有人可以改变的。”那时年幼的我, 并不懂得打铃老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校旁有一块西瓜地, 夏天, 地里铺满诱人的果实。 一个傍晚, 我和几个自以为胆大的同学小心翼翼地来到瓜地的一角, 俯下身去摘西瓜。当我们满心欢喜地抱起西瓜时, 一个高大的身影挡在我们的面前, 吓得我们的心怦怦直跳。 随即, 耳旁传来打铃老师那熟悉的声音:“我的傻孩子们, 西瓜不能晚上吃, 吃了会感冒的, 明天白天来, 老师选几个大大的西瓜给你们吃。 ”听到打铃老师的话, 我们顿时松了一口气, 放下手里的西瓜, 一窝蜂散去。

第二天, 打铃老师真的给了我们几个大大的西瓜。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都不敢晚上吃西瓜, 我怕感冒, 怕吃药打针。渐渐长大后, 我才明白, 西瓜不能晚上吃是一个谎言, 不过是善良的打铃老师, 为了不让“偷”这个字眼过早走进孩子纯真的童年世界, 而编造的一个借口。

打铃老师从不曾给我上过一节课, 却用自己温暖、 朴实的言行, 教会我如何做人。

篇9:上课的作文

【关键词】模拟上课 真实上课 差异 对策

一、背景

与真实课堂不同的是,模拟上课要借助教师自身的语言,用肢体的形象来展开交流与自我解答,以考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答水平、调控意识、评价水平等各方面素质能力。因此,强化模拟上课水平已经成为所有励志进入教师队伍的学生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模拟上课来真正锻炼自己,如何在模拟上课的锻炼中领悟真实课堂的场景并提高师范技能?因此,研究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研究工作的成效

(一)课堂时间的差异

相比起真实上课40分钟的教学时间,模拟上课仅有短短的10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要考察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有些牵强,若还要进一步分析该教师在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则几乎是不可能。这样就大大弱化了评核中对教师在课堂纪律、课堂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如,在真实的上课中,对于课堂的引入环节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因为真实上课的时候每次课堂都存在大量的教学目标需要完成,使得教学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而模拟上课中却大大地强调了课堂引入环节,甚至一个好的引入环节会为教师最后的教学能力的考核增分不少。

(二)上课内容的差异

随着“学考”制度的展开,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需要掌握的内容现在在学考中只做了解的要求,所以教师在真实课堂中要浅析全面,对着教学目标灵活教学,做到让学生基本掌握。而对比起模拟上课我们发现进行模拟上课的教师都会对所教知识进行大致的梳理,形成一种将个人备课、教学研究与上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突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同时又能摒弃次要的非本质因素,使教学研究的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形成主观意愿,缺少对实际教学目标处理的能力,使得很多新教师在真正上课时会对教学内容处理地过深或过浅,与学生实际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相悖等等。

(三)听众差异

模拟上课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由于课堂环境的不同,模拟上课缺少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材、教师与场地器材的流畅性,它面对的是评委、观摩教师。所以要上好模拟上课教师就要心里装着学生,眼中有学生,要利用肢体、语言、眼神与虚拟的学生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开了真实课堂。到了真实上课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你在模拟上课中根本预设不到。模拟上课过于理想化,很多在模拟上课中你认为学生再容易不过理解的问题在真是课堂中你才会发现可能学生根本无法掌握这个知识面的东西。学生的情况瞬息万变,所以一个教师的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模拟上课对这一块的要求却少之又少。

(四)教学媒体辅助程度的差异

现在高中课堂上化学教学的形式主要还是以板书教学为主,很多教师一节课可以写满整个黑板。基本上一些资深的化学教师都不是很赞成使用PPT。他们即使有时候需要使用ppt,那也只是形成性练习的时候适当添加几张。但现在模拟上课在这方面的考核比重却存在比较大的偏颇。当下模拟上课过分强调ppt的制作水平,基本与板书的考核要求持平。而且,在模拟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基本完成主要内容的板书,字迹相对整洁即可。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师范生对板书这一块内容不够重视。

三、问题思考及分析

(一)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跳出模拟上课的的教学框架

其实,模拟上课与真实上课现实差异的根本源头还是在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解读上。而模拟上课对这两方面能力的考察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模拟上课的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自身的教学模式和设计过程,在强调师范生形成一自我设计、自我主导为中心的模式,除了应对模拟上课的考核进行针对性训练外,更需要明白真实课堂与模拟课堂存在的差异,在夯实自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跳出模拟上课的固有套路,适当进行真实课堂下的模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与师范技能。

(二)完善模拟上课的考核标准,形成符合现实的考评体系

就时间而言,我们认为确实应该适当延长模拟上课的时间。时间过短的模拟上课容易造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太单调而两三个知识点讲解又来不及的尴尬局面,容易让人对课堂有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因此在模拟上课考核中应适当对时间进行延长并严格控制导入过程的时间长短,让真正的知识点讲解过程得以较好地呈现。至于考核的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建议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在现场,以考察学生应对突发情况和课堂秩序的掌控力,使模拟课堂摒弃“教师中心”的现象。针对上述方面进行对应的改进,形成全新全面合理的考评体系。

(三)加强实习生和在职教师的调查力度,完善其反馈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不断完善模拟上课的考核标准,就需要对经历过模拟上课的实习生和在职教师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在真实课堂中出现的与预期的偏差和出现原因以及对教学进度的把握情况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系统地总结真实上课的特点,针对其成因做深入分析,由此建立适宜、高效、快捷的反馈机制,让在校师范生也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眼里的真实课堂的场景,明确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重要性,以此为依据结合自己模拟上课的经历对自己模拟上课的教学模式做适当改进,真正做到有模拟学生在场的课堂、有动态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宗颖.“此时无生胜有生”——“模拟上课”的操作要点[J]. 好家长,2014,02:24-25.

篇10:上课的作文150字

我们是坐公交车去的,我非常着急,我和奶奶等呀,等呀,可车就是不来。我想:迟到了可怎么办呀?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坐上了242路公交车,奶奶说:“从我们这站到倒308的那站有15站,从那站到目的地:光华路有21站,一共要坐36站。”

我问奶奶:“奶奶,36站有多长时间?”“大概一个半小时吧。”奶奶说,我焦急的等待着,“还剩10站,还剩9站……”我嘴里默默念叨着。“光华路到了,开门请当心,下车请走好。”终于到了,我匆匆上了电梯,到了5楼,飞也似的冲向教室。

篇11:上课的500字作文

“妈妈,快点,要迟到了!”我着急地说。随即我们向畚金社区走去。

一走到会议室,我看到台下坐着许多学生,一位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原来今天是城东小学跟我们畚金社区结队义教的第一天,由他们的骨干老师给我们讲课。

首先上来的是数学老师——王老师,她身材娇小,圆圆的脸蛋,扎着一条马尾辫。她上的课可有趣了,今天上的是算24点,一开始有点冷场,经过热身后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同学们踊跃地举手发言。其中数一位同学最厉害,因为他被老师请上讲台当小老师,经过打听才知道他学习很勤奋,不仅把24点题目给背了下来,古诗考级还考出了25级。

接下来上的是音乐课,音乐老师任老师很温柔,她给我们介绍了很多乐器:有三角铁、碰铃,响板,还让我们亲自尝试了一下。她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唱《大中国》这首流行歌曲。

不用说,接下来肯定上语文课。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吕老师和胡老师)语文老师都挺严厉,可是刘老师却不同,她一上来就对我们说:“我知道你们都讨厌上语文课,怕写作文,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击鼓传书,游戏的规则:当三角铁敲击声止,书在谁的手上,谁就上来背一首古诗。”游戏开始了,同学们兴奋极了,可是被传到的同学就不那么好了,他们的心情可以用一种时髦的.词来形容,那就是——囧。一排、两排、三排……到了我们这排时,我的心就像揣了十五只桶——七上八下。没想到,我也成了他们中不幸中的一员,我只好无奈地上台背了一首《咏柳》。

篇12:上课的500字作文

“意向是什么?”课堂一开始,这个问题便已经出现了,简单地说,意向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回想初中三年,碰到的散文太多太多,而意向的运用在这些散文中比比皆是,如初二学的《背影》,作者通过运用这条形散神不散的线索,贯穿了全文,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又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作者通过运用蝴蝶这一意象,不断点缀着全文的思路,最终表达死了还要有复生的能力,不以为沉静在死亡中。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自初一以来,我们就坚持每天写交流本,无论是写一篇文章,几段话或者几句都蕴含着自己的感情。这三年来,我们每周用心读书,坚持写一篇文章,阅读两小时。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是随笔。在这一次次锻炼中,我们付出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老师曾经讲过,交流本如一块田地,这三年来我们辛勤播种,三年后的现在,也就是我们喜获丰收的时候。三年的努力,是不会这样白白的浪费的。经过一次次砺炼,我们拿到文题已经学会了如何审题,如何为主题列下提纲,如何写为文章增色的句子,如何在文章结尾升华。

篇13:教师上课拖堂顽症的诊治

一、教师上课拖堂的弊端

拖堂, 可以说是一种徒劳无益、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的课堂教学现象, 存在诸多弊病、危害及不良影响。

(一) 上课拖堂, 有损师生身心健康[1]

一方面, 拖堂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 拖堂必然会增加学生大脑的疲劳。学生紧张地学习了一堂课, 大脑已经疲劳, 正需要在课间十分钟得到休息。但是因教师拖堂, 学生的大脑不仅得不到休息, 反而仍在坚持紧张地学习。如果继续连着下一堂课, 那学生的大脑将是相当疲劳。每位教师都如此拖堂, 那学生的身体如何承受得了。长此以往, 等于摧残了学生。其次, 拖堂势必会造成学生心理的疲劳。教师拖堂, 学生在大脑疲惫的情况下继续听课, 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效能, 致使学生感知模糊, 记忆力减退, 思想迟钝, 特别是注意功能发生障碍。加之, 课间教室外其他班级学生所制造的各种强烈刺激的干扰, 教室内的学生必须加大注意的紧张度才能排除干扰, 坚持学习。由此, 这必然造成学生心理更严重的疲劳, 从而降低学生心理活动的效率。

另一方面, 拖堂也损害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在课堂上, 教师一直站着, 口讲手写、眼观耳听、脚走身动, 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也高度集中, 大脑在不停地思考。所以, 一堂课下来, 教师, 尤其是年老体弱的教师, 身心已很疲劳, 亟需得到休息, 以消除疲劳。这时, 一旦拖堂, 势必会加深他们身心的疲劳程度。如果经常拖堂, 必然会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 上课拖堂, 削弱教师教学效果

教师拖堂, 使教师本人得不到课间休息, 造成如前所述教师身心的更加疲劳。如果下堂课再继续上课 (实际上教师往往也是上连堂课) , 就可能导致教师教学水平失准, 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 更使教师的教学潜能和机智不能充分发挥, 甚至可能产生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状态。这就必然会削弱教师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出于课堂教学阶段性和完整性的考虑, 拖堂几分钟, 把某部分、某阶段内容讲完, 把某个问题处理完, 以使所讲内容告一段落, 使每堂课的教学有头有尾, 从而体现教学的阶段性和完整性。这也是不足取的。因为, 下课铃一响, 学生的大脑兴奋状态已消失, 注意力已分散, 精力已不集中, 加之课间教室外的干扰, 教师这时讲授的内容, 学生已听不好。即使学生为了尊敬老师, 不违反教师的纪律而勉强听下去, 效果也不佳。如果教师老是拖堂, 学生既听不好, 又得不到休息, 下节课铃响时, 学生有的来不及做好上课准备, 有的还在教室外, 有的还没进入新课状态, 又延误了新课的时间, 形成恶性循环, 真可谓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况且, 每堂课的课时是固定的, 教师在课前就应该确定好授课时间该讲什么和不该讲什么、详讲什么和略讲什么, 并且在上课时应该掌握好每部分内容的教学进度, 调控好教学进程。所以, 教师如果说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完整性而拖堂, 那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缺乏计划和周密性的表现, 甚至可以说是教师教学无能、教法贫乏的表现。长期下去, 势必会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 应当警觉。

(三) 上课拖堂, 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拖堂, 分秒必争, 十分辛苦。可以说, 每位上课拖堂的教师, 其动机和出发点都是正确的, 其主观愿望都是好的, 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及早学会或更多地掌握知识。但其客观效果却恰恰相反, 只能是事与愿违, 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 是经过科学、合理地安排, 有其科学性的。学生每节课时的长短及课间休息的时间, 也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其特点来确定的。上课40或45分钟, 学生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 大脑已经疲劳。学生课间休息10分钟, 有着充分的心理学和生理学依据, 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 调理肌体, 饮水充氧, 呼吸新鲜空气, 改换原来的活动方式, 变换脑力与体力活动, 使主管学习的、业已疲劳的脑细胞得以恢复, 养精蓄锐, 为下节课备足旺盛的士气和充盈的精力, 以保持学习的持续性。同时, 从学生维持注意的情况来看, 下课时, 学生的注意状态正值低谷时期, 课间休息十分钟, 下节课时学生的注意又可上升为高峰期。所以, 合理的作息还可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在学习的关键时刻处于最佳学习状态。但是, 如前所述, 教师拖堂, 使学生的大脑没有正常的课间休息, 势必加重学生的身心疲劳, 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延误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准备, 影响下一堂课的教学。因而降低学习效率, 致使学习效果不佳。从长远来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肯定是不利的。这与教师拖堂的初衷是相悖的, 也可以说是劳而无功的。

(四) 上课拖堂, 引发心理负效应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 拖堂会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不管是小学生, 还是中学生, 甚至大学生, 静坐倦极, “闻铃思动”。下课铃一响, 不管教师是否把课讲完, 是否允许学生下课自由活动, 学生都把书本合上, 把文具收起, 随时准备站起来走出教室。如果听到教师还在讲, 发现教师还没有下课的意思, 便会感到失望和无可奈何, 以致出现了一些消极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有的学生撅嘴、瞪眼、皱眉头;有的学生脸调向窗外, 有意看着其他班已下课的学生;有的学生故意不看老师和黑板, 转过脸去东张西望;有的学生有意抬高手腕看表;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嘟囔, 专顶老师话茬;有的学生摇头晃脑、心不在焉, 思想早已溜向教室之外;有的学生甚至移动桌凳, 摔打书本弄出响声, 以表达其心中对老师的反感……凡此种种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都反映出学生对老师拖堂现象很不高兴, 甚至是不满。因此, 从学生对老师拖堂现象态度的总体倾向来看, 学生普遍表现为不欢迎。

经常拖堂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 甚至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如前所述, 学生普遍是不喜欢教师经常拖堂的。如果某位教师经常拖堂, 学生还可能把讨厌拖堂的情绪转移到拖堂教师身上, 甚至还会把这种消极情感投射到拖堂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去, 由此讨厌学习这门学科课程, 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阻碍教学活动的开展, 干扰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提高。孙逊曾对某校初二和高三各一个班的学生 (共120人) 做过关于拖堂问题的调查询问。结果发现, 同情教师但不欣赏拖堂的占48.04%, 怨恨的占26.47%, 因课后有事而不满的占20.59%, 没反应的占4.9%。由此可得出结论:拖堂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劳动。[2]总之, 学生是不赞成拖堂的, 因为它不仅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还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3]

二、教师上课拖堂问题的成因

造成教师拖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指导思想错误

一些教师企图以拖堂的方式来加大教学内容, 赶追教学进度, 提高教学效果。殊不知这是徒劳无益、劳而无功的。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以教师是否拖堂来评价教师工作是否负责、是否爱岗敬业, 认为谁上课拖的时间长, 至少可以说那位教师对工作负责任, 因为他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属于加班加点。如果铃声一响, 学生就从教室跑出来了, 说明老师跟学生一样在盼着下课, 这个教师给别人的印象就不好。更有甚者, 某中学一位刚到校任教的大学生上课不拖堂、准时下课, 反而受到领导的质问:别人上课都要拖堂, 你为什么不拖堂?所以, 一些老师乃至校长心中早已对下课拖堂见怪不怪, 似乎不拖堂就不足以表现他们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二) 思想重视不够

有些教师拖堂, 是出于多占用时间的观念;有些教师尽管也知道拖堂不好, 但内心总不以为然, 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 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总以为拖堂是小节问题、枝节问题, 没有什么大不了, 无什么大碍, 影响不了什么, 而没有认识到拖堂对师生身心健康的损害、对心理负效应的引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削弱、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 教育理论素养较差

有些教师拖堂, 是因为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素养较差。他们没有掌握教学规律, 没有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没有真正懂得课程编排的科学性, 因而违反规律, 违背特点, 把学生当成“机器人”“永动机”那样持续运转, 造成拖堂。

(四) 备课不认真、不充分[4]

有些教师拖堂, 是因备课不到位, 没有把握教学的目的要求, 没有准确掌握所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没有掌握好教学进程, 重复教学内容, 这就延长了时间, 形成拖堂。

(五) 教学不得法[4]

有些教师拖堂, 是因为其讲课节奏过慢, 留下的结课时间过少;有些教师拖堂, 是因为教学不甚得法, 安排不妥当, 发挥没有度, 扯得太远, 提问不确切, 偏离了课题, 这就拖延了时间, 造成拖堂。

(六) 教学组织能力不强

有些教师拖堂是因为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差, 不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当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 如有的学生开了小差, 做了个小动作, 教师就中断教学进程来处理, 而且缺乏策略, 没有顾全课堂教学大局, 借题发挥, 大发议论, 延误了时间。

(七) 缺乏课堂教学机智

当出现课堂偶发事件时, 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 处理起来不果断、不灵活、不巧妙, 显得主观、武断、简单、粗暴, 结果影响了课堂教学, 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以至于拖堂。

三、教师上课拖堂问题的矫治

要纠正拖堂这一不良现象, 就要针对上述拖堂的原因, 进行科学的诊断, 并采取以下方法、措施和手段。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自觉性

要纠正拖堂现象, 首先要从教师的思想认识入手, 增强教师克服拖堂的自觉性。要让讲课拖堂的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如前所述的各种弊端和危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才能使教师自觉地克服拖堂, 养成按时上下课的良好习惯, 形成准时上下课的动力定型。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纠正拖堂, 克服拖堂。

(二)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要纠正拖堂现象, 也要从理论的高度解决问题。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有关理论知识, 掌握课型、课的结构知识等教学理论知识, 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规律, 贯彻教学原则, 选用教学方法, 了解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理解课程编排和课堂作息时间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拖堂的危害, 从而积极地克服拖堂。

(三) 认真备课, 加强教学的计划性

教师要认真备课, 精心编写教案, 科学计划教学进程,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讲授时把握要点[4], 扣紧环节,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讲练协调, 恰当选用教学方法, 注意启发, 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调动师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在45分钟、三尺讲台、目标责任的三维空间里匠心独运, 精心安排, 巧妙组织, 适时转接, 准时下课。

(四) 发挥教学机智, 搞好组织教学

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 就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搞好课堂组织教学, 以预防拖堂。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问题行为、违纪行为, 教师在处理时要讲究策略, 以不中断教学进程、不干扰课堂教学秩序为前提, 能提醒的则给予提醒;可暗示的, 最好给予暗示;需要批评的, 则不要任意发挥, 没完没了, 感情用事;要教育的, 课后进行个别教育;要处理的, 最好放在课外处理。这样, 才能保证每堂课的教学时间, 确保每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从而有效地防止拖堂。

(五)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建立健全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地纠正拖堂, 学校领导及各类管理人员还应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可采取到堂监督、巡视课堂、抽查下课情况等方法。可把是否拖堂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指标, 并与教学奖惩结合起来, 与评职、评优、晋级等结合起来。也可像有的学校那样, 下课铃一响即在广播里开始播放音乐。这一则能迫使教师准时下课, 二则可在课间消除师生身心的疲劳, 陶冶学生的情操, 对学生进行美育。

总而言之, 拖堂是一种不良的教学现象, 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弊端和危害, 并针对其成因, 进行科学的教育诊断,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予以克服和纠正, 以完善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欣.青少年心理案例分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7.

[2]龙庆军.拖堂是得不偿失的劳动[J].大众心理学, 1985 (1) .

[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6.

篇14:上课的喷饭理由

前些天,张老师去一所名校听了一次历史课,大开眼界。人家老师根本不看讲义,在台上天南地北地一通胡侃,讲秦始皇统一六国,他能讲到南海争执,讲杨贵妃他能扯到范冰冰。下面的学生们则听得津津有味,能容纳二百多人的大教室座无虚席,居然还有学生站在走廊上听。

张老师很羡慕,下决心向对方学习。以后也做一些改变,让自己的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不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于是,这天上课,她讲到甲午战争时,见下面几个同学昏昏沉沉趴在桌面上,一咬牙,扔掉课本,提高声音,开始讲前不久上映的大片《金陵十三钗》,就主题、情节以及演员演技做了不少点评。效果固然不错,下面好几个同学听到这里时,脑袋都抬了起来,明显有了精神。

更让张老师高兴的是,第二天下午第一节课,当她再次踏进教室时,一进门,就吃了一惊,因为教室里坐了足足有二三十名学生。她又惊又喜,看来自己取回了真经,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自己的教室也会坐满学生的。她精神大振,声音顿时洪亮了许多:“同学们,谢谢大家来听我的课,今天……”说到这里,她突然发现后排有学生举手,心中又是一喜,真是破天荒,竟然有同学主动提问了。她压抑住兴奋,“那位同学,你有什么要问的?”

那同学说:“老师,您的声音可不可以小一点?”

张老师一怔:“哦,当然可以,不过,你坐那么远,声音小了你能听到吗宁”

对方说:“听不到也没事,反正……反正我们过来也不是为了听课。”

张老师一呆:“不为听课?那为什么?”

那同学嬉皮笑脸:“老师,您懂的。”

好几个同学发出轻笑,表情很奇怪。张老师更疑惑了:“我真不懂,那你们到底来干什么呀?”

那同学说:“老师,因为昨晚我们都熬夜看球了,所以,今天就都过来上您的课。”

张老师纳闷地问:“你们熬夜看球跟我有什么关系?”

“因为听你的课能睡得着啊。请您还是像以前一样讲课吧,别打扰我们休息啦。”

万恶的考试,误了多少人?

一、80后都知道英语课本里经常出现的几个名字,比如李雷、韩梅梅之类的。

昨天和舍友讨论,为何高中英语课本中不见那些名字?

一哥们突然来一句:“他们是不是没考上高中啊?”

二、老师:“小明,昨天考试时你抄同桌的答案了,是不是?”

小明:“是的,可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老师:“他第十题答案是‘我不知道’,而你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三、一男暗恋一女多年,最后深情表白……

男:“为了一直喜欢你,高考时我把志愿都改了。”

女:“放P,我在学校四年也没见过你。”

男:“我没考上……”

四、考试是指行为人以强迫他人读书为目的,以书面形式摧残他人身心的行为。

有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量刑将加重:

1.考试致人挂科、重修或以挂科、重修相威胁的:

2.考试难度过高致人身心受损的:

3.考前不划重点、不划范围、不给方向的……

上一篇:历代咏端午节诗词下一篇:健康会议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