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方法小建议20

2024-08-22

中考化学备考方法小建议20(通用14篇)

篇1:中考化学备考方法小建议20

时间不会为某一人停留,虽然CPA考试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我们也不会在瞬间变成CPA天才,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注会备考期间,通过培养自己的一些小习惯,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让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付之东流。

1、坐直。这不仅有助于你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你的精神状态。好的姿势传递了你的自信,越自信就越有希望拿下CPA。

2、深呼吸。血液中的氧气越多越好。在体育上甚至有人将血抽出,充入氧气后再输回到体内,以此来提高运动成绩。我们大部分人都呼吸过浅,没有带给血液应有的氧气量。因此,复习注会之前,请深呼吸吧!

3、放松。这是让你精神抖擞的另一把钥匙。闭上你的眼睛、通过鼻子深呼吸、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至少10分钟……

4、运动。做一些物理运动。血液加速流动可以“唤醒”你的大脑,以便让你更好地思考。散个步,或冲个凉,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焕然一新。

5、避免吃甜食。在注会考试之前,最好不吃蛋糕、糖果、土豆及淀粉、糖类丰富的食品。糖类使你感到疲惫,而疲倦的时候则无法进行敏锐的思考。

6、饮茶。茶有提神醒脑增强记忆的作用。复习时,泡上一杯茶,既解暑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可能我们现在做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习题会错很多,但是不要灰心,错题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肯定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

没有必要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忘记自己的终极目标,注会的备考没有一帆风顺。CPA考试只在一个确定的时间里进行,但我们有很多时间去把握能考出高分还是低分。所以,继续前行吧!CPA奋斗者们!

篇2:中考化学备考方法小建议20

现在刚好是7月份,暑假刚刚开始,同学们有大把的时间去安排,这也是我们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最好时间段。当然,每一年到这个时候很多考生会很烦躁,不知道如何去复习备考,在这里,公考培训权威机构中公教育专家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备考方法中公教育。

公考的发展已有10多年,从原来的考前简单看一下资料,到后面需要考前10天做几套模拟卷子,发展到现在考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进入面试,不得不说是与时俱进,也是符合我们国情的。因此,各位考生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妄想只花三五天的时间来复习,甚至是裸考来面对国考,要切切实实地认真备考,把握好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必须了解国考。不仅仅是了解国考的流程,更要了解国考所考察的内容和知识点,对于行测的五大专项,一定要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还要知道各个专项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比如数学的六大思想都能解决什么问题,逻辑都有哪些技巧,一些常见成语的意思等等。

第二阶段要做大量的真题。很多考生没有经过第一阶段直接就做大量的真题,这样也可以,只是效率会稍微低一些。做真题是锻炼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更是为了帮助自己提高做题速度,120分钟135道题目offcn,一般的考生确实是完成不了,但是每年依然有很多考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这就需要大家对各种题型都了如指掌。

第三阶段就是巩固提高。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于薄弱环节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短板。这一阶段非常重要,也是考生从60分提高到65分以上的必经阶段。

经过三个月的复习,相信各位考生能够对国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各位考生好好复习,争取考上自己喜欢的岗位。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篇3:400例贫血患者的分析

1.1 观察对象

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贫血住院治疗并通过全血细胞分析、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的贫血患者400例。

1.2 仪器

CX-31奥林巴斯显微镜及多功能血细胞分析仪各1台。

2 结果

2.1 职业类别分布

400例贫血中, 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居多数, 为238例, 占59.5%;农民次之, 为75例, 占18.8%;干部较少, 为33例, 占8.2%。

2.2 贫血程度分级及其所占比例

轻度 (119~91 g/L) :10例, 占2.5%;中度 (90~61 g/L) :150例, 占37.5%;重度 (60~31 g/L) :232例, 59.5%;极重度 (30 g/L以下) :8例, 占2%。

2.3 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各型贫血除贫血及各自典型症状外, 其血象及骨髓象特点简述如下: (1) 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尤甚, 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80 f 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 <26 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0%, 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扩大, 大小不一。骨髓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更明显。幼红细胞核染质致密, 胞质减少, 血红蛋白形成不良, 边缘不整齐。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 (细胞外铁) 消失, 细胞内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2) 巨幼细胞性贫血: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MCV增高与贫血程度平行, 重者达110~160 f L, MCH增高, 重者达33~56 pg, MCHC正常。成熟红细胞大小不均, 以椭圆形大红细胞居多, 重症者可见多染性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偶见有核红细胞 (巨幼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并见巨形变。骨髓增生以红细胞系为主, 可见各阶段巨幼红细胞, 粒细胞系亦见巨幼变。 (3) 双相性贫血:呈淡染性大红细胞性贫血, 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 中心淡染区扩大。骨髓检查可见巨幼红细胞、巨晚幼粒细胞、巨晚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分页过多等巨幼细胞性贫血改变;骨髓铁染色见细胞外铁消失, 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 (4)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象及骨髓象类似于缺铁性贫血, 但因铁利用不良和血红素合成障碍导致铁在红细胞内和组织内堆积, 骨髓铁染色可见细胞外铁堆积增多, 并见许多环状铁粒幼细胞, 可达40%~80%, 为本病之特征。 (5) 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 急性较慢性减少明显, 三者减少的程度和先后不一致, 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减少 (慢性) 或明显减低 (急性) 。骨髓增生明显减低或极度减低, 主要是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细胞 (晚幼红细胞) 。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涂片外观有较多油滴, 骨髓小粒较少, 骨髓小粒内造血细胞减少, 由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及小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所替代, 严重者骨髓小粒仅剩纤维空架。

2.4 400例贫血患者的贫血类型及各种类型中的分配情况, 见表1。

3 讨论

3.1 在本组400例贫血病例中, 最小年龄为6岁, 最大年龄为82岁, 以15~30岁的青少年学生及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居多, 为266例, 占66.5%。从性别来看, 男性166例, 占41.5%;女性234例, 占58.5%。男女之比约为0.71∶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可能与青年女性长期偏食挑食、过分控制饮食等因素有关。

3.2 从职业类别分布来看, 中学生238例, 占59.5%, 特别是临近中考的初三住校生 (多数为农村学生) 患病率较高, 值得关注。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这些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制约, 平时生活就比较艰苦, 他们的饮食质量较差, 其营养赶不上身体发育的要求, 再加上中考的巨大压力, 最终导致营养不良而诱发贫血。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增高的原因主要可能为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条件较差 (如装修工、喷漆工经常接触一些有机印染类制剂) , 饮食营养状况不良, 长时间加班、工作负荷过重等因素有关。

3.3 从贫血的轻重程度来看, 以中度及重度贫血为主, 共382例, 占95.5%。这可能是因为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例, 而大多数轻度贫血患者仅限于门诊治疗而未作进一步检查的缘故。

3.4 从表1可以看出, 在400例贫血患者中, 缺铁性贫血为121例, 占30.3%;巨幼细胞性贫血104例, 占26%;双相性贫血83例, 占20.8%;环形铁幼粒细胞性贫血10例, 占2.5%;再生障碍性贫血33例, 占8.25%;其他贫血49例, 占12.3%。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 女性以62%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仅占38%) ;从年龄段来看, 以15~20岁青少年中学生居多, 占58.7%, 这可能与他们长期偏食、素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 女性可能与青春期月经期失血有关。巨幼细胞性贫血中, 女性比例 (64.4%) 依然高于男性 (35.6%) ;从年龄段来看, 以15~20岁的中学生 (51%) 、21~30岁的青年人 (多数为外出务工人员) 居多, 这同样与他们的饮食习惯不良等因素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为中晚期孕妇, 他们的发病与个人营养状况、饮食习惯、有无预防措施等有关。在双相性贫血中, 依然是女性比例 (63.9%) 明显高于男性 (36.1%) , 年龄依然是以15~20岁的青少年人群为主, 31~50岁的青壮年人群次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 未见明显性别差异,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及中老年人群为主, 多数为慢性期患者, 预后较差。在环形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中, 男性比例 (70%) 明显高于女性 (30%) , 就年龄段来看以中老年为主。在其他不典型贫血中男性略高于女性, 同样以中老年为主。

总之, 通过上述分析该地区贫血患者主要以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双相性贫血为主, 总占77.1%, 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考前后的中学生, 其次为年轻中晚期孕妇、外出打工者及中老年患者。对这些人群除针对病因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外, 平时应加强营养进行预防。必须纠正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 科学进食, 多样化进食, 使各类营养物质得到平衡、合理的加工和烹调。同时, 建议他们多吃一些富含铁质及维生素类的食物, 如猪肝、黑木耳、紫菜、海带等海产品及绿叶蔬菜。此外, 建议临近中考的中学生应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缓解考前压力, 以良好的心态应对中考;对于妊娠妇女应定期体检, 适当补充叶酸[1,2];对于反复发作的缺铁性贫血, 应给与足量铁剂治疗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 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这样, 既可以预防贫血的发生, 又可以巩固疗效, 进而减少贫血的发生。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及其他贫血虽然比例较低, 但危害不小, 更应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治疗。

摘要:通过对400例贫血患者 (骨髓病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外) 的回顾分析, 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双相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血象骨髓象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各型贫血在贫血患者中各占的比例以及分别在性别、年龄及职业等方面的分配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 从而得出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及浅显的结论, 对该地区贫血的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贫血,分析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71-581.

篇4:文言阅读备考小建议

一、根据难易分三级

第一级,容易掌握的六个:也、乎、所、与、若、者

这六个虚词在考纲规定的十八个文言虚词中用法相对较少,意义也较单一,高考涉及的几率不是很高,其用法意义的不同很容易辨别。“也”、“乎”主要用语气词,要根据语境辨清停顿、判断、陈述、肯定、祈使、反问、疑问等语气;“所”字的主要用法是表和“所字结构”;“与”字作虚词,可根据其前后内是否属并列关系,分清是连词还是介词;“若”字主要可译为代词“你”、假设连词“如果”、动词“好像”等;“者”字作助词,主要可译为“……的(人、东西、事情)”,难点是帮助定语后置,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第二级,比较容易的六个:而、于、何、且、焉、则

这六个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相对于第一级要复杂一些,有的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语句翻译中也常出现。“而”字只作连词,可通过分析其前后的内容是何种关系,然后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连词译出。“于”只作介词,其中表被动和表比较两种用法根据语境不难辨别翻译,难点是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在、从、到)、范围(在……方面、从……中)、对象(向、对、对于、给)、原因(由于)等。“何”字要区分疑问代词(多译为“哪里”“什么”)和疑问副词(多译为“怎么”“多么”)。“且”字作连词,要根据其前后内容分清是递进、转折、让步关系中的哪一种;作副词要区别“将”、“将要”和“姑且”、“尚且”。“焉”字主要有三种用法:句末语气词,代语,兼词。“则”字作连词,根据前后内容,分析是并列、假设、转折、选择等关系中的哪一种;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表示确认,可译为“就是”。复习时可从教材中选取典型例句,辨别用法,牢记意义。

第三级,难度较大的六个:乃、其、之、因、为、以

从近年高考看,这六个虚词在试卷出现几率很高。就选择题而言,2012年有九套试卷考查了“以”字,七套试卷考了“为”。就翻译而言,2012年文言文翻译考题中涉及“之”“以”“其”“为”的就有十多个。可以说,这六个虚词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不仅要辨别用法,还要根据语境恰当地翻译。

二、根据作用分四类

1.指代类:焉、其、若、之、乃、而、其、何、是、斯

作为指代类的虚词,要分清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还是疑问代词,如果是人称代词,还要分析是第几人称,是否为物主代词;如果是指示代词,要进一步分析是远指还是近指。翻译中出现这些代词,一定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清楚所代的是何人、何物、何事,并准确翻译出来。“是”、“斯”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代词,可译为“这”“这些”。

2.语气类:也、乎、焉、为、何、其、与(欤)

就语气而言,大致有陈述语气、判断语气、肯定语气、祈使语气、停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商量语气、揣测语气等,一个语气语可表示多种语气,有的可用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语气语译出,有的不必译出。语气助词一般可译为“啊”、“吧”、“呢”、“吗”等,语气副词可译为“多么”“怎么”等。“其”作语气副词是个难点:加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一定”、“还是”;加强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可能”;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难道”。

3.组合类:以、于、与、因、为、所、者

“以”、“于”、“与”、“因”、“为”常用在名词、代词之前,与其组成介宾短语,或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根据、目的等,或表示比较、被动。区别用法的异同,一看该介宾短语与动作行为的关系,第二,可用翻译为现代汉语后的词语进行比较。

4.连接类:而、以、若、因、与、且、其

连接类虚词的语法功能是连接词、短语和句子,复习时要根据连词前后的内容,分析是何种关系。连接词前后内容的关系一般有并列、顺承、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目的、选择、修饰等关系,可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连词翻译。

三、分清虚实记五个:与、之、因、为、以

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好多虚词又兼有实词的意义,在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中,“与”“之”“因”“为”“以”还作动词或名词,当句子中出现这些词时,首先要分清是实词还是虚词。

“与”除作连词和介词外,还作动词:

1.给予,授予。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

4.赞许,同意。吾与点也。

“之”除作代词、助词外还作动词“到”、“到……去”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因”除作介词、副词外,还作作动词“沿袭”,如“蒙故业,因遗策”。

“为”除作介词、语气词外,还作作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非为(是)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当)。

“以”作名词,可译为“原因”,如“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四、注意特殊拓展掌握六个:焉、盍、诸、相、见、莫

文言文中有许多合音词,也叫“兼词”,即一个字兼有两个字的读音和意思,如焉、诸、盍、敢、胡、旃等。这里我们提出必须掌握的三个:焉、诸、盍。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另外,“相”、“见”在文言文中出现也很多,它们不是代词却能根据语境译为“你”、“我”“他”,用法很特殊。“莫”是一个特殊的代词——不定代词,翻译时也须留心。

篇5:高一化学教学的几点小建议

李勇

近来,很多高一老师反映,化学课上不动,一是课时少,二是学生基础薄弱,很多简单的化学用语都写不对,常出错。

在这里,跟大家提两点建议:

一是从我们自身出发,多想新点子,高一化学的特点还是记忆的知识多,推荐五莲三中的“每日记背”做法,他们的做法实用,有效!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再与他们学习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法,然后针对自己的学情进行实施。也希望五莲三中的老师不吝赐教!

二是在高一的教学实施中,尽量做到低起点、密台阶,难度不宜过大,不要一下拔到高考难度。一则贪多嚼不烂,还为高三复习埋下祸根,二则学生和老师都会很被动,很吃力。

篇6:中考化学备考方法小建议20

2《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出身是农民(√)

3《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失去土地后流落到南京城里拉车。(╳)

4《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车子,却冒险地牵回了五匹骆驼。(╳)

5“痛苦的活着,委屈的死去”是祥子命运的写照。(√)

6《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聚积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张侦探给洗劫了。(╳)

7《骆驼祥子》中的夏太太的引诱也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10祥子身上除了具有劳动者的勤劳外,还有小生产者的自私各狭隘。(√)

11《骆驼祥子》中的军阀的混战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12《骆驼祥子》中的国民党特务的敲诈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13《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和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处处相符(╳)

14刘麻子是《骆驼祥子》中的人物。(╳ )

15常四爷是《骆驼祥子》中的人物。(╳)

16王利发是《骆驼祥子》中的人物。(╳)

17宋恩子是《骆驼祥子》中的人物。(╳)

18《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堕落与他无力抵御花花绿绿的物质引诱有关。(√)

19《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的精神世界是滞后而苍白的。(√)

篇7: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

威宁第三中学叶茂

一、指导思想:

进入初三阶段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中考而进行,在备考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主线,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促使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教学特色,拓展教学时空,与时俱进,拼搏创新,突出整体化和尖子生的培养,争取使本学科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6)班化学课的教学,我所担任的班级中绝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欠缺勤学好问,多钻研的精神,基础知识不扎实,灵活运用能力欠佳,学生整体学习意识淡薄,欠缺学习兴趣。所以在中考中要分层进行教学与复习。

三、中考目标:

加强教学研究,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争及格率、优秀率稳中有升,尤其要大面积提高中等生、中等偏下学生的成绩。

四、备考计划: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制定备考计划。以打好基础为主要目标,按照课程标准为基础,省中考说明为依据。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逐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网络、知识系统。12、授课阶段:(2月—3月底)为新课教学阶段。在教学中以班级的知识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学习上尽可能降低难度,作业、测试尽量由浅入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力争在本月底完成新课教学任务。

3、单元复习阶段:(4月份)进行第一轮“全面复习”,复习中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化学的积极性,加强双基训练,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练习要把握好几点:(1)精选习题,选编有梯度层次的习题,并突出重点。(2)实行限时训练,做到既抓速度又抓准确度,不断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3)加强堂上和课外的辅导,对学生的训练要即时跟进。

4、专题复习阶段:(5月份)进行第二轮“重点复习”。集中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列举一些常见题型出错的原因,打好他们的基础。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达到 “ 举一反三 ”“ 触类旁通 ” 的要求。抓好双基教学,打好基础,提高及格率。

5、应试训练阶段(6月份),进行第三轮“模拟测试”。根据学校中考计划安排,进行模拟考试。综合复习以及知识的查缺补漏。了解中考信息,熟悉近年中考题型,考试的方向,多与周边老师交流了解中考信息与动向。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介绍知识的综合运用,证明题的分析思路和开放、探索性题、尽可能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启迪、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综合运用、实际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教会解综合题型的方法,培养考试应变能力。

五、几个补充意见 :

1、复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事情,要持之以恒,夯实每个知识能力点,抓到每个具体的学生。

2、注重作业和试卷的批改,要有侧重点的有目的的批改,完善批后工作,真正让批改发挥作用,注重学生考试得失自我评价的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复习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3、最后一点,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篇8:初中政治素质化教学模式探析

一、为人师表, 教师需提高个人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引导地位,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新时期的政治教学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性作用。具体来说,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其个人素质:1.旁征博引, 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 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拿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来表述, 一个水桶能够盛多少水, 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条,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 不应该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 而应该拓宽知识面, 多了解本学科以外的知识。如果一堂政治课上只有政治学科知识, 对其他知识领域了解是空白的, 那么, 这堂课就会毫无生趣。2.深入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特征,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新时期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和教师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 一个真正能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且懂得学生需求的教师, 赢得学生的认可,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 对于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此,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3.责任于心, 诲人不倦。作为教师,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尽心尽职。4.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 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崇拜的对象, 因此, 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引导学生修心立品。

二、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的45分钟, 是创造教学效率的关键, 也是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主渠道。而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因此, 课堂45分钟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 又要注重学生为主体, 做到教学相长,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过创设教学环境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45分钟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方式也应该是精彩纷呈的,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 重点阐述其中的分层教学法、合作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法。1.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方法, 在此教学方法之下能够更好地实现针对性的教学, 与学生的特征相结合, 制定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对于一些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 要加强对他们的基础辅导, 让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做意志坚强的人》时, 可结合当前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 让学生明白意志坚强的意义, 引导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 则应该进行深度挖掘, 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2.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是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 学生能够更好地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个人思维和观点。在小组讨论时, 学生要主动发表个人的观点, 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当前素质教育下对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以往的政治教育主要集中于传统的理论教学, 新时期的政治教学则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学生要通过实践, 做到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了解, 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课前安排一个时政演讲环节, 在短短的5分钟由让学生收获很多, 通过课后收集, 让他们从时政中提取可用信息,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而加深理解, 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提高。

三、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课堂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拓视野,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例如在讲授《权利义务伴我行》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解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 然后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 通过了解权利与义务的事例来理解权利与义务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走出去, 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 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进行调查, 通过了解工厂、企业对权利、义务的履行情况, 来加深理解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 让学生根据课堂需要,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资料, 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后收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例如, 让学生围绕一些常常难以理解的问题展开辩论,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课堂的素质化教学依赖于通过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以及理论基础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检验真理, 学生需要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大熔炉中去锻造, 如此才能真正将这些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认识, 从而提升其个人综合素质。

四、结语

篇9:中考化学复习备考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让的学生上理想的高中继续深造,不让化学科拖中考的后腿,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特色班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对化学有一定牢固的基础,有的学生对化学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别的科目多考几分就可以抵化学分,尤其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当面临化学知识的拓宽和综合时,对此是望而生畏,最后,要么无所求,要么放弃。

2、教材体系

经过调整后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中考走向

通过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我认为,中考试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①坚持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从《化学课程标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看学生能否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答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让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分数。

②命题坚持尊重学生,不与学生为敌,不是总想把学生考住,而是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自我--那就是:不出偏题、怪题、冷题。

③坚持实践性原则: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加强对化学实验操作的考查,把学生必做的实验作为抽查的范畴,并且在考查化学知识试题也尽可能与实验产生联系。

④坚持实用性原则:关注社会现实,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感受化学就在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有用。近几年中考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比率逐年上升。

⑤加强能力测试,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这点体现在开放型试题和信息给予题中,而且每年所占比例都在10%左右。

⑥探究性试题的比例有所增加。

二、复习要求和措施

A、复习要求

①要求掌握各章节知识要点,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②要求掌握几种重要气体化学性质和制取,化学基本反应的四种类型,化学式的计算,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综合计算以及实验题的设计。

③掌握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结论以及物质的推断和鉴别。

④要求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B、具体措施

以专项考点为轴心,以课时测试为切入点,避开华而不实的弊端,充分反映今年中考的几大趋势,专项考点设计在考查知识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力求系统地体现中考题型功能和题型改革方向。

三、具体实施步骤,时间安排

A系统复习(第一轮时间为7-11周)

第一阶段是分块复习

主要任务是:一是构建学科知识网络,通过比较、分析、联想,逐步形成对学科体系的整体知识。二是进行一定量的综合训练,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

(一)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分类、结构、化学用语、溶液五个方面知识,近60个概念,

本部分知识在中考中占32%。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在教材各章节中。许多学生能把课本上的概念倒背如流,认为有了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能力。然而一遇到概念辨析、概念判断、以及深层次的分析、综合、转化等实际应用题,解题能力却是很弱的。针对这些问题,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方法是:每一个概念,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其中的关键词,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对有包含关系的、有相互联系的概念分类归纳成网络。

(二)元素及化合物

主要内容有:氧、氢、碳及其化合物;铁及铁合金;酸、碱、盐的性质及其代表物。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构成了初中化学的基础和骨架,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分值在35%左右。学生在学习时觉得记不住,其次是记住了,有时也不会用。针对这一情况,复习方法是:(1)纵向:以某种物质为中心,将其学名、俗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保存、鉴别、制法等,串成知识链。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保存、鉴别等方面的意识。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可推出相关的用途、保存、鉴别等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条理化,便于记忆、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避免死记硬背知识,导致复习中产生厌烦心理。(2)横向:对比五种气体、三种酸、二种碱、金刚石和石墨、白磷和红磷等,这样可以减少记忆单元,优化记忆内容;(3)重视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归纳出各类反应的一般规律,并将知识综合运用到鉴别、转化、除杂、推断等方面,并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

(三)化学实验

主要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几个重要探究实验,中考分值占21%,是中考试题中增加区分度的题目。在复习时,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对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的复习,重点是弄清如何用、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不当会导致那些后果。由于这一部分记忆的知识多,难度不大。如果上课又将这些内容重复一遍,费时而且显得枯燥。复习时,可由学生指出知识要点,老师将知识编成题,例如直接给出多幅实验操作图,由学生判断、改错、指明原因。编题时,力求题型多样,涉及各考点。对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复习,重点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用依据,同时也要搞清在各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不当可造成的后果。对常见物质的鉴别和检验,重点放在如何选择鉴别试剂,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上。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重点放在如何选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除杂试剂的选择,以及对实验过程的叙述上。对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部分,教给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在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或选择最佳方案,(要考虑到实验过程的操作简单、方便可行、节约药品,以及安全、环保等因素)。

(四)化学计算

近几年化学中考试题中计算题在整个试卷中不算难题,但却失分率较高。这不能不引起化学老师的重视,出现的问题有:化学式写错或化学方程式未配平;书写格式不对;化学原理不清楚;读不懂题等。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和综合计算。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立足于化学基本概念,选择典型题型的精讲。讲题时,注重讲解分析过程,同时注意解题的规范化。注意每一题与一类题型的关系,举一反三。

1、本册基础知识,时间为7-10周

方法:以怀化市资料1-8章为主,讲解各章节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相应的训练,找出薄弱点,并配有题型练习题。

2、实验操作,基本理论,时间11周

方法:①以孝感资料实验题、基本理论为基础,并拓宽二套试卷。

②加强实验操作培训,迎接实验操作考试。

③渗透综合训练题。

B专项训练(第二轮时间12周)

以中考化学完全解读为准,具体实施:

①知识分类专项②题型专项

第二阶段是综合训练(第三轮时间13-17周)

这一阶段主要采取“模拟测试加讲评”的方法,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应试能力,调整良好的心态。

篇10:2018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

一、全方位关注中考

3月底之前,我们一直在讲新课,更多的是关注新知识的传授和探究,进入四月我们就应该把精力转移到中考上来,从教师备课、上课,到学生学习都从中考角度出发,备课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背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安排是这样的:4月中旬实验考试结束后全面转入复习,到5月19日全面冲刺首批考试,这一段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穿插双基小训练和化学用语大比拼。5月22号到6月22号备战二批,以说明检测为依据,查漏补缺为主。

1、据河南中考常见题型及学生平时的答题情况设计综合专题复习:1气体的制取、收集、净化、2化学用语专题、3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专题、4溶解度专题、5溶液pH值的确定,6中和反应专题,7氢氧化钠变质问题,8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问题、9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分析、10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11元素守恒思想的应用,12物质构成的奥秘、13物质的鉴别、推断,14化学图象专题,15技巧性计算,16实验专题,专题复习针对性强,即复习课本双基,又能直接针对考试试题,这16个专题基本上将1到11单元的知识点包括在内,在讲专项题型的时候,穿插着做一些模拟题,比如我们每周的周考。一来让学生经常摸摸自己的底,促使他们产生紧迫感,另一方面能自觉的查缺补漏,对专题中没有复习到的知识点也能做到有效补充。但要把握好密度,并做好适当的评价。特别是对高频考点,要熟悉出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

21.“粗盐提纯”指除去NaCl中的泥沙和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除去三种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其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蒸发结晶。请回答:

①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用到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在蒸发操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③以上方案还需完善,请说明原因并加以补充。

22.NaOH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向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 溶液中滴加盐酸时,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其原因。(2)向足量某NaOH溶液中通入CO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可能只有Na2CO3,也可能还有NaOH,请设计实验检验溶质的成分,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提示:Na2CO3溶液呈碱性)

2、查漏补缺,找准问题 首批考试后,复习以说明检测为主,⑴老师要认真分析明确考试的内容与要求,比较与去年的异同点,做到心中有数⑵充分挖掘每一道例题、习题、变化的题的内涵和外延,同时研究学生哪些题不会做——寻找知识盲区。

1.如何寻找学生的知识盲区?

⑴通过抽样批改学生的周测试卷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盲区。具体做法:每天抽取化学成绩优秀、中等和一般的学生试卷各10分,仔细研究他们的答题情况,发现个性和共性问题。

⑵通过学生找老师问问题时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⑶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设置一些问题来提问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获取相关信息。

重视知识点的缺陷,突出“补 1.学生自查自“补”

指导学生做题过程中,发现遗漏,及时回归课本。自己无法突破的鼓励学生主动求助老师和同学来弥补自己的薄弱知识。2.教师设计小专题进“补”

发现学生同类缺陷,开设专题,随时针对击破

二、关注两种课型:专题复习课和讲评课

专题复习课要讲清讲透,弄清本专题的来龙去脉,在试卷中发现讲了N遍的内容,学生依然重复犯错,原因何在?归根到底是“错误思维”在作祟,说到底学生还是没有弄懂这个知识点,我们后来反思可能是我们的课堂出了问题:课堂上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后来我们改变思路,课堂上学生讲,老师听。学生讲什么

1.涉及到哪些基本知识?2.用到了哪些解题方法?3.解题模式通常是什么?4.有哪些关键词?5.经典陷阱是什么?6.出题人的意图是什么……

后来我们由课上延伸到课下,学生问老师问题时也让他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慢慢就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所以看学生详细解题过程和倾听学生分析思路是发现和解决学生错误思维最好的方式。讲评课一定要高效,一张试卷要高效讲评,老师课前一定要做足功课,一定要做好数据分析,学生会的不再讲,个别学生不会的不在课堂上讲,学生能说的老师尽量不说,能在课下完成的尽量不在课上做,一定不要越俎代庖,一节课能解决一个或两个共性问题就是高效,一旦讲题,一定要讲透,不要就题讲题:首先把本题讲清楚;二是一定要展开讲、三是相关的变式训练要跟上。

三、对学生的几点要求: 1.对化学方程式常抓不懈。方程式作答案的一定要拿到分数

2.答题一定要不规范(错别字、符号的大小写、答题格式、语言描述或者缺少关键词如过量等等)而扣分 3.高起点,低落点的题不能被迷惑

题目看起来很新颖,要求高,但解决问题所用得到的却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 4.关注答题顺序,不留空白

篇11:2014年化学中考备考方案

根据前几年中考化学科考试特点,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为了把握好今年年的考试命题方向,提高复习效率,我制定出本期化学考试备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确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及复习资料《---》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贯穿“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理念,突出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能源、安全、科技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化学思维。

二、学生现状:

我任教的学生共有130人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九(1)班69人,九(3)班61人,其中九(1)班基础较好,九(3)班是基础较差,学习积极主动性差。这一届学生从入学到现在,成绩不是很理想,各个学科发展不平衡,从平均分、及格率上看个别学科相差太大,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重(特别是九(3)班)。化学学科相对来说要薄弱些,特别是一班基础太差,又不想学不想背,要求下来做的、记得都不当一回事。二班基础要好些,但是缺乏主动,缺乏自觉,没有按照老师布置的来做,一些简单的知识没有掌握,基础不牢靠。

三、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复习策略:

1.提高质量

(1)明确目标:教师必须了解班级的目标学生的复习情况,根据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和中考方向,调整复习的思路、方法,做到力求保底的情况下,向更高的目标看齐,突现化学高分。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制定目标,尤其是不同层次的目标学生。

(2)、加强备考研究:

认真钻研《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及《----》,认真研究近三年的中考化学试卷,把握近几年中考的命题方向,在平时的复习中就不断地渗入中考意识,做到心中有数。在使用好资料的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加强交流,捕捉中考最新信息,做到有的放矢。稳中求胜。

(3)、加强学生备考: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其追求目标,并根据目标付诸实际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指导好学生制定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低于他们的实际水平。

(4)加强方法指导,强化考试技能训练。

每次月考后,要认真分析学生考试的情况,特别是目标学生,分析优势和不足,掌握它们在测试中的失分情况,及时、正确、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强化对知识的纠错。做到凡考必评,凡评必补,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加强考试技巧、考试心理等方面的辅导,提高全体九年级学生的应试技能。

2.制定复习策略:

(一)三阶段

第一阶段:回归教材,抓实基础,减少失误

首先,熟悉教材,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化学课本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根本,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熟悉化学实验,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我们主张让学生先熟读教材,抓实基础。“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正说明了读化学课本的必要性。对每一单元,我们按照“学生读书——教师讲解——学生小结——师生归纳”四步骤进行复习,力求将每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结成网络,尽可能让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如复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奥秘时,通过以上四步骤复习,最后师生归纳形成相关知识网络图:

其次,解析教材,发掘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模拟检测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中考复习资料《------》和《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把握复习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精讲精练,发现学生知识缺陷,找出疑点、易错点,再辅助针对性的反馈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逐步完善与提高。

再次,融汇教材,设计单元“反馈性练习”与“过关测试题”。针对学生测试中出现带共性的问题,及时组织反馈练习,帮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提高。

第二阶段:分块复习,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部分。在第二阶段,我们力求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有所突破,力求在知识整合程度上、在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能力难度上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模拟考试,强化知识整合,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的复习时间大约在第一次模拟考至第五次模拟考。本阶段教学目

标:检查学生知识缺性,训练解题技巧,规范答题行为,调整临考心态。积累考场经验,全面提升学生中考应试水平。

(二)三到位

第一、知识点、考点和热点到位

我们认为,首先,学生必须掌握好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过程、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等基础知识。其次,九年级化学上、下两册供十二个单元,合计35个基础性课题和4个拓展性课题,学生对每个知识点应理解、掌握到位,教师对所有课题涉及的考点、热点要吃透,对学生要训练到位。

第二、能力培养到位

我们认为,培养能力到位,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审题、分析理解化学过程的能力。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方案能力。

3、培养答题的准确性、规范性能力。如物质的鉴别与推导,复习时着重引导学生从审题、析题、答题三步骤入手,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第三、题型训练到位

显然,知识和能力是基础。但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之后,还要让学生对题目类型全面了解。常言到,见多识广。这样,学生临考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应对自如。目前试题类型,从卷面来看粗略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共三类;从考试方式来看细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图象题、推断题、物质合成题、信息题、实验探究题和化学计算题共八类。我们认为,今年应特别注意实验探究型试题。

四:备考日程安排:

篇12:中考化学备考方法小建议20

1 繁殖

可分为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 一般多采用播种繁殖。千日红不耐寒, 冬季温度低于10℃以下, 植株生长不良或易受冻害, 一般只宜采用春播和夏播, 不采用冬播, 因冬季温度过低需要长期加温, 栽培成本会很高。

1.1 春播

五一节用花由于气温偏冷, 由播种至开花约需110天, 一般1月初播种;因种子布满毛茸, 因此出苗迟缓, 为促使其快出苗, 播种前要先浸种催芽处理, 其方法为:播前可先用温水浸种1~2天, 然后捞出挤干水分, 稍干后搓开种子再拌以草木灰或细沙, 用量为种子的2~3倍, 使其松散便于播种。可采用温室或温床播种, 露地苗床播种须盖塑料薄膜保温, 白天气温回升时可揭开薄膜, 每天洒水1~2次, 温度保持在18~20℃, 约10~15天便可出苗。

1.2 夏播

国庆节用花由于气温较高, 由播种至开花约需90天, 一般6月至7月初播种, 露地苗床选用阳光充足、地下水位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地块为好, 播前可先用温水浸种1天或冷水浸种1~2天, 能显著提高出苗率及提早出苗期, 一般晴天每天洒水2~3次, 约5~7天便可出苗, 出苗后由于此时气温偏高, 阳光强烈, 白天需搭遮阳网以免灼伤。

1.3 播后管理

待幼苗出齐后间苗1次, 一般幼苗期施1~2次淡液肥;当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 可直接移植至18~20cm瓦盆栽种, 每盆种3株呈品字形;移植时, 幼苗须带土移植, 以免损伤幼根影响成活;盆土可用塘泥颗粒、草木炭或碎花生壳或木糠和花生麸或鸡粪按5∶3∶0.5混合堆沤半年后使用。

2 移栽上盆后管理

千日红生性强健, 耐修剪, 不耐寒, 性喜阳光、炎热干燥气候, 适生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要培养使其形成矮壮、整齐饱满的半球形株型, 需在栽培管理上根据其生长特性做好遮荫、浇水、施肥、松土除草、摘心及花期控制、光照等技术工作。

2.1 遮荫

国庆节用花由于气温偏高, 阳光强烈, 幼苗易被烈日灼伤, 移栽上盆后1~2周内白天需搭遮阳网遮荫, 以免灼伤幼苗。

2.2 浇水

根据天气的变化进行, 一般阴冷或阴雨天要少浇或不浇, 晴天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要多浇, 浇则浇透, 避免浇半截水, 一般每天浇水2~3次。雨天要注意盆内有无渍水现象, 如有渍水要及时排水, 否则易造成叶枯黄或烂根, 影响植株生长甚至死亡。

2.3 施肥

移栽上盆7~10天后可薄施1次0.5%浓度的尿素液肥, 以后每周1次, 浓度可逐渐增加或混施0.5%~1%浓度的尿素+氯化钾液肥, 或干施鸡屎肥+复合肥等追肥, 生长中后期要少施氮肥, 多施磷、钾肥, 如鸡屎肥、花生麸、复合肥等。施肥时要注意不能施得过多, 过多易烧根造成植株死亡, 同时每次施肥要待盆土干后或松土除草后再施叶片枯黄腐烂等。

2.4 松土除草

移栽上盆后, 由于浇水施肥频繁, 盆土易长草或板结, 影响植株生长, 因此需结合施肥进行松土除草, 一般生长期只需松土除草3~4次。

2.5 摘心及花期控制

移栽上盆7~10天后, 待苗高10cm左右时, 可进行第1次摘心, 五一节用花由于气温偏低, 植株生长缓慢, 第1次摘心在主茎上留2个节, 而国庆节用花可留1~2个节, 以后每长出3~4对叶时可保留2对叶摘心。摘心时, 要注意照顾到株形的整齐美观, 促使植株多分枝, 有效控制植株高度和株型, 使其生长矮壮整齐饱满。要使百日红的花期在节日盛开, 最后一次摘心距离节日天数:五一节用花不少于50天, 国庆节用花不少于40天。要使百日红再次开花, 可在残花谢后, 不让它结籽, 进行整形修剪, 促其萌发新枝, 并多施薄肥, 通过摘心手段控制其在需要的日期再次开花。

2.6 光照

千日红为长日照阳性花卉, 除幼苗期和移栽上盆初期, 不宜阳光直射, 上盆后1~2周便可在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随着摘心后植株生长逐渐矮壮整齐满盆, 为避免相互拥挤影响光照造成植株徒长而使其株型不佳, 中后期需拉疏盆间距, 保持足够的空间, 以利植株生长矮壮整齐、饱满美观。

3 留种

一般五一节用花6月中下旬, 国庆节用花11月中旬, 当种子成熟后, 连茎剪下、扎好, 倒挂在通风干爽的地方晾干后备用。由于千日红的种子为老鼠所喜爱, 因此, 种子成熟时和晾干备用时要注意做好防鼠工作。

4 病虫害防治

4.1 常见虫害有蚜虫、红缘灯蛾等

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 (蚜虱净) , 发病初期使用5000~6000倍液, 严重时, 用10%吡虫啉2500~3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 40%速扑杀 (杀扑磷) 乳油800~1000倍液等农药交替使用。防治红缘灯蛾可用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50%乙酰甲胺磷乳剂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等农药交替使用。

4.2 主要病害有叶斑病

篇13:中考化学备考方法小建议20

回顾2013年中考,成绩很差,和我们付出的代价不相符,付出了很多,收获不大,虽然化学学科成绩对五科合格率没有造成影响,但单科合格率仍然较低,在今年的中考中,要吸取上次中考的教训,提前下手,争取好的成绩,超额完成学区下达的质量目标。

一、本届学生的现状:

本届九年级现有学生77人,整体情况良好,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优势,九一班学生虽然成绩较差,但都很积极,九二班学生课堂比较活跃,都很喜欢化学这门课,九三班学生整体比较好。教学秩序和学生思想较稳定。但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仍有一部分学生无心向学,严重厌学、甚至弃学。

二、备考计划:

根据学校要求的三月底结束课程,本学期上完上册后,下册至少上两个单元,由于学校不准补课,只能加快本学期进度,才能补上下册两个单元内容,但由于加快本学期进度,会对上册内容的学习效果有影响,另外补下册两个单元时练习册没有,课本需要借,对下册内容的学习效果大有影响。

本学期1—16周:化学上册新课。

17—19周:化学下册8-9单元新课。

下学期1—5周:化学下册新课10-12单元。

6—10周:分五个专题进行复习。11-16周:综合复习,中考模拟训练。

三、采取的措施:

1、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课内容比较生动有趣,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化学和生活紧密相关,学到了不少的新知识,观察到了许多的化学反应,加上两次考试成绩相对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都喜欢学习化学。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化学符号,学到酸碱盐时学生也会感到很困难,容易混乱,随着学习内容和难度的增加,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吃力,失去信心,降低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这也是学生化学成绩退步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后一阶段的教学中,在化学符号的教学中注意分散难点,加强训练,帮助学困生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多做酸碱盐的有关实验,克服难点,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学习化学,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进行中考试题的分析,掌握好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和考法指导。在培养优秀学生的同时,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和临界生成绩的提高。全面提高化学学科的合格率。

3、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能提高化学成绩,在近年的中考中,化学实验和实验探究题在满分七十分情况下接近三十分,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很有必有。争取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

4、构建高效课堂。

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科的教学成绩。

篇14:2009年中考化学备考复习计划

一 总体把握心中有数

(1)对中考职能要作到心中有数

中考毕竟不是高考,它的主要职能是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基本化学水平,其次才是作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这就决定了中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同时我省因为整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所以中考试题的难度、开放度、新颖度较其他一些省份低一些。为了更具体更实在的感受卷子的形式和内容就要认真的阅读考纲后的样卷。(2)对中考试题命题趋势及特点也要心中有数。

我省的中考试题早几年前就已经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坚持方向、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逐年发展,实现中考命题和新课程标准“软接轨”。2008年化学中考试题,就只是在前几年的风格上进一步设计出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更为灵活的试题。所以不存在全盘否定的问题。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试题的命制心中有数。

从命题的角度研究试题也许会事半功倍。通过学习和培训知道中考命题肯定要借鉴其他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命题人除了认真研究中考改革精神和中考命题指导之外,还要充分借鉴各地命题经验和思路,所以多看些外地的试题是有好处的。每年中考之后就会发现我们的某题是别的省份已考过的中考题。也有部分题是是课本的改造题。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过课本关。

4对考察内容要作到心中有数。

a、注重情景创设的真实性,关注双基的应用和发展

试题以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内容为背景命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时代性,突出学科的应用性。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化学(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生产中的化学(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科技前沿中的化学(渗透“考中学,学中考”的理念)、环保中的化学(水污染、大气污染)、时事化学(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意识)、化学发展的历史、医疗卫生中的化学、能源化学问题、安全常识与化学、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和情境素材等,以这些素材为背景材料,创设情境,全面考查学生在真正的背景中,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考查有关物质变化规律的知识及最基本的化学观念和思维方法。b、注重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化

探究性问题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通常试题中在探究能力考查上往往是在学生已知结论的前提下,利用自己已有知识来进行模拟探究,而08年的课改中考试题设计创设真实未知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试题中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查通过微观模拟图示来考查,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这一问题时研究和思考的过程,赋予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引导;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实验的考查重在实验过程生发出来的问题,及由实验现象到实验结论的分析与推理的过程,以此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并使学生逐渐养成对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量化研究的习惯。

c、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关注学生的信息处理与迁移能力的考查

开放性试题倡导执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多途径、多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试题的设计上包含试题开放、解题过程开放、方法的开放、结论的开放、表达方式的开放,甚至设置结构不良的问题进行开放等,加强学生思维力度的考查。

试题增大了信息题的比例。通过阅读题中给予的信息,不仅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同时可以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和应用信息能力。信息的给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d、注重试题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试题注重融合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命题角度从情景创设、语言叙述方面都能够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试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科研方法等多方面潜移默化的熏陶,体现对学生进行基本观点、科学生活知识、环保意识、学习方法等的教育功能。

e、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关注阅读与表达能力

试题的综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学科内知识的综合着重在学科知识的整体应用、学科体系的系统化的考查及应用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学科间知识以化学主干知识为核心,以化学知识点为主,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考查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多维性,突出学科的交*和渗透思想,在学科渗透中培养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二 复习依据与资料: 1.《考试说明》

2.南方出版社的《初中毕业班综合练习》

3.2008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总(http://blog.sina.com.cn/lingxudong 中考试题)

现在复习资料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我个人认为在所有的资料中,没有太大的好坏之分,每套练习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只要系统的用好一套都是有效果的,关键是系统。当然老师是应该多备几套练习,多看一些题也是必需的。三 具体做法

(1)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即: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1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7-8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3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4-5个周。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15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2)复习策略

A、章节复习——依据教材进行纵向复习。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① 基础:即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② 全面:即全面覆盖。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前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 系统:即建立体系。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 扎实:即抓好落实。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应用;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虽然有很多的复习用书,但中考题大都来自课本的原题或改造题,所以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课本题要先过关。我每节课用小黑板展示一些课本典型题。(2)面对花样繁多的复习资料,老师要认真的筛选,不搞提海战术,更不能是“拿来主义”。应精讲精练,也应该做到“老师过题海,学生驾轻舟”。练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3)及时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可以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不要只布置不落实。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来源于自信,自信来源于好的成绩和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除了认真备课、选题。经常性的找学生谈心也是必须的。★★以上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单元测试及时补缺补漏

B、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即巩固基础。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比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即完善体系。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另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知识点的联系已有涉及,但涉及面较小,深度不够,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掌握知识点之间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辩析的能力。专题复习尤其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③综合。即综合应用。一是知识综合,章节复习完成了知识点的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足,知识综合程度不够,知识辩析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在加强相近知识的辩析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提高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辩析能力。二是训练综合,专题训练中,要适当减少知识点的对应训练,逐步加强知识间的融合,或专题内的综合,或专题间的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④提高。即提高能力。专题复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一是必须加强应用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解题方法或规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C、模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习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指导,即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答题技巧等;回扣,即反思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解题方法等;强化,即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对重点题型分析归类,强化解题规律,便于考试中迅速提取;调节,即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状态。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高于中考。(3)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考两份。

(4)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5)、给特殊的题加批语。某几个题只有个别学生出错,这样的题不能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在试卷上以批语的形式给与讲解。

(6)、详细统计边缘生的失分情况。这是课堂讲评内容的主要依据。因为,缘生的学习情况既有代表性,又是提高班级成绩的关键,课堂上应该讲的是边缘生出错较集中的题,统计就是关键的环节。

(7)、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8)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9)适当的“解放”学生,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考、考,几乎所有的学生心身都会感到疲劳,如果把这种疲劳的状态带进中考考场,那肯定是个较差的结果。但要注意,解放不是放松,必须保证学生有个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适度紧张是正常或者超常发挥的最佳状态。同时中考的成功需要知识、信息、能力、身体、心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你具备了其他一切条件,心态便成了一道闸门,开启它、顺利奔流入海。告诉学生:不要求自己超常发挥,只要求自己正常发挥就行了。要把自己的水平尽量展现在试卷上,避免事后诸葛亮的遗憾。(3)复习方式

1、知识梳理课 章节复习:按照“以测导学、以测定教”的原则,章节复习可采取“基础诊断——典型分析——强化训练——知识建构”的程序进行。即:根据知识点设计对应性检测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典型问题或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建构过程可以放在第二个环节,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专题复习:按照“体系带点、联系找疑”的策略。专题复习可采取“体系构建——典型辩析——应用训练”的程序进行。即:找出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关联内容进行对比辩析,明确内涵与外延,明确区别与联系,然后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辩析和应用能力。

2、习题课

习题课的功能主要是矫正和强化,即矫正学生的认识偏差,进一步强化知识的重难点,而矫正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习题训练之中,因此,习题课设计的前提是信息的搜集,即搜集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搜集学生训练中的错题,针对搜集的信息设计讲、练的内容。搜集信息的渠道即可以是课上,也可以是课下,即可以是学生的作业,也可以是课堂的交流等。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搜集信息——典型解析——诊断训练。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矫正知识入手,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解题规律,然后针对讲解内容设计诊断性训练,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解题方法或规律。

三、中考复习的建议

1、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考试说明》,明确考试内容。明确对于不同知识点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握住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2、注重教材的仔细阅读和理解。在复习时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间的迁移和对比,能够综合地加以比较和分析,注意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注重学习过程的细化。

3、注重化学素养培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如平时练习中就可以适当加强阅读题的训练;注意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答题过程中加以注意和改正,慢慢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审题和解题能力。

4、注重归纳与整理,明确方法和思路。做题不要一味注重题量,应将做过的试题整理和分析,逐渐提高解题能力,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对中考真题的研究。中考试题可以说是命题组人员字斟句酌、集体智慧的结晶,试题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利用和研究好中考试题很有必要。利用中考试题可以分三步完成:l)知识点的分类训练,深化和熟化知识;2)课标五大主题知识的分块训练,强化知识的迁移应用;3)综合模拟训练,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6、加强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教的研究,针对知识梳理课和习题课两个课型,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研究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复习的效果;二是学的研究,研究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学生的复习方式如何?针对知识不再具有新鲜感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提高复习动力?三是考的研究,针对中考试题,研究中考题型、难度、考查方式、知识分布、境境设置等,研究中考试题命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考的角度设计复习教学,从而优化教学,优化训练。

7、强化训练落实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让纸发出声音》下一篇:公司应聘人员简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