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征文

2024-04-15

网络文明征文(共14篇)

篇1:网络文明征文

在当今的社会上,网络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份子。但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怎样才能处理好自己与网络的关系呢?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个跨时空的巨大信息平台,对我们的生活无疑有着积极的一面。

便捷的浏览器,让我们能轻松查询自己想要的信息,帮我们学习;微信、QQ等聊天软件,让我们能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交流,增进了情感;优酷、腾讯等视频软件,让我们能观看到各种有趣的节目,增长见识,学到有用的生活技巧。

网络的作用很大,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捷与欢乐的同时,也常常会对我们青少年造成消极的影响。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不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也混杂在信息海洋中,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一些青少年的自我管制能力较弱,在浏览网络时被其魅力所吸引而沉溺于其中,终日抱着电脑、手机不放,以至于荒废了学业、损害了身体健康、疏离了亲情。至于网络暴力、网络陷阱等,更是使许多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青少年防不胜防。网络的好处虽然是不少,但其危害也不可忽视啊!

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学会绿色上网,我们应当知道网络是休闲的,不能沉迷于其中,我们也可以制定计划或利用安全网络,坚决抵制不良网络行为。

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青少年应加强自身网络素质,合理使用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网络之旅充满文明和安全,绿色上网,从我做起!

篇2:网络文明征文

当前,网络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已经成为互联网的“毒瘤“严重 扭曲 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侵蚀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误导了人们的思想,毒害了未成年人,甚至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政治网络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刻不容缓。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倡导网络文明新风,必须通过自修、自律、自省,从每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网民自觉做起。而青年一代是社会的生力军,也是网络的推动者,必也是肃清网络环境的主力军。清朗网络空间,看我青年力量。

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也是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时代精神的信息内容还相对匮乏,而各种违法虚假不良信息却屡禁不绝,低俗之风沉渣泛起,污染网络环境,败坏社会风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作为互联网的监管部门之一,要大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要切实履行领导和管理职能,充分认识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以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形成网络监管的长效机制,促进健康向上网络环境的形成。首先从我们区政府门户网站抓起,坚持网上信息发布审查制度,提高网站内容的整体格调和水平。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氛围,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其次要对全区干部、职工、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坚持“文明上网”,坚持“从我做起”,自觉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坚决抵制网上低俗之风。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1亿人,其中青少年占到八成以上,互联网对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甚至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内容,严重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网络文明,在互联网上大力弘扬真、善、美,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和践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必然有助于他们在人生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更好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下一步我们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互联网工作者中大力宣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内容为荣,坚持文明办网,把互联网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我们要坚持唱响“主旋律”,坚持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二是坚决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不刊载不健康文字和图片,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提供不健康内容搜索,不发送不健康短(彩)信,不开设不健康声讯服务,不运行带有凶杀、色情内容的游戏,不登载不健康广告;不在网站社区、论坛、新闻跟帖、聊天室、博客等中发表、转载违法、庸俗、格调低下的言论、图片、音视频信息,积极营造网络文明新风。三是坚持自我约束,实施行业自律。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发布流程,强化监管、惩处机制;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网上公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净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将蔚然成风,互联网将真正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从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篇3:网络文明征文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的《谈谈环境经济新政策》等文章分获一等奖 (9篇) 、二等奖 (23篇) 、优秀奖 (46篇) ;网络文章中, 有1篇文章获佳作奖, 6篇文章获鼓励奖, 13篇文章获提名奖。《科技日报》等4家单位获“突出贡献奖”;《材料保护》等12家媒体获“组织奖”。

专家这样评论:“节约·环保·文明”科普征文活动的参与者之众, 组织之缜密, 反响之热烈, 影响之深远, 在近年间的全国性征文活动中是少见的。

篇4:节约·环保·文明科普征文

一、 征文时间

2007年7月——2007年12月底

二、 征文的主题、内容范围与体裁形式

1.征文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2.内容范围:作者可选择一个切入点,对上述主题,发表自己的思想认识,理念见解,经验体会,教训反思,政策建议,以及对有关节能、节水、节材、节约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环境,生态平衡,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和典型案例进行讲述、解说与剖析。

3.体裁形式:文章的体裁不限,形式不拘,欢迎创新。

三、 投稿方式

来稿请寄:江西省南昌市新洲路100号金世纪大厦1701江西科普期刊社 征文组收,邮编330025,咨询电话:0791-6579983,万阿姨。

四、 评奖办法及活动奖励

1.本刊将在征文截止后一个月内按照7:1的比例评出优秀作品,报送主办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参加全国评奖。

2.各媒体报送的作品经征文评委会复评后,初步决定获奖作品名单与名次,报送组委会最后审定。

3.在2008年全国科普日举行颁奖仪式。

篇5:网络文明征文

从宣传片里,我认识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四个不同点。首先网络是开放的,我们可以从网络里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认识天涯海角的朋友,它是十分开放包容的,而现实世界在这些方面是局限性的。其次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就是说网络里很多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存在的,虚拟出来的,与现实不同。第三网络是迅捷的,只需一键,就能获得便利,高效的服务。最后网络世界是信息化的。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需要用到的各种资料,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可以说网络真是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人们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真的是无所不能的吗?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认识到了网络世界带给了人们很多便利和好处,而它又是虚假的,十分自由随性,似乎不受现实的约束,如果有人心怀不轨利用网络做坏事怎么办呢?其实网络世界绝非绝对自由的,也是有它的秩序规则的。网民在网络世界的虚拟财产、名誉、隐私等都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的。老师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因为恶意造谣,损害他人名誉的、黑客利用网络技术侵入他人电脑犯罪、窃取他人网络财产等等,最后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样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网络了呢?

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学习网络知识,好好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要注意网络安全。首先,我们在开心玩游戏或者查询资料时,不能轻易将个人处信息,家人信息泄漏,给骗子可乘之机。不能轻易点触不明网页、链接,这些非法链接可能包含色情、暴力、诈骗等危险,这些信息不仅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我们的电脑中毒,损失个人财产,得不偿失。其次,我们更要遵守网络秩序规则,不能在各种公共平台,论坛,贴吧,微信群里散发不实言论,不要以为这些言论不需要负责,如果引起了恶劣社会影响,是一定会受到法律惩罚的。第三,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与陌生人见面,网络交友需慎重。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青年少一定要适度利用网络,不可深溺其中。一旦深迷网络游戏,成为网瘾少年,后果十分可怕。比如说受疫情影响,我们都不能如期开学,网络教学的使学生离网络更近一步。虽说网络教学解决了我们学生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是也使人人配上了手机或是电脑。很多学生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不在家,导致学生脱离了管控,成为了网瘾少年。身边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个亲戚家的小孩,因迷上了网络游戏,短短几天时间,偷偷给网络游戏充值数万元,让父母痛心不已。网络上此类例子也屡见不鲜,我们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一定要自我约束控制,不能任性妄为。

篇6:网络文明征文

征文活动方案

一、征文目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而优良的传统也需要我们传承。我们的生活需要文明,新时期需要文明上网,为大力传播文明风尚,弘扬文明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根据市文明办的要求,决定在全校开展文明风尚传播活动,引导社会和谐的正能量。

二、组织领导

组长:马文华

副组长:刘玉海

成员:语文教师

三、参与对象

全体学生

四、征文主题

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和感受,围绕网络、手机文明传播,依靠你我他的话题讲述身边网络、手机文明传播的鲜明事例,充分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五、征文时间

9月20日——10月9日

六、征文要求

1、体裁不限,小说、诗歌、散文、记叙文皆可;

2、作品题目自定,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不得抄袭;

3、参赛作品如果是手写,要求字迹工整,打印需A4纸张。

七、评选办法:

1、本次比赛将组织语文骨干力量评审(凡指导老师不参与评审)。

2、每个年级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若干名。

八、活动安排

1、宣传筹备:利用展板、广播、下发宣传单等形式进行活动宣传工作。

2、交稿地点:政教处。

2011年“网络、手机文明传播,依靠你我他”

征文活动总结

为了大力传播文明风尚,弘扬文明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根据市文明办的要求,决定在全校开展文明风尚传播活动,引导社会和谐的正能量。我校举办了此次征文活动。此次活动的意义还在于:

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

提倡自主创新,摒弃盗版剽窃,促进网络应用繁荣;

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

提倡社会关爱,摒弃低俗沉迷,促进少年健康成长;

提倡公平竞争,摒弃尔虞我诈,促进网络百花齐放;

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首先利用校园广播、学校报刊宣传栏、黑板报、班会等宣传阵地,经常性地向学生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从他们的征文中能够看出学生已经形成了文明上网意识,并化为了行动。

篇7:文明征文《守住文明的火焰》

文明征文《守住文明的火焰》

守住内心的文明之火,我们收获的是快乐,别人收获的是温情;守住内心的文明之火,社会收获的是和谐,国家收获的是进步。

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让这美德薪火相传。自古以来,社会都会要求我们做一个文明的使者。《老子》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便是一种文明。中央电视台经常提倡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便是让我们学会做一个讲文明的人。一个人只有作为一个文明的人,才会是一个快乐内心丰足的人。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标语是:公德比赛,从现在起,正式开赛。我们都要努力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文明不会带给我们财富,但却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收获满足。不扔垃圾是文明,轻声说话是文明,不随地吐痰是文明。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点燃内心的文明之火,让它温暖整个世界。

不讲文明的行为永远都是污点,我们应该摒弃。近些天,不断传出中国游客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在埃及的`卢浮雕上竟有中文某某某到此一游,引起国内一片哗然。还有故宫的景物上也有到此一游的文字。这种行动大街小巷都随处可见。说起到此一游,恐怕要追溯到《西游记》了,孙悟空曾在如来手指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但细想来,它是猴,我们是人,难道我们的文明程度已经退化成一只猴子吗?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该杜绝。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兴起,而给国家抹上污点,以中华民族为代价,让它为我们这些不文明的行为蒙羞。类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很多,比如在公交车上有人不给老人让座,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人。

文明是中华民族美德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它。让文明化作一股清泉,在我们的心中长流不衰;让文明化作一缕春风,吹遍我们的神州大地;让文明化作一轮明月,让它皎洁的清辉渗透我们的心田。文明者,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让我们一起守住这簇文明之火。

篇8:信息文明时代的网络清淤探究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化和市场化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在一个日益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重新定位。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所引起的组织变迁和社会变革正方兴未艾,开始重塑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的依存、互动关系,正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需要多方探索、全面创新的时代。美国《福布斯》杂志社主编史蒂夫·福布斯指出:“这个新时代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程度之深刻有如19世纪的工业革命。我们正转向的新方式以微芯片为标志,微芯片正延展着人脑之能及范围,正如机器对人肌肉之拉伸。它甚至对最常见的商业事务都在产生着影响(比如对零售业的影响),同时也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商机和工业产业,有些甚至是我们现在都无法想象的。我们正步入的时代还将以科技、纤维光学、数字屏幕技术为表征。电话、电视屏幕和计算机之间的传统差异将消失殆尽。”[1]事实上,人类社会已经迅速进入了信息文明的时代。

1.1 信息文明时代的特征

信息、物资、能源已经成为信息文明时代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继物资、能源之后的“第三级资源”,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这个文明时代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1980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权力的转移》一书中就预言:“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2]同年,法国名记者和作家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也在《世界面临挑战》一书中指出:“信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而又取之不尽的资源,而自然资源与能源在地球上却日趋枯竭。”[3]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特别强调:“在信息社会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价值的增长不再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4]1995年,美国阿斯奔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建的信息探索研究所在它出版的《1993—1994年鉴》中,以《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为总标题,发表了6篇论文,从6个方面审视了“明天信息社会”的特征和本质。在第一篇论文《技术在信息时代的地位:把信号转为行动》中,明确地提出:“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能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2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而且,20世纪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已变成信息密集型的经济,信息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5]

1.2 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信息文明时代的“骄子”,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通信的知识。它的特性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事实性。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和物质、能量是任何一个系统的3个基本要素。

(2)层次性。信息的层次性是和管理系统的层次性相对应的,不同的管理层次要求不同类型的信息。

(3)可压缩性。信息可以经综合概括浓缩而不失其本质。

(4)传输性。信息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

(5)共享性。信息可以为众人共享而不至于使所分享的部分减少。

(6)变换性。信息是可以变换的,它可以由不同的载体和不同的方法来载荷。

(7)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信息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及其他。

(8)时效性。一切活的信息都随时间而变化,信息是有时效、有“寿命”的。

(9)相对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者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同。

总而言之,无论信息具有多少种特性,在信息文明的时代里,它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资源,同时,也是决策者制定战略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时最基本的因子。

2 网络淤泥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在中国很畅销。著作所谓的“世界是平的”意思是,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全球化进程,从表明地球是圆的,持续进行到今天,由国家、公司到个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轻松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日益显得微不足道[6]。由此,我们认识到,网络是将信息变成现实生产力、高科技以及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工具和创新利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网络一诞生,淤泥便随之而来,主要存在下面这些现象。

2.1 信息过剩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的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新增的近万种期刊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900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30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世界上所有资源都匮乏,唯独人口和信息过剩,过剩的人口造就了过剩的信息,这就是信息过剩时代人类的最大危机。

据统计,一名美国职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数量高达190条,英国人是169条,其中包括48个电话、23封电子邮件、11封语音邮件、20封普通信件、15则备忘录、11个传真、13条短信及8个移动电话。而在这样信息过剩的海洋里,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10%左右。

2.2 信息垃圾

美国人大卫申克在《信息烟尘: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中提出了“信噪比”这一概念:你日常接触的信息中多少是有用的,多少是无用的?你的信噪比是多少?稀缺的、曾经被当做鱼子酱一样来珍惜的信息,如今却跟土豆一样充足,并被视为理所当然。当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它就不仅仅是膨胀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污染。“这些信息烟尘太讨厌了,它挤占了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思考。我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它糟蹋了。它杜绝任何怀疑,把我们变成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民。它把我们压榨干了。”[7]

2.3 网络犯罪

网络犯罪是网络世界中的必然现象。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信息交换的自由性,这就让网络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危害网络的问题接踵而来,如病毒的攻击、资料或程序的被删除、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系统、截取信息、金融欺诈、未经授权使用计算机设备等。网络犯罪是行为人以计算机为工具攻击对方,从而对国家、集体、个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的损害的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特别严重的是电脑黑客。“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最初是指那些热衷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人,现在则专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数据,危害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入侵者。与常规犯罪相比,黑客犯罪有三大特点。一是智能性。作案者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二是隐蔽性。黑客犯罪是在由程序和数据这些无形要素组成的虚拟空间里进行的,往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难以对作案者进行监控。三是社会危害性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黑客的活动已开始从寻求刺激、炫耀技能的恶作剧,演变为利用网络技术从事经济或政治犯罪活动,其形式也开始由个人行为向有组织方向发展。在网上,黑客几乎无处不在,政府和军队的核心机密、企业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秘等均在他们窥视之列。

信息时代预言家美国学者奈斯比特曾说过:“在信息社会里,没有控制和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反倒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8]

3 信息法的诞生

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在我国最早提出信息法概念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张守文和周庆山。他们在《信息法学》一书中指出:“信息法是指调整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的对象是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9]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存储等内容,可分为信息的占有、使用和处分3类。信息活动形成了信息的占有关系、使用关系和处分关系。信息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文明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信息活动范围的扩大、形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促使信息法的概念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信息法律体系,为网络清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信息法通过规范信息活动,协调和调整信息主体及其信息活动在信息社会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从而达到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有效地保护知识和信息产权,合理地分配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信息安全和网络淤泥是信息文明时代的两大社会难题。这两大难题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信息伦理的认同和普及,以及信息法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解决,因为信息法最具有强制力,对于解决信息安全和网络清淤难题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曲维枝·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许志龙·中国网络问题报告[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杜,2000.

[3](美)阿尔弗雷德_D.钱德勒,房姆斯_W.科塔达·信息改变了美国[M].万岩,邱艳销,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4]梁俊兰.台湾信息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陆群.寻找网上中国[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篇9:网络文明征文

建设特色文化体系,打造辽宁有色品牌

辽宁有色团队文化是经过几代地质人长期实践、反复探索而凝聚成的文化精髓。特别是2004年12月以来,以王研为局长的新一届局党组组成后,在明确辽宁有色的产业定位基础上,大力弘扬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对团队文化认真归纳和整理,建立了辽宁有色独特的文化体系。

辽宁有色秉持团结、务实、高效、发展的团队精神;贯彻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的经营理念;构建善于自主创新,永远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实现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建设辽宁有色富强的发展目标。辽宁有色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四个围绕。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条主线是:发展地勘经济,建设和谐有色。四个围绕是: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各产业加速发展;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团队文化,打造精英团队,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管理要效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建设和谐“有色”,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为职工办实事、解实困。

通过五年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辽宁有色团队文化正在向深层次发展,突出文化核心理念,这就是“爱局如家”。辽宁有色的目标是在近几年内着力树立“辽宁有色”精神,打造“辽宁有色”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辽宁有色”文化,实现“人企合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快速推动全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围绕特色文化体系,建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建立团队文化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收益。为此,辽宁有色推出了一系列发展团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新举措。

一是办起了一报一刊。辽宁有色相继开办了《辽宁有色报》和《辽宁有色地质》杂志。一报一刊作为思想宣传的阵地、辽宁有色形象的窗口、团队文化的载体,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全体职工心声,团结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地质工作,培养造就辽宁有色宣传工作队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谱写了局歌。辽宁有色结合地质行业特点,创作了局歌。在大型会议上、在文体活动中、在野外工作点,职工们广为传唱。一曲雄壮、豪迈的“辽宁有色”和谐之歌正在辽沈大地唱响。

三是组建了文工团。抽调局机关和各地质队的文艺骨干组成业余文工团,在局大型活动和节假日联欢会上演出。并经常到野外地质队、项目部、机台班组慰问演出,受到职工的普遍欢迎。

四是建设了辽宁有色展览馆。“业绩铭记历史,文化传承未来”,辽宁有色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兴建了1200平方米的辽宁有色展览馆。馆内一幅幅珍贵图片、一张张发黄图纸、一枚枚闪光奖牌、一块块厚重标本,见证了60年来几代地质人栉风沐雨和辛勤耕耘,也激励了当代地质人的与时俱进和勇往直前,是局重要的“三光荣”教育基地。

五是建设了辽宁有色图书馆。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辽宁有色及时兴建了辽宁有色图书馆。图书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藏书近10万册。为职工搭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

此外,辽宁有色还制作了局旗、宣传册、文化手册、多媒体光碟、廉政准则等文化宣传工具,着力推动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实施团队文化,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辽宁省有色地质局通过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弘扬正气,凝聚力量,提升职工素质,为辽宁有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物质文明成果显著。近五年来,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抚顺红透山铜矿先后发现厚大致密型铜锌矿(化)体,矿体最深厚度达30米。经初步估算,其储量可延长现有矿山开采年限50年以上,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新的红透山铜矿。凤城青城子铅矿外围发现了4处金、银矿产地,提交金资源量213吨,成为辽宁省最大的金资源地。该项目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国土资源部地质项目一等奖,该报告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此外,在抚顺平顶山探明铌钽矿500万吨、海南省罗葵洞探明钼金属量25.4万吨。

精神文明建设更是硕果累累。2007年,局荣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等荣誉称号;五年间,先后有5个单位进入省级文明单位,有3个党委进入市级先进党委,有12个党支部受到市以上表彰,有5人荣获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4人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勤廉先进个人,1人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6人荣获省劳动模范和“五一”奖章,有2个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局先后荣获省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省党建信息先进单位,省文明机关,省直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直党建示范点,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扶贫标兵单位。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中国国土资源报、辽宁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多次报道辽宁省有色地质局团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方面的成功经验。

辽宁有色人深深体会到,经过60年沉淀富集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魅力的辽宁有色文化,是激励辽宁有色地质人铸就丰碑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保障,是打造百年辽宁有色的基石。必将激励和鼓舞当代地质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再立新功!

篇10:爱文明家园做文明市民征文

毋庸置疑,这是个最好的时代:网络交流突破了新闻和言论的传统的封闭形式,“博客”给网民们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但是,朋友们,我们应当明白,在这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陷阱和利刃。虚拟时空和现实社会一样,是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拥抱光明,就等于拥抱了一个灿烂前程;拥抱黑暗,就好像走进万丈深渊,难以重获新生。这是个最美好也是最残酷的世界。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如何在道德文明堡垒被撞开的今天重建属于自己的心灵堤防?

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中,我们都竭力追求真、善、美,没有人愿意在现实中展示出自己邪恶的一面,因为“文明”让最丑陋的灵魂也深刻了解到什么是应该唾弃或努力追求的东西。然而,在网络毫无约束的虚拟时空中,自私、狭隘、刻薄等深潜在人内心深处的“魔鬼”就悄声伸出它的触角,寻找时机在夜的笼罩下露出狰狞的微笑。

我们不希望在天明后听到自己都不愿相信的莫须有的污言秽语,不愿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脊背指指戳戳;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别人是否也一样呢?例如,前阵子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牵扯了众多艺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对此事件,某些网友不论信息真伪就对涉案艺人发起大肆的言语攻击,各种淫秽字眼不乏其陈。假使这是事实,我们也不应这样肆意谩骂;更何况,某些并未牵涉此案的艺人也因此遭受了人身攻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受到严重创伤。

让那些有伤于人的言论随时间淡去吧,我们没必要让网络帮我们记录这曾经的心灵的狭隘。

网络给了我们在无奈中随意发泄、涂鸦的空间,给了我们倾诉心声的权利。但是,在我们无心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更不应该肆意诽谤、诬赖他人。

几年前,文坛两代人白烨和韩寒在博客上有一场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以及“文坛的意义是什么”的论战。这本身是一场严肃的学术讨论,最后却演变成辱骂 、恐吓、大雨倾盆般的相互猛攻,成为一场蔚为大观的“网络骂战”。随后,许多“骂战”蜂拥而起,影响到众多年轻人的日常口语交流,骂人不带一个脏字,气人不带一个恨字,造成了甚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其实网络本无罪,能否善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全然取决于我们本身。反驳与自己相悖的观点本无可厚非,但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在驳斥他人时更应尊重他人。

篇11:网络文明征文

中心小学四(1)班

做个文明的小学生,不仅仅是学校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建设最美邳州的承诺。

说到文明,让我记起,从前的时候,我有一个不文明的习惯:乱扔香蕉皮。有一次,我在家吃香蕉,吃完后随手把香蕉皮扔在了地上。这时,我妹妹走过来,正好踩中了我扔在地上的香蕉皮。香蕉皮带着我妹妹像踩上了滑板一样滑着走了几步,若不是她把一只脚踩在了地上,她可能就会滑倒了。我看着妹妹,我脸红了,知道了我不文明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很多麻烦。

妈妈知道后,把我叫到面前,细细对我讲到:“乱丢东西多不文明呀,你看,因为你随手丢的香蕉皮,妹妹差点摔倒了。如果你在外面也乱丢乱扔,我们的家园、校园,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不是会变得更乱更脏呢?”我低头沉思,对妈妈、对妹妹说道:“我以后一定改掉坏习惯,改掉不文明的地方,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也默默的在心里对自己承诺到:“一定要做文明的小学生,做到学校老师的倡导,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更好!”

篇12:网络文明征文

——用心生活,共创文明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起于忽微,若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共同的家园——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将以崭新的面貌去深化人们对她的记忆,以更深刻的内涵去获得世人的认可,以更文明的旅游印象去吸引国内国外的目光。

乐山的人们,做好身边的小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公序良俗,做一名内心坦荡的人。为了嘉州 “海棠香国”“文明之城”的美誉,请守住心底那道最美风景,让它成为一种风度,宁静而致远;请守住记忆里那道最美风景,让它成为一种境界,悠然而豁达;请守住生命中那道最美风景,让它成为一种睿智,淡定而从容。

“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创文明城”,首先要净!只有净,才能让天空变得明亮,空气变得清新,我们也能全身心放松。何乐而不为?可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看见一些不文明现象。国家提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是仍然有许多企业排放着超标的污水、废气,乐山每年冬天令人烦躁的雾霾、某些区县被污染的农田和夹江漫天飞舞的尘埃都在告诉我们,该好好清理一下环境了,环保部门要切实行动起来,还人民一个干净的环境!在早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孕妇久久的站着,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阿姨,却看到的是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请人们提高自身的修养,锻炼好自己的身体,面对需要帮助的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在红灯亮起时,请过马路的人们不要横穿,也许会造成交通拥堵片刻,但更大的代价可能是你的身体、你的生命,你又是谁的孩子,又是谁的父母?你的家人该承受怎样的失去和悲伤。请遵守交通规则,保护好自己,给城市一片文明!还有……

具体的事例也许举不完,有的需要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去整治,对于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是做好身边的小事,有的甚至是举手之劳,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份真诚的行动,帮助他人,温暖人心,文明城市,和谐而美好。

“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所以,干净而整洁的环境对于我们多么重要,对于创建文明城市多么重要。因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每个人都应从我做起,用心地去面对每一天、每个人、每件事,从点滴做起,同心协力,改变城市面貌,使之焕然一新。

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文明礼仪是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素质。我们来看看伟人名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这则小故事说明:文明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名人就可以藐视一切,不是名人就可以狂妄,不是名人就可以丢开文明礼仪。

他们两位地位崇高、贡献卓越,尚且如何懂文明礼仪,我们普通人更应该深受启发和教诲,做文明人,行文明路。

其实,文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遥远,想象中的体现出来需多么伟大。不需要。它好比一张纸,一戳就破,我们只需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只需捡起地上的垃圾,让它回到属于自己的家;只需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只需要“红灯停绿灯行”,遵守好交通规则;只需在别人困难之时伸出援手……如此,便行。

篇13:发展网络文化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分析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定义。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做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角度理解,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按照这样的一种理解, 网络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是形成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其次, 网络文化的存在形式就是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新文化;最后, 网络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网络文化内容从浅层或表层来看, 是以数字形式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的文化成果及其活动的表现形式;也包括网络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 从其深层内涵来看, 包括网络活动中渗透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等制度层面的内容, 还包括网络活动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深层内容展现。

网络文化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形式, 是知识经济、数字化生存在精神世界的反映。虽其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 但是网络文化发展的迅猛程度、受众的几何倍数增长程度, 已经显示出改变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这一革命性文化突变,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我们必须认真对网络文化加以审视。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问题。

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相比较, 网络文化具有独特的特性。其特殊性表现在:

(一) 信息海量性。网络作为第四媒体, 以其及其广泛的内容承载, 能够分别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 网络凌驾于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之上,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按照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曹淑敏在2007年的公布, 2005年仅我国的网页就达到24亿, 比上年增长269%, 若每分钟看一个网页的话, 要看4, 600年, 到了2006年则要看8, 600年了, 因为至少是100%、甚至200%的增长速度。2006年我国备案的网站已经是123万多个。这样庞大的一个信息包容体系, 为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目前我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 越来越多的受众不满足于传统信息传递的单面性和滞后性, 而依赖网络所提供的多方面、全方位的信息系统找到自己所需。

(二) 无限开放性。网络时代与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最大区别在于“开放”。网络平台的搭建, 开辟了一种新的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在这个平台上, 国界与地域、年龄与性别、学识与品行等所有的人的自然的社会的差别都可以被抹平, 设置了一种“完全对等”的交流和对话模式。在这样的一种平台下, 任何的规则和约束都可以被忽略, 任何观点、思想与文化价值概念都可以对等交流。这样一种高度开放、高度自由、高度平等的网络, 为多种文化进行全球大合唱提供了空前阔大的舞台。但是, 网络的这种开放性也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接纳和分享多样的优秀文化的同时, 也为种种不良文化、垃圾文化提供了容身之地。在这里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 社会公序良俗的褒扬和践踏同在, 人性的向善与堕落都可以在这里大行其道。

(三) 超越现实交往性。网络文化处在一种特殊的人文环境:即一种虚拟性和数字化的“虚拟现实” (又称虚拟实在virtual reality) 中。在这种环境中, 人与人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 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 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人的存在都以虚拟代号出现, 真实的个人身份都被隐匿, 而这种隐匿的交往方式大大降低了交往成本和交往风险, 增加了网络交往的魅力。在这种虚拟空间中, 既可以选择将网络空间做为对现实生活的延展, 保持一种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统一性, 同时也可以选择对现实的叛逆, 对现实中被主流意识所否定的在这里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得到张扬和宣泄, 使得受众在多种人格的游离中获得满足感。

(四) 不可控性。网络文化的特征是无法用行政命令、道德伦理以及法制规范来控制的。这种不可控性代表了网络文化所有特征的实质。究其缘由, 一方面, 使用电脑和进入网络时代是整个人类社会生产力进入信息革命阶段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决不是人们思想意识中凭空想象出来的, 具有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 从历史原由看, 这与意识领域和管理领域里尚未真正认识和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和控制方式方法有关。

(五) 交互性。在以往的文化表现过程中, 其文化的话语权往往掌控在社会精英阶层手中, 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而网络文化的兴起, 是对传统文化话语表达的根本性转变。在网上, “精英”与“草根”已经没有了身份和话语权利的根本区别, 都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主体功能的作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制作者, 同时又可以作为文化的接受者。网上各种论坛、博客、聊天室等形式的存在, 成为受众思想交流的乐园, 在这里可以自由、平等的发表言论, 甚至在网上激发一次又一次的情绪波涛, 让人们充分享受思想交流的欢畅。网络所提供的这种开放性环境使得人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一介草民”也可以关注众多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 为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论证和论据, 其意见、建议和期望也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既是民主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当代人文精神展现的新形式。

二、网络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网络文化在解构并重组传统文化, 以迅猛势头占据受众意识形态领域的同时, 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来洞察和把握网络文化的新特点, 要在深刻体察中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对网络文化有个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以此来引导和完善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一) 网络文化开辟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平台。随着网络立法和网德呼吁的不断进行, 网络行为也在日臻走向规范和完善。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者, 政府要在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和网民习惯的前提下, 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形式, 占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阵地, 为公共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良性运转的互动平台。要在网络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主流的网络文化, 才能切实在网民中发挥了网上舆论引导和心理疏导作用。对于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类访谈、直播的主流网站要加大建设和监管力度, 逐步形成网上舆论主导核心;要注重并引导各种论坛、网评等各种互动模式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用“网言网语”说“网事网情”, 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流阵地, 不断提升我国网民的文明素养。

(二) 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载体。要在网络文化所开辟的多元文化冲击面前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难点所在。但是必须认识到, 对于广大网民思想观念的引导, 简单的“堵、防、塞”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成功。大量在网上有影响力的事件的发生证明, 我们大多数网民对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报以积极拥戴的态度。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逐步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主途径作用, 既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又要有力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言论,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引导和舆论强势, 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上宣传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是推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三) 通过净化的网络文化可以为网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截至2008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 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位, 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网络本身。因为网络空间不是一个完全的虚拟空间, 它同时也是现实社会的延伸, 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在网上的真实再现。网络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 尤其在年轻一代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要积极利用各种网络新技术, 不断推出网络文化新产品, 满足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认真落实“文明上网、文明办网”自律公约, 强化网络的社会监督机制, 形成自律与他律、网上与网下的综合网络监管体系, 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为网民提供一个健康、清新的网络精神家园。

三、网络文化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战略

网络文化的发展给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既可以将之上升为一个政治问题, 或者也可以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是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回避也不容回避的问题, 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就是要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服务, 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而服务。发展网络文化, 首先面临的是文化发展战略选择和定位问题。网络文化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是整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选择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 中国未来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 决定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取向。具体而言, 中国在进行网络文化建设时, 应该选择以下文化发展战略:

(一) 在网络文化发展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网络技术所衍生的网络文化已经渗入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今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 中文信息仅占1%。语言的霸权常常意味着信息和文化的霸权。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使网络文化交流失去了平等交互性, 变成了单向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了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 向中国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类信息, 以反对和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西方的这种强势文化面前, 绝大部分网民会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唯西方马头是瞻的倾向, 既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遭到空前的危机和挑战, 也给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带来负面影响, 也必然带来当代人价值标准的迷茫和精神方面的困惑与危机。因此, 发展和完善我国有鲜明特色的网络文化, 以抗衡西方的文化霸权势所必然。吸收民族文化的养分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渗透和影响的力量源泉, 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 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才能真正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渗透和影响, 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发展。

(二) 将网络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网络文化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是思想舆论的主要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意识形态的生命之源, 是传播执政党意识形态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所在。为此, 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点的网站, 大力开发利用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在内的信息资源是当务之急。在互联网上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展现、有社会主义价值准则的呐喊、有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传播。这就需要加大对包括马克思主义阵地在内的信息源建设的资金投入, 加紧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网络传播的高素质队伍。同时, 作为治本之道, 还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 培养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 唤起自觉维护真理, 维护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 从容应对不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 利用网络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使网络文化内涵进一步扩展, 必将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使社会每个成员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可能。在中国目前庞大的网民群体中, 是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为主体的知识人, 这部分人的思想状况对我国的未来关系巨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能满足知识人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的需要。在网络模式下, 使社会重组和分化, 人与人的交流、联系和依赖相对弱化, 使集体政治教育模式变得难以实施。而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依靠自身的组合、联结功能, 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 把日益分散的个体凝聚成强大的社会整体, 完成新的社会组合, 坐在家庭电脑前的交互式远程教学将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也必须通过网络进行。

另外, 在网络时代, 由于竞争激烈、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出现的思想问题将会更多, 其表现也更加纷繁复杂。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 使人的自主教育和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而这些正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薄弱环节。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传播先进思想, 抵御落后思想也是网络文化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也才能切实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 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 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充分利用虚拟的网络空间形式, 开展切实有效精神文明建设,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且必将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摘要:网络文化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已经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文化的独特存在形式, 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挑战和要求。政府要重视和引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要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来洞察和把握网络文化的新特点, 要在深刻体察中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这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网络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网络社会

参考文献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 2001, 8

[2].曹淑敏.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N].南方日报网络版, 2007-05-16

[3].琴星.网络时代的军事安全[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0

[4].曼纽卡·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篇14:营造诚信文明网络空间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到今年正好10周年,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盘点和纪念的时刻。10年来,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猛,蓬勃兴起,取得了巨大成就。

互联网自进入商用以来,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全球性的网络,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交流和工作方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用户数量、网络规模、技术水平、业务种类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展,互联网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04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8700万,位居世界第二位;上网计算机3630万台,WWW网站数62.66万个,CN域名38.22万个,互联网国际出口总带宽达到53G。同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设备、网络终端产品以及相关软件的研发和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娱乐等新业务层出不穷,社会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已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各领域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过去的10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总体上讲是高速、健康、协调、稳健的。

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和对互联网需求不断提高、整个信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所有互联网工作参与者的辛勤努力等因素外,最根本的是得益于国家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制定和落实稳健务实的互联网发展政策。

总结过去的10年,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结论是,互联网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互联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应用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网民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小,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互联网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不健全,利用网络从事违反法律、道德的网络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等。对此,我们应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努力缩小数字鸿沟。网络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得以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我们应采取措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网络建设和改造升级,加大互联网接入网宽带化、骨干网高速化的建设力度,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不断满足互联网业务发展对基础网络资源的需求;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特别注意协调发展问题,要面向不同消费层次和消费群体,在加快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向中西部地区发展,向中小城镇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城乡、民族、语种间的差距,缩小数字鸿沟。

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产业链,不断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多年来,我国互联网一直面临着业务应用少、网上内容贫乏、盈利模式单一、互联网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等问题,从而导致整个互联网产业存在着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互联网业务缺乏创新、用户深层次需求开发不足、互联网产业链开发不够完善、服务附加值不高等因素造成的。面对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互联网的业务和应用开发,不断拓展和完善整个产业链,增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自我创新能力和相互间协同沟通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的附加值,是保持整个产业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应面向用户,找准业务增长点,加快开发用户乐于消费、可负担的业务,培育和发展互联网应用市场。

坚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等非政府部门的作用,倡导行业自律。政府部门要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将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服务和为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在对互联网的管理中,应适应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和习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非政府部门的作用,倡导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业自律机制,促进互联网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络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今后再接再厉,争取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福音晚会程序200下一篇:各种文字材料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