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2024-09-07

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通用8篇)

篇1: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

来源于:林记财税 添加日期:2013-9-2 23:58:20 查看次数:615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根据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以下简称试点地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南沙新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域)内的商事登记,以及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商事登记,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并予以公示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商事主体,是指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条 本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商事登记机关,依照本办法负责商事登记,以及商事登记事项的监督管理工作。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负责商事主体相关经营项目的行政许可工作,对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第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设置商事登记簿,记载商事主体登记事项和申报事项,以及注销、吊销、经营异常情况。第二章 登记和申报事项

第六条 商事主体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类型;

(四)主营项目类别;

(五)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商事主体负责人;

(六)出资总额;

(七)营业期限;

(八)投资人姓名(名称)及其出资额;

(九)其他事项。

第七条 商事主体申报事项包括:

(一)章程或者协议;

(二)经营范围;

(三)实际缴纳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五)清算组成员及负责人;

(六)其他事项。

第八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制定商事主体申请登记和申报事项需要提交的材料规范。

第九条 商事主体名称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并反映其行业或经营特征。商事主体涉及多个行业的,应当将其经营范围的第一项经营项目,作为名称中的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第十条 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应当是固定场所。第十一条 商事主体类型包括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企业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具体分类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的标准确定。

第十二条 主营项目类别由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确定。商事登记机关根据商事主体章程或协议等文件规定的一项主营业务,核定其主营项目类别。

主营项目类别和经营范围的用语,应当符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第三章 登记和申报

第十三条 设立企业法人和非法人企业商事主体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登记。第十四条 预先核准的商事主体名称有效期为6个月。预先核准登记的名称在有效期内,不得用于经营活动,不得转让。有效期满,预先核准的名称自动失效。商事主体经商事登记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使用其名称,享有专用权。

第十五条 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由章程或协议等文件规定,并向商事登记机关申报。经营范围中的具体经营项目分为一般经营项目和许可经营项目。许可经营项目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所规定的,应当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方可经营的项目。一般经营项目是指许可经营项目以外的经营项目。第十六条 申请设立金融、电信等涉及国家安全的商事主体,应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从事其他许可经营项目活动的,经商事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后,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的,经商事登记机关核准登记后,开展经营活动。

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经外经贸部门批准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登记。从事许可经营活动的,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商事主体登记或申报事项发生变化时,应当自变更决议或者决定作出之日起30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或申报变动情况。

第十八条 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全体股东、发起人认缴的注册资本或认购的股份,不登记实收资本。

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的登记管理,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应当对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进行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

股东、发起人的出资方式应当是货币或者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非货币财产应当由具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出资期限由股东、发起人自行约定,但不得约定为无期限,不得超出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

第二十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履行出资义务,对注册资本缴付情况的真实性负责。

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自其股东、发起人实际缴纳出资之日起30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验资报告,申报实收资本情况。

第二十一条 企业在住所所属行政辖区(区、县级市,下同)内增设经营场所,不需申请分支机构设立登记,但应当申报经营场所信息。

企业在住所所属行政辖区外增设经营场所,应当申请分支机构设立登记。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申请登记或申报事项提交的材料,应当符合商事登记机关公布的规范要求,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对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对于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或接收申报,出具准予登记通知书或接收申报信息通知书。

商事登记机关在3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是否准予登记决定的,经商事登记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工作日。第四章 住所和经营场所

第二十三条 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可将同一地址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

(一)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

(二)在区(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内的企业。第二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在住所或经营场所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再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申请设立商事主体、变更住所及增设经营场所,应根据以下不同情况,提交场地证明文件:

(一)属于自有房产的,提交房屋产权证或者产权证明;未取得房屋产权证明的,提交国土房管部门出具的已备案预售合同或者预告登记证明,规划部门出具的《建筑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及派出所编订门牌的证明。

(二)租赁(借用)房屋的,提交租赁(借用)合同和房屋产权证明;没有房屋产权证明、但符合《关于解决生产经营场所场地证明若干问题的意见》(穗府办〔2012〕1号)规定的临时经营场所要求的,提交租赁(借用)合同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临时生产经营场所使用证明》。

(三)租赁已取得消防验收合格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及市场场地使用证明的市场铺位,提交铺位租赁合同和市场企业营业执照。

(四)住所或经营场所位于区(县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科技园等专业园区的,提交租赁合同和园区管委会出具的场地使用证明。

(五)属于军队房产的,提交军队房地产租赁合同、军队房地产租赁许可证;承租人转租军队房产的,还应提交军队出租单位同意转租证明。第五章 营业执照

第二十六条 公司和非公司企业法人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领取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分公司及企业分支机构领取分支机构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领取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商事主体成立日期。第二十七条 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包括: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名称、企业类型、住所、法定代表人、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

(二)非法人企业营业执照:名称、企业类型、经营场所、投资人或者执行事务合伙人、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

(三)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名称、企业类型、经营场所、负责人、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

(四)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场所、经营者、主营项目类别、成立日期。个体工商户使用名称的,名称记载于营业执照。

第二十八条 营业执照设置重要提示栏,载明商事主体经营范围、认缴和实际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经营场所、营业期限、报告、许可审批等情况和信息的查询方法。第二十九条 商事主体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六章 报告

第三十条 实行商事主体报告制度,取消检验和验照制度。

第三十一条 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商事主体应当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当年设立的商事主体自下一年起提交报告。第三十二条 商事主体提交报告时,企业填写基本情况信息表,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属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还需提交现金流量表;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仅填写基本情况信息表。商事主体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十三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商事主体的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众公示商事主体提交报告情况。第三十四条 商事主体名称被撤销后,应先办理名称变更登记,再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

商事主体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撤销设立登记后,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无需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

第七章 经营异常名录

第三十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设置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发布,供社会公众查阅:

(一)连续两年不按时提交报告的;

(二)商事登记机关连续两次无法将法律文书送达至商事主体登记的住所的;

(三)商事登记机关查实商事主体未在核准住所从事经营活动的。第三十六条 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后,可以继续经营,但商事登记机关应当将其主体连同法定代表人、投资人的信息,纳入不良信用监管体系。

第三十七条 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前,应当告知商事主体有关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享有申辩和陈述的权利。

第三十八条 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未满5年,且已纠正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行为的,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

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超过5年的,不得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第八章 信息管理和公示

第三十九条 市政府应当在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市政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建设、管理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市科技与信息化局负责基础平台技术支撑与维护。第四十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和有关执法部门应通过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在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上传、接收、反馈商事主体登记、申报事项、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提交报告情况、行政处罚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第四十一条 商事登记机关核准登记、接收申报事项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和接收申报事项的信息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在1个工作日内,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接收信息。第四十二条 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作出行政许可审批或确认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行政许可审批或确认事项信息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

第四十三条 属于国家、省级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作出许可审批的,依照商事主体的申请,由市级对应管理部门将许可审批信息录入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市级没有对应管理部门的,由商事登记机关依申请录入上传。第四十四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及时将对商事主体处罚的信息,上传至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

第四十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及时向社会公众公示商事主体登记、申报事项、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提交报告情况、行政处罚等信息。第四十六条 商事登记机关应当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公示下列信息:

(一)办理商事登记的依据、程序和期限;

(二)申请商事登记申报提交的材料规范、表格;

(三)商事主体的具体登记和申报的信息;

(四)商事主体提交报告情况信息;

(五)商事主体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

(六)对商事主体处罚信息;

(七)其他应当公示的信息。第四十七条 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当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公示下列信息:

(一)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事项的依据、程序和期限;

(二)办理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事项提交的材料规范、表格;

(三)行政许可审批和确认事项信息;

(四)对商事主体处罚信息;

(五)其他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四十八条 市、区(县级市)监察机关依法对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商事登记管理、商事主体信息公示职责等情况,实施监督检查。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商事登记机关依据《广东省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查处,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予以配合:

(一)未依法进行商事登记,从事经营行为的;

(二)办理注销登记后,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

(三)借用、租用、受让他人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

(四)持伪造的营业执照从事经营活动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无照经营行为。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时,发现当事人涉嫌从事上述无照经营的,应当及时通报或者移送商事登记机关;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依据《广东省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查处,商事登记机关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予以配合:

(一)依法应当取得而未取得行政许可,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二)依法无需办理商事登记,但应当取得行政许可而未取得,擅自从事许可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的;

(三)行政许可被依法吊销、撤销、注销以及有效期届满后,未按规定重新办理行政许可手续,擅自继续从事许可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的。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查处违法行为时,对不属于本行政机关查处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查处;发现当事人有多个违法行为的,应当知会相关部门及时查处或者共同查处;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五十一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责令改正。行政机关拒不改正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本级问责决定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问责。需要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住所,是指企业法人的住所、个人独资企业的企业住所、合伙企业的主要经营场所、经营单位的地址、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

(二)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是指股东、投资人、出资人、合伙人直接或间接出资的企业。第五十三条 在本办法实施前已领取营业执照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

第五十四条 在本办法实施后迁入试点地区的,在办理迁入登记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申请换领商事主体营业执照。

按照本办法登记的商事主体迁出试点地区的,不适用本办法,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申请变更登记或重新登记。

商事主体因在外地从事经营活动,需要登记机关证明其具体经营范围或实收资本情况的,商事主体提出申请后,由商事登记机关出具相应证明文件。

第五十五条 商事登记机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有关执法部门应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与本办法相配套的监管实施办法。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适用本办法。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于2013年9月1日实施,有效期1年。

篇2: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新快报记者 冯艳丹

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昨日,广州市工商局下发通知,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同时,取消企业检验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商事主体报告制度。

工商部门建议暂不换照

2013年9月1日,广州市率先在南沙新区、珠江新城等六个试点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从明日起,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和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

通知要求,全市商事主体(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申请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登记(变动申报)、注销登记、股权出质等业务,参照《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和新版文书的规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申请人可登录广州红盾信息网“商事登记”专栏(http://,http:///cri)明日起将公示已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的商事主体提交报告等各种信息。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3-07-2

3发布机构:

穗府函〔2013〕62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7月2日

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我市商事主体发展壮大,利于我市长远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批复》(国函〔2012〕177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提及的“商事主体”是指商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即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而参与商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商事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事主体的筹办人,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商事登记机关予以登记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机关”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许可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经营的活动;“一般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无需许可部门审批,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的经营活动。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广东“十二五”时期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和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突破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要求、加强与国际发达地区商事登记管理制度衔接、尊重商事主体意思自治权利为原则,通过清理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系列商事登记新措施,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事主体自律自治,逐步建立新型市场登记、监管体系,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改革原则

(一)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体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商事登记体制,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我市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坚持深化服务型政府的原则。

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企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

(三)坚持审批和监管协调统一的原则。

创新监管方式,改变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工作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实现审批和监管的协调统一,促进审批主管部门监管到位、提升部门绩效,发挥各监管部门间协调互动、提高管理效能,实现行政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

(四)坚持主体自治的原则。

凡是民事方式能协调解决的问题,由企业和市场自主解决;凡是涉及商事主体内部管理事务,不得随意干预;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社会信用制度,凡是能用信用管理方式解决的问题,不用行政手段解决。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运行。

三、改革目标

(一)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制度,改变企业登记与前置审批相互渗透的登记模式,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坚持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把生产经营权交给商事主体,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权力留给综合经济部门,大量的服务、协调、监管职能转给社会中介组织,突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三)实现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改革“重准入轻监管”的管理模式,改变部门职责不清、监管错位缺位的管理现状,按照“谁许可,谁监

管,谁负责”及“宽进严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登记与监管职责,确保责、权的协调统一,实现登记监管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四)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加强商事主体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商事主体信用记录,完善信用公示制度,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同时,加大政府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四、具体步骤和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登记现状和我市实际,采取“先抓试点、分步实施、加紧立法、配套推进”的方式,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南沙新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区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域)开展以下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做法,在全市全面组织实施。

(一)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登记制度。

1.改革营业执照制度,经营项目审批不再作为工商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商事主体登记注册后,即具有商事主体资格和一般项目经营资格,同时具有公示登记信息的功能,以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商事主体须经许可审批才能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具体做法是:

(1)从事一般项目经营活动,直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2)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不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取得经营资格,开展经营活动。

(3)从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经营活动,取得有关部门许可审批手续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4)外商投资企业经外经贸部门审批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的,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

2.营业执照中不再记载商事主体具体经营项目,仅记载其主营项目类别(即GB/T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类)。商事主体的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企业章程中予以明确,其主营行业应当与名称中的行业相一致。商事主体变更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30日内向登记机关备案,其主营行业出现与其登记的名称中行业特征不相符情况的,应当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名称的变更登记。

(二)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商事登记机关不再对公司实收资本进行登记,仅对公司申报的注册资本进行登记。申请商事登记,无需提交股东认缴注册资本情况的验资报告。商事主体股东实际出资后 30 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验资报告等材料,办理实收资本备案手续。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认缴注册资本情况向公众公示。社会公众可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公司股东出资情况(商事登记机关可根据商事主体股东出资情况,出具商事主体实缴注册资本情况证明)。

(三)实行住所登记与经营场所备案制度。

商事主体登记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即总部)地址,商事登记住所应符合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或产权证载明的功能以及《物权法》的要求。营业执照住所是法律文件(包括司法和行政机关文书)送达地,起到确定商事主体的司法和行政管辖区域的作用。允许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将同一地址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商事主体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在本市同一行政辖区(区、县级市),允许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分离,不需办理分支机构手续,仅办理备案手续。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不在同一行政辖区,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手续。

(四)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

1.改革现行的企业年检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商事主体在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报上一的到位注册资金、资产负债、经营情况等基本信息,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书》,商事登记机关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将《报告书》向社会公示。商事主体对《报告书》的真实性负责。

2.商事登记机关有权对商事主体办理年报备案情况进行核查。对未按规定提交报告的商事主体进行处罚。商事登记机关发现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可依法进行查处。

(五)实行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是指商事登记机关将违反商事登记有关规定的商事主体,从商事登记名录中剔除,归纳到异常名录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事主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商事登记机关将其纳入经营异常名录: 1.商事主体连续两年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报告书》; 2.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情节严重的; 3.商事登记机关无法按照登记的住所送达法律文书;

4.商事登记主体的名称或者行为存在有损国家、公共利益,可能造成对公众欺骗和误解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不免除该商事主体和投资人、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商事主体违反法律、法规,行政主管部门仍可追究其行政违法责任,存在民事纠纷和债权债务的,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在3年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恢复: 1.经查实,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事由并不存在或已经改正违法行为; 2.商事登记机关程序不当;

3.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的商事主体作为债权人基于债权实现提出申请。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恢复申请后,商事登记机关经审查同意恢复的,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公告恢复。

商事主体法定代表人、董事、股东、清算小组成员因未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未履行商事主体清算义务的,商事登记机关依法将其列入个人信用记录,并依法限制其相应的权利实现。

(六)构建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1.整合各部门行政服务与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各审批部门均通过该平台办理行政许可及监管业务。

2.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全方位公示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包括商事主体登记(年报、经营情况、缴纳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和办理行政许可情况、信用信息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记录等。

3.积极引导行业组织自我完善,促进商事主体和个人自律;加强对审计、验资等中介、专业机构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其连带责任制度;提升公民自治意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七)全面推行网上登记服务。

1.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商事主体网上提交登记申请,上传申请资料,商事登记机关网上接收、受理、审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并及时寄出纸质营业执照。商事主体提交的网上登记申请资料,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给社会公众免费查阅。

2.优化整合登记环节。构建工商和税务部门的一体化登记制度。减少商事主体的登记环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五、配套措施

(一)营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1.认真清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涉及的审批事项。一是对我市政府规章设立的审批事项,结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动态调整进行清理。二是对我市地方性法规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报市人大修改地方性法规或决定。三是对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相关的审批事项报省人大或省政府,修改相关的法规、规章或决定。四是对全国人大立法或国务院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清理的审批事项报请国家支持。

2.就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提请市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3.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制订与商事登记衔接的审批监管办法:

(1)商事登记机关负责制订商事登记和商事主体监管实施办法;

(2)市编办、市法制办负责组织各部门清理办理营业执照前置行政审批项目(市工商局配合);(3)市政务办负责具体建设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信息公示平台;

(4)市公安局负责制订特种行业、出入境中介、保安服务和消防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5)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制订土地资源和房屋相关配套制度;(6)市环保局负责制订环境保护监管配套制度;(7)市交委负责制订交通运输管理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8)市农业局负责制订种子经营、种畜禽生产经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9)市外经贸局负责制订外商投资企业审批配套制度;

(10)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制订文化、广播电视、出版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1)市卫生局负责制订卫生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2)市质监局负责制订食品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3)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制订餐饮、药品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4)市安监局负责制订安全监督审批监管配套制度;(15)市地税局和市国税局负责制订税务方面的配套制度;

(16)其他许可审批部门负责制订本部门与商事改革相适应的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二)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

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明确各部门对商事主体的监管职责,经营项目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各自监管职责。

1.商事登记机关对商事主体未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以商事主体名义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的行为,履行监管职责;对各经营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商标侵权、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依职权进行监管。

2.各许可审批部门在对商事主体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项目活动进行审批的同时,依职权对商事主体擅自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经营项目活动行为,以及其他违法行为进行监管。

3.法律、法规规定商事主体使用的经营场所须经审批后,方可作为经营场所使用的,由许可审批部门对审批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如商事主体经营项目和经营场所使用,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由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许可和监管职责,由申请人先行办理经营场所使用审批手续后,再申领从事该项经营活动许可。

4.各职能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商事主体从事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违法行为,应及时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或其他渠道反馈给有关部门。

(三)加强商事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

1.建立商事主体管理和信息公示平台,以商事主体登记信息为依托,以各职能部门日常审批和监管信息为重点,将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纳入其中,形成商事主体信用网。逐步构建以该信用网为基础的商事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信用信息披露体系和信用激励体系。

2.建立和完善商事主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强化中介组织连带责任。对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评价、审计验资等许可审批中涉及的需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能进行相关资质或资格认定、许可评估的专业领域,逐步将实质性审查、审批及备案职能转移给中介组织,由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并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四)做好商事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过渡期的各项衔接工作。

1.对原已核发的旧版营业执照,可设置2年过渡期,要求商事主体在过渡期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纳入新的管理体系。

篇3: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1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审查模式的现存问题

我国对商事登记的审查逐渐向折中审查主义转变。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 在实践中出现了些许乱象。

第一, 审查方式与责任承担失衡。

由于我国对登记审查模式和责任承担规定的模糊性, 致使在相关司法实践中, 就登记机关是否应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担责的问题, 出现判决不一致的现象, 而其中多数案例又都对登记机关的担责予以了肯定。从而导致, 在对商事登记的审查上, 登记机关有选择审查方式的权利却没有选择承担何种责任的权利, 审查方式与责任承担方式不相对称。基于此, 为确保不因失责受罚, 登记机关对如实申报的要求通常较高, 在具体审查中对实质审查的应用也较多。因此, 尽管在折中审查模式下, 登记机关也仍因无法摆脱实质审查的义务责任而使在该模式下形式审查的主导地位被实质审查所取代, 实践中仍以实质审查为主, 给登记机关背上了沉重的责任包袱。

第二, 自由裁量权边界模糊。

折中审查模式赋予了登记机关进行实质审查的自由裁量权, 但对其边界规定模糊。这既与向折中审查模式转变的初衷相背离, 使商事登记审查又回到实质审查的老路, 又为登记机关行政越权、地方保护主义等开了方便之门, 既降低了商事登记的效率, 又对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危害。

2 对外国商事登记制度审查模式的探究

从国外先进国家的立法及其实践来看,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商事登记都采取形式审查原则, 认为“登记注册乃是企业设立的一项法律程序。因而政府对商事登记主要是提供一种权威而统一的程序性服务。而不是行政权力的运用和控制”。多数国家这样的立法选择是基于市场经济商事活动高速运转的情势下, 为维护企业的设立自由和营业自由、促进市场运行和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做出的偏向效率价值追求的选择。一者, 形式审查原则对真实性的无追求性使其具有降低登记成本、提高登记效率的优点, 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二者, 形式审查易于操作、可行性强的特征, 既解决了登记机关资源有限、无力履责的问题, 又免除了在实际条件下对审查人员辨别真伪的高度苛责;再者, 形式审查为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监督提供了条件。

3 审查原则的比较分析

在经过上述讨论后, 笔者欲对三种审查原则进行实际的比较, 看其优劣。实质审查原则所存在的缺点主要有:其一, 较多的工作量使登记机关无暇顾及对商事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其二, 审查的严格性及难度性降低了商事登记效率, 对原本有限的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三, 审查要求超出登记机关现有审查方式的水平, 实际操作困难大且效果不佳;其四, 登记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易由于权力的滥用造成对商事主体的侵犯。折中审查原则也存在如下缺陷:一方面, 对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的界限难以划定, 即对于启动实质审查的标准、范围难以客观界定;另一方面, 正是由于标准难以客观界定, 自然带来对登记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赋予, 同样存在越权问题等实质审查所具有的缺点;再者, 就我国而言, 折中审查原则还存在审查方式与担责方式不相称使商事登记偏于实质审查等问题。同时, 形式审查亦有其弊端:即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合法性而不注重实质上的真实性, 使商事登记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比较实质审查与形式审查, 由于实质审查原则所追求的安全价值在实践中易随着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开展呈现出动态的变化, 使商事登记欲通过实质审查所达到的安全价值存在不定的因素, 同时反面又为登记机关的职权滥用提供了方便, 因此在安全与效率相冲突的情况下突出对交易效率的追求而选择采取形式审查原则的做法显得更为合理;就折中审查原则与形式审查原则比较而言, 由于折中审查原则的缺陷涉及标准划定的学理问题, 而对于完全公平又能够为大家所公认的界定标准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一个争论的结果, 相反, 形式审查原则所面临的缺乏安全性问题则已在多数国家通过对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制度对第三人利益进行保护的方式予以解决, 因此形式审查就折中审查在缺陷的弥补上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总体而言, 无论从商事登记的价值追求上看, 还是从制度缺陷弥补的难易程度上分析, 形式审查原则都更具有优势, 加之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 造就了形式审查模式在世界多数国家商事登记制度中的主导地位。

4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审查模式的改革建议

目前对于我国商事登记制度审查模式的改革, 学界主要存在两种意见:其一, 通过对登记责任机制的重构以及对实质审查范围的限定确立真正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折中审查模式;其二, 确立形式审查模式。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

第一, 经济上,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事活动高效率的要求决定形式审查原则是商事登记审查制度的最佳选择;第二, 法律上, 商事登记领域“私法自治”理念的贯彻需要通过形式审查主义使市场主体的实体责任回归为私法责任;第三, 制度上, 形式审查模式是三大审查模式中最易通过实际操作弥补缺陷以实现体制完善性的;第四, 实践中, 基于我国现有折中审查趋势的畸形, 一方面需要解决的现存问题不会少于直接实行形式审查模式将可能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扭正现有折中审查模式的方法较弥补形式审查缺陷的方法更难实现, 既耗时耗资又更不具可操作性。故而, 欲先通过摆正折中审查模式再实现最终向形式审查模式转变的想法并不可取, 应直接建立形式审查模式。

因此, 笔者认为, 我国商事登记制度审查模式的改革, 可分四步走:首先, 通过立法直接建立商事登记制度的形式审查模式;其次, 通过对公司设立无效或撤销制度的规定, 实现对第三人利益的保障;再者, 通过从制度上加大违法成本、从法律上加重发起人责任尤其是虚假登记的责任, 以规避登记风险;最后, 通过对登记机关驳回申请应明示根据的要求以及受理登记法定期间的限制, 规范登记机关的行政行为, 进一步实现效率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恩宇.中国商事登记制度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王晓琳.浅谈商事登记制度[J].法制与社会, 2008 (11) .

[3]王令浚.商事登记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 2007.

篇4: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一、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由于推进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住所(经营场所)限制、“先照后证”等改革措施,进一步降低了准入门槛。2014年3至2015年9月,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 2559户、注册资本129.9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63 %;个体工商户7891户、资金数额11.5761 亿元,同比增长13.64%。

从新登记企业的类型看,私营公司2493户、注册资本120.14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4%,分别占新登记企业的97.42%。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了民间资本活力,民间投资热情高涨。

二、提高了行政效能。结合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登记时间全部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名称预核业务当场予以办结,个体、个人独资、合伙企业设立、变更登记均力争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继续执行免收登记费政策,为企业、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全民创业成效显著。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创业积极性,该局立足工商职能,充分发挥注册登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作用,为全市全民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有效推动了全民创业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由于工作成效显著,该局和有关同志连续 3 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禹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创业就业先进单位”或“创业就业先进工作者”;2014年度该局被许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企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篇5: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企业足不出户办理证照渐成风潮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叶临风

企业足不出户办理证照渐成风潮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叶临风

2017年,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战功簿上,满满当当留下了“最多跑一次”五个字的印记。

作为今年的“头等大事”,市场监管局以“一件事”最多跑一次为目标,积极推进商事登记“1+N”+X多证合一、证照联办改革:

5月16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首创“1+N”+X多证合一、证照联办;

8月1日,改革升级——首次推出“多证合一”网上办事功能,将原本受理公章刻制、大学生创业企业认定等22个事项备案的部门,全部纳入系统;

9月1日,改革推向高潮——在全省首推“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网上办事系统(即商事登记“一网通”)。通过对数据的系统整合,使85%的新设企业在家敲敲鼠标即可“一键办理”,彻底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使“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通过一系列创举,杭州企业之间正逐渐形成一股“足不出户办理证照”的风潮。

企业办事至少少跑

20多万次

办理营业执照、开设银行账户、刻制企业公章、去若干部门办理许可证……过去设立一家企业,需要跑许多次,耗费大量时间,这也正是杭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所要破解的最大痛点。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宣传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举例说,现在想要经营一家餐饮或是商超,只需先在网上申报,再在线上完成公章刻制、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的备案审批,以上即‘多证合一’事项;在以往,还需到现场办理一张食品营业许可证,如今也可以直接在线上系统操作完成,后者即‘证照联办’事项。”

整个过程,方便快捷。

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和成本,有效激发了社会创业活力。目前杭州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已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164项,实现率达88.6%。截至10月底,全市市场主体量达到96.9万户,其中今年新设企业8.6万户,同比增长31.6%。

企业办事跑的次数明显少了。截至今年10月底,杭州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窗口总办件数75.9万件,总叫号数137.1万次。

“这说明,按去年同期情况来计算,今年企业办事起码少跑了28.5万次。”相关负责人说,特别是自5月起各项改革举措逐步落地,取得的成效尤为突出。5月以来,总办件数50.8万件,总叫号数85.9万次,办件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7.1%,叫号数同比反而减少了7.2%,企业办事至少少跑20多万次。这实在是让人欣喜!

商事登记“一网通”

杭州的商事制度改革贯彻了“大数据”的管理理念,涉及23个部门的49个整合联办事项,通过商事登记“一网通”进行数据整合、信息共享,一次采集、共享通用,成功打破了对新设企业申报的环节限制、层级限制和区域限制:

“原本分散在多个环节、多个部门的多项权力,如今都集中到一个窗口办理。”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注册处相关负责人说,办事咨询、领取执照、备案许可等多个事项,现在都按照“一件事”的标准整合起来,目前已经实现新设企业以准入(即发照)为目标的“一件事”归集率达到95%,以准入即准营(即发证)为目标的“一件事”归集率达到84%。

由此,杭州真正实现了商事登记“一网通”。

8月1日启用“多证合一”功能后,企业在取得企业名称后即可办理营业执照,实现了取名即准入“一体化”办理、“一条龙”服务。至10月底,共办理新版营业执照2.93万份,让群众少跑近6万次。以公章刻制为例,改革后,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取得营业执照后,由市场监管部门将营业执照信息及法人、经办人的信息通过网络直接推送至有关部门,企业可选择邮寄方式收取公章,实现“一次都不用跑”。

难以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审批许可项目,也能通过实行“证照联办”实现“准入即准营”,目前首批证照联办事项共27项。从9月1日商事登记“一网通”正式运行以来,全市新设企业17668户,其中可实现“准入即准营”的占比达84.0%,相比证照联办改革之前比例提高了25个百分点。比如银行开户,如今通过网上预约,临柜办理仅30分钟不到,比过去至少快了1小时。在提交材料上,也从原来的至少6件简化到只需2件。

“多点突破”

改革释放红利

一系列的创新举措,为改革铺平了道路。

针对取名难,市场监管局启用“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报”系统,取消名称预先核准环节,审核由“机器换人”系统自主识别,实现名称申报“零上门、零材料”。截至10月底,通过该系统共办理名称14.8万个,占同期办理名称总量的92.9%,有效分流窗口办事群众。

针对咨询难,市场监管局借鉴淘宝阿里旺旺客服经验,建立了“网上咨询杭商系统”,提供即时性“店小二”式的在线智能应答服务,及时指导企业完成网上操作。自8月7日开通以来,累计办理咨询14112次,占咨询总量的43.7%,有效减轻咨询窗口和咨询电话的压力。

市场监管局还首推标准化承诺备案制,将属于企业落实的主体责任、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信息共享可掌握的资料,从事前审批中剥离,给审批穿上“紧身衣”。如在全省率先推行食品“三小”行业标准化备案承诺制改革,将“三小”登记证与营业执照整合,同时实行备案承诺制,将从业人员健康证等批后监管的要求从审批把关中剔除,材料由原来的5份减少到3份,审批时间由至少3个工作日压缩到最多1个工作日。截至10月底,全市“三小”备案办件量达7384件,回访复查6417户,守信率达95%以上。

探索创新

打造“一网通”2.0版

尽管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在不断深化商事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路上,市场监管局还将继续借鉴、创新,更进一步。该局注册处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两项工作是重头戏:

一是持续打造商事登记“一网通”升级版。“一网通”2.0版,全面拓展部门备案审批事项,拟新增多证合一事项9个、证照联办事项57个,总事项数将达到115个,涉及杭州市直有关部门28个,实现市及市以下多证合一、证照联办事项全覆盖,争取在今年底试运行。“一网通”3.0版,在新设企业实现“一网通办”基础上,破解变更、注销、迁移、章程备案等难题,推出变更、注销、迁移等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办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事登记“一网通”,争取在明年有明显进展。“一网通”4.0版,实现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从咨询到领取证照,全流程实现标准化、电子化、智能化,力争在全国领先。

篇6: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字体大小:

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我县商事主体发展壮大,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11号)和省、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关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规律、尊重商事主体意思自治权利为原则,突出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商事登记制度,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改革现行以“营业执照”为中心的商事登记制度,实现商事主体资格登记和经营资格登记相分离,理顺商事主体登记与经营资格许可的相互关系;改革现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度,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现行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制度,放开对自然人以个人名义从事经营的限制;改革现行企业退出机

制,创设商事主体除名制度,建立更为便利、更为灵活的商事主体退出机制,改革现行企业登记检验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构建有效采集和查询商事主体真实经营状况的信息基础;改革现行商事登记公示制度,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许可及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改革传统登记方式,逐步推行网上注册,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实现商事登记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三、工作内容

(一)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外,其他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商事登记机关不再对公司实收资本进行登记;取消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规定;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及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总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二)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

改革现行的企业年检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商事主体在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书》,申报上一的基本信息,商事登记机关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将《报告书》向社会公示。商事主体对《报告书》的真实性负责。

(三)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登记制度

商事主体取得工商登记注册,即具有商事主体资格和一般项目经营资格,同时具有公示登记信息的功能,以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商事主体须经许可审批才能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

1、从事一般项目经营活动的,申请人直接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即可领取营业执照;

2、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的,申请人领取营业执照后,到相关职能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取得经营资格,开展经营活动;

3、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民用爆炸物品生产和销售、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烟花爆竹生产等特定行业经营活动的,取得有关职能部门许可审批手续后,申请人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登记即可领取营业执照。(依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2015‟11号规定执行。)

(四)实行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是指商事登记机关将违反商事登记有关规定的商事主体,从商事登记名录中剔除,归纳到经营异常名录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事主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商事登记机关将其纳入经营异常名录:

(一)未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公示报告的;

(二)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责令的期限内公示有关企业信息的;

(三)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四)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自列入之日起3年内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可以向作出列入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届满3年仍未履行公示义务的,将其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五)放宽住所登记条件

1.允许有投资关联关系的商事主体,在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内的商事主体,经营股权投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软件设计、动漫游戏等现代服务业的商事主体,将同一地址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

2.企业在其住所所属行政辖区(县)内增设不需前置许可的经营场所,可以选择办理分支机构登记,也可以选择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增设经营场所备案。

3.对无法提供有效房产证明文件的,可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园区管委会出具同意在该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使用证明,申请人可凭该场所使用证明直接办理商事主体的住所登记。

(六)按照县人民政府和市局的安排部署,逐步构建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打造信用监管体系。

1.依托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各审批部门、执法部门均可通过平台共享行政许可登记、监管、信用信息,办理行政许可及监管业务。

2.依托统一的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全方位公示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包括商事登记(年报、经营情况、缴纳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和办理行政许可情况、信用信息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记录等。

3.积极引导行业组织自我完善,促进商事主体和个人自律;加强对审计、验资等中介、专业机构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其连带责任制度;提升公民自治意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七)按照县人民政府和市局的安排部署,逐步推行网上登记服务。

逐步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商事主体网上提交登记申

请,上传申请资料,商事登记机关网上接收、受理、审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并及时寄出纸质营业执照。商事主体提交的网上登记申请资料,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给社会公众免费查阅。

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的有效协调运转。

四、组织机构

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我局已于2014年3月1日开始逐步推进注册资本登记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允许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改年检验照制度为报告制度等改革工作,并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明确责任,根据人事分工,对原改革领导小组进行调整,成立衡山县工商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长:李磊建 常务副组长:朱志云

长:周宋清

李瑞华

周建卫

赵鸿雁

成员:刘

阳红洁

朱旭东

柳勇军

唐新卫

欧阳南

曾文正

伍线军

周向军

谷虎桦

周海波

刘智辉

赵建辉

李璧君

陈 斌

金飞辉

周健海

赵文斌

赵焕林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注册分局,刘芳兼任办公室主任,符玲、江涛任专干。组长李磊建统筹全局改革工作;常务副组长朱志云负责牵头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其他副组长根据领导分工,配合做好改革工作;成员按照各自职责完成好具体的改革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改革具体实施、部门间沟通协调、舆论宣传等日常工作。

五、分工职责

为系统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

(一)办公室

主要职责:与县政府办及县政府综合部门沟通、协调、对接;做好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有关的业务股室上报的需报送县政府和市工商局的材料修改、把关和报送工作;做好全局性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材料撰写、调研和对外宣传工作。

(二)注册登记分局

主要职责:按照上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部署,做好与商事登记有关的资料准备、政策宣传及登记发照工作及相关审批事项的清理归类;牵头全系统相关业务的改革推进、督促检查;组织对改革后相关政策法规的组织培训实施,在5月份以前对各所进行至少1次的业务指导;在全县信息公示平台未投入使用前,由注册分局将登记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定期汇总,提供各行政审批单位。

(三)法制股

主要职责:牵头做好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清理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好法制保障,与县政府法制办、司法等相关部门对接,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及配套的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和提供风险防范保障。

(四)企监股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湖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培训和衔接工作;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牵头组织好有关监管信息的录入工作,确保数据完整、准确;按照上级部署,构建统一的信用监管体系;根据《衡山县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原则,牵头做好后续监管工作。

(五)信息中心

主要职责:与省、市局负责信用信息系统的部门和县电子政务办对接。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所需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供技术保障。

(六)监察室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的效能督查,加强窗口服务的监督检查。

(七)人教股

主要职责:协助做好培训工作,在4月底前,组织全县系统干部职工进行一次系统全面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培训。

(八)各基层工商所

主要职责: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把好市场准入关;落实好限时、承诺、预约服务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窗口登记人员加强学习,准确掌握改革精神和改革内容;积极开展对辖区内的企业和个体户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宣传工作,务必使各企业和个体户充分了解商改的意义、内容和精神。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应高度重视,强化协调配合,严格按照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开展工作,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商事登记制

度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顺利推行。

(二)加强督促检查

县局监察室要根据本方案提出的相关要求,对涉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顺利推行。

(三)加强服务保障

各相关单位配合财务股作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所需的经费预算,保证改革所需的设备和工作经费保障。

(四)加强宣传引导

要统筹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宣传工作,突出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解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单位要积极向县局办公室上报改革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展开广泛宣传,让全社会了解改革、支持改革,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推进氛围。

(五)加强责任意识

各单位要切实加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作为。按照县局文件要求,认真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对改革涉及的超出我局职责职能的,要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做好沟通、衔接工作,实现信息共享。

篇7: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

商事登记,也称商业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业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登记事项向登记机关提出,并经登记机关核准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是将申请人的申请登记行为和主管机关的审核登记注册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行为,是国家对商事活动实施法律调整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和必要环节。商法是一门私法性学科,商事登记则最集中的体现了商法具有公法的性质。

商事登记在我国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作为国家调整商事交易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确认商事主体的商事活动资格,保护商事主体的合法营业活动。

2、确认登记事项的效力,向社会工会公开经营性主题的信用、能力和责任。

3、有利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使国家及时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有利于国家对各种不同企业的设立和经营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和整个国家商事活动的宏观调控,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目前,在我国商法部门尚未形成的法律制度下,商事登记法律没有一个既定的制度框架,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存在缺陷。

一是立法上的缺陷。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规定是零散的企业登记法律法规的集合,我国在商事登记立法方面一直没有统一标准,商事登记的法律法规多有内容上的交叉重叠,存在大量的冲突。

二是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登记内容不详细,制度规定落后,难以发挥这个制度本身的优点和对市场的贡献。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诞生于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形成时期,其立法目的和基本精神较多地反映了旧体制的要求,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分级管理,抬高了企业设立的门槛,增大了企业变更的成本,收费化趋势也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极大地冷却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事登记的作用,商事登记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最重要的是解决立法上的问题,统一商事登记制度,防止地方性法规和行业规章的过高构成比例,直接致使地域保护和行业保护堂而皇之地披上了法律的外衣,成为某些人利己之工具。

其次深层次重新考虑现代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符合新时代的商事登记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实行形式审查主义。即登记事项及相关文件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登记机关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只对其完整性、形式合法性负审查责任。这样符合市场准入便捷高效的要求,也体现出信任公众之管理思想。

2、实行以主营业地为标准的登记制。

3、完善登记信息系统。

最后加大宣传和教育,促使经营者不断增强守法意识等,建立良好市场秩序,从内部保证商事制度的运行也很重要。

篇8: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一) 商事登记立法形式分散, 未明确相关的商事概念

我国的商事登记立法以众多有关商事登记的单行法律和有关法规条文形式出现。据统计, 其中专门规范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法规包括《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公私登记管理条例》等在内的14部法律法规, 而涉及规范商事登记制度的法律法规更包括《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在内的多达15部法律法规。在制定了一般性的法律文件后, 我国又专门针对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不同类型商事主体分别制定了相关的登记法律法规, 立法的形式分散而复杂, 即容易出现立法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浪费立法成本, 又存在不少法律空白与盲点。[3]例如《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与《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即存在着整体上的不协调, 仅登记事项一块即有着不同的规定, 后者还规定需记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 而前者还笼统地规定需记载分支机构等主要事项, 尽管可以通过新法优先于旧法等原则来选择具体适用, 但是从中窥视出我国商事登记法律文件内容重叠甚至对抗确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 由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一历史背景的存在, 加之我国对于商法理论与商事概念研究的欠缺, 在我国现行制定的法律法规中, 并没有严格的对于商事登记、商事主体以及商事行为等相关商事概念的明确定义, 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对商事登记性质以及效力的争议, 包括到底商事登记行为应该是行政许可行为还是行政确认行为, 到底商事登记是否应该具有创设效力, 到底商事登记效力是应当采生效主义还是对抗主义等等。

而自2013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若干规定》) 以及《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 (以下简称《登记条例》) 对于上述问题都作出了一定的改革, 两部特区商事登记法规的出台在事实上建立了一定区域内的统一商事登记立法, 而且都明确商事登记、商事主体等基本概念。例如《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商事登记, 是指申请人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由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的设立、变更或者注销事项登记于商事登记簿予以公示的行为。本规定所称商事主体, 是指经依法登记, 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珠海特区立法则更进一步明确商事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分支机构等。但事实上对于商事主体等相关概念仍有商榷之处。

(二) 前置审批程序过多过滥, 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11月14日国务院召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指出的, 包括行政审批制度在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商务部对我国包括行业审批、主管部门审批、授权审批等商事登记前置审批的统计, 我国登记注册前置审批共涉及24类146个行业或项目, 其中法律限制行业或项目有29项、行政法规限制的行业或项目有31项, 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限制的行业28项, 国家工商局单独或与其他部门联合发文规定得前置审批行业或项目有38项, 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由地方制定的前置审批行业或项目。[4]由于缺乏有效法律约束, 这些复杂的商事登记前置审批程序有些是法律法规设定的审批, 但更多是规章甚至“红头文件”设定的, 同时审批中还大量存在“搭车收费”现象, 不仅增加了企业设立的门槛, 增加了企业设立的成本, 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深圳、珠海两地的商事登记改革中对于商事登记前置审批的改革并无未直接进行规定, 因为这并非一个部门所能完成, 因此以《若干规定》为例, 其仅以第二十五条, “市政府应当深化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审批与监管相适应的原则, 科学界定和调整相关部门对商事主体及审批事项的监管职责, 创新和健全商事主体监管体制。”———建议性的规定来进行规制, 但从《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商事主体成立日期。”以及第十四条的规定, “商事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经规划、环保、消防、文化、卫生等有关部门批准的, 取得许可审批文件后方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中可以发现前置审批有通过先给予商事主体主体资格, 再给予营业资格向后置审批发展的端倪。同时深圳和珠海均明确商事登记机关办理商事登记, 不收取登记费用。例如《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第十一条第四项规定, “商事登记机关办理商事登记不得收取费用。”这也降低了企业成本, 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府向服务性的转变。

(三) 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混淆, 影响商事主体的退出机制

源于我国传统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设计并不主义区分公法和私法, 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型立法的思路, 造成了我国现行注册登记效力的统一立法模型。[5]即营业执照不仅证明企业的主体资格而且证明企业的经营资格。但这样法律设计后一些逻辑矛盾也就出现了, 比如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 若按照两资格合一模式, 则在营业执照吊销后伴随着营业资格的失去, 主体资格也随之失去, 但若如此, 公司相关的债权债务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根据《公司法》第184条的规定, “公司因被吊销营业执照而解散的, 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 开始清算。”即公司应当自清算结束后才最终消灭法人资格。而且这种制度设计还会导致监管责任无法理清的问题, 因为在后期监管中, 商事主体出现问题往往可能是前置审批中疏忽或者前置审批项目后期监管不到位导致的, 也即营业资格中出现的问题, 但由于两资格合一, 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归责有错的情况, 不利于监管部门对自身责任的落实。

《若干规定》第十九条及《登记条例》第十四条中都明确规定了,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商事主体成立日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商人主体资格与营业资格的分离, 同时两地的改革通过进一步明确商事登记机关和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之间的监管责任, 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 划分监管责任, 也相应解决了此前“重准入轻监管”而产生的各部门间职责不清、监管错位缺位等问题。

(四) 实质审查标准的不明确, 浪费人力降低效率

我国的商事登记审查原则有着一个从实质审查到这种审查转变的过程。[6]尽管有学者认为赋予登记机关以实质审查权, 实际上是削弱了监督管理的力度, 损害了登记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最终导致市场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但笔者认为审查原则选择的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在于监管责任的如何明确划分, 如果是工商部门管主体资格, 而其他监管部门负责监管营业资格, 则当然可以直接将商事登记审查原则改为形式审查, 通过各监管部门专业性的审查手段实现全方位的把关。但是如果登记机关仍然要在一定程度上负责营业资格的监管, 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或者主体, 缺失了实质审查的手段可能会导致群众财产乃至生命安全出现威胁。尽管可以采用纳入信用监管体系的方式来规制, 但对于个体工商户而言, 完全可以通过借用其他人身份证, 创设新主体的方式逃避相关的信用监管。因此笔者认为审查原则在现有部门责任划分背景下对没有前置审批许可的商事登记仍应采折中审查, 但是应当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主体细化制定转实质审查的标准。《若干规定》及《登记条例》明确商事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申请人应当对其提交的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根据广东省工商局新闻通稿中的理由是, 在登记实践中, 受现实条件制约, 对实质审查的边界难以把握, 造成实质审查的自由裁量权较大, 既增加了申请人负担, 同时在当前尚不完善的追责制度下, 登记机关也承担着权责不对等的执法风险问题。笔者认为在前置审批大规模缩减的情况下, 对于无前置审批项目不赋予实质审查手段是在安全和效率间对效率的更大倾斜。

二、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

正如上文所述, 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存在着立法形式分散、前置审批过多、主体资格与营业资格混同以及审查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对此深圳、珠海通过分别施行《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对于改革的大部分内容, 笔者持赞同态度, 但对于小部分改革做法, 笔者认为仍值得商榷。

(一) 建议统一商事登记法规, 明确相关商事概念

我国应该统一商事登记的立法, 从而实现立法内容上的协调统一与精炼, 同时在立法中明确相关商事概念, 尤其是商事登记与商事主体的内涵与外延。对于我国社会目前的诚信环境而言, 若将商事登记的性质定位为行政确认行为将会构成对我国商事交易安全的严重挑战, 导致安全与效率间的完全失衡, 因此商事登记的性质笔者认为应采行政许可行为较为宜。而商事主体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更是直接关系到经营者甚至每一个社会人的切身利益。根据《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第三条第二项的规定, “本条例所称商事主体, 是指经依法登记, 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分支机构等。”即商事主体包括了个体工商户等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主体。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 相较较大规模个体工商户, 微小规模个体工商户对安置就业、服务民生意义重大, 但对财政税收作用并不明显, 且自有资本、登记成本及利润预期相比不理想, 其商事登记的意义不大, 为消除制度积弊, 是个体工商户脱离尴尬境遇, 正在酝酿的商事登记统一立法中应豁免较小规模个体工商户的商事登记义务。[7]即商事登记法规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笔者赞同这一观点。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商业登记法》第四条的规定, “左列各款小规模商业, 得免依本法申请登记:一、摊贩。二、家庭农、林、渔、牧业者。三、家庭手工业者。四、合于中央主管机关所定之其他小规模营业标准者。”完全免除个体工商户的登记义务过于激进, 而完全不考虑小规模个体户的商事登记法又未免考虑不周,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相关条例基础上加设排除性规定, 以使商事主体的设定更加周延。

(二) 区分主体与营业资格, 明确转实质审查的标准

正如上文所述, 两种资格的混同不仅导致逻辑上的矛盾, 更产生法律上的冲突。因此我国在接下来的商事登记完善中应区分主体资格与营业资格, 同时对于法律并无明文规定需要前置许可的经营项目应放宽登记。因为营业自由式企业设立人能够独立地获得财富并防御公共机关利用国家权力非法干预的基本自由和权力, 而目前这种严格的做法, 实际上体现的是“强国家干预主义”。[8]《若干规定》及《登记条例》对此都有明确区分规定, 这一点广东商事登记改革值得参考。对于审查标准的确定, 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广东商事登记改革的做法, 建议细化转实质审查的标准, 对特定的行业或者书面材料有疑义等情况下仍赋予进行实质审查。尽管“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的4位教授对8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环境做了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 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判步骤, 加拿大只需2天, 而我国内地则需要闯过7道关, 历时111天”[9], 但实地检查可以查验注册地址是否与实际地址相符, 是否与申请人所申请的经营范围相适应, 避免医药、化工等危险行业虚假注册经营场所而威胁、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0]总之, 立法规定实质审查, 并细化其具体方法, 有利于明确登记机关的执法权限, 提高商业登记的效率。

(三) 减少前置审批程序, 明确监管部门责任

我国应当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调整前置审批事项, 并进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对于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 应取消前置审批。同时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还应当通过立法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可采取的方法有很多种, 但笔者建议在区分主体资格与营业资格前提下, 可以采用主体资格由工商部门进行监管, 营业资格除需要前置许可的由前置部门监管外其他仍由工商部门监管, 从而实现监管责任设定上的周延与职能部门自身优势的最大发挥。这一点也是目前广东商事登记改革中并未明确或者说并未点出的。

(四) 改革商事登记事项,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商事登记事项, 不仅不能达到保护交易安全的目的, 而且客观上造成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无照经营等多种类型的问题, 还约束了社会资源的充分使用, 制约了市场的活力, 因此我国亟需改革商事登记事项, 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圳、珠海两地改革中均明确商事主体的经营范围由章程、协议、申请书等确定以及有限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度。申请人申请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 商事登记机关登记其全体股东认缴的注册资本总额, 无需登记实收资本, 申请人无需提交验资证明文件。该做法即通过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疏导了“两虚一逃”等违法违规行为, 值得参考。

(五)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完善商事登记公示制度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也应当加强商事登记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包括商事登记过程信息化、登记注册证书电子化以及登记审批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化。深圳、珠海两地的商事登记改革都明确了商事登记推行网上申报、受理、审查、发照和存档。电子档案、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形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从特区立法上对全流程登记注册电子化予以了保障, 有利于推进这项企业登记注册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根据《若干规定》第二十三条的规定, “推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 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这更方便了实现部门间的资源共享, 也将节约商事登记申请人的时间成本, 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效率。同时《若干规定》第三十七条规定:“商事登记机关应当通过信息平台公示下列信息: (一) 商事主体登记信息; (二) 商事主体备案信息; (三) 商事主体年度报告提交信息; (四) 商事主体载入或者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信息; (五) 商事主体监管信息。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通过信息平台公示下列信息: (一) 许可审批事项信息; (二) 许可审批监管信息。”利用信息平台这一新途径实现公示的实时性与便捷性, 广东省的上述商事登记改革实值参考。

三、结语

商事登记制度不仅关系对商事交易的安全, 更有利于国家通过了解商事主体的经营状态, 更好实现对商事主体的法律调整及国家商事活动的整体规划。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 我们也应不断更新商事理念, 改革完善商事登记制度更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广东商事登记的改革充分体现了商事主体自治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实值日后立法所为参考, 本文提出的一些商事登记改革想法多有粗陋, 但仍望能抛砖引玉, 以共同致力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完善。

参考文献

[1]覃有土主编.商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33.

[2]顾功耘主编.商法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47.

[3]万杨.论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J].法制在线, 2011 (2) .

[4]肖雅.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完善[J].法学之窗, 2011 (3) .

[5]蒋大兴, 章琦.从统一主义走向分离主义:企业登记效力立法改革研究[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窗, 2000.

[6]范斌.我国商事登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8 (8) .

[7]石少侠, 李镇.论个体工商户商事登记义务之豁免[J].经济纵横, 2012 (1) .

[8]顾功耘.商主体营业资格应与主体资格相分离[J].扬州大学学报, 2011 (3) .

[9]周天勇, 董书芳.处理好行政工商行政监管与服务和发展的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7 (9) .

上一篇:2024马年元旦晚会主持词下一篇:置业顾问个人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