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借景抒情诗

2024-05-17

小学借景抒情诗(精选15篇)

篇1:小学借景抒情诗

我们学校旁边以前有一天桥叫“希望天桥”,我第一次见到这是3年前的秋天。那时候我才刚刚上二年级,才刚到迎丰路小学,那时候的我是一个无知的小屁孩,我是第一次见过天桥,还一直以为天桥是死人用的桥,见到时才知道天桥的宏伟!

我见过天桥喜的时候,那是怀化创市十周年的时候,天桥乐呵呵的,好像是在庆祝十周年的欢乐。我也见过天桥怒的时候,每当有人在报怨天桥太难爬了,天桥就给他当头一棒,他本来马上就要到顶了,可是脚底一打滑,咚!咚!就滚了下去,摔个半死不活。天桥也有哀的时候,有人在天桥上乱写乱画,某某到此一游和广告牌,天桥就就会发出浓浓的哀鸣,他乞求人类对自己爱护一点,你们要知道如果天桥塌了,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代价!我还见过天桥乐的时候,每当有人帮助撕毁广告时,就会对帮助他的人忠心的祝福和深沉的感谢!

到了最后,天桥还是被拆了,因为三中的地下通道开通了,但是天桥无私的精神永远被人们传了下来,也永远立在人们心中!

篇2:小学借景抒情诗

在五彩缤纷的叶子中,我最喜欢的是银杏树叶和白杨树叶。而银杏树叶最吸引我,从树上落下来的一把把“小扇子”我轻轻捡起它,倒过来看就像美丽小姑娘穿的漂亮裙子。我采集了许多银杏树叶,用它来制作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小女孩儿,手里拿着一把金黄色的小扇子。

还有一种树叶也是我喜欢的,在小区里有很多像手掌一样的法藤树叶,有的像可爱的青蛙掌,远看像淡绿的草丛,近看呈黄褐色的……真是太好看了。

白杨树叶呈现淡黄色,远看像连绵起伏的山。我也采集了许多白杨树叶,把这些树叶当成书签,因为白杨树叶像书签。而且每次读书时总能看到白杨树叶,也看见美丽的树叶就像看到了秋天的情景。多美呀!

篇3:借景抒情, 意境深远

借景抒情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触景生情

即看到眼前的景物, 引起了作者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 这是借景抒情最基本的写法。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 太阳已经下山, 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 河水喧哗得更响了, 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 任它冲刷, 或者掬起水来, 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 又有人的活动, 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 蓝天明月, 秃顶的山, 单调的黄土, 浅濑的水, 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 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 人类是伟大的, 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融情于景

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 (如欢乐、悲哀、苦闷等) 去描写客观景物, 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 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写清脆的水声, 写姿态各异的石头, 写清澈的潭水, 写游鱼的情态, 如画的景物让作者陶醉, 连鱼儿也“似与游者相乐”。但这种欢娱只是暂时的, 小石谭环境的“清”勾起了作者内心的痛, 于是眼前的美景让人感到“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人景同一, 作者在景物描写上留下了内心情感的深刻印记。再如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中有这样一段:“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 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 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 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 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 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 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作者把对故乡特定景物的描写和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 意境幽远。

三、以景写情

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 不直接抒情, 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 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 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 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 向后不能, 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 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 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 望到那面, 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 厚积着的绿, 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下面文章: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 噗嗤的一声, 将冷面笑成花面, 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 唱入篱落, 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 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 那样敏感, 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一阵杜鹃啼, 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一阵风起, 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 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 不逻辑, 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 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 在《尚书》之前, 在仓颉造字之前, 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 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 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 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 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 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

至于所有的花, 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 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 交给风去纵宠。而风, 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 或者, 在什么地方, 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 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篇4:借景抒情,迂回婉转

冯延巳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赏析】

冯延巳(约903-960),南唐词人。这首离别词以第三人称的抒情视角描述了一个送别的场面,所以词一开始,就有个画外音一样的提示:秣陵江上,经常上演着送别的悲喜剧。“雨晴芳草烟深”,在烟雾迷蒙的秣陵江上,一对青年男女于春雨过后的清晨,依依不舍地离别。“秣陵”即现在的南京。“路遥人去马嘶沉”,是写分手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离人远去,不仅望不见人影,而且还听不到马嘶声。“沉”是消沉、消失的意思。此句之妙,在于以离人空间距离之远来表现送别之人凝望时间之长。“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二句,用“青帘”暗示酒家,用柳枝谐音“留”,这使我们想起了古人以酒饯别和折柳送行的习俗。仲春时节,成行的柳树冒出绿芽,生机勃勃。大好的春天,应该是两人携手重逢聚会的日子,他们却这样分离了。词人没有直接地、正面地抒发离情别绪,而是通过景物,以乐景衬哀情,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下片两句,“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写所闻所见。路遥人去,已经不见了人影,但仿佛可以听到对面江上有吹笛子的声音,而笛声又惊飞了在沙洲上双栖的鸟儿。“双禽”是写景,又用来反衬人的孤独。“徘徊一晌几般心”,“一晌”指时间之短暂;“几般心”,指感情变化之剧烈。在“一晌”的短暂时间之内而“几般心”,充分表现了送别之人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结尾两句,以“天长烟远”一语结景,以“凝恨独沾襟”一语结情,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这首词语疏意密,借景抒情,极尽迂回婉转之妙。

【微话历史】

1.明末代皇帝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进京后向他们追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捐出来7000万两。

2.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29位大师,全部出自1949年前的清华。若排除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在大陆的27位大师之中:吴晗、赵九章自杀,梁思成、叶企孙含冤而逝;被批斗、抄家、关牛棚、劳改的,计12位。当我们骄傲自豪地赞美出自清华的这29位大师时,忽然发现,这些大师,没有一位出自1949年后的清华。

篇5:借景抒情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释:(1)、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年(732)春天,诗人是时客居洛阳。(2)、汉代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二、瑶瑟怨①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②,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③,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①这是写女子别离悲怨的诗。②冰簟:喻竹席之凉。③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1、古人对此诗这样评说:通篇布景,只“

”三字露怨意。

2、诗中“梦不成”之后所见的是什么?所闻的是什么?所感的又是什么?

三、月夜①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注释]①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

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写

,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答:

四、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五、春夜别友人①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②,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释]:①这是一首送别诗。②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协调来比拟情意深厚的意思。(1)首联描绘了一个别宴将尽、朋友即将分手的场景,其中“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心情?

(2)试分析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的表达效果。

六、宿王昌龄隐居①(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②,西山鸾鹤群③。[注释] ①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②谢时:辞去世俗累。③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⑴作者用“

”为喻,点明了王昌龄隐逸者的身份。⑵题目中的“宿”与诗中的“宿”意思一样吗?请作简单分析。

⑶有人认为“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一联可见作者炼字功夫之深,请你选择其中一组词语作分析。

七、溪居①(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②,幸此南夷谪③。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④。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⑤。[注释]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②簪组:这里

是做官的意思。③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④夜榜:夜航。⑤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1、作者居处冉溪之畔的原因是:“

。”

2、清朝沈德潜评说柳宗元虽连遭厄运被贬“困厄之境”,但是仍旧抒发“清夷淡泊之音”。此诗“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一个“

篇6:借景抒情诗范文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陈子昂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2、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厚的同情。这首诗表现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达到了无我,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世为豪族,少以侠知名。后入长安游太学。文明初进士及第,拜麟台正字。从征西域,至张掖而返。后转右拾遗。又随军东征契丹,参谋军事。返京后,仍为右拾遗。谏议多不合,因解官还乡。为县令诬陷,入狱,被迫害致死。其为诗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篇7:秋天借景抒情散文

我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田野,田中一览无余的稻田,在绿油油的青绿色中,夹杂着点点如金子一般的黄色,由根部的丝丝黄色蔓延开来。就如同秋这个魔术师用绚烂的金黄点缀而出,水稻弟弟咧开了嘴向我倾诉着即将丰收的喜悦。

起风了,这秋风不同于春风的和煦,温暖,也不同于夏风的热烈、火辣辣,更不同于令人瑟瑟发抖的冬风。而是轻轻的揉揉的凉凉的,好象是秋那双凉凉的手抚过我的脸庞,这就是秋风。

走进果园,各种各样的水果所散出淡淡清香,合成了让人为之倾倒的果香味。让我不禁垂涎欲滴。果园中果子们一夜间,都褪去了那略带青涩的外衣,换上了那些五彩的袍子。秋好象一位伟大的画家为水果们换上了新装。为那水灵灵的小橘子们染上耀眼的橙黄色,为那一颗颗诱人的小荔枝们涂上了妖娆的玫瑰红……,到处都洋溢着秋天丰收的气息!

秋雨哥哥也赶来报信了,“嘀嗒”,“嘀嗒”秋雨来了,豆大的雨点打在岩石上,泥土上,雨花飞溅,打在身上冰冰的,雨水穿过树叶间打落了不少枯叶纷纷晃晃悠悠地飞落下来,象极了黄蝴蝶翩翩飞舞煞是好看。更象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让秋雨用“嘀嗒”声,“哗哗”声组成了一首首小曲,迎接秋的来到。

篇8: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学生易将二者混淆, 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它们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但只要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 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 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心情, 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爱莲说》就是一篇借物咏志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莲花的形象和品质, 借莲喻己, 托物言志, 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 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讽喻趋炎附势, 追求富贵的世风。二者有相同点。首先, 都是间接抒情, 不同于直抒胸臆。它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 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 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 或景中含情, 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 蕴而不露。托物言志是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 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志向表达出来。第二, “托物言志”中的“志”, 含义很广, 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如“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 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第三, “托物言志”, 只要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 即达到写作目的。“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 情与景会,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1)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全词上阕写景, 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 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 视角则陡然一转, 步入画中:“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透过幅幅画面, 我们可以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2)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刚出土, 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但它虽小而并不弱, 在“深草”的包围中, 它不低头, 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 又直又硬, 一个劲地向上冲刺, 锐不可当。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 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 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 而加以爱护、培养, 那才是有识见, 才有意义。然而, 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 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才的, 有多少小松, 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啊!读到这里, 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 实际上在写人。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 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篇9:借景抒情 以树明志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树借景抒情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其成就令人瞩目。由于其诗歌大多描写的是乡村田野的日常生活,被人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农场中度过的,和土地结下了难解之缘,他和普通劳动人民一起劳动。朴素的民俗民风在他的诗中都有所体现。弗罗斯特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正因为他注重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概念,读起来浅显易懂,所以其创作的诗歌广为流传,为世人称颂。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就曾指出弗罗斯特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揉和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出来。

通读弗罗斯特的诗歌,我们会发现其作品中描写树的地方有很多。树,作为农场中随处可见的极其普通的景物,在作者的作品中却被多次运用,来表达不同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弗罗斯特诗歌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专门描写“树”的名篇有《白桦树》、《年轻的白桦树》、《窗边的树》和《树的声音》等,虽然描写方式和所要体现的意境各有不同,但都是以树为主角或以树来烘托周围的意境,借树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白桦树》一文中,弗罗斯特以清新自然、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语言描写了冬日下的白桦树,表达了人总想逃避现实,但最终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无奈。在方平的译文中,作者这样写道,“我真想暂时离开人世一会儿”,表明诗人早已厌倦了现实生活中的“操心世事”,期望能够暂时逃避人世,到一个远离人世嘈杂、心灵宁静的地方,得到短暂的解脱。这里诗人用了一个隐喻,把人生比作“一片没有小径的森林”,里面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和惊险,一不小心就“一头撞在蛛网上”,或忽然被“一根嫩枝迎面打来,被打中的眼睛疼得直掉泪”。诗人在人生道路的探索中既知道存在的荆棘和坎坷,同时又看到了生活的黄好,不想被“卷走了一去不返”,只要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就扔不开人世”。“树梢碰着地,把我放下来”,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去又回来,那该有多好”,诗人希望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来回穿梭,人的一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梦想终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人生才有意义。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比‘荡桦树’更没有意思的事,可有的是。”这句话渗透了人生的智慧,引导读者去深入的探究人生更深厚的底蕴,令人久久回味,难以忘却。

在另一篇《年轻的白桦树》中,诗人把年轻的白桦树比喻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她躯体挺拔,“把黑夜劈成两半,使白天成双,突出了白桦的光彩与挺拔,把阳光的明亮都变成了两倍”:枝叶伸展,“披着绿叶像是秀发”;“一身素白”、“俏身材”像青春的姑娘一样苗条,“嫩绿”、“肌体”、“青春”像孩童一样拥有一颗纯洁天真的心。面对仅剩的一棵白桦树,就连伐木工人也心生爱怜,“这天生尤物啊,它理应享尽天年”。诗人借景抒情,祝愿人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长久保持它们的美丽,装扮多姿多彩的人间。借助对年轻白桦树的赞颂来抒发情感,是弗罗斯特创作这首诗歌贯穿始终的主题。

《窗边的树》也是诗人描写树的名篇,“我窗边的树呵,窗边的树,夜幕降临时我把窗关闭:但永远不要拉上窗帘吧,以免将你我隔离。”这种梦想和现实交替的意境和《白桦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夜幕降临窗关闭,但诗人却不拉上窗帘,避免自己和现实生活隔离。在这首诗中,作者和诗的主角一窗边的树成为了一体,同呼吸,共命运,“那天命运出于它的儿戏,把我们两个联系在一起:你受的是外界气候的影响,而我是内心风雨的荡激。”面对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曲折和困境,诗人也曾“猛烈地被激荡,几乎被暴风席卷”,而窗外的树也同样面对大自然恶劣的气候,曾被狂风蹂躏。至此,作者达到了写作诗歌的最高境界——形神合一。

弗罗斯特不仅有专写“树”的名篇,而且在其它作品中也时常会出现“树”的身影,如在《雪夜林边小驻》中,The woods are levely,dark,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keep;“树林真可爱,幽暗而深远,可是我还得赶赴一个约会。”以树来衬托周围环境的深邃!优美而又令人不忍离开,但必须得走去赴约。我们不仅从中读出了生活的艰辛,同时我们也能领悟到诗人对人生责任的理解。在这里,普通而具体的树林作为外界的诱惑,负载了深刻的涵义,从而引发更多的联想。景色虽然美丽,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作者不得不小驻后继续赶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不时的受到这种或那种诱惑,而诱惑总是美丽、迷人的,但我们必须理智的面对现实,完成那“约定的事情”。诗人对责任感、使命感的召唤,以及最终战胜诱惑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为此这首诗被弗罗斯特称为“我最堪记忆的一首诗”。

在《Leaves Compared with Flowers》一诗中,作者通过描写相互依偎的树叶和树皮,“花瓣——我或许曾追求过”,但“树皮——才是我更深沉的情绪”,表达了作者曾经追求过许多美好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如诗中所说:“有些大树,开的花很小,甚至一朵花都不开,”但只有看似粗糙的树皮才是永恒的真理,这和作者所最终挑选的“荒草萎萋,鲜有人走过的路”的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去追求一种更平和更长久的永恒——诗歌创作。

篇10:借景抒情作文

所以对于膨胀的欲望,人应该有“放下”的智慧。

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多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佛教就用“万事皆空,万物皆无”来试图扼制人的贪欲,因为贪欲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诸般痛苦的根源。于是,就有了《红楼梦》里的好了歌:

篇11:春天借景抒情作文

小草都从土里长出来了,树上也开满了花苞,再过一段时间,树上就会开满鲜花。

还未走进校园,那香的浓郁的玉兰花便映入眼帘,粉色和紫色伴着洁白,那小小的玉兰花大大方方张开五、六朵花瓣,在和熙的阳光下伸展着“小手”,任由柔和的春风吹动自己的舞衣。玉兰花在阳光下“啪”地绽放出了花朵,是那样的美丽夺目。

风吹来,玉兰花笑着点头,恍惚间,我们仿佛看见玉兰花们都变成了一个个舞者,随风恣意。

优雅大方的淡紫色在春天校园里显得尤为珍贵,你看,那一朵朵玉兰花开得正艳,美丽的花多则四五朵,少则三四朵,挨挨挤挤,有的含苞待放花骨朵儿就像一个个高傲的公主,在仰着头看着我们。

“叽叽喳喳”一阵悦耳的、欢快的鸟叫声成功的吸引了我,哦,这是一只小麻雀,红爪,金嘴,褐色的眼皮,琥珀色的眼睛,银灰色的皮毛,一个字:萌!两个字:可爱!三个字:超好看!

回到教室,干净的窗户,明亮的地面,郎朗的说话声,同学们认真听讲,偶尔读读课文,别提有多认真了。

篇12:借景抒情作文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你看,那新抽出嫩芽的杨柳,随风摇曳,像是在和往来的行人打着招呼。而相伴而来的雪花,又像一个个淘气的孩子,把自己六菱形花瓣的晶莹体态一层一层地铺满柳梢,他们似乎已经把柳树姑娘嫩绿色的头发当成了秋千,荡来荡去,直到玩累了,才变成一颗颗大大的“汗珠”依次滚落到地面,却又“倏”地一下没了踪影。你看,大地渐渐改变了颜色,城市的建筑变得朦胧,乡村的田野变得深远,人们的衣着变得鲜亮。这飘飘洒洒的雪花,正跳着舞,与城市和乡村,山川和河流,行人和大地诉说着不舍的别离……春天真的`开始了吗?

我站在这飘雪的清晨,感受着冬天的远去和春天的来临。雪与雨相遇的日子里,春天开始为人们绘制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春风染红了花朵,花朵在微笑;春风吹绿了小草,小草在点头;春风描青了山峰,山峰更加威严屹立。一望无垠的麦田里,碧绿的麦苗从田里探出头来,微风吹过,麦田里荡起绿色的波浪,沙沙作响。池塘里,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岸边的青蛙“呱呱”叫着,鸭子钻进水里,不一会儿就衔起一条鱼来,拍打着翅膀,兴奋地准备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勤劳的农民开始了新的耕耘,忙碌的人们开始了新的计划……世间万物,一派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的确开始了!

篇13:小学借景抒情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788?—858),字用晦,一字仲晦,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后移家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丁卯涧,后人因此称“许丁卯”。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历任当涂、太平县令,虞部员外郎,监察御史,润州司马,郢、睦二州刺史等职。其诗以怀古、田园诗为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但多有消极退隐的思想。在艺术上以偶对圆稳、诗律纯熟著称。一生不作古体,专攻律绝,以五律、七律为多。当时颇为杜牧、韦庄等人所推重。

此诗题目,一作《咸阳城东楼》。“咸阳城”,秦时京城,今陕西咸阳市。“眺(tiào跳)”,从高处往远处看。

这首诗作于宣宗大中三年(849),时许浑在监察御史任上。

首联直破题面,起得陡峭,气势雄浑。一“愁”字开启全篇。“一”与“万”对举,数字之悬殊,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惹人深思。为什么诗人一上高楼,就生万里愁思呢?对句“蒹葭杨柳似汀洲”,似乎露出了端倪:原来诗人看到这里的芦苇和杨柳,很像故乡江南的汀洲。“蒹葭(jiān jiā兼加)”,芦苇一类的草。《诗·秦·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汀洲”,水中的小洲。以上二句写诗人在异地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惹起乡思,似乎点出了“愁”字的内涵。但从下面的景物描写看,诗人的愁怀,并非“乡思”二字所能概括的。

颔联仍写“望”中所见所感。以自然景物变化之急剧,进一层点出“愁”之由来。“溪云”二句,作者自注:“南近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西对慈福寺。”所以,这里的“阁”即指慈福寺。“溪”,即磻溪。此二句绘声绘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是广为传诵的名联。但此联除写景真切生动外,还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这意义还会随时间之变异和鉴赏者心境之不同,自有层出不穷的新内容。而就当时的政治背景和诗人的心情看,当和朝廷的政治斗争有关。大中年间,党争激烈,国事堪忧。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物,不是很像晚唐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吗?诗人当时身为监察御史,对此当感受尤深。因此,这才是诗人“愁”之主要所在。

但是,山雨欲来,只是“引而不发”,这里鸟飞蝉鸣,仍旧神情自若。颈联,诗人以悠闲的笔调写出了暴风雨前的自然景观。“芜”,丛生的草。颜延年《秋胡诗》:“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注:“《尔雅》曰:‘芜,草也。’”“秦苑”,秦始皇时修建的园林。“汉宫”,汉时宫殿。《旧唐书·地理志一》:“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隋开皇二年,自汉长安故城东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师也。”“禁苑,在皇城北……西连故长安城,南连京城,北枕渭水。苑内离宫、亭、观二十四所。汉长安故城东西十三里,亦隶入苑中。”这就是说咸阳故城,也属于唐朝长安的一部分。因此,诗人描写咸阳秦汉宫苑之荒芜,便寓含着对唐朝国势衰微之感慨。特别是诗中的“夕”、“秋”二字,更给人以衰飒之感。这联诗对仗工稳,似无懈可击,但“秦苑”与“汉宫”,实乃同一去处,又“秦苑夕”与“日沉阁”也嫌重复,故这一联有人指责为“合掌”。如果从对仗的分类看,此联属于“正对”,并非最佳选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许浑此联语意虽有重复,但还不算合掌的典型例句。不过,在《柳集》中都有不少近似合掌的诗句。这正如纪昀评《文心雕龙》所说:“《丁卯》、《浣花》诗格之卑,只为正对多也。”但是,有人因此说这一联是“凑句”,“三、四两句写景,这两句也是写景,但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仿佛各自独立地站在那里,各说各的,互不相关,使整首诗的完整性都受到破坏。”其实,此联与上联从表层意义上看,似乎各自独立,并不相关,但从深层意义看,却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上一联是诗人仰望天际所见之征候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诗人俯视地面所见之景物,但或仰视或俯视,都从一“眺”字生出。而从其含义看,上联以风雨将来临,暗示唐王朝覆亡前之危势;下联则以日薄西山、秋叶瓢零,象征唐帝国之末日。所以二者是紧密相关的,并非毫无联系。

尾联是诗人抒发感慨,也紧扣首联中的“愁”字。“当事”,即秦、汉之事。“故国”,指秦、汉故都,即咸阳。“东来”,意谓渭水从西流向咸阳,又继续朝东流去。在这一联诗中,出句以“莫问”二字提起,引人深思,诗人的无限兴衰之感,尽在不言中;对句则以依旧东流之渭水,似答非答,其悠悠之余意,颇耐人寻味:从地域上看,渭水自西而东,流过高山、平原。汀洲……源远流长,以应“万里”;从空间上看,在它周围上有高楼,下有草木,近有秦苑汉宫,远有夕阳渭水……以应“眺”字;从时间上看,自古至今,思接千载,以应“当年事”。这不仅使诗意前后衔接,回环往复,而且婉转含蓄,余味无穷。

篇14:谈谈诗歌鉴赏之借景抒情

先说意象,意象是包含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像我们学过的诗歌《再别康桥》中的“金柳”“青荇”“潭水”,《雨巷》中的“雨巷”“丁香”,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冷雨”等。它们没有进入作者视野之前,都是客观事物,没有情感,而进入作者视野之后,便成为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寄托,这就是意象。古诗词中一些意象的代表意义是固定的,如“夕阳”,它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它来抒发念古、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图”等诗句就是如此。又比方说梧桐,它代表着凄凉、悲伤、愁苦。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都是一种悲苦心情的写照。因此,读懂诗歌先要把握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再说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由一连串的意象组成。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意象选择只是第一步,把意象连串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氛围来表情达意,就是意境。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凄美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而成,它们连缀在一起勾画出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在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借景抒情的两种表达方式。借景抒情中的景与情往往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关系即正相关与负相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与以景衬情两种模式。每种模式在答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举例说明。

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黄花”“西风”“雁”,这些是古诗词中描写秋景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天就是一幅肃杀的景色,它不像春天万象更新,不像夏天生机勃勃,也不像冬天纯白无瑕,秋天是“天凉未寒”的季节,似凉非凉,似冷非冷,这种感觉最是恼人,所以一般文人都用秋景营造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表现一种或痛苦或压抑的感情。此时莺莺和张生刚刚新婚,本来应该开始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结果却因崔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迫使张生新婚第二天就要去赴京赶考,就这样新婚燕尔面临分别,心中的无奈、痛苦不言而喻,因而此景正应此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离别的无奈通过凄清的景物全然表现出来。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这些意象组成的幽寂冷清的氛围中,客子又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种羁旅的孤寂袭上心头;而同时,又从这清寥幽美的风物中,领略到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因此我们在赏析此类诗歌时应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模式,即作者用怎样的景物(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 以景衬情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此处出现的意象是“春风”“花”“月”“车”“马”,通过它们描绘出一幅春暖花开、热闹繁庶的图景,然而引导全诗情感的却是“恨”,此情与此景全然无关,绝不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景情切合,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根据词的内容我们知道这是李煜在被浮后作为阶下囚的他晚来入梦,梦到当年为人君时的幸福生活,用现实与梦里生活的差异来凸显如今的没落,所以梦中景物描写愈是美好,面对现实的心理落差愈大,愈能表现作者的“恨”。在修辞学上,这是一种反衬的修辞方式,在抒情方式上,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表情手段。因此同学们在答此类题时应遵照“何景渲染何种气氛,衬托何种情感”的答题模式作答。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每次创作都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简单附会,字字句句、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作者情感的描述,而这种情感很少有人能像李白那样从胸中喷薄而出,而是含蓄地假借他物表现出来。因此咏诵诗歌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读出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意境与情感寄托。

篇15:借景抒情作文

回头展望,生活和学习了6年的校园是多么的温馨。仿佛往日的嬉戏,打闹,哭泣,都如同昨日的天真活泼与无知,就在这样的昨日与今天中品味了6个春夏秋冬。记得当初站在花坛甬道上认真的学习着间操,每次的运动会我都只是最后一名,在足球赛里拼命的为运发动们助威……一切的美好的回忆都来自我的母校,来自这熟悉的操场。而今天在这个多雨的季节里,将挥手告别这个里。

在这6年里我有规律的换了3位老师。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女孩,在梁老师的辅助下我已经融入到了这个群体。而在我贪玩,不上进的时候,迟老师给教诲我是我变得更加优秀,我顺利的从疯丫头,变成听老师话,勤奋学习的少先队员,也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一步步踏上了班长的职位。

而当我骄傲自满的时候,杨老师给我敲了一个响钟。使从自我满足中醒来,不再骄傲。我没有在最关键的一刻失足。题海,书山已不再成为我的障碍。

在我得意的时候老师一次次的打击我,这一次次的打击培养了我不服输的性格,我也开始变得更加坚韧。已经习惯了看书,写作,考试;离开了书,我会低落,不会写作我变得彷徨。可能这就是这几年奋斗的成绩,我现在可以自信的交上考试卷,和其他同学说我是杨老师的学生,而且杨老师也可以骄傲的对别人,6-1班的学生也不逊色。而如今我们面临离别之时,两位老师却先离开了我,特别是迟老师让我一直留恋,至于杨老师他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我只要来到这里我就可以看见他。

雨一直下着,离别的日子是那么的漫长。淅淅沥沥的小雨湿润着大地,也湿润了我的双眼……

在这雨季里我哭泣着,为了离别而哭泣,因为在这个大群体里,您是我最好的知心朋友,您永远都会保守着我们共同的秘密,您永远都是暗夜中的灯塔,在我迷惘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而且只有您永远都会默默的支持者我!在您的支持下就算风雨覆盖我也不怕重来。

人无完人,是的我也是个平凡的人,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才是成人,成功的基本……

所以我每天学会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了不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待与关怀,我每天都努力着,当我用友谊的成绩来回报大家的时候我从他们的脸上看到了慈爱的笑容……

在这片土地上我还有一群依依不舍的同学们,虽然我们之间有过摩擦和猜疑,但是在这离别之际,最伤心的还是我们,没有经过锤炼的不能称作友谊;在摩擦中认识大家,在猜疑中了解大家。我们能够彼此沟通,建立了友谊的桥梁。对于这些时间是最有力的证明。只有6年这么长的时间的验证,才能体现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爱着对方,只不过都不善于表达,而以另一种方式吵架,因为我们互相在乎对方,所以才会吵得如此轰轰烈烈,因为我们互相在乎对方,所以吵架后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提着对方。这样美好,天真,烂漫只有我们这个群体才能够表现出来。即使现在要分别,也依旧不忘6年友谊。

我们在雨中离别,雨水洗净了我们的心!洗净了一切的不愉快!却保存下来了,最逼真地眼泪,每个人的真情,在雨中纵情的挥洒。我们不再惧怕因流泪而被讥笑,因为在雨水中的我们永远最愉悦!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是呀,我默默的来到了这里,而今天我也在朦胧的雨天离开这。虽然我没有带走任何一片云彩,但是我却留下了一段最值得珍藏的回忆。

最后挥挥手,虽然这里没有我的花季雨季,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新鲜与惊奇。但这里是我的童年痕迹,我的天真只属于这里。我记忆的萌芽发自这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是今天的花朵,也将成为明天春泥。

上一篇: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公开课)下一篇:保险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