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4-07-07

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精选6篇)

篇1: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近两年来,我们辛兴数学组高度重视课改理论学习,尤其今年我校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心校关于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的相关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更加深入的学习有关课改的教学理论,研讨《新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评析成功案例,观看课堂教学实录„„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下面我将学校数学科在有关课改方面的工作作简单概述:

一、在领导的缜密组织下,数学教师积极做课改的有效执行者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要避免目标单

一、过程僵化、方法机械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努力做到: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在平日学习中,大胆联系实际,使用生活素材,把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与数学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让学生收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用于数学课的探究学习,便于学生接收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赛课,积极推进“345高效课堂”学习模式。

将各授课教师分组进行赛课,具体组织过程分以下几步:

首先,开学初,每学科按一定顺序进行公开课示范,展示自己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解与认识,校领导参与听课,大家热情高涨,课堂一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每位教师自愿选择授课内容,本着“自主”的原则在规定的周期内选择授课课题、授课时间与节次、授课班级。

其次,我们第一轮公开课结束,进行第二轮的赛课。除授课教师外的同科教师必须参与听课,授课教师成绩的得出也不是由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说了算,而是由同科其他教师和参与听课的其他科教师进行无记名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所得平均分即为授课教师最终得分。今年诸城市课改先进个人,我们学校的就是按照赛课成绩评选出的。再次,我们应用周六教研活动的时间,对授课教师的课进行评价,各位教师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互相学习,提出问题探究解决,切实把每节课的问题剖析出来,每位授课教师都虚心地听取、记录自己的问题,并体会、总结,落实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之中,真正使“赛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通过组织的“赛课”,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赛出了实效,我们的教学思路清晰了,视野开阔了,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学生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

三、通过教研活动,使我们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赛课过程中各教师准备充分,体现了教师们的课改热情和重视程度。特别是导学案的编写:虽然课前延伸与课后提升没有具体的体现在纸面上,但总的来说一句话:细致认真,质量高,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发展。如九年级教师刘老师的课,教材挖掘细致深入,导学稿编写合理,有梯度,便于学生知识的接收。在课堂中都能使用新课改模式,教学环节设计恰当,学生活动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教学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如七年级教师殷老师的课内容讲解充满了激情,加之教师善于鼓动学生,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效果好。

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前延伸案的适度性与适量性,课前延伸这一环节应该在课内完成,还是在课前完成课前延伸案难度是否恰当,设计问题的量多少?课前延伸这一环节到底应放在课前、课内,老师们想法不一。

2课内探究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巩固检测反馈落实不好,并且形式单一。

四、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使我们明确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课堂改革的研究探索

1、奖惩制度明确上墙,继续实行小组绑定评价。

虽然我们想过很多办法,但学生的参与度仍不高。所以我以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一定要配以相应的奖惩制度并且严格执行。课堂上可以利用报道站、评比台等形式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当然奖惩制度最好一段时间一更新,以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热情。

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划分为适当的几组,每大组内再按好中差不同程度给学生编排序号,并确立帮扶小对子,实现学习任务的细化、监督和及时反馈。课前预习效果检测、课内探究展示、反馈各个环节紧密联结,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小组的绑定评价有利于待优生、潜能生的提高。展示环节我们将采用小展示,学生在本小组内进行小展示,通过讲解目题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树立自信为下一步的更好的展示自己打好基础。

2、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搞好课改研究,组织说课,赛课等活动。

集体备课能充分展示集体的智慧。对于教材的合理使用,大家集思广益,每次备课都有一位主设教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其他老师针对这位教师的备课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拿出自己一些好的做法与大家分享,彼此各取所需,互相取长补短。学案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这种备课方式能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3、做好学生的课前延伸的预习指导与课内探究的点拨指导。

要实现课堂的高效,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预习阶段要充分体现,要指导学生预习什么以及怎样预习,将知识问题化,引导学生思考。

在课内我们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它与教师将疑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的汇总和点拨是一致的。点拨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化;通过引导比较,促进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刻化;通过加强知识整合,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老师注重归纳总结,能使学生学会反思与联想。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研究,加强学习,扬长避短,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再上一个新层次!

4、继续开放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教学模式,落实面向全体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偏心,全心全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要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

要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思维品质,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充满智慧挑战的生命经历。

当然,我们知道高效课堂改革不是对某种模式的照搬照抄,下一步我将继续经过实践摸索,结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和校情,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模式。

篇2: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阅读教学课模式

三步:一课前预习:教师编写预习学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堂阅读教学的内容,发现新问题,提出预习疑惑,搜集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二、课内探究:

四环节:

1、自主学习:主要任务是积累字词,文学常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理

自己的认识和疑问。

2、合作探究:针对课文设计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组内一对一或小

组集体交流。交流必须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3、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学习交流和展示的情况,针对学习中的难点,对学

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

4、巩固检测:联系实际,对本课阅读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进行适当归纳,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检测。

三、课外拓展:联系课文内容,体裁,写作方法等方面选取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弄错拓视野,提升阅读水平。

专题复习课的基本模式

一课前准备:教师提前通告学生复习的专题,学生根据专题内容提前准备,疏理知识,搜集相关内容。

二、课内复习探究:

1、自主复习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并采取措施让学生牢固掌握。应特别注意复习的知识点一定要明确具体,教师可进行适当点拨或强调,应把时间还给学生。

2、合作交流: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可以互相检查基础知识,交流写作技工巧,方法等。

3、展示复习收获:让学生代表起来就复习的专题展示自我的收获。

4、拓展训练,巩固检测:要求结合本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或能力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好训练题目,习题一定要精选,要把握好难度,以中档题的设计为主。

5、反馈矫正:根据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重点地点评,切忌面面俱到。

三、课后提升: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设计一定的变式训练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训练,提升水平。

试卷讲评课的基本模式

一、课前学生自我纠错:要求强调学生不仅仅是改正答案,而是弄明白为什

么错了,要求写出错因。

二、课内探究:

1、同桌或小组讨论纠错:应先要求同桌互相讲解,再不会的进行小组讨论,个人写出错因。教师事先做好统计,做好准备。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做好巡视指导,并进一步做好统计。

2、集中点评:应根据批阅的错题统计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对有关问题

进行错题点评,点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对难度较大或出错较

多的问题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整理。

三、课堂补练、矫正或课后提升:学生根据考试情况作好反思总结,教师根据错

例或重难点问题,设计相应的变式训练,结合学的练习情况及时反馈矫正,二次过关。

写作评改课模式

一、提前明确写作任务,目标,收集问题,做好写作前的准备。

二、写作:

1、学生自主写作(大约30—40分钟)

2、小组内交流。

3、批阅:①教师面批②小组长带领批阅。

4、欣赏优秀文章,并进行修改。

三、编成优秀习作集锦。

专题探究课模式

一、课前准备:课前根据探究专题通过各种方式、各种媒体搜集相关材料勤

或者进行排练准备。

二、课内交流与展示:组内通过交流选出优秀代表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

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后做好总结与反思。根据班内交流展示情况,布置学生进行总结反思,并

篇3:“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诠释

“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开放性。一是模式本身的开放性, 它不是一种时间和结构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 而是一种教学理念, 是一种课堂程式, 也是一种教学要求。二是实施过程的开放性, 教师可以先从其中几个要素入手, 分阶段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 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做法, 不断完善“345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现把“345高效课堂”的具体内涵诠释如下。

一、所谓“3”, 就是教学理念上的“三个突出”

1.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是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人的地位。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要以学定教, 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状况决定教学的进程, 因此, 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让学生因活而动, 让课堂因动而活, 可以采用阅读自学、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板演练习等形式, 以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足请教为活动手段,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二是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课前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备教参, 更要备学生;不但要研究教, 更要研究学。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师讲、教师问”模式转变为“学生学、学生问”模式, 要充当学生学习的“服务员”, 对学生的学习起诱导、引导、指导作用, 放手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由于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要有一定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应对自如。

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 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 我们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作为学习的唯一主角,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由选择性’成为高效课堂的首要标志。”[1]高效课堂需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核心就是分层施教, 基于学情实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 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 突出三维目标

只追求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多数人片面地认为只要考试高分段学生人数多, 那么这个教师所上的课就是高效课堂, 其实不然。“十多年前, 一所省重点中学的一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 但是第二天填志愿时他并没有报物理专业。不管谁去劝他, 他都不愿意再学物理, 更不要说以物理为终身职业。”[2]培养出如此优秀的物理人才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吗?我们要让今天的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至少不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 我们要追求高效, 更要追求长效!

追求三维目标和谐发展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2011年新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修订中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融入到“课程内容”中。目的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追求三维目标和谐发展的高效课堂, 追求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高效课堂。有人担心不把考试成绩作为第一价值去追求, 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我校董事长储有杰先生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 学生素质发展了, 考试成绩肯定会上去。”要求全体教师不仅要教书, 而且更要育人。“不管东西南北风, 抓住素质不放松”,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3. 突出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和根本。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 掌握得越牢固, 相应的技能越熟练, 就越有利于其能力的发展。比如楼房基础越牢, 房子才能起得越高一样。课堂教学中要低起点、密台阶、高要求, 立足于学困生学好, 满足学优生吃饱, 教学内容不能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能超过课本要求, 要遵循各学科知识按学段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南通市教育局为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方法的运用, 创造性地将中考难度比例定为8∶1∶1, 我校据此制定了《海陵中学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指导意见》, 从评价入手, 明确了期中与期末考试各年级、各学科的均分期望值和教考结合的措施, 重在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教学。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培养健康的人格必须从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3]即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方面需要养成的习惯有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巩固习惯三大类。

二、所谓“4”, 就是教学操作上的“四个强化”

1. 强化激情感染

激情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高效课堂需要激情。语言又是激情的外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言不是蜜, 但是可以粘住学生。”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 引导、点拨、启发, 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领悟道理、掌握知识。激昂的语言令人振奋, 形象的语言助人理解, 幽默的语言让人愉悦, 教师的语言表达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我校对教师提出的声音基本要求是:语音标准、语速适中、音量适度、语调和谐、语气亲切。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流畅有节奏、简洁有条理、科学求严谨、生动有激情、幽默不浅薄。教师上课时还可辅以适时、适度的体态语言。

2. 强化授课条理

课堂结构条理清晰, 才能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也因此心情愉悦、兴趣盎然, 课堂才能高效。具体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学目标要清晰, 每节课最多有2~3个知识目标;二是课堂结构要清晰, 每个知识点的引入、新授、巩固, 环环相扣;三是教学思路要清晰, 课堂提问简洁准确, 知识体系清晰明了, 方法点拨深入浅出, 媒体运用恰到好处;四是板书内容要清晰, 板书具有随机性、生成性、过程性等优点, 只要课堂教学存在, 板书就不可能被取代, 板书课前要预设, 要完整、有条理、清晰、简洁, 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板书回顾整节课的内容。

3. 强化启发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在教学中设计课堂提问, 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教学普遍出现一种趋势, 由过去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而且有些问题是缺少思维深度的“假问题”。教学中要对课堂提问进行预设, 所提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启发性、有深度, 可先提出本节课中“框架性的大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再根据教学进程提出一系列“阶梯性的小问题”, 让学生进行具体回答,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生成出学生新的问题。

4. 强化学法点拨

古人云:“予人以鱼, 惠其一时, 授之以渔, 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易错点,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 归纳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贵在点拨。一是注意点拨的时机, “不愤不启, 不启不发”, 只有当学生需要教师帮助时, 教师的点拨才有效;二是注意点拨的方法, 点拨不是讲授, 不能包办代替, 不能越俎代庖, 而是引导与指导, 要把体验和成功留给学生。

三、所谓“5”, 就是课堂结构上的“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可以是整节课的流程, 也可以在知识点之间循环使用, 可以选择其中的环节, 有些环节的顺序也可适当调整, 给教师的教学留出足够的选择空间。

1. 精心导入

课堂需要设置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入新课, 如通过故事、视频、演示实验等手段, 用一些新、奇、趣的现象, 从生活情境中引出问题, 让学生产生求知欲,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像磁铁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精讲示范

高效课堂不应排斥教师讲授。纵观“中国目前被关注的九种课程改革模式”[4], 大多数是限制教师讲授的时间, 有的甚至“不让教师进课堂”, 如果这是为了抑制课堂教学“满堂灌”而采取的短期措施, 那么可以另当别论, 但如果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却值得商榷。“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但是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有需要变革的东西, 也有需要继承的东西。”[5]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对应端是教师指导、独立学习、接受式学习, 它们构成课堂学习方式特征的三维空间, 我们不要轻易否定或取消哪一种学习方式, 而要结合个体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习阶段在学习方式的三维空间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使每节课的效率达到最高。教师讲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一种最直接的、最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时要精讲, 具体做到“四讲, 四不讲”。“四讲”指的是教师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易错点。要讲得深入浅出, 学生的学习有时是从模仿开始的, 这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四不讲”指的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能问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3. 质疑消化

课堂教学中要有让学生质疑的过程, 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做到课课清、堂堂清。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 也可以向同学提问。在班级内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我校从2000年就开始实施“124小组学习”模式, 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组织能力等, 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7个人一个小组, 采取“1人带2人、2人带4人”的方法, 将全班学生组编成一个自主管理网络, 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 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 教师通过对小组的管理指导和激励评价, 提高小组整体合作的学习效果, 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效率。

4. 归纳小结

现行课堂有的因时间紧张而草草收兵, 有的甚至没有归纳小结。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往往不是很规范、很系统, 必须通过归纳小结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体现知识和方法的规范性、系统性与规律性。归纳小结可以由教师归纳, 也可以由学生概括。归纳小结时, 要让所学习的内容进入学生的“知识架”, 并有序排放, 做到取用自如, 要让学生回忆和品味所用的思想方法, 遇到新的情境或问题时, 会灵活运用。

5. 迁移练习

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式不同, 其收效也会显著不同, 看一遍收获10%, 听一遍收获20%, 说一遍收获70%, 做一遍收获90%。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 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使课堂的知识消化、内化。同时, 练习还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高效课堂离不开集体备课, 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打磨的导学案就是集体备课的产物。精心设计题组和变式练习可以减少学生对题目情境思考和领悟的时间, 也便于识别相似题型的易错点, 提高迁移练习效率。

“345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实施三年多以来,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近年来, 南通市中考改革实行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 我校连续三年取得总的平均分、高分段人数第一的好成绩。学校年年被评为海安县教育教学质量优等学校, 先后获得“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级中学”“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银牌学校”“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优秀民办学校”等十多项荣誉。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

[2]冯卫东.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2008.

[4]中国目前被关注的九种课改模式[EB/OL]. (2011-04-28) .http://www.km14z.net/blog/u/.

篇4:探索“345高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345高效课堂”模式 三知 四学 五问题

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与选择,必须紧密围绕课改要求以及外在教育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不断的课堂实践和调整的过程中,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345高效课堂”模式。本文将对其具体内容和操作方法进行论述。

一、“345高效课堂”模式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课堂作为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效益的高低与最终学生接受知识并加以运用效果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没有深入教学本质的课堂形式,没有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教学策略改革和与时俱进的调整行为,就不存在有效课堂。所谓教学过程也难免流于形式,难以生成价值。因此,出于规范办学,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需求,传统教育行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理解和学习知识的传授过程入手,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去思考和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课堂模式。

鉴于此,笔者在近年传统“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知四学五问题”的模式。该模式一来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的状况,二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师的授课观念,逐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优化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345高效课堂”模式的主要内容

笔者在本文中所要论述的“345高效课堂”有别于传统概念中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之说,而是指“三知四学五问题”。其中,“三知”指的是感知、探知和拓知;“四学”指的是自学、互学、帮学和导学;“五问题”指的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虽说不同学科对于知识把握和传授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不同课程对于知识生成环节以及教学问题内化和解决的过程却是共性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共性,“345高效课堂”模式才有实现和推广的可能。

(一)三知

1.感知

(1)感知的概念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感知是一种通过人体感官接受知识、接受信息的过程,它既是客观信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形成的直观性反映,也是一种通过主体感觉对存在状态及形式进行描述的能力与过程。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感知

客观存在或既定的知识内容都需要感知。

(3)怎样去感知

为了使感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感知或者学生自主感知时,首先应保障自身拥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保障感知材料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其次应拥有积极的观察态度,以积极的思维去感知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在感知事物之前,应具备充分的知识准备,保证对事物的一般了解。

2.探知

(1)探知的概念

探知即探索事物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和潜在逻辑,探究现象生成的原因以及探索问题潜在逻辑关系的行为。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知

就课堂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探知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现象类、问题类。

(3)怎样探知

首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构建情趣化课堂等方式,引发学生愿意探知、主动探知的心理;其次,当学生产生探知心理时,教师应对其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采用任务实践式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自觉的探究;最后,在学生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知,发现新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在有所收获的过程中,更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以便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所调整和改进。

3.拓知

(1)拓知的概念

所谓拓知,指的是对原有知识结构、体系和内容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延伸,也是对原有知识的加深和升华。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拓知

由于课堂教学知识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凡是处在这种关系网络中的知识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一方面便于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其原有的知识容量。

(3)怎样去拓知

加强和引导学生的拓知能力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角度来展开。首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前预习,让学生在主动接触新知识和感受新内容的过程中,率先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其次,教师积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与交流,拓展课堂教学知识生成的渠道;最后,课后在学生完成知识学习,补充知识内容和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拓展。

(二)四学

1.自学

(1)自学的概念

自学指的是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和引导的环境下,自主进行知识学习,掌握某种技能的过程与状态。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自学

概念类、记忆类知识,教材当中的案例等,都可以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来进行。

(3)怎样去自学

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学的引导和要求,主要从课前和课堂两个方面来体现。课前是教学的预习阶段,要让学生对课堂上将要涉及的内容、需要记忆的部分以及教材案例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感知知识接收中的困难,以便在后期寻求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而课堂上的自学过程,也就是教师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理解和自主消化,系统整理和归纳的过程。

2.互学

(1)互学的概念

互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指的是在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学生,互相汲取对方的知识学习方法和知识内容。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互学

需要以表达、口述的方式展开记忆的知识内容都可以以互学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3)怎样去互学

互学的前提是学生彼此之间都愿意分享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于知识表达的距离感和恐惧感,然后要让学生在共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表达内心所想的过程中达成互学的目的。

3.帮学

(1)帮学的概念

帮学与互学的概念类似,指的是在展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对方给予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帮助的学习模式。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帮学

帮学的前提是帮学与被帮学者之间存在对知识接受程度上的差异,主要指的是一方接受程度较之另一方存在较大差距的知识内容。

(3)怎样去帮学

在帮学过程中除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外,教师也要有效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对问题进行反思,实现对知识拓展的过程。

4.导学

(1)导学的概念

导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从旁进行引导辅助的教学方式。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导学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理解和接受上有一定难度的部分知识,需要教师介入,展开导学。

(3)怎样去导学

在进行导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生面对问题和生成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直接点破问题和告之解决方法,而是引导其形成自主解题的思路。

(三)五问题

1.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的概念

指的是在展开具体的课程前自主设疑的过程,尝试将不同层面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问题的策略。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提出问题

凡是教材当中已经形成的,拥有固定知识模块部分的内容都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设问和提问的过程中,反思知识的生成过程。

(3)怎样去提出问题

主动对知识进行“问题”包装,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的兴趣,间接提升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有气势、开放性、情境性的设问,更会激发学生接下来主动探知问题的动力和兴趣。

2.分析问题

(1)分析问题的概念

所谓的分析问题,就是学生在未曾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尝试着对问题进行揣摩和解决的过程。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分析问题

可以进行问题分析的知识,也就是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的内容。

(3)怎样去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有效设置解题的台阶,让学生在清晰的层次感觉中,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走出思维的困境。

3.探究问题

(1)探究问题的概念

指的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探索挖掘出个人在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问题

需要学生进行探知的内容与知识,是与学生基本认知和固有知识储备之间具有较强贴近性,即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还具有部分疑问的知识内容。

(3)怎样去探究问题

在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介入,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教师在这其中需要把握“三不讲”原则——不会的、已经学会的、通过自学能够学会的,都不需要讲。

4.生成问题

(1)生成问题的概念

学生发现自身学习知识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时,通过有效方式将问题提出,将个性问题生成为共性问题的过程。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生成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后仍然无法理解或完全消化的知识内容就是要生成的问题。

(3)怎样去生成问题

首先,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提问,无论是表达能力欠佳还是学习状态较为优秀的学生,都有提问的权利。其次,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引领和鼓励学生提问。最后,帮助学生掌握生成问题的方法,让其对问题的把握程度精准而到位。

5.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的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将教学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疑难解答,总结解题规律,点拨学习思路和方法的过程。

(2)什么样的知识需要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漏点。

(3)怎样去解决问题

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解决发展区内的问题后,针对学生所普遍生成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帮助学生规划思路,确立解决问题的方向,并有效展开与既定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构筑稳定的知识学习网络。

三、“345高效课堂”模式的效能

“三知四学五问题”并不是教学模式当中的三个流程或三个阶段。换言之,其彼此之间并不独立。相反,还存在相互协作、相互生成的关联性。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传统知识生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以采用的方法、举措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与阐释,对于学生巩固学习基础,寻求学习帮助,攻破学习难点等,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总而言之,“345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课堂内知识单向流动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有关信息认知、知识学习以及发现和探索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想中的高效课堂必然是教师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思维,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更为有效地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拓展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齐营营,刘先志.“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05):121.

[2]吉临荣,钱文波.“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诠释[J].基础教育研究,2014(14):26-28.

[3]牟元忠,孙德兵,冯希莲.新课改下“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05):86.

篇5: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345优质高效课堂”的总体构架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一、三步:

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学生预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即预习的目标、时间、内容要求、预习方式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

二、四环节:

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三、五课型:

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训练。

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

2.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

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

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有效训练。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五课型的设计要求

各个学科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设计五种不同的课型,在各种课型的流程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拓展三个步骤,同时在课内探究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要在按照“三步四环节”的相关要求设计每一种课型。

三步:1.课前准备(预习)2.课上探究3.课后延伸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分为三部分:

一是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有关概念,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

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

三是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活动。

2.课上探究

环节1:自主学习

环节2:合作交流

环节3:精讲点拨

环节4:有效训练

环节1:自主学习

学生预习前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即预习的目标、时间、内容要求、预习方式等。

(一)预习探究概念与性质

1.学生先独立预习课本(或学案),遇到问题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到其他组讨论解

决。

2.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通过预习发现或探究问题的所在,可以借助图形或实际例子,归纳总结出概念以及性质等。

(二)巩固与运用概念,以夯实双基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选择、填空或叙述等方式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两两相互检查,错的组内同学帮助解决。

环节2:合作交流

(一)小组交流

组内每个成员把总结出的概念或结论写出来,两两对照各自所列,仅保留相同的,或两人认为最恰当的,然后组内两对同学再同上进行,把所得结论进一步归纳。

(二)组际交流(班内展示)

1.各组把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或特征,派中心发言人在班内交流展示,其他组进行补充完善。

2.教师根据本节内容实际选出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巩固运用,并且拓宽拔高。

环节3:精讲点拨

对于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引导、点拨,进行拓展与变化,要在课堂中引起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精讲点拨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学生讲,是一个归纳、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对于课堂中的重点习题,要研讨解法与思维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题目进行变式训练与归类比较。

环节4:有效训练

有效训练的目的是夯实双基,及时巩固运用所学概念或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确保目标达成。设计训练题时要做到:

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②训练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

③训练设计要注意疑点、难点和易错点。

④题目要有代表性和可拓展性。

适时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与提升,是教学落实的重要部分。小结要根据课的情况适时安排。对于概念课的总结,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做。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要教给他们怎样总结,总结什么?如:教给他们要总结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这些收获包含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总结,解题方法、技巧的运用,今后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3.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分层次的课后作业。作业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要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二是安排必要的复习巩固。

篇6:345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2009年潍坊暑期教师培训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精品课堂”,创建“品牌学科”,建设“名师团队”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的研究为核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造、完善“三步四环节五课型”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345优质高效课堂”内涵概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人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总抓手。潍坊市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将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重要突破口,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所谓“三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三个步骤。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五课型是指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基本课型。高中语文学科为文本新授课、复习训练课、检测讲评课、作文修改课、话题探究课。

二、“345优质高效课堂”提出的背景

(一)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促进了课改的步伐。

随着我市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查找,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学导入无悬念,无疑惑,无问题,无情境,简单直接,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新旧知识衔接与铺垫,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老师以“讲”得好为最大满足,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说的过程和写的过程,多是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非常简单,要么是事实性的问题,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是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追求上关注形式互动,追求表面上的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而忽视活动的效益和及时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

5、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由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了解和研究得不够深入全面,作业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练习和整齐划一的作业多,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少。

6、课型研究少,课堂效率低。不少教师由于受规范办学行为之前的惯性影响,不少教师缺乏课型意识和优化教学流程意识,寄希望于“广种薄收”,把新知探索、巩固复习、检测讲评、阅读欣赏等课型上成一个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但是随着课堂授课时间的减少,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7、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学生自主修习时间已大大增多,自主修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仅仅依靠题海战术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关注学生自主时间,关注自主修习的方法和效率,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

8、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法,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

而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二)已有的教学经验助推了课堂教学改革

自2001年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2006年3月以来,结合新课程需要和我市具体实际,潍坊教科院提出了在小学、初中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我市小学、初中的新课程实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几年来,全市各小学、初中学校积极实践“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使得两个学段的课堂教学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为新课程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小学、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潍坊教科院结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在部分县市的高中学校积极实践“自主课堂”“合作课堂”“高效课堂”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普通高中“自主合作、优质高效” 课堂教学流程,并于2008年4月在潍坊一中召开了各个学科的展示与推介会,在全市推开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高潮,各普通高中学校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诸城繁华中学“211”教学模式,高密一中“三段教学法”等。

三、推行“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要求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主,轻负担重实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课堂。

(二)重要性

规范办学行为催生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我省规范办学行为后,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传统的一讲到底,教师包办一切的课堂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那种“领导靠上,学生拼上,教师豁上”的高耗低效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了减少讲与听、增加说和做,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剔除课堂假问题等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三讲三不讲、作业三布置三不布置等基本原则,市教科院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抢占了新形势下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高点。近几年的高考成绩足以说明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巨大成效。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

明确“学案导学” 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其显著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舞台。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教学、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学案导学”不仅是教法改革,更重要的是学法改革。

1、“学案导学”遵循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学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模式。

2、“教案”改“学案”,促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3、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学案导学”,有助于转变学习习惯,改革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老师灌输,等待老师作结论、给答案,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求答疑,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等待心理、信赖习惯得到克服,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步养成。“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4、要理清学案组成的要素及导学的大致模式。

①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

②导学的大致模式:

A.学法点拨——筛选信息示例——问题探究——迁移拓展

B.学法建议——释疑解难——典型题例——知识训练

C.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D.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练习

E.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优——作业

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可视不同的课型结构有所变化。

5、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一是要分学科组织学案导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是要组织教师结合实际总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做法,开展教学论文评选,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三是要组织教师从自己的“学案”中选出优秀“学案”,从成功案例中选出优秀案例,参与全区评比,帮助教师学会研究方法──教学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45优质高效课堂”中的345是指“三步四环节五课型”

1.三步:是指“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训练”三个步骤。

(1)课前预习:解决什么时间预习?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怎样设计预习学案?通过什么方法、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等等。

(2)课内探究:要体现“三讲三不讲”;要搞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明确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进行问题点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总结环节如何设计?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拓展提升等。

(3)课后训练: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要多布置发散思维性、发展提高性和迁移应用性的作业;要适当控制作业的数量。2.四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要研究好设置各个环节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3.五课型:每个学科结合各自学科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五个课型(每个学科的功能和名称不同)。如:①新知探索课;②习题训练课;③检测点评课;④阅读写作课;⑤实验探究课。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1.课前、课内、课后“三步”要求与关系

(1)课前预习。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的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基础性。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②适度性。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③适量性。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坚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2)课内探究。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给老师;针对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解难答疑,升华提高;教师精心设计随堂检测题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当堂达标情况。

(3)课后训练。精选习题,或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拓展提高。2.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准确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4)有效训练。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五课型的设计要求

各个学科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设计五种不同的课型,在各种课型的流程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拓展三个步骤,同时在课内探究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要在按照“三步四环节”的相关要求设计每一种课型。

教学原则及教学流程

一、具有潍坊特色的教学原则与教学要求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从专业角度来讲,高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即所谓以学定教。

新课程要求:在整个的课程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老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绝对权威,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新的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而“先学后教”观念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学生角度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途径。而在课堂中采用“先学后教”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因此,贯彻“先学后教”理念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客观需要。

所谓“先学”,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的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

可见,“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所谓“后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有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后教”之“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2.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新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第一个“讲”,其中的重点指的是对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与以前联系不大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在新授课中体现得较多,但我们不要理解成,只要是新授课,就一讲到底。在练习巩固时,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形成认知结构,或者在讲课过程中,设计有关问题,给予学生时间,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第二个“讲”,对于大部分同学不会的问题,就是难点。在习题课和复习课上较常见,由于不会的同学很多,教师不可能一一给予解答,这就应该在课堂上集体讲解,通过知识传授形成技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三个“讲”。易错、易混、易漏点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往往三令五申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往往在测试检测时,容易暴露出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第一个“不讲”,好理解,学生已经会了,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再说也是浪费时间。第二个“不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内容经过教师的加工,转化为“导学案”,学生按照“导学案”这样的“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基本上能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这样通过 “先学”已经掌握了的内容,再讲只能是“费力不讨好”。第三个“不讲”,有一些内容,虽然没有超纲,但是由于太偏,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讲。

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的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布置“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它能从客观上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业”还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特定教学情况,收集反馈信息,进而指导下一步教学活动。

不布置重复性作业。有的教师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能力也越高,从而导致已做过的作业再次布置,有的甚至反复做了几遍。其实,当前,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和科学探究的过程,要本着精心设计题型,变换灵活方式,减轻学生负担的原则来布置作业。

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有的教师处罚学生的拿手方式就是抄写课本知识点或做习题,这些简单粗暴,近似变相体罚的做法,在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这是与我们布置作业的初衷是相悖而驰的。

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不少教师认为,作业的难度高一些,练多了学生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却不知如果作业的难度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准和理解能力,学生就无法理解、难以完成,这样只会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那么,我们应该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我们提倡的“三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在适当布置常规性书面作业之外,作业更要呈现出多样性、变化性的特点。每次作业要有变化,且按照作业形式的不同,也不必要求统一和所谓的按时完成。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及各学科知识整合运用等,我们可以更多地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境,设计能够体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问题,来达到启迪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性作业正好符合于上述要素,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把生活问题转化为学习问题,用学科知识的眼光来看生活问题,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有谚语说:“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教师要善于把学习过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学生已有的体验结合起来,让所学习的知识成为解决自身、社会问题的有用的东西,突出教学的有用性和有效性。

4.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纠正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转化、输出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信息相互反馈联系在一起的信息通道的闭合回路。教学反绩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切机会和手段,取得学生学习的全面(认知、情感、技能三个领域)信息,及时分析、判断、加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矫正补救的过程。可见,没有信息反馈,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师就不能对教学系统有效地进行控制,就会用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盲目进行教学,从而造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低下。在每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提供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地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加强巡视直接批阅试卷,了解学生答题的隋况,或者在学生完成试卷之后,教师指导学生相互之间批阅,统计不同层次学生掌握情况,采取措施及时补救。正确地把握信息反馈,是教师有效地调节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5.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剔除假问题: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合理的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可以以教材中的内容创设,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智力得到新的发展。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使传递的信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促进师生双方的和谐统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是课堂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吸引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现由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向发现式探究学习方式转变,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学习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要求“生活问题情境化”。

所谓“假问题”,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对给于学生信息负面影响的过于简单的问题、空虚空泛的问题、虚假错误的问题、无聊搞笑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无益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无益于学生的成长。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老师为了体现互动,活跃气氛,随心所欲地设计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甚至只是为了取悦于学生、迎合于学生的“问题”,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实则浅显无聊,毫无意义的课堂。这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必须克服的。

6.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和环节。这些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整堂课老师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甚至常常出现一些脱离了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余的教学环节,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从另一个面来说,学习天天发生在课堂里,仅仅靠考试、训练课抓落实是不够的,必须在每一堂课中把教学目标落实到底。教师不仅要注重反馈和检测,更要注重检测后学生的纠正和和落实。

在高效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学生接轨,多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梯度,多让学生参与并表达见解。这样,学生才敢于展现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知性个性、放飞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课堂上教学环节不要太碎,要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每堂课最好不要超过10个教学环节,如果一节课超过了10个教学环节,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环节过多,会束缚学生,使学生一直跟着老师的思维跑,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7.归纳总结环节: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往往使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不是非常系统,增加归纳与总结环节,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体现知识、方法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如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演板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练,然后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已见,找出错误,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并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再如在课后引领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主干网络等就可以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形成系统的框架,达到运用知识时上挂下联、左右逢源的效果。

8.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著不同。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脑电图观察表明,看和听时大脑只有一个兴奋点,而说和做时都有多个兴奋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和充分解放学生,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从中获得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三个轮次复习所体现的24字方针。这是我市多年在复习教学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这三个层次环环相扣,依次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对于有效、高效复习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一轮“全面、系统、扎实、灵活”。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灵活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提升应用能力。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查出所有理解上的障碍,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

第二轮“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第二轮复习要巩固一轮复习的成果,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并加以完善,经一部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形成综合性知识,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彻底掌握基本知识,使各个知识点整体化、有序化、自控化、实用化,便于指导技能操作,进行思维训练。经过解题复习,使记忆率达到95%以上。 第三轮“仿真、内化、迁移、调整”。第三轮主要是通过仿真性的训练,达到知识的内化、迁移的目的,同时调整知识、能力的结构和应考心理。学生用“尝试回忆法”等把前两轮复习过的内容想出来,强化记忆。回忆一旦进行不下去,立即看书或笔记,接续回忆线索。在回忆的基础上,选择一到两套模拟试题,严格按考场要求进行自考,巩固记忆效果,及时进入考试状态。考生的脑子里不但有了所有课程的框架脉络,而且对于高考试卷的结构、题型也应该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

上一篇:“庆国庆”系列活动下一篇:酒店开业庆典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