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的教学反思

2024-07-28

三个一的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三个一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按照教学的进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反思。

1、课前反思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课前反思即在教学前进行的反思,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材的处理、观念的落实等方面进行的思考。它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是教师走向成功教学的前提。如一位教师在对《长征》一课进行第四次教学的时候,她反思了自己的前三次教学,第一次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灌入式”教学;第二次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开放式”教学;第三次是通过电教手段解决重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半扶半放式”教学,在总结了这三次教学得失利弊的基础上,该教师设计了以学生收集材料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材料内容或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然后,再通过唱长征、画长征、演长征等形式深化课文主题,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革命军人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可见,课前反思是教师走向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课中反思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课中反思即在教学中,及时、自动地进行行动过程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是教师提高素质,进行成功教学的关键。如:一位教师在《秋天的怀念》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表现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深的爱。其中有两个男生采用了表演的方式,由于他们模仿了赵本山和宋丹丹的表演,使本来情谊浓浓的课堂顿时哗然,以至在提炼中心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对深沉凝重的爱母惰的感动,有的只是嘻笑。这时,教师意识到了这种不合题意的表演带给同学的是什么,马上总结了这种做法的优点、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教师在给学生们充足的排练时间的基础上,约定下堂课进行课本剧表演。结果第二堂课的表演是突出了主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课后反思是教学经验的积淀课后反思是教学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它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结合课文一一—延伸读写”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进行有效作文训练的好办法,就把每次进行读写训练的内容、方法、效果记录下来,在不断的反思、实践中,总结了“渔者撒饵(通过课文内容,教给方法)一一鱼儿吃饵(结合课文内容,读写训练)一一畅游碧波(拓展课文内容,展开读写)”的训练方法,使作为阅读和作文教学桥梁的读写,结合训练有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篇2:三个一的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

教师:陈冬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恶作剧、不拘一格、年迈花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达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对索溪峪美的独特感受。

【德育渗透】

感受索溪峪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体悟关键句段,让学生感受索溪峪的‚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张家界和索溪峪的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景点,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张家界游览过吗?同学们互相传阅自己搜集的资料。

教师指导: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原始大自然的风韵。

其中索溪峪这个景区的特点就可以用一个‚野‛字来概括。‚野‛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指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步梳理课文内容。

三、研究讨论,体会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在你头脑中的总印象是怎样的?(野)

课文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述来写索溪峪的‚野‛?

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

(1)赏析‚山是野的‛。

①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课文是怎么描写的?

课文先概括地指出:索溪峪的山有野性的美,接着从山具有‚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三方面来具体描写。课文是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②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臂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崖’,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

(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③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

(一线天、百丈崖,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惊讶,赞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赏析‚水是野的‛。

①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笔端一起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②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

(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哥哥,树木是它大叔,石头是它弟弟。)

③同学们比赛读,读出索溪的野。

(3)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①快速阅读,想象‚野‛加引号的含义。

②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返璞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璞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课文中怎样写猴子和游人的‚返璞归真‛?

四、朗读积累,感受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读,把文中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索溪峪的‚野‛。

2.摘抄或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3.完成第四课小练。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教师:陈冬燕

《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期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作者先总述,再分述最后讲自己的感受。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段,点出了索溪峪的特点:野。第二部分作者分别从山、水、野兽和游人四个方面描写索溪峪的‚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基础知识、认识规律,对教材进行了整体处理。首先我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索溪峪的‚野‛,与同学合作学习,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充分利用网络的声音,图片文字以及网络的交互作用。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首先是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表现在每个环节发言的学生太少,虽然具有代表性可是让大多数处于旁观的听众地位,没有顾及到整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引用课本的文字的时候口齿不清,或者在叙述名山与索溪峪比较时,认知和表达上有误差的时候,我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要求学生自己轻声读的时候,学生犹豫不决。这跟我在课上过多的齐读,个别朗读偏少,而且指导性不够,也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入情入境。

然后另有一个环节处理的有欠缺,一学生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读了体现山的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一部分,应该有可取之处。可我的表扬,鼓励不够,取而代之的是我的示范读,然后两者比较,教师的示范字正腔圆,可在情感的处理方面未必上风,学生在就教师的尊严之下,违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此举让后面想读的同学顾虑重重。

其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鼓动性和激励性。

第四,课堂设计上,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也就是发散性的说话较少,使得学生的学生的感悟缘于网络,而没有高于网络。例如看了网上的关于群上气势磅礴一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际。

第五,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不论是朗读还是表达,有点走过场的感觉。学习了课文后面的游人的野这一部分,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说说看如果自己也处于这样的灵山秀水当中,看到这样的山水和动物,自己会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这可以马上写进写作天地的版块中。

篇3:教学反思的三个切入口

一、从课堂气氛上反思

课堂气氛是教师自我反思的最现实、最有效的依据。有经验的教师, 可以从上课的种种反映, 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反思, 判断出该堂课的效果, 迅速采取措施。

如果学生精力集中, 情绪随教师的情绪波动而波动, 精彩处, 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 要紧处, 会迅速记录, 记录完毕, 又马上进入集中听讲的状态。没有人窃窃私语, 没有人东张西望, 提问时踊跃回答, 思维积极。下课铃响了, 才突然发觉课上完了, 甚至发出惋惜声, 那么可以断定, 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无论从知识的深度、广度, 还是从教师讲授的进度, 都符合学生的程度。

反之, 若出现下列情况, 教师要迅速找出原因, 对自己的教学做调整。

教师讲课时, 原本很好的气氛突然变了, 有学生窃窃私语, 甚至有人嘀咕或指手画脚, 那往往是教师出现了口误、笔误甚至错误, 教师应马上停下来问:“我错了吗?”通常, 学生会很友好地指出问题所在。这时, 教师要向学生表示歉意, 千万不要强词夺理, 死不认输, 否则既“无语”了学生, 也失了自己的威信。假如发现课堂纪律很好, 而许多学生目瞪口呆, 有的还紧锁眉头, 一副想不通的样子, 教师应迅速分析:是不是自己讲深了, 是不是自己没讲清, 是不是牵扯到其他学科, 尤其是数理化的知识, 学生尚未学过, 并通过适当的提问, 甚至直截了当地询问, 找出原因, 及时采取措施, 予以补救, 或者适当降低难度, 或者适当重复, 或者换个角度讲解。对其他学科还未学过的, 应当机立断, 只要求学生记住是什么, 待学过其他学科有关内容再回过来讲为什么。

如果发现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心不在焉, 玩东西, 讲小话, 则往往是教材处理过浅, 或者是教师重复太多, 因而导致一些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学生提不起兴趣, 以致不想听。

反之, 若有一些基础较差和中等的学生玩东西, 讲小话, 哈欠连天, 连连看表, 不要以为这是天生的惯性行为, 而应判断是不是自己把教材处理深了, 或讲简略了, 使这部分学生听不懂而导致不愿听。

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思想开小差, 其特征是:发呆。其表现形式是一动不动, 两眼发直, 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其原因往往是教师语言不生动, 无吸引力所致。此时, 除提醒该学生集中精力注意听讲外,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或者改变一下教学方式, 变讲授为提问或练习, 甚至来一点小幽默, 以期形式多样,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显现不耐烦, 不愿听时, 教师切莫简单地认为这是某班的班风, 训斥一顿了事, 而应从自己的教学方面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课没有备好?是不是自己讲课的语言不生动?是不是教材的处理不切合学生实际?是不是自己的教法单一?出现这种现象, 原因很多,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那就是教师上课的水平不高。教师一定要勇于解剖自己, 课后多征求学生意见或主动邀请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听听课, “会诊”找出原因, 以期改善。

课堂练习和随机提问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方式, 如果各个层次学生的回答都基本正确, 作业不费力, 说明自己的课堂教学已基本达到目的。反之, 如果学生回答结结巴巴, 作业满纸涂鸦, 那说明学生还未掌握, 目的尚未达到, 新课之前, 还得补好这节课的内容。

二、从自我感觉上反思

从课堂气氛上反思, 虽然客观, 但对其原因往往容易判断失误, 从教师上了一节课后的自我感觉上判断, 却往往是直观准确的。

如果教师自我感觉很好, 有一种浑身舒坦还想上一节课的感觉, 也就是常说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那么, 一般来说, 这堂课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如果教师下课后有一种别别扭扭, 疙疙瘩瘩的感觉, 这往往是由于课堂上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推理、证明乃至计算不顺畅而产生的心理感觉的延续。教师应回忆这节课的全过程, 找出不顺畅的原因, 重新设计一种步骤简单、逻辑严密的教学方法, 下节课以复习的形式再推导一遍, 以免煮“夹生饭”。

如果下课后教师感到很累、很烦, 这往往是由于课堂纪律不好导致教师心情不好, 从而窝着气的心理表现,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一般来说,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冷静下来再考虑, 如:去打打球、散散步, 待气顺了, 再认真回忆, 找出原因, 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对今后的教学则以此为教训, 进行改进。

三、从课后反馈上反思

从课堂气氛和自我感觉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本身带有较浓厚的主观因素, 因而所受的干扰较多, 尤其对一些自我感觉一直良好的教师, 反思效果就很难说了。因而, 教师应从课后反馈的种种信息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是学生意见。学生对教师的意见, 乃至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是对教师长期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 也可从学生填写的《教学日志》或学校收集学生的意见中反映出来, 但这往往由领导掌握, 问题不大时, 一般是不一定告诉教师的。教师应经常和学生在一起, 从他们那里获取种种意见, 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是在辅导中发现问题。在课外辅导中,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 有独立见解, 说明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已基本达到;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很典型, 也很重要, 而自己上课时没涉及, 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这个问题, 原因往往是备课时就没考虑, 说明自己备课所下的功夫还不够, 应注意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设计, 最好下节课补上;如果问题虽典型, 自己已讲过, 学生又提这个问题则说明学生还不懂, 原因是自己上课时重点尚未突出, 难点尚未突破;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很肤浅, 说明自己对概念的剖析, 尤其是内涵和外延的分析还不够;如果学生什么都不问则可能是已懂了, 也可能是虽不懂但提不出问题来, 这种情况, 尤其要注意认真分析, 就笔者的教学实践看, 后者居多。

三是在课外作业中发现问题。课外作业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也是教师检查、反思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能将课外习题 (包括教材习题和补充题) 做好, 说明课上得不错;如果大都做不好, 那就是课没上好了。

四是试卷分析。每隔一段时间, 尤其是上完某一章节后,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小测验, 以了解情况。试卷的安排要有梯度。如果发现概念题、基础题上学生失分太多, 是基础掌握不好, 还要注意复习、巩固;如果是拔高题都做不出来, 那就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了;如果两极分化严重, 就说明自己的教学没有能照顾大多数, 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

篇4:中职教师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反思主要出现在刚参加教育工作不久的教师中。这一时期的反思旨在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职业心态来看,这部分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积极性很高,急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比较看重的是教学反思的功利价值。他们反思的内容主要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撰写教案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设疑和提问技能、板书技能、批改作业和课后辅导的技能、命题及评析试卷的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等等。这个时期是他们积聚教学经验、快速成长的阶段,是每一个教师都必定要经历的成长阶段。

1.即时式反思

一堂课的得与失,一次精心组织的实践体验,一个意外生成的教学片段,甚至是课间与个别学生的一次沟通、交流,不论成败,只要有所感触即可在第一时间用教育日记的形式予以记录,概括式、实录式均可。或三言两语,或抽丝剥茧,不求体系严密、论证详实,只求把即时产生的观点、感受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贵在真实、鲜活、及时。

2.解剖式反思

解剖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不足、找到差距以加倍努力,也是为了挖掘亮点、概括成功以增强自信。同一内容的几次施教,每教一次都有新的感受;虽然课前反复推敲、精心预设,课堂上依然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对此,我们不妨认真总结,对照比较,剖析成败得失的原因,在比较中不断完善提高。

3.提升式反思

从教几年后,若对“本门功夫”的研习、运用已颇有心得,那就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在学科教学方面的成长经历,审视自己一路走来的串串足印,把这几年业务水平逐步提高的轨迹勾画出来,以期能从中提炼出可供后学者借鉴的经验,也使自己将来的教学之路走得更实、更远、更精彩。

二、教学模式反思阶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些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是在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并逐步完善起来的基本教学规范。有效的模式不仅实现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间的互动,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专业化成长。因此如何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如何使教学有明晰的教学步骤、程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如何提升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先进性,就成为教学技能积累到一定阶段以后,教师自然而然会去反思的内容。从职业心态来看,这部分教师比较敬业,看重的是教学反思的社会价值。

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总结和反思,使其职业价值、性格、手段等全方位更新,摆脱对原教育文化环境、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势等方面的功能性固着,教师的职业水平将在垂直层级上停顿。这个阶段的反思要求学校对教学研究有科学、到位的管理,要求教师个体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

三、教学境界反思阶段

当教和学的双方都感到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么教学就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应该成为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这是成熟的教师应该反思的内容。

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是教学风格形成的标志。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认为:“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正是这些精神特点使教师以独特的身份和视点去观察、感受、认识和把握教学的内容和对象,用个性化的教学构筑起一个他人所无、己所独有的教学艺术世界,处处留下个人的印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教学风貌。

当然,并非只有那些大学教授或教育家们才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中职教师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而且是丰富而开放的思想者。教学思想可以来自实践,也可以来自已有的教育论著。但不管怎样都必须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思想一开始可能不太成熟,但没有这些探索,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践行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

篇5:三个儿子的课堂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篇6:《三个和尚》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愉快地说一说。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创建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景,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飞”起来。

片段一,为了让学生在一节课里对这个较长的音乐作品有个最佳的理解,我抽出和尚主题,重点欣赏。第一次听和尚主题音乐时,让学生带着你听到了哪几种打击乐的声音?听后让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有堂鼓的声音,有的说有木鱼的声音,有的说有锣、钹的声音,还有的说有二胡的声音,学生听觉得到锻炼。良好聆听音乐的习惯得到培养。第二次听和尚主题音乐时让学生边敲击茶罐为主题伴奏边想,前部分音乐与后部分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欢快音乐是和尚在做什么事?舒缓的呢?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理解,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如有的学生说欢快的音乐象和尚在念经,慢的象和尚挑水上山;有的说欢快的音乐也象和尚下山挑水、慢的是和尚挑水上山;有的说欢快的是和尚在挑水,慢的是和尚在念经,学生对音乐的领悟是各有千秋。在他们畅所欲言的交流中《三个和尚》的音乐形象已进入他们的心中。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因此,创建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说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高兴地敲一敲。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师公认最难上的课,而又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与重视的课。以往,教师仅用讲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果总是事与原违,不尽人意。如果能鼓励学生在欣赏中积极“动”起来,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在欣赏《三个和尚》这个比较抽象的音乐作品时,欣赏完全曲需7分32秒,这首较长的民乐合奏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直接欣赏,一时是难以领悟和体会的。那么我是怎样变抽象为具体的音乐活动。使学生更容易更快乐的接受,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呢?针对着这个问题,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敲敲打打”的心理特点,利用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降低要求,以玩入手,逐步引入。片段二,首先让学生敲一敲堂鼓,玩一玩木鱼、钹、锣,这些打击器,然后让学生在欣赏主题音乐时,听到什么打击乐的声音,就模仿它的敲法,敲一敲,这样学生可感兴趣了。教师利用这种在动中欣赏的教学法,让学生高兴地敲一敲,再现了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们带着浓郁的兴趣,快乐、愉悦地走进音乐世界。

三、创设情景,和学生动情地演一演。

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重新构建”,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心地进行音乐故事的编创,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音乐中动情的演一演,不断激励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妙。

片段三,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表演念经,有的表演挑水,有的表演抬水,且抬水姿态各不一样。有的表演谁也不理谁、着急等动作场面,然后教师将学生想象的情景与表演加以归纳整合,一个精彩的音乐动画片就形成了:从前在一个高高山上有一座寺庙→来了个小和尚挑水念经→又来了个瘦和尚与小和尚抬水念经→又来了个胖和尚,谁也不去挑水争吵不休,谁也不理谁→寺庙着火,着急灭火。音乐响起老师也当起了配音演员。孩子们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兴奋与强烈的表现,创造欲望,栩栩如生的表演起“三个和尚”。有的表演出乎老师的意外,当表演谁也不理谁这个场面时,三人合作其中有一人,真象个出色的小导演,学生创编的动作真是丰富多彩。尽管学生的创编有的不很成熟,但他们的创编是真实的。在这个快乐的创编表演过程中学生由“心动”到“行动”,师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使整个创编和表演的过程更具艺术性和审美性。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

篇7:《三个和尚》教学反思

三个细节,表现了三个和尚的喜悦、平和的心情。第一个细节是,矮个子和尚,被小乌龟绊倒,小乌龟翻个了,小和尚温柔的帮助小乌龟翻身。第二个细节是,高个子的和尚,用一朵鲜花巧妙的把舞蝶吸引走,而不是粗暴的把舞蝶赶走。第三个细节是,胖和尚趟河,鞋里进去了一条小鱼,他小心翼翼的把鱼放回了水中。

这几个细节表现了他们作为和尚的善,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们当时平和心态。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们体会这些细节中和尚们的心态,为课堂的内容作铺垫。这也说明了,大多数人在好心情的时候,心态平和的时候,是很容易做善事的。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矮个子和尚是怀着什么心态接待高个子和尚的。高个子和矮个子和尚是如何接待胖和尚的。帮助学生们体会到,起初在没有冲突的时候大家是很容易互相接受的。 当我们观察到高个子和尚为什么回来找小个子和共抬一桶水,而且路上两人因为桶放的位置斤斤计较的时候。同学们就体会到了不平衡、分歧、自私就出现了。包括到后面的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都是自私的心理再阻碍着大家的行为。

体会到这,我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事情会变的越来越糟?为什么矛盾会越来越激化?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们体会到自私的心理在激化,在矛盾中,大家应该寻找一种彼此平衡的方式解决问题。

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班级的水桶没人换,大家就没水喝,选择的一种平衡方式就是排班。但如果自己要是战胜了自己的自私心理,经常为同学去服务换水会怎样?自己的身体会受到损害吗?同学们怎么看自己?如果总是逃避劳动,同学们会如何看自己?这就烘托出了用劳动来帮助别人的重要性。

课堂内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平衡”很重要。想收获更多人的欢迎,自己就要拥有战胜“自私”心态的本领和行动。就是,想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关注,自己就得付出的比常人多一些,这是一种平衡。想让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就得大家共同寻找一种平衡的方式来安排我们的生活。

篇8:三个一的教学反思

案例1

在一次数列复习课上,我出示例题:

已知在数列{an}中,a1=1,,求数列{an}的通项.

师:如何求解?(待学生思考片刻后)

众生:用累乘法.(这正是我期待的回答)

∵.

∴.

我准备出示下一个例题时,学生1举手示意.

生1:我是用构造法求解.

由题意∵对一切自然数n成立,∴为常数列,又真∴an=n(n∈N*).

反思1

这是令人叫绝的解法!我们差一点与之失之交臂.为什么生1的解法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实际上,这样情况并不鲜见.一是因为教师的头脑里储存大量的题型并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既有利于对同一类问题迅速得到统一的求解方法,但也会束缚了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从而难以发现一些新颖、奇特的解法.二是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理解.就数学教学而言,每个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数学现实,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和数学现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潜能.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各异,且学生头脑里的思维定势要弱于教师,所以他们往往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倾听,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这些差异中发现“闪光点”,以丰富、完善我们的教学.

反思2

为什么生1的解法出乎绝大多数学生的预料?这就涉及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争议的话题——题型教学.由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使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与处理方式有趋同性.数学教学究竟是否要进行题型教学?是否要培养学生的题型意识?数学是模式的科学[1],当主体接触到数学问题之后,首先要辨别题目的类型,以便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然后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模式识别.显然数学模式识别是建立在数学题型基础之上的.数学是题型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定势思维,把解决一类问题程序化、规范化,其优点是:快速高效、体现了化归思想;缺点是: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与创新精神.正如学中国功夫,首先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招式与套路,这与总结题型类似,掌握的招式与套路多,是我们战胜对方的必要条件,也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但真正的功夫大师,是既有招式与套路又能突破招式与套路,从而能随机应变、百战不殆.同样地,学习数学解题既要掌握题型又能突破题型,方是解题高手.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题型又能突破题型?笔者认为,数学的题型要在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统摄与引领之下,而不能就题型讲题型.就此题而言,此题属于“根据数列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的题型,这个题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题型,对应着若干解题方法与技巧,如构造法、迭代法、累加法、累乘法、先猜后证等等.解决这类问题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笔者认为:一是通过构造新数列化归为等差或等比数列的通项问题(学生1的解法);二是通过迭代法转化为与首项的关系,如此题也可用下面方法求解:,又a1=1×a1=1,所以an=n(n∈N*).三是归纳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先猜后证),这里省略.从数学概念的角度来看,数列的递推公式是通过数列的首项(或前几项)逐个生成数列任一项的方法,而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恰好把上述过程倒过来,借助递推关系,逆向寻找an与首项a1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迭代法.所以迭代法又是解决这类问题最原始、最核心的方法,而累加法与累乘法只是雕虫小技而已,正如李邦河院士所说:“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

案例2

甲、乙两人约定6:00-7:00在某地点会面,并约定先到的人要等候另一人20分钟后,方可离开.求甲、乙两人能会面的概率.(假定他们在6:00-7:00内的任意时刻到达该地点是等可能的)

师:如何求解?(待学生充分思考后)

生2:把6:00-7:00(60分钟)分成三段(如图1),当甲、乙两人到达时间同时落在某一段时,他们能会面.概率为.

生3:不对!当甲、乙两人到达时间落在相邻两段内也可能会面.

师:那么这种情况的概率是多少呢?

生3:我还没有想好.(大约3分钟后,生3与许多学生已经有了结果)

生3:当甲、乙两人到达时间落在相邻两段内能会面的情况是:两人到达时间“一个落在AB内,一人落在BC内,且相距为不超过20的区间”或“一个落在CD内,一人落在BC内,且相距为不超过20的区间”或“一个落在BC内,一人落在AB或CD内,且相距为不超过20的区间”,这种情况的概率是.所以“甲、乙两人能会面”的概率.

反思3

这是经典“两人会面问题”的概率,属于二维几何概型.由于上一节课刚刚讲了一维几何概型,所以我在备课时预见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可能想到用一维几何概型来求解,我准备通过线段上的点(一维)不能表示是甲、乙两人到达会面地点的时间(二维变量)来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二维几何概型的.学生的上述解法出乎我的预料,是“意外的通道”,不仅及时纠正了我认识上的偏差,而且使我对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如将线段AD等分成AB,BC,CD三段,点落在每一段上的概率为,这既可以看做是运用几何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也可以看做是运用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啊,不正说明几何概型有时可以转化为古典概型吗?

案例3

学完“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后,学生4提出课本(苏教版选修2-1)[2]第11页例2中命题P:方程x2+x-2=0的解是x=-2;命题¬P:方程x2+x-2=0的解不是x=-2.命题¬P究竟是真还是假?我是这样回答的:显然命题P为假命题,则根据命题P与命题¬P的真假性相反,可知命题¬P为真命题.

生4:P的逆否命题:若x=-2,则它不是方程x2+x-2=0的解.显然¬P的逆否命题为假命题,根据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真假性相同,可知命题¬P为假命题啊!究竟是为什么?

生5:课本例2中的命题¬P的写法是否有问题?命题P好象是全称命题,隐含着“所有”这个全称量词.实际上,命题P是:所有方程x2+x-2=0的解是x=-2,从而命题¬P存在方程x2+x-2=0的解不是x=-2.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反思4

在为学生主动思考、勇于质疑叫好的同时,我想起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兼职教授保罗·爱尔德士先生所说的:“如果中国学生有更多的质疑精神,那就更好了.”(《南方都市报》2011年1月10日)无独有偶,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201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在他的2800余字讲稿中,“质疑”先后出现82次(《长江日报》2010年9月10日).质疑精神是创新精神重要的前提与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如果我们教师视课本为金科玉律、给学生的印象总是绝对权威、传授的知识也总是千真万确;如果我们的课堂缺乏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的学生还能有质疑精神吗?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还要善于设疑、激疑,甚至有时还需要故意“露出破绽”.

叶澜教授还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教书,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有可能没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型教师的水准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学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来自学生“意外的精彩”和疑问与困惑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是重要的教学反思之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静心倾听、细心观察、勤于反思,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惊叹、欣赏与解惑.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篇9:浅论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主要特征;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9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可见,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的互动机制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1. 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经常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2.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在探索中奋进。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 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如: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等。教师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教师应通过广泛的理念学习,不断探索反思。

2. 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逻辑和接受逻辑,授课方式基本是“满堂灌”,少有师生的互动探究,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

3. 对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模式是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或“可填塞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则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 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作惟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其结果是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还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博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5. 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以课本为本、以统一的标准评价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对语言难易程度的期待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6. 对教师角色的反思。过去教师相对学生而言,处于绝对的“权威”位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学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中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7.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下转第82页)(上接第79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途径

1.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时常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期待中都会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分析现象、探究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施教中的利弊得失。

2. 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对我们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抓住关键环节,从而捕捉发展自己的机会。

3. 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课来反思教学。教师可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他们交流、对话,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4. 通过写课后反思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写课后反思,把每一堂课的成功之处、失误之处、意外收获、学生见解记录下来,不断积累经验,开辟和完善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思路。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点,不是简单的课后回顾,而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习,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创新,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上一篇:警察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关于高一五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