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困说明书范文

2024-07-19

大学生贫困说明书范文(精选6篇)

篇1:大学生贫困说明书范文

兹有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谢00之子谢谢,于20xx年9月考入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

谢谢的家庭地处偏远山区,爷爷今年85岁是低保户,爸爸妈妈已下岗,妹妹还在小学4年级,因家庭确实贫困,生活非常困难,特申请补助。

家庭情况实属困难,特此证明!

篇2:大学生贫困说明书范文

兹有我村XXX,系XXX(父亲)、XXX(母亲)之子(女),于XXXX年XX月XX日出生,身份证号码为:XXXXXXXXXXXXXXX。于今年X月考入贵校XX专业学习。因其父母常年在家务农,没有固定收入,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并且家里兄弟姐妹年龄还小,家庭非常贫困。

特此证明。

XXXXXXXXXXXX村民委员会

篇3: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

调节能力不强, 自卑心理突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 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且以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1]。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大学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他们无法像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那样消费。无论是在穿着打扮、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 都显得比较寒酸。再加上他们的调适能力不强, 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 不能坦然面对生活上的困难, 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穷, 在人际交往中常以回避的方式加以掩饰, 久而久之逐步造成孤独的性格和封闭的心理, 在遇到困难时, 也会陷于无人诉说, 无人声援的处境。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曾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结果发现近18%的贫困大学生选择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贫困, 其中4%左右的贫困大学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处处不如人”。

思想压力较大, 焦虑心理明显。很多贫困大学生是在父母的期盼和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进入大学校园的, 他们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或更高的期望, 并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的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境遇。这使他们在入校之初就有了较大的思想压力, 再加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 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其目标期望过高而不切实际, 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 这又无形中给他们添加了心理压力。焦虑是个体主观预料将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 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2]。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 经济压力很大。读书、吃饭没有一样不需要花钱, 每年都要为高昂的学费、必需的生活费四处奔波, 经常处于一种不安之中。

自我认识不足, 抑郁心理较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森 (Erik-Erikson) 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他说, 每个人在青年期都会面临“寻找自己角色”的心理。换句话说, 就是自问:“我到底是谁?”我们在大学期间经历“青春期”和“成年初期”, 发展的危机与转机的关键分别是“自我认同与认同混淆”和“亲密关系与孤立”。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 因为客观经济条件上不如别的学生好, 他们就否定自我, 以偏概全, 认为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不如人意。从而产生抑郁心理, 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无法与同学正常交往, 不能融入到同学之中。与周围人群的疏远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抑郁心理。

内心较为敏感, 偏激心理凸现。由于强烈的自卑感和心理焦虑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容易形成“晕轮效应”心理, 即以点盖面, 以偏概全。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 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一些贫困大学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 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因而封闭自己, 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 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 独来独往, 甚至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一道围墙。他们常常给人以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2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确立, 一方面, 激烈的竞争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迅速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环境通过个体的行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施加影响。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就业压力让贫困大学生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另一方面,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高校无法成为世外桃源, 高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 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 新潮的发型和时装打扮成为校园的流行风尚, 造成学生之间相互攀比。

社会捐助机制不健全。近年来, 以资助高校贫困生为目的的社会捐助得到飞速发展, 捐助的参与者越来越多, 捐助的总金额越来越高, 其所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善意的捐助实施不当会造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由于我国社会扶助机构还不健全, 慈善事业也不发达, 再加上高校贫困生的自尊心比一般人要强得多, 心理特别敏感, 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 但心灵上却受到了伤害, 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 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因此, 他们不愿向人们袒露其贫穷的真实一面, 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面对现实生活中巨大的困难, 他们有些力不从心, 失去了应有的青春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高校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那里的中小学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 无论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 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上, 并不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再加上这些地方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不够重视, 很少有学校有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碰到心理上不能理解的问题也没人及时加以疏导和化解, 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而考上大学后, 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落后, 普遍存在编制混乱, 分工模糊, 管理松懈等诸多问题。

奖助体制的局限性。以往大多数学校的奖助学金普遍存在面小、额少的问题, 只能满足少数贫困大学生的需求。而2008年秋开学后,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实施新的助学政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助金额投入不断加大并达到154亿元, 且预计在2009年达到308亿元[3]。新的助学政策虽然加大了对贫困大学生的资金投入, 但也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在大部分学校新实施的国家奖学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励志奖学金, 其奖助范围较小, 对象主要是学习成绩优秀, 自强自立的贫困大学生;另一种是助学金, 其奖助对象则是所有的贫困大学生, 由于助学金的奖励范围较大, 且一次性付给贫困生全部的金额, 因此在许多学校出现对贫困生重复奖励的情况, 而且一些不算贫困的学生也挤入到竞争助学金的行列中, 使得学校较难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 也无法对已付的助学金的实际用途进行跟踪, 这样, 国家的奖助资金就无法切实起到奖优、助贫、促学的作用。其次, 高校中勤工助学岗位少、稳定性差、基金短缺等问题突出。

生活环境的不适应。一般情况下, 由于环境的改变, 所有的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期。大部分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帮助和自身的努力, 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 开始新的生活。但对那些贫困大学生来说, 这个适应期可能会更长久、更困难一些, 处理不好, 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 有较浓厚的城市色彩, 贫困大学生要适应大学生活, 就要逐渐养成城市的生活习惯, 而这种习惯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对那些生活消费只能限于吃饱穿暖的水平、艺术修养水平较低的贫困大学生来说, 是相对困难的。

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从高考竞争中取胜的贫困生, 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胸有成竹, 在其它条件不如人意的情况下, 他们把成绩看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 因而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但是进入大学以后, 他们发现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同学都很优秀, 自己不过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便逐渐失去了优越感。其次, 由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改变, 部分贫困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使得学习成绩不断下滑。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又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纯粹应付的心理, 如此循环使得他们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校园文化的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 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学时期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习好就是好学生, 正所谓“一好遮百丑”。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则是多元的, 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这些优势, 加上中学时期埋头苦读, 与学生、教师很少交流谈心, 导致入大学后不但学习成绩不那么突出, 而且在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及社会交往与沟通等方面都不及别人, 于是, 他们常常为出身农村或为自己的家庭贫困而自卑、痛苦。

3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调适途径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完善资助体系。虽然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政策和措施, 但相对于数量日益扩大的贫困大学生的需求,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深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一方面, 应该由政府出面, 统筹安排, 以政策、条例等形式将助学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下来, 并不断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另一方面, 政府也要不断扩大和完善高校学生贷学金管理制度, 增加贷款数量, 放宽贷款对象和类别限制, 建立并完善借贷还贷的相应法规。另外, 需要提到的是, 在政府和学校助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方式和方法, 尽量维护其隐私和自尊, 使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构建学校、班级、寝室三维帮扶的网络。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 与城市学生相比, 他们进入高校会有更多的不适应。由不适应转变为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这种转变取决于个人性格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这就需要通过学校领导、班级师生、寝室同学的三维帮扶与关心, 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学校和师生的温暖,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校园活动为载体, 优化校园环境。首先, 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学生活动, 鼓励贫困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让他们走出封闭的校园, 多接触社会, 了解国情、民情, 学会与他人交往, 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与此同时,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能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上的启迪, 能使大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文化气息, 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强化心理健康意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对维护和增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座谈会等多种途径向贫困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使其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贫困, 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其次, 要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 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正确面对贫困, 勇敢迎接困难和挑战。教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 鼓励他们勇敢迎接困难和挫折,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自信心, 增强承受能力。贫困大学生现在虽然面临着物质上的贫困, 但却已经站到了获取精神财富道路的起点。贫困大学生要认清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合理位置, 努力消除自卑, 树立远大理想, 真正做到“贫而不坠青云之志”。

正确认识自己, 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树立贫困大学生中自强自立的典范, 引导和鼓励贫困大学生向典范学习,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并通过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 最终自我减压、自我解困。

正确对待社会捐助, 加强诚信感恩意识。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树立起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高尚情操, 才能在扶己的同时有效的回馈社会。在获得社会的种种捐助和便利的同时, 除了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更要打造高尚的人格, 使自己在这一过程当中完成人格的塑造。例如, 贫困生可以经常参加“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志愿者活动、用自己的经历去影响身边同样遭遇的学生, 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奉献力量、升华自我。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存在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 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关注、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在贫困大学生自己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有效的自我调适来建构健康的自我, 建立积极适宜的生活行为模式。因此, 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中贫困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在当前人们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复杂环境中, 很容易出现另一重贫困——心理贫困, 这种隐形的贫困, 若不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 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 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 及时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 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全方位、多层次的扶助体系, 同时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潜力,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潜力

参考文献

[1]金春雷.大学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分析及教育对策[J].社会纵横, 2008 (6) :45-47

[2]戴晓英.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其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8 (1) :62-63

篇4: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贫困

【关键词】贫困学生;心理贫困;心理帮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较多,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家庭以及城镇低收入及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家中基本生活无保障,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致无力维持学业,于是校园中出现了新的特殊群体——贫困学生。经济的窘迫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与周围人相处不融洽,学习上困难较多等。贫困学生不良心理现状不仅严重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所以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在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所处的成长环境,重视对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疏导。

一、“心理贫困”的三个表现方面

1.性格问题

自备、敏感、脆弱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态。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中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不愿意提及的,他们害怕同学的怜悯以及老师异样的眼光。所以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宁愿自己过得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

2.人际关系问题

贫困学生因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集体接纳和认可,但出于自我的保护,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很敏感。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对自己的嘲笑;一些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同学在背后对自己的议论。长期这种刺猬式的生活,不仅给自己频添烦恼,也使得原本和谐的同学关系变得紧张。大多数贫困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学生因为自尊和自卑之间的强烈矛盾而故意疏远同学。

3.学习问题

贫困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了家人和自己对未来的更多的希望。这种过高的希望无形中给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负担,但很多问题不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他们除了要和别人一样的竞争外,还要为生计问题发愁。当强烈的自卑感、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压抑的心情、封闭的人际关系、巨大的学习压力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时,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习失败,出走、旷课、打架等问题行为。

二、产生“心理贫困”的原因

贫困生产生“心理贫困”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少贫困学生来自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教育设施及人文环境相对落后,许多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素质教育往往只是一句空话,许多中小学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上不能充分开展起来,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因为师资力量或硬件设施不齐全也就无法开展,因此导致这些地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容易导致“心理贫困”。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社会环境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学生中不断泛起各种消费热点,囊中羞涩的贫困学生在这种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也增添了许多烦恼。三是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困扰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在一些人的心中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驱动下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种现象加剧了贫困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对物质利益的看重,导致心理失衡。如果自己经济不够富裕,吃穿不能和同学一样紧跟潮流,就会被别人讥笑,这样的想法使得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和焦躁的情绪。四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行为由于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一些贫困学生虽然在物质上的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遇挫折,感到自己是在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样的行为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三、“心理贫困”帮扶渠道

(一)消除社会对贫困学生的误区

1.社会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宣传要合理

社会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把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作为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大肆宣传帮扶结对活动等,殊不知这是对贫困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得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完全暴露,加重他们敏感自卑的心理。因此,社会在宣传时应征得受资助人的同意,尽量保护贫困学生的个人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学生心理的方式来彰显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资助的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平等

有些心理问题不是贫困学生所特有的,普通学生群体中间也会有这些类似的心理问题。但学校的相关部门往往把焦点放在贫困学生身上,放大了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把他们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对他们脆弱心理的一种极大刺激,非但起不了正面作用,反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学校在对待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时,要一视同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疏导。

(二)提高贫困学生的自救能力

现在社会对贫困学生一般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式,从生活费、学费上进行资助,以这样的手段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但这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极大的产生依赖的心理。“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学生在勤工助学的方式中有一定的“参与感”,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在这些活动中,在与不同的人和事的频繁接触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观念上摆脱等待救助,学会积极、主动。

(三)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

1.建立专业团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学校、社区应建立一支专业心理健康咨询的团队,多开设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会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可以在秉承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上,积极开拓创新思路,结合实际发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模式。

2.加强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在得到帮助后,对人很冷漠,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社会应有意识地将帮扶活动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加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开辟多种途径和方式回报社会,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公益活动中奉献社会,升华自己。

总之,贫困学生群体既是学校学生中普通的一部分,但有着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特殊性,这些贫困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不同程度地被笼罩在贫困带来的心理阴影中。学生时期正是培养人格健全,情商发展的关键时期,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师、家长的关注。

篇5:贫困学生情况说明

各爱心团体及爱心人士:

您们好!

胡雄同学,系纳雍县昆寨乡宋家沟村中寨组人。现就读于纳雍县昆寨乡昆寨小学五年级。

该同学一直以来学习刻苦,勤劳,乐于助人。但一直以来胡雄小朋友变得怕上学了,学习越来越不积极,书写也越来越差。后经过家访,了解了一些情况,我的心里一时五味陈杂,不知如何是好。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在他三岁时就离家出走,至今从来没有回来看过孩子。父亲整天游手好闲,嗜酒如命,现已达到酒精中毒的状态。该生的爷爷奶奶又已经去世,家庭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仅靠政府给予的低保勉强维持生活。现家庭的全部重担落在了年幼的他的肩上。

万般无奈之下,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恳请各爱心团体及爱心人士帮助一下这可怜的一家。望各位爱心人士和爱心团体给予无私的扶持和大力的帮助,托起一个山村贫困儿童的梦想,成就他美好的未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能将爱的光环放射的得更大,更远、更加多彩……

篇6: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书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证明都不陌生吧,证明具有凭证作用,持有者可以凭借它证明自己的身份、经历或某事真实性。大家知道证明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书,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书1

刀哥:

我是广西省XX县安石镇的一名农家子弟.今年考上山东某大学!但是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必须申请助学贷款才能继续学习!

我家中有父母双亲和一哥一姐五口人.爷爷于xx年无钱医治病逝.父亲今年65岁了还要四处做苦力养家,母亲因常年劳累身体经常不好.哥哥和姐姐都是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哥哥一直在佛山做喷漆工作,也没赚到几个钱.姐姐去年结婚,家庭并不富裕.由于读书看病我们家已经向别人借了3万块.哥哥今年27岁了,本是嫁娶的时候,但是家里一无所有,他迟迟不敢提起!我不想用太多的语言来形容家庭的惨状,我也不是在博取刀哥或是谁的的同情.我自己认为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是比我困难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我在申请贫困生建档时遇到的事情使我很疑惑也很无奈,久久不能释怀!

去年学校开始贫困生建档,(前几天)我和父亲满怀希望地拿着档案表到镇民政办申请证明.我们从早上7点就开始央求那个所谓的主任在档案表上盖章,但是他却只是像复读机一样重复:某某领导指示必须要计生证才能办理这一手续!一直到了下午他还是这一句话!我父亲就差没有给他下跪拉.看着我父亲那无助的神情,看着他那满头的白发,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儿子,我于心何忍??

我不明白贫困和计生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听说办计生证就要交超生费,要交两千多!两千多…………

(暂不公布网友真实信息)

小韩

xx年07月17日

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书2

xxx: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xxx(父母亲姓名)之子(女)xxx(学生姓名),于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xxx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xxx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xxx居委会等(公章)

xx年xx月xx日

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书3

兹有本村居民______,男,汉族,19___年___月___日日出生,家住开封市尉氏县大马乡门张村,其家庭生活非常贫困,______于___年___月___日考入贵校学校。由于其母______,汉族,___年___月___日出生,没有工作。其父______,汉族,___年___月___日生,没有固定工作且患有胃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人均收如不足20xx元,且欠有外债万余元,无法应对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用。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______村公章

___年___月___日

______镇民政部门公章

___年___月___日

______县民政部门公章

上一篇:误工证明_家属误工证明下一篇:文宣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