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2024-07-15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共8篇)

篇1: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王海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6)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本科院校扩招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课程内容落后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以及毕业生的择业观不明确是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也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凸显为中国当前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73.8【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8-0136-02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难,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而且有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看谁开的多,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部分高职专业设置时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高职院校设置英语、临床医学专业,都相应改名为应用英语、临床医疗技术,以此来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专业设置不以快速变化的市场为导向,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是学校能否较好地服务于社会,能否发展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部长指出:“要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及时地调整专业,适应各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现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和根据而言,学生就业是与专业设置相统一的。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已经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专业设置之前,对经济发展信息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的意向,再将意向逐一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数确定招生计划,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开设课程。当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据统计,日本专修学校由于学校课程和专业设置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备受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欢迎,具有很高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大大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考虑市场的需求现状及趋势;二是考虑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8%,2005年达到21%,早在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宣布“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可以用发展的质量观、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标准来搪塞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是教育质量确实下降的事实。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而天生韧劲和抗击打能力的缺乏更使这种困难和压力无限放大。

任何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入学人数剧增而教学资源有限所带来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由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扩招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受本科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事实上挤压更厉害。因此,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在社会认同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不是想要高校扩招,而是教学质量的改善,是在质的层面上提升。才能正真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校所学无法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据我校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位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对近1000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大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等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的差不多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其次,当前我们有些高职院校不管就业情况,不问社会需求,闭门办学的做法也还存在,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尤其是不发达的省市开办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一味追求生源与本科院校攀比,把自己变成本科压缩型,未与市场需求接轨,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我们有的学校教学课本和教学内容是多年一贯制,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落后,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学生就业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出现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如电脑培训班的学员好就业的现象。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从培养模式单一的高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讲发展,从来都是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经济发展是这样,教育发展也是这样。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几经证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果断实行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在教学中,高职专科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工作力度,应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申报技能鉴定站,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定位,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四、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择业观的差异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的飞速扩大,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实到了饥

不择食的地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水涨船高,难免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毕业了理应有很高的位置和很多的票子,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市场的秩序化、理想化和成熟化,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早已悄悄转变了,但大学生还在用昨天的谱来唱今天的曲,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地点不理想、职务不理想而不去就业,形成“自愿失业”。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从英国回来的经济学研究生,到惠普公司面试,公司给他4000元底薪,他不满意薪酬待遇,又去新加坡读了个博士,回来后还去惠普公司面试,结果底薪还是4000元。他就索性留在惠普了,但心中肯定是不太舒服,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待遇就超过万元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择业观念,起薪和自己的希望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价值转化的过程。如果你能够转化,期望值就可以转化;如果转化不过来,可能就无法实现。大学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上,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有距离。另一方面,个人素质方面,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东西,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择业是建立在以市场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从你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你能创造什么价值。

五、明确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凭运气碰,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参见

http:///Desktop.aspx

[3]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

[4]刘志坚.专业教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5]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06,(4).

[8]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9).

课题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学院构建和谐校园研究与实践” 研究成果(课题号XJK06CZC050)

作者简介:王海波(1978-),男,湖南常德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助讲,研究方向: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高校管理。

篇2: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认识;思考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难,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而且有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看谁开的多,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部分高职专业设置时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高职院校设置英语、临床医学专业,都相应改名为应用英语、临床医疗技术,以此来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专业设置不以快速变化的市场为导向,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是学校能否较好地服务于社会,能否发展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部长指出:“要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及时地调整专业,适应各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就现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和根据而言,学生就业是与专业设置相统一的。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已经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专业设置之前,对经济发展信息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的意向,再将意向逐一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数确定招生计划,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开设课程。当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据统计,日本专修学校由于学校课程和专业设置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备受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欢迎,具有很高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大大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考虑市场的需求现状及趋势;二是考虑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8%,2005年达到21%,早在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宣布“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可以用发展的质量观、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标准来搪塞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是教育质量确实下降的事实。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而天生韧劲和抗击打能力的缺乏更使这种困难和压力无限放大。

任何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入学人数剧增而教学资源有限所带来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由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扩招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受本科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事实上挤压更厉害。因此,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在社会认同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不是想要高校扩招,而是教学质量的改善,是在质的层面上提升。才能正真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校所学无法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据我校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位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对近1000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大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等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的差不多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其次,当前我们有些高职院校不管就业情况,不问社会需求,闭门办学的做法也还存在,有什么教

师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尤其是不发达的省市开办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一味追求生源与本科院校攀比,把自己变成本科压缩型,未与市场需求接轨,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我们有的学校教学课本和教学内容是多年一贯制,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落后,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学生就业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出现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如电脑培训班的学员好就业的现象。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从培养模式单一的高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讲发展,从来都是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经济发展是这样,教育发展也是这样。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几经证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果断实行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在教学中,高职专科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工作力度,应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申报技能鉴定站,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定位,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四、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择业观的差异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的飞速扩大,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实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水涨船高,难免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毕业了理应有很高的位置和很多的票子,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市场的秩序化、理想化和成熟化,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早已悄悄转变了,但大学生还在用昨天的谱来唱今天的曲,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地点不理想、职务不理想而不去就业,形成“自愿失业”。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从英国回来的经济学研究生,到惠普公司面试,公司给他4000元底薪,他不满意薪酬待遇,又去新加坡读了个博士,回来后还去惠普公司面试,结果底薪还是4000元。他就索性留在惠普了,但心中肯定是不太舒服,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待遇就超过万元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择业观念,起薪和自己的希望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价值转化的过程。如果你能够转化,期望值就可以转化;如果转化不过来,可能就无法实现。大学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上,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有距离。另一方面,个人素质方面,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东西,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择业是建立在以市场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从你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你能创造什么价值。

五、明确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凭运气碰,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

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参见http:///Desktop.aspx

[3]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

[4]刘志坚.专业教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5]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06,(4).

篇3: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当前, 虽然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重视, 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比较薄弱, 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 由此导致缺乏自我认知、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就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及时、充分地就业。主要表现在:一是安排就业指导的时间不科学, 停留在“对低年级学生指导不够, 对毕业生则是一拥而上, 大搞临时突击”的状态。二是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仅限于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方法等, 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 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三是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把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 更谈不上对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再加上由于安排就业指导的时间不科学、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等原因, 造成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等的结构性问题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有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则就业率高, 甚至供不应求;而有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低, 甚至严重滞销。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没有依据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作出适应性调整。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 高等教育相对滞后的专业设置模式, 使培养出来的许多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高职院校和学生双方都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 造成了“创新理论水平不高, 动手能力也不强”的现象。二是高职院校对社会人才需求形势估计不足, 没有科学预测, 盲目开设专业, 结果造成院校之间同一时期的专业雷同, 相同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过量, 增加了就业难度。

3. 师资队伍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指导师。各院 (系) 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般是党政干部、辅导员, 他们是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专门的业务训练, 导致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因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4.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问题

当前相当多毕业生没有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对大学毕业生价值期望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在选择地区时, 仍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在选择单位时, 目标也都定为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个人发展空间大的单位。这种不切合实际的、过高的期望值是造成当前毕业生应聘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吃苦精神不足。部分毕业生因家庭环境优越, 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愿到基层去, 不愿做具体细致的工作, 更不愿意艰苦创业。三是就业信心不足。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 特别是就业弱势群体, 认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 不敢在人才市场上与别人竞争, 有的甚至持一种消极态度。四是求职主体意识薄弱。这表现在求职过程中求职主动性不够, “等、靠、要”的思想还普遍存在, 过分依赖学校、老师、父母和亲戚朋友帮助推荐就业岗位, 没有主动寻找就业信息, 求职准备不够自觉。五是自身就业定位不准。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缺乏全面认识, 盲目自信, 不从个人能力素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形势方面作考虑, 造成眼高手低。

二、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途径

1. 领导重视, 加强领导, 规范管理

高职院校要把就业工作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认识。首先,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工作重点, 进行专题研究, 不断总结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 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坚持“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办学理念。其次, 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 全方位地构建起就业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可以成立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 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为副组长, 学生处、教务处、各院 (系) 书记为成员的就业指导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评各院 (系) 工作的重要指标, 实行“一票否决”,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切实做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全力营造“人人关注学生就业、人人服务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第三, 高职院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出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管理, 有着强烈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2. 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重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加强对高职生进行就业改革、就业形势、就业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指导, 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职业,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值, 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之路。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十一五”期间建立起民航行业关键岗位职业资格制度。学院不仅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民航从业者的教育和培训, 为他们取得相应证书服务。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改革培养模式, 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上, 时刻体现以能力为核心, 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80%以上的毕业生都取得了“双证书”, 使毕业生不仅有学历证书, 还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大大提高了就业率。

3. 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能力培养, 加强产学合作的研究和探索。如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初期就实行订单教育, 与企业、国外联合办学, 并共同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和方法。例如, 学院与南方航空公司及加拿大圣力嘉学院合办了“空中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合办了“飞机机电维修”专业, 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使毕业生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同时高职院校应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特点, 制定由“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方向、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实训、隐性课程”等六大模块构成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4.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做好就业准备

面对当今社会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加强就业指导, 帮助毕业生做好准备, 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措施。要教育学生积极调整择业心态,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勇于到基层第一线工作,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为个人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帮助找出路, 还应包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同时要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 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 在掌握思想动态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5. 加强企业联系, 拓宽就业渠道

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和企业 (用人单位) 的联系, 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多次的联系与合作, 建立互信关系, 在就业推荐过程中, 与用人单位就岗位需求进行磋商, 协助进行岗位分析, 对岗位提出合适要求, 同时在推荐就业时对弱势群体有所侧重, 实现人尽其才, 人职匹配。另一方面要联系企业, 开展校园招聘会、联系行业协会等,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让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各专业都设置了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相关人员组成, 院校的人员充当秘书。委员会定期开会, 研究给予院校专业建设方面的指导及对院校师资、设备、实训 (习) 、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就业市场的开拓, 尤其是新增专业, 做好专业目录并进行长期的联系与合作。

6. 开展创业教育, 扶持自主创业

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创业是就业的更高层次, 高职院校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设创业指导课程, 对学生在创业计划制定、市场营销、工商税务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 并开展一些创业竞赛活动。可以尝试通过学校与社区、街道的合作, 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基地”等, 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 相关组织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以实质支持,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总之, 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有关精神, 结合学校改革和发展实际, 准确把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律性, 大力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 不断探索新思路, 采取新措施, 努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适应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艺荣.求职与创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彭远威.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就业工作[J].思想教育探索, 2007, (1) .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篇4: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近年来,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迅速,2013年高职院校数量已达57所,在校生接近60万人。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甚至日趋严峻。本文以金融专业为例,对河北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做一探讨。

一、目前河北省高职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不足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在深化改革中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攀升。但是目前我国金融行业中仍然是以大中型金融机构为主导,而此类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对高端,进入门槛较高,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几乎没有需求。而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虽然进入门槛较低,但其总体规模还有待提高。同时,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还要受到本科类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竞争。

(二)高职院校在金融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众多的高职院校在金融专业的建设中针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众多的实验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从实际来看,在这些方面的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仍不够明确,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仍存在脱节问题,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师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所欠缺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毕业生自身在就业方面也存在问题。首先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过高,仍将稳定的工作、高薪待遇作为追求的目标,在找单位时倾向于大中型金融机构,对于规模较小、待遇相对较低的小型金融机构则少人问津。一些毕业生即使去做与金融专业无关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小型金融机构工作;其次,大多数的毕业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也缺乏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缺乏职业设计。毕业生这些自身存在的问题无疑降低了其就业能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的机会。

二、对河北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的几点思考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在金融机构、高职院校以及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的协作机制,通过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这种协作机制中,高职院校必须要发挥核心作用。以下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就改善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出几点看法。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金融专业教学改革

首先,进一步明确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调查情况来看,河北省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域主要在省内,而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目前,中央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河北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金融业的角度来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动河北金融业的发展。所以,河北省高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应该要立足省内,放眼京津,目标应该是为京津冀一省两市培养实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同时,因为大中型金融机构门槛较高,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所调整,即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小型金融机构与创新型金融机构输送专业人才。

其次,进一步加快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制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既要考虑高职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即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考虑相关专业的具体要求。金融专业是一类既专业又综合的专业,专业是指金融专业与其他类型的专业有相当大的区别,综合是指金融专业内部又可以分成很多学科,涵盖面广。所以,如何兼顾金融专业的专业性与综合性是高职院校对金融专业课程体制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对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给予更多的重视,不能因为其理论性强而忽视其作用;同时,在综合性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市场调研,去发现当下金融业就业市场上对哪些分类学科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课程设置上向那些方面倾斜。并且要根据市场状况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拓宽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为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紧密,使学生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目前,河北省开设金融专业的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均给予了较高的重视,但其中仍存在选择合作单位时更倾向大中型金融机构、传统类金融机构的问题。所以,对于金融专业的校企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要切实采取“让学生走出去,让单位走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强院校与各类金融机构的交流,既要不断增加合作单位的数量,又要努力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不断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为各合作单位提供源源不断的实用型人才。

其次,探索与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建立各种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院校与大中型、传统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应更多地让其走进学校,利用其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为院校金融专业建设建言献策,为学生更深入地认识金融行业、金融市场提供信息支持;对小型、创新型的金融机构,应更多的采取让学生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与这些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有机会去单位中实践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与就业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择业观念

首先,各院校金融专业要在课程设置上,通过结合选修和必修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有计划、分层次、全过程地进行就业方法指导和实训。同时,要让学生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和路径有充分地了解,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确立职业目标,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从而对自己未来在金融行业中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规划。

其次,各高职院校必须要认识到金融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社会影响大,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各院校金融专业要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讲座、案例教学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金融职业素养,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竭诚服务、顾全大局等高尚金融职业道德节操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总之,目前河北省高职层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较严峻,但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开设金融类专业的各高职院校一定要坚定信心,通过加强自身建设、联系金融企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多方面综合性的努力,使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得到不断的开拓和提升。(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名称:河北省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项目号:GJXH2013—249,课题负责人:董明明,课题组成员:王晓利、韩立峰、李岳松、张彦欣。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

[2]崔静.区域经济背景下的河北深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学刊,201,33(05):10.3969/j.issn.1003-7071.2013.05.035

篇5: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姓名:徐庆地学号:20112212478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日前,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目前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这是就业蓝皮书发布的第五个年度。报告对2013届毕业生流向的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就业现状?

第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

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这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就业。要教育大学生到西部、到农村、到贫困地区、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就业,到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去。大学生要有到哪里去都可以干一番事业的思想,不应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不应该一毕业就想着高薪,就想着找一份舒服的工作,要有到困难地区吃苦的勇气。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主动到西部、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应优先录用等。

第二、大学专业设置应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大学的专业设置不能什么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必须要根据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大学应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最需要的人才,而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

第三、重视教学质量,保证学以致用,学能成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来培养人才,千万不能误人子弟,教育部门应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督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要下决心取缔。

第四、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解决就业难的很好办法,创业不仅解决大学生自己的就业,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来解决就业难问题。要鼓励大学生不等不靠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在大学里设立创业培训课,指导大学生毕业后,勇于根据自身条件和特长自主创业,在我国现在的情况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很少,而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大学校的课程设置里,必须要增设创业培训一课,通过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青

团、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培训班,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和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创业。此外,要在政策、资金、场地、技术、办理证照等各个方面扶持成功创业人士。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要免费组织他们参加创业培训,对没有技能有创业愿望而又有培训愿望的大学生,应该免费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对有意创业者,帮助他们拟定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他们寻找创业场所,帮助他们办理证照手续,创业资金不足的应提供小额贷款,并给予贴息,有带动就业的,根据他们解决就业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就业资金补助,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五、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加快发展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加快完善省、市、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形成多层面的、覆盖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增加就业供求信息量,拓宽就业渠道。实行高校毕业生网络求职“一站式”服务,改变传统就业招聘程序,节约就业成本,提高就业效率。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各类人才中介服务和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篇6: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大学生在校园里的时候,或许没有那样忧伤,甚至还有一点儿小高兴。他们在高兴什么呢,高兴自己的学历,自己的学识。你看,再怎么说我也是名牌大学的呀,那出去就是抢手的很啊,嗯,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很多地方能够懈怠的就懈怠了,该荒废的那也是一个不留。谈恋爱吗,那是自然的了,要不大学的“无聊”时间怎么去打发,于是“把爱情来产生”。轰轰烈烈了一把爱情之后,冷静了。什么让他们冷静下来的?是就业,是一份工作。爱情也是经不住考验的了,一毕业,自然就劳燕分飞了。爱情进行到底?真是扯淡!饭都没得吃了还顾得上爱情,爱情值多少钱?如果可以估价,倒是可以考虑下,因为可以少奋斗多少年啊,呵呵,划算。于是,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出来了,那就是找工作。

中国的大学生已经太多了,大家不用怀疑,数字会说话。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了。大学生就业难应该与大学扩招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占人口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所以造成现在这种状况,首先不能跟高校扩招联系起来,社会上应该有这个共识。大学不能哪个专业就业好就要哪个专业,而荒废其它专业,那样会造成这个专业新一轮的人才过剩。对大学来说,无论是专业还是学科,我认为都要关注生态问题,有热门学科,但是同时如果没有其它学科来支撑的话,它也做不起来。比如像我们的航海轮机,这个专业是我们的优势专业,但是它也需要数学、物理、化学、通讯、自动控制、机械等知识,当

然,人文类的法律、管理,都不可缺少。高校的发展也要有科学的发展观,一定要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发展。“84万、55万、38万”,这组呈现下滑趋势的数据是2008年10月至12月每月就业人数。今年610万新增大学毕业生加上历年积累的未就业大学生,共有700万以上大学生要求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约2000万左右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政府、家长以及未就业人员本身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寒冬让中国的应届大学生们瑟瑟发抖。找个工作怎么就这么难?到基层去,大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顾虑?自主创业会不会“看上去很美”?枯燥的数字表述的是一个严酷的事实。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11万,加上2008年尚未就业的100万大学生,今年等着就业的大学生规模达到了71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丹麦王国总人口的1.3倍。创造710万个就业机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赶上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温家宝总理不忘提醒说,虽然中国经济开始好转,但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见底。如果大学生来自城镇,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如果他们来自农村,更是家中的精英,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总理说,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其实,如果大学生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得到尊严的不仅仅有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也有这个社会。

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到底难到什么程度?一项针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月底,北京应届大学生的签约率为23%。目前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只有

18%的人已经签约,尚有81%的人没有找到工作,此外还有1%的人已签约但被雇主取消;而在高职和专科毕业生中,已与雇主签约的也仅有20%,未签约的占78%,已签约但被雇主取消的占2%。在已签约毕业生的雇主中,民营和个体企业最多,占45%;其次是国有企业,占27%;中外合资和外资独资企业占17%;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占9%;占比例最少的是非赢利组织,占2%。应届大学生签约量最大的前5位行业和签约薪资为:制造业,1822元;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2352元;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2076元;金融、保险、房地产业,2835元;建筑业,2303元。而在应届大学生的签约率排行榜上,上海大学生签约率最高,达27%;北京大学生以23%的签约率名列第五。此外,北京大学生的签约薪资为本科生3231元,高职生2537元。

据有关资料显示,浙江省公布的2008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93.8%,本科生就业率92.5%,专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93.8%;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08年就业率达到90.24%;湖北公布的资料称08年大学生平均就业率达82.34%,而四川的数据是85.15%。查一查每年各省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哪里不都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甚至高达九十,何以在一夜之间,毕业生就业率就这么低了?往年的学生就业率究竟是如何练就的,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粉饰?

有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每年都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大学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08年的599万人。伴随着扩招,热门专业不断涌现,越来越

多的大学生就业时不得不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左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但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趋势愈演愈烈,但每年各地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总是在公众能够接受的范围?这不得不提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在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当作一项工作来抓的,在临近毕业的时候,甚至有学校要让学生自己开好就业证明才能顺利毕业,学校通过这样“做工作”统计出的高就业率上报个各省市,又成为当地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的重要参考。而正是这些数据,误导了学生和家长,让他们依旧对高等教育趋之若鹜。

让一个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去从事体力活,可以美其名曰“从基层做起”,但不得不提的是,很多就业无望的大学生依旧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为了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家长在掏空了腰包,因此他们在完成学业的时候,带着家人的某种期许,即便这种期许不十分合理,但依旧可以理解。笔者认为,与其呼吁学生调整心态去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不如事先将就业难的状况一五一十地告知民众。因此,请有关部门给个真实点的大学生就业率,切勿再加任何粉饰。

就业难,创业则更加艰难。其实人人都想创业,都想出人头地。只不过还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罢了。每个人都梦想着腰缠万贯,能够叱咤人生。可是,在一串串困难面前,很多人都退缩了。而现在却不一样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处在悬崖峭壁的上沿。没有比这样的境况更加糟糕了,所以我们应该放手一搏了,争一争。勇气最为重要,而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学识应该能够胜任一个小老板的,个别除外。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很多人不知所措,能够表现出来的软弱都表

现出来了。这毕竟要比高考落榜的情况糟糕,因为这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篇7: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诚信就业 探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and Strategy on Integrity Employ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ZHUANG Qiang, XIE Zonglie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43)

Abstract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lemnity and the normative of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Plan , fully respect the wishes of students and employers,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Employer and school , the papers analyze and propose some measures for reference,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credibi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which appeared in Employment Process.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integrity employment;exploration;strategy

为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机制,积极探索、有效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的发展机制。为了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充分尊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愿,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等学校应当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就促进高职院校诚信就业谈一些看法。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书写就业推荐书,准备就业推荐材料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目前,许多知名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想聘用到最优秀的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推荐书上下功夫,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成绩差的不把成绩附上,夸大其辞地介绍自己。更有甚者,在推荐材料上把本来没有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克隆”出来。结果,协议书签订后用人单位一调查,很多不实的东西就暴露了出来,协议也自然遭到解除。

1.2 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几家用人单位都有意向接收他,但最先同意接收并要求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并不一定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单位,于是该生基于“以防万一”的考虑,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他在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同时,心里就已经有了违约的打算,如果另一个单位比这个好,只要对方答应接收,就毁掉已签的约定。特别是一些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脚踏几条船,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随时都作着违约的打算。由于存在这样的想法,有的学生在签订协议不到一个星期就要毁约,致使有的条件不算差的用人单位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错过了招聘的好时机,又浪费了单位的招聘指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过早,有的用人单位面试后迟迟不定,有的用人单位与原来承诺不符,有的政府部门在审查时表现出官僚作风等等外部因素导致了毕业生违约。而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正确理解签订协议的意义,没有明确自己签订就业协议书所应承担的责任。

1.3 面试时的诚信问题

近几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宣传过多,造成很多毕业生面对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由于存在这种过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学生在没有用人单位来招聘时心理特别紧张,而有招聘单位来面试时心理则更为紧张。虽然对于某些学校、某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并不困难,但这些学生也惟恐错过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哪怕是不太理想的单位或是后面还有用人单位来招聘。由于存在这种心理,学生在面试时为了不会错失时机,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会违心地作答。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知名企业把综合能力及诚信作为录取毕业生的重要条件,如学生在面试时不作如实回答,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招聘人员很容易便会怀疑对方的诚信程度,其后果可想而知。

1.4 在就业“双向选择”时出现的诚信问题

有的学生在理解“双向选择”时有意出现偏差,玩文字游戏。如:有的学生在毁约时会说现在是“双向选择”,虽然和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现在他又不想选择那个单位了。有的学生则是 “随大流”,看同学签约他也签约,同学毁约他也毁约。像这样的学生应当让他们知道“双向选择”是指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前,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但一旦签订了协议,就是指双方相互选择有了定论。对于玩文字擦边球的学生,其诚信也会遭到质疑。

1.5 助学贷款学生出现的诚信问题

党和国家为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系列政策,用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但有些助学贷款学生没有履行签合同时的承诺,而是错误地认为不还贷也没什么问题,他们以为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还对方也不会对我怎么样。有的学生则因为工作忙而忘记了还贷时间,没有按时还款,结果遭到银行罚款,有的甚至上了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和报纸,在信贷方面他们出现了信用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违约率的上升是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共同努力。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努力寻找对策,通过自己有效的工作,使每一个毕业生把“诚”与“信”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美德。

2.1 加强就业指导中的诚信教育

高职院校在学生中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是使高等教育更好地走向市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面对近年来大学生违约率的上升,在就业指导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解释“双向选择”。要让学生理解,国家计划分配机制转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双向选择”的机制,并非是无原则的挑选。“双向选择”是在签订就业协议前的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旦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协议双方当事人就享有各自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

(2)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或自荐信。推荐书是政府就业主管部门或学校为了更好地使毕业生寻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而发给毕业生的就业“介绍信”,毕业生应当如实、正确地填写推荐书中的各项内容。在指导毕业生填写推荐书时要耐心对学生解释清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好自荐信,并让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如何看待毕业生的推荐书和自荐信。

(3)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法律的教育。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后,必须签订《全国普通高、中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在就业指导中还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明白签订就业协议书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它是双方承诺的书面形式民事合同。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制教育时要让毕业生清楚了解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三个方面问题:

①《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民事行为,学校只是见证方。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他可以自由地选择用人单位,到工作条件好、待遇高,适合自己自身发展的用人单位去工作,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选择优秀的毕业生,为单位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发展。

②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双方的意思表达一致,才能签订协议书,任何一方都不得强加条件,否则《协议》不得签订。

③《协议》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当事人设定的各自权利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协议》的格式文本中应包含以下条款:岗位、工资报酬、劳动待遇、试用期、就业协议终止的条件、违反就业协议的责任等内容。凭此协议,毕业生享有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权利,而用人单位则享有对毕业生的人事管理权。

(4)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让毕业生明白目前的就业困难是地区性不平衡和结构性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是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因此,要指导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艰苦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报效祖国。

(5)对接受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贷款毕业生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就必须履行合同的条款,双方当事人享有各自的权利,也必须履行各自的职责。目前银行建立了信用体系,而且实现全国联网。只要有违约的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查到该生的信用问题,这也意味着该生已进入银行系统的“黑名单”,将来贷款购房、购车以及凡涉及贷款的都会被拒绝,它将影响该生的一生。

2.2 加强就业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在增强就业指导及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就业规范化管理。如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就业推荐表的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资料的认证管理、用人单位信息公布制度及信息管理、暂缓就业学生的管理、毕业生跟踪调查资料的管理等等。只有就业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才能使就业工作达到一种“制度育人”的效果,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促进学生诚信就业,把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2.3 与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及用人单位沟通

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学生诚信就业,并非学校关起门来就能做好。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只有与政府的就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互通信息,才能及时把握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了解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及减少毕业生出现就业诚信问题的方法。

2.4 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减少就业压力

学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毕业生寻找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各人才中介机构、学生家长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就业信息网,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了,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当前,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篇8: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由于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引人注目,尤其是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是倍受关注。众所周知,林业属于艰苦行业,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受林业行业特点的限制,就业面窄,就业矛盾心理突出。可以说,林科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牵动着社会稳定发展的方方面面。解决好此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可以帮助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多年学业成就的回报,可以帮助毕业生家庭实现教育投资的直接收益,可以解决林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招不来、分不出去的局面,促进此类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困境

(一)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普遍偏低

教育部自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高考录取比例逐年上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300多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 700万人,全国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30万人以上[1]。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招生规模和专业的扩张,追大求全,缺乏对社会基本需求趋势的预测,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一直滞后于就业市场的变化,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衡,使一部分毕业生被迫改行就业,就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2]。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林业政策的调整,整个林业行业进行大变革,由原来的以采伐为主的指导思想转变为以营林为主,实行生态保护,使得林科类的高等院校招生逐年萎缩。尽管林区的单位与部门仍需要大量的林业技术性人才,但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较低等众多原因,导致了目前林科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纷纷逃离本专业改行就业,林业行业一线人才流失严重,失去了输入造血功能,人才“断挡”已成为定式。

(二)林业行业特点难以吸引人才

森林资源和林地是林区森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林区又大多分布在环境条件差、气候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差的地区。林区基层企、事业单位几乎都建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气候寒冷(或异常)、生产力落后、经济欠发达、远离消费市场的地区。林业行业在地理、环境等因素上就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3]。林区、山区与城市相比,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明显,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艰苦。正是由于这种落后的差距现象存在,导致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无法实现个人事业理想,生活福利得不到保障,所以不愿在林区工作、生活,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二、困扰林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探析

当前社会上有这么一种偏见,即以学历作为衡量用人标准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严重地妨碍了人才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同时也使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相当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并没有实质性地建立起合理的人才使用办法与标准,制度性建设不全面、不系统,从而阻碍了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在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对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满意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以及在本校内于今年初发放的800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汇总,总结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环境;(2)家人意愿;(3)职位类别;(4)深造机会;(5)单位性质;(6)单位所在地;(7)社会认同感;(8)专业相关程度;(9)能否实现理想;(10)能否发挥特长;(11)能否彻底解决户籍问题;(12)薪资待遇是否令毕业生满意等。在以上各因素中,能否拥有较丰厚的薪酬待遇、能否彻底解决户籍问题、单位所在地和职位类别等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这说明林科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都渴望能在大城市有一份薪酬待遇高、比较稳定的体面工作,但具备优异招聘条件的单位及部门难以满足毕业生规模,部分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又不愿到薪酬待遇较低和所处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单位工作,供需比例严重失衡。为此,我们应该帮助毕业生合理定位,减少其就业的盲目性,提高一次就业率,从毕业生供需比例、人才培养模式、个人角色定位、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入手,探索新时期林科类高职毕业生提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对策与方法。

三、提升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专业调整机制以满足社会动态发展需求

专业建设以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的大局为立足点,既要服从本行业、本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要求,而且还要通过调整自身结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本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按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培养方式,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标准的要求,林科类高职院校应凝练出专业特色,立足于林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着力办好区域内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若干个王牌专业。抢抓机遇,适时地新建一批就业前景预期好、就业稳定、深受用人单位首肯、行业持久性长的学科与专业。

(二)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林业是一门专业实践性极强的交叉学科,需要毕业生加强基本性能训练,并掌握实际动手能力。林科类高职院校应根据用人行业及企业需要,在做好第一课堂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更加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培养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训练放在十分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增加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这种综合素质的竞争就是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它要求我们的毕业生不但在人才市场的选择中要具有强劲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开展素质教育,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尤其要把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4]。林科类的高职院校尤其要加强对毕业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林业属于艰苦行业,林业行业及就业特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特别是在国家就业政策向沿海、大城市的倾斜下,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很深,就业目标纷纷转向。因此,林科类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学习林业,热爱林业,身在林业,心在林业,为林业服务,为林业奉献”的崇高思想。

(三)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林科类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政策、资金、师资、招生指标等方面的扶持,我们可以组织实施“场厂大学生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林区就业、创业和服务。通过“场厂大学生计划”的实施,以解决林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制定专项生毕业后回到林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专项生毕业后到林区多渠道、多形式地就业创业;专项生入学报到时可不迁转户口,户籍暂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就业报到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工作所在地区。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对毕业后到林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专项生,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四、关于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启示

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涉及面广而深的社会问题。目前针对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丰富和完善,但还不够深入与系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在研究的过程中,受到的启示主要有:

启示一:切实构建与林科类高职院校相配套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政府、高职院校、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服务体系,来切实保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保护与扶持。

启示二:创建林业企业吸引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奖励、激励机制,包括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报酬体系,建立有效的人员配备机制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安心在一线工作生活。

启示三:根据林业新定位的具体要求,林科类高职院校应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通才教育”与“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培养模式,深化林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使林科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

探讨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及对策,既是林业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在林业新定位,林业经济结构与模式大调整,建设现代林业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入地研究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睿.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80-82.

[2]金建孟.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7).

[3]杨素华.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创建第一个网页下一篇:五年级下册英语人教版第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