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2024-08-02

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2013年是中大发展,大丰收的一年,的各项工作如琢玉一般的精细,各种赞誉接踵而来,借三中前行的东风,以“巩固课堂教学改革已有成果,再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稳步向前。

一、工作回顾

1.创新校本培训模式,突出实效,提升教师素质

我校校本培训以“研究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内容,用“金字塔式的层层传递”的培训形式,牵引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2012年上半年,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启动、实践,到2013年基本成型,2013年上半年,我们大范围推广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三中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到2013年下半年,我们着手开始了以首席教师为主,以骨干教师为主流军的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和培训。

我们认为,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需要有针对性,对教师有吸引力,吸引力来源于发现教师教学工作的困惑,而且培训不一定就是已有经验的介绍,最有价值的培训把问题拿到一起讨论研究,拿出对策,然后实行。我们的做法是:先由首席教师研讨问题,找到对策,然后辐射到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再进行补充,然后再辐射到全体教师。这样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层层传递”的培训形式,教师人人心中明白课堂的方向在哪? 2013年下半年,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做了如下的研讨: 下半年的深入课改,我们以“拟定小店区三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突破口,推动课改向深入进行。

第一步,首席教师调研,发现课堂问题,确定研讨培训的内容。第二步,组织首席教师研讨会,首席教师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人人拟定课堂评价指标,以指标确定下一步课改的方向。第三步,首席教师组织骨干教师研讨,形成比较完整课堂评价体系。第四步,备课组长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主要是解释拟定指标的缘由和依照指标如何进行操作。

通过这样的“传递式的培训”,我校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向前推进,不断地纠正问题,走向完善。

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语文教师轮流组织大家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名篇》,每周一次,每次一篇,教师人手一本《陶行知教育理论名篇》。从2012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名篇》,到2013年全部学习一遍,我们深感植根于本土的教育理论永远有那么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还多次聘请专家来我校做报告,我们先后聘请了全国优秀教师李杰、太原市语委办主任胡丽清来我校做专题讲座,同时还组织本校的优秀教师组织专题报告,还组织教师参加上级各种培训达400人次。

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下半年,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赴北师大学习。北师大四天的紧张的学习行程,教师们通过听讲座、地查看、听课等活动,触摸到了最前沿的教育,学习回来,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心得体会的撰写,把学习所得及时地总结内化。

2.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动机

校本教研围绕研究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展开,校本教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动机

2013年,我校校本教研以“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路,虽然校本教研在形式上沿用了过去的做法,但在内容上我们做了调整,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集体备课,集体编制导学案。

集体备课:备课组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的任务就是研究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开学初制定活动计划,并进行内容的分工,每次一名主讲,主讲准备讲稿,讲稿备课组长要负责审核,活动的步骤分为:主讲讲本次研究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意图,组员进行补充。一年来我们的讲稿装订了厚厚的五大本。

3.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向纵深推进,形成模式、形成特色

课堂是教学的生命线。本学年我们以学校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结合小店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结合本校特色开展“三化”系列工程。不断深化“教学组织合作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符合新课程要求、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本学年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向纵深推进,形成模式、形成特色。”

(1)打造课堂教学改革科研团队,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科研团队,遵循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定型—分层次推广—完善的思路,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向纵深推进,形成模式、形成特色。

学校成立了以首席教师为组长、备课组长、中研班成员、小店区名师培养对象和名师共同体成员为组员的课改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出台了我校“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指标”。并由科研团队成员先行先试,反复研讨,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课堂模式,再由全体教师进行轮教推广。这一新的举措有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2)课堂教学活动百花齐放,小组合作化学习稳步向前

今年我们举行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上半年,我们举行了两次大的活动,“ 自主高效课堂样板课展示活动”和“ 自主高效课堂过关课活动”。

我们选出了50多名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成绩显著的教师,把他们的课作为样板课进行展示,在展示活动中,我们还组织了课堂教学改革开放日活动,通过展示新模式课堂,聘请市区专家指导,邀请兄弟学校教师观摩,组织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研讨。另外还特别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代表观摩,请家长们走入我们的课堂,了解学校改革动态,观察孩子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向家长传递正能量。这一活动对有力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区域内课改将起到积极作用。

样板课展示活动结束,我们组织了过关课活动,教师人人进行课改过关,我们组成了考核小组,对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照着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到高效课堂。

下半年,我们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由骨干教师领衔,组织了深入课改的实践课。由骨干教师先进行尝试,进行示范研讨,推动课改向前迈进。

(3)用好导学案、保障课改顺利进行

经过一年的实施,我校各学科导学案已初步成型,极大地解放了教师和学生,努力实现一案两用:既导教又导学。下学期,我们利用三周修改完善,使导学案更精练更适用于教学,并将下学期导学案统一编撰印刷下发给每位教师。同时要求青年教师要写详案,尽快成长。

二、工作展望

1.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化学习、课堂特色化建设”,在前期实践课和样板课的基础上进行全校人人过关课,抓住目标、小组合作、落实的重点,努力创造适合本校特色的新模式。

2.依托小店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发挥名师及名师培养对象的引领作用,成立以首席教师为组长的科研团队,全力推进学校教师培养工作,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带头作用。

3.加强教研工作的全员参与,促进教研与教学实践的真正磨合。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篇2: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从2012年3月开始,我校拉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经过一个月的思想动员,从上至下统一了必须进行课改的认识,截至到2012年底,我们已就“小组建设、导学案的制定”等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并初步制定了我校的课堂改革的模式----“124”课改模式。杜郎口校长崔其升说:“任何模式要发挥作用,其背后一定有 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等。”下一步我们要踏踏实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课改是个系统工程,但关键是教师的思想。不可否认,随着课改的进行,老师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如果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又会导致课改热情的降低,因此我们还要加大课改培训的力度,除了教育局的走出去,我们自己还要想办法请进来,进一步统一思想,排忧解惑,帮助我们的教师能够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得到专业化的帮助。

第二、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们的课改模式日渐成熟。培训是最好的学习,实践是最好的手段。我们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时间和课堂改革实践的检验,要用教学效果来说话,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关注课堂实践,经过不断磨合,争取让我们的课改模式成熟完善,为此,我们将通过各种研讨课来推进。我们将上好师徒观摩课、骨干教师引领课、教学能手示范课、同年级同课异构课及人人过关课等。

第三、通过各种培训,搞好小组建设,提高课改实效性。小组建设是课改成功的前提,特别是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更是重中之重,现阶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小组建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重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2、优等生少,学困生相对较多,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3、学生间的活动不够主动。

4、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么过于喧哗,要么过于安静。

5、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6、评价个人重于评价集体。我们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小组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第四、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让导学案的使用得到普及。导学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路线图,我们要规范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首先注重“个备”,其次加强“群议”,第三结合大家的建议再次“个备”,最后 1

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授课情况“最后修订”,让集体的智慧促进课改的发展。

第五、完善各种制度,让课改工作稳步推进。首先整体设计、整体构建、整体推进;其次实行目标管理;第三打破平均主义,让利益和创造价值挂钩,激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篇3: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六大关键词折射2014经济风向

关键词一:“稳”“改”结合谋长远

前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6%, 略快于2 0 1 3年的2.9%, 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 全球贸易总体将处于低迷状态,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大, 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改革创新谋划未来, 国际市场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已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 需要用战略眼光谋划长远。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同时指出, “稳”也好, “改”也好, 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 静要有定力, 动要有秩序, 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解析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这是中央连续3年将来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为“稳中求进”。有别于往年, 2013年这次会议同时强调“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将贯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经过多年高速增长, 由于基数大、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少、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中国经济已进入“换挡期”。对此, 要有清醒认识。“改革创新”是对“稳中求进”内涵的拓展, 也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稳”与“改”互相促进, 经济平稳增长, 改革才具备宽松的条件;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化解体制机制的障碍, 才能使经济增长潜力充分释放, 经济质量得到提升。“一静一动”的搭配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和辩证思维, 冷静清醒, 富有远见。

关键词二:追求不留“后遗症”的速度

前瞻

2013年入冬以来, 雾霾波及全国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型城市, 许多地方学生放假, 口罩、空气净化器脱销。专家预计, 中国雾霾治理需要10年时间。生态经济学家约翰·格拉夫和戴维·巴特克曾在《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选择题”:你是想要比尔·盖茨的财富, 还是想要大自然的氧气——尽管它没有价值, 无法提高GDP。如果你选择比尔·盖茨的财富, 那么请你屏住呼吸5分钟, 谁都做不到!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 有再多的财富, 如果连呼吸都不能正常, 那也是零。这也给中国以启示。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解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会议提出“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非常有意义。经济增长超过潜在增长率会有哪些“后遗症”?一是经济增长超出市场需求就可能带来产能过剩, 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二是资源过度消耗, 超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当前大面积雾霾、河流土壤污染都与此相关。三是增长过快, 需求过强, 也会造成大宗产品价格上涨, 带来资产价格泡沫, 引发通货膨胀。这就需要科学确定我们经济的增长水平, 太快不可取, 太慢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失业压力。因此, 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合理的区间, 只要不滑出底线、就业不出现大的问题, 经济就不会有大问题。

关键词三:把粮食安全放在任务之首

前瞻

日前, 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 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193.5万吨, 比2012年增长2.1%。这意味着中国粮食产量首次实现“十连增”。然而, 水土资源约束、农业生产效率偏低等因素都将制约我国粮食增产, 粮食增产的幅度依然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 紧平衡将是中长期中国粮食供求的常态。未来10—20年, 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也将给粮食安全带来较大压力。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2014年经济工作六项主要任务中, 第一项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 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 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注重永续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

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分析说: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主要基于以下背景:从国内来看, 这是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速下滑对低收入群体食品供给能力影响的重要举措;从国际形势看, 这是防止流动性过剩冲击粮食市场的必要手段。坚持立足自给保障粮食安全, 也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还要不要保障粮食安全”、“在粮食安全上到底是立足国内还是依靠国际市场”等问题作出了回答, 向我们传递出中央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政策指向。值得注意的是, 此次会议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 并不仅限于粮食自给的问题, 会议要求坚持数量质量并重, 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控, 这对未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四:以断腕勇气化解产能过剩

前瞻

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 产能利用率小于75%就是严重过剩, 中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都属于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10月,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发布, 钢铁业作为产能过剩的大户, 将在未来5年压缩8000万吨的总产能。作为国内钢铁生产的第一大省, 河北省将在未来5年强制削减6000万吨的产能。必须要有新的替代产业的发展, 才能解决钢铁产能的转移。化解产能不能停留于“口号”, 难题面前, 决心和勇气更显重要。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 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 “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 加大执法力度,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

解析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分析说:如果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必然带来阵痛, 有的行业甚至会伤筋动骨。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 必须遏制进一步加剧的产能过剩矛盾, 引导好投资方向,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强调, “将遏制重复建设、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更加追求质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

关键词五:“长短结合”化解地方债

前瞻

审计署公布的《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指出, 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 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 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可见, 我国将进入地方债务的集中偿还期。但是, 随着地方债务逐渐扩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还债期限的逼近, 再加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回落, 使得风险不断累积。靠卖地支撑还债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公开的秘密。然而,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土地管理政策的不断趋紧, 加之一些城市对房产市场的“限购”调控, 土地出让金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正在下降。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各项工作。”同时明确, 要“加强源头规范, 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 严格政府举债程序”。

解析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分析说:首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纳入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既强调短期措施, 又重视长期制度, 体现了中央对此的高度重视。当前, 地方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关键要避免风险由局部扩散为全局。此次提出将“短期措施”和“长期制度”结合, 体现了未雨绸缪, 对风险防控设计好预案, 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考虑。其次, 此次会议在防控风险思路上有所调整。强调发挥预算工具的作用, 将地方债务纳入预算, 这是一种通盘考虑, 不仅重眼前, 更重长远。第三, 此次会议对债务风险的强调给未来城镇化发展提了一个醒。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不能通过大量举债搞“大跃进”。一个时期以来, 有2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化大都市, 是不可取的。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体现了不同城市分类分层发展的理念, 债务风险的控制有利于避免盲目的“大跃进”, 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提供保障。

关键词六:“一路一带”助力开放升级

前瞻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3年秋季) 》预计, 2014年, 全球贸易增长有所回升, 跨国投资缓慢回稳。但全球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 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 新兴经济体经济也难以恢复到前两年的高增速。该报告同时指出, 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 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

思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勤华分析说:面对国际贸易有利和不利因素, 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党中央总揽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路一带”战略将为新一轮扩大开放、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打开一扇新的窗口。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欧洲等国家加深经贸合作, 有助于中国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网络。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 要落实好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 稳定外贸增长, 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管理模式, 简化审批程序。对此,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注重制度建设和规则保障”、“营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 这都将对我们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新的指引。

消费、投资、出口:掌控好“三驾马车”如何着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 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专家分析指出, 中央对“三驾马车”关系的全新表述, 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要改革现存的体制机制性问题, 使三大需求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驾马车”调整显成效, 内需成稳增长“主将”——从已公布的数据看, 2013年,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消费总体表现稳定, 内需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 外贸进出口有所好转, 三大需求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为扭转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 2013年7月, 国家出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刺激铁路和地铁基础设施投资等一系列措施。进入三季度以来, 投资增速出现止跌向稳的走势。统计显示, 2013年1至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

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刺激政策退出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 2013年我国消费增速总体放缓, 但仍不乏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亮点, 消费呈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数据显示, 2013年11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12亿元, 同比增长13.7%。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 2013年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驾马车”的结构和比例更趋合理。

民间投资待“激活”, 消费“短板”需补齐——尽管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出现可喜变化, 但仍存在对投资的依赖过强、消费基础作用发挥不足、外需支撑有待提高等问题, “三驾马车”的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统计显示, 2013年前11个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10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的情况下, 微观主体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专家分析指出, 尽管中央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努力坚定不移, 尽管许多垄断领域的投资大门已经向民间资本敞开, 但要真正落到实处, 促进民间投资的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 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 但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商务部贸研院研究员赵萍表示, 目前我国储蓄率超50%, 为全球最高, 可见消费仍然是“三驾马车”中的“短板”, 消费潜力亟待释放。

另据商务部分析, 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 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 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 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 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 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入世红利”趋于消退, 2014年稳出口难度很大。

扩消费、稳投资、促出口——专家表示, 长期来看, 中国经济要靠内生动力即消费需求来拉动, 这是基础, 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 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关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外需对消化产能、稳定就业具有支撑意义, 也不能轻言放弃。

赵萍认为, 未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还要下更多工夫。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红利的释放, 把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补齐这个“短板”。扩大消费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改革和政策配套, 涉及收入、社会保障、房地产调控等, 还包括消费环境改善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建议, 减少政府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 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上由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政府投资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更多用于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

篇4: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一、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始终是伴随着哲学研究展开的,哲学课堂既是传播哲学思想的场所,也是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开展哲学讨论的场所。哲学教学工作基本上反映了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哲学教师既是授业解惑的学生导师,更是不断探索的哲学研究者。这样,我国的哲学教学就充分体现了哲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工作内容的鲜明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注重哲学史的系统学习,提供完整的学科史背景。

重视对哲学史的学习,是哲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了解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我国哲学教学历来重视哲学史的讲授。目前,几乎所有的哲学系或哲学本科专业教学都把哲学史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伦理学思想史、宗教发展史、中外逻辑学史、中西美学史、科学哲学史等。每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制定了这些课程的学时数和具体要求。

第二,注重原著选读课程,开设经典专题研讨。

学习哲学史必须从阅读哲学原著入手,这基本上是国内哲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通常做法。为了强化哲学史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每所高校的哲学系都开设了原著选读课程,包括哲学的各个二级学科都有原著课程。有些高校还围绕一本原著开设了多门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围绕原著学习,有些高校还开设了专题研讨,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原著。

第三,强化导论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哲学导论性课程基本上是各高校哲学系必开的基础类课程,也是哲学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内容。各高校哲学院系在该课程上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开设了各自不同的导论类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开设“哲学素质培养”和“哲学入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开设了“哲学导论”和“批判性思维”,北京大学开设了各类导论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导论”“伦理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科学哲学导论”等内容。

第四,课程设置多元化,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9所拥有哲学本科专业的高校都能够完整地或比较完整地开设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某些历史悠久、基础扎实、队伍强大的高校哲学院系还为学生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丰富了哲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具有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学术研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术要求,提供了为他们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基础的很好平台和方法论指导。有些学校还专门在小学期中开设了国际前沿课程,邀请国外著名哲学家前来讲学和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第五,注重对学生的层次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强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哲学教育在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哲学院系都为全校学生开设了诸如“批判性思维”“哲学入门”等通识类课程。有些条件好的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固定的专题讲座,普及逻辑思维训练,传播哲学基本理念。同时,哲学专业教学则开始走向层次培养的道路,不少高校开始施行本硕博连读的模式,或者在本科生中直接挑选优秀人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实行的本科新生导师制,就是为了能够在本科新生中尽早发现专业人才,重点培育,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特征反映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中的主要成绩,集中代表了国内哲学教学的普遍水平。应当说,我国的哲学教育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哲学专业属于国家控制专业,因而其数量发展在客观上就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全国拥有哲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79所,其中,具有宗教学专业的高校仅有8所,具有逻辑学专业的高校仅有3所,具有伦理学专业的高校仅有1所。这个数量与哲学专业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完全不符,与哲学学科在国务院学科分类中的地位也无法符合。

第二,由于哲学专业的特殊性,即高度的理论性和思辨性,导致哲学专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各个环节都无法得到学校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使得哲学专业的培养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更是危害了哲学专业在社会上的正面形象。

第三,由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专业的某些课程存在高度重合的现象,这导致了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的总学分基本上超过了150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没有更多时间读书和思考。而某些重复性课程,也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产生了一些疲惫甚至厌烦的情绪,这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

当然,这里提出的三条一定是挂一漏万,以往提出的许多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仍待解决。我们希望在充分尊重哲学专业特殊性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保证哲学专业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充分体现哲学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2013年我国高校哲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是各大学哲学院系在哲学的教学理念上得到了提升,在哲学的通识性和专业性、基础性和高层次等关系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在哲学专业学生培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推进。综合对各高校哲学教学改革的具体调查了解,我们可以把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哲学通识教育地位的提升和存在的困难。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哲学通识课程,对于提升哲学教育的地位和人文素质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3年,围绕通识课程的讨论引起了哲学教师们的关注。这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哲学导论课程是否可以在高校设立为公共必修课,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些高校认为,目前学校已经对全校学生开设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必要增加开设哲学导论课。这种看法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没有清楚的定位,此外在教师配备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也有些高校非常支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哲学导论课程,并已经实行了多年,如中国人民大学等。还有的高校开设了“西方文明通论”“中华文明通论”等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其中也包括了部分哲学内容。

另一方面,如何对待批判性思维课程也成为不少高校讨论的热点之一。2013年6月,北京市逻辑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行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建设这门课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之所以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因为它能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中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性质,应当以问题为先导,通过灵活的教学程序,将各种辩证式、教练式、研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围绕问题配套运用。此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也要培养教师的新型形象,即苏格拉底式的、教练式的认知活动主持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努力扩大和提高,一是需要扩大开展这门课程教学的高校数量,二是要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增加那些对学生理性培养和多样文化发展必要的素质内容,同时要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法来教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改革是必需的,又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为了真正改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走向自立和复兴,首先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在人才培育体制中加入对学生分析、综合、写作的能力要求,以及培养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师上。

也有学者不认同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过于泛化,而是强调要将其与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加以区分,要对批判性思维加以限定,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应更窄些,它主要关注的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逻辑训练的过程。不同专业的逻辑思考能力具有一般的可比性,GRE测试的就是这样有一般可比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学逻辑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目标应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素养,作为通识课必须有专业知识含量,包括必要性覆盖逻辑知识和选择性覆盖逻辑知识。

还有学者指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属于不同层次。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专门学科,而是一种方法。此外,批判性思维教育应该理解成是一种“哲学教育”。“哲学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批判性思维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哲学和逻辑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哲学专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由于哲学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就业始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长期以来,各高校哲学院系都在为哲学专业毕业生努力寻找就业出路。近年来,由于哲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比例增加,研究生读博或出国留学的比例也逐年增长,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似乎有所减缓,但其严峻形势依然存在。如何走出就业困境,成为哲学教育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家提出的有效途径大致有这样几种:

首先,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上,尽量增加一些与哲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比如文史类和政治社会类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得到较好的工作。在技能训练上,主要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尤其在政治和社会热点分析方面和论辩技巧方面加以特别训练。

其次,加强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或者与社会用工单位联合开展学生实习,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展现个人能力,争取就业机会。比如在逻辑学领域,除了现在已经具有一定发展的逻辑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之外,通过领域逻辑教育,使逻辑学能进一步与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结合,在更多层面上体现领域逻辑的价值,从而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空间。在这方面,中山大学走在了前面。

第三,哲学教育的层次性要求势在必行。

随着通识教育的普遍开展,哲学教育进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定局。但如何处理哲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哲学通识教育的度,却仍然是哲学教育中争论的热点问题。

按照传统的哲学教育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哲学导论中的基本内容。许多高校的哲学导论课程,就是由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承担的。然而,近年来哲学导论课程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的教案和课程内容纷纷涌现。特别是诸如“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内容的哲学通识课程。有学者认为,在当今的中国哲学教育中,我们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通识课程的主导内容,以保证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有的学者则认为,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学科的要求调整哲学通识课程内容。比如,“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以逻辑学教学为核心内容,“道德推理”则主要以伦理学教学为主体,而“美学美育”则主要由美学专业教师完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哲学通识课程的特点。

有学者提出,美学教学必须分成三个最基本的层级,即哲学、文学艺术和一般美育。美学教师则相应具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特长,即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和大学美育教学。在当代中国大学美学师资力量普遍匮乏的状况下,如何兼顾这三个层面,是美学课程建设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四,哲学教育如何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

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不仅来自于时代,同样需要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当今中国的哲学教育离不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是哲学界的共识。然而,如何使哲学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其作用的形式和影响的方式是什么,是大家争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哲学对社会的作用总是间接的,甚至是批判性的,因此,哲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批判的思想武器。有的学者则认为,哲学不能躲在象牙塔中作自我沉思,应当走入社会,与社会和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哲学教育中涉及的某些学科甚至可以直接与社会行业结合,一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某些领域的发展定向培养后备人才。比如,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科技政策领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特别是在公共政策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同样,美学专业也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支持。

三、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难点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热点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热点问题同样是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这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综合对各高校情况的调查了解,我们对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难点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第一,“马工程”教材的使用问题。

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下同)在教材编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出版了哲学类教材多部,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工作都是由各高校的哲学教师完成的,但我们却发现,完全采用这些教材作为课程指定教材的学校很少。经过了解,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虽然目前有各类教材可供选用,但哲学教师较少使用教材授课,通常的教学大纲主要依据以往已经形成的传统内容,也不愿意对这些内容做出修订和补充。其二,哲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师通常根据哲学家的经典原著授课,这是引导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主要方式,而教材体例的结论性陈述多于思想的论证,简单的判断代替了对问题的思考,导致学生也不愿意使用教材。其三,目前国内哲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外籍教师加入哲学教学队伍,也导致了国内编写的教材(不仅仅是“马工程”教材)无法在课堂上被采用。

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求高校必须落实“马工程”教材的普及和使用。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贯彻好中央精神,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自然辩证法课程与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关系问题。

目前,在哲学本科专业中,以“科学技术哲学”课程代替了过去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仍然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但学时数由38学时调整为16学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减少了一半,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教育部组织了多次专门培训,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真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何使该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哲学课程,更是一门跨专业的交叉课程,等等。这是大多数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第三,文本阅读与通俗讲授的关系问题。

目前,各高校哲学院系在本科哲学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指导学生经典阅读,这是哲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学生理解程度的差异,课堂上的通俗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授课环节。

虽然有不少教师可以很好地解决文本阅读和通俗教授的关系,但许多教师仍然无法摆脱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知道无法用文本阅读完全取代课堂讲授,而这样的讲授往往又弱化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哲学院系鼓励学生自主形成文本阅读的读书会或读书班组,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往往又使得这样的读书会流于形式。

第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关系问题。

哲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启发性讨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但这样的教学在目前的大班教学中很难实行。因此,我们呼吁增加更多的小班教学。

由于师资分配和工作量安排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高校哲学院系要真正实行小班教学和研讨非常困难。首先,小班教学需要配备更多的哲学教师,但由于哲学专业在高校中往往属于弱小学科,学校很难支持更多教学岗位。其次,小班教学需要增加更多的工作量,但目前哲学教师的工作量都能够保证,他们对增加工作量没有更大的动力。第三,小班研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情况看,许多教师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当然,目前我国哲学教学存在的难点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双语教学问题、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等。但以上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值得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领导的关注,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本课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实施,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具体承担,参加人有:江怡(主要执笔人)、朱红文、王成兵、刘孝廷、刘成纪、郭佳宏、王楷、罗松涛。感谢哲学教指委全体委员以及参加研讨会的所有代表对本报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本报告撰写还参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哲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篇5: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2013年,在英华中学的发展史上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英华中学中考再创佳绩,续写了“六连冠”的教育神话;这一年,创建市级德育示范校一举成功,德育工作跃上新的台阶;这一年,课改获得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立项,“365”高效课堂模式初步形成;这一年,最值得称道的是张景校长总结八年办学经验,审时度势提出了“心根教育”理念,标志着英华中学内涵式发展又跃上了新的高度。一年来学校教学工作用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创新丰富办学内涵,坚持教学以为中心,坚持质量以为核心,坚持课堂以为主阵地,认真整顿教学秩序,不断强化教学常规,努力构建“365”高效课堂,积极推进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确保了教育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㈠、加强教师管理,严肃教学纪律,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1、完善管理制度。为了整顿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根据学校校委会的要求,学校教学口相继制定了《英华中学教职工考勤制度》、《英华中学教学工作规范》、《英华中学办公纪律暂行规定》、《英华中学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等规章制度,令行禁止,从严治教。配合学校有关部门,严格落实教师上下班进行指纹考勤,每周定期公布考勤结果,严格兑现考勤工资,一个学期以来共处理旷工违纪教师9人,维护了考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一举扭转了教师出门随意,考勤 形同虚设的局面。一个学期以来,各年级在考勤制度的执行上做到了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监控到位。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形成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舆论氛围。

2、整顿教学秩序。本学期我们把整顿课堂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针对随意请假,任意调课、迟堂早退现象,我们制定了《英华中学教学工作规范》和《关于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明确了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必须对课堂内的上课秩序、课堂纪律、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负责。规定教师进入课堂应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举止得体;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提前2分钟到达上课地点,迎候学生;按时上下课,无特殊情况不得拖堂,不得提前下课;课堂上要关闭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期间不得酗酒、抽烟,不得随意离开教室,或做与授课无关的事情。教务处张应军老师几乎每节课都巡课考课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秩序情况。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利用《教学工作周简报》及时向三个级部通报课堂检查情况,把教师旷课、迟堂、坐堂、早退、随意调课情况和教学主任、教研组长的月度量化挂钩,和级部工作整体考核挂钩,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彻底杜绝了旷课空堂现象,教师间的随意调课现象也有了根本好转。

3、营造和谐氛围。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在强化教学纪律,整顿教学秩序的同时,注重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学工作氛围,我们坚持每个月对所有办公室进行纪律卫生评比活动,对纪律卫生做的好的办公室张贴“优秀办公室”荣誉牌,发一条毛巾、一块香皂以示奖励;我们还 结合导学案、优质课的评比活动,评选优秀教研组,照上集体合影,制作成展板在校园展出;我们在元旦节到来之际,举行了教师硬笔书法比赛,把老师们的书法作品展示出来。所有这些都充分调动了任课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和课堂教学纪律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㈡、树立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目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拓宽质量提高的多元化路径。要盯住“抓好巩固率,提高合格率,培育优秀率”的质量目标,开辟“合格率提升”路径,开拓“优秀率多元化”思维。初

一、初二要继续坚持合格率逐年提升10%的计划,抓好学生成长和过程性质量管理,全面夯实学业基础。要树立学生评价的“优秀多元观”:学业好的学生是优秀,进步大的学生也是优秀,学有专长的也是优秀;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出发,充分整合优化学校资源,提供各类特色课程,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

2、进一步完善校内质量监控机制。全面实施“六制三清三过关”校内质量监控机制。“六制”:一是学校教学质量“一把手”责任制;二是学校教学质量分管校长、教务主任直接责任制;三是年级主任教学质量责任制;四是教研组长学科教学质量责任制,五是班级教学质量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集体责任制;六是教师个人学科质量责任制。继续做实“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和周周清。精心组织“三达标”考评:即随堂达标检测、单元达标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

3、强化质量过程管理。改进单元、章节检测、作业评价与日常考 试办法。进一步完善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和成绩统计,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层层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严格兑现教学责任目标奖惩制度。

4、探索构建教学质量评估新体系。坚持“看基础、比发展,看类别、比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考试质量分析和教学研究性样本抽测方案。加大日常考试合格率的评估权重,提高考试合格率。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对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对连续质量没有提升的教师通报批评。

5、全力以赴抓好初三毕业班工作。初三毕业班工作“坚持一个中心,明确两个目标,突出四个加强”,即以一切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切实有效推进毕业班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明确2014年中考700分奋斗目标和进城就读人数奋斗目标;加强新课程中考信息的收集与研讨(以考定教),加强学科组教研活动的规范与引领(三清落实),加强毕业班常规管理的检查与落实(秩序保障),加强分层推进教学策略实施与调控(分类推进)。

㈢、完善课改模式,强化课改指导,全力打造“365”心智高效课堂。

全力打造“365”高效课堂,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拓展→达标检测。

1、教师的角色得到了根本转变,不做纯粹知识的灌输者,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和欣赏者,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质疑、思考、讨论、提高。

2、加强“365”心智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研制工作,全面落实导学案研制的要求。对每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各备课组专门讨论,学习目标贯穿课堂始终,讨论、展示和最后的反刍及自习巩固都要扣紧学习目标一一开展。学习目标在一开始板书黑板,在学生学习期间不能擦掉。

3、每堂课的设计符合“365”心智高效课堂的四步学习法。第一步,自主学习;第二步,讨论交流;第三步,展示点评;第四步,总结检测。

4、搞好小组评价,用评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不为评价而评价,不为评价而耽误过多的学习时间。把每一个学习小组建设成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

5、设计教学过程,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信息量、训练量、思维量,围绕学习目标,积极思考,深度思考。

6、年轻教师按照年级安排先听后讲,学习老教师处理课堂的方法,学习老教师的课堂设计,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改,请老教师指导后再上课。

㈣、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把“五个关口”,全面落实教学常规。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把“五个关口”。一是严把集体备课关:制订集体备课活动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过程的督查。二是严把导学案设计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主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规范、实用的个性化导学案。三是严把课堂教学关:坚持面向全体,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落实,强调教学辅 助手段的必要、充分和恰当使用。四是严把作业设计和批改关:作业设计要做到精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内容的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掌握好学情。五是严把辅导关:加强对待优生的辅导和特长生的指导工作。通过严格把关的方式,全面促进教学常规的优化与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必须做到每周一检查,每周一公布,每月都量化。

2、实行教学常规定期检查制度。学校成立由教务处、教科组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机构,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环节进行检查与指导。教学检查坚持“严、恒、细、实”的原则,注重实效,不走形式,坚持评价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教学常规的诊断和指导作用,既查找问题,又落实整改措施。每次检查要有总结、有反馈,共性问题集体反馈,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在检查方面我们落实了三级检查制度:一是互查,相邻班级的同科教师相互检查,注意是查数量,查环节;二是组查,由教研组长检查,重点按照要求进行详细检查,并按照2:3:2评出ABC三个等级,三是教务处检查,在确认检查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依据教研组的检查结果给每位老师打出分数。全面促进教学常规的优化与落实。规量化结果:语文组:初一第一名,初二第三名,初三第二名;数学组:初二第一名,初三第二名,初一第三名;英语组:初二第一名,初一第二名,初三第三名;理化组:初三化学第一名,初三物理第二名,初二物生第三名;常识组:初三历史第一名,初三政治和初二常识第二名,初一常识第三名。

(五)探索科学的教学评价途径,构建了英华中学教师多元化评价体系。

学校确立各项工作的管理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工作。各个年级,各个教研组,具体到每一个人,在开学之初都制定详实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制定本要达到的目标。学校上下人人有动力,个个有紧迫感。构建教师工作多元化评价体系,坚决叫停唯成绩论英雄的考核陋习,引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潜心研究教学艺术方法,积极促进个人专业发展。认真贯彻张校长提出的“无限信任,相互包容”的师资管理新理念。重视教师的满意感、归宿感、成就感。用人文的眼光评价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学校对教师实行“四评价”活动,即:学生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校委会评。每学期末,就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全面量化,给每一位教师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六)以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加速全体学生艺体素质的提高和艺体特长生的培养。

2013年,体育艺术“2+1”项目纳入校本课程并在初

一、初二级部全面实施,全员参与;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声乐队、合唱团、小品组、卡通画、国画组等11个体育、艺术特长班成立起来并进行了常规训练;反映我校艺体活动蓬勃开展的专题片“英华中学阳光体育大课间”荣获全市评比二等奖;舞蹈“军中姐妹”荣获滁州市校园艺术展演二等奖;校园韵律操、太极功夫扇在三个年级全面开展,成为学校艺体教育的靓丽名片。实施体育、艺术 2+1项目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以“2+1项目”为平台,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中自由散漫、不思进取、不愿创新等“负能量”还有一定市场,这是强化教学纪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部分教师读书少,缺少研究精神,总结反思少,提高慢。教师对课程、教材研究不深入,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很好地整合教材。

3.部分教师总是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浅尝辄止,不求深入,缺少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4.教学工作的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和持续性,研究创新不够,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起到撬动作用。

5.学校用于教学、教研的硬件建设不到位,导致导学案的研制无法高质量的完成;课堂还是依靠老师的一只粉笔打天下,效率低下。部分老师团队意识差,身上总释放负面能量,影响团队建设。

6、工作的目标性、计划性不强,落实不到位,检查不到位,总结不到位。调查研究不够经常,对问题不善总结,怕失败,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篇6:初中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张景校长提出的“抓质量、重常规、促内涵、保平安”的12字工作思路,坚持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坚持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坚持课堂为主阵地的原则,积极推进“365”心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实施高效海量阅读工程,强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坚持分层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严肃教学纪律:规范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努力形成严谨、规范、高效的教学环境;

突出教学质量:以学业合格率10%增幅计划为目标,强化分类推进,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课改模式:以导学案研制、三驾马车建设为重点,构建“365”高效课堂模式;

强化教学常规:严把“五个关口”,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

注重教师培养:全面落实教师专业化发展计划,努力打造一批知识品行高尚、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队伍

构建评价体系:探索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途径,构建英华中学教师多元化评价体系。

形成艺体特色:以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加速 全体学生艺体素质的提高和艺体特长生的培养。

三、具体措施

㈠、加强教师管理,严肃教学纪律,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1、各年级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监控到位。年级、处室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形成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舆论氛围;认真执行学校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规范和课堂教学纪律建设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2、各年级、处室要及时了解本单位课堂教学纪律情况,对违反课堂教学纪律的教师和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对经过教育仍无改正并达到处分程度的,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上报学校,学校将根据相关规定作出处理。

3、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任课教师必须对课堂内的上课秩序、课堂纪律、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负责。

4、教师上课须遵循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实施教学,严禁无备课进入课堂。

5、教师须依据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和教室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不得随意停课、调课或私自请他人代课。

6、教师进入课堂应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举止得体;严格遵守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提前2分钟到达上课地点,迎候学生;按时上下课,无特殊情况不得拖堂,不得提前下课;课堂上要关闭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期间不得酗酒、抽烟,不得随意离开教室,或做与授课无关的事情。

7、教师上课时应精力充沛,精神饱满,除身体原因外不得坐着上课;上课要讲普通话,用规范文字;语言精练、生动、流畅,有感染力;板书工整,设计合理,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8、教师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加强对学生考勤,清点学生人数,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学生所在班班主任。

㈡、树立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目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拓宽质量提高的多元化路径。要盯住“抓好巩固率,提高合格率,培育优秀率”的质量目标,开辟“合格率提升”路径,开拓“优秀率多元化”思维。初

一、初二要继续坚持合格率逐年提升10%的计划,抓好学生成长和过程性质量管理,全面夯实学业基础。要树立学生评价的“优秀多元观”:学业好的学生是优秀,进步大的学生也是优秀,学有专长的也是优秀;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出发,充分整合优化学校资源,提供各类特色课程,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发展模式,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

2、进一步完善校内质量监控机制。全面实施“六制三清三过关”校内质量监控机制。“六制”:一是学校教学质量“一把手”责任制;二是学校教学质量分管校长、教务主任直接责任制;三是年级主任教学质量责任制;四是教研组长学科教学质量责任制,五是班级教学质量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集体责任制;六是教师个人学科质量责任制。继续做实“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和周周清。精心组织“三 达标”考评:即随堂达标检测、单元达标检测和期中、期末考试。

3、强化质量过程管理。改进单元、章节检测、作业评价与日常考试办法。进一步完善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和成绩统计,认真做好质量分析。层层签订质量目标责任书,严格兑现教学责任目标奖惩制度。

4、探索构建教学质量评估新体系。坚持“看基础、比发展,看类别、比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考试质量分析和教学研究性样本抽测方案。加大日常考试合格率的评估权重,提高考试合格率。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对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对连续质量没有提升的教师通报批评。

5、全力以赴抓好初三毕业班工作。初三毕业班工作要“坚持一个中心,明确两个目标,突出四个加强”,即以一切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切实有效推进毕业班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明确2014年中考700分奋斗目标和进城就读人数奋斗目标;加强新课程中考信息的收集与研讨(以考定教),加强学科组教研活动的规范与引领(三清落实),加强毕业班常规管理的检查与落实(秩序保障),加强分层推进教学策略实施与调控(分类推进)。

㈢、完善课改模式,强化课改指导,全力打造“365”心智高效课堂。

全力打造“365”高效课堂,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拓展→达标检测。

为建设高效课堂,还应注意以下细节:

1、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角色,不做纯粹知识的灌输者,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组织者和欣赏者,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质疑、思考、讨论、提高。

2、加强“365”心智高校课堂导学案的研制工作,全面落实导学案研制的要求。对每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各备课组要专门讨论,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讨论、展示和最后的反刍及自习巩固都要扣紧学习目标一一开展。学习目标在一开始板书黑板,在学生学习期间不能擦掉。

3、每堂课的设计要符合“365”心智高效课堂的四步学习法。第一步,自主学习;第二步,讨论交流;第三步,展示点评;第四步,总结检测。

4、搞好小组评价,用评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不要为评价而评价,不要为评价而耽误过多的学习时间。把每一个学习小组建设成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

5、设计教学过程,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信息量、训练量、思维量,围绕学习目标,积极思考,深度思考。

6、指导学生搞好有效讨论,所有讨论和展示必须在读书自学和做题思考之后进行,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展示和深入研讨,教师参与,一起探究,确保讨论紧扣学习目标,剔除无效讨论,收放自如,控制讨论内容、方法、时间,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调动每位同学积极参与,确保讨论高效且有深度。

7、年轻教师要按照年级安排先听后讲,学习老教师处理课堂的方 法,学习老教师的课堂设计,然后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修改,请老教师指导后再上课。

8、在初

一、初二级部实施高效海量阅读实验。㈣、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全面落实教学常规。

1、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把“五个关口”。一是严把集体备课关:制订集体备课活动流程,加大对集体备课过程的督查。二是严把导学案设计关: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主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规范、实用的个性化导学案。三是严把课堂教学关:坚持面向全体,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落实,强调教学辅助手段的必要、充分和恰当使用。四是严把作业设计和批改关:作业设计要做到精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内容的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掌握好学情。五是严把辅导关:加强对待优生的辅导和特长生的指导工作。通过严格把关的方式,全面促进教学常规的优化与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必须做到每周一检查,每周一公布,每月都量化。

2、实行教学常规定期检查制度。学校成立由教务处、教科组和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机构,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等环节进行检查与指导。教学检查要坚持“严、恒、细、实”的原则,注重实效,不走形式,要坚持评价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教学常规的诊断和指导作用,既查找问题,又落实整改措施。每次检查要有总结、有反馈,共性问题集体反馈,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加强教学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㈤、加强队伍建设,推动专业发展。

1.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开展好读书“四个一”活动:每学期围绕一个专题,研读一部教育专著,举办一次专题理论考试,开展一次专题读书征文活动。各个教研组要结合教学内容每月进行一次研讨交流,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2.建立教学示范与助教制度。通过专题报告、示范观摩、经验交流、跟进指导、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扩大学校名师队伍,举行各类名师的示范课;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导师”帮教,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坚持做好青年教师培训班工作。

3.开展“走出请进”活动。本学期将邀请全国名师和本土名师到学校传经送宝,选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推动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4.教育教学管理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分管的年级主任,通过年级去抓日常教学管理,抓工作的贯彻和落实。二是教研组长,通过抓教研组去抓教风。三是班主任,通过班主任抓班风建设,抓学风形成,抓习惯养成。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教师进行课标、教材、教法、教学设计等过关考试,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5、教科室要加强教研指导,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作用。要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要贴近实际,紧跟需求,聚焦课堂,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管理、指导和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上,要面向基层教 师,从各个环节入手,指导开展多层面、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及时总结推广优秀教研成果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6、加强学段间的衔接研究。树立大教学观,初中、高中顺次高效衔接的整体意识。加强初中学段的全程管理,对起始年级,要考虑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的适应,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稳步走,高效率”的教学原则,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中间年级要重点克服两极分化的问题,加强对学科学习方法和整体

学习策略的研究,加强对初中学生的青春励志、自我管理、人生理想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努力使学生健康、全面、活泼地发展;初三年级要重视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学习、延伸和拓展,注意摸索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重视培养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就必然要求对传统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常常仅以学生学业成绩论定教师工作业绩,仅以

一、两节的公开课或

一、两次的常规听课判定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评价者只限于检查者,教师本身完全处于被动挨查的状态。这种评价还常常造成学校的人文气息淡薄,教师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主动,教师之间封闭保守,关系 冷漠,甚至猜疑嫉妒,互不服气。因此,在评价教师时要尊重个体差异,不能完全用同一标准去定论,应用多把尺子度量,以多元化的角度评价教师,以评价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1、目标管理,追求一流。

高目标才能高追求。学期初,学校确立各项工作的管理目标,以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各个年级,各个教研组,具体到每一个人,在开学之初都制定详实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制定本要达到的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对学校对教研组长、班主任各个岗位人员,实行“按需设岗、以岗取酬、优岗优酬”的分配制度。每学期初,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演讲比赛。学校上下人人有动力,个个有紧迫感。

2、情感管理,铸就成功。

认真贯彻张校长提出的“无限信任,相互包容”的师资管理新理念。重视教师的满意感、归宿感、成就感。

(1)让教师有满意感。把满足老师的物质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老师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实行组合式分配制度,优质优酬,多劳多得,使教师工作上的积极奉献在物质利益上得到体现。

(2)让教师有归宿感。校级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让教职工有正义感;处事公道、勤政务实,让教职工有亲近感和信服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让教师有归宿感。教师有事学校可以派车;每逢教师生日,送给教师一份生日蛋糕,校长亲自在贺卡上写上寄语,正是这一件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可以让老师们感 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3)让教师有成就感。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成就事业、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学校为每一位教师设立专业发展档案,把自己发表的文章、获奖的论文、荣誉证书的复印件等归入自己的档案,并为教师出书,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就感,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落实 “首席学科带头人”、“首席导师班主任”制度,落实待遇,进行动态管理,半年一复评,一年一确认,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3、制度约束,完善自我。

(1)构建多元化的师生评价体系,激励师生的积极主动性。用人文的眼光评价教师,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学校每年对教师实行两次“五评价”活动,即:学生评、家长评、教师自评、教师互评、校委会评。①学生评。由学生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书面调查和座谈了解等形式进行。②家长评。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听评任课教师的课,并提出建议。③教师自评。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给予自定等级或自写评语、反思,以确定自己是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值得发扬的,应该改进的,都是反思的内容。④教师互评。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至少听一位教师的研究课,听评课活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人人参与,教研组长主持,学科负责人点评。形成制度,纳入量化。以学校为单位,每学期末,教师与教师之间就师德、授课水平、教学成绩等方面互相评价。激励教师发现不足,取 长补短、互相提高、相互促进。⑤校委会评。每学期末,由校委会成员就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全面量化,给每一位教师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五评价”活动的量化成绩,作为教师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

(2)每年对教师实行“四评选”活动,即:评选师德标兵、学生最敬佩的教师、家长最信任的教师、导师班主任和学科带头人。

(3)制定《课堂教学常规检查细则》。以此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㈦、深化体育、艺术2+1活动,形成艺体教育特色。

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上学期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本学年开始我们以“2+1项目”为平台,提高“2+1项目”的实施深度和广度,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严格按照课程表要求,开足开好艺体课,除了完成艺体大纲要求的课程之外,重点强化“2+1项目”项目的训练。

2.活动课是重点

按照课堂教学和活动课对接的原则,强化“2+1项目”的训练。本学期开始,初

一、初二均要每周安排不少于3节的活动课,还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3.艺体特长生的培养

原则上每一位艺体教师都要负责艺体特长生的培养,组建艺体特长生训练小组,使艺体特长生辅导常态化。

4.定期开展学校大型活动

如田径运动会、篮球对抗赛、书画作品展、文艺汇演等,多层次搭建各类展示舞台,定期组织各类单项比赛,通过比赛设置项目认定等级。

5.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采用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措施。各班班主任为活动的具体带班组织者,体育、艺术专职教师为活动的指导者和考核实施者,领导小组成员为活动的检查者。在“2+1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确保既有组织者的全程带班,又有指导者的适时指导,还有检查者的必要督促,以真正提升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社团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主持词下一篇: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