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法制宣传教育记录

2024-05-26

村民法制宣传教育记录(精选7篇)

篇1:村民法制宣传教育记录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记录

时间:2013年12月2日

地点:教室

宣传人:普国宏

按照 “12.4”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部署,12月2日开展法制专题宣传教育,播放了有关法制教育的录音和法制宣传片,让学生增强法治意识,这是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也是一堂深刻的廉政教育课。

篇2:村民法制宣传教育记录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记录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时,立足于教育和保护,对学生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学校在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法制教育,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活动时间;2007年12月4日早上升国旗时间活动地点:学校一楼校庭组织形式:组织参观,有专人(法制宣传员)负责讲解参加人员:全体老师及全校少先队员组织部门:少先队大队部小 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一项大事,我校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研究预防犯罪对策。对未成年人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进行此次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培养了一批“小小解说员”充当法制教育的宣传大使。通过此次参观增强了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了违法和犯罪行为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违法和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少先队大队部 2007年12月4日

篇3:村民法制宣传教育记录

村民自治作为民主法治进程中的初始形式之一, 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法治内容, 在民主化实践中建立起了系列民主秩序和法治规则, 推动着民主法治的发展。第一, 村民自治蕴含着权利观念。村民自治权作为村民所享有的权利, 体现了村民自己当家做主, 村民享有直接民主, 属于村内事务, 可以按照自己意志自主决定, 不受上级行政及有关组织支配和干预, 自行处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自觉接受村规民约的规制。第二, 村民自治蕴含着责任意识。村民自治下的责任要求自治权的产生基础是基于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自治权的运行也是基于农民群众的广泛授权, 大众在选举和权力运行监督时要承担相应责任。责任意识是村民自治良性运行的内在保障, 随着权利观念的强化, 在村民自治进程中, 村民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负有的义务, 会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 村民自治蕴含着政治参与意识。村民自治的各个环节都非常注重强化村民自身的参与角色, 通过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将抽象的民主精神具体化。通过参与, 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一味被要求服从组织的个体, 而是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的主体, 认识到乡村要治理好, 自己得参与也必须参与。第四, 村民自治权蕴含着契约精神。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民主政治, 将权利、义务和政治资源平等地分给每一位村民, 村民根据自己的情况平等选择, 这就使得农民有了契约精神。 (1) 村民一方面基于契约原则将权利授权给村委会行使, 于是便产生了自下而上的自治权, 另一方面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决策和监督, 保证自治权不被滥用。第五, 村民自治蕴含着法治理念。村民自治在本质上是法治, 是国家分权给农民, 让其依法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结果。在这一法治理念下构建的村民自治制度, 使得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得以提高, 法律权威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权力制约观念等得以树立, 为民主法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第六, 村民自治蕴含着规则意识。村民自治生产生活中, 村民往往自觉地达成共识并制定一些规则, 以维护村内的各种秩序, 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和升华。这些规则意识, 要求村民对自治运作规则有相当程度的认同和信任, 自觉突破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和乡土规范的狭隘藩篱, 自觉地依法治村和合理治村。

二、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的逻辑关联

首先, 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性。对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村民自治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范畴。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教育则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 这种教育就是要立足民主法治现状, 通过开发利用民主法治资源, 培养大学生的民主精神、规则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而村民自治文化资源所体现的权利、责任、政治参与、契约、法治、规则等意识和观念正好与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相呼应, 村民自治文化资源所反映的作品及展示正好是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的生动题材。

其次, 村民自治文化资源能增强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的针对性, 促使教学目的的实现。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最主要内容, 作为农村改革的三大创举之一, 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它不仅成为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后农村基层新的治理方式, 还为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制度建设元素。因此, 通过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 不仅向他们介绍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历史和经验, 培养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 更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参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践, 在具体、生动、直观的素材中, 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法治建设道路。

最后, 利用村民自治资源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 是高校在推动民主文化发展中应负的责任。村民自治发端于中国社会的最基层, 在发展过程中, 尽管还有很多不民主的因素, 但是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为农村培育了若干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现代民主因素, 已经成为中国民主法治的生长点。高校作为引领文化的阵地, 既可以用村民自治形成的民主文化价值培养人、塑造人, 又可以用成熟的思想文化引导村民自治民主文化前进, 通过树立引导村民自治文化与高校民主法治观教育相结合的自觉意识, 传承和推进最基层的村民自治民主文化, 促进受教育者的文明化、个性化、社会化, 为社会塑造具有较高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人才, 并通过一代一代的学生, 将内化于心的民主法治价值渗透到社会, 促进民主文化的发展。

三、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民自治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法治观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但是, 如何实现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民主法治观教育的有效结合, 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在实际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目标不明确。对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选择随便滥用, 资源的选择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与教材内容的配合不密切, 导致受教育者难以认同和参与。二是开发利用的方式程序化、简单化。许多地方开发利用的方式局限于参观、考察村民自治示范点、展示中心、博物馆、纪念馆等, 更多是直观的感受, 没能上升为体系化的理性认知, 没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三是村民自治实践基地的建设欠系统化。对实践基地建设尚缺乏系统地规划, 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资源共享少, 没能和民主法治观教育的课程设置或学科建设相衔接。四是教师运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能力不足, 缺乏综合性要求。民主文化资源的利用要考虑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内容, 围绕某一专题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规则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教育, 许多教师因为专业和实践的限制, 导致能力欠缺。五是高校重视不够。近些年来, 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已经成为各地方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方面, 并且在研究、开发、利用、资金方面得到大力支持。但是, 对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功能研究, 常被忽略或重视不足。

因此, 在青年民主法治观教育中挖掘和利用村民自治文化资源, 必须运用新对策、采取新措施, 不断研究新方法、新途径, 多角度、多渠道地把资源优势变成教育优势, 把“民主法治”教育具体化、模式化、体系化。

(一) 将村民自治文化列入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重点安排村民自治文化教育的专题内容。编写“村民自治民主文化”特色教材, 并在大学生中开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 在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法律等专业中开设成公共选修课, 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村民自治民主文化。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均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村民自治文化进校园的主渠道作用, 使民主法治观的教育扩大了范围, 深化了主题, 丰富了内容。

(二) 建立教学资源基地, 加强对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门和相关专门研究机构在开发、挖掘、整合中的骨干作用, 在它们的组织下, 整合有关学科带头人、课题负责人, 整体推进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发思路、研发重点和研发成果, 为大学生民主法治观教育提供生动的实践教材, 丰富和发展村民自治民主理论宝库。要按照“教学出题目、基地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要求, (2) 将教学资源基地建设成为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村官挂职、参与民主实践、到展示中心担任解说员等方式开展实践教育。

(三)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提高教学能力。

针对教师,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民主法治理论认知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 要积极推进其对民主法治观教育的培训和转型, 提升他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素养。要求他们主动深入到一线对农村民主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 挖掘和提炼民主文化的内容, 自觉促进村民自治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时, 鼓励个人和团队的合作, 要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的形式, 集中研究授课内容, 相互交流经验, 总结方法, 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 发挥高校挖掘、整合村民自治文化资源的主导作用。

各高校要统筹各种教育资源, 工作重心要从挖掘广为追捧的红色文化资源等逐步向挖掘普受冷落的村民自治文化资源转移, 通过整合、抢救现有民主资源, 再生为具有时代价值的教育资源。各高校还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 联合社会力量特别是村民自治组织, 共同参与和推进民主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方男.论村民自治中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民主意识的融合[J].社会科学战线, 2012, (3) .

[2]曾水英, 黄峥.论村民自治的公民教育功能[J].理论观察, 2007, (4) .

篇4:村民法制宣传教育记录

关键词:村民参与 新农村 社区教育 发展路径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全面发展的农村社区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把农民动员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1]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主要通过新农村社区教育来实现。村民参与是调整村民和社区关系的重要策略,也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

一、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顺应了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于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村民参与可以使村民依法享有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得以回归。农村社区教育具有公共性,村民依法享有参与社区教育事务决策和管理、获得政府提供农村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对农村社区教育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等权利。

其次,村民参与可以增强农村社区的自组织能力。农村社区的治理需要与包括所有村民主体在内的各方协调利益并联合行动,促进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有利于克服政府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目标和方法的局限,使农村社区教育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调适机制得到加强。

最后,村民参与有利于使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更加贴近村民需求。村民参与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2]。作为一种由社会主体参与的社区教育治理形式,村民参与使社区教育管理更加开放透明,更加贴近村民需求。这也顺应了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要求拓展教育服务评价主体,以更好地满足对公民需求。村民参与社区教育建设,其终极目标已不再限于追求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内部的平衡,而是力求实现社区教育与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

二、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村民参与虽然已经起步,但是还很弱,社区村民参与整体发展不平衡。他们的参与意识差,积极性不高,“动员式”参与是主要参与形式,非政治性参与是主要内容,参与程度有限,而且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从参与内容看,私人利益是主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从社区参与内容来看,公共性程度较低、每个居民“共享”利益较大(较强分利能力)的社区项目,参与的居民较多。[3]

第二,从参与形式看,“动员式”参与是主要形式。农民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大部分农民在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农村社区教育建设与自己无关。

第三,从参与程度看,组织化参与水平不高。村民基本处于分散状态,在参与制度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村民利益诉求受阻时,就会出现一些非制度化、非理性化参与行为。

三、 构建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

农村社区是基于村民“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相互关联为一个非行政色彩的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并进而升华为道德共同体、信念共同体、情感共同体”[4]。因此,社区中的每一个村民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服务的享有者。在社区建设中,只有村民的直接参与和治理,发挥村民参与的主体意识,才能促进新农村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村民参与的组织形态

村民参与的组织形态是指社区中的村民通过特定的机构或形式,按照规定程序参与社区教育管理。以组织形式参与是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组织形式参与具有组织性、目的性、规范性等特点,是一种利用组织力量的、水平较高的参与形式。依据承担的主要职能,村民参与的常设性组织机构主要对社区教育机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员工管理、财务预算以及人员招聘等重大问题进行集体决策。如建立类似学校内部管理的民主管理委员会、教育议事会等组织形式。

除常设性机构外,村民参与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一是具有特定任务的参与形式。社区教育机构根据发展目标和特定教育活动需要,根据自愿参与原则确定部分社区村民代表组成临时性参与社区教育管理活动的组织,任务完成后即自行解散。二是听证会。听证会是行政听证会在村民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在作出影响受教育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的决定前,就有关问题听取利害相关者意见的一种程序,通过村民成员间的商讨、对话,达成共识。

(二)健全村民参与的制度规范

村民参与的制度规范是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性重构,相关组织机构运作需要特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予以保障。通过制度规范,可以减少村民参与活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合法、有序。社区建立的基础是关怀、信任和协作,它是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有效沟通和冲突解决系统结合在一起的。[5]健全村民参与的制度规范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是村民参与的法律建设。法律建设指国家以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形式对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权利作出规定。我国现行教育法律对村民参与的权利、义务、形式、程序没有配套法律规定,这是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法律建设面临的任务。

2.是村民参与的规范建设。目前我国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目标、方法、途径以及保障条件等相关程序性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还很低。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明确村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途径、机制和基本程序,使村民通过合法的途径行使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权利。

(三)完善公民参与的其他辅助条件

在具备组织形态、制度规范等要件的基础上,村民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还有赖于其他辅助条件的成熟。首先,村民应具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村民参与意识是村民在社区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动地实现其权利的前提条件。具备一定的参与意识,村民才能够基于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参与社区教育事务。其次,村民应具有一定的参与能力。村民参与能力主要表现为村民是否通过合法的途径、采取规范的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事务。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村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是在参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农村社区教育要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减少不符合公共利益、不利于教育秩序维护的参与行为,在农村社区形成共同认可的规范体系与活动框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新农村社区教育要探索切实可行的程序、方法、手段,通过有效的实践使村民对为何参与、如何参与等获得明确认识,形成以公共性优先和规范性程序为基础的参与新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3.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3]陈万灵.“社区参与”的微观机制研究[J].学术研究,2004(4):77-81.

[4]沈君彬.社区建设中参与主体角色问题的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6):14.

[5][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夫妇.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4.

篇5:横河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记录4

时间:2015年2月28日 地点:村会议室

参会人员:全体村干、党员代表、群众代表 主持人: 曾有民 记录人: 曾爱民 会议内容:

曾有民:今天会议,主要讲法制宣传教育这一块。

一、我们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着眼辖区内法治现状,社会矛盾纠纷的重点,和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结合政府工作重心,安排了今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村干部的普法教育,结合依法行政和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纠纷,结合相关新法出台和实施,搞了三次法律知识培训;

2、法律进村入户这块,今年还打算利用农闲时节、进村入户调解纠纷、广播、印发法律宣传资料,进行相关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

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防止社会矛盾纠纷激化工作,还是每月召开一次调委会主任汇报会,和村委会成员不定期下村组,入户暗访、座谈,发现矛盾纠纷及时协助村调委会调处,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和确保辖区内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两劳释解人员的安制帮教工作,除了跟村干部和安置帮教责任人签责任状和定期走访、检查、座谈这些程序以外,重点是把工作内容细化、做实;既让两劳释解人员感受到,他们回到了社会的怀抱,也让他们从生产生活和生存方面感受到街道的组织化、人性化关怀和帮助;避免他们再重新走回违法犯罪的老路上去,给社会造成不安宁因素。

四、关于下阶段工作,我有三点想法:

首先是强化我们村干部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实践经验的提高,不让老百姓和当事人说咱们是草包、笨蛋!做任何事必须尽心、尽职、尽责,把份内工作做好,做实。

其次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除了用心尽职,还要讲方法论。

再就是,我们的工作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应该及时跟领导请示汇报、沟通,以求得他们的重视和协调解决。

二、互动交流

如何更好地做好法制宣传教育。

三、安排工作:

1、会议通知,会议记录,工作落实情况要记清,群众来访、法律咨询、纠纷排查、调处、两劳释解人员安置帮教、重要法律事物讨论和法治教育培训内容及参加人员,要有登记和记录;

篇6:村民会议记录

因路桥区_____ ___镇(街道)_________号地块建设,本次需征收我村集体土地_________公顷,其中耕地________公顷。本次征地按照台政办函[]17号文件规定的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实施补偿,补偿标准为_____________万元/亩,征地补偿费总计为___________万元,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在实施征地时按实计算。

本次征地涉及农业人口______人,根据《台州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台政函〔〕106号 )文件规定,拟安排______人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台州市国土资源局路桥分局已将听证告知书送达我村,对补偿标准或安置方式有异议的,可申请听证。

经与会村民代表和拟征收土地承包权人讨论,同意台州市国土资源局路桥分局拟定的征收补偿标准和安置方式,同意放弃听证。

本次会议应到人数 人,实到人数 人,同意征地的有 人,符合规定要求。

以上情况属实 (村主任签名)

镇(街道)(盖章) 村(居)

篇7:法制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3年5月24日

活动地点: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活动主题:

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时,立足于教育和保护,对学生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学校在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法制教育,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自荐信下一篇:经典素材关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