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2024-07-12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通用8篇)

篇1: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财政厅

浙水河〔2011〕75号

文件

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 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市、县(市、区)水利(水电、水务)局、财政局:

为加快我省中小河流治理,规范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现将《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主题词:中小河流治理 项目 资金 细则 通知

浙江省水利厅办公室 2011年11月30日印发

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印发的《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指的中小河流为集水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并已列入我省中小河流名录的河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以堤防加固和新建、河道清淤疏浚、护岸护坡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省列入中央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及根据国务院要求,经水利部、财政部认定的其他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第四条 省水利厅为我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管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项目计划、申报项目实施方案、督促指导项目建设管理、绩效评价及工程验收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拨付资金、监督管理资金、审核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工作。

第五条 中小河流治理实行绩效管理,按照奖补结合的原则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所辖治理项目的行政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各地应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组织机构,负责工程建设期间的组织领导,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和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有关协调工作。

第七条 各地应积极落实中小河流管护机构。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以中小河流为单元,明确或组建县级行政区域内的中小河流管护机构,明确管护人员。中小河流管护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并切实承担好建后管养职责。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八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行前期工作责任制。项目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落实项目前期工作领导责任人、技术责任人、责任科室等责任单位人员,并报送省水利厅备案。项目所在地政府要落实和保障前期工作经费,加大前期投入,保证前期工作质量,加快前期进展,加强项目储备。

第九条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应坚持规划先行。凡未编制规划或规划中未明确项目建设标准、堤线布置、堤距的治理项目,必须编制项目所在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规划。中小河流防洪(治理)规划的编制应根据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结合中小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的防洪利益,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堤(段)的防洪(治理)标准;要按照“宽处不缩窄、窄处要拓宽”的原则,科学划定堤线位置。

第十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必须根据经批准的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等相关规划和中小河流专项规划开展,不得擅自调整防洪(治理)规划确定的标准、堤距、堤线走向,不得擅自缩小专项规划确定的综合治理长度等建设规模。初步设计应由水利水电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项目打捆的方式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勘察设计单位。项目初步设计应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等开展编制,满足安全第一、人水和谐、因地制宜、绿色生态、经济可行的理念,做到安全、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必须进行带状地形图测量,以及堰坝、堤线位置的地质勘探,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勘察成果。

第十一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实行技术审核制度。省水利厅委托中介机构作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核单位,对项目初步设计是否符合规划、规范等要求进行审核把关,并出具审核联系单;项目所在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审核联系单要求,负责组织好初步设计的修改完善。项目初步设计审核通过后,审核单位应出具正式的审核报告。涉及省界河流的治理项目,还需报请流域机构复核。

第十二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由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批复。项目所在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初步设计的上报工作。初步设计上报审批应具备以下材料:

(一)相关防洪(治理)规划文本及批复;

(二)初步设计(报批稿),初步设计审批的请示文件;

(三)履行征地、环评、水保、选址等相关程序的凭证;

(四)县级及以上政府组建项目法人的文件。

第十三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重大设计变更由项目所在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组织审批。项目重大设计变更主要包括建设标准、堤线走向、建设地点、建设内容等发生改变,或断面结构型式、工程投资等发生较大变化的设计变更。不得通过项目重大设计变更,来故意缩减项目初步设计批复的综合治理长度等建设规模。

第十四条 根据《浙江省水利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试行)》(浙水建〔2002〕57号)规定,实行施工图设计审查。

第三章 专项资金

第十五条 列入中央专项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及根据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的补助对象。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遵循“早建早补、晚建晚补、不建不补”的原则,鼓励各地按照专项规划提前实施规划内的治理项目。对于前期工作基础好、建设资金能落实、项目管理水平高、组织实施工作有保证的地区,将给予优先安排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

和《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暂行办法》执行,监理单位必须具有水利部颁发的水利水电建设监理资质,监理人员必须全部持证上岗,并确保监理力量,满足承担项目的监理任务。

第二十七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行合同制。项目法人在与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应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工程进度、安全生产、工程价款结算等条款。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工程达到合同目标要求。

第二十八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行开工许可制度。项目所在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并办理开工许可。

第二十九条 建立健全工程信息统计制度,形成月报。项目所在各市级、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地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统计工作的采集和报送,要求落实专门统计人员,根据浙江省河道治理项目管理系统有关要求,于每月28日上报统计数据。

第五章 绩效评价和工程验收

第三十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财建〔2011〕361号)等办法,每年组织一次绩效评价工作,形成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下项目、下达省级以上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具体工作由委托的中介机构开展实施。

第三十一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工程验收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2007年水利部令第30号)、《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等有关规定执行。其中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及以下的项目可适当简化验收程序,但必须进行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合同工程完工验收和竣工验收。

第三十二条 分部工程具备验收条件时,由施工单位向项目法人提交申请,由项目法人主持验收。

第三十三条 单位工程完成后,应进行单位工程验收;施工合同约定的建设内容完成后,应进行合同完工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合同工程完工验收均由项目法人主持;具备条件的项目,单位工程验收可与合同工程完工验收一并进行。合同完工验收后,中小河流管理机构应积极参与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为竣工验收和交接创造条件。

第三十四条 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并经过一个汛期运行后的一年之内,必须进行竣工验收,由项目所在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主持。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积极协调落实管护经费,保证建设项目发挥效益。地方财政部门要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强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及时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行水利稽察、质量与安全监督制。其中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的治理工程应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监督;防洪标准为20年

篇2: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保障建设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1〕156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特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的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中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第三条 要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明确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法人,保障人员的相对稳定,建立职责明确的责任制度。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法人应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和核算工作。

第四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法人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保证其真实、完整。

第五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原则是统筹安排、分级负责、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第六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行绩效管理,具体绩效评价工作按照财政部、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暂行办法》(财建〔2011〕361号)执行。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七条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相关管理办法。

二、配合财政部门审批下达项目支出预算。

三、配合财政部门及时拨付财政性专项资金。

四、监督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五、会同财政部门报送项目资金完成情况和下一项目资金申请计划。

六、多渠道筹集落实项目资金,所需地方资金,应协商县财政部门督促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八条 项目法人应设置内部相关专业管理机构或专业管理人员,明确其在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职责。

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负总责,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专业管理人员各负其责。

项目法人对本项目资金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有关政策,研究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设置会计账簿,进行会计核算,正确归集项目建设成本和费用。

三、筹集和申请资金,编报项目基本建设支出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实施计划等。

四、按概(预)算控制使用资金,遵循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要求办理资金支付。

五、按规定及时编报财务信息、财务决算和竣工财务决算。

六、组织项目实施、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验收、资产移交等工作。

七、做好会计档案的归档管理。

八、完成资产移交。第三章 资金使用管理

第九条 项目法人应当严格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报告和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筹集资金,保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第十条 项目法人应按《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的规定拨付项目资金。

第十一条 项目法人应明确资金支付审批程序并严格遵照执行。要按照经办人审查、有关业务部门审核、财务部

门审核、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核准签字等程序办理,主要要求包括:

一、经办人审查。经办人对支付凭证的合法性、手续的完备性和金额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二、业务部门审核。经办人审查无误后,送经办业务所涉及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审核;实行工程监理制的项目须先经监理工程师签署意见并盖章。

三、财务部门审核。

四、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核准签字。

第十二条 项目法人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明确采购业务应遵循的业务流程,按照制订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式、签订采购合同、采购验收等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依法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

第十四条 项目法人要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加强合同的订立、履行、保管等管理。项目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谈判,合同条款中涉及的合同价款、支付条件、结算方式、支付方式、支付时间等内容,必须经财务部门审核同意。

要加强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管理。合同中应明确规定预付工程款的数额、支付时限及抵扣方式;工程进度款、工程竣工价款的支付方式、数额及时限;工程质量保证(保修)金的数额、预扣方式及时限;变更、纠纷的处理以及与履行合同、支付价款相关的担保事项等。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必须符合《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是指对建设工程的发承包合同价款进行约定和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竣工价款结算的活动,其主要要求包括:

一、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预付款,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原则上预付比例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不高于合同金额的30%。预付的工程款必须在合同中约定抵扣方式,并在工程进度款中进行抵扣。凡是没有签订合同或未按合同条款要求提交预付款保函(或保证金)或不具备施工条件的工程,项目法人不得预付工程款,不得以预付款为名转移资金。

二、工程进度款结算支付应遵循的程序

(一)承包人向项目法人提出支付工程进度款申请。按合同约定计算项目法人应扣回的预付款和扣留的质量保证金。

(二)监理工程师审核。凡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工程价款结算过程中涉及监理工程师签证事项,应按工程监理合同约定执行。

(三)项目法人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核。

(四)单位负责人审批。

(五)财务部门办理资金支付。严禁现金支付工程款,必须支付到合同约定的收款单位、收款账户和开户银行。

三、工程竣工价款结算

工程完工后,项目法人和承包方应按照约定的合同价款及合同价款调整内容、索赔事项等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工程竣工结算由承包人编制,经监理方审核后,由项目法人审查同意。结算价款的支付应遵循工程进度款结算支付审核程序。

第十五条 质量保证金的管理应遵循《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保留不低于5%的质量保证(保修)金,待工程交付使用合同约定的质保期到期后清算,质保期内因承包人原因造成的缺陷,承包人应负责维修,并承担鉴定及维修费用。如承包人不维修也不承担费用,发包人可按合同约定扣除保证金,并由承包人承担违约责任。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法人要严格按中央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控制项目支出。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的堤防新建加固、护岸护坡、清淤疏浚等工程建设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作业费以及规划内项目前期工作费等支出,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市建设和景观、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

第十七条 项目概(预)算是控制建设成本的重要依据。项目法人要严格执行项目概(预)算,不得突破初步设计确定的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

第十八条 正确计算和归集成本费用。项目法人要按建设成本的开支范围和界限,确保各项支出合法、真实。严禁超概(预)算支出,不得支付非法的收费、摊派等支出。项目法人应严格控制管理性费用支出,制定管理性支出的具体内容、开支标准并严格执行。

第十九条 对符合规定竣工验收条件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若尚有少量未完工程及预留费用,可预计纳入竣工财务决算,但应控制在概算投资的5%以内,并将详细情况提交竣工验收委员会确认。项目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应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第五章 资产管理

第二十条 项目法人应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环节作出规定,明确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以及有关人员的资产管理职责。

第二十一条 项目法人的资产使用主要为单位自用。项目法人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包括验收、入库、领用、保管以及维护和修理等活动,并将不相 容职务分离。

第二十二条 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审批权限严格履行申报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资产处置行为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二十三条 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资产进行全面的盘点与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查明原因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工程验收后,项目法人要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将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接收单位。确保项目形成的资产及时入账,防止资产流失。

第六章 财务报告管理

第二十五条 财务报告反映项目法人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建设进展情况和资金流动信息,反映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的执行情况,必须准确、及时、真实和完整的报送。财务报告包括月报、季报、年报、竣工财务决算报告以及其他临时性报告。

第二十五条 财务报告应由编制人员签字盖章,财务负责人、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应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第二十六条 项目法人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财务分析,通过对资金来源、基本建设支出等主要财务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的分析,向有关部门提供财务情况。

第二十七条 项目法人应及时编报竣工财务决算,主要要求有:

一、按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编制竣工财务决算。

二、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完成后,项目法人应将竣工财务决算提交竣工验收主持单位审查、审计。

三、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将竣工财务决算报告提交竣工验收委员会审查,并按验收审查意见进行修改。

四、项目竣工验收后,将按竣工验收委员会验收意见调整后的竣工财务决算按管理权限报送审批。

第二十八条 项目法人要按会计档案保管的要求,及时将财务报告整理归档并妥善保存,防止损坏和丢失。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县水利水产局财务审计股要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监管制度,组织开展稽查、督导和专项检查等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限期整改。

第三十条 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不定期或专项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及执行情况。

二、建设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

三、概预算执行及成本控制情况。

四、采购、合同管理及履行情况。

五、建设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及支付情况。

六、资产管理情况。

七、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的使用情况。

八、审计、检查、稽查的整改落实情况。

九、工程建后管理情况。

十、其他需要检查的事项。

第三十一条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要依据职责,促进落实整改;对情节严重的,提交有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十二条 项目法人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审计、检查、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细则由XXX县水务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篇3: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关键词:重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护对策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同时还是长江上游地区, 以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为主, 因此常年温度较高, 且降水量十分丰富, 主要集中于夏季, 且以暴雨为主要形式。重庆市内包含着3个暴雨区, 分别是西部、东北部以及东南部, 暴雨强度非常大, 所以中小河流内水量十分丰富, 洪涝灾害也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之下, 该市大力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河流治理工程建好后, 由于管护工作不到位, 导致已经建好的工程未收到有效保护, 以至于其逐步失去原有功能, 而研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对策也因此显得愈加重要。

1 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主要内容

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活动中, 涉及中小河流数量共148条, 重点河段有345个, 河长为1737 km。其中, 被列入至全国中小河流重点规划项目中的河流有48条, 项目总数为128个, 河长为407 km。而被列入至全国中小河流重点治理项目中的新增河流有100条, 项目总数为217个, 河长为1330 km。

2 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对策

近年来, 随着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逐渐完工, 其建后管护实践活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 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管护力度。通常情况之下, 管护工作的开展应当以工程完工之日为起始日期, 当工程即将完工时, 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出建后管护活动长效机制, 在确保工程项目能够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之上, 使治理成果得以有效巩固, 同时还能保证治理项目带来更多经济效益[1]。就重庆市来说, 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对策具体包括以下诸多方面。

2.1 制定出建后管护活动长效机制

首先, 结合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活动具体要求, 已覆盖全市范围的标准制定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活动长效机制, 并要求各区、县、乡以及镇都能深入落实各项指导精神, 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管护制度, 确保工程项目能够长期运行。其次,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与法规作为基本参考指标, 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力度, 并逐步加大重庆市中小河流日常管理, 从法律层面上严厉打击乱建行为、乱采行为、乱堆行为以及乱挖行为的出现, 确保河道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下[2]。再次, 在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即将结束之时, 国家水利部门应当联合国土部门及规划部门等机构, 对河道的管理范围标志、防洪的最高及最低水位线标志、控制桩等进行明确划定, 并严格把握项目建设和项目运行之间的交接工作。最后, 加大与财政部门之间的日常沟通与协调, 共同商讨和制定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建后管护方案, 并严格监督各职能部门在管护经费以及管理责任等方面的落实情况,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都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2.2 深入改革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各项管理机制

通过深入改革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各项管理机制, 优化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活动长效机制相关建立程序, 并对乡政府、镇政府、县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限定, 赋予其承担管理责任的主体地位[3]。同时, 还需加大各级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助, 从而确保各项管理机制与管理活动都能得以顺利落实和开展。

2.3 不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日常监督与检查力度

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护实践活动中, 为了提升管护工作整体效率, 建立相关部门组建一支专业的督察小组, 并由该小组承担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护监督与检查等方面的任务。通过深入至项目施工现场, 从项目法人与施工组织的组建环节、招标环节、投标环节、建设管理环节以及资金管理环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督与检查, 力争能够及时发现各种存在的问题, 并严格督促各级市县部门对其进行有效整改。同时, 对于出现严重性问题的部门, 应当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 并严格追究其职责[4]。除此之外, 各个地州与县市区都需要深入开展监督活动, 从上而下、从里到外进行全面监督, 确保监督程序的有效实践, 从而实现对投机倒把等不法行为的控制。

3 结语

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经完成了各个试点的具体建设任务, 而为了确保治理项目能够充分体现出其价值, 必须深入研究与探讨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后管护对策。通过制定出建后管护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改革重庆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各项管理机制以及不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日常监督与检查力度, 推动治理项目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从而为重庆市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创造优良条件, 不断提升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陆兵.认清形势履行职责全力以赴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在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水利天地, 2011 (9) :4-7.

[2]韦凤年, 张瑜洪, 吴卿凤, 等.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访江苏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利工程建设局局长朱海生[J].中国水利, 2013 (18) :1-3.

[3]贺翠华.湖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建后管护对策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 2014 (2) :41-42.

篇4: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 建设质量 管理 思考与探索

一、我省中小河流治理的紧迫性

贵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多种灾害频发的省份,其中水灾主要是频繁发生在各中小河流的山洪。贵州境内长度在1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就达984条。由于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结构复杂,形成河道坡降大,弯道多,加上山区暴雨集中,洪水暴涨暴落,冲刷力强,造成河流两岸的城镇、村庄和农田灾害频发,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和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极大,发生在2011年6月6日的望谟特大洪灾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因此,我省的中小河流治理对于防洪减灾形势紧迫。

二、中小河流治理的简况

2009年,水利部针对全国中小河流治理相对滞后,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治理投入不足,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对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防洪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问题,出台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同年11月水利部启动2009年中小河流试点项目并落实了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作了工作部署。

自2009年大规模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以来,贵州在“十一五”期间已实施46个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效益。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贵州将再实施334条中小河流的治理,总投资达70多个亿。总体投资规模较大,治理项目数量多,建设类型多样化,建设管理难度大。

三、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资相对较小而分散,因此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重大项目轻小项目,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不重视或投入技术力量薄弱,加之项目法人普遍不熟悉建设程序和质量管理,从而形成总体建设队伍力量弱,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建设质量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项目规划薄弱

个别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清,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随着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土地开发利用的项目和类型越来越多,对防洪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出现已有的前期工作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防洪保护。

有的河流规划时未与城乡建设、农田改造项目等统筹结合,未充分考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相比之下,城市建设、土地开发、道路等规划晚,但实施时间短,速度快,出现城镇土地开发与河流治理工程争地的问题又抢占先机,建成在先。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河流规划虽早但实施晚,不得不为已建成的其他建设项目让步、改线,甚至修改方案出现重大设计变更。

(二)前期和设计深度不足,设计成果粗糙

前期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项目前期工作如初步设计方案质量较差,深度不够,设计成果粗糙,造成施工设计变更频繁。个别项目初步设计审定方案,没有严格依据原批准的规划等相关要求开展前期工作及审查,造成城镇土地开发与河流治理工程争地的问题,未达到中小河流防洪保安全为主要任务和重要城镇水源地保护要求。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个别设计单位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未认真履行职责,未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图设计工作,造成实施中为赶进度采用初步设计图进行施工,而实施中变更较大又无变更手续。个别项目是在跨河公路桥梁下新建堤防,缩窄公路桥孔过水断面,造成河道行洪不能满足要求。

(三)项目法人建设程序不规范,建设管理水平低

建设管理水平低主要是建设管理普遍薄弱、个别建设管理混乱,未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如项目法人组建机构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未经专业技术培训对建设管理程序不熟悉,不满足项目建设管理的需要。个别项目未办理开工报批手续情况下就擅自组织施工,个别项目无施工图的情况下按初设图进行施工,但防洪标准、堤线、堤距、堤型与审批的初步设计不符,也未严格执行审批概算等。

(四)监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个别项目的现场监理人员与投标及合同签订的人员及数量不符又无人员变更文件,个别项目未按规范要求组建工程监理部,个别项目无总监理工程师资格、监理员执业资格的监理人员在现场执行监理。

部分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不到位,或总监理工程师未履行职责,未制定监理机构的规章制度,未组织监理例会,未签发监理月报,未进行工程施工图的审核,监理单位未采用跟踪监测、平行检测方法对施工单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复核。个别项目的现场监理形同虚设,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未对施工质量进行复核随意签字认可等。

(五)施工质量不规范

有的项目未按图进行施工,还存在个别项目擅自更改设计图纸,如某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压顶混凝土改为压顶砂浆,某河道治理工程的护坡混凝土网格改为浆砌石网格。个别项目的堤身浆砌块石变成了浆砌毛石等。

施工中未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试验。未对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进行取样检测,或检测的数量达不到规范要求。个别项目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如堤防工程的堤身尺寸不满足设计要求,砌筑质量较差。个别项目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不规范,项目未完成就进行施工质量评定,在不具备验收条件下进行了完工验收等。

四、应对措施探索

(一)科学合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规划应针对河道比降陡、洪水来势迅猛,冲刷能力强、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充分考虑与上游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进行综合治理,在保证河道功能的基础上,坚持河道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协调统一,使二者融为一体。

(二)提高项目前期及设计质量

项目法人要选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根据河道保护对象结合治理任务,确定堤防等级和设计洪水标准,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交通条件,因地制宜地选取合理堤身结构和型式,达到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的要求。项目法人还需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组织设计单位做好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作和项目设计的报审工作,加快前期工作的同时,确保前期设计工作质量。

(三)加强建设质量管理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按照规范设置项目法人机构,通过招标投标确立施工和监理单位。对重要隐蔽工程部位和关键工程部位必须进行监理旁站监督,重点部位进行监理平行抽检。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对使用的原材料、中间产品进行取样并送有资质单位进行检验,且检验结果必须合格。质量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地现场进行检查和抽查。工程项目验收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评价;同时项目法人把好质量评定和验收关,对达不到合格的工程不评定,达不到验收条件的工程坚决不验收。

五、结语

篇5: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精神,加快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切实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指为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以堤防护岸加固和建设、河道清淤疏浚和排涝工程为主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第三条 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项目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中央财政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对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予以适当支持。专项资金建立责任状制度,实行区域推进、以奖促治,做到资金到省、任务到省和责任到省,争取安排一批、建成一批、发挥效益一批。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社会监督。第五条 专项资金实行绩效管理,奖补结合。按照突出重点、逐个销号的原则,集中资金安排灾害较重、治理后社会和经济效益好以及示范作用明显、地方配套资金有保障、前期准备工作完善的项目。

第六条 各地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确保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中西部地区所需地方投入资金应主要由省、地市两级财政负责解决。

第二章 前期工作

第七条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管理单位,按规定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初步设计报告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涉及省际河段的建设项目,须经流域机构复核后审批。建设项目涉及征地、环保等,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八条 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项目工作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管理,保障前期工作投入,严格把关,确保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设计变更应履行相应程序。

第九条 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年度项目计划。

第三章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原则和标准

第十条 专项资金奖补范围为《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治理项目,以及根据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其中,未履行审批程序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安排。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采取集中支持、绩效考核、滚动销号的原则安排,鼓励地方早治、快治、治出成效。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在第一年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安排一定比例的启动资金。

第十三条 专项资金奖补标准,按照对东部地区引导、中部地区支持、西部地区和享受西部政策地区倾斜安排的原则,按不超过规划投资额30%、60%、80%的比例控制。

第十四条 除第一年外,专项资金按照以下顺序安排:

(一)依据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实行相应的奖补。即根据上年治理完成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扣除启动资金部分后,确定补助金额。

(二)对于地方积极性高、前期工作基础好、建设资金能落实、项目管理水平高、组织实施工作有保证的地区,采取中央与省签订责任状的形式,明确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中央集中资金加以支持。鼓励地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早日完成规划任务。

第十五条 项目绩效评价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地方投入指标。主要考核该地区上年已完成项目实际到位地方投入。

地方投入包括地方财力安排及通过其他方式筹措的资金。

(二)治理效果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治理完成后治理河段防洪(除涝)是否达到设计标准。

(三)生态环境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治理完成后治理河段生态环境是否有所改善。

(四)努力程度指标。主要考核地方开展治理工作努力程度(包括前期工作深度、预算执行进度、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建设验收管理等内容)。

第四章 专项资金的下达和使用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后,由省级财政、水行政部门负责按照规定落实到具体项目,并及时拨付资金。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将专项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轻重缓急原则。优先安排能提高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的防洪能力等急需治理的项目。

(二)统筹兼顾原则。优先安排对粮食安全、水环境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用大、综合效益较好的项目,并向国家级贫困县、较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在收到专项资金后两个月内将专项资金分项目安排清单(含地方投入情况)和实施项目情况表(详见附表1)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二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纳入地方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各地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堤防、护岸护坡、清淤疏浚等工程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和施工作业费等,不得用于移民征地,城市建设和景观,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以及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允许在项目间调剂。当年如有结余,可结转下一年使用。

第五章 建设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地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组建项目法人和建设管理机构。执行项目法人制度,按照工程项目等级和重要性控制建设管理人员数量。

第二十四条 严格招标投标程序,按照有关规定规范招标行为,选择符合资质要求、信誉良好、有较好业绩的承包商承担建设任务,严防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施工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

第二十五条 严格监理单位资质审核把关,按规定程序确定监理单位。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资格管理,监理人员必须全部持证上岗。选配足够的符合要求的监理力量承担项目的监理任务。

第二十六条 有关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要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和安全管理监督体系,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

第六章 工程验收 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完工后要及时竣工验收,参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2007年水利部令第30号)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并将竣工验收结果报送水利部和财政部。

第二十八条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落实各项管护措施,保证建设项目发挥效益。

第二十九条 地方财政部门要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强化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及时批复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地方财政部门会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重点对资金到位及使用、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生产及资金使用安全和投资效益。

第三十一条 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档案管理,项目的相关文件、阶段性总结、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统计数据、图片照片资料等要及时、科学归档保存,严格管理。

第三十二条 年度终了后三个月内,省级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项目完成情况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表(详见附表2),由财政部、水利部进行审核确认,作为今后分配专项资金的重要参考。

第三十三条 财政部、水利部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不定期或重点监督检查,并组织相关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第三十四条 对于“报大建小”、虚列支出、进行虚假绩效评价等弄虚作假的项目和地区,财政部、水利部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相应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予以处理。

第三十五条

对于专项资金不能按规定时间落实到具体项目、地方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以及未按要求报送专项资金细化预算和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等情况的地方,中央财政将扣减其专项资金预算。

第三十六条 对于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一经核实,财政部将收回已安排的专项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第三十八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水利部负责解释。

附:

1、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实施项目情况表

篇6: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

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一、总则

(一)为指导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治理方案,合理确定工程规模,明确编制内容和治理标准,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提出本技术要求。

(二)本技术要求所指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的河道综合整治(以下简称县乡河道整治)是指对流经或分布在县域内的河道、小型湖泊淀泖所构成的水系(河道集水面积一般为50km2~200km2,水网地区一般为县级以下管理的河道)所开展的综合整治。与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范围与建设内容不相重复。

(三)县乡河道整治的主要任务是在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的基础上,突出解决县乡河道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集中投入、整乡推进,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四)县乡河道整治应与流域、区域规划和区域治理相衔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五)经批复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

试点县(市、区)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中一般包括若干项目区。单个项目区,应分别编制《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县(市、区)项目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项目区实施方案》)。《项目区实施方案》要把建设内容落实到具体河道、建设方案、工程量和投资。

《项目区实施方案》的整治范围、整治主要内容、工程投资应符合已批复的《县级规划》。如需调整,可在不同项目区之间平衡调剂,调整后的河道整治长度和投资原则上与《县级规划》确定的长度和投资基本一致。《项目区实施方案》总投资应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六)县乡河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在编制实施方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现场调查,补充必要的测量与勘探。《项目区实施方案》应对各河道的现状、整治任务及主要措施进行描述,必要时应配照片说明。

(七)应对河道的特征和功能进行分析,重视综合整治的整体设计。河道平面形态尽量维护河道蜿蜒、自然形态;河道断面尽量体现形态的多样性,在满足行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尽量维持原有浅滩、深槽和植物群落等。

(八)《项目区实施方案》编制应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编制规程》(DL5021-93)(以下简称《规程》)以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设计深度一般应达到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根据县乡河道整治工程的特点,可结合本技术要求进行适当简化。

二、基础资料调查

(一)拟整治河道现状:县乡河道面广量大,存在问题及成因较复杂,需深入对拟整治河道进行现场查勘和调查,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二)水文资料:对区域内曾出现的较高洪水位及最低枯水位(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调查;有现成相关河道水位成果,经分析合理可直接采用;缺少水位成果,可利用已有水文成果经分析后,合理计算河道水位;对有防洪除涝要求的河道应分析计算其洪水流量和排涝流量。

(三)测量:对于拟整治河段和重要建筑物,要求进行平面和断面测量。平面比例尺及断面测量间距根据实际地形情况按照满足设计和计算工程量需要确定;对于仅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措施的河段,可不进行河道平面测量,但需要进行河道断面测量,测量间距按满足工程量计算要求确定。

(四)地勘:尽量利用已有地勘资料,确定各河段的地质条件,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对水系连通、岸坡整治、堤防、交叉建筑物等工程需补充必要的地勘工作,以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污染较重清淤工程量较大的河段,还应调查或通过试验探明其有害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并提出处置建议。

(五)相关规划:县乡河道整治与流域、区域规划,以及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农村环境整治等规划紧密相关,应对相关规划进行收集分析。

三、整治目标与标准

(一)整治目标

应根据项目区县乡河道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提出不同河道的整治目标。应针对不同河流的特点和功能定位,突出重点,提出河道行洪、排涝、输水、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二)整治类型

项目区要根据《县级规划》,结合所采取的治理措施,进一步确定整治类型(如水环境改善为主、行洪排涝为主或综合整治等)。

(三)整治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项目区内河道整治要在《县级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整治内容,同时突出治理重点,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水环境治理,优先治理项目区内以行洪排涝功能为主和流经人口聚集区域的河段。

2、综合整治,协调推进。综合考虑河道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功能,注重整治方案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衔接,各类项目协调推进,集中发挥整治效益。

3、因地制宜,注重生态。根据当地河道特点,尽可能就地取材和减少土地占用;注重生态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避免河道渠化、减少河岸硬化,恢复和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4、勤俭节约,讲求效益。整治措施和标准要与河道实际情况

以及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避免盲目投资、过度治理。同步建立河道日常管护机制,确保整治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四)总体规模

在《县级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项目区内河道整治的具体措施及其规模。

1、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对水体流动性差、循环受阻和水源干涸的河流提出水系连通和改善水体循环的指标。

2、对河道淤塞严重、过水能力衰减的河道,要提出清淤疏浚恢复河道过水能力的指标。

3、对有防洪除涝要求的河道,应依据防洪标准、排涝标准、相关设计规范等,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以及流域和区域的防洪除涝要求与规定,合理确定拟治理河段的防洪排涝标准。

4、根据河道供水、灌溉任务要求,提出河道供水和水质保护的目标。

5、根据河道水资源和水生态条件以及维护河流健康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提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四、治理工程措施

(一)水系沟通工程

水系沟通工程是指通过工程措施沟通水系,使得水流畅通,改善水质和提高防洪排涝能力。要根据水系的自然状况和水资源条件,河道功能定位和水系布局,在有条件地方沟通河道,增强河道之间的水力联系,改善水动力条件。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对存在水体淤滞、引排水河道卡口段、断头河等问题的河段,应通过拆除堰坝、拓宽河道卡口段、增大过水涵洞、新增引排水河河道、沟通断头河等措施,促进水体流动。

2、扩挖或新开河道河底高程应与相沟通的河道衔接。

3、利用闸、坝等工程进行水系沟通的,应合理确定闸、坝高程及其调度原则。

4、注重与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尽量少占土地。

(二)清淤疏浚与清障工程

清淤疏浚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或者机械将河道内阻水的如淤泥、砂石、垃圾等清理出河道,以恢复或扩大过水断面,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等。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对存在明显淤积的河道,通过分析河势变化以及实测断面情况,根据河道输水和防洪除涝要求,结合航运、水质改善、生态保护的要求,确定疏浚范围和规模,做到成片推进。

2、对以除涝为主的河道,应根据两岸地面高程及排水要求,合理确定除涝水位线,并根据除涝流量相应确定河道清淤疏浚的纵横断面。

3、疏浚后河底高程要与上级河道河底高程相衔接。

4、应根据淤积的类型和疏浚的规模,合理选择清淤疏浚方式。

5、对河道内影响防洪、航运、景观的障碍物,应提出清除方案。

6、对不影响河道行洪排涝的滩地应尽量予以保留,有利于不同生物的栖息。

7、应尽量采用环保型施工方式,妥善处理清淤的淤泥,防止对河道产生二次污染。

(三)岸坡整治工程

岸坡整治工程包括岸线梳理、护岸修整、新建护岸、植物护坡等。一般可分为以结构加固为主类型、以生态修复为主类型、以营造景观为主类型、综合类型等。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应根据河流和地形的自然特点以及生态的要求,合理确定河道岸线的走向,尽量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避免裁弯取直、侵占河道。

2、因地制宜的选择岸坡型式。可根据整治河道所在区域划分为生活区护岸与生产区护岸(流经村镇等人口聚居区域的河段划为生活区护岸,流经农田、林地等无人或少人居住的河段划为生产区护岸),并提出适宜的护岸形式。

对崩岸、塌岸、迎流顶冲、淘刷严重河段的堤岸,采取护坡护岸措施;对岸坡垃圾堆积、杂乱的河段,采取河岸整坡措施;对水土流失严重、有预留用地的堤岸,采取植物护坡措施;对人口聚居区域,应考虑护岸工程的亲水和便民。

3、在选择岸坡型式和材料时,应充分利用当地原有材料,在满足结构及防冲安全的基础上,宜尽量选择生态护岸,满足环境美化、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要求。

(四)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是对标准偏低的防洪堤采取防渗、加高、加宽等加固措施。实施重点和要求是:

1、合理确定堤防标准。堤防标准的确定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合理确定,综合考虑现状与规划的人口、经济、用地性质等情况。

2、加强堤防方案比选,选取安全、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并满足抗滑稳定、抗冲稳定、渗透稳定、沉降等要求。应重点考虑堤防的险工段,避免过度加固。

3、新建堤防要进行充分论证,并符合相关规划,严禁占用水域和缩小河道断面。

4、堤防加固要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人口聚居区域,可因地制宜地适当设置亲水平台等设施。尽量体现堤线自然化、堤身断面富有变化、结构材料生态化,防止渠化河道。

(五)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

1、应根据河流地形的自然特点,水生生物和动物的习性,维护河道的栖息地,合理布置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

2、为减轻内源污染,除了实施清淤措施外,对河道、湿地、坑塘等可因地制宜地通过放养菌种、水生动物,种植水生植物、人工水草,放置生态浮床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改善河道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生物与植物物种应尽量选择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3、将河道治理和景观水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体现当地水文化特色,统筹考虑,统一设计。对于河道管理范围以外以及超标准部分的景观工程投资,不计入河道整治工程投资。

(六)交叉建筑物

1、对于水系沟通或改善亲水性需修建的堰、闸、坝,应进行防洪影响分析,尽量降低顶面高程,避免阻水。

2、根据防洪安全要求,对阻水桥梁、堰、闸、坝等工程应依法予以拆除重建或扩孔处理。

3、根据堤防、护岸现状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对穿堤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拆除重建或者适当新建部分建筑物。

(七)其他工程

1、应根据河道功能定位和水质目标保护的要求,提出雨污分离、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以及面源污染控制等截污治污方案和措施,投资不列入。

2、水源区内排污口应一律取缔。

3、为保持县乡河道综合整治效果,可列入必要的清淤设备、保洁船、保洁船、水面打捞等运行管理设备,投资不列入。

五、施工设计

(一)对于有通航、行洪功能的河道,应提出施工导流方案。

(二)对于产生大量弃土的项目,要提出弃土处理处置设计。

(三)应合理安排施工总进度,并提出分实施计划。

六、占地补偿

占地补偿原则上由县级或乡镇政府组织处理。需明确占地范围、实物调查成果及补偿标准,宜按工程项目分别列出。该部分投资单列,不计入项目区概算投资。《项目区实施方案》中应明确占地补偿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七、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

(一)简要分析评价项目区治理工程对附近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分析评价工程施工排水、弃渣、噪音、粉尘等对环境的影响。

(二)简要提出为减小不利影响相应的和环境保护措施和水土保持措施。

(三)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所需投资单独计算,纳入项目区概算投资。

八、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

(一)应根据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工程建设管理要求。

(二)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县乡河道的长效管护宜充分发挥乡镇、村的主体作用,并建立政府主导的监督考核机制。初步制定长效管护的机制和考核办法,明确人员编制、管理范围、任务、职责、管护经费的来源,制定考核办法、村规民约。

九、设计概算

(一)根据各省的工程概算编制规定和要求,按照当地的定

额标准,以最新的价格水平,进行设计概算编制。

(二)工程量和投资应落实到具体河道和具体工程,应按治理工程措施分别计算各类工程量及投资。

(三)对工程投资影响较大的工程量项目应进行详细的单价分析。

(四)独立费用中不计列开办费。

十、方案实施效果

根据受益人口、受益面积,分析项目区综合整治后的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

十一、目录及附图

(一)《项目区实施方案》的编写章节依次为:综合说明、基础资料调查、整治目标与标准、治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占地补偿、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设计概算、实施效果分析。

(二)附图

1、项目区县乡河道整治方案工程总布置图

2、项目区主要建筑物地质剖面图

3、项目区县乡河道整治及堤防建设工程平面布置图和典型断面设计图

篇7: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

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部分)

三 个 专 项 规 划 编 制

工 作 方 案

陕西省水利厅 2010年10月

目 录

一、工作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2

(一)陕西省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2

(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水利部分)...................................4

(三)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4

二、组织分工...............................................5

(一)组织体系............................................................................................5

(二)各专项规划组织分工........................................................................5

三、进度安排...............................................6

四、工作要求...............................................7

I 根据水利部开展《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水利部分)》、《全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了按期高效优质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内容

(一)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 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主要任务是加大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加快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等。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确定流域面积200~3000 km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名录,提出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全国到2015年治理200~3000 km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约5000条,其中,2012年底前完成《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2209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我省有56条河流进入,河流名录暂不作调整,将根据财政部、水利部有关最新文件精神和工作实际再决定;2013~2015年新增加治理约2900条中小河流,水利部明确我省治理数目80条。我省流域面积200~3000 km中小河流共有262条,本次规划编制的原则是将有防洪任务,符合条件的所有剩余中小河流纳入规划编制,提出河流名录及基本情况、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及主要建设内容,根据轻重缓急和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中小河流、病险水库项目执行状况,提出项目的排序上

222 报。

2、确定3000 km以上的江河主要支流河流名录,提出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依据国家已批准的流域防洪规划和我省的相关规划,我省黄河流域的渭河干流及泾河中下流河段,长江流域的汉江上游汉中平川段,要提出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同时做好汉江安康段、嘉陵江上游汉中段、丹江商洛段及黄河主要支流洛河、伊洛河、延河、无定河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向流域机构和水利部汇报,争取支持。要以流域为单元绘制江河主要支流重点治理河段位臵示意图。

3、确定小(1)、小(2)型病险水库和新出现的大中型病险水库数量。最近财政部和水利部已经印发了小(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我省进入52个。我们的重点是小

(二)型的规划,提出工程实施安排。同时要在安全鉴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大中型病险水库名单。

4、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对于老化失修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涉及防洪安全的大中型病险水闸,在安全鉴定的基础上,确定除险加固名单、实施安排。

5、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确定水文测站布局,提出中小水库防汛报警通讯系统建设方案;以优化水库调试运用方案为原则,确定我省配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二期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洪水资源化水平,提出洪水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的有关建议,以及洪水保险制度的设想和实施步骤。绘制我省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分布示意图。

2(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水利部分)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水利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灾害调查评价,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以提高山洪灾害防治能力。编制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为基础,结合我省实际,对有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我省山洪灾害防治县有94个,要划定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2、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规划。以县为单元,以村镇为对象,建设覆盖防治区的雨水情监测站点和县乡村配备必要的预警设施、建设县级监测预警平台、编制县级及防治区内的基层乡村预案、开展山洪灾害防灾知识宣传、培训和演练、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3、山洪沟工程治理规划。根据山洪沟的特点、防治现状及防灾形势,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水利部拟安排我省山洪沟治理条数65条,同时再增加10%的数量控制开展编制工作。我省按照原有规划,省防汛办提出了拟争取的123条山洪沟建议名称,本次规划我省拟按130条左右编报,根据轻重缓急排序。

(三)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主要任务是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以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工作内容有:

1、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利部本次规划给我省明确的山洪易灾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控制指标为6000平方公里,规划水土保持控制县数45个。我省在此基础上适当放大数量进行编制,要求分县区提出山洪易灾小流域治理条数及名称;以规划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基础,结合山洪灾害易发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各项防治措施。

2、监督管理。根据山洪、泥石流易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预防监督管理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作。

3、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根据山洪、泥石流易灾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提出监测任务及重点。

二、组织分工

(一)组织体系

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由厅规计处总协调,各有关处、办、局按照分工负责,厅总工办技术总负责。各牵头部门及单位按照水利部编制工作大纲的要求,负责与相关市及部门、单位进行协调,与水利部相关对口部门、单位沟通汇报。

各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直接提交本市(区)行政区域规划成果至省厅相应牵头部门或单位。

(二)各专项规划组织分工

1、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

由厅规计处牵头,河库处、信息中心、省江河局、省水文局、省水环境设计院参加。

流域面积200~3000 km的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计处

2具体负责,省水环境设计院协助,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本市行政区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成果及规划文本(含电子版)。

江河主要支流。省江河局具体负责,并与流域机构黄委、长委及相关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沟通联系协作,提交规划成果及文本(含电子版)。

中小型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厅河库处具体负责。

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省水文局、厅信息中心具体配合负责,与相关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协作提出规划成果及文本(含电子版)。

2、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水利部分)

省防办牵头,省水文局、厅规计处、总工办、信息中心等参加。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交本行政区规划成果。

3、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省水保局牵头,省防汛办、厅水保办等参加。各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提交本行政区规划成果。

三、进度安排

1、各市于2010年10月31日前提交相关规划成果及文本(纸质文档加盖公章,电子文档直接发邮箱)。

2、省江河局、厅河库处、省水文局及厅信息中心于2010年11月3日前向厅规计处提交所承担的《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部分的规划成果。3、2010年11月5日前各专项规划牵头部门或单位向厅规计处提交专项规划成果。(注:水利部《山洪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工作大纲》要求向国家防总11月5日提交规划成果)4、2010年11月12日,我省专项规划审查修改完成,将相关规划成果报水利部。(注:水利部《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大纲》要求11月10日前向部水保司上报成果报告文本和电子版)

四、相关要求

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有关处室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按时完成规划编制工作任务。

1、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各市水利(水务)局要组织专门力量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规划责任人和联络员,于2010年10月25日报厅规计处和各牵头部门或单位。

2、严格把好成果质量关。保证基础资料的真实性,特别要重视规划重要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合理性的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

3、保障如期提交规划成果。要按照专项规划的部署,对规划编制相关工作做出详细安排,倒排工期,加强检查和督促,保证工作进度,确保按时提交规划成果。

4、加强协调沟通。各承担单位要加强合作,对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研究分析,涉及相关部门的有关专项规划,牵头单位要及时沟通,做好规划成果的协调和衔接。各市区在工作 过程中,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

篇8: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

关键词:新沂市,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

沂市土地总面积为161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0万亩, 其中山丘、平原、圩洼地各占三分之一。现辖16个镇、2个开发区、马陵山风景区、253个村民委员会、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04.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82.16万人, 非农业人口22.54万人。

1 中小河流现状及存在问题

(1) 现状。新沂市境内有流域性河湖“四河一湖” (沂河、沭河、中运河、新沂河、骆马湖) 等, 有黄墩河等16条区域性河道, 中小型水库30座。境内有县级河道29条, 乡级河道377条, 相连水塘76座, 水面积920亩。按照省、市部署, 已实施三次农村河道河塘疏浚规划整治, 初步形成防洪、除涝、降渍、灌溉体系。

(2) 存在问题。一是河道整治频率有待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群众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加之农村河道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 农村河道淤积日趋严重, 引排功能日益衰减, 灌不上, 排不出、降不下。二是水利工程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 建是基础, 管是关键, 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 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 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项目区内渠道淤积严重, 引排水能力下降, 而且面上农田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 灌溉泵站设备老化, 效率低下, 抗排体系与设施建设不完善, 与保证粮食安全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明显短板。四是水质污染。农村垃圾缺乏有效管理, 部分涌入河道, 致使河道淤积, 环境污染, 已经成为农民群众最关心和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 治理标准

(1) 灌溉、防洪除涝标准。灌溉保证率:平原灌区的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以上, 丘陵山区亩均蓄水能力达到300平方米, 或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泵站装置效率达到部颁标准。

防洪除涝:骨干河道防洪20年一遇;农田除涝, 1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 (日雨200mm) , 雨后1d排出, 排涝模数达到0.95m3/s/km2;城镇圩区除涝, 2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 (日雨240mm) , 逐时段产汇流调蓄计算, 骨干河道水位不超过河道控制水位。

(2) 水质、环境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0%, 水面率保证不下降, 农村水面率达到8%以上, 河湖生物种类与生物量不下降, 做到河道内基本无漂浮物, 河道两岸无直接排入河道的露天粪坑、家禽冲粪池。河道堤岸堤坡水土保持良好, 防护率95%以上,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以上, 无翻坡耕种、堆放垃圾、违章搭建现象。主要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 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农田林网网格小于200亩。

(3) 河道建筑物配套标准。灌排降工程布局合理, 中沟级以上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到100%, 小沟级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涵、闸、站、护坡、跌水等全面配套。

(4) 河道管理标准。工程产权明晰, 责任主体明确, 长效管理措施及运行经费落实。工程建设规范率100%, 工程竣工验收达标率100%, 骨干水利工程运行完好率100%;田间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护普及率达到100%;水管单位管理经费落实的工程数占工程总数的比例80%以上, 县乡级河道划定蓝线, 建立轮浚制;规范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落实管护经费, “河长制”工作覆盖到村级以上引排河道。

3 项目建设管理

(1) 加强组织领导。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建设领导小组,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把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试点项目纳入各级领导的考核内容, 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试点项目建设程序管理。

(2) 资金筹措。一是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以市委、市政府出台《新沂市水利建设基金征收管理办法》和《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专项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支撑, 以“新沂市新源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平台, 积极与银行洽谈水利贷款融资, 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是整合涉水涉农建设资金。将水利、农业、林业、农机、土地治理、农村公路、扶贫等涉水涉农资金捆绑使用, 采取资金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按农村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的办法, 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实现部门聚集、形成合力, 地域聚集、形成规模, 项目聚集、整体推进, 资金聚集、发挥优势的新格局。

(3) 质量管理。为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制定《新沂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办法 (试行) 》和《新沂市水利 (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稽查办法 (试行) 》, 成立新沂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和新沂市水利工程质量建设项目稽察办公室, 规范项目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质量监督小组、项目稽查办公室随时对工程建设质量情况进行督查, 发现问题既是整改。同时聘请项目当地有责任心的群众代表作为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管理。形成监理监督、质量督查、建设稽查、群众参与、施工单位保证的“五位一体”质量管控体系, 较好地促进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4) 制度保证。一是专门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 由市领导、水利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 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落实机制, 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 市、镇、村及部门层层分解工作任务, 逐级签订工作责任书, 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三是组建督导组, 对项目前期工作深入一线督促检查, 做到“一周一督导、半月一通报”, 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推进。

(5) 多渠道争取支持。一是抓组织领导, 确保责任“落得实”。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将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 发挥行政指导作用;二是抓配合协调, 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密切联系设计部门, 深入现场, 科学确定治理方案, 严把技术审查和规划编制审批关, 确保前期工作质量。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确保群众“真支持”。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等方式, 大力宣传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 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形成齐心协力抓建设、鼓足干劲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全市迅速掀起大干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建设高潮。

(6) 落实管护。一是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二是加强行业管理, 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重点县工程均实行属地管理, 由受益村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

4 结束语

上一篇:补办介绍信申请书下一篇:教案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