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考点归纳总结常见考查题型

2024-04-18

散文阅读考点归纳总结常见考查题型(共3篇)

篇1:散文阅读考点归纳总结常见考查题型

散文阅读考点归纳总结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解题钥匙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1.解释词语含义。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②中心句和点睛句。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六)题目的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说明文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以客观介绍为主。阅读说明文要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说明文的分类】从内容上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区别: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取决于说明的内容侧重于特征,还是其本质。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来讲,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

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1、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2、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3、举事例: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4、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公式:·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用 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是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回答语言类问题时可采用一正一反一体现的公式。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与客观事实不相符。说明文从语言上分为生动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

2013中考作文写作技巧指导: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考试说明】: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篇2:散文阅读考点归纳总结常见考查题型

一.概括主题类

这类试题难度并不大, 但从答题的情况看, 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 主要原因是因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为此, 解答这类试题时,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 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2) 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 ———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 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尽可能使用原文词语, 如果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 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 要做到言简意赅, 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找出线索类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 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 可以以物为线, 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 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 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要注意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

2.要注意看题目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理清思路类

这类试题就是要考生理清行文思路的顺序, 或说出文章结构的特点。常见的试题形式如下: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考生选择恰当的位置放回文中。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意审题, 能不能颠倒顺序,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抽出的语句放在哪里, 一是靠语感修养, 二是靠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习惯、词语的逻辑顺序。

四.品味语言类

这类试题的难度比较大, 常见的题型及备考策略如下: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思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处) 或加点词能否删除。

(1)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要考虑词语对描写意境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中心词, 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一定要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4.理解句子的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答题模式如下:

(1) 内容上:写了什么, 寄托什么情感, 点明什么主旨, 深化什么主题。

(2) 结构上:总领全文, 承上启下, 为下文作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点题, 总结上文, 设置悬念等。

从结构方面来回答作用时, 应注意一下该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位置不同, 往往作用也不同, 罗列如下:

开头:总提、总领全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设置悬念等。

中间:承接上文, 开启下文 (引出下文) , 承上启下 (过渡) , 为下文作铺垫, 埋下伏笔等。

结尾:总结上文 (全文) , 照应开头;独立成段, 使文章戛然而止, 意味绵长, 发人深思;卒章显志, 意味深长, 引起读者的深思。

5.赏析句子。

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 揭示本质,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 自问自答, 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反复, 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感情;引用, 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反语, 增强讽刺意味) ;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 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骈句, 句式非常工整;长短句, 句式活泼。

(2) 内容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3) 作用是指这个句子对文章的中心、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题答题步骤为: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 (意思、含义) 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其它类

1.论述表达方式的作用。

(1) 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 (插叙:丰富内容, 深化主题, 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 吸引兴趣, 波澜起伏) 。

(2) 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起到统领全篇, 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自然环境描写:提供背景和场所, 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 寄托感情, 衬托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表现时代背景, 表现中心。白描:简笔勾勒, 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

(4) 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达强烈的感情。间接抒情:含蓄隽永, 令人回味, 烘托作品的主题, 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

2.简述人称变化的作用。

(1)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 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 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 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 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3)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注意答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3.说说题目的妙处。

先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上回答, 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以下所列 (有所选择) :

(1) 语带双关; (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文章的线索; (4) 文眼 (揭示中心) ; (5)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新颖; (6) 题目中运用修辞的, 要还原它的本义之后再分析作用; (7) 把握象征意义。

4.淡淡鉴赏表现手法

(1) 答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 (性格、意境、思想等) ?

(2) 备考知识积累: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 悬念: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的期待,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 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 使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3) 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 在相宜处作呼应, 使情节发展合理, 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4) 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

(5) 象征:引申事理, 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6) 抑扬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后者) 。

(7)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 使形象鲜明。

(8)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 表现人、事的本质。

(9) 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 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 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10)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 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5.主观性、发展性考题

(1) 谈理由、谈感受:通常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 围绕文章中心来谈, 切忌空谈。

(2) 链接材料探究:材料和原文同时关注, 缺一不可。

篇3:散文阅读考点归纳总结常见考查题型

一.概括主题类

这类试题难度并不大,但从答题的情况看,学生的得分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因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为此,解答这类试题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尽可能使用原文词语,如果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要点。

二.找出线索类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2.要注意看题目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子。

3.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三.理清思路类

这类试题就是要考生理清行文思路的顺序,或说出文章结构的特点。常见的试题形式如下:连续的材料、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考生选择恰当的位置放回文中。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意审题,能不能颠倒顺序,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抽出的语句放在哪里,一是靠语感修养,二是靠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习惯、词语的逻辑顺序。

四.品味语言类

这类试题的难度比较大,常见的题型及备考策略如下: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思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处)或加点词能否删除。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要考虑词语对描写意境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一定要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4.理解句子的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答题模式如下:

(1)内容上:写了什么,寄托什么情感,点明什么主旨,深化什么主题。

(2)结构上: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

从结构方面来回答作用时,应注意一下该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往往作用也不同,罗列如下:

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

中间: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

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显志,意味深长,引起读者的深思。

5.赏析句子。

从语言的形式、内容、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

(1)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反复,强调、突出某种意思、感情;引用,使内容更丰富、准确、深刻;反语,增强讽刺意味);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骈句,句式非常工整;长短句,句式活泼。

(2)内容是指句子本身的意思和它隐藏的含义。

(3)作用是指这个句子对文章的中心、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方面的作用。

赏析题答题步骤为:这段话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内容(意思、含义)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其它类

1.论述表达方式的作用。

(1)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清晰的了解(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2)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3)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自然环境描写:提供背景和场所,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寄托感情,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表现时代背景,表现中心。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4)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感情。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2.简述人称变化的作用。

(1)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3)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注意答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3.说说题目的妙处。

先从修辞和写作手法上回答,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以下所列(有所选择):

(1)语带双关;(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的线索;(4)文眼(揭示中心);(5)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新颖;(6)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之后再分析作用;(7)把握象征意义。

4.淡淡鉴赏表现手法

(1)答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性格、意境、思想等)?

(2)备考知识积累: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悬念: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的期待,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照应: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③伏笔:将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处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④渲染: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⑤象征: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⑥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后者)。

⑦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⑧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⑨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⑩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5.主观性、发展性考题

(1)谈理由、谈感受:通常要结合具体的文本材料,围绕文章中心来谈,切忌空谈。

(2)链接材料探究:材料和原文同时关注,缺一不可。

(3)续写、补写、仿写:符合文章情境,过渡自然;据示例的规律,展开联想、想象。

上一篇:送图形宝宝回家的教学方案下一篇:我假装不在乎你,但痛的是我自己_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