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带责任.doc

2024-07-12

连带责任.doc(精选8篇)

篇1:连带责任.doc

连带保证合同

编号:中长资()合字〔

〕 号

本合同由以下双方于 年8月 日在 签署。

债 权 人:(以下简称“甲方”)主要负责人: 职 务: 地

址: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真:

保 证 人1:(以下简称“乙方”)地

址: 法定代表人: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鉴于:

1、甲方与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债务人”)已于 年 月 日签订了《学习协议》(编号,以下简称“主合同”)。主合同债务本金数额(币种及大小写金额)为人民币 元(大写: 元)。

2、应债务人请求,乙方同意为债务人在主合同项下对甲方形成的债务提供连带保证担保。

3、甲方经审查,同意乙方作为债务人在主合同项下履行债务的保证人。甲、乙双方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就乙方为债务人履行上述债务提供保证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供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 主债权的基本情况

主债权系指甲方根据主合同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的本金。其中,本金为人民币 元(大写: 元)。

第二条 保证担保的范围

本合同的保证担保范围为主合同项下全部债权,包括但不限于本金、资金占用费(包括逾期资金占用费)、违约金、赔偿金、债务人应向甲方支付的其他款项(包括但不限于有关手续费、电讯费、杂费等)、甲方实现债权与担保权利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保管费、评估费、资产处臵费、拍卖费、过户费、税费、诉讼费、仲裁费、财产保全费、差旅费、律师费、公证费、公告费、送达费、执行费等)。

第三条 保证方式

3.1 本合同项下的保证方式为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保证人就债务人在主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对甲方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3.2 如债务人未按主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或承担责任,甲方有权直接要求保证人在被担保债务的范围内履行清偿上述相关款项的义务而无须先追偿债务人。

3.3保证人保证在接到甲方书面通知书后 个工作日内按照甲方的要求将相关款项支付至甲方指定的银行账户。

户名: 开户银行: 账号:

第四条 保证期间

4.1 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为两年,自主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履行债务期限届满之日起算。

4.2 如发生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主合同约定的事项,导致主合同债务被甲方宣布提前到期的,保证期间自主合同债务提前到期之日起两年。

4.3 甲方与债务人双方协议延长主合同履行期限,保证期限自延长期限届满之日起算两年。

第五条 甲方权利义务

5.1 在债务人未按主合同的约定履行到期债务时,甲方有权要求保证人承担约定的连带保证责任。5.2甲方有权向第三方转让其对债务人的主债权,保证人无权对债权转让及受让人提出任何异议。甲方债权发生转移的,本合同的保证债权也随之转移,保证人保证继续以本合同规定的保证担保范围、保证责任和保证期限对主债权提供保证。

5.3 在主合同履行期限内,甲方对担保人重大经营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对外大额负债、对外投资、合作、股权变动、实际控制人变动、资产重组及所有可能对债权人债权安全造成影响的其他重大事项)享有知情权

5.4 在主合同履行期内,甲方许可债务人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债务的,应当征得保证人的书面同意。保证人对未经其书面同意转让部分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但保证人仍应当对未转让部分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5.5 在主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内容进行变更的,应当征得保证人的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如果该等变动减轻了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该等变动加重了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甲方与债务人双方协议延长主合同履行期限,视为减轻债务人的债务,保证人不得以未经其书面同意而拒绝履行承担保证责任。

5.6 甲方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时,应以书面形式向保证人提出。第六条 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6.1 保证人保证在债务人未履行到期债务时,能够及时代为向甲方偿还其尚未获得清偿的款项。

6.2 保证人履行完毕本合同项下的全部担保义务后,有权向主债务人追偿。6.3 保证人应按甲方的要求,及时向甲方提供其经营、财务等方面的资料,并保证该等资料真实、准确、完整。

6.4 甲方债权发生转移的,本合同的保证债权也随之转移,保证人保证继续以本合同规定的保证范围、保证责任和保证期限对主债权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6.5 保证人应当向甲方提供其主要财产、负债、银行账户清单,不得故意隐瞒、遗漏。保证人保证将不会因偿还债务或其他原因与任何第三方签订有损于甲方权益的任何合同或协议文件。

6.6甲方债权既有保证人提供的保证担保,又有债务人或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的,保证人仍然对债务人在主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在债务人未按主合同约定履行到期债务时,甲方可自行选择行使担保权利,保证人对此不持任何异议。

第七条 双方承诺 7.1甲方承诺

7.1.1甲方具有签署本合同的合法主体资格。

7.1.2甲方保证在签署本合同之前已经仔细阅读了本合同,对双方之间的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条款的法律含义有准确的理解,并对本合同的所有条款均无异议。

7.2保证人承诺

7.2.1保证人具有作为保证人签署本合同的合法主体资格。

7.2.2保证人保证在签署本合同之前已经仔细阅读了本合同,对本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条款的法律含义有准确的理解,并对本合同的所有条款均无异议。保证人保证不以“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或任何其他理由,要求人民法院变更或撤销本合同及本合同内的任何条款。

7.2.3无论甲方对主合同项下的债权是否拥有其他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保证、抵押、质押、保函、备用信用证等担保方式)或其他债权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原债权人承诺回购债权等),不论上述其他担保或其他债权实现方式何时成立、是否有效、甲方是否向其他担保人、义务人提出权利主张,或放弃、部分放弃任何担保债权,也不论是否有第三方同意承担主合同项下的全部或部分债务,也不论其他担保是否由保证人自己所提供,保证人在本合同项下的担保责任均不因此减免,甲方均可直接要求保证人依照本合同约定在其担保范围内承担担保责任,无需先行使其他担保权利或其他债权实现方式,乙方将不提出任何异议。

7.2.4 保证人签署、履行和执行本合同不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不会与其已签署的其它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或已订立的其它交易相冲突。

第八条 违约责任

8.1 本合同生效后,双方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严格履行本合同约定的各 4 项义务。

8.2 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本合同约定义务的,或者履行本合同约定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或者违反在本合同中作出的承诺的,视为违约,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违约方应当赔偿由此给其他双方造成的损失。该等损失包括但不限于实际损失、预期损失和守约方为此支付的律师费、交通费、差旅费及其他实现债权和担保权利所发生的费用等。

8.3保证人的违约行为足以影响其担保能力,债务人又未采取补救措施的,甲方根据《XXXXXXX协议》等相关协议的约定宣布还款期限提前到期,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并行使担保权利的,并不免除保证人在本协议下应承担的违约责任。

第九条 合同独立性

本合同具有独立的不可撤销的效力。其效力不受主合同效力的影响,即使主合同因任何原因部分无效或全部无效,本合同依然有效。

如本合同的某条款或某条款的部分内容现在或将来成为无效,该无效条款或该无效部分并不影响本合同及本合同其它条款或该条款其它内容的有效性。

如主合同无效,保证人为债务人在主合同项下所有的返还义务或赔偿损失而形成的债务也提供连带保证担保。第十条 合同的变更、终止

10.1 本合同生效后,未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书面协议,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本合同。如需变更本合同条款或就未尽事项签署补充合同,应经双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并签署书面文件。

10.2 除合同双方经协商一致,或依据法律、行政法规之规定,任何一方均无权终止本合同或取消其中某一部分。第十一条 争议解决和法律适用

11.1 双方就本合同的解释和履行发生的任何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未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的争议,任何一方均可选择向甲方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1.2 本合同的有效性、解释、执行及履行和争议解决均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之规定。第十二条 不可抗力

12.1本合同所指不可抗力系指:地震、风暴、水灾或其他自然灾害、瘟疫、战争、**、敌对行动、公共骚乱、公共敌人的行为、政府或公共机关禁止、国家法律法规变更、政策调整、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或指令调整等任何一方无法预见、无法控制和无法避免的情况。

12.2 若不可抗力事件导致任何一方不能履行其任何的契约性义务,该等义务应在不可抗力事件存在时暂停,而义务的履行期应自动按暂停期顺延。

12.3 遭遇不可抗力的一方应在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后的5日内书面通知对方,并向对方提供发生不可抗力和其持续期的适当证明,并应尽其最大努力终止不可抗力事件或减少其影响。

12.4 不可抗力事件结束后,双方应立即磋商以寻求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法,并应尽所有合理努力以减轻不可抗力的影响。

第十三条 通知和送达 13.1甲方的联络方法 地 址: 邮 编: 电 话: 传 真: 联系人:

13.2乙方的联络方法 地 址: 邮 编: 电 话: 传 真: 联系人:

13.3 任何一方就本合同相关事宜以挂号信、传真、特快专递方式发送通知的,通知在下列日期视为送达:

13.3.1 由挂号信邮递,发出通知一方持有的挂号信回执所示日; 13.3.2 由传真传送,收到回复码或成功发送确认条后的下一个工作日; 13.3.3 由特快专递发送,以收件人签收日为送达日,非因不可抗力事由收件人未签收的,以寄出日后第3个工作日为送达日;

13.3.4 双方另行约定的其他发送方式及送达时间:无。

13.4双方当事人的联络方法以本协议中所载明的为准,任何一方的联络方法发生变更的,应在变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其他方。在被通知方收到有关通知之前,被通知方根据变更前的联络方法所做出的联络和通讯应视为有效。

13.5 如因本协议履行发生争议,受理争议的法院按照本协议载明联络方法或已书面通知其他方的变更后的联络方法送达法律文件,均视为送达。

第十四条 附则

14.1附件(如有)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14.2 本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章并加盖公章(合同专用章)之日起生效。

14.3本合同双方均确认其充分知晓并理解本合同中全部条款的实质含义及其相应的法律后果,并基于此种理解,签署本合同。

14.4 本合同采用中文订立,一式贰份,具同等法律效力。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盖章): 主要负责人 或 授权代表签字: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 授权代表签字:

篇2:连带责任.doc

无限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即债务人必须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投资人应以个人的全部财产用于清偿,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责任与投资人的责任连为一体。

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投资人之间”),即不管债务人之间内部如何约定,但是每个债务人都有义务对债权人承担全部的清偿责任,也就是当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其债务时,合伙人应以其在合伙企业出资以外的财产清偿债务,每一个合伙人对企业债务都有清偿的义务,债权人可以就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的部分,向任何一个合伙人要求全部偿还。由于连带责任界定的是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所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就不存在连带责任的问题。

无限连带责任是指对外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债务人内部之间承担的是连带责任。因此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责任。

有限责任即有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自然免除的责任形式。

有限责任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近现代公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克服了无限公司股东负担的因公司破产而导致个人破产的风险,便于人们投资入股,是广泛募集社会大量资金,兴办大型企业最有效的手段。这一专用语多用于组建公司或者企业,以表示该公司或者企业的性质,如“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有限代表着承担有限的责任。根据我们的投资的多少就以这部分资金负责任而不必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负责。有限公司可以宣布破产而不是有限公司要对债务负连带责任。所以有限公司有这样的好处,但它又限定组成公司的资金。

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是投资者对其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形式。所谓有限责任即有限清偿责任,指投资人仅以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对企业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资不抵债的,其多余部分自然免除的责任形式。如某人向一有

限责任公司投资100万元人民币,而公司因故经营不善而发生亏损,亏损额分摊到该投资人名下的为120万元,由于他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则他只需以100万元的投资本金承担责任即可,多余的20万元对该投资人依法予以免除。一般而言,法人类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均承担有限责任。如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以投资公司的资本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篇3:论连带责任

(一) 古代社会法律规范中的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制度在历史上产生较早。在西方《汉莫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中就已经有了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例如, 《汉莫拉比法典》第二十三条规定:“如强盗不能捕到, 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 指明其所有失物, 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周围之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所失之物。”第一五二条规定:“倘在此妇人于自由民之家后彼等负有债务, 则彼等共同对塔木卡①负责。”《十二铜表法》第十二表补充条例 (二) 第二条B规定:“隶属的人或奴隶犯罪, 引起了损害的诉讼, 家主或奴主按照损害, 给予赔偿损害的价值或把犯罪者交出……”以上法律文献对连带责任的记载比较零星、散乱, 并且没有对连带债务和连带责任进行区分, 而是将其统一于“债”的概念之中。此时, 还不具备完善的连带责任制度。

在我国古代, 连带责任的典型表现是连坐制度。“民不能自治, 故为法以禁止。相坐坐收, 所以累其心, 使犯重法” (《史记.孝文本纪》) 。由此可见, 连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惩罚范围的扩大, 起到威慑行为人的作用, 以减少其犯罪。“在秦朝, 连坐制度涉及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分别实行同居连坐、十五连坐、职官连坐等”。②我国古代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所以, 不可能独立形成民法意义上连带责任制度。

(二) 近代社会法律规范中的连带责任

进入近现代,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立法进程加快, 在民商事立法中, 对连带责任制度的规定更加系统、具体, 使之更具有操作性。以共同侵权为例, “在早期英美法规则中, 如果受害人对共同侵权行为人之一起诉并寻求赔偿, 他就不再有法律上的理由对其他共同侵权行为人请求赔偿责任, 共同侵权的数人之间没有建立连带责任关系。”③这样的规定难以确保受害人的损失及时得到补偿, 另外对承担赔偿责任的共同侵权人也不公平。现在这一规则已有所改变。如美国《侵权行为法 (第二次) 重述》第875规定:“共同侵权行为人——一般原则:两个人或多人的每一个人的侵权行为是受侵害人的单一且不可分的损害的法律原因时, 每一个人都必须对受害人就全部损害承担责任。”由此可见, 英美法对共同侵权行为是要求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在大陆法系国家, 也对共同侵权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德国民法典》首开现代共同侵权行为规定之先河”④, 《德国民法典》第830条和840条分别对广义的共同侵权及其行为效果作了规定⑤, 明确了负赔偿义务的共同侵权行为人作为连带债务人负其责任。我国《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以及其它民商事单行法中也有连带责任的相关规定。

二、连带责任的理论基础

连带责任制度从产生、发展到现在, 作为一项违反民商事义务而承担的连带性财产责任, 其存在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基础

法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产生和发展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 法的本源是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逐渐出现了生活资料的剩余, 另外, 由于生产工具、地理条件、自身力量等因素的不同, 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分工可以极大的节约社会资源, 于是人们迫切要求打破原来自给自足的状态, 进行剩余产品相互交换, 因此产生了商品经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信息传播技术和交通运输工具迅速发展, 商品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 商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 商品交换的范围逐渐从一个狭小的区域扩展到全国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经济全球化产生。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分工、合作日趋明显, 导致主体的关联性日益密切。法律作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工具, 在对要求行为人对其不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规范中, 应当考虑这些关联因素。

(二) 法效基础

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要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如《侵权责任法》第一条即规定了其立法宗旨, “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明确侵权责任, 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本法。”法律效果从法理学意义上而言, “是指法律为了实现其目的而通过调整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对整个社会所发生的客观影响和效应。”⑥要求在司法活动中, 必须严格恪守法律规定。连带责任作为一种加重责任, 在适用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如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1202条规定:“连带责任必须明文规定, 不得推定”。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三条也规定:“法律规定承担连带责任的, 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可见, 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连带责任, 这就使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 不得随意自由裁量, 从而加重责任人的负担。连带责任是法律强制性规定, 属于加重型责任, 对责任人较为严苛, 会使承担者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具有惩罚性功能, 可以起到威慑作用。进而预防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 价值基础

连带责任的确立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需要。首先, 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度来看, 公平原则是民法的核心理念, 在实践中, 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一方往往处于优势地位, 受害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如因产品缺陷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 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生产者和销售者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无论在经济实力、信息、技术还是法律知识等方面都要比受害人丰富, 因此需要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人给予特殊保护, 以实现公平、正义。其次, 从效率的角度看, 连带责任制度可以使权利人的请求权得到一次性实现, 从而避免权利人向每个义务人挨个的主张权利, 减少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困难和时间, 节约经济成本。另外在诉讼活动中, 德、日的民事诉讼法均把连带债务人被同一债权人提起的给付之诉作为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即“仅由全体利害关系人中的一人或数人起诉或被诉, 仍不失为当事人适格。”⑦我国虽未划分固有的必要共同诉讼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但在法律中依然体现了连带责任作为必要共同诉讼处理的观点。

三、连带责任制度的基本法律问题

(一) 连带责任的概念和性质

连带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 共同责任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均有义务向权利人或受害人承担全部民事责任并且对内享有追偿权的一项特殊民事责任。连带责任有两层含义:第一, 共同责任人对外承担责任具有连带性, 即每一个责任人都有义务对权利人或受害人承担全部责任, 实际是将数人的财产均纳入到责任财产的范围, 使其大于实际应当承担的责任, 以保障权利人和受害人权利的实现。因此, 连带责任制度实际对债权人实现其债权起到了担保的作用。第二, 在内部关系上, 共同责任人之间按照约定或相等的份额承担责任, 已承担连带责任的责任人对超出自己应当承担的份额的部分, 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但追偿的范围仅限于其应当承担的份额。如《侵权责任法》第十四条规定:“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的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 平均承担责任。支出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 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由此可见, 连带责任人内部责任承担上不具有连带性, 承担的仍然是一般责任。

(二) 连带责任的特征

连带责任与其他责任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征:1.对外连带性。这是连带责任区别于其他责任的本质特征。一般责任中, 责任人只需对权利人直接承担自己的份额, 而连带责任人不仅有义务向权利人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份额, 而且有义务对权利人承担他人应当承担的份额。连带性产生的基础在于共同责任人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性, 这也是连带责任产生的社会基础。2.主体的多数性。连带责任作为共同责任的一种, 与单独责任相比, 责任主体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如果只有一个责任主体, 也就不会存在连带问题了。3.责任的强制性。连带责任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连带责任人之间不可以通过内部协议或声明将其更改或排除, 内部协议只在责任人之间有效, 不能对抗第三人, 这是由连带责任的对外连带性决定的。4.责任的财产性。连带责任的内容为支付金钱, 如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 与非财产责任相区别。

四、连带责任的类型

基于承担连带责任主体之间的牵连关系不同, 可对其作如下分类:1.基于财产共有关系而产生的连带责任。主要表现为:夫妻之间的连带责任和合伙人之间的连带责任。财产共有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合理性在于, 当共有人中的一人或数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 第三人按照约定履行其义务时, 可能会使共有人一方的共有财产价值增加, 全体共有人均获益。因此, 对于第三人损失, 全体共有人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2.基于保证关系产生的连带责任。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可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中, 保证人承担补充连带责任。保证作为担保债权的一种方式, 其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以保障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而通过连带责任的承担可以实现这一目的。3.基于继承关系而产生的连带责任。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基于对被继承人财产的继承, 需对被继承人的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根据相关司法解释⑧, 遗嘱继承人和受遗赠人承担的是一种补充连带责任。4.基于代理关系而产生的连带责任。在代理关系中, 委托书授权不明时, 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5.基于共同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连带责任。两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过失致人损害, 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 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 构成共同侵权, 共同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五、结语

我国法律中没有对连带责任做系统规范, 而是散见于各部门法中, 是司法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滥用的现象, 连带责任作为一种加重性责任, 正确把握其内涵, 对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连带责任制度是民商法中一项特殊的责任制度, 它基于责任主体之间具有某种牵连关系而产生, 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债权人及时充分实现其债权为目的, 对维护交易安全,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的民商事立法中得到普遍重视。另外, 连带责任作为一种加重责任, 对责任人较为苛刻, 会使责任人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在审判中要求法官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 不能随意自由裁量, 从而加重责任人的负担。但是, 在实践中依然存在滥用连带责任的现象, 因此很有必要对连带责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连带责任,连带责任历史,连带责任理论基础,共同侵权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

[2]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张维迎, 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3) .

[4]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法典[M].法律出版社, 1984.

[6]赵震江主编.法律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7]杜月秋.论裁判的正当性基础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相互关系为视角[J].法学论坛, 2003 (3) .

[8]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

篇4:论民事连带责任

关键词:民事连带责任;适用范围;效力

要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责任人都对债务享有全部偿还的义务,这就是连带责任。在多人债务中,如果所有的责任人当中的每个责任人偿还完个人所承担的债务义务外,还必须对所有债务进行偿还,这就是連带债务。连带责任就是连带责任人的责任。还有连带权力就是连带债权人对所有债务拥有的要求所有责任人偿还的权力。

一、民事连带责任的性质

为保证债权人对责任人要求偿还债务的权利得到顺利实现,因此民法确立连带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债权就是法律层面的财产权,它的履行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相较于另外的财产权而言,债权也是非常特殊的,起特殊之处就在于,债权本身只是一种请求的权利,它的履行必须依靠债务人履行责任的举动。所以要是债务人无法行使或拒绝行使债务偿还义务的时候,债权人就没有办法保证其所拥有的权利能够顺利实现。特别是在债务人没有能力、死亡且没有遗产、失踪的时候,,债权人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证或者根本无法得到实现。连带责任的设定,就是为了让债权人在行使其受偿权利时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有效的保证。因此,连带责任就是充分说明了多个责任人互相之间的种种关系,实际上就是多个责任人之间共同担负的行使债务的担保义务。

二、民事连带责任的不同分类和适用的范围

在国外很多相关学者都对连带责任做过很多不同种类的分类。比如说,在很早以前的罗马法律中,连带责任就分为共同的和单纯的连带责任;近期的比如苏联出版的民法课本中,又对不同的债进行了分类,例如有连带债务的债、连带债权的债及混合的连带的债。但是一直没有人对连带责任自身进行有效的科学划分。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及有关法律法规,连带责任应该有以下两种基本的分类:①根据发生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法律明文规定的和口头约定的连带责任。法律规定的连带责任必须有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约定的连带责任必须有当事人明确的约定与协议,而且债务的性质也是允许连带责任的成立。②依据需要不同要求是起产生效力,连带责任可分为一般的连带责任与补充性的连带责任:

1.一般的连带责任

如果连带责任的效力的产生不需要根据其他任何一个相关的条件的成果。也就是说,只要债的联系一形成,要是各个连带相关的责任人无法对所有的债务进行全部偿还,那么债权人也可以同时在同一时间或者不同时间分批要求责任人中的一个或者部分对债务进行清还或部分偿还,而其他的债权人是否有能力或是否愿意履行偿还义务都不会对债权人对其请求权的实现产生任何影响。

2.补充性的连带责任

如果必须依据债务人之中的一个人不履行或者无法履行义务才能使连带责任生效,这就是补充性的连带责任。也就是当发生债的关系时,债权人的请求权的享有不是理所应当的,债务人或者他人也不是必须承担对所有债务的偿还责任的。债权人只有先向主要当事人提出偿还债务的要求,当主要当事人无法实现债权人这要求时,债权人才能向其他担负连带责任的债务人提出偿还债务的要求。这也就是说,当其他的债务人无法履行或不履行债务偿还要求时,才能要求债务其他连带责任人中的一个或其他人对债务进行清还。不然的话,主要当事人就时需要偿还其担负的部分债务,其他的担负连带责任的责任人则不需要承担清还义务。

三、民事连带责任的效力

1.对外效力

(1)债权人有权利要求连带债务中的一个人对债务进行全部偿还或者部分偿还,也可以要求债务人中的部分或全部人对债务进行全部偿还和部分偿还。被要求到的债务人不可以因为要求赔付的超出自己应该赔付的部分而拒绝赔付,也不可以因为其他债务人去世、消失、出逃、没有能力偿还而拒绝偿还所有债务。

(2)如果连带责任人中的一个人或部分人将全部的债务都清偿了,那么其他责任人的偿还义务就会被取消掉;如果不是将全部债务都清偿的话,那么所有的责任人都将对没有偿还的债务进行清偿。

(3)当债务人因为过失而没有及时履行或者不愿履行偿还义务时,因此而对债权人造成损失时,如果只是普通的连带责任,那么所有的债务人都应该承担偿还义务。之后,在偿还过程中没有过失的债务人则有权利要求有过失的责任人进行赔偿。如果是补充性的连带责任,那么在约定之外,偿还债务的责任将由有过失的责任人全部承担,而没有过失的责任人则不用对债务进行偿还。

(4)债务人间连带责任的形成不受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影响。但是债权人不得转让法律不许转让的债权

(5)产生纠纷的时候,债权人有权利将所有或部分的债权人都视为被告从而提出上诉;同样所有的责任人也可以整合成一个诉讼单位一同提出上诉。

2.对内效力

(1)因为一部分的责任人将所有债务偿还后连带责任将会被撤销,则在之前的连带责任人之中就形成了新的按份额偿债的联系。将所有债务偿还的原债务人就成为了新的债权人,也就拥有了向其他债务人要求偿还其各自应该偿还的债务的义务。

(2)共同承担连带责任的责任人之间,除了法律法规规定的和协议中有其他协议外,应该对责任和履行责任时付出的相关花费进行公平的承担。

(3)如果所有债务人当中的莫个人或者多数人因为去世、没有资金和偿还能力而无法承担相应的偿还义务时,那么其中无法清偿的部分,则可以由另外的责任人按各自承担的比例进行偿还。

总之,本文主要论述民事连带责任的性质,分析了民事连带责任的不同分类和适用的范围,并剖析了民事连带责任的效力。在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正确执行民法通则、完善我国民事立法、正确处理各种民事纠纷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立标.《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意]罗德曼·奥帆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伯军涛著.《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伯军涛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吕世伦著.《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上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篇5: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是指各个责任人对外都不分份额,不分先后次序地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承担责任。在权利人提出请求时,各个责任人不得以超过自己应承担的部分为由而拒绝。

二、连带责任的分类

(一)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

依连带责任产生之原因不同,可以将连带责任划分为法定连带责任和约定连带责任。连带责任虽对债权人有利,但对债务人,无疑是一种加重责任。所以《民法通则》规定,承担连带责任,须由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之债务是以按份责任为基本清偿原则的。

约定连带责任是依照当事人之间事先的相互约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法定连带责任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由于债务人约定加重自己的责任的情形毕竟不多,故连带责任的承担大多数来自法律的规定。法定连带责任与约定连带责任除了产生的原因不同外,还有连带责任人主观因素的区别。法定连带责任均为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如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而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由于该代理人和第三人主观上都有过错,所以《民法通则》第66条第二款规定了两者应承担的连带责任。约定连带责任的承担不一定要求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仅以事先约定为准。如保证人为被保证人就主合同提供担保,保证人主观上并无过错,只是基于保证合同中的约定而承担连带责任。

(二)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

依连带责任内容之不同,又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违约连带责任与侵权连带责任。违约连带责任即指当事人共同违反合同规定而产生的连带责任,侵权连带责任即指当事人共同侵权行为造成损害发生而产生的连带责任。

(三)有效合同连带责任与无效合同连带责任

依产生连带责任的合同效力的不同,可将连带责任分为有效合同连带责任和无效合同连带责任。有效合同连带责任的前提是有效合同。在合同成立之时,当事人各方具有民事主体资格,所订合同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法律规定,当事人主观上没有过错,客观上没有违约行为。因此,或是主合同或是从合同皆为有效合同。只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或多方违约才产生了连带责任。无效合同连带责任产生的前提是无效合同。或是主合同无效,或是从合同无效。由于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因此,合同在成立时就无效。合同无效并不能免除当事人的连带责任,这种连带责任即为无效合同连带责任。

(四)一般连带责任与补充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确定后,依债务人承担责任的先后顺序不同,可将连带责任划分为一般连带责任与补充连带责任。一般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之间不分主次,对整个债务无条件地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不分顺序地要求任何一个债务人清偿全部债务。如合伙、半紧密型联营、代理关系等。补充连带责任须以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不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为前提,从债务人只在第二顺序上或者与责任总额不一定相等的情况下承担连带责任。如保证人在被保证 1

人不能偿还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连带责任。倘若被保证人只能承担60%的债务,那么保证人只能承担另40%的责任。

二、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连带责任是连带债务关系中数个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因此,连带责任需具备民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即:连带责任人主观上须有过错;行为须具有违法性;须造成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须存在因果关系。但是,由于民事立法上允许连带责任无因设置,即当事人自行约定,所以连带责任的构成又有例外。比如担保合同中的保证人,其主观上虽无过错,也未实施违法行为,但其仍应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连带责任的构成还有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一)连带责任人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连带之债是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连带之债是指以同一给付为标的,各债权人或各债务人之间有连带关系的多数人之债,其中数个债务人连带承担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债务,称为连带债务。显而易见,连带责任的责任人须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连带责任人作为多数主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连带责任的各债务人,诸如合伙内的各合伙人,共同侵权的各侵权人等,另一种是补充连带责任中的主债务人和从债务人,如保证合同中的主债务人和保证人。

(二)连带责任人与债权人之间须存在着债的关系,且为不可分之债

连带责任是以债的关系为前提的,没有债的关系,就无民事责任可言,更谈不上承担连带责任。在代理关系中,某两方当事人共同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由此便与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的关系。如在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情况下,代理人是对其进行代理活动中的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失向被代理人承担责任,第三人也不是代人受过,而是对自己的过错行为造成的损害向被代理人承担责任,代理人与第三人在意思上的联系和行为上的配合,使得他们处于共同债务人的地位。另外,在保证关系中,保证人与债权人所形成的同样是债的关系,此债是以主债务的存在为前提,为从债,也即保证之债。

连带责任所指向的债必须不可分。不可分有性质不可分和意思不可分,性质不可分是指给付在性质上不可分割,如分割就会损害其价值;意思不可分是指给付在性质上虽属可分,但依当事人意思而定为不可分。我们这里所述的不可分显然是指意思不可分。民法上所说的“连带”是指“共同的、一致的、不可分的”意思。但“共同的、一致的”是指几个责任人共同对某一特定主体承担义务:“不可分的”则强调了这些责任人对共负的债务必须不分份额地承担清偿义务。这种共同债务的不可分割决定了各连带责任人在履行义务时,首先就应无条件地承担全部责任,其后才在内部关系中体现按份责任。因此,共同的不可分割性是连带责任的重要构成要件。

当然,连带债务的不可侵害性也不是绝对的。债务不可侵害性是对责任人而言,对责任人具有约束力,而债权人不受这种约束。当债权人允许责任人分担债务时,这种不可分割性便不起作用。

(三)连带责任的客体必须是种类物

连带责任的主体是指连带民事责任人承担义务的对象。该客体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相比,其外延显得单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是指物、行为、智力成果和其他一些权益。作为民事法律关系最普遍的客体物又分为种类物和特定物。而连带责任的客体则只能是其中的种类物,这是由连带责任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一是,连带责任是一种财产责任,所以其客体必须是物。其二,由于所履行债务的责任是连带责任,因而这种客体在客观上是可分别承担的,而不应是特定的。特定物不能作为连带责任的客体,因其具有不可替代之特征,其他连带责任人无法承担连带责任。

(四)连带责任的承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或者当事人明确约定

四、连带责任的承担

《民法通则》规定,连带债务人都有义务向债权人清偿债务。连带责任对每个具体债务人来说,意味着责任的加重,它使债务人间的内部关系中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力量,并促使债务人共同防止和消除违法行为,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以顺利实现。确定连带责任承担的原则和依据是:

(一)连带责任法定原则。连带责任产生的法律上的依据主要有:

1、《民法通则》规定,这是连带责任产生的基本依据。主要有:第35条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第52条因联营而承担连带民事责任;第66条、第67条代理中因授权不明、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无权代理或利用代理关系进行违法活动而产生连带责任的承担;

2、《合同法》、《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为《担保法》关于保证责任的祥尽规定;

3、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1条、第148条,《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73条,《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第10条,《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9条等,均有连带责任承担的规定。

4、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广告法实施细则》规定广告虚假而承担连带责任等。

(二)连带责任约定原则。即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自愿约定而确定连带责任的承担。约定承担连带责任多见于担保合同中。

(三)连带过错原则。即根据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过错大小来确定连带的承担。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本应负连带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由于其主观上无过错,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并非所有无过错均不承担连带责任)不承担连带责任。比如与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协迫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之情形的,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即连带责任)。又如合伙中的一方当事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形成的债务,另一方当事人便不承担连带责任。另一种是依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一方当事人虽负有连带责任,但由于损害后果的造成非其一人过错所致,而是因债权人、债务人等均有过错所致,所以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该方当事人也因此承担部分连带赔偿责任。比如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五、连带责任的追偿

篇6:法定连带责任

1. 第三十五条第二款

2. 第五十二条

3. 第六十五条第三款

4. 第六十六条第三款、第四款

5. 第六十七条

6. 第八十九条

7. 第一百三十条

最高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第22条

2.第47条

3.第48条

4.第55条

5.第110条

6.第111条

7.第148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1.第一百零二条

最高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第三条

2.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第九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第十二条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1.第四条

2.第七条

3.第十九条

4.第二十七条

5.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1.第八条

2.第三十六条

3.第五十一条

4.第七十四条

5.第七十五条

最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第三条

2.第四条

3.第九条

4.第十一条第二款

5.第十三条

6.第十六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第三十一条

2.第九十四条

3.第九十五条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1. 第十八条第二款

2. 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1.第四条第一款

2.第五条第一款

3.第十三条第三款

4.第十四条

5.第十九条第一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1.第二条第二款

2.第三十九条

3.第四十四条第二款

4.第五十三条

5.第五十七条

6.第八十四条

7.第九十一条

8.第九十二条第二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1.第二十六条

2.第六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1.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1.第五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1.第五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第二十七条第一款

2.第二十九条第二款

3.第三十五条第二款

4.第六十六条

5.第六十七条第二款

篇7:连带责任担保

本人xxxxxx是xxxxxxxx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职务),身份证号码为:xxxxxxxxxxxx。由于业务发展需要,本公司向贵公司申请信用支持,本人愿意为贵公司的信用支持款项提供到期全额偿还的连带担保;若该公司不能按期支付货款(包括但不限于货款本金、利息、逾期付款违约金及向贵司清算应收账款而发生其他相关费用),本人无条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特此声明

公司(盖章): 担保人签印:

年 月 日

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合同

出借方(甲方):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借款人(乙方):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身份证号: 担保方(丙方):公司全称

甲、乙、丙方三方经协商一致,在平等、资源的基础上签订本协议,以资共同信守。

1、借款金额、利息、期限、

1.1 本合同项下借款金额为人民币(大写)xx元(000000.00元)(大小写不一致,以大写为准,同下)。

1.2 利息为每月xxx万元,借款期限xxx个月,共计xxx元整。

1.3 借款期限为自xxxx年xx月xx日起至xxxx年xx月xx日止。

1.4 还款方式乙方应按合同约定一次性偿还借款本金和利息。

2、担保

2.1 本合同项下借款的担保方式为丙方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以公司的全部财产作为连带责任担保。

2.2 丙方完全了解乙方的借款用途,为其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担保完全出于自愿,其在本合同下的全部意思表示真实。

2.3 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本合同项下的借款本金、利息、违约金、赔偿金、实现债权的费用(含律师费)和所有其他应付费用。、

2.4 保证期间为本合同确定的到期之次日起两年。

2.5 若甲方按合同约定提前收回款项,则保证期间为自甲方向乙方通知的还款日至次日起两年。

2.6 甲方与乙方协议变更本合同,无须经丙方同意,丙方仍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7 甲方将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甲方仍在原保证范围内继续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8 甲方依合同约定,依法解除本合同时,甲方有权书面通知丙方提前承担保证责任,丙方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履行保证责任。

2.9 丙方保证责任为独立责任,不因甲、乙方借款合同的无效而无效。

3、乙方权利、义务

3.1 自觉接受甲方对本合同项下借款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及监督。

3.2 按本合同约定清偿本合同项下的本金。

3.3 变更住所、通讯地址、号码应在变更后7日内书面通知甲方。

3.4 如发生对其履行本合同项下还款义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任何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离、结婚,对外投资,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等),应当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4、违约责任

4.1 乙方应按约定日提取款项,否则甲方有权计收延迟违约金。违约金为借款的xxx%。

4.2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甲方有权提前收回借款:

4.2.1 向甲方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隐瞒重要事实;

4.2.2 不配合、拒绝接受甲方的监督;

4.2.3 未经甲方同意,转让、处分其资产;

4.2.4 其财产重要部分或全部被其他债权人占有、接管或其财产被扣押、冻结,可能使甲方遭受严重损失的;

4.2.5 其他任何可能导致甲方实现债权收到威胁或遭受严重损失的。

5、合同无效、变更、解除、终止。

5.1 本合同经各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至本合同项下借款本金、违约金及所有其他应付款用偿清之日终止。

5.2 有下列情形之一,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5.2.1 本合同项下之担保发证不利于甲方债权的变化,且乙方未能按甲方要求另行提供担保;

5.2.2 其他严重的违约行为。

6 、争议解决双方产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在合同签订地所在人民法院通过诉讼解决。

7、其他 本合同一式三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各方各持一份。

8、合同签订地 本合同签订于吉林市。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丙方:

篇8:侵权责任中的不真正连带责任

一、不真正连带责任概述

1、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

不真正连带责任理论是德国学者阿依舍雷率先提出, 它的建立基础是德国普通法时期连带之债二分论 (共同连带、单纯连带) 理论, 并逐步从单纯连带中演变而来, [1]尽管不真正连带责任这一责任形态在学理上一直存在争议, 但已逐步在司法审判实践活动中得到接受和肯定。

不正真连带责任也称为不真正连带债务, 是民法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债务形式或者责任形态, 在侵权责任法领域叫做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 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 各个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 各付全部赔偿责任, 并因为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2]即两个以上的责任主体都对同一个民事主体负有法定义务, 当这些责任主体因为不同的原因对同一民事主体负担同一给付内容的责任, 该民事主体依法享有两个以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分别针对负有不同法律义务的责任主体, 每一个责任主体对赔偿义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责任的义务, 但只有一人承担最终责任。这种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就是采用的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理论。

2、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基本特征

(1) 责任主体的多数性。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侵权责任形态中的共同责任, 因此必须是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作为责任人, 其责任产生的基础, 是该数人对同一个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负有法定义务, 由于对该法定义务的不履行, 造成了受害人的损害结果的出现, 并由此而产生侵权责任。[3]

(2) 损害原因的差异性。不真正连带债务中数个债务的发生原因各不相同, 即造成同一损害的原因不一样。各责任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赔偿权利人负有相同的债务, 乃系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而发生。或者说, 由于不同的法律事实形成了不同的原因, 从而导致了相同的损害结果。如产品的销售者基于违约给被侵权人造成损害, 而产品生产者基于质量问题给被侵权人造成的损害。

(3) 损害结果的同一性。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责任人的行为导致了一个损害后果, 无论各责任人造成的损害是基于什么法律事实, 只产生了唯一一个损害结果, 正是这一个共同损害的结果, 才将两个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结合起来, 构成共同责任, 发生了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法律后果, 各责任人对这一结果均负有责任。如销售者的违约行为和生产厂家所提供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只造成了消费者受损一个结果, 销售者和生产厂家都应为这一结果承担责任。

(4) 结果同一的偶然性。数个损害偶然联系在一起, 这种损害的形成纯属一种意外的巧合。不真正连带债务之各债务人主观上并无联络, 也未共同实施某种行为, 或做出某种约定, 各行为人是分别基于各自的意志而单独实施的加害行为。不同的法律事实本应造成不同的法律后果, 但在某种特殊的条件下, 由不同的原因却造成了同一的损害结果, 即各个债务人数个债务发生密切联系, 出现给付内容相统一, 这种情形的出现纯属一种偶然。

(5) 责任内容的重合性。虽然数个侵权人的行为造成的是一个共同的损害结果, 但由于是各自分别、独立实施的侵权行为, 因此, 有两个以上侵权责任出现, 但是每个侵权责任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的内容是相同的、重合的。由此也体现了其与连带责任、按份责任的区别。在连带责任与按份责任中都只存在一个侵权责任, 即所有共同加害人的共同行为造成了同一个损害后果, 所以只有一个同一内容的责任。

(6) 责任履行的独立性。责任人各自的侵权行为都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形成, 任意一责任人完成这一给付责任都会将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如销售者或生产家对消费者的损害都负有完全赔偿的责任, 其中任何一个人赔偿后, 另一个人的赔偿义务消失。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效力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效力, 是指不真正连带责任具有什么样的法律效果。它可分为对外效力和对内效力两个方面。不真正连带责任对外效力是指不真正责任人的行为对赔偿权利人产生什么样的法律效果。不真正连带责任对内效力是指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人内部产生的法律效果。

1、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对外效力

各不真正连带责任人对赔偿权利人承担连带责任。即赔偿权利人对不真正连带责任人全体或任何一人可以同时或先后提出全部或部分清偿债务之请求, 任一不真正连带责任人对于赔偿权利人的赔偿请求都有义务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但这种责任只是中间责任, 不是最终责任。任何一个责任人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 其他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由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侵权责任人所承担的侵权责任的内容是相同的、重合的, 因此当一个责任人承担了责任之后, 受害人的损害就得到了完全救济, 其另外的赔偿请求权就因为损害已得到救济而归于消灭。

2、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对内效力

就内部效力而言, 承担了中间责任的不真正连带债务人有权向最终责任人进行追偿。不真正连带责任人没有内部的责任分担, 只有一个责任人承担100%的最终责任。如果赔偿权利人选择的责任承担者就是最终责任人, 该赔偿责任承担后即告消灭, 如果赔偿权利人选择的责任承担者不是最终责任人, 而是中间责任人, 则该中间责任人承担责任后, 可以向最终责任人追偿。换言之, 如果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存有最终的责任承担者, 在其他债务人先于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履行了债务的情况下, 其他债务人基于特殊的法律关系有权向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求偿。

三、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规则

1、赔偿权利人对享有的数个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只能择一行使。

赔偿权利人对享有的数个不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只能选择一个, 而不能分别行使各个请求权, 赔偿权利人一旦选择其中一个并全部实现, 其它的请求权消灭。这是由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具有的“责任内容重合性”的特点所决定, 只要重合的侵权责任有一个得到履行, 受害人的损害就能得到救济, 如允许其各请求权同时的到实现, 则可能出现赔偿权利人的不当得利之后果。

2、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损害赔偿责任最终由造成损害的终局责任人承担。

不真正连带债务中都存在有终局责任人。所谓终局责任人是指对数个责任发生的根源是由于其的直接责任造成, 因此应对被侵权人的损害最终承担债务责任的人。例如, 甲从乙商场购买丙公司生产的电热毯, 使用时被电伤, 经调查是由于电热毯质量问题所致。该案中由于乙商场的违约行为和丙公司产品质量造成了消费者受损的结果, 因此都是甲的债务人, 都负有清偿债务的义务, 但由于是丙生产的电热毯的质量问题直接造成了甲的伤害, 就债务的最后承担而言, 丙则是终局责任人。如果乙先向甲偿还了债务, 则乙有权向丙求偿。但是对于受害人而言无需确定最终的责任人, 可以依不同的法律关系任意选择起诉债务人, 即可起诉要求任一责任人行使其赔偿请求权。

3、不真正连带责任中中间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终局责任人求偿。

由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存在终局责任人, 因此中间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终局责任人求偿, 但这种求偿系基于特别的法律关系 (法律的特别规定) , 有别于连带债务之求偿, 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追偿。连带债务中债务人求偿是基于内部分担关系, 一个债务人履行了全部债务后, 就超出自己应承担份额的部分, 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而不真正连带债务人之间不存在内部分担关系, 即使发生相互求偿也非基于分担关系, 而是基于终局的责任承担, 其性质与连带债务人的内部求偿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文献

[1]马俊驹:《民法案例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23页。

[2]杨立新:《侵权责任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219页。

上一篇:乡镇民生工程汇报材料下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