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2024-08-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精选8篇)

篇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高校 武术教学模式 重构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深刻反思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总结出了问题探究、情境陶冶、自主学习三种武术教学模式,并进一步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博弈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学者杰夫里·舒尔曼,他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的特点川。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等现实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建构所学知识的目的。

我们倡导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因为武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宗教学、兵学、医学、艺术等多种知识门类,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运动器械种类多,运动套路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动作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多,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交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正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情境设计、尝试协作、会话交流、意义构建等理想教学情境的设置,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对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价值。

1.2高等学校传统武术教学模式的缺陷分析

1.2.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武术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都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体现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经验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却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在教师主导下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失去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不可能达到武术教学所要求的各种教育目标。同时,这种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思想,也会使部分教师养成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的不良习惯。

1.2.2注重技术学习,忽略良好习惯的养成高校武术教学往往以技术学习为主,常常是一套拳、一套器械、加上理论成绩就可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极易造成学生盲目追求考核项目的成绩,而忽略应该根据自身发育特点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个项目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身体健康总体状况如何,以至造成被动、消极参与武术的学习与训练,不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2.3注重统一标准,忽略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施教,使所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老师的安排,而不能针对自身条件和兴趣特长制定锻炼计划和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规律,创造教学环境,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教学范型或过程。通过领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并结合武术学科的特殊性,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形成了如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2.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依据武术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体验的特点,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研究讨论—练习反馈—体验成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技术动作后,学生在动眼、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运动表象,为进行意义构建和自主探索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过的基本动作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在协作中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自信,更能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2.2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武术学科的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探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通过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去获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促进发展。在武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学训练有关的问题,并形成假设。学生根据假设和猜想而进行具体练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同时,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使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得到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2.3情境陶冶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是指在武术教学中,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关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通过创设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类似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领悟,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动机,从而以高涨的情绪投人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组织会话—明确结论—扩展推理。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各种自然情境,帮助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促使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从各种情境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拓宽分析、解决问题的渠道,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整合、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明确、具体、深化。武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的基础上,而应达到对该知识和技能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

3.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前提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重构武术教学模式具有许多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武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彻底摒弃。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构建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仅要吸纳众家之长,更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契合,考虑到本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和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组合、优化和超越,使武术教学永远充满着活力。

3.2把握武术教学的特点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关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它集中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所有体育项目都具备的强身健体的特点,还具有注重内外兼修、道德教化的功能。古谚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学会几个套路、几种拳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武术的内涵,如武术伦理、武术哲理、武术文艺、武术医学等,使武术情结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因此,在重构武术教学模式时,更应充分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设计、协作教学、尝试完成、会话交流等形式,不断总结出科学实效的武术教学模式。

3.3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是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保障

置身于信息社会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充分的扩展,学习的方式已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武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网络教学的常用技能,学会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为教学实践服务,并通过创设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武术教学模式的重构与优化提供广阔空间。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趋势。在武术教学模式改革中,要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对社会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既尊重传统,又大胆超越,不断探索出更好的武术教学模式。

篇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2.1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依据武术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反复体验的特点,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和练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研究讨论—练习反馈—体验成功。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讲解和示范基本技术动作后,学生在动眼、动脑中获取丰富的运动表象,为进行意义构建和自主探索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与竞争,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思维加工,以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过的基本动作进行重新组合,使学生在协作中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生不仅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自信,更能从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愿望,造就出高素质的自主学习者。 2.2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武术学科的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探究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通过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去获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互动探究—促进发展。在武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学训练有关的问题,并形成假设。学生根据假设和猜想而进行具体练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探究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同时,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领域的发展,使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得到自由拓展、重组和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达到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2.3情境陶冶模式

篇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因此翻译课程的教学应该突出实践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探讨高职高专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 以适应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意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 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 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知识不是先于学习者而存在,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具有个人性、情境性;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 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 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主要有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反思性等基本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获得知识的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后, 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 是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或咨询者、学习的资料提供者。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 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 刺激他们思考、探究, 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 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整个社会文化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情境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就是说,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 (智慧) 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简言之,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 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 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因此, 对于外语教师来说, 如何为外语翻译课程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发展有效地语言学习策略, 提高翻译水平, 也就显得极为关键。

3. 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高职高专课程的定位是高等教育的课程, 但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所有课程均侧重应用型知识, 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 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 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 因此翻译教学也应贯彻“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方针;重视获取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 提倡以能力为基础。在讲授翻译理论的同时, 更多的是要突出实践环节的训练,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应该接受极近似实际工作情况的训练, 具备很强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传统的翻译教学大多以“师徒相授”的模式为主, 以“传授翻译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特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通过讲述译例来说明道理和介绍某一翻译技巧, 然后布置大量的练习以期望学生提高翻译水平。这种方法常常容易导致理论跟实践的脱节, 忽略了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忽略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经常只是照搬老师课堂上讲过的方法去翻译, 而忽略了一篇翻译材料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技巧, 才能译出较好的译文来。所以就造成学而暂时不能用的后果。学生对教程上所提供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潜心模仿、练习后, 将之真正用于翻译工作时, 却发现仍无力应付那些超出教程范围的较为复杂的材料。

4.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职高专翻译教学

1) 选择实用性较强的翻译教学内容

情境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 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实现完成的子任务, 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

对于翻译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无疑是情境创设的必要条件。长久以来, 翻译教学过多依赖于一本教材, 或者围绕一本教材展开。而多数教材的题材都跟编者的研究方向有关系, 有的偏重文学, 有的偏重科技, 有的偏重其它单一题材。题材的单一性影响了教材的通用性。而且, 教师对教材的选择, 无形之中受到自己兴趣爱好的支配, 实际上还是“教师中心论”的做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因此必须根据教学大纲, 联系实际, 联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及其弱项, 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减少文学类素材的翻译, 而应结合学生本身专业的特点, 结合学生预期岗位可能涉及的翻译内容, 选择适当的材料。

2) 分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

协作, 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因此, 对于翻译的课堂教学, 可以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 并由老师适当调整, 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开来, 以便相互帮助。小组成员首先拿出个人的译文, 再在小组内充分讨论, 确定自己小组的译文版本或不同版本, 然后准备答辩材料, 确定小组答辩代表, 制作课堂展示用电子文本。不同小组展示出来的译文进行再次比较、讨论, 最终得出一个全班认可的译文版本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但要个人完成任务,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必须参与团队的合作, 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学习, 使得学生翻译技能构建得以完成。

3) 采取“提问与答辩”的方式交流经验

交流, 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 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 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上一点提到的分组合作团队完成翻译任务, 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协作中如何与成员进行交流当然也就至关重要了。学生在小组任务完成后, 派代表在课堂展示小组的作品, “提问与答辩”的方式再次与其他各组的成员进行交流。

小组代表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借助课件展示译文, 陈述翻译过程、要点, 讲解关键词语、句法结构和翻译方法及采用的依据或目的, 最后请其他同学提问。小组代表或该组的其他成员解答同学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 以讨论形式而得出最后的译本。

4) 总结经验和启发新的思路

意义建构, 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在“提问与答辩”的过程中, 教师应全面就问答双方的表现作出评价, 重在“启发思路、指点方法”。教师对学生优点与成绩的充分肯定对学生建立自信心十分重要。确定译文“定稿”时, 应尽量吸收学生译文的合理之处。教师应利用这个阶段归纳总结出翻译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要比援引译例、演示、说明、例解现成的翻译条条框框更为有效。

5. 结语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 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高职高专的课堂更是忽略了学生与普高情况的差异。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为翻译课堂的教与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体验。

摘要:翻译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分析了高职高专翻译教学的特点与现状的基础上, 引入建构主义理论, 探讨了高职高专翻译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职高专,翻译教学

参考文献

[1]Kenneth T.Henson&Ben F.Elle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Effectiv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2]Bereiter.C, 1992, An Overview of Semiotic/Constructivist Theory。

[3]郭建鹏, 2005, 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

[4]王超, 200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篇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43-0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学科知识内容的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其求知欲往往在机械的学习活动中逐渐被消磨。由此,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我国当前教学改革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回应。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欧洲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有关绝对现实的定论,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学习者本身拥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保护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当然,建构主义理论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该理论认为教师的有效引导,对于学生发挥其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具有很大帮助。

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论主张,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也正在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产生全面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財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启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求知欲强,但在长期的传统灌输式教育中,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被压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释放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指引探索和研究的前进方向。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环节、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来完成。下面,笔者结合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从教材编写、教师素养水平和教学过程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教材具有工具性对话功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好教材应具备以下特征。

1.好教材要突出一个“新”字。好的教材应尽可能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让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的热点以及争论的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只有在新的起点或者处在知识的前沿才能谈得上开拓、创新。比如在财务管理教材中,应安排适当篇幅对通货膨胀财务管理、网络财务管理、财务预决策数量化、行为财务学、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等专题进行介绍。

2.好教材要能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财务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依附,如果能在教材中带有启发性地反映这方面的内容,将对学生拓宽思路、培养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好教材必须给出充足的参考文献,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阅读。一本教材编写得再好,内容始终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益,就需要提供很好的文献参考信息。参考文献应包括为使读者加深理解而需要额外阅读的著作名称,而不仅是罗列在编写过程中所参考的教材名称。后一种模式的参考文献对读者的帮助并不大。然而国内许多教材却常常陷入这种误区,反观国外优秀的教材,往往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这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素养水平的启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水平。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内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一名优秀的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师,无论从学科理论或是从实践经验上,都必须具备较高水平。

1.教师必须从理论上掌握财务管理的精髓及内容。从理论方面来看,好的教师必须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又能从一定高度俯瞰和把握整个学科精髓和实质,这样才能做到收发自如,挥洒大方。此外,教师为了保持学术敏感性,还需要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并将最新成果反映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

2.教师必须在实践层面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层面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这样才能言之有据,生动形象。当然,这一要求可能受制于现实的制约,不像教师的理论水平那么易控,不过仍然有许多实现的方式。比如,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将教师定期送到企业里去锻炼;让教师参加企业界举行的理论研讨会,加强他们与企业家们的联系;通过各种倾斜性的政策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采编案例,用现代企业活生生的事例充实课堂内容等等。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财务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的启示

好的教材和优秀的教师只有融入到好的教学过程管理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好的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者、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则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有机统一。所以,教师要努力改变说教者的形象,不包办学生的学习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思考,使他们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要用教师的主动性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用教师的主动性去扼杀学生的主动性。

2.好的教学过程应强调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重要内容的编排和取舍,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方式,将重要的知识链条线以不同颜色和字体在幻灯片适当的位置突出地显现出来,使之具有反向和多向思维的启示;还可以大力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并记入平时成绩;也可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做相关主题的调查和研究,集体完成报告,现场演讲等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将知识学活,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总之,随着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专业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高校财务管理教师应注重在教学实践各环节中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从而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62-64.

[2]谢华,朱丽萍.浅议“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及教学方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3]沈晓莉.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基础会计课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8下).

[4]王永海,刘国英.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新视角:建构主义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作者简介:刘熠,女,1975年生,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

篇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应加强实施与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即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目前而言,高校的创新教育从整体上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严重滞后,抹杀了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因此,如何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广大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的意义建构,既有个体的成分,更是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与自身具有的各种观念、认知胡互作用,所以知识不断形成,又不断根据情境改变。

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学习者并非是单独的个体在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突出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认知任务对学习者发展方式和速度的重要影响。

另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各自的经验和倾向。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个体会选择学习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知识。而来自个体经验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常常各不相同。所以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背景,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由上述可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社会情境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的建构裕要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同样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所以社会情境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主要源泉,他们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人所处的文化与社会情境进行互动,建构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从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认了学生、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四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处在书心位置,而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则构成了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在环境。学生、教师、认知任务境在动态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成为学习的基础。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立高校创新教育体制的启示

(一)明确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杜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对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点与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所以在高校的教学与生活中,注重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薄重并提倡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必须的条件。

同时,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突出了学习者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学习中的至关重要性。高校创新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身的创造潜力。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社会人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正确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特定的知识结构,确定能力的发展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条件下结成真正的创造性成果。

(二)增进教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帮助指导作用。在此.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者,他是信息的交换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高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充分球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性的学习,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一新型师生观正好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另外,高校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强调对其创新人格的塑造。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更是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本身就应具备创新人格,不皿守成规,勇于坚持真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在与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积极的作用力,从而主动、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创新人格塑造。

(三)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用新型教学法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认知任务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社会建构主义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模式”“随机进人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是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法,正适合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最新科研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最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指导大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是新型教学法的关键之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用“问题”(锚、任务或课题)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根据“间题”(锚、任务或课题)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一主动寻求知识的表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主动学习”精神。

最后着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大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相互鼓励与促进的学习氛围。由此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养成团队合作意识。

在高校教学中运用新型教学法,最重要之处在于“问题,’(锚、任务或课题)的选择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目前.新型教学法中的“任务教学法”广泛应用在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四)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情境的重要性,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环境才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工作中要把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方面加大对创新教育硬环境建设的投人,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先进实验设备与最新的学术资料.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以课题资助形式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川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良好创新教育软环境,即规范高校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改革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提倡民主管理,鼓励自主管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间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多种教育体式及考核方式,提倡学分制、选课制及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丰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拓展。此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开放性的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扩展学术视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创新,推进文化活动的形式创新,在各种活动的锻炼中,实现大学生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发展。

三、结语

篇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4.1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在练中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当新的情境与旧的结构相似时,在旧的情境中所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镶嵌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师以“讲解员”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观看武术教学片,或者介绍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传说以及相关拳种的历史典故,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会起到特别的效果.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在“练中学”.武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武术运动的基本要素,学生在“练中学”,了解武术套路、动作技术和武术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知道结果,还亲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武术运动发展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学生在亲历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将来通过有关过程的回忆,使知识再现.例如,学生在学习武术技击动作及其攻防含意,多年后当他看到一场比赛或者表演时就会联想到当时的学习情境和有关知识.

武术教学应加强直观教学,实践探究活动等开展在“练中学”.武术直观教学除讲解示范外,包括运用人体模型、板图、投影片、图片、武术教学片、电子计算机等进行教学.直观教学不再仅仅由教师来操作,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甚至独立完成.运用直观方法学习不是验证知识而是发现知识,并建立起与此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武术教学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环境中去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包括实地观看比赛,参编各种武术团体操活动,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种实践和指导,参与武术知识、武术文化背景的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学生在“练中学”,不再是死记硬背技术动作和套路,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建构,来获得真实有用的武术知识,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发展.

4.2拓宽学习背景,运用实例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应尽可能接近实际背景,脱离背景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没有意义的.武术运动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发生发展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日本的空手道就是从我国五祖拳演变而来的),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武术活动,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介中积累了大量的武术知识背景,广泛运用乡土武术资料就是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武术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环境,武术知识经验等武术知识背景去进行武术知识建构,去理解武术概念所包涵的内容,去建构自己所能理解的武术概念,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当然,学生自己生成的经验和背景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范例,以范例作为学习背景,实施实例教学.“案例教学”义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运用实例教学,学生在初始状态已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产生认知不平衡,通过对案例的综合分析、修改或重建新的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来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生对同一实例有不同的认知而引起争论,能发展创造性思维.将实例纳入自己的经验体系中,能发展实用性思维.武术运动的改革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实例和事实材料,这给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当前媒介举办的各种太极拳、五祖拳实战擂台赛就是很好的实例.在使用实例时,要注重实效性、启发性、针对性和代表性.

4.3在武术教学实践中鼓励合作学习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建构主义者倡导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来更正学生个体学习中所产生的错误.学习中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只有当错误发生了,而且经讨论并被及时纠正了,学习小组的讨论才富有意义.研究表明,人若想将自己的体验与意义的内容传递给他人,他首先要对这一内容进行概括归类,而这个过程正是思维的产物.武术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以每组4—6人为宜.在课堂上,学习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问题,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分析体验太极拳与长拳的不同特性、技击运作与套路技术动作的区别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学生之间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就能发展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解释,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4.4用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丰富武术教学的评价内涵,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武术教学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在静态的对套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有其合理性,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富有意义的解释进行构建,学习过程是审视知识建构的一面镜子,所以,建构主义教学评价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武术基础不同、起点不同、智力因素差异等,其学习结果肯定不同,因此我们不能静态地看待结果,应注重对每个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只要有进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就值得肯定.只有用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丰富武术教学的评价内涵,才能建构客观地、全面地、公正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更加有效和优化.

5 结论

篇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1.关于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让皮亚杰(Jean Piaget)。后经多位教育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使其得到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办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

2.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

2.2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

2.3“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建构自制知识结构,因而造成学习兴趣的极其低落,甚至有的学生发出学习文言文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所以,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忽视学生在学习认识中的主体作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的错位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存在。那么如何从建构学习理论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呢?

3.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3.1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有些问题他们即使还没有接触过,但一旦接触到这些问题,他们会从有关的经验出发,形成对这些问题的某种合理逻辑的解释。在语文教学中经验也很重要,文言文为什么难学,除了字词不好理解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学生没有这个方面的经验,所以无法和学生产生共鸣,因而使他们主观上认为这种东西难理解,那文章自然而然就变得很难理解。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要称自己是“闲人”呢,作者到底要表达何种思想感情呢?虽然文章就短短几个字,但是要认真的理解还是很困难的。那怎么做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呢?于是我从学生的常有的经验入手,我问学生,你对班干部有什么看法?学生就说,很受老师宠爱,学习很好,是大家注目的焦点;不是班干部的学生,心情又是怎样呢?他沉思了一下回答说“有点羡慕”,又有一点“寂寞”。对了,苏试写文章时的心情就有可能如此,自己得不到重用,心理肯定不好受的,怎么办呢?于是就故作潇洒自我解嘲一番,称自己“闲人”。经过这一番解释,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共鸣,不仅有助于学生较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而且这篇文章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言文,它与学生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一下拉近了。同时也告诉学生们一个道理,文言文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它里面有我们古人的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我们现在也在经历着。

3.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既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这样,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一般把课文分为三大块,字词,语法,通论,也就是说在上课文之前,我先把这篇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識分为这三块,详细的教给学生们,字词,就是里面的重点字词;语法就是课文所涉及到的较难或较重要的语法知识,通论,就是这篇课文里面的有关古代文学常识还有相关的历史背景等,在讲完这些知识点后,学生已经构建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了一定的信息量后,让学生把文章在限定时间内翻译出来,有时抽出课文中的一段,让学生进行断句,通过这样的设定,从客观上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学习后,接下来增加难度,让学生自己利用手头的工具或材料,先找出课本中的字词,语法,通论,做在作业本上详细的批改。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慢慢培养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从而优势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想模式。

3.3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释,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步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学习就是与自己的对话,与书本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文言文学习亦是如此,试着去反驳作者,或试着去证明作者的观点,试着设身处地的去想象作者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理共鸣。要学会多方面的“对话”这就是所谓的注重互相学习方式。

4.总结

篇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启示

自上世纪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领域以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带来了生机。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加工、建构知识的过程,会受到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能力和信仰的影响,学生会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意义理解,认为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等观点,这些均对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促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使之更加注重教学情境和学习者的特征,更富于人性、个性和多样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的哲学,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十八世纪的维柯,他在《新科学》中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的智慧指引他们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尽管建构主义本身流派较多,但所有的流派都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知识不是绝对客观的,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的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相对的正确性、情境性,且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在主体的意义建构和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及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些均可为我们的教育服务。

二、教学设计所存问题表征

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虽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但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的一个宏观规划,它主要是以教师的思路进行设计。尽管教师会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但终究难以全面顾及学生的情况,且很难与实际教学时的步调一致,所以预设的成分比重较大在所难免,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成为我们不重视生成的理由。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是有生成的余地和空间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学生的思维状况出发,在可以进行自由发挥的地方,设计开放的、可以展示个性的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引导,促成学生个性的较好发展。

2.灌输成分多于探讨比重。

尽管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还是忠于灌输。尽管有时教师也给予学生自主探讨的机会,但受课时所限,讨论的时间短暂,效果不明显,致使学生探究意识淡薄而乐于接受灌输。此种情况在教师设计教学时就明显的定下了基调,教师从教学目标到练习设计都以一种固定的思路进行,受传统教学设计影响,很多教师都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思路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此种做法利于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却不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和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积极创新教学设计,从教学的准备工作开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遗存以教师为中心倾向。

目前的教学设计中很多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和出发点,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力军和独裁者,教师应主宰整个设计流程和教学任务,至于学生能不能吸收和接纳他的教学内容,则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即使考虑,有时也无力改变既有计划和现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追求所谓的“一般性和通适性”设计模式,其教学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设定。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不利于学生积极全面发展,同时也容易滋生教师的失职和厌倦心理。我们承认教师是教学设计的操盘者,不可能在教学设计时不沾染自己的色彩,但很多教师没能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没有了学生的出场,注定是失败的。

4.忽视学习环境优化设计。

一般的教学设计注重的是“教”的设计而非“学习环境”的设计,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所谓学习环境,是指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它主要包括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七大要素。各要素与教育者、受教育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当适时注重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些对于我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

我们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如下有益方面。

(一)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的特色是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考虑学习者,服务学习者。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而学生正是意义建构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且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

1.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重视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打开了一扇关注学生的窗口,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课堂教学要注重凸显学生的重要性,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 改变传统师生角色。

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发生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特定任务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超越当前的目的,了解其更深远的意义。第二,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胜任感,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还要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寻求挑战。第三,教师要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保持和发扬个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则是学生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教学互动,给学生发言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鼓励学生反向思维、质疑思维。学生由无奈的听讲、记忆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发现和探究,教师由控制讲授型的“讲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师”。这些反传统的教师角色,无论是教师思维的、行为的转变还是观念的转变,都值得我们借鉴。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是一次成功教学的前提,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对教学设计来说是必须和必要的,只有基于学生的设计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设计,也只有以促进学生发展进步、不断创新为主的教学设计才会收到好的成效、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

3.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有四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它要求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注重非结构性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教师应该设计案例并适当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假设与创造。同时,注重生成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重视开展多元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技术资源。这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时应当予以重视,尽量使教学手段多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情境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方式,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可适当采取分角色表演、组织辩论赛、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多种方式。

(三)加强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以往的教学设计多是以教学内部的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为主,不注重学习环境。其实学习环境对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时时刻刻对学习者、教学者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我们应当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习环境因素,加强对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和恰当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且评价应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传统学习理论无可比拟的先进性,更能说明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和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我们要谨防它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重要指导作用的倾向,要更加注意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设计时吸取它有益的、可行的成分,努力创建出能够体现“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潜能、注重人际合作”教育理念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评教师教育研究,2004(9).

[2]李雅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角色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上一篇: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材料专题下一篇:机关干部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