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2024-07-19

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新课标数学教学评价的认识

【内容摘要】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从单纯地“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评价的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评价

笔者在小学从教数学十几年来,承担过不少的公开课,也听过许多教师的公开课,校内的、镇上的、市级的,甚至是一些先进教师的优秀课例。大部分时候,听完公开课后都是喜忧参半,随着新课标学习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了,但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师评价中,教师总是有意或不自觉地把评价定位在“肯定”和 “否定”这二者身上,常以“对”或“错”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或以“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表现真好”、“这样都不会呀”等含糊的语句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公开课尚且如此,其它课堂可想而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评价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 1

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发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进步,建立自信”。

一、教学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据调查,高达约百分之六十的教师最重视结果评价,约百分之十五的教师最重视过程评价,只有约百分之二十五的教师认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那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形式单一的排队型评价,那种一张纸、一支笔、几道题就要决定一个孩子的做法”还在我们教师队伍盛行。我们应当知道,数学学习过程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历程中行为因素成效的测评分析,评估学习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反馈、调节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进行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是否对数学具有兴趣和热情”等等方面,改变过去评价分偏和总结性的做法,我们要强调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他们评价和反馈信息。比如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地提出测量的方案,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表现:(1)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操作;(2)自己想出其他的操作方法(如用量角器测量等);(3)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上述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采用建立数学日记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当然,现在提出的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不要学习的结果,而是要结果与过程并重。结果与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没有学生的情感的积极投入,没有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有效参与,只专注结果,只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重走题海战术之路;而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学生却一无所获的过程,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长此以往,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三维目标的落实只能成为一句空谈。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要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同时获得积极的 2

情感体验。

二、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的教学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特别是考试评价强化选择和分等功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因材施教。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里,是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传统考试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应注重发挥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师是绝对评价者的评价状况。如在课堂上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应更多地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是评价的主体。(1)、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学生相互评价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的去学习。通过学生们相互评价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改变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实践证明通过这种课堂有偿探索,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交际能力、评价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各种能 3

力,大大提高了他们数学学习的效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高,逻辑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2)、学生的自我评价

“几乎每个稚嫩的心都渴望摆脱束缚,展现自我!”,自我评价是把评价过程当作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学生的学习,不断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和评价。、综上所述,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的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从单纯地“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以定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的多种方式;评价的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总的来说新课程需要的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常汝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

篇2: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旋转”这个内容我执教过几次,可每次都卡在“把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旋转90°” 这个难点上,好像不管怎么讲,学生的错误率就是很高。

为了能够真正突破这个难点,我又再一次研读了教材,并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是教材设计跨度太大,从二年级的初步感知旋转直接过渡到了五年级的画图形的旋转,中间没有任何铺垫。而且在五年级的教材中为了教学旋转而设计的几个情境,也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旋转的三要素,而忽视如何画旋转的过程。

二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旋转本质的直观认知很缺乏。

三是学生缺乏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在画图形的旋转时,学生虽然都能紧扣旋转的三要素来处理旋转的问题,但他们的着眼点始终放在“面”上,而没有放在“线”上。四是旋转错误不容易检查。基于以上原因,我尝试对自己以往的.方法进行了改变,并设计了本课,也就是说,这份教学设计,我意在从这四个原因出发,努力为学生构建正确画旋转的平台,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我个人觉得学生画旋转的错误率降低了不少,这说明这样的设计确实可以帮助一大部分学生正确画旋转。但从中我也看到了不足。特别是课堂上在汇报交流时,有一个学生正确比划出了长方形旋转后的图形,但是却进行了错误地叙述:“先把边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O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AC绕C点顺时针旋转90度,再把BC绕B点顺时针旋转了90度。”很显然,这位学生对“长方形AOBC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就是“长方形AOBC上所有的线段都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再次疏理了自己的教学。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出在例题的教学上。我是以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旋转作为要点来讲解旋转的,因为三角形只有三条边,我重点强调了经过中心点的两边,却没有强调第三边(因为第三边只要连接就可以了),从而导致当出现四条边的图形时,学生对没有经过中心点的两条边究竟怎么在旋转就模糊了。在钟老师的评课中也指到了这一点,也让我明确一点,那就是四条边的图形比三角形多了一个点,如果能够处理好这个点,那么长方形的旋转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注重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视, 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就算完成任务了, 只是过多的注重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 按分数来看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 便是学生的能力、学习情感等没有评价, 或者评价时过于呆扳, 这样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新课程改革以来, 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改善, 不仅看学了的考试成绩, 还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态度, 学习体验等, 还看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 学习中的探究能力等, 这些都是评价学习数学的因素,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 我们要看到学生的进步, 不能因一次考试的失败来定学生。在评价中做到公平、公正, 还要科学、全面。

二、努力创生课堂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具有时代性, 数学教育也具有时代性, 所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有责任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一代学生, 把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这就需要细化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模拟下的情境中运用, 激发他们在动态的课堂里用动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其实, 老师的主体性发挥可以带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老师的主体性发挥是一个“创生课程”的过程, 老师与学生共同创生组成了有效的数学课堂。只不过是教师是现场操作, 而学生是积极的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三、根据学一的能力布置作业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首先要完成教材中规定的任务, 然后还要对其进行拓展, 只有这样, 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 掌握更多的知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多是简单化了或者更数学化了, 但是, 这只是基础知识。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理解数学, 提高数学中的各种能力, 就要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布置给不同能力的学生, 优秀生就要给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可以变换题目的条件, 这样就能让优秀生更能吃得饱。

例如, 我们学习了“工程问题”知识后, 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老师去给同学们购一套分上、下两册的练习册, 所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 正好可以买20册, 如果只买刚可以正好买30册, 那么, 这些钱可以买几套这样的练习册?其实这就是一个工程问题, 只不过换了一下说法, 这样不但具有趣味性还可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学生在做此题时, 就会很容易运用自己的经验把题目解决好, 问题解决的灵活性提高了。在课堂练习中, 还要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注重问题的过程, 不但要看结果, 还要有巧妙的解决过程, 用不同的解决问题地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同一个问题多种思考。比如, 在□中填上正确的数:+23=64, 这是一道加法算式, 但是要引导学生用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逆向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 便可以得到64-23=□。在课堂中, 我们教师往往只注重在“教什么”、“怎么教”, 但是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种重双基轻能力、重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 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放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再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发现”是一种新颖的具有独立性思考的活动, 这是一种创新, 是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 所包含的面更广, 是更大范围的一种创造性。所以说, 发现思维的培养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这特别针对小学生更具有教育意义, 小学生的创新品质其实就是简单的, “再发现”, 而不象对成人的创新那样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学生通过“再发现”式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把客观的事物掌握起来, 从量变发生质变, 在再发现中, 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诱导他们创造性的学习, 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还要学好基础知识, 从兴趣入手, 然后再向外延伸;思维方式、方法上, 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做数学题时要精度、细致, 还要灵活, 敢于批判性的学习。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独产能力, 不要一味的依赖, 不要赖于动脑, 也不要一遇到困难就会放手,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确实遇到困难, 老师也不一下就给出答案, 而是引导他, 启发他。创造性的培养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说教, 而是在具体的问题中培养起来的, 在具体问题解决时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条件上的变换, 在提法上的趣味性等等, 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迫使他们去创造性的学习。练习能起到知识的作用, 但是练习的选择要有性, 量不易过多, 否则会加重学生的的学习负担, 而合理的练习则会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需要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要鼓励, 给他们分析, 这样, 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与学习欲望。不时的在教师的布置的创新条件中有着更独特的想法。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钟成.构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2007 (01)

[2]许跃东, 许云.让数学课堂教学因生活而精彩[J].中国职工教育.2012 (18)

[3]王承根.新书院文化语境下数学学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2 (03)

[4]李典平.基于“戴尔塔”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媒体选择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22)

篇4: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关键词】丰富 数学 练习类型 方式 精选练习 挖掘潜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而在数学课堂中,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往往是通过各种形态的练习来达到的,但是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练习太多,题型比较单一,有些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重复。那么教师如何使数学练习科学化,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解答数学习题过程中创造与挖掘不同的解题思路给自己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呢?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丰富练习类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数学课堂是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和进程,预习、新授、巩固和拓展形成了一条层次分明、主次叠进的线索。练习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在数学练习中教师要从多方面给予引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确定适合的练习类型,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拉几题就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练习肯定是不受学生欢迎的,他们甚至觉得是枯燥乏味的。

预习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做铺垫的。因此这个时候的练习类型应该是一些基础性练习。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先复习除法的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先复习长方形面积及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让学生心里也有了底。而在新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做文章。

二、突出练习的实践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在画圆时设置:(1)你能用多少种方法画圆?(2)你是怎样画的?(3)使用圆规画圆时,圆的大小怎么确定?圆的位置怎么确定?在研究圆心、半径、直径时,设置:(1)认识了圆哪些部分的名称?(2)这些名称在圆的哪些位置?请画出来。(3)圆的各部分名称各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4)你所研究的圆,半径与直径之间存在些什么关系?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通过“绕”“滚”“折”“画”等实践操作活动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创造展示其数学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三、精选课堂练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的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通过学生用自制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自己的操作中体会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把操作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又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圆柱的纸模型,引导学生对照教材,拆一拆,拼一拼,想一想,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把圆柱体拆成了两个圆形的底面以及一个长方形的侧面,共同探索出了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延展练习方向,挖掘主动学习潜力

练习不仅解决了书本知识的一些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了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现实问题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完成本堂课所教的书本知识外,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练习,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大拓展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后劲。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活动,让几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超市里购物,学生用仿真的样币“购买”橡皮、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富有情趣,同时也深刻地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只要老师精心设计,练习无处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

篇5: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xiaoxue.xuekeedu.com

数学游戏的形式可以十分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出“调查员”和“记录员”,对组内成员的晚上睡觉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并根据调查结果,做成统计图。在组内评选出画得最好的统计图,最后各组展示统计图,并派出“讲解员”进行讲解。学生结束讲解后,教师再对几个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因为统计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多的,如果这节课老师只用“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游戏的方式则能够很好地化解这些障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理解并参与统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都体现了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发挥的推动效用,这些作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游戏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活跃课堂氛围,而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愉悦。游戏的过程应当让知识教学得到有效渗透,并且深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才是游戏教学应当发挥的效用。教师要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游戏形式,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够积极展开对知识的应用,能够让游戏教学有更多收获。在教学中,只有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理解吸收知识的能力才会更好,才能更好地推进知识教学。如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在接触1~5的数字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体会到数的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的游戏“猜玩具”,来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字代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游戏的过程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和加强他们对数学的感知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要注重方法的选择,教师要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并且要有意识地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也可以创设问题解决的游戏类型,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游戏任务让学生来参与,并且让他们通过探究式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问题最终得以解

xiaoxue.xuekeedu.com

篇6: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xiaoxue.xuekeedu.com

华罗庚先生曾经写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不应用数学”.前辈说的确是事实,只是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魅力.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后似乎最大的安慰就是做出了一道很复杂别人解不出的题目,要发现数学的美就要跳出题海的怪圈,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会引导学生主动的深入探究.面对考试,教师必须要为同学讲解习题,总结方法.但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多多渗透数学中核心、经典的思想,如数形结合、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方程思想、转化的思想等等.其实这些思想不仅仅应用在解题中,生活中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要思考如何转化,转化到自己熟悉的好解决的先解决,步步为营.这也就是数学带给人“质”的改变,学习数学之后,会变得理性,解决问题按部就班、思考问题条理清晰,无论以后是否从事数学相关的工作,相信严谨的态度、理性的思维、持久的坚持和一丝不苟的治学要求都会惠及学生的一生.数学常常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数学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对人思维方式的一种潜在培养,现代人应该具备数学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与陶冶艺术情操的钢琴、小提琴和书法一样,数学也应被当作一种文化来传播,它是人整体文化修养的一部分.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培养自己思维的过程,或许有人觉得这样说很空洞,但是它的确对于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深远.很多人认为数学无用、枯燥乏味,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而我认要为这种情况负主要责任的无疑是现行的教育方式,也包括现在主流的数学教材.但是要真正改变我们的教育,毕竟还是任重道远的事情.在此之前,从改变教材入手.数学教材,给人的感觉是严肃的,图形方方正正,定理字字珠玑.编写数学教材的作者大多是职业的数学家,他们自己能看得懂自己写的高深莫测的教材,就觉得学生也都可以接受这种严肃、乏味的语言.其实数学教材也可以变得很有亲和感,多一些应用的例子,少一些空洞的语言,多一些温馨,少一些威严,多一些延伸,少一些局限.让学生爱上数学,感受到数学之美,教材是第一个需要改变的地方.它有可能比老师接触学生的时间还要长,影响学生更加深远.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的美也很重要,毕竟每天与学生进行语言、神态的各方面交流,首先教师自己要知道数学美在哪?从内心深处承

xiaoxue.xuekeedu.com

篇7: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四年级(2)班

九保小学教师:寸留香

2012年2月2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本班学生状况: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中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本班学生共42人,男生25人,女生17人。来自不同的村寨。学习基础各不相同个,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减法、统计、数学广角、总复习。

(1)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有关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定律的知识也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内容,例如有

关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初步了解了小括号的作用.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3)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

赏数学美的意识.(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三 教学理念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总目标: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五、培养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

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七、教学手段

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演示法、练习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1、四则运算......................(6课时)

2、位置与方向.....................(4课时)

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10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

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3.简便计算..........................4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5、三角形.................................(6课时)

1.三角形..................................4课时

2.图形的拼组..........................2课时

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7、统计...............................(4课时)

8、数学广角...............................(4课时)

小管家..................................1课时

9、总复习................................(4课时)

九、教改方向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

了学习的难度.关于运算定律,与以往的教材相同,安排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对于这些运算定律,学生在前面几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大量实例,有着良好的认知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教材注意了这样几个方面:(1)相对集中教学,以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此,同整数知识一样,小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还注意采取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实验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介绍小数的意义时,主要借助计量单位的

十进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针对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的“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的规定,实验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叙述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8: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有效教学着重关注与教学效益, 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有效教学诉求的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及能力的提高, 可以说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新课标的理念得到全面落实。新课标背景下, 实施有效教学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般来说, 传统教学模式较僵化, 教师往往根据教案进行授课。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需要突出教学活动的引导性、目的性,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并且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 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及探究性,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学活动的展开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时不能够过于局限, 要进行适当拓展, 同时也要给予引导启迪, 让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知识挖掘出更多的信息。3.提高学生的互动性。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可知,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 因而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够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要经常拿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探究性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增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并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探究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提出

(一) 营造教学情境, 让教学融于生活。

新课标教学理念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突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因而,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 应该突出一定的引导性, 并且以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 以及游戏化情境教学等情境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引导性。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往往不能够被学生所能理解, 特别是对于几何形体的学习更是如此,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先利用火柴棍摆出一个四边形, 让学生分析这个图形的特点, 创设出问题情境并且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讨论的方向进行有效引导, 最后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总结,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化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教学, 其更重要的是充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 新课程环境下, 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角色, 在课堂上更多地采用情景化引导, 而不是“言传身教”, 进而为学生创设出开放的空间,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重视思维引导, 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新课标教学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 同时课程教材中也增加了探究性课题的设计, 在提高教材趣味性的同时, 也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 并且进行学习技巧的点拨, 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如在进行抽象化数学知识教学阶段, 要培养学生直观几何思维, 即以直观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某一数学问题, 促使某一数学问题更容易被理解, 从而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解决抽象化的数学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胜于加强知识内容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 才能够让学生进行持续学习。

(三) 加强学生间的沟通, 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在新课标教学环境中, 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设计出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在《三角形认识》一课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木棒, 让学生任选三根摆出封闭的三角形, 让学生对每次选择的木棒长度进行记录, 并且让学生讨论研究为什么有些情况下任选三根木棒不能够组成三角形, 此时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中, 并且探究出三角形形成的规律。这种以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方式, 能够让教学贴近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总之,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探索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道路, 改进教学方式,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彻底地掌握课本知识。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完善自我, 多与学生沟通,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雪芬.立足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5) .

[2]董文歆.“有效教学的标准及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 2011 (20) .

篇9: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分层异步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经常会出现学习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这也是填鸭式教学的一个弊端。而分层异步教学法就能很好的将这种情况加以解决,教师依照对各位学生的了解,再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教学,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实现课堂效果的理想化。不仅如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死读书”问题也能在分层异步教学法中得到解决,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一、新课标下小学分层异步教学

根据学生们学习的具体情况再加以一定的标准将学生进行一个分类,然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学习方式的选择,最后教师再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不同的教育指导,这就是分成异步教学法[1]。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学生是可以自行完成学习的学生,乙类就是要和教师进行讨论完成学习的学生,丙类是指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的学生。班级中这三类学生会同时进行课程的学习,可是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却是有一定针对性的,这时就需要他们各自进行学习。而教师对不同学生也存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待甲类学生,教师要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空间,指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要鼓励他们从多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如果有时间,也要让他们帮助其他组的学生完成学习;而对于乙类学生,教师就要利用“半扶半放”的严责,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整理,让他们更加深入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对于丙类的学生教师就要投入大量的关注给他们了,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手把手的指导他们进行学习,让他们能尽快的减小和其他学生的差距。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分成异步教学法的应用

2.1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要想班级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教师首先就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然会再将学生们学习上的差异和需求进行彻底分析。不仅如此,影响部分学生正常学习的因素也要及时的加以掌握。学生的情感因素(学习兴趣、价值观、自我意识等)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2]。教师要明确的观点就是,学生在认知方面不存在高等与低下之分,但是学生在处理信息时却也有所不同,想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效率,那就要帮助学生完成一次又一次好的信息处理,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能有所提升。

掌握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会进行情况的分类。而这种分类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一个调查,然后对分类进行调整,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2将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只有教与学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了分层异步教学法。所以,对于学习目标的设立其是也很重要,学习目标既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又不能在每层中间留有过大的差异,不仅要有基础性目标,还要设立一定的发展性目标。然后就是让各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关于学习目标的确立,可以利用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按照分层,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立不同的要求;其二就是,对每层的学生都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一定的目标,然后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目标。在此同时,教师也要选择恰当的目标,定位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及时调整,不可操之过急。

2.3对于课堂提问的分层

教师在提问时,首先要明确这类问题适合哪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也可以在提问中运用“一题多问”的形式。在问题的设置上最好层层关联,层层递进,这样不仅能让各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比如,在进行“一个数的三分之一比他的四分之一多一,那这个数是多少?”这就可以先对甲类同学进行提问,让学生们先自行解答和探究。如果有一定困难,教师再给予指导,让学生们把这个数设为X,再让学生列出等式1/3X-1/4X=1,让学生们开始计算。如果丙类同学对此题还没有深刻理解,数学教师就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向学生发问,将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对此题得到理解[3]。

2.4分层指导

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擴展,不仅是课堂教学,也要指导学生们进行课程的预习和辅导。关于课后的复习与课前的预习,对甲、乙两类学生就可以给他们安排收集学习资料,多做课后习题等任务;课后教师也可以单独为他们准备一些探究题和思考题,让他们进行课后的探索,将知识面不断拓宽。而丙类的学生,教师要辅导其进行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要指导他们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除此之外,每个单元小结告一段落时,教师也要进行一个综合的复习,进行知识点强化,对学生们的学习漏洞进行及时的补救。

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想要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有创造力和思维性,引进分层异步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的教学,能提高教学中的灵活性,学生能在其中得到对未来有用的知识,这也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虽然我国目前的分层异步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我相信,在学校和教师的不断实践不断调整下,小学生一定会得到更有价值的知识,并不断成长的。

【参考文献】

[1]张克礼.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J].科教导刊,2015(4):100-101.

[2]李晋锋.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软件:教学, 2015(7):6-7.

篇10: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通过课程一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其中,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关注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的结合——放眼长远,站得高些方能看得远,等等。下面结合所学,简单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写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时应写得具体详细点,不要写得太空洞。比如说尽量避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怎样怎样的能力或者说掌握什么什么学会什么什么等等”这一类字眼,把这一类字眼具体化是:让学生在什么过程中懂得什么。把教学目标这样写的话,教师实质己经思考了要怎样让学生去学习某一个知识,也就是视频中说到的怎样到达教学目标,关注教学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新课标倡导教学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指导者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实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认识“倍”时,我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或小圆片来摆,在摆中领会“倍”的概念,然后再进行小结。在学习了时、分、秒,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自己读一读时刻,回家和家人玩一玩这种你拔我说的游戏等等。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设计应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课程标准》认为: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着力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并将之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设计富有情趣,联系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以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自觉地联系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全过程,并深刻体会教学的应用价值。

篇11: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 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冲突,激发创新兴趣。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为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利用CAI课件先出示图:“两只蜗牛分别从三角形、四边形的 A、B点出发爬行一周,速度一样快,问谁先回到起点。”学生迫不及待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甲先回到起点,有的说乙先回到起点,有的学生则提出疑问:“它们各走的路有多长还不知道,不能判断谁先回到起点。”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后,提问:“两只蜗牛走的路程分别指的哪部分?”从而自然的导出了周长的教学,新颖有趣的导入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发挥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的导入增添了魅力

课堂的导入历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的同时,课堂的导入也在不断地更新,导入是课堂教学能否抓住学生的重要环节因此,人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上往往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多媒体的出现,为课堂导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编了一个小动画:(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兔妈妈生了四个孩子。一天,兔妈妈对孩子们说:“孩子,你们都已经长大了,要学着做一些事情。今天开始,你们就学者自己去采蘑菇,好吗?”四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野外……中午回家,兔妈妈问:“你们采了几个蘑菇呀?”)师讲述:我们来帮兔妈妈记一下,今天四只小兔分别采了几个蘑菇,好吗?(多媒体显示画面和录音:一只小兔高兴的说:“妈妈,我采了3个蘑菇!”)多媒体依次显示采3个蘑菇、2个蘑菇、1个蘑菇的兔子的画面及录音,学生用相应的数字表示。(多媒体再次显示一只兔子垂头丧气的说:“哎,我一个蘑菇也没采到。”)讲述: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像这样一个也没有,用什么数字表示呢?由此引出课题,揭示0的意义。短短几分钟的播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2、人机互动优化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进程:⑴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⑵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⑶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⑷归纳体积公式。⑸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进程,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

3、多媒体的使用使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比如:小猫能否捉住小老鼠的游戏,在小猫所出示的智力城堡里,学生帮小老鼠答对时,小老鼠就能顺利出逃。还有猜猜看、争夺制高点、拔河比赛等。

三、减缓思辩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小学 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底教师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的直观性强、可无限分割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利用网络网络及多媒体进行演示,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学生的自我动手试验,引导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思辩、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通道。

四、启迪立体思维,提供创新空间。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这三个基本图形,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成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想象、讨论的时间后,让学生观看课件加以验证。这样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再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 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网上查资料,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运用虚拟的场景去操作、探索、发现规律、验证猜想,并能得到及时反馈,实现了所有学生的参与。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推动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意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和教学效果相应得到提高。

上一篇:学会生存500字下一篇:30年小学同学聚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