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2024-07-09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共10篇)

篇1: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1绪论

1.1 目的、任务和依据

目的、任务,报告编写依据。

1.2煤矿概况

煤矿位置、范围、四邻关系、自然地理,煤矿和区内邻近矿井及老窑开采情况,自然地理等情况。

1.3以往地质工作

井田勘查各阶段进行的地质勘查和煤矿建设生产期间开展的各项补充地质勘探及井下探测,包括勘查单位、时间、内容、采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程量和成果及其质量等。2地层构造

2.1 地层和含煤地层

2.2 地质构造

断层、褶皱、岩浆岩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地质构造对采区合理划分的影响。

2.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煤层、煤质和资源/储量

3.1 煤层赋存特征

3.2 煤种及煤质变化

3.3 煤炭资源/储量估算

3.4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瓦斯地质

4.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4.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4.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4.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4.5 矿井瓦斯类型划分水文地质

5.1 含水层和隔水层分布规律和特征

5.2 充水因素分析,煤矿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

5.3 涌水量构成,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

5.4 煤矿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5.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工程地质

6.1 岩层软硬程度及其结构特征

6.2 软弱结构岩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

6.3 地层的含水性及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6.4 工程地质条件类型划分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7.1 煤层顶底板特征

7.2 地层产状要素

7.3 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灾害危险程度

7.4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煤矿地质类型划分结果

8.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8.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煤矿地质工作建议附图

10.1 煤矿地形(或基岩)地质图 10.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10.3 煤矿地质剖面图

10.4 煤矿地质构造纲要图

10.5 可采煤层厚度等值线图

10.6 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 10.7 矿井瓦斯地质图

10.8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10.9 煤矿水文地质剖面图

10.10 工程地质平面图和断面图 10.11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

10.12 井上下对照图

10.13 其他必要图件

篇2: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一)、总体要求

1.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矿井经过一段时间的开拓、生产和补充勘探,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对井田地质构造、煤层稳定程度、水文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等主要地质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全面整理分析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时编制或修编《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是指导下一步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矿分管防治水工作的副总工程师、地质(技术)科长必须全程参与报告的编制工作。

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应当每3年进行重新确定。当发生重大突水事故后,矿井应当在1年内重新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重大突水事故是指突水量首次达到300m3/h以上或者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突水事故)。

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审定。

(二)、技术要求

1.认真收集已有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是编制或修编高质量《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关键,通过对以往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在报告中重点阐明:目的、任务;矿井建设、开采情况及本次工作情况;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矿井充水因素分析;矿井突水情况,矿井涌水量变化,矿井生产中的水害隐患及防治水措施;存在问题及预防、治理建议。

2.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水文地质工作成果,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3.报告中的单位涌水量等参数,应按《煤矿防治水规定》统一换算使用。

4.报告由文字、附图、附表、附件四部分组成。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排版及编写具体要求

1.封面

(1)报告名称统一为:矿山名称+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其中矿山名称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矿山名称相一致。不是第一次提交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在报告名称下面加注提交年份。

(2)报告提交单位:报告提交单位应当与采矿许可证上载明的采矿权人相一致。

2.封二

按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名称、技术负责人、报告编写人、提交单位名称、总工程师、参与报告编写人、提交报告日期的次序编排。

3.正文目录

第一章绪论……………………………………………………………页码

第一节 目的、任务及依据„„„„„„„„„„„„„„„„„„„„页码

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及交通条件„„„„„„„„„„„„„„„„页码

第三节 自然地理„„„„„„„„„„„„„„„„„„„„„„„页码

第四节 矿井开采简况及排水能力„„„„„„„„„„„„„„„„页码

第二章以往地质及水文地质评述„„„„„„„„„„„„„„„„„页码

第一节 各阶段勘探工作„„„„„„„„„„„„„„„„„„„„页码

第二节 矿井物探工作„„„„„„„„„„„„„„„„„„„„„页码

第三节 矿井水文地质及防治水工作„„„„„„„„„„„„„„„页码

第三章矿井地质„„„„„„„„„„„„„„„„„„„„„„„„页码

第一节 地层„„„„„„„„„„„„„„„„„„„„„„„„„页码

第二节 含煤地层及资源储量„„„„„„„„„„„„„„„„„„页码

第三节 地质构造„„„„„„„„„„„„„„„„„„„„„„„页码

第四节 岩浆岩„„„„„„„„„„„„„„„„„„„„„„„„页码

第四章区域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页码

第二节煤田水文地质概况„„„„„„„„„„„„„„„„„„页码

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页码

第一节 井田边界水文地质条件„„„„„„„„„„„„„„„„„页码

第二节 含水层„„„„„„„„„„„„„„„„„„„„„„„„页码

第三节 隔水层„„„„„„„„„„„„„„„„„„„„„„„„页码

第四节 矿井充水条件„„„„„„„„„„„„„„„„„„„„„页码

第五节 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空水分布状况„„„„„„„„„„„„„页码

第六节 矿井充水状况„„„„„„„„„„„„„„„„„„„„„页码

第六章矿井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页码

第一节 矿井受水害影响程度分析„„„„„„„„„„„„„„„„页码

第二节 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评价„„„„„„„„„„„„„„页码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及防治水工作建议„„„„„„„„„„„„页码

第一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页码

第二节 防治水工作建议„„„„„„„„„„„„„„„„„„„„页码

4.正文文字编排要求

(1)标题要求:标题1黑体小三号居中、标题2黑体四号居中

(2)文字要求:宋体小四,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1.5倍行距

(3)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5cm

(四)、报告附图、附表及附件

1.附图

附图应包括矿井充水性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和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等图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还应附区域(或煤田)综合水文地质图、主要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图(含水位等值线)等。

2.附表

附表应包括气象资料表、钻孔抽(注)水试验成果表、含水层水质成果表、井下突水点统计表、矿井分区涌水量表、水文观测孔观测成果表及井田主要断层统计表(H≥10m)等。

3.附件

篇3:顺和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探讨

顺和煤矿是永城煤电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在永城本部开发建设的第五对矿井, 设计生产能力0.6Mt/a, 服务年限期38.7a, 矿井共有三层可采煤层, 分别为二2、三2和三4煤层。矿井主采煤层为二2煤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是矿井防治水方案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依据。正确的对煤矿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对于分析和评价矿井水害危害程度, 排查矿井水害隐患, 防患于未然, 实现矿井安全、有序、高效生产,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煤矿防治水规定》为明确标准, 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全面考虑矿井充水诸因素的影响, 确定顺和煤矿水文地质类型, 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了地质依据。

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1 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本区东南部二2煤层露头外太原组及奥陶系石灰岩分布面积有限, 灰岩水对区内侧向可有少量补给;西北深部太原组灰岩埋深在-800m以下, 岩溶发育程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弱, 地下水运移迟缓, 为相对的隔水边界;北部边界F8 (勘查区外) 断层为北升南降正断层, 北盘太原组石灰岩与南盘石盒子组地层接触, 可能为北部进水边界。

2.2 矿井含 (隔) 水层的分布规律及水文地质特征

按照井田内各含水层 (组) 的地质时代、岩性特征及富水性强弱, 区内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分为十个含水层组, 即新生界孔隙含水层组 (I) , 包括第四系全新统孔隙潜水-I1含水层、第四系更新统松散孔隙承压水-I2含水层、上第三系上新统孔隙承压水-I3含水层、上第三系中新统孔隙承压水-I4含水层;下石盒子组三煤组顶板砂岩裂隙承压水-II含水层组、山西组砂岩裂隙承压水-III含水层组、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IV含水层组, 包括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IV1含水层、太原组下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IV2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V含水层组和岩浆岩裂隙接触带承压水-VI含水层组。

上述含水层组中, II、III分别属于三煤组、二2煤层顶板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富水性较弱, 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井田内无漏水孔, 单位涌水量0.001~0.008 L/s.m, 渗透系数0.0026~0.0583m/d。水质类型为SO4CL-Na Ca Mg、SO4HCO3-Na Ca Mg型。不同含水层水位标高差值很大, 三煤组顶板砂岩和二2煤层顶板砂岩的水位标高分别为+30.32m和+4.28m。砂岩裂隙水一般对煤层开采威胁不大。

石炭系灰岩与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均赋存于山西组二2煤层之下, 属底板充水含水层, 是今后矿井可能的充水水源。

2.3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2.3.1 地表水体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井田内主要河流为薛沟、宋沟等, 地表无其他较大水系, 由于煤层之上有厚约359.41~439.70的新生界地层覆盖, 不同深度内又有相应的隔水层段, 对矿井基本无充水影响。

2.3.2 新生界含水组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新生界底部砂岩少, 富水性较弱, 加上与基岩之间有约平均20~35m厚的基岩风化带隔水层, 对矿井一般无充水影响。

2.3.3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是矿井主要的直接充水水源, 但由于井田范围内砂岩富水性很弱, 渗透性差, 补给源不足, 易于疏干。通过永城其他矿井近几年实际揭露水文地质资料分析,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多为滴、淋水形式出现, 水量较小, 疏干期约4~6个月。

2.3.4 太原组上段灰岩、下段灰岩及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太原组上段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是开采二2煤层时的间接含水层, 二2煤底板下距K3 (L11) 灰岩平均约55m, 其间又有较稳定的泥岩、砂质泥岩相阻隔, 正常情况不易发生突水。但在断层影响下, 当灰岩高于煤层或者与煤层对接时, 灰岩水有可能溃入工作面。

2.3.5 断层破碎带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根据精查地质报告及实际揭露情况来看, 矿井范围内断层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发育, 断层破碎带间充填多为断层泥, 起到隔水作用, 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的突水威胁, 建矿至今未曾发生过断层破碎带突水的事例。一般来说, 断层破碎带是造成灰岩突水的主要媒介, 只要不破坏断层的自然状态, 不易发生突水。

2.3.6 陷落柱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尚未发现陷落柱。

2.3.7 封孔不良钻孔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井田内施工钻孔的周期长、单位多, 尤其是普查和详查穿过太原组灰岩的钻孔, 封孔质量往往较差, 容易造成灰岩承压水沿钻孔溃入工作面,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对类似钻孔密切注意。

2.4 井田及周边老空区分布状况

顺和煤矿北邻薛湖煤矿, 南邻陈四楼煤矿, 由于矿井煤层埋藏深, 周边没有其他小煤窑存在, 周边不存在老空区的威胁, 但今后工作面回采结束后老空区内均会存在积水。

2.5 矿井涌水量及突水情况

2.5.1 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量主要构成为顶底板砂岩水, 建井初期矿井涌水量随着采掘接替的延伸逐渐增大, 涌水量与单位开拓长度, 关系尚不明显, 但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推进, 顶板砂岩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疏放, 矿井水量有一定的增大。目前实测矿井涌水量最大为80m3/h (开拓巷道水量及工业用水占45m3/h, 回采工作面回采初期来压, 顶板跨落, 底板采动裂隙构成的顶底板砂岩水占30m3/h, 其它水占5m3/h) , 现基本稳定在75m3/h左右。

2.5.2 突水情况

顺和煤矿建设以来, 未发生一起突水事故。

2.5.3 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为二2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 间接充水水源为太原组上段灰岩裂隙水, 通常情况下在巷道掘进期间太原组上段灰岩不会发生突水 (异常地质区域进行超前探注) , 回采工作面均对太原组上段灰岩进行底板注浆加固, 故矿井涌水量的构成为二2煤层顶板至冒落带的全部砂岩含水层的水量、二2煤层底板至采动裂隙带 (按20m考虑) 的砂岩裂隙水量、底板改造后的灰岩残留水量和井下作业用水。

2.6 矿井涌水量计算

2.6.1 公式计算法

(1) 二2煤层顶板正常涌水量。按照顺和煤矿设计产量, 近10年开采面积累计约4860000m2。

二2煤层顶板砂岩水采用承压转无压“大井法”公式进行计算:

经计算涌水量Q=139.7m3/h。

(2) 二2煤层底板正常涌水量。二2煤层底板砂岩水采用承压转无压“大井法”公式进行计算:

经计算涌水量Q=131.6m3/h

(3) 工作面底板改造后灰岩残留水量。根据邻近矿井经验, 工作面底板改造后灰岩残留水量累计约30m3/h。

(4) 井下作业用水量。采掘工作面打钻降尘、冲洗巷道、钻探操作用水等井下作业用水量, 约100 m3/h。

(5) 矿井正常涌水量。故矿井正常涌水量:Q=顶板水量+底板水量+工作面底板灰岩残留水量+井下作业用水=139.7+131.6+30+100=401.3m3/h。

(6) 矿井最大涌水量。按临近矿井经验, 矿井最大涌水量Qmax一般为正常涌水量的2.0倍, 故顺和矿井最大涌水量为802.6m3/h。

2.6.2 比拟法

紧邻顺和井田北部的薛湖煤矿设计年产120Mt, 自2008年投产以来, 矿井涌水量最大值为197.8m3/h。位于顺和井田南部的陈四楼煤矿水量呈“北翼小, 南翼大”的趋势, 与顺和煤矿相邻的北十、十二采区 (均已采, 累计面积2210680㎡) , 近三年正常涌水量最大值为90.7m3/h。

顺和煤矿近10年开采面积是陈四楼北十、十二采区开采面积的2.2倍, 开采二2煤层的厚度基本相同, 根据比拟法, 顺和煤矿近10年的正常涌水量约180 m3/h。

为安全起见, 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取矿井涌水量计算值和比拟法计算值中的最大值, 确定顺和煤矿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01.3m3/h, 最大涌水量为802.6m3/h。

3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防治水工作建议

3.1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结论

(1) 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 补给条件一般, 有一定的补给水源, 属中等类型。

(2) 单位涌水量:二2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0.001—0.008L·s-1·m-1, 太灰上段灰岩裂隙水0.0084—0.0058L·s-1·m-1, 属简单类型。

(4) 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采掘工程受水害影响, 但不威胁矿井安全。

(5) 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防治水技术成熟, 防治水工作简单或易于进行。

综合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的各项指标, 确定顺和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

3.2 防治水工作建议

(1) 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 做好采掘工作面的水害预测评价, 根据工作面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2) 充分利用先进的物探技术, 对断层、陷落柱及底板富导水性进行探查, 同时根据物探结果采用钻探手段, 对富水区域进行注浆改造,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3) 井田以前所施工的部分钻孔封孔质量存在问题。因此, 建议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 凡采、掘工程穿越钻孔、或距钻孔较近时, 应引起充分注意, 并采取先探后采, 防止突水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防治水规定[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9.

[2]葛亮涛.中国煤田水文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1.

[3]武强, 赵苏启, 孙文洁等.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特征分析[J].煤炭学报, 2013, 38 (06) :901—905.

[4]罗建斌, 史桃桃, 姜栋.双龙煤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1 (09) :27-30.

篇4: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关键词:煤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一、水文地质划分存在问题

1、矿井涌水量提高,在矿井开采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开采重点也随着开采不断延伸逐渐发生变化,旧的生产区域不存在生产活动,需要对于新生产区域开采,对涌水量提高问题及时解决。国家新标准针对整个矿井问题,提出了一定指标,对于导致整个矿井开采过程要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增加新生产区域防治水文工作,在实际水文地质划分过程中,要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对于矿井指标进行合理评估,运用合格生产模式。

2、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煤矿事故水害,事故大多都是由于老空透水引起,矿井水文地质划分非常注重指标分布,煤矿开采发展经历了非常长时间,发展过程中煤矿占有比例非常少会受到技术限制,很难保证区域没有老空水问题,水文地质划分要特别注重水问题。大部分矿井周围的给水量和分布位置都不是很明确,这就增加了防治水工作难度,实际工作中对于矿井水分大多都是采用模式描述,定性分析过程中很难根据判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如果存在一定矿井安全问题要进行及时处理问题。

二、煤层划分分析

1、如果同一个矿井内部煤层存在非常多水文地质条件不一致问题,就要对于煤层进行矿井水位地质划分,通常煤矿井水文条件和主要煤矿井相比,进行水文条件地质划分时候,要合理进行地质区分,开采煤矿井会受到构造运动影响,对于水文地质条件要进行细致研究。

2、开采受水灾害影响程度定性分析,开采受水害影响是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过程一项非常重要指标,结果要根据个人情况丰富程度判断,对于同一个矿井,不同人判断不同,需要进行合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依据分析。矿井突水频率界限没有一个规定标准,需要对于划分标准定性指标分析,对于矿井实际情况了解,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分析。

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过程中,要全面搜索集矿井建设发展中水文条件资料,然后进行合理分析,科学系统整理,对于矿床勘探进行综合性分析,矿井地质类型划分合理标准,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通常指标就是一个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要根据国家给定标准对于矿井全面客观分析评估,做出科学、合理和正确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更好服务于矿井生产中。我国煤矿开采事业发展起步非常早,历史非常悠久,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需要不断改进,实际划分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问题情况,方便对于生产实际水文地质类型规划设计,保证煤矿井开采生产安全合理。

4、根据全国调查统计,煤矿组织开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主要由北京、江苏、湖北和新疆四个省,煤矿划分主要属于兼并重组和长期停产工作中,水文地质类型非常复杂,全国每年实际排水量可以达到71亿平方米,煤矿排水量每年超过2亿平方米。矿井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存在很大差距,大气降水、地表水和井下需要良好沟通,南方雨季涌水量非常高,必须具备足够排水设施,不然就造成掩井问题,如果发生极端气候问题,最好要停产,暴雨之后经过对于隐患排查,要及时恢复生产。

三、防治水机构和人员设备保障分析

1、根据统计全国目前已经成立煤矿防治水机构有一千多个,共有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一千七百多名,都是持证放水工配备,具有专门探放水钻机,根据不同聚煤区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特点,需要充分考虑到矿井水安全生产问题,我国主要煤矿区可以分为六个区域。突水系数评价是一个煤矿带压开采重要手段,从全国矿区看,不同矿区临界突水系数不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同地质条件和隔水层系数值,根据不同采煤方法,涉及水头高度和隔水层的,要及时考虑地下水导水高度因素,突水系数需要很好保证煤层安全开采,要对于煤矿生产足够重视。

2、正常开采活动需要对于含水层富水性进行及时了解,在煤层开采过程中要及时处理好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不断增大涌水量,还要对于坑下进行调查,充分考虑冲水来源,从煤层进行分析,涌水量产量和采空区域扩大,主要会受到降水量影响,根据每年降雨量时间对于涌水量情况进行基本稳定分析,观测数据及时统计数据,最大限度提高涌水量,增加涌水水源。

3、计算结果要结合开采平均值,计算富水系数,对于矿井实际生产及时指导,矿井开采要运用正常模式,计算出矿井涌水量,还要考虑到开采后煤层覆含水疏干作用问题,对于煤层浅埋区域含水层水性及时分析,不断提高涌水量含量,推进各级生产部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开采工作进行。煤矿区专门地质工作部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严重滞后,需要不断提高煤炭能源开采水平,快速发展煤炭工业形式,制定煤炭开采经济发展新模式,最大程度提高矿井煤层受水灾威胁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合理划分工作。

4、水灾会直接威胁煤炭资源,我国受水灾威胁煤炭储量占据27%,大量煤炭资源导致煤矿无法开采,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生产,根据数据统计华北地区受到煤层地板岩浆承压水影响的煤炭储量占据160亿吨,东部地区含水量非常丰富,为了更好确保煤炭生产安全,不得不留足够安全煤炭,对于水灾造成煤炭安全生产问题,随着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深度增加,需要不断解决问题。

结论:

从全国范围对于中国主要煤矿采集区域进行水文地质类型认识,从宏观对煤矿赋存整体规律掌握,为未来中国煤矿过渡低迷开采水文地质调查及时指导,通过总结多年来经验,对于全国煤炭开采、生产和统计进行数据分析。从全国范围内对于煤矿分布、涌水量和类型复杂富水系数等方面总结,不断推动我国煤矿开采水平。

参考文献:

[1]武强,赵苏启,孙文洁等.中国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J].煤炭学报,2013,38(6).

[2]李勋千,任素贞.我国煤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J].煤炭学报,1992,(2):89-96.

篇5: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难和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精炼,凡原报告已有交待,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的新进展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充分予以总结。凡与原报告的观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怀今后生产或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

第一章概论

1、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

3、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

4、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5、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

6、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1、井田总的构造特征;

2、开拓区范围内响应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3、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

4、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5、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情况;

6、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

1、煤系地层:煤系地层的地质朝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2、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煤质特征。

4、瓦期情况。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

2、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3、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4、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储量与三量计算

1、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

2、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个性的块段,按原储量统计);

3、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

第六章结论

1、对建井过程中基本些地质问题的结论。

2、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3、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该矿井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

二、附图

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

2、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3、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4、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过修改的),1:2000~1:2000;

5、井筒(立井、斜井、平峒)地质素描图,1:200~1:500;

6、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

7、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储量计算图,1:1000~1:2000;

8、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

9、重算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表;

10、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

11、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

附录五各种地质说明书的编制要求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

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勘探钻孔的情况;

2、想念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面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可采煤层可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预测区仙可能存在的岩解剖学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7、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怀,对防水煤柱和探防水等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政党涌水量;

8、储量;

9、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

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3、采区地质剖面图,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二、回采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

1、工作面的范围和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工业区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本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直接顶)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

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等。对防水煤柱、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岩浆侵入对本工作面工业区层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二)附图

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

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3、相邻煤层或本煤层群的地层综合柱状图,1:1000

三、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

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地质构造(包括倾斜、褶皱、断层)的概况,实见或预测的落差大于三分之二采高的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的情况;

3、各实见点煤层厚度和结构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

4、各实见点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的厚度,岩性,裂隙组的方向和发育情况;

5、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的具体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或合理分层的影响;

6、储量;

7、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8、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工作的有关建议。

(二)附图

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煤厚等值线,夹石层厚度等值线或相邻煤层间距变化等值线(图)等1:1000或1:2000;

2、工作面、四壁的有关地质素描图,1:500;

3、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1:1000;

4、包括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1:200。

附录六矿井收尾阶段地质总结的编写提纲和内容

一、文字部分

1、矿井基本情况(包括开发史、矿井建设情况、井型、开拓方式以及与相邻矿井的关系等)。

2、矿井现状(指当时回采、掘进、开拓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截止到提出本报告前一年末的矿井地质储量。

3、现存可采储量(包括各种呆滞煤量、尚能全部或部分回收的煤柱和可供老区复采的煤量等)的分布状况。

4、有关地质、水文地质、岩移破坏等情况。

5、建井以来在地质、水文地质上所发生过的大事和对它们的认识。

6、对煤系沉积特征、煤层稳定性(煤层厚度结构及煤质变化)和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岩浆活动等主要规律的认识。

7、进一步改进地质勘探和矿井地质勘探的意见。

8、矿井资源的回收情况,各种损失的统计与分析,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数据:

(1)勘探储量的可靠系数。系指截至本报告编写时,矿井现有范围内的累计采出量、累计损失量、核实剩余储量之和,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

(2)勘探储量有效利用系数,系指截至栓报告编写时,矿井累计产量和尚可采出的煤量之各,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

(3)矿井回采率。

(4)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损失率。

9、地压、地温、瓦斯地质等方面的有关规律。

10、矿井结束前尚需解决的地质2地质及安排意见。

二、附图部分

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

2、井上下对照图,1:2000~1:5000;

3、工业广场平面图,1:500~1:1000;

4、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1000;

5、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

6、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并附原地质报告的煤层储量计算

图),1:2000~1:5000;

7、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附地质报告的原图件),1:2000~1:5000;

8、矿井地质剖面图(附原勘探线剖面图),1:1000~1:2000;

9、井筒及有代表性的石门、主要运输道地质素描剖面图,1:500~1:2000;

篇6:地质简测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工作目的和任务

简要说明使用单位的委托书、合同书对勘查工作的要求,本次工作的目的。

第二节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简述说明矿区位置、地理座标、边界范围、面积、与相邻矿山的关系、交通情况(插交通位置图)及自然地理、经济和开发等概况。

第三节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区内以往进行的地质等工作情况,主要成果,最后提交报告的勘查阶段及审批单位、文号、审批意见,并对其质量和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

第三节 矿山开采情况

已开采矿区应阐明矿山企业性质、矿山隶属关系、开采时间、设计、生产建设规模及生产概况,累计采出量和损失量,影响开采的重大问题等。

第四节 本次工作情况

简述说明本次工作的起讫年月,完成的各种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对利用原地质资料的,还应简述资料的来源、可靠程度和利用程度。

第二章

地质矿产特征

第一节

矿区(床)地质

概述矿床在区域地质构造中位置,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矿化特征等。

第二节

矿体(层)特征

说明矿体(层)的总数量、总厚度、含矿率、空间位置、分 布规律及相互关系,各工业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分布规模和变化规律以及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

第三节 矿石质量及其它特征

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有用矿物含量、粒度、形态、嵌布等,说明矿石化学成分、主要组份(有益、有害)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变化规律。对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应叙述这方面的内容。对于煤矿应侧重对煤质方面的叙述。

阐述矿体的淋失带、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说明矿石的工业类型、自然类型、品级及其比例、空间分布和矿体的围岩及夹石情况。说明共伴生矿产情况。

第三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论述各含水量(隔)水层特征:地下水水质、动态及补、迳、排条件,与地表水体、相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说明主要充水因素,以及相邻矿山生产中的水文地质问题。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坑涌水量。提出防治矿坑水的意见。

第二节 工程地质

简述矿体及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对矿床顶底板稳固性、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以及矿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作用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

第三节 环境地质

简要说明矿区的地质环境现状和矿床开采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意见。如煤应论述瓦斯、煤尘、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及地温状况,可结合邻近生产矿井、小煤矿有关资料的分析、评述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

计算储量

第一节

储量计算采用的工业指标、方法及依据、主要参数的确定、矿体的圈定原则。

第二节

储量类型和块段划分原则。

第三节

共、伴生矿产的储量计算方法及结果。

第四节

储量计算结果。

说明各类、各品级的探明储量及比例和分布,以及总储量,保有储量,品位(列表)。

第五节

需要说明的问题

对有关储量计算中需要说明问题,储量计算地段内原提交储量的块段、类别、数量及储量的关系进行说明。

第五章

矿产概略技术经济评价

对矿床投入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概略评价。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次工作的程度及主要成果,对矿床的控制和研究程度、资料的完备程度及质量作结论性评述。

第二节 本次工作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第三节 对今后勘查工作或矿山生产勘探和开采的建议。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附图:

1、矿区或井田地形地质图

2、勘探线地质(或勘探线储量计算)剖面图

3、储量计算有关图件

4、参与储量计算的典型槽探、井、坑道素描图、钻孔柱状图

5、其它有关图件

附表:

1、矿山的开拓、开采工程调查表

2、各类测试分析结果表

3、储量计算有关表格(包括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储量计算综合表等)

4、其它有关表格 附件:

1、与勘查工作有重要关系的技术资料

2、允许开采范围的批件可采证(已开采矿区)

3、勘查协议或合同书

4、其它有关附件

篇7: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实习报告名称:府店南部山区地质测量实习报告

一、概况

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本次实习是在学习完《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等专业基础课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性野外地质实习。其目的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常规野外地质工作、数字化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为今后从事与地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作做好准备。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野外踏勘、实测地质剖面、地质测量了解测区的地层发育、构造特征、岩浆岩以及矿产资源,完成一张地层柱状图、二张实测剖面图、一张地形地质图及一份文字报告(图和文字报告分别包括纸质、电子各一套)。

2.实习起止时间、组队情况及指导老师

起止时间:

组队情况:实习队组成的班数、组数、人数

指导老师:

3.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

交通位置:

(附一张交通位置图)

自然地理:

4.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前人做过的工作、取得的成果、提出的观点、有什么不足或错误,我们工作之前还遗留什么问题等。

二、测区地质

1.地层

①首先概略地说明本区发育的地层(由老至新)。

②按时代由老至新顺序分别叙述地层

即地层描述、每一地层的岩性及岩石组合、生物化石、自下而上的变化情况(垂向变化(旋回))、岩相变化(横向变化)、主要标志层应详细描述、地层厚度、地层的分布范围、以及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对于含矿层位加以特别说明。

不能只照抄指导书内容,要结合实测地层剖面和地质测量中的实测资料加以综合叙述,1

可以系统地引用实例,如信手地质剖面、素描图、照片等

2.构造

①实习区构造概况

a.所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b.褶皱、断裂发育程度

c.区域构造方向

d.构造线的划分

e.构造形成的时代

②主要构造详述

对于一个地区构造特征的描述有两种形式:

a.按褶皱、断裂顺序描述其基本特点

b.如果认为工作区的构造是由于多次构造变动叠加而成,可按形变发生的先后顺序分别叙述其特点。

最后应小结本区褶皱与断裂在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及时间上的形成先后顺序,如有可能可初步探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特点。

本部分可以附地质素描图、照片、信手剖面图等做以说明

3.砂岩墙

本区砂岩墙概况,砂岩墙与各地层的相系关系、形成的特点等。

4.矿产

沉积矿产:煤、石灰岩、铁矿、洛阳红(玉)

三、工作方法、工作量和质量评述

工作方法:野外踏勘、实测剖面、地质填图

采用的工具(设备):

工作量:包括野外踏勘路线的条数、总长度;实测剖面的条数、总长度;观测点数;标本及样品数量;填图面积

质量评述:对本次实习所提交成果(即实习报告)的质量(可靠程度)做出客观、正确评价。

四、结语

明确的肯定工作的主要成绩、自己的收获、新的认识、新的发现等;

简要叙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实习工作提出建议,提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最后可对支持实习进行的有关方面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及图版

篇8:林南仓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开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林南仓矿业分公司 (以下简称林南仓矿) 位于蓟玉煤田东北部,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城西南约12.5km处林南仓镇附近,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5'04″~117°40'28″, 北纬39°48'57″~39°51'41″。井田范围:东起白庄子, 西至甫庄黄庄子一带;南起李三庄, 北至后湖定府、岳庄附近。走向长7km, 倾向宽3.5km, 矿区总面积24.951km2。

林南仓矿1970年4月由天津筹备处筹建, 1972年由河北省煤矿设计院设计, 设计生产能力1.2Mt/a, 服务年限91a, 1973年1月开工建设, 1978年8月转交开滦矿务局管理。1985年11月正式投产, 现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1.2Mt/a。

林南仓矿开拓方式采用中央一对竖井和边界风井, 采煤方式为走向长壁后退式, 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 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式, 中央的主、副井井筒是矿井通风的进风井, 边界风井是回风井。

2 林南仓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1 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

林南仓井田为一冲积层覆盖下的石炭二叠纪含煤构造盆地, 含水层补给水源主要为冲积层底部卵砾石层含水层和煤系基底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第四纪冲积层各含水层间均有较好的隔水层, 特别是层位稳定的第三隔水层总厚度达20m~50m, 致使上下两相邻含水层的水位差达8m以上, 隔水性能良好, 各含水层间基本上无水力联系。

第四纪第三承压含水层虽直接覆于煤系地层之上, 由于普遍有厚为0.80m~16.0m的风化带, 在强烈风化带内, 黏土岩风化成粘土状, 砂岩风化成砂块, 岩石松软、裂隙弥合, 下部弱风化带的裂隙亦有溶蚀淤塞的情况, 风化带起了明显的阻滞作用, 大大降低了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

奥陶纪岩溶石灰岩伏于煤系地层之下, 最下可采煤层距此灰岩达120m, 特别是最下70m~80m的范围内以黏土岩和粉砂岩为主, 与奥陶纪灰岩直接接触处均有黏土岩赋存, 所以在构造正常的情况下, 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将是极微弱的, 但是, 由于林南仓井田地质构造比较发育, 造成奥灰含水层通过断层、侵入岩体等构造越流补给煤系含水层。

根据31年的统计资料, 林南仓矿井历史最大涌水量为19.53m3/min (1981年10月) , 2012年平均涌水量8.75m3/min。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在0.077~0.896L/s·m范围内[1], 随着深部延伸, 含水层富水性逐渐减弱。

林南仓矿区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条件一般, 单位涌水量在1.0L/s·m以下, 可以确定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为中等型。

2.2 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

林南仓矿井为一独立井田, 矿井采空区主要分布在-400水平西一采区、西二采区和东一采区;-650水平东二小采区。由于煤层顶底板岩性较软, 多为黏土质胶结, 所以采空区多被压实而不含水。采空区边界确定是依据工作面结束时, 工作面收尺时测量的工作面位置、采高、工作面长度等确定的。林南仓矿存在少量老空积水, 位置、范围、积水量清楚, 可以确定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为中等型。

2.3 矿井涌水量

林南仓矿井涌水量主要为-400m、-650m和-850m水平出水量, 其次为-240m、和-500m水平。全矿区矿井涌水量基本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小波浪式水平, 一般为5.58m3/min~9.9m3/min左右。但各水平涌水量趋势有所不同, -240m、-500m、-850m水平趋于平稳, -400m水平逐渐下降, -650m水平的涌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1985年至2016, 31年矿井涌水量统计资料:林南仓矿矿井年平均涌水量最大为881.4m3/h (1993年) , 最小为343.8m3/h (2009年) 。目前, 矿井正常涌水量在180m3/h~600m3/h范围内, 涌水量最大值在300m3/h~1200m3/h范围内[2], 可以确定为矿井涌水量为中等型。

2.4 突水量

从建井至今, 林南仓矿涌水量大于1m3/min的涌水点共32个, 最大突水量事故发生在1991年2月, 西二采区-240m西翼回风巷由于受F2断层影响发生突水, 水量达到555m3/h, 最大突水水量小于600m3/h, 可以确定矿井突水量为中等型。

2.5 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

林南仓矿在北部发育有卵砾石层, 含水丰富, 煤系地层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 含煤段下部和煤系井开采水害有地表水、老窑水、断层水、煤系含水层水、冲积层水和奥灰水, 其中煤田赋存于一个不对称的构造盆地之中, 伏于第四纪冲积层之下, 冲积层第三承压含水层底部有薄层灰岩4~5层, 在断层发育的西部有火成岩侵入, 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以断层水和煤系含水层水为主, 矿井偶有突水, 采掘工程受水害影响, 但威胁不大, 可以确定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为中等型。

2.6 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防治水工作在技术方面主要包括:安装排水设备、留设防水煤柱、注浆加固、疏水降压、超前探放水、物探等技术, 技术工作易于实现, 经济方面投入不大, 总体来说, 防治水工作简单。从建井至今, 林南仓矿涌水量大于1m3/min的涌水点共32个, 最大突水量事故发生在1991年2月, 西二采区-240m西翼回风巷由于受F2断层影响发生突水, 量达到555m3/h, 最大突水水量小于600m3/h, 可以确定矿井突水量为中等型。

3 结论

根据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及水体、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或者突水量分布规律、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以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3], 将林南仓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型。如表1。

综上, 可以确定林南仓矿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型。

摘要: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第十三条规定, 结合林南仓煤矿31年的实际勘探及相关资料, 重新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得出了林南仓煤矿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的结论, 从而为煤矿的经济合理开采及安全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林南仓煤矿

参考文献

[1]贾红旭, 丁立锋.林南仓水文地质报告[R].唐山:开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林南仓矿业分公司, 2014.

[2]刘超, 刘永刚.林南仓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账[R].唐山:开滦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林南仓矿业分公司, 2014.

篇9: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我国作为煤炭大国,具有煤田分布范围广,成煤时期多、赋存状态差异性大等特点,从而使得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十分的复杂。相关文献表明,不同类型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决定着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到矿井的总体设计,甚至是煤炭生产安全。因此,为了保证矿井的安全性,需要根据不同水文地质类型的特点,分析矿井水害的威胁程度,排查隐患,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得矿井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生产,通过上述可知分析和研究矿井的水文地质情况、准确划分矿井的水文地质类型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有《煤矿防治水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两项关于矿井防治水领域的部门规章及国家技术标准,其中在《煤矿防治水规定》里已提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可以说是对矿井开采各个阶段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科学分析的系统工程,在对不同的矿井进行水文地质类型进行划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但既要全面考虑又需突出主要因素,同时还应反映客观实际,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补给水源及补给条件和通道及充水方式,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煤层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相对位置、开采活动、水量大小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相关研究所列出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并不可能包含所有类型,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客观实际进行选择,切勿生搬硬套。本文以平沟煤矿扩大工程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例,通过对该矿井水文类型的划分进行详述、分析,提出相应的结论,为今后类似项目的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平沟煤矿位于乌海市海勃湾东南10km处,于1958年开始建设,经过多次的技术改造,于1991年底建成为设计生产能力为1.20Mt/a的矿井。近年来,通过多次的改革改制及技术改造,平沟煤矿的生产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产出的煤具有质量好,发热量高,炼焦性能好等特点,并热销国内外。由于平沟煤矿资源量已不能满足进一步扩大产能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又将平沟煤矿与它相邻的卡布其深部井田合并为平沟煤矿的扩大区进行开发利用。

平沟煤矿扩大区包括平沟煤矿与卡布其深部井田,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境内,行政区划属于海勃湾区卡布其镇。煤矿地处海勃湾区政府所在地的东南方向,直线距离10km,煤矿办公区及井口位于卡布其镇内。两煤矿在东西方向上的边界相连,东西宽约1.5~5.5km,南北长约12.90km,为一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约48.82km2。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1气候、水文、地形地貌

该区属半沙漠干旱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一年四季干燥多风。根据乌海市气象站提供的资料可知,该区域多年的平均气温为9.70℃;年平均降雨量为47.1~357.6mm,其中7、8、9三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8.55%,大气降水及地表对地下水补给贫乏。春冬季节多刮西北风,夏秋季多刮东南风,每年11月初封冻,至次年5月初解冻。

该区地形为一狭长的低地,主要由残丘、孤山阶地、洼地组成。矿区内中部有两条东西走向的旧洞沟和卡布其沟,旱季通常无水,雨季时地表水可通过各枝状沟谷流入到井田中部的低洼沟川中,从南至北最终注入黄河。

2.2含水岩组特征及其水力联系

通过分析研究相关资料可知,岩性组合和水力联系将该区含水岩组分为三类,即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二叠-石炭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及沟谷内,岩性主要有风积砂、残坡积亚砂土和冲积砂砾石层,中部卡布其沟一带较厚,往东、西两侧山前变薄。二叠-石炭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则是根据区内碎屑岩类含水岩组划分成5个含水层段及3个隔水层,其中煤系地层及其上覆岩系含不均勻裂隙水,受裂隙及补给来源的限制,通常富水性较弱。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组包括包括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和三道坎组,该区为埋藏区,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和富水性极度不均。由于区内断层的导通、隔水层变薄或相变为透水层,使得各含水层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

3、充水因素分析

3.1邻近生产矿井水充水因素

(1)骆驼山煤矿矿井

该煤矿在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间,矿井正常涌水量127.10~268.66m3/h,平均196.96 m3/h,雨季(8-10月)涌水量大,枯季涌水量小,其充水水源主要有奥灰岩溶水、碎屑岩类第Ⅳ、Ⅴ含水层段(太原组砂岩水)、碎屑岩类第Ⅲ含水层段(山西组砂岩水)、碎屑岩类第Ⅱ含水层段。

(2)平沟煤矿生产区矿井

近年来,随着平沟矿井的改扩建,其产量的也逐渐增大,该矿井的涌水量也明显增大。目前,该区开采煤层有9号、10号、14号和16号煤,其中9号煤开采范围最大。

2010年该矿井的涌水量为96.45~185.82m3/h,平均涌水量130.38m3/h,平均原煤产量4548.19t/d,富水系数0.509~0.8556,平均富水系数0.688。根据多年的矿井涌水量与降水量统计,矿井涌水量大小随季节变化明显,7~8月份,降水集中,矿井涌水量属高峰,另外,矿井涌水量随着开采深度的延展,涌水量也随着增大。其充水水源有奥陶系石灰岩溶水、采空区老塘积水、中下煤组含水层水。

3.2充水水源

通过上述内容,同时结合平沟矿生产区与骆驼山矿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出矿区可采煤层主要充水水源有底部奥灰岩溶水、老窑采空积水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及大气降水。

奥灰岩溶水:奥灰岩溶水含水层主要为桌子山组和三道坎,克里摩里组泥质条带灰岩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西部发育、东部尖灭;桌子山组以厚层灰岩为主,厚度大于200m,岩溶裂隙发育但极度不匀,在断裂带、褶皱轴部、陷落柱部位相对富水,平沟矿井下奥灰出水点最大涌水量123m3/h,骆驼山矿井下奥灰出水点最大涌水量101.80m3/h,为矿井充水的主要含水层;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94~0.08641L/s.m,渗透系数0.0000017~0.0398m/d,富水性弱~中等,动储量有限,静储量较大,矿井开采中应高度重视。

老窑采空积水:由于区外东部分布多个正生产的露天采坑,面积较大,碎石、矿渣回填后将会存在大量的空隙,构成积水充水空间,因此老窑采空积水将会通过采空裂隙或断裂带等进入矿井。目前,老窑积水还未对大井产生过重大影响。随开拓延深,老窑积水距生产区域越来越远,它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小,但是,生产过的老塘面积也越来越大,老塘积水量也越来越大。东部的采空和露天采坑积水,如遇到雨季则积水量将会增加,遇洪水突发会对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9煤和10煤以顶板砂岩含水层(第Ⅲ含水层段)充水为主,其次为上覆间接充水含水层第Ⅱ含水层段充水;16煤以顶板砂岩含水层(第Ⅳ含水层段)和底板砂岩含水层(第Ⅴ含水层段)为主,其次为上覆的第Ⅲ含水层段充水。井下大多以顶板砂岩滴水、淋水,底板砂岩渗水为主,平沟矿该含水岩组涌水量为27.10m3/h,骆驼山矿涌水量20.75m3/h,涌水稳定且不随雨季与枯季而发生变化,消耗静储量。而东部由于开采时间较长,矿井多,使得含水层遭到破坏,导致该区域砂岩水基本疏干,涌水量较小;西部砂岩含水层则埋深大,分布稳定,且储水空间大,静储量较之东部丰富,在构造破碎带相对富水,因此在向西部开采过程中涌水量将会增大,但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大气降水:由于本区降水量较少,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大部分以短暂洪水排泄出井田,少量渗入地下,一般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但是在采空裂隙区、露天采坑、沟谷断层带,大气降水或洪水将会顺着裂隙、破碎带进入矿井,成为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矿井安全。

3.3充水途径

通过研究可知,本区的充水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采空冒裂带、封闭不良钻孔及构造。当煤层被采空后,煤层顶板的煤巖层形成了明显的冒裂带,而冒裂带可导通顶板的含水层,或在地表形成裂隙带,成为煤层上覆含水层、老塘水,或降雨等进入矿井的通道。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大,当巷道揭露出封闭不良钻孔时,这些钻孔可能会成为奥灰含水层和老空积水进入矿井的通道,因此需要则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通过钻孔进入巷道。此外,构造破碎带也是矿井充水的主要通道。

4、矿井涌水量预算

(1)涌水量预算依据

根据矿井涌水水源分析可知,平沟煤矿矿井总涌水量包括井下奥灰出水点涌水量、老空积水涌水量、可采煤开采涌水量。解析法仅能预算出9-10号煤开采涌水量、16号煤开采涌水量,奥灰出水点涌水量和老空积水涌水量则采用观测数据。同时,预算时将不考虑非正常开采及施工导致的意外性突水事故,仅以正常导水裂隙所能导通的含水层形成的地下水渗流场模式进行计算,也不考虑隔水边界。

(2)预算方法及结果评价

先期开采地段矿井正常涌水量将采用大井法、狭长水平巷道法和富水系数比拟法三种方法进行,结果见下表1。

表1 涌水量预算对比表

计算方法大井法狭长水平巷道法富水系数比拟法

预算涌水量(m3/h)293245236

从上表可与看出,富水系数比拟法与狭长水平巷道水动力学法的结果较为接近,而大井法结果偏大。这是由于大井法采用的水文地质模型为四周进水,即把矿区先期开采地段视为“大井”,但是采区却为长条形,因而导致换算结果与理论误差较大,其结果可做参考。此外,三种方法对弱含水层涌水量随开采面积增大及深度增加的因素均考虑不足。

综合上述建议先期开采地段矿井正常涌水量采用狭长水平巷道法计算结果,即先期开采地段矿井涌水量245m3/h,最大涌水量取588m3/h(系数取2.40)。含水层组厚度是以细砂岩、中粗砂岩累加厚度为含水层厚度,含水层的参数值一般为同一含水层不同地段的平均值,由于地层的各向异性,采用平均值所计算出的矿井涌水量,与矿井实际涌水量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5、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初步划分

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第十一条,以及整理、收集的该区水文地质等资料,得出水文地质类型初步划分情况如下: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受到采掘破坏或影响主要有岩溶含水层、老空水和碎屑岩类含水层。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顶底板第Ⅴ、Ⅳ、Ⅲ含水层段、第Ⅱ含水层段下部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019~0.0198L/s.m,富水性弱,补给源为贫乏的大气降水;老空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碎屑岩类含水层的补给,2010年平均涌水量45.59m3/h,对矿井生产未发生过重大影响;奥灰岩溶水为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主要含水层桌子山组厚度大于200m,富水性极不均,补给水源有限,静储量大。9号、10号煤距奥灰顶平均间距分别为89.42m、92.81m,大部分地块突水系数0~0.05MPa/m、相对安全,断层部位突水系数0~0.06MPa/m,具有突水危险性;16号煤至奥灰顶平均间距31.48m,没有稳定的泥质隔水岩层,正常地块突水系数0~0.19MPa/m,断层部位突水系数0~0.38MPa/m,大部分地块具有突水危险性。

本矿正常涌水量130.38m3/h,最大涌水量271.00m3/h;预算先期开采地段矿井涌水量245m3/h,最大涌水量588m3/h。平沟井下发生三次奥灰突水,最大突水量为123m3/h,邻近骆驼山矿发生过三次奥灰突水,最大突水量6500m3/h。

本区以底板进水岩溶含水层充水矿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初步划分为复杂型。

6、结语

由于平沟煤矿已不能满足产能需求,因而将其与相邻的卡布其深部井田进行合并,那么便使得该项目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工作与以往的项目略有不同。正因为该项目的特殊性,导致划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难度也有所增大。本文通过对平沟煤矿扩大区水文地质条件、充水因素等进行分析可知,该矿区可采煤层主要的充水水源有底部奥灰岩溶水、老窑采空积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及大气降水四类,充水途径主要分为采空冒裂带、封闭不良钻孔及构造三种,同时还预算出该区先期开采地段矿井的涌水量,为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提供依据。但是,因为本次研究仅对先期开采地段进行了矿井涌水量的预算,选择参数也是主要依据现阶段勘探成果和矿井资料,预算量与生产实际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况且随着矿井的开采,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也将发生变化,因而应在今后提高矿井勘查程度的基础上对矿井涌水量重新进行预算,并补充矿井涌水量数据,以便正确指导设计及生产,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对防治水措施制定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专业技术人员在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的过程中应保证内容全面、数据资料可靠,对于像平沟煤矿扩大区工程除利用原有资料,还应将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资料进一步补充整理及分析研究,以保证报告的真实型,为防治水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

篇10:煤矿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编写提纲

第一章

第一节

交通位置及矿区范围。

第二节

地质勘查简史:地质勘查单位;审批单位、批准时间、批准储量及主要结论。

第三节

矿山开发简史:矿山设计单位及设计生产规模、产品产量、产值及基建投资和盈利情况。

第四节

矿山闭坑或停采原因及其它概况。

第二章

矿床地质

侧重叙述矿床开采的地质新变化、新认识、新成果。

第一节

矿床地质简况: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特征。

第二节

矿体特征:矿体数量、分布、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围岩及夹石。

第三节

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分、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及赋存状态。

第四节

矿石选冶加工技术性能:矿石选冶试验研究;矿石选冶难易程度。

第五节

矿床成因。

第三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矿山水文地质: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坑道涌水量;矿山疏干排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停采后地下水位恢复及坑道积水情况。(插历年矿坑排水量统计表、附气象要素)。第二节

矿山工程地质:矿山工程地质条件;矿体围岩及露采边坡的稳定性;采空区与塌陷区的情况。

第三节

矿山环境地质:矿山开采中有害元素、气体、粉尘、废水、废渣和尾砂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闭坑后对环境恢复及复垦工作的措施。

第四章

矿山地质工作

第一节

生产勘探:工程布置原则、手段、工程间距、主要工 作量、质量及探矿效果(探矿成本、获矿比指标、探矿坑道利用率);开采范围储量增减变化情况。

第二节

采样、加工及化验:方法及质量评述。

第三节

矿山测量:地面控制测量、地形测量、井下控制测量及其质量评述(插测量控制网分布和主要井巷坑口座标表);岩石移动(地压活动)观测。第四节

储量管理:“三级”矿量和“三率”管理。

第五章

矿山生产

第一节

矿床开拓与采矿方法:开拓方式;采矿方法。第二节

提升与运输。

第三节

供风、供水、供电、充填系统评价。第四节

安全与通风防尘。

第五节

采矿技术经济指标:矿山历年采矿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列表说明)。

第六节

选矿厂生产:选厂建设规模;工艺流程;历年选矿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列表说明)。

第七节

共生、伴生矿产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第八节

矿山综合经济效益评价:矿山历年产品、产量、产值、成本及盈亏情况(列表说明)。

第六章

储量结算及资源利用评述

第一节

采终储量计算:工业指标;储量计算方法;矿体圈定原则;储量计算参数;储量计算结果(开采范围内的设计利用储量要与生产勘探储量增减、开采量、损失量和保有储量平衡。列表说明)。

第二节

资源利用评述:“三率”指标的完成情况;非正常损失矿量报销及原因;保有储量的评价及处理意见;含有用组分的“尾砂”情况。

第七章

探采对比

第一节

探采对比方法简述:依据资源选择对比范围、确定对比项目。

第二节

对比结果:依据矿山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对比项目(成矿地质条件对比、矿体形态对比、矿体位移对比、储量对比、矿石质量对比、勘探类型和网度对比、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比等)。第三节

工业指标合理性分析。

第四节

影响勘探和生产的主要问题。

第八章

第一节

矿山地质工作的经验教训。第二节

矿山建设和生产的经验教训。第三节

矿山储量结算及注销结果。第四节

矿山社会、经济与资源效益。第五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主要附图

1、矿区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2、矿山总体平面布置图

3、矿山坑内外对照图

4、各中段开拓工程平面地质图(附采空范围)

5、储量计算平面、矿体底板等高线图、剖面或垂直纵投影图(附采空区)

6、矿区地质剖面图

7、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图

8、各类控采对比图

主要附表

1、闭坑储量计算表

2、各种探采对比计算表

3、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表

主要附件

1、矿山闭坑计划任务书

2、生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上一篇:《一面》教学设计推荐下一篇:环保主题的英语演讲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