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

2024-07-26

理想国》读后感(共8篇)

篇1:理想国》读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

邱凌帆

有句老话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国度,于是就有了一千个不同的理想国。

走进柏拉图的《理想国》,透过它我恍惚看到了苏格拉底他那承受着所有善与恶的永恒不灭的灵魂,看着他追寻着智慧与正义,走向上的路,从未停下过脚步。也正是透过智者们的经久不息的讨论,借着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等人的辩论,以正义为地基,构筑起柏拉图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这是一个智慧、勇敢、节制而且正义的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让勇敢节制、心胸宽广、温雅亲和、良好的记性以及智慧敏锐的哲学家来做国王,让他们积极参与政事;选择那些不忘原则的,不易受骗的人做护卫者,而舍弃其余的人;有节制美德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虽然一土所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个人与国家是共通的,人的灵魂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个部分一样,最理想的国家也应由相应的三个等级组成,把分工看作国家的构成原则。在一个国家中,当护国者、战士和辅助者,这三种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那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一个人的各种内部品质都在起着它应有的作用,做着该做的事情,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从大的城邦到城邦中的每种人乃至于他们的生活,工作,教育以及其他的一切,在智者们的对话中,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国度,他心目中所渴望的一切。

哪怕这样的国度仅仅只是那些先哲们天马行空的思索,这样的国度只是立于云端的的乌托邦,但是它却真真正正地在人们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洪流中存留下来,成为不朽的经典。

我同样有我的理想国,在我理想的国度里,我希望一切都是我付出无数汗水,亲手得到的,亲手创造的,纵然有付出的辛苦,但也有收获时候的美好。

我愿成为自己国度的哲学王,成熟睿智地应对我所面对的一切,勇敢地护卫我应当守护的而不忘初心,遵守本分做我应该做的事,用理性和正义构筑起属于我的理想之国。

篇2:理想国》读后感

概要:本卷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开卷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开始,被问者是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一个爱上机智的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倾向于把正义等同于讲真话和欠债还债。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因此,“有话实说,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指出,“朋友”和“敌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的话,那么,帮助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里,正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政府的利益”。苏格拉底不同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但是,各国统治者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制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些错误的法律对他们是不利的。认为服从统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话锋一转,认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交往,总是吃亏,不正义的人总是处处沾光,为非作歹,窃国篡政,过着快乐的生活”。苏格拉底反驳到:正义是心灵的美德,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所以正义的人生活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即便如此,苏格拉底还是没有阐明究竟什么是正义。第二卷

概要:本卷在于谈论“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哪些人”。

接上一卷的谈话,格劳孔插入话题——正义起源在于守法践约,即“人们在交往中既尝过干不正义之事的甜头,又尝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体验到以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又不吃苦头的人,觉得大家最好订立契约和法律,既不得不正义之惠,也不吃不正义之亏。因此,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那些做正义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仅仅是因为没有本领作恶”,“在任何场合之下,一个人只要能干坏事,他总会去干的”。到此,阿得曼托斯又插了一句,“博得一个正义的好名声往往能得到很多好处,即使当事人并不是正义的”。到底正义是什么呢?问题似乎还是有疑惑。苏格拉底建议先考察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再在个人身上考察它,这叫由大见小。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由于需要的不同反映在人的天性上就是各个人适合自己干的事情就不同。因此,这种天性的禀赋决定了理想的城邦由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构成。

第三卷

概要:本卷讨论了城邦中谁当统治者、人们如何划分等级以及如何教育和培养统治者的问题。

苏格拉底阐述的中心思想是,为了教育和培养统治者和护卫者,在理想的城邦中,必须把诗歌和故事中的模仿限制在最狭窄的范围以内。对于准备成为军人(护卫者)的儿童来说,音乐教育和体育训练要互相配合,不能只顾一面而弃其它。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分粗暴,而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只有把音乐和体育配合恰当,以最优比例把两者应用到心灵上的人,才是最完美最和谐的人。神把城邦自由民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黄金等级,其本性为爱智者,其职业为统治者;第二等级是白银等级,其本性为爱荣誉者,其职业为军人;第三等级为铁铜等级,其本性为享乐者,其职业为生产者。统治者必须是年纪大一点的,具有护卫国家的信念和能力,并且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军人自幼经受了对其爱国心、坚定性和洞察力方面的考察,他们是助手,负责执行统治者的法令。

第四卷

概要:本卷继续谈论教育与培养的重要性、引出城邦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阐述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城邦的目标是实现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在这样的城邦中最可能找到正义,等到把正义的和不正义的国家都找到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究竟在哪一种国家中生活最幸福了。城邦的规模或要拥有的疆土大小只要能保持国家统一就达到最佳状态。真正的立法家不应当把力气花在法律和宪法方面这一类事情,不论是在政治秩序不好的国家还是在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而是“注意一件大家常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正义就是“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当生产者、护卫者和统治者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互不于扰时,便有了正义的国家。如果这三个等级互相代替或互相干涉,这就是不正义,国家将会因此毁灭。正义的城邦应该是一个善的城邦,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的美德。智慧是治国的知识,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假如他们有智慧,整个国家便会有智慧。其次是勇敢。这是军人所必备的品质,勇敢就是对危险的真实估计,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这种品质就已经灌输给他们了。第三是节制。节制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实际上就是高尚的品质控制卑劣的品质,正如在理想国中少数优秀的人物控制着下层等级一样。节制与勇敢、智慧不同,后两者因体现在国家的不同阶层而使国家成为勇敢的和智慧的。节制则贯穿于所有公民之中,把三个等级和谐地联系起来。

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它们各自发挥着独立的作用。理性和激情相当于上面提到的智慧与勇敢,节制则相当于对欲望的控制和对理性的服从。和国家的正义一样,一个人自身内的三种品质各自做它分内的事,那他就是正义的人;反之,三个部分争斗不和,互相干涉,便会产生邪恶,从而使他成为不正义之人。

第五卷

概要:本卷主要谈论了共妻共子的制度以及哲学王统治理想城邦的问题。

苏格拉底阐述的核心思想是,理想国中妇女和儿童的问题。他说: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给女子以同样的培养和训练。我们主张有不同天性的人应该从事不同的职业,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女子。职业的确定根据禀赋,而不取决于性别。其实男女之间除去生理上的区别之外,本质上没有两样,只不过女子比男子弱一些罢了。在理想国中,各种职务应该对男女全部开放。(168-169页)

在理想国中,女护卫者应该归男护卫者共有,任何人不得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同样,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认识自己的父母。171男人和女人共同受教育,同吃同住,没有任何私产。婚姻由国家安排,最好的男人应该与最好的女人结合在一起,而最坏的男人应该与最坏的女人结合在一起。最好的男女的下一代必须被哺养成人,最坏的男女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结婚人数的多寡,由统治者秘密安排,要保护适当的公民人口,使城邦不至过大或过小。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将被秘密地处理掉。(174-175页)

这样的理想国能否实现呢?“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192页)第六卷

概要:本卷主要谈论理想的城邦的统治者——哲学家,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必须使他们掌握最真正的知识——善的理念。苏格拉底核心观点是,哲学家在世界上占少数,他们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所以,这种人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然而将要成为真正哲学家的极少数人必须走一条曲折漫长的路,完成作为他们特有使命的最大学习。这最大学习就是去学习比正义和智慧还要高的最大知识——善的理念。善的理念相当于太阳。真理起源于善,就像光线起源于太阳一样。知识(正义和美等)相当于事物,它们起源于善,就像万物受太阳哺育生长一样。人的灵魂则相当于眼睛,借助太阳发出的光线而获得各种知识。

第七卷

概要:本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洞穴理论”,用这个例子说明哲学王的生活道路。看洞壁上的阴影,看火光下的实物,看夜空和夜空中的星光月光,然后看到太阳本身,就等于认识善的理念了。然而,哲学家不应该留恋高处的幸福生活(认识善的理念),他得参加管理国家的工作,不辞辛苦,再回到洞穴中和囚徒们同吃同住。

要成为一个最好的管理人才,他们年轻时必须是战士,受过良好的体操和音乐教育,进一步还要学习算术,这个学科能够将灵魂引向真理。其次是几何学,再其次是天文学,接着还有和天文学成对的科学——关于和谐的声音的科学。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辩证法的预备课程,惟有辩证法才是最高的科学,它引导理智去达到事物的本质。“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265页)。

第八卷 概要:本卷主要对四种有缺陷的政体逐一加以评述。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人格,政治制度产生于城邦公民的习惯,习惯的倾向决定其它一切的方向。四种有缺陷的国家制度分别是:第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受到广泛赞扬,它主要的特征是好胜和爱荣誉;第二种叫做寡头政制,少数人的统治,在荣誉上居第二位,它以财产为衡量标准,崇拜金钱,有很多害处;第三种叫做民主政制,是接着寡头政制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城邦中的人物性格多样性,做事随心所欲;最后,第四种是僭主政制,它产生与极端的自由,它是城邦最后的祸害。第九卷

概要:本卷主要谈论了正义者与不正义者究竟谁最幸福的问题。五种类型的人物——王者型、贪图名誉者型、寡头型、民主型、僭主型的幸福次序由高到底。最善者和最正义者(王者型)是最幸福的人,他最有王者气质,最能自制。而最恶者和最不正义者(僭主型)是最不幸的人,因为他最有暴君气质,不仅对自己实行暴政而且对他的国家实行暴政。

正如城邦分成三个等级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理性、欲望和激情,它相对应的有三种快乐、三种欲望和三种统治。理性是人们用来学习的,它的欲望是“爱智”;激情是用来发怒的,它的欲望是“爱胜”;欲望是关于人的各种欲望,它需要通过金钱来满足,因此,它可以被称为“爱钱”。在每一个人身上,三者之中总有一个占着统治地位。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人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哲学家或爱智者;军人或爱胜者;工匠或爱钱者。相应地这三种人也有三种快乐,每一种人都说自己的那种生活最快乐。商人们断言知识和荣誉不及金钱,军人鄙视金钱和学识,哲学家则认为别的快乐远比不上真正的快乐——永远研究真理的快乐。从经验、知识和推理判断,哲学家是对这三种快乐有最多的体验,因此他是最幸福、快乐的。对于哲学家来说,追求智慧和知识的人所得到的灵魂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一种正义和善所固有的快乐,而肉体的快乐实际上不过是真正快乐的影子和画像而已。作者分析人的心灵有三个部分:○爱学(爱智)部分、爱胜部分、爱利部分。它们对应着三种人的快乐。作者认为将爱学(爱智)作为人生的快乐的人(例如哲学家),他们事实上是对这三种快乐具有最多经验的人。爱胜、爱利的人往往并不能得到很多胜利、获利的经验,从而也无从体验更多。

继而,作者又指出,要是一个人不假思考不顾理性地追求荣誉、胜利或意气,那么他的爱荣誉胜利和意气的满足便能导致嫉妒、强制和愤慨。如果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知识和推理的引导,只选择和追求智慧所指向的快乐,那么它们所得到的快乐就会是它们所能得到的快乐中最真的快乐;并且由于受到真所引导,因而也是它们自己固有的快乐,如果任何事物的最善都可以被说成最自我的话。

对待荣誉,作者提出一个原则:荣誉凡能使他的人格更善的,他就高兴接受。荣誉若可能破坏他已经确立起来的习惯,则无论公私方面,都要避开他。第十卷

概要:本卷主要谈论一些关于灵魂不灭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遇别的不幸,最后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无论活着的时候还是死后)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一定永远不会忽视的。苏格拉底给我们忠告: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在这卷中苏格拉底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再次说明了拒绝诗人的理由;第二件是用了一个故事来提出灵魂不朽说。

先说第一件。苏格拉底把画家和诗人假设成一种“匠人”,这种“匠人”可以“制作”一切东西,但他们所谓的“制作”真的是“制作”吗?以床为例,设想有三种床,一种是理念中的床,一种是木匠造出的床,一种是画家的床,分别是神、木匠、画家造这三种床。但事实上只有神和木匠可以被称为制造者,画家只能被称为模仿者,不是吗?

诗人同画家一样,他们是声音的模仿者。诗人和画家作为模仿者,并不具有真正的知识,而只会模仿术,模仿术摹仿出来的事物是最不真实而且最低级的。这些事物与真实的知识隔了两层(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模仿物)。

又,人在冷静的时候的状态是难以模仿的,即便模仿出来,也不能起到吸引人眼球的效果,因为它几乎基本不变。非理性才给模仿者提供了大量各式各样的模仿材料,既然这个心灵中相对低贱的部分是诗人创造的源泉,我们又怎么能让诗人祸害我们的城邦呢?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依据的事物去看待(事实上这点在第二卷中已经有初步论述)。

第二件是灵魂不朽的故事,苏格拉底以此说明正义者所受到的最大好处,并以此作为话题的终点。在这故事之前,苏格拉底说,肉体的恶只能毁灭肉体,灵魂的恶也只能降低灵魂的价值,不能摧毁灵魂,由此证明灵魂是不朽的。

篇3:理想国》读后感

一、纽曼对自由教育内涵的界定

在纽曼看来, 自由教育是指“通过这种教育, 理智不是用来造就或屈从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 某种具体的行业或职业抑或是学科或科学, 而是为了理智自身进行训练, 为了对其自身故有的对象的认识, 也是为了其自身的最高修养。这一训练过程称作自由教育。”“知识是扩充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 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 这是无可否认的, 应一以贯之, 我把它当作第一准则来起步。”[2]纽曼指出, 知识的交流是作为才智扩展的条件或手段的, 但是知识的这种交流并非才智扩展的全部过程。“那才是真正的心智扩展, 它是一种立即就把许许多多零零星星的事情作为一个总体来关照的能力, 是把握这些事情各自的价值并决定相互之间依存关系的能力。”纽曼认为, 才智的扩充并非知识的单纯垒加, 如果有些人只是博览群书, 仅仅见多识广, 他就不算接受了自由教育, 真正的自由教育要使才智中心不断地向前移动。

二、自由教育传授“自由”知识

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传授“自由”知识是纽曼行文论证的逻辑起点。纽曼精心阐释知识的传授, 是为知识而知识, 不带有丝毫的职业和社会功用目的。纽曼对自己在牛津大学的学习经历持肯定态度, 并对知识作为“自由”知识和“职业”知识作了划分。虽没有贬低后者, 但仍坚持前者是大学教学的合理目标。他想以牛津大学对绅士养成所进行的艰苦训练为蓝本, 给爱尔兰民众传授同样的“自由”知识。不过他走得远了一点, 他认为大学不是新知识发现的场所, 而是强调以进行自由教育, 传授“自由”知识作为大学无以争辩的首要目标。

三、自由教育并非“没有实用性”

爱丁堡评论派曾批评说:“古典教育的现状是过多的培养了学生想象力, 而对其他心智习惯的训练却太少了。它把许多年轻人培养成一种优雅的低能儿, 完全与先天赋予他们的才智不相符。”并且指责牛津大学:“一旦一所大学长期在做一些无用的事情, 那么一旦做起有用的事情就会觉得有失身份……然而就脑力劳动而言, 除了实用性, 还有什么其他高贵的衡量标准?”自由教育和“实用性”本是相对立的, 实用主义者们正是抓住自由教育缺乏“实用性”而对其进行批判。纽曼首先回应, 这不仅仅是似乎有理, 其实是正确的, 对心智的培养即包括纽曼所讲的自由教育或非专业教育, 也包括评论家所讲的实用教育。他同时回击:“首先, 自由教育即使是在使用的范围内也远远高于通常所说的实用主义教育;而且即使是专业教育通常包容了实用的名堂, 自由教育还是有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纽曼指出:“自由教育尽管并非专业教育, 但它却具有真实和充分的实用性。

四、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高等教育办学的极端功利化、专业化使高等教育的功能萎缩和退化, 大学传授知识的功能降到最低点。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共同问题。在我国, 高等教育领域内普遍存在着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些教师抱怨教学任务太重了, 没有自己的时间静下心来做点“自己的事情”, 难道教学就不是“自己的事情”吗?给学生上课要靠良心的驱使, 这让人觉得好像教学并不是他们份内之事。同时, 社会在评价一个教师和一所学校时往往把出版专著、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的主要标准, 看作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此外, 个别领导阶层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他们变得目光短浅, 把最高的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给短期效益明显的学科或项目上。从学生层面来讲, 多数大学生把求学的目的落脚在为了经济的富裕和社会地位提升功利性价值取向上。总之, 在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和专业化的今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下, 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以及教学科研分离等思想已经随着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而被人们所遗弃, 但在现代高等教育偏重科学主义教育, 功利主义取向占上风的今天, 纽曼的教育思想的灵魂自由教育思想仍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摘要:纽曼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了经典自由教育哲学的大学理想,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对自由教育思想做了精彩的阐述, 指出自由教育并非“没有实用性”。当我们回头寻踪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时, 其教育思想的灵魂仍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纽曼,自由知识,自由教育

参考文献

[1] (英) 纽曼著.徐辉、顾建新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1] (英) 纽曼著.徐辉、顾建新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2]王晓华:《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4) .[2]王晓华:《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4) .

篇4:《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书中朱教授把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他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变为现实,就要洞察现实、把握现实。《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教育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教育理想观,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教育现实,来揭示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切近实际教育又不失前景指向的研究思路,既能使人感悟到目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与矛盾,又能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定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中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总之,对于这本书我感受很深,引起了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在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多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朱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了几次,感受很深,受益匪浅。

篇5:理想国读后感

读完<理想国>之后,让我对古希腊的那些大哲学家肃然起敬,他们对自己所讨论研究的观点是那么的认真,而对于各种观点的讨论方式是那么的自由,从与朋友之间的聊天就可以完成一场对于每个都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辩论。可见哲学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他们的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不时地还会有一些对他人的调侃,让我们心生向往。

苏格拉底大哲学家对正义的寻找,就是在与朋友玻勒马霍斯的关于他相信西蒙尼得“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的观点的辩论和与色拉叙马霍斯(这个诡辩家)提出自己的观点:“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激励而精彩的辩论之后,在众多朋友的一再要求之下和在好朋友格劳孔的帮助之下开始的。

由于苏格拉底认为他们进行的这个探讨是非比寻常的,需要有敏锐的目光,如若他们视力不好就需要把正义放大,因为有个人的正义,也有整个城邦的正义,他们以由小见大的手法先探讨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在别人身上考察它。

因此苏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像神一样谋划起了一个理想的国度。一个新的城邦需要粮食,住房,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所以他们需要有四五个人。由于时节所需,一年不能时时有粮食的收成,而且每一个人的天赋不同,他们要求那四五个人一人单搞一种手艺。那就需要更多的人了,从而有了更多的产品,随着产品的多样,交换的需要,出现了商人,出现了店老板。店老板开始了雇工,就出现了靠工资生活的人。如此就有了一个健康的国家,可是人口的越来越多,就需要有

更多农民,更多的土地。这个城邦就会发动战争、争夺土地,有战争就会有军队,需要军人来保家卫国。那就要在这个城邦中选出适合当护卫者的人,因为在之前说过一个人只做一件事。所以这些护为卫者需要有像狗保护主人的天赋,比如说要感觉敏锐,追得快,斗的凶······并且要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狠。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具备也许很难,但是狗就可以,就不能有这样的人吗?若一个人秉性刚烈而有爱好智慧说明他能辨敌友,那这个人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护卫者,所有有这些天赋的人需要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苏格拉底他们选择了音乐和体操,小时候让他们用音乐来陶冶心灵,长大了用体操来训练身体。通过讲述神明最优美高尚的故事,神是善的是好的事物的原因让护卫者成为敬畏神明的人,通过讲述正义的人的快乐,不正义的人的苦痛让护卫者成为向往自由,怕做奴隶而不怕死。通过讲故事的人的叙述让保护者具有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通过艺术作品中所描述的良好品格的形象使儿童温文有礼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音乐的教育最后是护卫者知道正确的爱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食物的一种节制的和谐的爱,达到了对美的爱。年轻人在接受体育锻炼之后,不酗酒,不嗜睡,生活简单,容易达到。对护卫者教育的完成使这个正义之国就更完备了,最后就是对每个国家都不可缺少的统治者的形象进行设计了。

统治者是那个或那些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决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情的人并且有能终身保持这种护卫国家的信念。统治者是一国不可缺少,也是最最重要的。所以要在工作中

考察他,让他劳筋骨,苦心志,见贤思齐,还要放到贫穷忧患中去,放到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去,只有能经过从童年,青年到成年的种种考验,无懈可击的才能成为统治者。

一个正义的善的城邦,他们的护卫者对人民和自己是温文和蔼的,他们除了必需品意外不得有任何私产,粮食不让多余亦不可短缺,护卫者一旦拥有了私有财产,那他们就不可能是护卫者,会变成商人,店老板等等,若有人为护卫者辩护道:那护卫者不就使自己成为不幸福之人了吗?护卫者的幸福,不是个人的幸福,只有护卫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份幸福。

这个正义的城邦还赋予了他们的统治者两项使命和一个最需解决的问题,第一项,统治者要让是金子的做统治者,是银子的做护卫着,身体内加入铁,铜的就为农民和技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苏格拉底认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第二项,统治者要守卫自己的城邦,使他们成为一个够大的且统一的城邦,外表看起来或许不是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可实质上是一个超级大国。然而一个统治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国民的教育和培养,让自己的国民都变成通达事理的人。

苏格拉底他们对这个理想国已经建造完成,在这个国家里什么才是真正的意义呢?这么个城邦肯定是善德,那也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正义的。如果能够在这个城邦里找到其中一种性质,那没有找到的就是剩下的。

首先他们清楚地看到的第一件东西是智慧,因为这个城邦是经过他们很好的谋划而成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那这智慧就必然存在于领导者统治中。

接下去,勇敢,这种精神上的能力,这种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当然存在于需要保家卫国的护卫者身上了。

然后,节制,一种好秩序或者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会在什么人群中出现呢?在这个理想国中,他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谁应当来统治这个问题上是具有抑制的信念的,因此可以说他们都是节制的,即节制存在于全体人民之中。

最后“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分内的事”——是这个品质使国家更完善,是这个国家产生了智慧,勇敢,节制并一直保护着他们。国民委托统治者审理案件目的是使每一个人都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

他们构建了正义的城邦,也找到了城邦里的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的人呢?一个正义的城邦是正义的也就是节制的,勇敢的,智慧的那么正义的个人也应具备这些。

人的灵魂中有理性和欲望是肯定的,那么激情是欲望的一部分呢?还是理性的一部分,或者两者都不是?愤怒有时作为欲望以外的一个东西和欲望发生冲突。例如:当一个人经过一个刑场,发现上面躺着几具尸体,他想看但又害怕,但最终屈服于欲望的力量,他张大

眼睛冲到尸体身前骂自己眼睛说:“看吧,坏家伙,把这美景看个够吧!”可见,人的激情是理性的盟友。

一个国家有三等人——生意人,辅助者和统治者——组成。人的灵魂也分三部分——欲望,激情和理性——组成,因此说明,在国家里存在的东西在每一个人的灵魂里也存在着,切数目相同。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自身内在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各起各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

正义的人做他自己本身的事情就是正义的,但关于内在的正义,即关于真正本身。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当他将自己心灵的这三个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协调,仿佛将高音,低音,中音,以及期间的各音节合在一起加以协调,那样,使所有这些部分由各自分离而变成一个有节制的和谐的整体时,无论以后将会遇到什么他都会井井有条,处之泰然。这就是正义人的正义。

对于我现在所处的社会里,我觉得正义包括两个方面,效率和公平在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里,会显失公平,会使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财富会聚集在极少部分手里并且数额庞大,而在平民阶层,普通大众会极为贫困,这最终会引起**,改革,政变。因此,只讲效率而不讲公平的社会是不现实的,而在一个只讲公平而不讲效率的国家,是得不到发展的,我相信在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是一个绝对公平的社会,到处都是人民公社,所有的人吃着大锅饭,每一个人都

篇6: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关于正义的讨论——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

《理想国》一书是从关于“正义”的讨论开始的,而且全书也贯穿着这个讨论。那什么是正义呢?诗人西蒙尼得说“正义是欠债还债”,那么他所说的“还债”是什么呢?“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一恰如其分的报答”,这就是西蒙尼得所说的“还债”。但正义能单理解成欠债还债吗?显然不能的。如果正义如西蒙尼得所说,那么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乍一看这似乎是对的,但是在人生病的时候是医生把善给予朋友(病人),把恶给予敌人(病魔)。当人们不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用的,当船不遇到风浪的时候舵手也是没用的。这么说所有的事物统统都是这样吗?——它们有用正义就无用,它们无用正义就有用了?这也就说当保管盾和琴的时候,正义是有用的,因为保管需要责任心,但是利用它们时,军人和琴师的技术就更有用了。如果正义仅仅对于无用的东西是有用的话,那么正义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无用”指的是不被利用,那么争议也不能实现其价值。

照西蒙尼得的意思“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问道“那么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能不能算正义?”,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的,不正义的,若干敌人是好的,正义的。那么西蒙尼得的那套就站不住脚了。苏格拉底又交给了我们辨别朋友和敌人的方法,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说朋友不仅看起来可靠的人,而是真正可靠的人。看起来好,并不真正好的人只能当做表面上的朋友,不算做真朋友;对于敌人,理亦如此。这是对当前那些酒肉朋友的一个莫大讽刺,他们扭曲了正义,为酒肉朋友两肋插刀是糊涂的行为。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别人吗?显而易见,他能伤害那坏的敌人。可怎么判断好坏呢?人受了伤害就变坏了(不是指品德),因为好人是受帮助的,恶人是被人伤害的。那么正义的人能用他的正义使人变得不正义吗?好人能用他的美德使人变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伤害朋友或任何人不是正义者的朋友,正义是“助友害敌”也不能成立了,因为伤害任何人都是不正义的。通过读这一部分文字,我认识到交友时要慎重,自己心中树立一把正与邪的标尺,不能被外表蒙蔽了眼睛。另外做事情要趋利避害,统筹规划,不做伤害他人的事。

篇7:《理想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国》读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理想国》读后感1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自己是否能看懂。为时两个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国》,很久没有花这么长时间看一本书了,但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丰富了我对正义的认知。在看此书时,我对正义的理解就是正义,无正义本身和正义的表象(暂且称为表象)之分,我们追求正义,究竟就正义本身,还是由正义所带来的荣誉、地位、权力?论及正义也仅仅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联系,但《理想国》所提及的则包含更多的内容,不仅是法和道德,还涉及了智慧、节制、爱,给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义不单是恪守法律、公正审判;不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有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对本性恶的有效节制、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爱的等等。

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守卫者们都是正义的化身。苏格拉底说,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较守卫者的幸福与否及其程度。构建一个全体幸福的国家,必须要某些公民出让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利益。当然,守卫者也是靠公民来供养的,社会也是有回馈于他们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去评价这些守卫者,去尊敬他们,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评判别人。

此外,这本书是立足于理性的,这对于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帮助。让我在看书过程中,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的优先运用理性思维去判断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维去感知事物的价值。

此次阅读仅有这些粗浅的理解也略感疲劳,希望下一次阅读时能给我全新的感悟。

《理想国》读后感2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读后感3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

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

《理想国》读后感4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士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人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大,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很难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满足,我总是感到自己无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直怀有这样高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意义。

柏拉图说,为城邦正义而活;霍布斯说,为金钱享乐而活;释迦牟尼说,为普度众生而活;曹雪芹说,为人间真情而活……城邦正义,普度众生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操作坚持,我无法把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义联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让社会和人类变得更好;而金钱享乐只能给我们生存上的满足,在生存之后又是无尽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个切实的可操作的意义,实质上却是他人身上的对自我的投射,是一种转移了的顾影自怜。这些答案都无法让人满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义,长大后我们驳倒了这些意义,却也驳倒了自己,最后陷入无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无处求索。

《理想国》读后感5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独截者……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

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6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个美丽幽怨的女人,跃然纸上,在仲春时节,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浓重而热烈的芬芳气味,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绪,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亦如此树此花,阿来在《草木的理想国》中进行很好的诠释,正如他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然而,当一个城市的建筑不可能再来负载这个城市的记忆时,那么,还有什么始终与一代代人相伴,却又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那就是植物,是树。”

《草木的理想国》可谓图文并茂,面对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感觉这是一场鲜花的盛宴,蜡梅、梅、贴梗海棠、早樱、玉兰等等,21种鲜花姹紫嫣红,依次开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阅读此书,跟随阿来的目光,徜徉于鲜花的海洋,翻阅书页,绿色主色调,让人感觉安静、平和,亦如生命的颜色,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有的花中,我犹爱白玉兰,喜欢她玉石般莹润的白,喜欢它发出的淡淡幽香,不浓烈张扬,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绽放出亮丽的色彩。

阿来说过,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有人认为这是狂妄的话,他却认为这是谦逊的话。既然我们身处如此开阔敞亮的自然界,为什么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呢?阿来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有幸读到这本与众不同的小书。

成都的物产丰富,享有“天府之国”美誉,花草树木在这里竞相绽放,正如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理想国》读后感7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国》读后感8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透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务必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资料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能够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透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

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我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

《理想国》读后感9

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

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忙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此刻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能够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能够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

篇8:《理想国》中的理想“正义”

柏拉图正是借师之口, 通过与玻勒马霍斯等人的批判、巧妙的对话, 充分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 以此构建正义的国家体制为目的, 对传统的正义观进行了驳斥。柏拉图围绕着三个基本内容展开:一是何为正义?二是人为何要实行正义?三是什么样政治才算最正义?这三个分别是正义的本体论、目的论和实践论, 具有逻辑必然的三个内容构成了其理想国度里的正义基本框架。

一、理想国的正义

《理想国》中, 正义的话题从克法洛斯对死后可能遭受的报应议论出发, 通过对玻勒马霍斯等人引出的“正义的定义究竟是什么”[1]、“正义比不正义有益的想法确实是错的”[2]等论述批判, 柏拉图定义其所谓理想国的正义之前, 首先是对三大传统正义观进行批判, 即玻勒马霍斯提出的“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3];色拉叙马霍斯提出的“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4];格劳孔提出的“正义是弱者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签订的契约”[5]。他通过“正义的人又聪明又好, 不正义的人又笨又坏”[6]和“正义是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7]为基点进行了反驳。实质上, 这三者代表的传统正义观念都认为正义是人的外在面, 而柏拉图的正义观与之不同的是, 他认为正义是人的内在面, 来自于人的灵魂, 且正义包含了智慧和德性的要素。

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 其中国家正义是柏拉图正义理论的主体。柏拉图主张从国家的整体角度出发, 以社会宏观体制去阐述正义的含义。“先探讨城邦的正义, 然后再个别人身上去考察它, 由大见小。”[8]而他认为个人正义是国家正义的缩影。他强调, “国家的正义在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9]如果整个城邦公民都按照这样的系统固化自己的职责, 那么国家就将达到正义。柏拉图所谓的个人正义指的是理性统治激情和欲望以及灵魂三部分以和谐秩序的稳固形态, 使得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 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 从而达到个人内部的和谐统一。

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 两者之间相互相承。个人正义为国家正义提供基础, 国家正义实现也促成个人正义实现。个人正义要求理性对激情和欲望的统治, 国家正义要求统治者对辅助者和被统治者的统治。正如柏拉图在书中提到的那样:“当灵魂中的三部分不安于自己的位置, 相互干扰时, 个人变得不正义;当国家中的三部分不各司其职而相互干涉时, 国家也变得不正义。”[10]柏拉图最终主张个人正义依赖于国家正义,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建立起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的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个人正义为国家正义积极创造正义的条件, 同时国家正义也有利于正义制度的形成与维持, 以此保证个人正义的实现。

从柏拉图的视角来看, 理想国追求的是, 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实质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和谐有序。首先, 在柏拉图的理念中, 所面对的前提是金银铜铁四个等级, 即假设的天赋论, 且人生而不平等的思想成为了其正义观建立的逻辑起点。柏拉图承认人的天赋不同会使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从而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 并且认为正义则在于保持这种差异性。其次, 柏拉图认为, 正义观源于一种天赋的秩序安排, 这种天赋的正义, 将人按其本性, 分别赋予统治、护卫和劳作三种职责, 使得个人职业化、分工化、秩序化。再者, 柏拉图的出发点是在于个人的德行上, 并把个人的理性、激情、欲望形成一种固化的秩序, 从而使得个人的内部性与外部性相结合, 使得个人与社会和谐相一致, 保持稳定的秩序。

综上所述, 站在柏拉图的角度看正义, 这是一种秩序与和谐, 其本质上还是要求落在社会中的个人, 而国家的正义从根本来说是通过公民来实现, 正是因为每个公民正义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国家的正义。柏拉图的个人正义观通过以人生而不等, 以国家的正义为桥梁, 确立等级制度, 通过个人正义来调节生而不等的客观事实, 从而达到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乃是正义。

二、正义的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度, 即是“一个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国家, 必须妇女公有, 儿童公有, 全部教育公有。……他们的王必须是那些文武双全的最优秀人物。”[11]这样的国家, 凸显的是人治的国度, 且此国家依靠着内部秩序, 即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实现的双重结合, 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 最终实现哲学王统治下的至善社会。然而, 柏拉图如何实现这样的正义理想国呢?

首先,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的来源在于实现城邦的统一。“对于一个国家来讲, 还有什么比闹分离划一为多更恶的吗?还有什么比讲团结化多为一更善的吗?”[12]他所设计的模式逃离不出历史的背景, 在他生活的年代, 城邦在经历了战争之后, 百废待兴, 需要做的就是使国民趋于统一, 反对分裂。所以, 他提出“当一个国家最像一个人的时候, 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13]

其次, 柏拉图认为, 在统一的基础之上, 还必须使得社会秩序化, 即引入了天赋论和分工论。柏拉图还配置了理想国的政治权力。因其师苏格拉底受民主暴政而被残害, 柏拉图对于当时希腊所推行的权力共享民主制度表示强烈反对。“民主制度以轻薄浮躁的态度践踏所有的这些理想。”[14]柏拉图因此选择了人治的模式, 但这种人治的模式是一种哲学王的人治, 即由少数有才智之人统治, 其最高统治者除非是“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 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家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15]柏拉图将正义的理想国的实现完全依靠少数智者身上, 以智者的个人之力实现理想国的建构。

再者, 我们发现, 柏拉图构建哲学王的完美统治时, 对于城邦制度也着重进行了考虑。他认为, 正义国家的维持关键在于护卫者阶层如何保持正义, 然而要维护护卫阶层的正义, 在逻辑推演上, 就需要实行两种制度:教育制度和共有制度。教育制度使得护卫者阶层靠音乐陶冶心灵、体操锻炼身体, 从精神层面来保证护卫阶层心灵上正义。共有制度从经济层面上排除了护卫阶层的矛盾纠纷, 使得护卫者内部之间团结一致。共有制度使得城邦个人之间在经济上避免发生不正义之事的发生。因此, 教育制度和共有制度基于精神和经济双重角度保证了正义的实现。

正义与构建理想国有什么关系呢?柏拉图以正义作为基础, 在正义原则上发散, 最终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善。然而, 从政治角度出发, 最终实现的是城邦秩序化原则。秩序蕴涵着德行, 德行包括着教化, 教化折射出秩序。三者之间成为构建正义理想国的关键因素。正义的理念可能在一些分析实证主义者看来是玄虚、空无的。但是, 在柏拉图那个追求哲学、理性的年代, 正义的理念能透射出人类最高的智慧, 它能包容一切, 即便是构建一个理想完美的国度。正义的理念能够成为人们探索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它能够为古希腊的人们走出“洞穴”。所以, 正义为理想国的建立提供实质的内在基础。

以《理想国》为限, 柏拉图所构建的正义之国其实是一种人治的乌托邦。他认为, 国家首义要求公民有序、有德、各行其是。为打造理想德性国度的蓝图, 他坚持哲学王治国、无律治国。完美的、智慧的哲学王替代法律。笔者认为, 此种“哲学王”治国的形式与其分工理论有密切关联。因第一等级的谋划者、统治者才配拥有哲学和智慧, 且“哲学王”的灵活应变优于法律的滞后。柏拉图选择了推崇贤人, 轻视法律, 并由具有最高才智的和不会做出错误判断的人来治理国家。柏拉图苦心孤诣所炮制的正义理想国家, 在完美的人治模式下, 以维护三等级的分工为核心, 维护统治和被统治、护卫和被护卫的关系, 依赖于伦理道德体系调节个体内部的矛盾, 以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理想国的理想

柏拉图的确是个天才似的人物, 建立的理想国度在天国, 而非人间。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在哲学王统治国家中, 如何能够找到完美的哲学王?追求理性的古希腊, 虽然贤人智士繁多, 但能否在生活中找到一个拥有着最大智慧、最高德行之人的确是一个难以实行的问题。二是即便是找到了哲学王, 如何能够实现哲学王统治?哲学王能否开辟这样一条现实、符合城邦实际情况的道路?这也是个现实的问题。因此, 柏拉图建构的理想国能否得以实现成为了关键。

理想国的理想并非在人间得以实现, 但正是这样的理想, 激励着仁人志士们不断摸索前行。他认为, 正义国家的建立一是需要统治者的智慧, 二是需要统治者的正义。只有哲学家才能满足上述要求。只有实行哲学王统治, 正义国家才能建立和维持, 国家正义也才能够实现和保持。这就是哲学王统治的必要性。但哲学王统治只是国家正义实现的前提, 还不等于国家正义的自动实现。只有当哲学家按照正义的要求塑造城邦后, 国家正义才能实现。实际上, 柏拉图把哲学王的免于腐败寄托在他们的自我节制上。国家正义是柏拉图的目标, 哲学家统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统治者的节制主要表现为克制自己的欲望。因此, 柏拉图指出, 除非哲学家成为国王, 或者国王成为哲学家, 使政治权力与智慧相结合, 否则不可能实现理想国的理想。

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 成于壮年, 内涵深远。虽置于历史坐标之中, 由其历史背景甚是局限, 且正义乃发展之历史范畴, 从未有恒定标尺。从实证分析角度看, 以今天的尺度去衡量, 其正义观有阶级局限性, 带有奴隶主思想, 基于公共教育的局限性, 甚至有公妻制的落后思想。虽其正义观的思想一部分未能经住时间的考量, 但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哲学术语已广为流传, 影响深远。[16]柏拉图的正义观虽未持久亮泽, 但其开拓的意义和带来的深刻反思却越发的光亮。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 27, 7, 18, 46, 34, 42, 57, 169, 173, 312, 177, 333, 214.

上一篇:高中化学实验专练下一篇:四字成语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