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2024-07-16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通用11篇)

篇1: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1. 把表格填完整。2. 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3. 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学过程:一. 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二. 新授:

(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②走的方向怎样?③最后它们怎样了?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板:时间:同时出发方向:相向而行结果:相遇

(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⑵出课题:相遇问题⑶出学习目标:① 理解相遇、速度和的概念。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⑶指名回答提纲②,出示相遇。⑷指名回答提纲③,出示两家的距离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小结:这道题他们是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他们相遇了。

(四)把准备题改成例题⑴出示例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⑵审题:①师问:张华和李诚出发的时间怎样?走的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了?②指名回答。③师问:问题是求什么?求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张华和李诚的什么?④指名回答。⑤板: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⑶教学第一种解法。①多媒体演示第一种解法的思路。②学生根据演示列式计算,板:603+703=180+210=390(米)③学生讲解题思路。④板: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4)教学第二种解法。① 师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试着列出式子。② 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解法的解题思路。③ 四人小组讨论解题思路。④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板:先求速度和,再求总路程。⑤ 齐读。(5)对比,小结。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这两种方法的思路相同吗?结果相同吗?

(五)学习例5。(1)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P58例5。提纲:①课本用了几种解题方法?②每一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什么?(2)指名回答提纲。(3)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第二种解法的关系式:速度和时间=路程,并齐读一次。(4)质疑。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9做一做1。

2、课本P59做一做2。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多媒体出示)①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钟走45米,乙每分钟走54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45+54)4②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两站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485+525③ 王师傅和李师傅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两人一共加工4小时正好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25+20)44.只列式不计算。(多媒体出示)① 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② 李明和小冬同时从某地出发,背向而行,李明每分走55米,小冬每分走60米,经过4分,两人相距多少米?(多媒体演示背向而行)五.小测:⑴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总路程。法一:①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列式:②526表示:③ 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法二:④两人的速度和,列式:⑤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⑵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① 两辆摩托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3千米,2.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A(42+53)2.5 B(53-42)2.5 C 42+532.5② 客车和卡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卡车每小时比客车少行5千米,3.5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A(45+5)3.5 B(45-5+45)3.5C(45+5+45)3.5⑶列式解答: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地同时相向挖一条水渠,甲组每小时挖42米,乙组每小时挖38米,经过3小时正好挖完。这条水渠共长多少米?多练题: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小时行14千米,经过4小时与乙相遇。相遇后再经过2小时,甲、乙两人相隔多少千米?六.小比赛⑴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甲列车每小时行50公里,乙列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相遇。两个城市间的铁路长多少公里?()A 50+404 B(50+40)4 C 504+404 D 40+504⑵客轮和货轮同时从两个港口对开,16小时相遇。客轮每小时行28千米,货轮每小时行24千米。两个港口相距多少千米?()A(28+24)16B 2416+28C 2816+24 D 2824+2816⑶小刚家在学校南面,志华家在学校北面。小刚每分走65米,走到学校用8分;志华每分走64米,走到学校用7分。求小刚家到志华家有多远?()A 658+647B 657+648 C(65+64)(8+7)D(65+64)7+65⑷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走5公里,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6公里,3小时后两人还相距7.5公里,求两地间相距多少公里?()A(16+5)3+7.5 B(16+5)3-7.5C 163+53+7.5 D(16+5+7.5)3⑸甲乙两人各从所在村相对出发,甲每小时走11公里,乙每小时走10公里,相遇时甲走4小时,乙比甲少用1小时,两个村间有多少公里?()A 114+101 B 114+10(4-1)C 114+10(4+1)D(10+11)4-10 E(10+11)3+11七.总结。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这类应用题有几种解法?八.作业:P61 1、2

篇2: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280+240=520(米)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1304=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③揭示课题。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对话实录如下: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分组合作,进行探究。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篇3: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一、分析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1.教材方面的问题

自从新的课程改革及新的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新颖,结构也比较多样,而应用题的内容就分散地分布在各章各节中,教师教授起来就比较困难,不能集中授课,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2.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大部分仍以国立小学为主,而这些学校中的老师大多是通过政府机构编制上岗的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教授课程的方式就显得比较传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使得他们的教学策略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接受。

3.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固有的思想观念,认为应用题很难, 学不会,有些学生甚至干脆放弃了应用题的学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新型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措施

(1)制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策略,在应用题的设计和编写中,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想出解答应用题的具体方法。例如,在“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长8米,宽7米,高3.5米,扣除门窗、黑板的面积13.8平方米,已知每平方米需要5元涂料费。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这道题中,以我们学校教室为情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出不同类型应用题中相同或相似的解题思路或方法,因为有些题只是换了一个情景或一种提问方式,例如,在“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驶7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驶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这道题和“小红从家回校上课,如果每分钟走50米,12分钟回到学校,如果每分钟多走10米,提前几分钟可以回到学校?”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贯通之处,找到解答此类应用题的窍门。

(3)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不只有一种,可能也不是老师所讲的那一种答案就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商店里卖出两筐柑橘,第一筐重26千克,第二筐重29千克,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9元钱,平均每千克柑橘多少元? (用两种方法解)”这道题中,就提示有两种解题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换一种角度想问题,就能找到更容易理解,更简便的方法,也会使学生的印象加深,达到令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结果。

2.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在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上,要学会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很想去学习应用题,指导他们自己思考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2)教师要在讲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掌握这一类型题的核心,并围绕着解题的核心来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也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要点,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地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3)教师要学会设计比较开放和新颖的应用题,通过多种情境的应用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如一些调查类,或一些实际操作的制作类应用题等,并通过分组、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总体来说,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以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来指导自己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认真分析目前应用题教学的现实情况,与时俱进,逐步改善传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能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让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加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题一直是学生比较重视,也是比较难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应用题更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授,设计出新的应用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应用题课程进行细致分析,探讨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策略,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篇4: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的教学

关键词:相遇 思维 教材 教法

学情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就相遇问题的教学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教材中把相遇问题的内容放在了两个章节内。一是在应用题教学中有两个例题,例题一是求总路程;例题二是求相遇时间。二是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已知运动物体甲的速度,求运动物体乙的速度。练习中还出现了与例题二完全相同的题型,只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教好这部分知识,我认为,首先要弄清相遇问题的特点,物体有两个,开始运动的时间分同时和不同时,开始运动的地点有同地和不同地。运动的方向有相同、同向、背向三种。运动的结果是相同、相遇或相距,也是三种。题型通常有三类,一类是求总路程;二类是求相遇时间;三类是求其中一个运动物体的速度。其次要懂得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可以用在工作、工程问题上。

教师还要明白,小学生学习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模仿。所以,我认为不能只重视例题的教学,而要采取有效方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时间,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相遇问题的各种数量关系,灵活解答各类有关的应用题,提高教学效率。

二、探索教法,提高效率

相遇问题是两个物体的运动,要在数学的解题式上反映出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及特点,这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用多媒体或幻灯或投影等,演示出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特点,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由此产生的各种数量关系。

例如,用多媒體演示: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亮每分钟走50米。

演示1:小明和小亮同时从两地相向运动,最后相遇。

演示2:同时同地背向运动,最后相距。

演示3:同时同地同向运动,最后相距。

通过分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相向”“背向”“同向”的含义,并初步了解以下三点:

(1)小明、小亮同时从两地相向走1分钟后共走(60米+50米),称它为速度和。几分钟后就会走几个速度和。若干分钟后相遇,说明两人相遇时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总路程。认识理解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2)两人同时同地背向运动,1分钟后相距(60+50)米,也就是相距了一个速度和的路程。走的时间越长,相距越远。若干分钟后两人相距若干速度和的路程,即两人的路程和。认识理解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相距的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相距的路程。

(3)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运动,1分钟后小明走了60米,小亮走了50米,小明走在小亮前面,他们相距(60-50)米,这就是“速度差”,若干分钟后两人就会相距若干个速度差,也就是若干个相距的路程。认识理解数量关系:速度差×时间=相距的路程。

直观演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初步认识,然后教师就可以通过一组例题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为题的能力。

例1:小明和小亮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亮每分钟走50米,5分钟后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例2:两地相距550米,小明、小亮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亮每分钟走50米,多少分钟后相遇?

例3:两地相距550,小明、小亮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5分钟相遇,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亮每分钟走多少米?

通过对这一组例题的分析、理解和解答,学生加深了对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这三个数量的理解,并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演示4:两地相距610米,小明先走1分钟,小亮再向他走来,小亮出发后到相遇,两人共走多少路程呢?

这个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掌握总里程中减去小明先走的路程,才是小亮出发后两人共走的路程。

演示5:两人在相距100米的两地,同时同向而行。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如果小明在前,他们相距的路程将会越来越远;如果小亮在前,小明最后会追上小亮。

演示6:两人在相距100米的两地同时反向而行。这可使学生懂得两人走的路程和再加上开始相距的100米,才是最后相距的路程。

然后,教师可出示下面一组练习题:

1.甲乙两地相距320米,小强从甲地前往乙地,1分钟后,小勇从乙地前往甲地,小强每分钟50米,小勇每分钟40米,小勇出发后几分钟两人相遇?

2.两地相距320米,小强和小勇从两地同时背向而行,3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3.小强、小勇同时同地向相同方向而行,小强每分钟50米,小勇每分钟40米,3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4.小强和小勇相距100米,他们同时向相同的方向走,小强在小勇的后面,小强每分钟走50米,小勇每分钟40米,多少分钟后小强能追上小勇?

通过这组题的练习,学生会加深对相遇应用题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学会解答稍复杂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5:五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教案

五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第二节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 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师: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 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 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

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 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

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

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 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

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0.5=20(千米)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 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篇6:《相遇》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一开始复习行程问题中基本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相遇问题的特征,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演示相遇过程,为本课的新知探究作好铺垫。

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了情境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并用此信息估计两车在什么地方相遇。我觉得认真观察情境图是十分有必要的,是培养学生们用心去观察、用脑去思考,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在什么地方相遇,必须知道时间,怎样求出发后几小时相遇。再让学生观察图示,为了观察方便引出了线段图并与学生们交流怎样画线段图,目的是想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出此题中的等量关系式,从而为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提供有利的依据。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做到很快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在巩固练习中的“试一试”由于课堂列题教学练习展示时,没有将学生的第二种方程(40+60)X=50展示,所以当我询问学生是这种做法是只有一小半学生举手。但我在巡视时有学生利用第二种方法列方程去解的,我想这是备课时没有备好学生引起的吧!

篇7: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他回答得真不错,咱们掌声鼓励。老师也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呀?

师边作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为“相遇”。

师:两个掌心怎样放着?(面对面)

师:“面对面”在数学上称为“相对”或“相向”。(板书:相对(向))

师: 两只手掌是怎样运动的?(从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板书:两地、同时)

师: 两只手掌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就发出响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相遇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

师: 我们再慢慢鼓掌体会一下。两只手掌相遇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

二、探究新知

出示路线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叔叔、王阿姨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

媒体演示:屏幕显示张叔叔所在的天桥和王阿姨所在的遗址公园媒体不断地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 张叔叔、王阿姨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0.5小时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叔叔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 王阿姨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

师:几个人共同走完全程?。

师: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并说出你的依据。(会在李村附近。因为王叔叔速度快,所以走的路程要远一些。)

师:因为他们的速度不同。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快的走的路程长一些。所以王叔叔走的路程要多一些。所以,看图可知,相遇地在李村附近(师标上二人相遇地点)。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我们用线段图将相遇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应该怎样画?

2、师:你能从中找出等量关系吗?

(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3、师:依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X+40X=50 100X=5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4、还有其它等量关系吗?怎样解答?(小组讨论)

根据“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列方程

解: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

(60+40)X=50 X=50÷100 X=0.5

答:两车出发后0.5小时相遇。

活动三: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问题。

1、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实际上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40X=40 =20

答: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20千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相遇问题的情况。

三、扩展练习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小王和小张俩人合作打一份文件共6000字,其中小王每分钟能打80字,小张每分钟能打70字,请问几分钟后他们俩还差600字没打完?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利用了学生的演示作用,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诚然,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案中,由于个人在个别教学环节中有些偏差,学生未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

篇8: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课堂导入,一节课开始之前,学生的思想活动十分复杂难以约束,如何使学生从杂乱的信息中收摄心神,使思绪转回到课堂教学中来,是教师相当头痛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在课堂正式教学开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思绪依然游走课堂教学之外,始终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这种情况的产生就需要一个有力的课堂导入环节去解决。另外,有的学生对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没有清楚认识,常常产生学习茫然,一节课学下来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方法,学习缺乏目的性。优质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兴趣点被老师吸引,学生的积极性被老师调动,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学生会根据导入环节中的内容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求,不断尝试寻找答案,教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也可以采取故事法或情景法将学生的内在经验与数学课堂形成对应,由于数学课程自身的抽象性导致了教学环节与生活环节常常脱节,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趣,教师恰恰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建立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使学生怀着“为什么?”“答案到底是什么?”的学习心理走进课堂,学生思维会因此紧紧跟随老师,并对授课内容不断进行反复猜想,几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丰富而轻松地结束。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是教师充当课堂的主要角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抑,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会在老师的要求下完成各种任务,对于这些任务的真正意义却无从思考,课堂气氛常常死气沉沉,紧张严肃。又因为数学科学的抽象性、理论性、思维性的特征,小学生常常产生“怕数学”“躲学习”“数学差”的恶性循环,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传统数学课堂师生关系的模式造成的。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转变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调动出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就会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不良局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对于说错的学生仍要继续鼓励,不要乱加批评,不要摆出师道尊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内有一章关于“多边形面积”的求法,如果直接灌输学生公式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不妨使学生通过对“铅笔盒表面”的测量形成长和宽的认识,再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如何通过长宽信息求得铅笔盒表面的面积,在学生的探讨结果之后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选取一定要灵活

很多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最头痛的就是如何使小学生接受数学的抽象计算、抽象逻辑、抽象概念。在具体讲授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课堂上,选取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比如在相关几何基础知识部分,如果以讲授法进行教学恐怕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采取实物教学法,使学生在直观的几何图形、几何物体的面前产生感性认识,继而再形成理性概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中有一章关于“广角植树”的探究教学内容,教师为了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模拟法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以小旗或其他道具模拟树木,带着问题在实践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成为该数学问题的“模拟研究员”,对该数学答案的得出进行了全面探求,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重大,灵活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都是小学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感知数学、应用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选取是迈向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的内涵会更加丰富,课堂效果的提高会获得更多实现途径,同时也会面临更多困境和阻碍,如何加强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是需要所有小学数学老师通过不懈努力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孙圆圆.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4):116.

篇9: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的改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改进

一、前言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如果没有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造和谐气氛,合理设置情景

1、设置生活情景。数学是一门运用性的学科,所以数学技能的掌握,其最终目的是将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数学的这一个特点,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并创设出合理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关系,借助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融入数学学习之中。所以对待某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的变换为生活之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知识。例如:小明家买了3吨煤,小明的妈妈打算将这3吨煤作为一个季度的燃料,那么每一个月可以用多少煤?每一个月的用煤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会觉得这样的一个题目非常有亲近感,学生也能够在解答这个题目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2、设置探究情景。数学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数学也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学科。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和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一些探究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有关的探究,并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例如:教师问:1+1=?;3+5=?4-2=?;6-2=?1+2=?;5+6=?学生答:1+1=2;3+5=8。4-2=2;6-2=4。1+2=3;5+6=11。教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2、8是偶数;2、4也是偶数;3、11是奇数。而等式中的相加减项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答: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奇数、偶数之间的相加减的一定的规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进行探究,还会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就这样,学生在其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学生也通过总结发现了规律,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设置有关的教学情景,并加之合理的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够获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一定能够提升。

三、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了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学生在座位上毫无兴趣的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的事物,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想象不出来,也产生不了兴趣。多媒体教学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数学原理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多彩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数学这门学科有些抽象,如果单靠枯燥的讲解,有些问题即使教师说破嘴皮,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很难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使用电教化手段,教师借助形象化的画面进行讲解,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扎实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

3、利用多媒体,活跃课程气氛。课程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越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越高。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改变了以往课程上的严肃、沉闷的气氛,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程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五、巧设练习,加强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在练习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據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题目难度的梯度性和多样性,减少无效无度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指导的针对性,然后通过题目的反馈再进行学生知识运用盲点的补充教学,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过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亚珍.《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J].现代

教育科学,2011(04)

[2] 李小英.《如何使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

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3] 张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5)

[4] 刘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

篇10: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1、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多种计算方法,并感知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通过和整数乘法的比较,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列竖式进行计算。

3、渗透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化。

教学理念: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意图让学生主动建构,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算法的多样化,最终达到理解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等多元化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同学们,秋天到了,好多水果都成熟了,你们肯定都很喜欢吃水果吧!让我们一起去大统华的水果超市逛逛吧!(课件出示带标价的水果图)

苹果每千克3元

甘蔗每千克0.9元

现在就请你来买一种你喜欢的水果吧!

学生选择,然后全班交流。

老师先买了2千克苹果,算算老师花了多少钱?

后来又买了3千克甘蔗,你知道老师花了多少钱吗?

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先自己计算,然后和同伴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小组发言:

(1)0.9×3是3个0.9相加,我可以用小数0.9+0.9+0.9,打竖式计算出来就是2.7元

(2)0.9元就是9角,3个9角是27角,就是2元7角,也就是2.7元。

(3)也可以向整数一样列竖式计算

比较:加法和乘法的竖式计算更简单一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爱吃水果引入生活情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连接起来,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2千克苹果的价钱,学生很容易计算,紧接着抛出3千克甘蔗,也就是0.9×3,是学生没有遇见过的,这时就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而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个冲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因为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与交流,了解可以有多种办法来算出0.9×3的结果。感受到了算法的多样化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二、主动参与,体验过程。

1、同学们,今天超市西瓜特价,每千克只要2.35元,小明的妈妈要买3千克西瓜,她一共要付多少钱?(先用加法计算,再用乘法计算)(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列式,师板书:2.35×3 你能自己计算吗?学生在书上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把方法简化成加法和乘法,并通过小数加法的计算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感知小数乘整数它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相同,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那如果我们要购买的不是3千克西瓜,而是32千克西瓜,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列式2.35×32 该怎样计算呢?动手试一试,然后把你的计算方法和你的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的认知再次产生了冲突,用加法来计算,显然不够简便,用乘法竖式显然是的办法。这样,学生就从多种计算方法中体验到乘法的化。

2、试一试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看看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4.72×12 2.8×53 103×0.25

告诉同伴,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揭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学生能很快发现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新课程中提倡的利用计算工具帮助学生寻找规律的很好体现。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快拳出击

(1)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

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针对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联系而设计的基本练习,通过这组练习,学生能进一步感知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相通之处,还能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明确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它的积就有几位小数,为以后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

(2)练一练

同学们,让我们比一比谁的计算本领强。请同学们在书上完成。

校对时,说说是怎样对位的,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

设计意图:在这组练习中,学生除了要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的确定积的小数位数,还要能了解小数乘整数的竖式的对位及写法,即按整数乘法的方法对位并计算,最后点上小数点。这对以后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3)同学们,你能自己列竖式计算出下面的结果吗?

0.68×9 3.24×65 32×1.9 54×0.41 1.05×24 0.217×1

请一、二组的同学做第一行,三、四组的同学做第二行,6人板演。

做完以后,同桌的同学交换检查,并检查板演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此项练习是在学生已经明确列竖式计算的要求、书写格式以后进行的,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而且相互检查,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评价的能力。

2、大挑战

你能算出0.12+0.12+0.12+„„„„+0.12的结果是多少吗?555个交流,说说自己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设计意图:学生能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它的结果。在这里加法变的非常困难,而乘法却显示出它独特的优越性,学生从中体验到虽然算法多样化,但我们还要选择的、最适合的方法,这就是多样化基础上的化。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什么物体的速度最快吗?

对,是光。它的速度有多快呢?

是每秒3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每秒0.33千米,所以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的原因了。那闪电离我们有多远呢?

出示:小华看见远处打闪后,经过3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电的时间略去不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交流。

设计意图:打雷是生活中经常遇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对此是非常熟悉的,运用今天所学的小数乘法能计算出闪电离我们有多远,这让学生感到非常的新奇,在不知不觉中又再次巩固了计算方法,并很好的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增进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上个星期天,高老师开车去苏州乐园玩,苏州乐园里我们家大约有200千米,高老师在出发之前,检查了一下油箱,发现里面还有25千克汽油,而每千克汽油可供汽车行驶6.8千米。猜猜看,高老师在去苏州乐园的路上有没有加油?

学生发表意见。

那怎么才能知道高老师到底有没有在路上加油呢?

通过计算就能知道,如果25×6.8大于200说明不用加油,如果小于200就要加油!

学生通过计算证明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这同样是一个生活中经常碰见的问题,通过先猜测,再计算,最后验证,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也是我本节课所要体现的理念之一。

(3)我当小管家

同学们,平时都是爸爸妈妈买菜作饭,今天想不想自己来当回小管家?下面是今日菜场的部分菜价:(元/斤)

场的部分菜价:(元/斤)

猪肉

青菜

鲫鱼

虾子

萝卜

鸡肉

卷心菜

7.5

2.5.

8.

15.5

2.8

6.4

1.5

请你和同伴设计一份既经济又营养的菜单,并计算出你们所需要的金额。比一比谁的菜单最合理。然后星期天自己去动手实践,做一个能干的小当家。(如时间来不及,可课后完成)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是问题,学生通过选择,计算,既巩固了所学新知,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的实用性。

四、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篇11: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教学教案

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7981页例

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地整理过程,通过自主性学习,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得简单的信息;

3、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教学准备: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课件、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统计表格、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别高兴的呢? 生:

师:生日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在哪个季度?(学生举手发言)这么多同学都想

第 1 页 告诉老师,可老师记不住,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生: 师相机板书:统计

二、调查分析,探索新知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生:画正字、打

师: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

师:统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

师:现在请班长来帮助老师一起统计我们班同学生日的时间。

(出示黑板上的统计表:第一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第二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统计的时候不要忘了把班长自己也要统计在内。)制好表后再合计一下,看看总人数是不是等于全班人数。

师:这就制成了一张五(4)班同学生日的时间统计表。现在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那整理出来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方块图,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统计表,(课件出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制成一张方块图。(课件出示)师: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呢?

第 2 页 生:(图中一个方块表示5人,第一季度12人,就画两个方块和一个表示2人的小方块,用方块来表示人数。)师:在生活中方块图很少用到,我们一般常用条形统计图。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电脑老师来学习,想一想制作条形统计图可以分哪几步,应该注意什么,电脑老师会通过耳机悄悄地告诉你的。

(学生操作电脑,课件演示制作的步骤)

师:通过刚才和电脑老师的交流,你知道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呢?有哪些步骤?自己可以先轻声地说一说。生:(点2名学生自己说说)

师:那在制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直条的宽度要一样,间隔的大小也要一样;纵轴上每一小格的数据要恰当)重点:横轴,确定直条的宽度、间隔;纵轴,一小格表示的数量。一般把纵轴平均分成56份。

师:看来,大家跟着电脑老师学得真不错,那同学们能否尝试着将黑板上的这张统计表也用统计图表示呢?画在老师发下来的那张练习纸上。

(学生画图,画好后,选一名优秀学生的统计图投影展示给

第 3 页 全班同学看,并让他说说是怎样画的;再选两名学生的有缺点的作品也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一起分析有什么不足之处)

四、分析条形统计图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制作了条形统计图,那我们还要学会分析统计图。分析统计图时一般从上往下,先分析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义,然后思考从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电脑老师是怎样来分析这张条形统计图的。(介绍方法:只要你的鼠标点到那,就会出现这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学生操作电脑,分析统计图,可以一边分析一边讲讲)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可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

生:(点名2位学生说说)(学生制作的统计图)

师:下面老师就让大家来进行比赛,看哪组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1、(投影学生画的统计图)师:我的手指到哪一部分,请你说出这部分表示的意义;(老师指,学生抢答)

2、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吗?(师提: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是几人;哪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少,是几人)

第 4 页

3、师:那同学们觉得是从统计表中还是从条形统计图中更容易看出这些信息呢?(生答)

师:老师还带来了很多的资料,请同学们看一下(课件出示资料),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

师:(小结)运用条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分析和研究问题。师相机板书:直观、形象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其它信息吗? 生:(学生讲比多少)

(书后的练习)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我国四大淡水湖面积的统计图,(课件出示)你能说说图中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义吗?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点二名学生上来说说)师:那从这张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先自己说说,再专题讨论让学生输入得到的信息。生操作。

五、总结

师:通过这堂课和电脑老师的交流,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

六、课外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和分析条形统计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课件出示折

第 5 页 线、饼形统计图)如折线统计图、饼形

统计图等,那么我们以后还会学到更多有关统计图的知识,最后请同学们到网上去查一些有关统计图的资料。

七、巩固练习(课后练习)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这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并没有直接选用教材上的五(4)班统计表这个内容,而是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日着手,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统计我们班同学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活动这样一个情境,通过复习旧知识(小统计),力图从真实的生活中提出问题,感悟统计活动的目的 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有必要去进行统计,很自然的进入了调查统计的环节,从而引入课题。因为这是一个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话

第 6 页 题,所以能吸引学生,将学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进行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使数学课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运用电脑,自主探究

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是制作条形统计图,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不但因两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互为依存,而且这种整合也是数学应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课件循环演示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并附有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己尝试着学习制作,更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来制作条形统计图,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可以再仔细观察课件的演示过程,其中在制作过程中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也采用多媒体技术加入录音,这是一般课堂所不能实现的。在学习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后,就要来学习怎样分析,这部分的教学还是让学生跟着电脑自主学习,可以反复地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举一反三分析其它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通过键盘输入,发送到教师机,让全班学生都可以体会到。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第 7 页 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学生能学的教师绝对不讲。借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这一软件载体来学习统计图的制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链接、转换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五种需要,最高层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目标不同,但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从搜集统计图,到认识各种统计图的作用,再到制用统计图,评价优劣等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参与,在相互学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获,在切磋中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学习,打开了学习的视野,既有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又不乏个性智慧的闪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加上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广阔舞台,使学生各施其能。比如,对于计算机,有的学生擅长上网搜集,有的学生善于制作图表,有的学生热衷于分析统计图等等,其所表现程度有一定的开放性,很难有标准的答案,倒是随处可见闪光点。各个学习环节上各有所长又得到相互弥补。

三、师生关系,重在交流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第 8 页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本堂课中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统计、交流,课堂上流露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朋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敢说敢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形成了对该类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观察统计图表自主探索制作过程制作统计图分析统计图解决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发言面可以再广一些。在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时,除了现场统计的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分散的数据,让学生通过挑选同一类型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这样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2)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如学生独立制成五(4)班同学生日时间统计图时,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如她画的怎么样,你能评价一下吗?你认为哪位同学画得最好?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第 9 页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成为一个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上一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名单下一篇:今生的擦肩而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