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故事

2024-06-29

名人的读书故事(精选17篇)

篇1:名人的读书故事

吴下阿蒙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小故事_有趣的名人读书小故事]

篇2:名人的读书故事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

鲁迅

篇3:2009年演艺名人读书报告出炉

《扬子晚报》消息, 2009年,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 网易读书频道策划了一个百人读书名单, 首次推出了10位演艺名人的读书报告, 在这里批露其中几位的具体情况:知名主持人赵忠祥2009读书不超过10本, 他最喜欢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演员兼主持人伊能静最想给读者推荐的是《与神对话》, 这是她去年读到的最喜欢的书;导演贾樟柯去年读书不少于30本。他向读者推荐的是《吴法宪回忆录》。谈起新年阅读计划, 他透露, 以晚清历史和武术书籍为主, 因为要拍《在清朝》, 力争再出一本书;主持人戴军一个星期读一本书, 一年读了52本, 每次出国休假都带十几本书出去, 看完了送当地华人, 然后再扛一堆书回来;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汪涵去年大概读了30多本书, 时常翻阅的一本小册子是马以浮先生的《泰合宜山会语》;著名青年演员赵薇2009年读了很多文学作品, 其中有张爱玲的《重访边城》, 格非的《山河入梦》, 还有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卢基扬年科瓦西里耶夫的《守日人》等……

篇4:药名趣联故事/名人读书的习惯

文/杨长弓

在古代,有关药名的故事不少,这里选择一则故事,以飨读者。

传说从前,有位老中医开了一家药店,由于想找个合作搭档,便公开招聘,试题是中药名串成的上联: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联内用了“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百合”、“将军”等中药名,而且作了一番自我标榜。过了三天后,有个妇女应招而来,不卑不亢提笔写道: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店主一看,暗自叫绝,不仅对的工整,照样用了“红娘子”、“金银花”、“牡丹”、“芍药”、“五倍子”、“肉苁蓉”、“云母”等中药名。且本人也表现得落落大方,举止不凡,店主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和她合股经营。

后来,店里打算添两名杂工,店主提出同样要考试,妇女便推荐自己的一对儿女,店主人怕妇人偏私,尾随在她的后面看她如何选才。

妇人回家后,便吩咐儿女一个出上联,一个对下联。

儿子见母归来,触景生情脱口道出:“一阵乳香知母至。”对子里用了“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名。

女儿抬头见窗上糊的纸已陈破,随口应道:“半窗故纸防风来。”里面也用了“故纸”、“防风”两味药名。

妇人刚想说什么,门被撞开了,店主人跑了进来,伸出大拇指说:“好聪明的孩子,就这样定了。”

名人读书的习惯

文/世戈

很多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那么,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呢?

鲁迅读书时喜欢嚼辣椒

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十分寒冷,常常冻得人打寒战。鲁迅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恰好那个学期,他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便把这个奖章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了,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一嚼,辣得额头直冒汗。鲁迅就是用这种办法驱除严寒,坚持读书。

后来,鲁迅逐渐养成了习惯,连夏天读书时也要不时嚼一嚼辣椒。

闻一多一看书就“醉”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闻一多结婚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新郎。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

当时,闻一多仍然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早已入了迷。怪不得人家都说闻一多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钱钟书读书时喜欢泡脚

1945年抗战结束后,35岁的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一天,他正在泡脚时,一个作者送来一篇文章让他审阅,文章较长,钱钟书先生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夫人杨绛怕水冷了,不时往桶里添加热水,钱钟书一边双脚互搓,一边阅读文稿,竟然觉得有一种少有的惬意。

篇5:读书名言名人读书的故事

1.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6.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7.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9.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0. 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11. 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方向却很危险。

12.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

13. 餍饫、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6.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8.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19. 读书的名言读书有益的名言鲁迅的读书名言读书学习的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2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1. 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22.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的地方,驶向糊口的无穷广阔的海洋。——凯勒

23.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24.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25.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26.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27.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28.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29.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30.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31.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长进先读书。——李若禅

32. 不读书的人,思惟就会休止。——狄德罗

33. 读书是易事,思考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34.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硕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3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由不知难。——陆游

36. 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37.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38.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正确。——培根

39.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40.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考。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2.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43.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44. 奇文共赏识,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5. 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曼、罗兰

46.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7.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糊口里没有书籍就似乎没有阳光;聪明里没有书籍就似乎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8.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4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50.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1.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52. 读书补自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53. 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把。——雨果

54. 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

55. 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

篇6: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虽然才活了五十一岁,但却写下了九十七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十分高超, 能深刻反映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也完全赖于他勤奋的读书。他还在上小学时,就迷上了读书。平时一有空,他总是溜到图书馆去看书。由于耽于读书,他患了神经官能症,被学校强行休学。待身体稍好, 他又开始读书。父亲反对他学文学,叫他改学法律,并安排他到法律事务所工作。但他仍就阅读文艺书籍,他边读书边开始写作,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作家。

篇7: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读书的方法大体上要看自己是为了什么目的,有为学习而读书,有为研究而读书,有为创作而读书,有为娱乐而读书。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异。

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自发蒙以采,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人格为止,所受的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强迫性的,非读不可。进步的国家要培养健全的国民,一定有周密的国民教育课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是无庸置疑的。

一个人有相对的择业的自由,但所学的课程,一经择定,便必须完成一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这是不由自主的。例如我在大学时代学的是医学,则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细菌学以及各种临床或应用医学的教科书,便非读不可,不读你便不能成为医学家。即使学校毕了业,学问也不能毕业,你必须向这方面锲而不舍地追求,然后才能进步,不然你便只好落伍了。我自己因为两耳重听的关系,大学毕业后便中止了医学,故今天不敢自命为医学家,别人也不这样看待我。

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是狭义的读书方式。譬如研究一门特殊学问,或者特殊问题,凡关于那门学问或那个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把它们全都搜罗,把它们读到滚瓜烂熟,这样,你对于那个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为该门学问的权威。

在研究上,你自然有充分的自由,但如果你是有责任心的人,你的自由依然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为了完成这志趣,我下了一番苦功,把甲骨文字和青铜器上的铭文完全征服了。这些都是进步人士视为落后的东西,一向被人认为是一些吃饱了饭没事做的古董家拿来消磨时日的东西,因此当我在研究这些资料的时候,也曾受过进步人士的非难,指责我为玩物丧志的人。然而我忍受着这些斥责,把我的志趣贯彻了。在今天凡是有志于古代文化研究的人,似乎都沿着我的旧路走。

为研究而读书,我的方法是:

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束缚。

2、搜罗一切资料,集腋成裘。

3、对于资料毫不容情、毫不惜力地加以检查,而且必须彻底,绝不放松。这样研究才会有成绩。

我也是搞文艺工作的人,不自量力,差不多一切的文艺形式都尝试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我都大胆地写过一些。为了培养写作能力,我曾耽读过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这样的读书,自可以说是为创作而读书,但在这儿我有一些体会,我想把它表白出来。

我自己在写作上每每有这样的一种准备的步骤。譬如我要写剧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亚或莫里哀的剧本读它一两本;要写小说,我便先把托尔斯泰或福楼拜的小说读它一两篇。读时也不必全部读完,有时仅仅读几页或几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写作的兴趣。

别的朋友有没有这种习性,我不知道,但我感觉到这的确是很有效的一种读书方法。

为娱乐而读书,这应该是人人所有的经验。那些在街头巷尾贪读公仔书的朋友们,应该都是这种类型的读书人。的确,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文体轻松的书,插图多的书,读熟了自己喜欢的书,版本好、装潢精美的书,研究有素而资料丰富的书……,在工作的闲暇,读起采的确可以使人忘却疲劳而增进生活乐趣。当然,这是应该有限制的。书本种类繁多,质素不一,必须加以选择。滥读一些无病呻吟,而又对身心有害的读物,反而会得不偿失,弄巧反拙。

篇8:名人的读书经

二分群书梁启超将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价值的,精读;一类是一般的,浏览即可。

三余、三上和三遍三国时期的文人董遇劝他的学生要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则强调要抓住“三上”读书。他说:“吾平生作文章,大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茅盾先生读名著一般要经过“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三遍。

四多毛泽东说,读书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即博览群书、多记笔记、提出见解、勤学好问。

五到和五之理学家朱熹有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之说,胡适则提出还要“手到”,鲁迅先生又加上“脑到”,即读书贵在“五到”。《中庸》上讲到读书治学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履行。

六弊和六字古人认为好好学习,就可避免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法国思想家卢梭把读书过程归结为六个字,即储存(积累知识)、比较(思考判断)、批判(继承抛弃)。

七录不休明代学问家张溥读书时,先抄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焚,反复七八次,直到烂熟于心。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斋”。

八面受敌 苏东坡每钻研一个问题必步步深入,追根究底。他说:“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九事辨明陈中凡先生对研治古书,提出应辨明九事:“一曰别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曰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目一行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

篇9:名人鲁迅的读书故事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篇10: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及读书名言

名人勤奋读书故事录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书唯书籍不朽——乔特

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爱迪生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篇11: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机械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的等时性和抛物线运动定律,并确定了伽利略原理。在比萨大学学习期间,他非常好奇,经常问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行星不能直线移动”。

一些老师认为他有太多的问题,但他从不在乎,也从不问什么时候该问。一旦伽利略知道数学家利奇正在访问比萨,他准备了许多问题咨询利奇。这一次,老师不知疲倦地教,学生们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并深刻掌握了阿基米德关于杠杆和体重的理论。

篇12:名人的数字读书法

一箭双雕读书法——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此,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两书对看读书法——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虽然黄氏这种读书法限于读古书,且要求两书之间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但这种两书对看读书法与现代比较读书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心两结合读书法——近代徐锡麟读书法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三心”即专心、细心和恒心。“两结合”:一是读书同修身养性相结合;二是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仍常到书室外散步、打拳、做体操,以调剂读书生活节奏。

篇13:关与名人读书的故事

东汉时,在河南郡有一个叫乐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就远离家乡四处寻师求学。谁知,他才去一年就回来了。

他的妻子见丈夫一事无成地回来了,非常愤怒,从屋里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机上的布是从蚕茧里一根根抽出来的,然后又拿到机上一寸一寸地织,最后才织成一匹布。如果现在截断,那就会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也应该像织布一样,随时积累自己的知识,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请教,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太可惜!”说完,她举刀割断了机上的布。

乐羊子觉得万分惭愧,马上转身出门继续求学去了。 整整七年,乐羊子没有回过一次家。

篇14: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陈毅吃墨水

陈毅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看书,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他一边看书,一边吃饼。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妈妈走进屋,看到他满嘴都是墨,吃惊地叫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蘸的不是芝麻酱,而是墨水。

妈妈一边责怪他,一边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

牛顿的故事

牛顿一**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匡衡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

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孙敬头悬梁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苏秦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读书名言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洋——凯勒—颜真卿

篇15:酷爱读书的列宁的名人故事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朱熹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篇16:暑假,读名人的故事

在心灵的河床上,谁可以帮我们凿开不竭的泉源?

请看,这些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达芬奇、塞万提斯、爱因斯坦、凡尔纳、玛丽·居里、莎士比亚、圣·埃克苏佩里、莫扎特、梵高、毕加索……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有着怎么的故事呢?他们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那就让“彩图世界名人成长记录”系列图书告诉你吧!这是一套来自西班牙的成长励志类人物传记丛书,由明天出版社引进出版。和以往以第三人称写的传记不同,它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的精彩生活和非凡成就,更加亲切,令你感同身受。书的内容不仅丰富,里面的插图也极富时代特色,图文并茂,让人更加爱不释手。阅读这系列图书,将会带你步入名人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受别样的阅读乐趣。

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名人世界中,你不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名人们跋涉的艰辛与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能真切地感悟到名人们会有那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

愿名人的人生像一座灯塔,指引我们从稚嫩的童年出发,驶向美好的未来!

篇17: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你看过哪些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一些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五: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

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

上一篇:优秀学生获奖感言发言稿下一篇:感恩教育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