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初探--留守儿童

2024-07-21

教育初探--留守儿童(通用9篇)

篇1:教育初探--留守儿童

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时间才能于父母联系一次。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表示不想和外出父母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因为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教育。另外由于祖辈和孙辈年龄相差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水平低,绝大多数还是文盲,因此,无论从体力上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的承担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很多儿童的性格变得不健全,有时也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的某些行为发生偏差。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乡镇小学,有90%的学生是属于留守儿童,其中还包括15%左右的孩子父母离异。这样的外在因素导致了很多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产生了许多不良心理:

一、亲情饥渴型。很多农村孩子在断奶之后,父母就外出打工。于是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这些老人除了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忙农活,对孩子尽到的基本上都是吃饱饭,穿暖衣,有时叫孩子做做作业的职责。至于和孩子交流一下学习情况呀,谈谈学习上的想法呀,聊一聊班上的情况呀就相当于“空白领域”。所以,这些孩子缺乏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内心显得很孤独。于是有很多孩子在写日记时,经常写到《爸爸,我想对你说》或《妈妈,我想对你说》等。有一个孩子就这样写道:“我想,如果我受伤或生病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得了肺炎,妈妈就会来了,还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 ……”

二、自卑内向型。这种孩子自尊心很强,但胆怯,与别人说话时,大都低着头,回答问题只点头或摇头。不愿直面交流。平时也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我们班的小淳学习成绩很好,自尊心也很强,但很内向。平时上课从不举手发言(很多问题他都知道)。有时老师问他问题,他说话总是脸红,还显得很紧张而口吃。后来,我询问和了解了他家的情况。由于修了新房子,欠了债,父母被迫外出打工,而且父亲在工地上受了工伤。和睦美满的家庭遭受了不测,孩子心灵上受到了创伤,也不愿意和同学或父母老师沟通,性格也日渐自卑内向。

三、逆反心理型。没有父母管束的儿童,犹如脱缰的小野马,老师家长教育他该怎么怎么做,他就偏偏不听,甚至对着干。小珊是个十岁的女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几年没回家了。她经常听到邻居背地里的闲言碎语,指责和谩骂他爸爸妈妈在外边怎样怎样。他小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于是自暴自弃,经常迟到、旷课、逃学,甚至对那些指责和谩骂他父母的邻居进行恶意报复。如砸玻璃呀,欺负小孩子呀,伤害人家的小狗,糟蹋别人家的庄稼等等。

四、娇惯纵容型。有些父母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一般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法律教育关注极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盲目攀比心理和拜金主意思想。

针对这些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偏差,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班主任,肩上所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我调整自己的班主任计划,主要采取了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把班上的学生家里电话和留守儿童父母的电话作了记载,并且告诉他们的父母,每隔两至三周,就给老师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孩子的在校情况。老师及时向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道德表现等。经过老师和家长这样及时的沟通交流,如果学生出现了学习和思想上的滑坡,家长配合老师及时的进行批评和教育,也能收到较明显的效果。同时,老师在和家长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是,还可以建议他们做到这三条:1、有时间打电话与孩子聊聊天,谈谈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情。问一下他和同学相处如何?最喜欢上什么课?最喜欢哪个老师?有什么开心或难过的事呀等。2、寒暑假与孩子聚一聚。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放寒暑假的时间请假回家陪陪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去父母出团聚。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心灵上的到抚慰。3、合理控制孩子的零花钱。有些父母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钱,使得他们滋长了不节约,盲目攀比的坏习性。

二、形成关爱、团结的班风。我根据报名时的资料,把每个月出生的孩子分在一组,每月开展一次生日聚会,给孩子们过过生日。在过生日的时候,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祝贺,对他们表现好的方面大力表扬。对差的方面不做正面批评,二是委婉的提出鼓励和希望(采用多赞美少批评的原则)。然后送他们一件小礼物,祝他们生日快乐!同学们也可以互赠小礼物,借此机会和同学聊聊天,谈谈心,说说高兴快乐的或者伤心难过的事。

三、树立信心。1、从形象上改变。要求孩子们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2、对信心不足的孩子的长处多赞扬。3、多布置一些他们有把握完成好的任务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

四、树立榜样。1、名人榜样。利用每周班会课,多给孩子们讲讲中外名人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尽可能的丰富一些:如勤奋好学、舍己为人、认真负责、坚强不屈等。2、同学榜样。每个月评选一两个表现优秀者或特大进步者,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张贴出来。

五、多多倾诉。老师利用空暇时间找思想或学习有滑坡现象的孩子,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认真聆听后,针对他们的想法,多做心理疏导。还可以让内向的学生采用给老师写字条来倾诉或自己写日记来排解内心的烦闷,还可以和好朋友谈心或跟爸爸妈妈打电话倾诉等。

[教育初探--留守儿童]

篇2:教育初探--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林家坪镇中心校 刘海有

曾几何时,面向黄土背朝天农民,纷纷离开祖辈辛勤耕作的贫瘠土地,到外面世界去发家致富。而将正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留在老家上学,这就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类学生的教育,也日益成为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亟待解决。

问题一:家庭教育出现死角 父母外出赚钱,孩子的教育咋办呢?

现在不少村庄都是老弱病残看门照户,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淘金”。谁来监护、管理孩子,就成了首要问题。据调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监护及管理多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这些老人对隔辈子孙“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掉了”,疼爱有加,管理出现死角。而且有些老人对孙辈儿也颇动脑子,无奈教育方法多是过去的一套,好心不得好报,不少孩子一听老人唠叨,就退避三舍,撒脚丫就走,半句也不想听。要不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更有甚者“你让朝东,我偏向西,你让撵兔,我偏赶鸡”,逆反心理让人哭笑不得。可怜这些老人,一提起孩子,只有无奈叹息。若把孩子托付给其他亲友,则更是“深不得,浅不得”双方更是缺少感情沟通,其教育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了。即便有的父母隔三岔五打电话问询孩子的情况,也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这可以说是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死角的原因吧!

父母外出谋生本也无可厚非,然而对子女的管教问题却不可忽视。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对孩子的放任自流,毁掉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吧!

问题二:花钱大手大脚,无节制

篇3: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初探

据资料显查:我国约有8亿农民, 耕地19亿亩。19亿亩耕地需要1.5-2.5亿农民耕种, 那就有5亿农民要向其他产业转移。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民流动加剧, 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全国各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在探索之中。其中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本文将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从留守儿童人数上看, 全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 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 重庆现有130万农村留守儿童, 占农村儿童总数的43%。据统计:江津区共有小学生73093人, 留守儿童23985人, 占32%。其中中山学校有小学生665人, 留守儿童316人, 占48%, 骆来学校有小学生583人, 留守儿童243人, 占41%;中山岩口村小学生14人, 留守儿童9人, 占64%, 骆来七一村小有学生12人, 留守儿童7人, 占58%。留守儿童人数是西部省市多于沿海省市, 农村多于城镇。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 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 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

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时间看, 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 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

从教育分布看, 6-15岁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近90%左右, 只有10%的留守儿童在高中和职高或者技校读书。

从教育现状看,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主要问题, 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估量, 学校法制教育的滞后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 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隔代老人抚养, 这些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少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迁就, 这种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远高于城市孩子。表现为:任性、冷漠、孤独和无知。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杀人是为了“练胆”。

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时间短, 闲暇时间多, 长时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容易在社会上沾染不良的习气。有些农村中小学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和守纪意识产生不良影响, 他们开始逃学、旷课, 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留守儿童一旦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 他们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部分农村学校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据调查:农村的一些学校, 学生在三年级前没有上过思想品德课, 小学生每天主要学习数学和语文。这样使得本来家庭教育薄弱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也不能得到应有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 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需要通过教师的关爱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 农村学校很少严格按要求开设法制课、安全课、心理健康课, 学校很少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留守儿童教育法制探索

(一) 、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统筹发展是根本。

改革户籍制度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 如学生入学、社会保障等附属的政策优惠, 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 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城乡统筹发展能使广大农民离地不离乡, 使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得以维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留守儿童。

(二) 学校法制教育是主渠道。

留守儿童教育学校是主渠道, 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学校仍然是主渠道。江津区每年都制定了《江津区XX年法制工作要点》,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法制工作要点, 开展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 但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1、利用现有资源和载体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在《江津区XX年度法制工作要点》中, 要求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经费”五落实。利用每周一节的地方课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板报、墙报、宣传专栏、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传统的宣传阵地, 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利用诗歌、散文、图片、书法、绘画等形式, 宣传法律、安全、心理健康、自我防范等知识;利用“6.1”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教育宣传日, 组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2、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制教育。江津区率先在公安、法院、司法系统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现聘请公安、法院、司法干部200多人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他们每人每期至少为留守儿童作法制报告一次, 全年就有400多场法制报告。他们用真实生动的案例讲解法律知识, 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法律素养。

3、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净化育人环境。网吧、电子游戏对未成年人危害极大, 定期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网吧进行整治, 形成对网吧、电子游戏整治的长效机制。

4、开展特色学校创建, 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对学生的教育, 必须要有一定形式。江津区在菜市街小学创建了少年交警学校, 让留守儿童珍爱生命, 遵守交通规则;在工商学校创建了禁毒学校, 让留守儿童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在江津二中、李市中学创建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5、积极探索4+1教育模式。按市委副书记张轩的指示, 由市教委牵头, 在30个区县对留守儿童开展4+1教育模式实验。即: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安全保障。江津区在骆来学校开展这项实验, 现武警已进驻骆来学校, 开始军体拳训练。江津区教委将在此项活动中, 完善人格品质教育, 增加法律知识的教育。

(三) 政府参与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力量。

2010年9月7日, 市委副书记张轩《在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会上的讲话》集中体现了政府对留守儿童关注和关心。她在讲话中提出很多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一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高质量完成新增4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 到2012年全市累计建成20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二是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在加快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同时, 充分利用村小学闲置校舍办好乡村幼儿园 (班) , 使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有园可进”、“就近入园”。到2012年, 要建成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1000所, 保证每个乡镇都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使全市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75%。

三是要探索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建设。各区县要充分利用寄宿制学校、乡镇文化站、敬老院、村级活动阵地等资源, 建好留守儿童托管机构, 解决好留守儿童课外和节假日管理服务的平台问题, 确保留守儿童节假日有“家”可归。到2012年, 全市要建成100个示范性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无论是寄宿学校, 还是托管中心, 只要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 就能开展教育;在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会后, 重庆30个区县在开展4+1教育模式实验, 只有政府参与才是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力量。

(四) 有关社会组织的参与是补充。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需要相关社会组织的协作才能完成。地方政府应当改变只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不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 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存在问题要进行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的对策。公安、文化等职能部门, 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 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 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及良好的周边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让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通过妇联等组织, 对贫困母亲及监护人进行文化、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 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对留守子女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江津区XX年度法制工作要点》

[2]李文武《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3]《2010年秋江津区特别情况学生人数统计表》

[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初探

关键词:教育现状;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02-01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第一,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跟不上。留守儿童一般由留在家中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邻居代为照管,这种代为照管不但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而且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许多监护人年老体弱,只能给孩子做做饭、让孩子在天气变化时穿好衣服。还有部分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担当起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了,至于学业辅导更是无从谈起。

第二,留守儿童监护人认识守旧。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不少老人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所以孩子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后劲和责任感。

而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造成父子或母子间的隔阂,影响其亲情,更谈不上父爱、母爱。因此,带给留守儿童的是恐惧、孤僻、空虚,对人对事怀有敌意,学习上放任自流,生活上忧虑麻木,有的沉湎于网吧彻夜不归,有的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非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因此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很多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年龄还小,没有自保能力,一旦监护人照顾不到位,他们很可能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

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儿童如果在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将对其以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一般来说,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比较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对于无形的生理健康却忽视了。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很可能造成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3、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

对于“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一般比较低,他们很难得到学习上的帮助;而对于处在“上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来说,即便监护人在能力上能帮助他们,可是由于农活和家务比较多,监护人很少有时间给予帮助。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可以随心所欲,学习上也就放松自己了,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处的时间有限,父母对孩子很少有正确的指引和教导,导致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容易流入不良社会群体中。另外有的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由于得不到正确引导,在交往中经常出现人际关系紧张,与别人产生冲突,甚至会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1、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的存在与完整。而且,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母亲最好不要外出,在初中阶段父亲最好不要外出,因为“一个母亲胜过一百名优秀的老师,一名父亲胜过一百名优秀的校长”。如果一定要外出,就要加强亲子沟通。

2、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渠道。首先,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老师与家长签订家校教育责任书,公开学校及校长、班主任的电话号码,登记家长和监护人的工作单位和住宅电话,以便及时沟通,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

其次是不定期举办家庭座谈会,请优生家长讲述自己家庭教育的经验,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无形的关爱。

最后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成绩有地方记载,看书有地方借阅,班主任还可以指导留守儿童半月给父母打一次电话,一月写一次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父母送去祝福,联络和沟通亲子感情。

3、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妇联、村委会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让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政府在帮助留守儿童的同时,要对其父母进行引导和教育,让留守儿童家长学会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父母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作为学校和老师除无怨无悔地为留守儿童付出外,更要呼吁社会加强导向,媒体界发出疾呼: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社会各界的有志之士都来关注,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校和社会环境,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多做贡献。

篇5: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初探

作者姓名:王克洪性别:男年龄:34单位:马蹄镇茶堰小学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功能不健全,学校成为他们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已在农村广为流传。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已经在逐渐淡化“父母”的存在,那么,学校就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从现实出发,从留守儿童的需要和要求出发,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下面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做法与同行共勉:

一、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别让一名留守儿童掉队。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农村被留下来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但作为学校,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圣地、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对于这一群群被留守的孩子,我们有责任将他们培养成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例如我校共有学生147人,留守儿童就有45人,占全校学生的百分之三十点六,其中男童23人,女童22人。为此我校学初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并聘各班主任为该班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签订代理家长承诺书,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学校还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布置了温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电脑、电视、电话、图书角、学生特长展示台等设施,为这群留守儿童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让留下的孩子不在寂寞、不在自卑、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和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关爱,不让一名留守儿童掉队。

二、疏导留守儿童心理,让心灵成为明媚的晴空

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通过经常家访摸清每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要求班主任将班级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记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大量信息,包括生日、爱好、父母联系电话、监护情况、家庭环

境、情绪变化等等。学校建立“亲情信箱”、“亲情热线”,经常提醒孩子与在外的父母通话或写信,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与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经常利用班会课、体育课组织歌咏、球类比赛。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让孩子们在座谈会上尽情地说、畅谈自己的心里话,平时班主任每周至少与这些孩子单独交流一次,内容可以说说悄悄话、问问近期心情、也可以推荐一两篇好文章,也可以陪同走走路。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勤动手、勤交流。让他们在学校里能找到“家”的感觉,引导孩子帮助家人适当做些家务,一同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包包饺子、给父母寄上生日贺信,及时让父母分享自己进步和荣誉,点燃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人的热情。

三、激发留守儿童的求知欲望,体验成功进步的快乐。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老师、父母教导下还是愿意好好读书的,但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解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无人关心的状况。底子薄、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少体验学习成功的幸福与快乐,是多数留守儿童的共同特征。在这方面,一是教学自始至终必须降低起点、减小难度。二是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课堂教育模式,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参与、多展示,教师及时送上肯定、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三是多与他们交流作业中得失,充分肯定他们作业或者试卷中认真的书写、精彩的解法,同时也增加了接触交流的机会。

四、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矫正行为习惯。

有媒体在报道中说,全国的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留守家庭。这是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所以学校确立了“学校教育、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班主任老师每周去留守儿童家家访一次,观察孩子生活环境、特别看看房间是否整洁卫生。同在一片蓝天下,与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龄孩子相比,他们有太多的缺失。情感的荒漠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浇灌,脆弱的心灵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日常生活需要我们多多留意,坏习惯、怪脾气需要我们耐心矫正,学习困难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五、积极改善学校教育实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优越条件。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目前,我校正在为实施寄宿制学校而努力,对实施寄宿制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身份的角色,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留守儿童

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管教等问题,而且还给他们提供了生活、学习、安全和教育监管的保障,能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使留守儿童在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

篇6:教育初探--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从而农村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弱点,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性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等。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调查分析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教育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的过剩,使外出务工尤为突出。从而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现将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由于大部分有爷爷奶奶或母亲单身一人照顾,跟他们一起生活,缺乏养成教育,大部分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生活上依赖性强,自己不动手,个人卫生差;放学不按时回家,在家不按时休息等生活问题,久日久之养成了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缺失父母”、“缺少情感”,由于他们从小长时期得不到父母的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使他们情感孤寂,与外界沟通很少。就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自卑性强,少言寡语,整天闷闷不乐,目瞪口呆,产生了抑郁心理。

(三)教育问题

由于父母长时期外出务工,与学校的联系沟通少,很难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再加上大都由爷爷奶奶或母亲管护,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根本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有的对孩子的学习督促不够或方法不当,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甚至出现家庭教育为零的现象。这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使他们产生厌学、辍学等现象。

(四)行为品德问题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从小缺少家庭教育,由于长时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孩子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责;进一步表现出留守儿童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品质差,行为意识较弱,说话太随便,语言粗俗,辨别是非能力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反映出的诸如此类问题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困难。我认为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为抓手,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一)关爱留守儿童,德育教育为先

作为教师,我们担负的任务不光是教书,而更重要的是育人。那么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更应该抓德育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心中有他人”教育;让他们从自己的行为,行动上受到教育懂得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二)关爱留守儿童,关注情感教育

从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情感教育,“爱”是最大的缺乏。作为学校这块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从点到面上进行教育。首先,学校运行“一帮一”的运行机制,学校应调动起全校师生的力量,一名教师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上进行帮扶疏导。让教师当“爱心妈妈”并且让学生结对子“一帮一”在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使他们真正体会班集体的温暖,让他们从心灵上感受到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项目所配的设施,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这些儿童跟远在他乡的父母通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再次,学校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充分展示才华,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举办“给家长的一封信”、“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征文活动;“我的未来不是梦”等班队活动。从而学校有点到面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动力的情感教育网,让他们感到学校像家一样温暖。

(三)关爱留守儿童,精心呵护心灵

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再加上教育方法的不当,使他们情感孤寂,心理孤独,自卑性强,产生了抑郁心理等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教师对于这些学生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展开心理疏导: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留守

儿童说到学习时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有的说一看到书就想瞌睡;有的同学干脆就说很讨厌学习。造成这一切问题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要正面引导告诉学生一个信念,眼前的学习机会失而不返,务必珍惜机会,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第二,教师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体会到自我成功的成就感,想象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定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中确定自己可以达到的小目标,不断进步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要克服儿童自卑的心理,教育学生应该看到对自己有利的、积极的一面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敢于正视别人,要有自信,要肯定“我比别人强”,“我能行”等这样产生了努力把事情做好的信念。遇到困难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跌倒了自己爬起来,饿了自己找饭吃,如果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定会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因此认准目标,培养信心。最后,要用心沟通,教育学生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跟老师把自己的很多困惑说出来,老师帮助他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即使老师不能解决,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建议,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心灵贴近的过程;还要处理号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交往要真诚,要注意用心沟通,要善于换位思考。

篇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摘 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引人关注,对他们我们应采取什么方式的应对方案,这值得我们思考,从笔者的研究中首先应弄清产生问题的原因,现存问题有哪些,然后针对问题结合中国的发展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初探

中国近三十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奇迹,耀眼光环的背后不可否认包含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了陌生的城市,怀着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奋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资料显示农民工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约占20%-23%,例如广东省外来工对广东GDP增长贡献高达25%以上,可他们的工作环境可以用‘脏、累、险、重、苦、差’来形容概括。更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子女现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原因

所谓留守儿童一般认为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非户籍所在地(大多数为经济发达地区)而其孩子则因各种原因无法随行则继续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分析造成该情况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发生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综合力量整合的必然结果。回顾中国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改革开放之前广大农民被户籍制度严格的束缚且各种生产要素受制于当时的体制很难自由流通,农民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再者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城乡差别处于农民心里承受范围之内故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意愿并不强烈,可改革开放后随着效率至上的战略实施各种差别进一步凸显与拉大极大的挑战与刺激了农民们的神经,与此同时国家进一步推动和释放各种生产要素并促使各要素在大区域的整合与自由流通,这样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自然就产生了,但问题是各大城市所接受的仅仅是‘农民工’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容纳了他们,这主要表现为他们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收入低、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精神空虚、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保险缺失、子女入学难等。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却无法享有对等的公民权利甚至于连起码的尊重也无法得到,他们呼之即来驱之则去。他们如人生之浮萍漂泊不定。究其根源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市并未真正的接纳他们,这导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这极大的威胁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相关问题

留守儿童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他们目前一般的生活模式如何、问题何在,根据笔者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

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并非空穴来风。从调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其爷爷、奶奶或外婆,外公等祖辈,不可否认他们的自身素质普遍低下(有近62%监护人是文盲),他们能给予孩子的仅仅是保证身体的成长而无法丰富孩子的大脑。再者过分的溺爱也导致了孩子不良习俗的形成。至于少数寄养在他人屋下的孩子则大多过早的品尝了寄人篱下的滋味,这也造成了不少孩子的扭曲心理。

2、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严重

留守儿童大多正处于1-15年龄阶段,这正是情感品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就是这阶段他们普遍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必然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3、学校的教育力度依然不够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是不能再回避且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对待他们不能采用简单的课堂说教,更多的需要老师更多的亲情关爱来弥补父母爱的缺陷,这需要老师正常的工作之外要追加更多的付出,比如说经常性的家访、和学生经常性的心灵交流与沟通。但据我调查绝大多数老师很难做到这些,不是说他们不愿奉献而是他们的确有自己的苦恼,就工资而言笔者认识一位工作近十年的教师他的工资甚至还比不上普通农民工,幸勤的付出换不来对等的回报自然造成了教师的心理失衡,再者现在我们基础教育采用的是校长负责制,某些学校可谓校长一人说了算,这样呢很容易导致家长制,再加上教育监管体系的种种弊端,一些学校毫几乎毫无无民主可言,所谓的教工代表会、工会形同虚设。教师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压制,教师也就毫无工作积极性可言,这对基础教育而言极其危险。

4、社会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加剧

小平同志当初设计改革路线是指出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强。但事实是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远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结果是失去了健康向上文化占领广大农村必然被低级庸俗的东西所控制,农村小曲艺团体以脱衣舞、裸体表演经常出没各个村落,流行于乡间,一些流氓团体横行乡间打架、酗酒斗殴更是不再话下。试想这样的环境对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会怎样?

5、留守儿童大多成‘问题儿童’

据调查留守儿童常见问题是:存在逆反心理、不诚实、自控能力差、小偷小摸、学习成绩普遍差等。这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共同造就的。例如长辈的监管不力、教师的教育不当、外界不良环境的诱导等。

三,探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模式

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不大现实,好在各方面力量已开始高度关注此问题,有的地方成立了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全托制教育学校,有的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但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个系统问题应着眼大局立足长远。要全面理清问题产生的实质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

决。《一》、从目前来看,应立足实际搞好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从上我们不难看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核心在教育,教育的核心在教师。所以应加大教育投入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其次应深化教育改革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让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一旦如此面对留守儿童,教师将会有更多的良方来应对。再者应组织相关的教育专家及心理专家积极调研从事相关研究,这样可以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这将有益于教师的有的放矢。对于此问题我们还应广泛的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家庭的积极配合。例如怀远县教育局与移动公司协议为下属各农村中小学配备倾情热线免费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搭建连心桥。假如社会力量均能积极参与让留守儿童融入社会大爱之中,爱意定会融化留守儿童心中的坚冰,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

《二》、从长远来看,应立足与根本来解决本质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是因为城市对他们的无情与冷漠是社会对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说道底是体制不顺造成的。如今改革已到攻坚阶段,任何举措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故国家对此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对的,但这不能作为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国家的未来在儿童,若一个国家近以千万计的儿童不能健康成长,我们要GDP的高速增长又有何益。对此国家应组织专家系统的调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此我的建议是:

1、取消户籍制度.2、开放大城市,建设大都市区,使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小城镇转移.3、集中发展中等城市,以吸纳流动的民工4国家推行适当的政策,鼓励农民成为经营型的民工,促进农民工快速融入城市

5、无差别对待农民工,农民工应得到和城市下岗工人同等的待遇.6力促教育公平,各城市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就近开放。

篇8: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初探

“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他们的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 也成为一个新的特殊问题。从近年来各地留守儿童的情况来看, 他们心理问题严重, 品质问题突出, 学习成绩差, 安全隐患多, 是学校教育中最头疼的一件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 单就从学校教育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健全工作机制

为使留守儿童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 确立了“五主线教育网络”, 即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育主线, 以“校长—少先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管理教育主线, 以“党支部—少先大队—少先中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 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主体的辅导教育主线, 以“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为主体的辅助教育主线。并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例会制度, 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工作例会, 总结上月工作, 部署新的任务, 制定落实措施。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考核激励机制, 每学期评选一次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 并把留守儿童工作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二、完善留守儿童档案

为了更加深入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规律, 各班认真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个人情况, 包括思想状况、学习情况、身体状况、行为习惯等;另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 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

三、建立两支“代理”队伍

“代理家长”队伍由教师组成, 校务会成员至少负责帮扶4名留守儿童, 班主任至少负责帮扶2名留守儿童, 任课教师至少负责帮扶1名留守儿童, “代理家长”要做到:每天一次学习辅导, 每周一次与学生谈心, 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 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代理哥哥”、“代理姐姐”队伍由学生组成, 让优秀学生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帮扶照顾。

四、实行“三个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 各班级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 由任课教师制定学习帮扶计划, 明确帮扶时间、内容, 每个留守儿童由教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 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生活上优先照顾, 班级对留守儿童要做到多看一眼, 多问一声, 多帮一把, 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 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三是活动上优先安排, 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在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讲故事、文艺演出等活动时, 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 引导学生互助互爱, 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五、拓展四个关爱渠道

一是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拓展方式, 及时沟通, 坦诚交流;二是设立“留守儿童谈心流动站”, 布置“温馨小屋”, 创设留守儿童活动场所;三是开通“心灵热线”, 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问题和心理障碍, 便于师生的心灵交流;四是开办“家长学校”, 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留守学生的家庭, 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

对于每个人来说, 家是温暖的,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 老师就是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多年的教育工作, 使我深感“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给予他们本该享有但却严重缺失的爱, 作为教育者, 我们只有毫不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爱心, 并不断探索、归纳和总结, 才会完成留守儿童教育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才会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篇9: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97-01

一、现状与原因

随着农民工蜂拥入城,农村的“留守儿童”渐渐的成倍增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课题。近日,本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留守儿童”多数和爷爷奶奶生活,他们正处在心理、情感、意志、认知脆弱和懵懂的年龄,因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成绩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學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之孩子本身自控能力较差,造成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发生。

2、性格扭曲。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手中有钱,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唯我独尊。

3、心理缺欠。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没有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不愿与他人接触,有较强的孤独感,但自我放任。

4、缺少安全意识。“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安全心里空白。

5、亲情意识淡薄。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半年甚至一年不回来,一方面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另一方面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沟通闭塞。既造成孩子与父母亲之间关系淡漠,又致使留守孩子不懂关心、尊敬欠妥,缺乏团队意识。因此,“感恩的心”淡漠迷茫。

二、对策与方法

1、空间与现实沟通,把爱时时传递。要求每位家长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至少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通一次电话;选时微信;每年回家团圆一次。

2、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教育有的放矢。“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但他们并不是集中在学校的一个班或几个班,因而增强了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掌握父母的外出动向以及托付于何人何地等情况。同时,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3、改善“留守儿童”的居住环境,温馨时时陪伴。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监护人往往娇惯自己监管的孩子。久而久之,被监管的孩子便形成自私、高傲、冷漠的不健康心理。他们总以自我为中心,家庭事务多被长辈们包揽,对长辈以及他人的付出视而不见,遇到一点问题或挫折就束手无策、感情脆弱、情绪极不稳定。监护人要从细小处抓起,让被监管人吃点苦,对他们来说是一笔财富。要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耐挫力。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把亲情留给儿童。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沟通,要求他们既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溺爱,做到严于爱的结合,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4、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关爱刻刻不离。“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老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要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方法,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做到这些,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时,脸上一定要有微笑。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寂寞的心田。

5、加大教育力度,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学校应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儿童开展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举行“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主题班会、“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实践活动等,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沟通,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给“留守儿童”送生日贺卡等系列教育活动。同时班主任要带领“留守儿童”过集体节日,让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总之,正面教育可以让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儿童孤单、悲观的阴影,促使他们愉快生活和学习,从而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

6、净化社会环境、营造关爱氛围。配合公安、综治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给“留守儿童”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上一篇:艾滋病相关知识问答下一篇:赵本山出任农民艺术节形象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