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

2024-07-26

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精选9篇)

篇1: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1997年)

1993年7月29日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审查并批准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长 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进入全面施工准备阶段。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成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完成。

第二阶段(1998年~2003年)

2000年完成混凝土浇筑548.17万立方米,创造了水电工程年浇筑混凝土量的世界新纪录。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开始下闸蓄水,6月10日蓄水至高程135米。

2003年6月16日 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成功;6月18日双线五级船闸正式向社会船舶开放。2003年7月10日 三峡左岸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第三阶段(2004年~2012年)

2005年9月 左岸电站14台机组整体提前一年全面投产。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设计高程,大坝基本建成。

2006年10月三峡水库提前一年实现初期蓄水156米目标。

2007年5月 双线五级船闸工程竣工,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效率和效益极大提高。

2007年6月三峡右岸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并实现当年投产500万千瓦装机的世界纪录。2008年10月右岸电站12台机组整体提前一年全面投产。

2009年8月29日

三峡枢纽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通过验收,这标志着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三峡 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2010年10月26日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成功到达175米,开始全面发挥防洪抗旱、发电、航运、补水等 综合效益。

2010年11月26日三峡升船机主体设备合同正式签订。

2010年12月31日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发电1006.1亿千瓦时,突破千亿千瓦时大关。2011年5月24日三峡地下电站首台机组(32号机)正式投产发电。

2011年9月21日三峡地下电站首批机组启动通过验收。

2012年8月29日

三峡地下电站最后一台投产的27号机组顺利通过启动验收,这标志着三峡地下电站发 电设备全部通过考核运行检验。

篇2: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 新人教版

必修2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②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③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方面收集有关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②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回顾和综合,培养和提高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中共十五大则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③引领学生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树立向伟人学习的志向和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课前设置思考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障碍,你认为会有哪些障碍?应如何突破这些障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背景。

(2)、关于“历史性的跨越”一目,建议教师:

①演示有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文字、图片材料,了解中国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恶劣的国际环境;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②学生归纳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③学生归纳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明确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建议教师: ①学生概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的创新)

②分析中共十五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意义。(4)进行专题总结,让学生明白以下几个道理: 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科学的、艰巨的。

篇3: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

一、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面临的障碍

(一) 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 物流中心的区域带动力较弱

首先, 从物流产业规模来看, 产业规模较小, 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远低于物流业发展较好的国内其他省市。现有的597家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50家, 具有国家A级以上资质的只有两家, 能够提供全国性物流服务的企业和物流总额上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

其次, 从物流供给来看, 存在着社会化需求不足与专业化供给不够之间的矛盾。宜昌市物流业“小、散、差、弱”, 专业服务能力不强, 尚不能满足供应链“一体化”的要求。物流需求仍处于传统产业结构的分割之中, 制造企业多为“大而全”“小而全”模式, 物流业务外包速度慢、层次低, 大量的物流需求分散在企业, 物流需求与供给关系失衡, 远远不能发挥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三, 从物流产业模式来看, 宜昌市第三方物流的比重小, 物流企业大多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 第三方物流发展的不足导致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 服务功能单一, 辐射半径较小, 缺乏品牌效应。

(二)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核心支撑功能尚不完善

宜昌已初步形成以铁路、公路运输为龙头, 水路运输为窗口, 连接各大型场站枢纽为网络, 向四周辐射, 通向全国的综合运输体系, 虽具备了把宜昌打造成现代物流中心成本优势, 但核心支撑功能不完善。表现在现有货运中心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 宜昌市建成的二级以上的货运站场仅有4个, 目前运行的仅有宜昌货运中心, 不仅规模小, 而且功能也偏少, 较小的企业规模使物流的组织化程度降低, 物流速度降低和物流成本上升, 造成物流环节的浪费, 管理成本加大, 使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 竞争力不强, 物流企业在“低价格、高成本、微利润”状态下生存, 缺乏发展后劲和长远打算。

(三) 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发展加快, 现行管理体制亟待理顺

一是物流业主管部门尚不明确, 管理的协调性不够。新成立的交通物流局职能相对较小, 许多职能散落在交通、经贸、商务、工商、税务等十多个部门, 其职责权限与管理职能不尽相同, 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对一体化运作和网络化经营形成障碍。二是多头管理导致监管缺失。由于部门职能交叉、职责边界不清, 有些管理部门遇到问题时就相互推诿, 对市场竞争失范, 恶意压价、运输纠纷等问题解决力度不够。

(四) 发展现代物流中心的观念与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 发展现代物流, 把宜昌建设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已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目标, 但是, 这一新兴行业还没有得到当地社会的认同, 大部分企业对物流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 不少管理人员认为物流就是将货物送到用户手中的活动, 企业开展物流业务多数只停留在储存、运输、装卸方面, 对现代物流功能应用较少, 信息技术的应用尤为欠缺。宜昌市物流标准化建设推进工作仅仅停留在企业标准方面, 在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技术等标准的推广和实施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

(五) 信息化程度较低, 物流要素支撑力度不够

现代物流是集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化的经济流通活动。与传统物流相比, 现代物流的最大特点就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 通过资源整合, 将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与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结合起来, 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在此环节中, 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内容。宜昌要发展现代物流业, 建设三峡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在公共信息网络方面的基础投资和企业电子商务等必要的信息要素支撑和金融要素支撑尚较缺乏。

二、推进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推动物流体系建设, 打造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的支撑载体

一是围绕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重点发展辐射鄂渝两省市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项目, 如建设宜昌市农产品贸易市场、化工市场等辐射力强的大型市场, 作为中西部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二是依托宜昌连接中部与西部, 长江沿线和内陆联结的特殊区位, 充分利用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建设市域配送物流体系、区域物流体系、口岸物流体系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网络平台, 使物流网络覆盖中心城市, 融合周边, 畅通国内外。三是打破体制束缚, 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地产商, 建立分拨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体系, 建设以区域物流、水路口岸物流为主, 城市物流为辅的枢纽性物流园区。

(二) 完善政策支持, 努力营造良好的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环境

一是在土地使用政策方面, 在规划物流园区设立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新增用地, 应根据用地性质及用途实行有偿使用, 土地出让金按有关规定缴纳;企业以原划拨土地为条件引进资金和设备进驻规划物流园区的, 应按相关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后, 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法人资产作价出资。二是在实施公共设备使用政策方面, 充分借助三峡工程所在地的优势, 向上争取政策, 使企业的物流项目用电享受工业用电标准。三是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 给予具备在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资金管理办法条件内的物流企业给予财政资金扶持。四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实施相应税收优惠, 解决物流企业税负过重和重复纳税的问题。此外, 政府要健全市场法制, 规范市场秩序, 创造公平竞争, 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环境, 为物流企业、区域性物流服务网络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体制保障。

(三) 推动第三方物流建设, 培育并促进现代物流市场的快速成长

一是在工业企业、商贸企业中进行物流普及教育与宣传。对成功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进行示范宣传, 用事实证明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利益, 并以此进行推广。二是鼓励大企业把它们的物流业务和有关的物流资源分立出去, 由政府资助专业机构为分立提供咨询服务, 并在土地置换过程中给予扶持补贴, 增补新机构的流动资金。三是建立宜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基金。市级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 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和第三方物流重点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给予贴息支持。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 积极帮助协调和争取金融部门在中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方面给予物流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四是整合资源优势, 培养核心龙头企业。有重点地选择若干个素质好、有发展前景的物流企业, 在政策、用地、资金等各方面予以倾斜, 把它们培育成上规模、上档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四)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加强现代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技术规划建设。制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规范, 确保各个系统的统一。研制技术认证体系, 对参与接入的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技术认证。二是推动职能部门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政府有关部门对外服务的信息化统一形成一个公共的平台。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制定物流信息化示范工程, 进行宣传,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三是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建立电子商务的行业交易规则和规范, 制定电子商务地方标准, 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健全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 推动电子商务规范有序发展。

(五) 加大多渠资金投入, 强化物流业发展的要素支撑

一是政府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的投资政策, 引导信贷资金, 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例如, 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 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 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二是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杠杆调节作用, 降低物流企业融资成本。支持资产质量好、经营管理好、具有成长潜力的骨干物流企业股票上市, 进入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效益好、有市场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金融部门在独立审贷基础上, 向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发放贷款。

(六) 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协作机制

篇4: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建设探究

【关键词】课程群 历史学科 高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43-02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建设的研究现状

学科课程群建设最先在国外兴起,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于是在高校中出现了一系列新型学科,或围绕某一传统学科开展许多相近的选修课程。这是课程群建设在高校的具体实践,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刘玲娣、殷小平的《历史学科中国史课程群建设刍议》等。

就中学阶段来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高考改革的来临,传统的课程设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课程群建设可谓是面对挑战的一次勇敢尝试,部分南方的中学已经开始进行实验性地尝试,如浙江的景宁中学。

不难发现,现阶段关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多集中于高校阶段,中学阶段虽有部分高中开始尝试,但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对某一具体学科的课程群进行深入地分析,所以本课题拟从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的建设出发,尝试探索与分析高中阶段学科课程群建设在推动课程改革以及适应高考改革方面的作用。

二、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涉及的方面

该课题就是在面对高考改革、面对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轨的现状下,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群这一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本课题拟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出发,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群这一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分析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设置的目的性,目的性必须明确,否则在学科课程群构建中就会摇摆不定、无所适从。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设置的目的有二:一是针对高考;二是针对大学教育。所以要对两者进行分析,分析高考所考,分析大学所需,方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历史学科课程群。

2.从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出发,展开对于历史学科课程群建设的探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包括三本必修和若干本选修,如何整合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这一问题值得思考。再者,三本必修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略显支离破碎,学生对于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了解,我们可以尝试设置部分断代史、国别史或通史,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时序性和整合性。同时,除去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外,其他的专题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民俗史、宗教史等等。

3.从历史学科与其他相近或相关学科出发,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外延,加强历史学科课程群的建设。这一方面体现在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如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历史与国学的结合、世界史学习与英语的结合、历史与经济学的结合等。另一方面体现在某一学科为历史学习提供相应的方法或技能,如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提升史料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对于提升理性思维等等。这一部分将成为该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最能体现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建设的价值所在。

4.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制定高中阶段切实可行的历史学科课程群建设规划。这将包括各学科间的配合、相关学科结合部的教学等内容。这一方面的内容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总结。

三、高中阶段历史学科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从社会角度来讲,教育的本质在于推动人类融入社会,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身。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很难用某一具体学科知识解决,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种必然。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把这一责任简简单单地推之于大学教育,高中阶段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也应该加强知识与知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从学科本身来讲,《新课标纲要》指出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以前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缺乏整合的状况。中学阶段进行学科课程群建设,更有利于中学生对某一学科本身及其外延有一个准确和全面的认知,这不仅有助于其专业方向的选择,更有助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接轨。

具体到历史这一学科而言,一方面历史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是一个百科式的学科,如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经济史、自然科技史等,都需要学生对其他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本身也需要以其他学科作为工具,如对史料的阅读与理解就离不开语文,历史的研究方法又离不开政治与哲学等等。

从理论上来讲,该课题有助于弥补学科课程群建设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学阶段学科课程群的建设理论;二是中学阶段某一具体学科课程群的建设理论。从实践意义上来讲,该课题既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延续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即将进行的高考改革所做的一次提前应对。

篇5:三峡工程首要的建设目标是防洪

三峡工程及市场机遇。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它由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工程,世界最大规模的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以及大规模的远距离输变电工程组成。三峡工程巨大的建筑规模,给中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建筑业、材料工业、机械电气制造业以及电力、信息产业提供一个不小的市场机会,也促进这一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三峡工程需要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也将为国际工程界、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界提供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

关于水库移民。水库移民搬迁约达100万人口,需要重建家园。水库淹没区都是沿江比较贫穷的地区,大量移民资金的投入对这个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开发性移民”的移民方针将促进库区经济繁荣。动迁库区100万人口换得下游尤其是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的安全保障,从政治、社会、经济等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合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兴建三峡工程能得到库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原因。

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岸稳定

诱发地震研究对三峡水库分段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是:从坝址至庙河长16公里的结晶岩低山丘陵库段,岩体完整性好,历史和现今有感地震活动稀少,蓄水后不排除发生浅源小震,最大震级预计不大于里氏4级;自庙河至白帝城长142公里的碳酸盐岩峡谷库段,可能发生岩溶性的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也不超过里氏4级;白帝城以上以砂岩、泥岩为主的库段,无大断裂通过,岩体透水性弱,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根据长期的地质勘测研究和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成果,三峡坝区和库区地壳稳定,均不孕育发生严重地震的地质背景。三峡水库蓄水后,虽不排除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从高估计,影响到坝区的最高地震烈度不会超过VI度,不会影响按Vll度设防的主要建筑物的安全。

篇6: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

矛盾分析

三峡大坝货运的需求主要受到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越快, 其资源及产品的流动就越大, 对长江上游航道的运输需求就越大, 需要过坝的货物就越多。因此我们首先研究长江上游经济带GDP与三峡大坝过坝货运量之间是否存在着相关性, 即选用长江上游经济带历年GDP与三峡大坝每年过坝货运量建立回归模型, 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对三峡大坝过坝货运量需求预测。

选取长江上游经济带GDP作为自变量X, 三峡过坝货运量为因变量Y, 对三峡大坝货运量进行最小二乘估计。经过整理得到以下统计数据见表1。

通过对统计数据分析, 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如下:Y=C (1) *X+C (2)

经Eviews统计软件计算, 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20518526068*X+1156.87010379。统计学检验结果分析:R2=0.981246, 接近1, 表明方程中X对Y的解释能力较强, 相关性成立;F=0.001097, 表明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

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的GDP增长率, 可预测长江上游地区2015、2020、2025、2030年的GDP为54407.94亿元、87624.50亿元、141121.41亿元、227277.32亿元, 将以上GDP预测值代入一元回归模型可得出三峡大坝未来年的货运量。预测结果为:2015年12320.58万吨、2020年19136.13万吨、2025年30112.90万吨、2030年47790.83万吨。

三峡大坝五级船闸设计年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 而实际通过能力远小于设计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过坝货运量达到了7425万吨。随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 经长江上游航道运输的货物会逐年递增, 二者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如果再建一座五级船闸, 不仅投资过大, 而且地理条件不允许, 三峡大坝永久翻坝已不可避免, 三峡物流中心的建设也是必然。

根据模型预测, 到2030年三峡大坝过坝需求量为47790.83万吨, 将是现在的6.44倍。这样的结果就使得长江上游地区对三峡大坝过坝能力与三峡大坝过坝能力有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预见随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峡货运过闸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三峡物流加工产业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缓解由三峡大坝货物过闸压力的需要。随着长江中上游经济的发展, 水运优势的发挥, 货运量将会不断增加, 货物过闸压力越来越大。三峡物流加工产业平台建成后, 一部分货物由原来的转运变为上岸加工, 使得货物上岸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货物由港口直接运输到加工中心进行加工, 等货物加工完成后再直接运往港口转运。这样一方面为需要过闸的货物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增加了过闸的机会, 另一方面使等待过坝的货物, 在这段时间里实现了增值, 提高了运输货物的总价值。随着物流加工产业的发展, 必将大大的缓解三峡大坝货物过闸的压力, 使长江上游航道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提高物流产业盈利水平的需要。只依靠中转和集散货物的数量的增加, 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方式只能算是粗放性的物流产业发展方式。物流加工就是货物的升值加工, 是物流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作用不可替代。下面通过对物流加工前后经济效益与成本的比较, 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物流加工的成本可以定义为:为使物流企业对一部分适宜加工的货物进行加工而需增加的投资成本 (包括运行成本、管理成本等) ;物流加工产生的效益是企业因为加工而获得的收益。用P (R) 表示投资后的净收益, C (R) 投资成本, B (R) 投资收益。则净收益函数可表示为:P (R) =B (R) -C (R) (1)

为使投资成本最小, 净收益最大, 将方程 (1) 两边对C求导并令其等于零: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流加工投资的成本小于加工后的收益, 此时若增加物流加工的投资, 会得到更高的收益;物流加工投资的成本大于加工后的收益, 此时若增加物流加工的投资, 收益的增加无法弥补投资的成本。根据历年的数据分析, 各种经济指标比较如表2。

成本/效益投资成本小于收益, 此方案可行。

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方便客户的需要。将由中上游运来的原材料及简单规格产品, 按用户的要求, 通过物流加工进行集中下料, 优材优用、小材大用、合理套裁, 可以明显地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有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降低货物损坏风险的需要。有的货物本身的形态特殊, 使之难以进行物流操作;有些货物易碎易挥发, 转运的过程中会增加货物受损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流通加工加以弥补, 从而使物流各环节易于操作, 提高物流效率, 降低物流损失。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天然气的储量占全国同类矿种60%, 在三峡物流中心建设这样一个平台很有必要。

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需要。在三峡大坝水运与陆运结点处设置流通加工环节, 可以有效解决大批量、低成本、长距离的水运运输与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的陆运运输之间的衔接问题。以物流加工中心为核心, 对货物的规格和包装进行加工, 将加工后的产品再运输出去, 从而有效衔接不同目的的运输方式。

建设的路径

三峡物流加工产业中心以过坝货物及客户需求为导向。过坝货物是物流加工中心的加工对象, 客户的需求决定了加工的程度和数量, 因此在对加工平台规划时, 要充分调研, 与客户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要, 同时要对以后货物运输类型有一定的预测, 充分体现加工中心的灵活性和预见性。

物流加工中心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广和合理引导, 配套的法规制度不仅可以吸引投资者, 促进加工产业中心的快速形成, 而且可以规范投资者的行为, 保护当地的资源。法规和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外部合作等加以规范, 有利于企业集成内外部资源:另一方面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提供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篇7:穿越历史的三峡

1978,迈克尔·波特正在为《竞争战略》做最后的完稿工作——这本划时代著作奠定了他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大师地位,影响了此后几十年全球企业的决策思维。这一年,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也在最后修改一篇影响众多企业未来命运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企业,沿着中国特色的路径

从1978年开始回顾中国企业的战略是个巨大的挑战。那时的整个国家战略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中国与世界似乎生存在两个完全不相干的时空中,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和发展脉络。在这种管理语言与世界完全不同步的情况下,那些20世纪60年代就诞生于美国的三安范式、波士顿矩阵等这些战略分析工具在中国完全派不上用场,以至于日后有人说,如果在1978年就清楚地知道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居然差那么远,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追赶的勇气……

如果按照现代战略理论去划分中国不同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我们会有发现,1978年前的中国国家战略属于“战略规划学派”,而1978年后的国家战略属于“环境适应学派”。后者对前者的超越正是充分估计到“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组织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在1978年出访新加坡后,邓小平设计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尝试举措——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并在这个特区用世界通行的方法发展经济。经济特区的建立不只具有象征意义,它让中国企业第一次打开了~个了解全球企业思维和语言的窗口。那时起,美国的管理英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艾克卡的自传被翻译为中文,哈佛商学院第49届毕业生战后造就美国的故事被传递到中国;哈佛繁体中文版的案例也开始被人带过罗湖口岸,一批香港的财经出版物和邓丽君的歌声一起冲击了内地中国。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感谢特区和香港的存在,在那个管理意识和财经信息贫乏的年代,这个特殊的窗口带给内地的不只是资金和厂房,更带来了最原始的中文管理概念。这种文化启蒙似的思想潮流直接带来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公司的诞生。

在被称作中国“公司元年”的1984年,中国现代公司的序幕拉开了。海尔、联想、万科、巨人、健力宝等企业的初生都与这一年有关。这一年还是中国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核心战略概念的一年张瑞敏砸掉了76台冰箱,宣告了质量和品牌意识在中国领先企业中崛起,倪光南发明了汉字“联想功能”,开始让中国公司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最终还让“联想”成为一个中国的世界级公司的名字,李经纬把眼光瞄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开始了中国企业最早的体育营销……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比可口可乐、柯达、强生、花旗银行同时诞生的1886年整整晚了近100年,而那时我们似乎已经蒙脱地察觉到和世界的距离。

1984年~1989年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但这时的中国企业还普遍没有建立现代战略意识,依然以政府关系和机会作为经营的导向。如果没有1989年下半年开始的治理整顿,可能包括现在最优秀的中国企业家都会认为日子会永远地这样“好”下去。在此之前,一直在做摄录像器材的王石赚钱已经赚得自信十足,当他把所有的资金都再次投入这个利润超高的贸易产品时,市场已经临近泡沫破灭的边缘,万科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历史的低潮。这次调整,不但让万科后来提出了“高于25%利润不做”,也让更多的第一代企业家首次亲身体验了风险和周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小平视察南方再到中国加入世贸,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伴随着深交所和上交所的开市锣声展开的,在一个实体经济尚不成熟的社会,证券市场的来临让很多人在没有了解研发、生产、营销这些管理常识前就知道了资本运作、融资、杠杆操作等概念,这些概念和中国原有的跑关系、要指标、依靠政府做大项目的旧习联系在了一起。在中国的主流财经圈中产生过一批非主流企业,这批企业以做房地产、并购、金融和垄断行业为主,相当一批企业动用了当时有限的金融和财政资源,历史表明,他们很少创造了社会财富和转型为现代公司,如果没有1993年开始的金融紧缩,我们可能还以为这些企业会代表未来。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这一理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略聚焦一系统整合一长期坚持”这三个西方企业战略的关键要素。3年后,中国的宏观调控开始,这次金融紧缩消灭了一批南方房地产公司和一批依靠政府支持的家电生产线,给浮躁的中国企业界带来了一个冷静反思的环境。不过,这次没有让第一次风波中就开始调整的万科倒下,也没有影响海尔在整个家电业扩展的布局。此时的张瑞敏已经开始关注国际流行的战略理论,并逐步开始把海尔的核心能力定位在服务及客户关系方面。此时的王石逐渐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两次低潮开始让他真正地思考战略问题,并开始将公司的核心业务定位于白领住宅和物业服务,并在这个聚焦的领域建立核心能力。联想的“技工贸”战略似乎也在这个时期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以PC和分销为主导的业务模式日渐清晰,这成为日后联想和神州数码的雏形。我们看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领先企业开始了真正的战略选择,他们的视野、管理概念和语言已经开始迅速接近全球流行的战略思想,这也预示着几家中国的国际级大公司最终将会出现。

中国企业,从学习进入创新时代

2000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由此揭开了中国制造称雄全球的序幕。全球化的市场带给中国巨大的发展推力,也激发出了人们从未期盼的发展速度。短短不到10年问,全球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由此诞生了一批“隐形冠军”。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并于2007年正式宣布整合成功,紧接着,中海油和海尔分别向美国的行业主流企业发起了收购邀约,分众传媒以美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商业模式登录纳斯达克,百度以极高的占有率成为中国市场的行业领袖并开始进军日本市场,2008年,阿里巴巴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82B公司…中国企业的最佳实践开始越来越多地写进全球战略研究的教科书,他们的战略实践已经从“学习”进入了“创新”时代。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完全属于明星企业的年代,众多的中国企业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全球市场以不同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共同实现着他们的“中国梦”。“中国战略30年”也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五彩斑斓,百花争艳的时代。

今天站在中国回顾全球战略思维范式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呈现出一系列较为清晰的图像:在行业垄断没有形成之前,战略规划思想占主流时,战略就是规划未来;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剧烈商业环境变化中,环境适应学派占主流时,战略就是讨论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时代开始,产业组织论占主流时,战略就是讨论如何定位于有吸引力的行业并通过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来赢得竞争优势: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均衡的阶段,资源基础论流行时,战略就变成挖掘和培养公司有价值的、无法仿制的且难以替代的资源。对照这幅卷轴我们会发现,中国30年的发展同时融合了不同体系的全部理论,战略规划思想和环境适应学派在开放之初成了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组织论成了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最佳诠释;源基础论又成了中国领先企业与成熟跨国公司争夺全球市场的路径解读。仅仅30年,中国以丰富的市场实践演绎了西方经典的战略理论的东方版本。我们只能感叹,这是一个不容出现什么理论和学术权威的年代。这也必定会成为那些能看懂中文,又以仅仅贩卖西方理论为立足之本的学界、咨询界最终会感到羞愧的时代。

篇8: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就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方面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 并对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强调了要“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 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因而创造性的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 开设若干选修模块, 供学生选择”是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 更是新课改的迫切要求。

所谓校本课程建设 (选修课程建设) , 即学校根据所拥有的所有资源和已形成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核开发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本身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地方性、特色性、适用性。地方性凸显的是校本课程的区域特征。我国幅员辽阔, 呈现出风土人情相左、文化特质各异的特点。新课程选修学分Ⅱ的要求正是基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所提出来的。特色性彰显的是学校自身特色与课程开发的有机结合。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积淀下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课程建设一旦离开这个灵魂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难免陷入为校本而校本的怪圈。适用性体现的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功用性。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 它既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定不同基础”, 还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上, 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承载着传统课程所不具备的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和创新功能。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趋势, 终身学习的人才发展需求, 使传统的课程功能在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变得捉襟见肘。因而进行全新的校本课程建设, 已成为学校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打造一个全新的, 既能符合时代特征, 又具有自身文化积淀之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急需。

二、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与灵魂

校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 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理念。因而校本课程无可质疑地成为学校文化, 特别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展示平台。理所当然的承载了塑造学校文化, 实现特色学校目标的任务。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凸显着学校特色。校本是一所学校所独有的, 它的区域性和特色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学校特色和个性的集中反映。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正因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多年来积淀的结果, 其必然有别于他校, 从而导致学校文化百花齐放之局面。校本与学校文化这一共性, 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丰饶的土壤。当然二者并非一个概念的两种表述, 它们是以不同的存在方式诠释着学校特色的精神和内涵。“校本课程是国家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的产物”, 以课堂为阵地, 以指向明确的目标为宗旨, 以完成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所承担的任务为途径, 自然地成为学校特色的彰显渠道。“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 从而构成校本课程资源的特色”, 这一课程资源特色究其本质就是办学特色的一种体现。学校文化本身就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构成, 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 都围绕特色展开。与众不同的“学校文化一经形成以后, 它就变成统摄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最集中, 也是最明确的体现。

其次,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活跃的表现形式,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手段、媒体等核心机制”。传统课程以智力追求为终极目标, 往往忽略了课程的文化功能。而校本所具有的丰富、多元、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特点, 为文化的彰显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学校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精神和灵魂, 必然渗透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也必然决定着校本的价值取向和校本的育人功能。学校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而居于构成校本课程各元素的首位。不管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还是生本的课堂的建立, 一旦抽离了文化这个“神”, 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 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作为一种文化积淀,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形成以后, 便趋于固定, 在学校这一范畴中, 往往以一种优势文化身份排斥其他区域的文化。如果丧失了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校文化将失去其作为学校精神和灵魂的功能。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管理政策, 依据学校实际设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 “新课程的理念、理论、制度、方法、策略乃至教学设施的不同等新鲜元素都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气质, 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上的参照和实践层面的具体内容”。“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校本课程的包容与开放, 使学校文化精神内核不断得以充实与更新。校本课程的开发, 也已成学校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校本课程建设有利地推进了我校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学校文化特别是特色文化的一种集中而鲜明的展现。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实现学校特色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我校在创建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校本开发为突破口, 不断打造特色课堂, 完成向品牌学校迈进的目标。

我校把三峡红叶做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文化载体, 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三峡红叶人文内涵也极为丰富。不仅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更深沉的含义还在于它在险山恶水中欺风斗霜的伟岸情怀。山峡红叶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为我们彻底地阐释了经霜而艳、蓬勃向上的生命内涵, 体现出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为了来年的万紫千红、果坠枝头, 又将自己傲霜的身躯悄然飘落, 化为春泥。这种献身精神于壮美中又包含着一种壮烈。无私奉献正是三峡红叶所包含的另一崇高内涵。

我校于1941立校于巫山老县城西三十余华里的朝阳洞, 在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学校经历了抗战的烽火、文革的冲击, 沐浴过改革的春风, 经受过移民大潮的洗礼, 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这一过程不仅有时代赋予的契机, 更浸透着巫中人几十年如一日顽强拚搏、无私奉献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我校把三峡红叶这一意象做为学校七十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神的载体, 正是由于三峡红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巫中人文精神高度的统一。三峡红叶自然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最佳形象代言。

为了更好地诠释红叶文化内涵,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始终把这一特色鲜明的意象作为灵魂的。确立了“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文化主题。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充分考虑特定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和发展方向, 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数学与应用”、“物理与生活”、“化学与实践”、“计算机运用与创新”、“英语口语”等实用性课程, 扩大和丰富了课堂的外延与内涵。“三峡红叶诗文赏析”、“本土地理地质研究”等课程, 其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注脚。以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 除关注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及价值外, 还把视线转向个体的音乐、运动、美术等方面, 成为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弥补。多元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为我校的红叶校园文化特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更成为推动学校向精品学校、品牌学校不断迈进的强大内驱。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 是建设人文校园, 彰显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建设只有注入了特色文化的精魂,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摘要:打造一个全新的, 既能符合时代特征, 又具有自身文化积淀之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和急需。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无法割裂且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凸显着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活跃的表现形式, 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精神内核。校本课程建设为学校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多元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为我校的红叶校园文化特色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更成为推动学校向精品学校、品牌学校不断迈进的强大内驱。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红叶精神,特色学校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催生学校活力与特色》吴乔《北京教育》2008.4.

篇9:三峡建设的历史阶段

当今世界最大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已实现大江截流。但鲜为人知的是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专家们,从1994年进峡以来,破译了远古以来留下的一个个历史之谜。

第一个谜:三峡文化的分水岭。有人怀疑三峡地区到底有没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科研人员对这怀疑做了回答。目前三峡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多达50余处。更令人激动的是已发现的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南方与北方的石器制造工艺截然不同,而在三峡地区的石器制造工艺正好是介于南北之间的过渡形态。这说明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南北文明就在三峡地区碰撞交融。

第二个谜:巴人如何消失。四川有巴蜀之谓,是因为古代有巴、蜀两个重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巴人生活在川东三峡地区,蜀人则生活在成都平原地区。随着楚人的强大,巴人不断西迁,这个迁移的过程从距今4000年前,持续到距今2000年前,其闻正是巴人的鼎盛时期。此后,巴人开始汉化。这从三峡发现的几处大得惊人的巴人遗址可证实。

第三个谜:《水经注》记载,在四川云阳故陵有6个楚王大墓,过去文物工作者曾进行过考察均空手而归。几经查访,考古人员在长江岸边发现一个高两三米,下部围着积岩的大土堆。1994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其进行第二次探查后,得出结论:土堆之下是一个大墓!这无疑印证了《水经注》的记载,同时又是极大的发现!

第四个谜:1994年三峡工程开工前夕,在大坝坝址——湖北宜昌中堡岛,一大批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和大量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古文化遗存,从沉积多年的泥土中凸现出来……专家们惊叹,这简直是一部埋藏地下的“中国通史”!

(郑惠钟摘自《浙江日报》)

经营观念:南方北方不一样

南北方由于观念改变的程度不同,在经营与商业活动中有异:

黑夜、白天不一样,南方亮北方暗。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太阳刚刚落山,各种灯火齐明,满街灯火,满街行人。北方人通常是白天工作,晚上很早就睡觉了。

南方人大钱、小钱一起挣,北方人净想挣大钱。深圳一家够星级的大酒店前写道“本店最低消费是一杯茶,最高消费3000元”。南方的经营之道是:“不怕你花钱少,就怕你不来。”

广告意识不一样。

在北方有南方的广告,在南方更有南方的广告,在北方,商品卖不出去哪还有钱做广告,在南方有专用做广告的钱。

南方卖麻将的多,打麻将的少。在广州,一起小贩一见到北方人,就叫你买麻将,然而他自己却不玩。

喝酒的方式不一样。

南方人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北方人则是能喝多少喝多少;南方人喝得“小气”,而北方人喝得豪爽。南方人是一边喝酒一边谈生意,北方人舌头根都硬了,结果出来个“酒桌上的话——不算数”。

(林立平摘自《中国商报》)

何为“情商”

近年来,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情商”的新概念。所谓情商,是测定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最新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于智商的高低,80%取决于情商。情商高的人,生活比较快乐,能维持积极的人生观,不管做什么,成功的机会都会比较大。

心理学家认为,情商与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五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的:

1、了解自己的情绪。一个人总有某些个性上的盲点连自己都看不清楚,常常自我反省,能立刻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2、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甚至化解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是情商的一个重点。

3、激励自己。能够整顿情绪,让自己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

4、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受,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理。

5、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情绪特征不仅能让智商发挥更大的效应,而且还是影响个人健康、情感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须知,未来的时代,仅凭知识和聪明并不一定能成大事,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商为人们开辟了一条事业成功的新途径,它能使人们摆脱过去只讲智商所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态度,只要通过不断学习、认知与调整,正确面对情绪的变化,就有开创美好前景的机会。

(刘少鸣摘自《中国广播报》)

歌曲的称谓

国歌:由国家正式规定代表本国的歌曲。

民歌: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形式生动活泼、富有地方色彩的歌曲。

赞歌:赞美人或事物的歌曲。

渔歌:渔民所唱的,反映渔家生活的歌曲。

夯歌:打夯时所唱的歌曲。

山歌:形式短小,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的民间歌曲。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

战歌:鼓舞士气的歌曲。

秧歌:主要流行于北方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用锣鼓伴奏,有的地区也表演故事,跟小歌剧相似的叫秧歌。

儿歌: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唱的歌谣。

情歌:表现男女爱情的歌曲。

颂歌:颂扬人或事物的歌曲。

副歌:在某些分节歌中,往往有一部分每一遍唱的歌词不同,而另一部分则每遍相同,这相同的部分叫副歌。

军歌:军队中专用的通常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

悲歌:悲壮和哀痛的歌曲。

牧歌: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或乐曲。

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

挽歌:悼念死者的歌曲。

(周兆义文,王万堂摘自《少年文史报》)

生活中的怪圈

怪圈之一:爱吃有虫菜

目前市场上市民买菜专买有虫眼的菜。据《羊城晚报》报道,某市的市民突然有一种奇异的偏爱,专挑有虫眼的菜买,现在此风盛行全国。其实道理很简单,农药有消灭虫害的威力,保护了蔬菜,但对人体也有副作用。轻微中毒者一时感觉不到,长此下去则是一种慢性自杀。因此,有经验的家庭主妇便专拣有虫眼的蔬菜买。小虫何所惧,用水冲洗便可,而农药可渗透到叶茎中去,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那些外观鲜美的蔬菜反而被冷落在一旁。

怪圈之二:时兴骑旧车

目前偷车贼十分猖狂,漂亮的自行车及全新的自行车都是偷窃的目标。而破旧自行车就没这么多的顾忌。“除了铃子不响一身都响”,这种旧自行车不怕偷。于是社会上便掀起一股骑旧自行车热,旧自行车无人偷少了一种精神负担,不用擦便省了许多时间。

怪圈之三:瘦子也减肥

现在,“恐肥症”很流行,许多待字闺中的小姐们身体本来瘦弱,仍然惧肥减食,结果弄得营养不良。古时楚灵王好细腰,便饿死一些女子。如今生活好了,各种美味佳肴令人垂涎欲滴,这就难为了那些既想细腰又讲究美食的女子,她们见了美食不能放过,于是多余的脂肪也就不客气地在女性们极惧怕集结的地方集结起来,一过秤,重了几斤,接着各种减肥措施有如万箭齐发,果然奏效。一阵轻松之后,不吃白不吃,于是减肥——增肥——减肥,如此恶性循环。

(郑惠钟摘自《兰溪日报》)

我国最短的河流——百步源

我国迄今发现最短的露天河流是一条取名叫“百步源”、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贵州省安顺市龙宫的河流,从源头至出口处仅190米。

地处黔中地区的安顺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被誉为“岩溶博物馆”的龙宫风景区造化出千姿百态的峡谷、暗河、峰丛、绝壁、飞瀑等奇特景观,其中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漩塘”景观,呈圆形,水面为1万平方米。全长2600米的通漩河,以几十个秒立方流量和一定的流速,沿水塘切线方向流入,而塘底又有一个硕大的天然漏斗吸引水流潜入地下,因而水体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出现了罕见的“漩水圆塘留不住,邀月揽月入镜天”的奇观。

一塘碧水旋入地下寂寞难耐,不久又从离漩塘不远的地方冒了出来,一左一右形成了两条天然短河,一条就是长190米的“百步源”,另一条叫如来河,全长也只有660米。加上流入漩塘的长为2600米的通漩河,总面积不到9平方公里的漩塘景区,集中了3条短河,被专家们叹为奇迹。

“百步源”两岸,一边是垂柳依依,一边是翠竹弄影,曲径通幽。不远处,田塍阡陌,民居幢幢,田园风光很是迷人。而附近的山峦,有的似佛手,有的如莲瓣。特别是在春天,一派桃红柳绿菜花黄的景象,幽静中见古朴,山水间蕴真情。小河虽短,却令人流连忘返,如入世外桃源。

(沙心河摘自《江南晚报》)

人类面临挑战的课题

思维:我们至今不清楚人类是怎样学习和记忆的,也不清楚人脑的思考和通讯机制;不知道大脑中的信息存于何处以及怎样存取这些信息;人脑储存的信息量是否有某种极限。

能量:我们迄今不知道怎样才能将太阳能转换为实用且经济上合算的可广泛应用的燃料,也不知道如何去创造一种适合于核裂变反应堆的新型燃料,可持续使用且安全的能源依然觅之难得,那种不污染环境的燃料更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量。

健康:我们至今还不清楚到底是哪些基因,因为何种原因的突变导致癌症的产生。不知道病毒是如何形成的,同样不了解的是病毒的结构在传染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尚不知道活性细胞是如何与非生命物质中的分子相互作用。

天气预报:在理论上,我们现在还说不清楚哪些类别的气候足可预报的,即便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气候预报方法都难以达到准确预报的目标。

不清楚的事还包括:地震与沿着断层发生的地质事件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就任何标准的可靠性而言,尚不知道一场严重的地震将于何时、何地发生。

空间:诸如宇宙的年龄到底为多少,宇宙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宇宙的结局又将如何,都是横亘在人类面前的未解之谜。至今人类尚不具备探测地球外生命的能力和手段。

信息:现在尚难预言互联网的下一步是什么。我们很难预测今后的社会究竟是一个非常局限的以工业化国家和小型集团化国家为中心的样式还是一个大规模的全球化的社会样式。

(晓明文,关士宏摘自《中国人口报》)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科学家说,如果没有台风,本已严重的全世界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则将从地球上消失。

假如没有台风,地球能量将失去热平衡。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公里,地球全凭这种能量保持着热的平衡。

如果没有闪电,科学家说,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加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而“合成”的氮肥就有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氮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氮肥的化肥厂的年产量总和!

(刘谊人摘自《北京科技报》)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新说

引起全球密切关注的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洋海底热水流体运动所致。这是中国科学院青年研究人员陈多福等人通过岩水面热水流体作用的环境效应研究得出的观点。

陈多福等人认为,地球内岩石圈中存在着相当于水圈中流体总量的另一“大洋”。这种以热水流体为主的“大洋”在岩石圈中活动非常强烈,每年仅通过海底热水活动进入海洋的水量,相当于地表径流进入海洋总量的1/10。

陈多福等认为,东太平洋的热水流体活动比西太平洋强烈,大量的高热水注入东太平洋,使海水体积膨胀,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时候,将影响到大气环流,最终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胡任兴摘自《华商时报》)

光害种种

光分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但无论哪种光,如果处理不好或不加注意,都将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室内照明不当近年来,人们重视住宅的装饰美化,选择灯具讲究豪华和气派,把室内灯光设计得五颜六色,刺眼眩目。这样不仅会危害人的视觉,而且还会干扰大脑中枢神经功能,使人在短时间内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或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等,对婴幼儿危害更大。

彻夜光照有的人有彻夜亮灯睡觉的习惯,一些年轻父母为了夜间照料孩子方便,也通宵灯明。科学工作者研究发现,各种灯光可扰乱机体自身的自然平衡,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人若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下,体内的生物和化学系统会发生改变,体温、心跳、脉搏、血压会变得不协调。长此以往,各种疾病便会乘虚而入。英国一家医疗机构报告说,经常处于光照环境中的新生儿,往往会出现睡眠和营养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刺激儿童性早熟。

舞厅黑光灯安装黑光灯成了许多城镇舞厅的时尚。但据监测表明:黑光灯能产生波长为二百五十至三百二十毫米的紫外线,其强度大大高于来自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一个人如若长期受到这种紫外线的照射,会引起倦怠无力、头昏、脱齿、鼻出血、性欲减退、阳痿、月经不调等病症,甚至还有可能诱发癌症、白血病。

反射光危害现在许多建筑用金属材料或白色瓷砖装修,这些材料在日光照耀下会产生反射光,给人体带来危害。据测试,白色涂料、镜面玻璃等材料的反射系数约为百分八十至百分之九十,比绿地、森林及一般砖石人十倍左右,其反射的强烈日光大大超过人的生理适应范围,会使人头昏眼花、精力疲惫、情绪反常,进而诱发某种疾病。

(文鹏文,马耀良摘自《生活与健康》)

二十一世纪的服装

未来21世纪的服装将是什么样?专家们预测,下个世纪的服装将呈现以下几大特性:

无须熨烫:这种服装用特殊织物加工而成。衣服不论放在衣箱里或其他地方,也不管上边压多少衣服,只要穿到身上皱痕会立即消失,省去熨衣的麻烦。

不需洗涤:这种衣服具有良好的持久的化学反应去污能力,是一种理想的工作服装,因为它可以使从事石油化工、修理以及金属机械等特殊行业的人员免去洗涤脏衣之苦。

可大可小:这种服装是用具有很大伸缩性面料制作的,适合不同体型、不同年龄的人穿着。选购这种衣服可免去试衣的烦恼,而且不管以后身体胖瘦均可穿着。

可冷可热:这类服装分两种。一种是在衣服内配有一个小型的空气调节系统,温度可以任意调节;另一种服装用的衣料可随环境温度的高低,改变衣料的密度,从而改变衣服的透风和保暖性,使衣服具有冷热的调节功能。

不怕雨水:制作这种衣服的纤维具有拒水性能,雨水滴在衣服上顺流而下,不会被衣服吸收,也不会渗漏,免去外出人员带雨具的麻烦。

常穿常新:这种服装用比棉纤维强度高数十倍的高强度纤维为衬料,同时采用新的染色技术,使服装经久耐穿,色彩保真度好,穿几十年不破不旧。

多姿多彩:这种衣服在强弱不同的光线照射下,或在不同温度的地方,可以变换出不同的色彩。还有一种衣服,今天是黑色,明天可以让它变成其他颜色,其简单方法是把衣服放在一种特别的染色灯光下,灯光释放出染料,将衣服染成所需的颜色。

(蒋晓梅文,朱正茂摘自《世界科技译报》)

B超、CT、核磁共振各适合检查什么病

现代科学技术为医疗领域提供了大量先进而有效的诊断仪器,其中B型超声波显像仪(简称B超)、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诊断机(简称CT)、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MR!)问世以来,对于正确诊断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那么这三种仪器各有什么特点呢?肿瘤是人类的大敌,一般说来,CT对肿瘤分辨率高于B超。对于l-2厘米的小肿块,CT显示率为88%,B超是48%;对于肾癌的诊断率,CT准确率为90%,B超是44%。对于脑梗塞、脑出血、脑积水、脑动脉畸形、脑肿瘤等颅脑疾病的诊断,CT最合适。

是不是CT就一定比B超强呢?在胆囊疾病的诊断上,情况却正好相反。B超诊断胆囊结石有高度准确性,一般准确率在95%以上,而CT诊断符合率较低,特别是B超对于肝硬化、脂肪肝、脾肿大、肝癌、肠道病变觉察率较高。由于CT每1-5秒扫描1次,正常人平静时呼吸至少3秒钟一次,心脏等器官的检查不易获得准确的信息,受呼吸影响的腹腔脏器如肝、脾,做CT检查时要病人暂停呼吸,幼小、精神失常者、有肺功能不全者就不能配合,也就无法检查,做B超则无这种限制。

核磁共振成像术,其最大的优点是对人体不产生损害,它可以像我们平时看电视一样,不仅能显示病变组织,还能反映活体组织功能和代谢过程中生理生化信息。目前对于骨、关节、脊髓、盆腔脏器、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纵膈疾病、心脏大血管病变及识别心肌梗塞的觉察率尤为准确,但该仪器检查费用昂贵。

综上所述,B超、CT及MRI的检查各有千秋,在病诊断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文斌文,刘谊人摘自《家庭生活报》)

国内邮电资费知多少

平信费:不分本、外埠,一律0.50元。

快信费:2.00 元;挂号费:1.00元(挂号信1.50元)。

特快专递:20.00元;印刷品邮费:每100克0.30元。

汇款费:按汇款额1%计,最低1.00元。

市话费:每3分钟0.144元(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

省内长话费:每分钟0.60元;

省际长话费:800公里以内0.80元/分钟;800公里以外1.00元/分钟;内地各地(广东省除外)至香港、澳门的长话费为8.10元/分钟,内地各地至台湾的长话费为8.10元/分钟。

长途电话半价如何计算?

目前,国内长途电话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本话费,另一部分是地方附加费(每分钟固定为O.25元)。按邮电部有关规定,夜间(指晚上9时至次日早上7时)和节假日长途电话半价优惠指的是优惠基本话费部分,地方附加部分不优惠。这样计算半价时的长途电话费公式为:

(基本费率÷2+0.25元)×通话分钟

由上式算出,长话半价费率分别为0.55元/分钟(省内长话)、0.65元/分钟(省外800公里以内)、0.75元/分钟(800公里以外)。

(蔡隆盛摘自《中国剪报》)

出门旅游如何省钱

旅游费用一般分为五部分:路费、伙食费、游览购物费、住宿费、门票景点费。其中前两种费用弹性较小,伸缩性较大的是后三种费用。游览购物支出不可小看,旅游时应有意识不乱买东西。出发时必备物品如洗漱用具、换洗衣服、药品、季节性用品、雨衣、照相机等都要带上。到达景点时,对一些制作粗劣的工艺品和地方特产不要滥买,要节省一切不必要开支。住宿可以不追求档次,只要能休息好就行。最好不要在车站、码头、机场附近找旅馆,这些地方招徕住宿生意的人较多,其中不乏“宰人”的。在一些闹市区里会有价格低廉同时又卫生清静的小旅馆。这样的住处大多靠近公园或景点,可减少乘车费用及免去奔波之苦。再一个就是景点门票费,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公园里面除正常的名胜景观外,还有许多诱惑力很强,靠哗众取宠赚钱的人为景点,他们的收费有的远远超过景点大门票费。因此,像这样的“景中景”最好不要涉足。另外,要节省开支,还应仔细选择旅游景点和交通工具。一些城市推出的“一日几游”这类服务项目,虽然方便,但价格较高。目前,几乎所有的游览景点都通公共汽车,价格便宜,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总之,出门旅游,费用开支大有学问,诸位有心者不妨一一试,这也是你愉快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一篇:宣传部副部长竞选下一篇:《独狼》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