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

2024-06-2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通用6篇)

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

当地时间8月20日,里约奥运女排决赛,中国女排3:1(19:25,25:17,25:22,25:23)战胜塞尔维亚女排,在拿到雅典奥运会冠军后,时隔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26枚金牌。中新网记者 杜洋 摄

中新网8月23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女排在里约当地时间20日夺得奥运冠军,这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瞬间传遍北美华人圈,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女排精神的敬佩。

当地时间20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女排决赛上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以3-1战胜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夺奥运冠军。女排夺冠的消息立刻引爆北美华人的朋友圈,大家都用这则消息刷屏,不少人表示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美西南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目前就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三年级的高松对《侨报》记者表示,当时他和一群留学生朋友们边聚餐边看了比赛,女排的精神十分让他敬佩,他说:“我们在一个中餐馆一起看大屏幕电视。夺冠实属不易!小伙伴们看的非常紧张,比分一直僵持甚至落后,但是女排挺住了,每一分都在顽强拼搏。能够战胜小组赛曾经3:0 击败过自己的队伍,女排一定付出了太多艰辛,意志上、战术上,团队协作上, 值得我们为女排感到骄傲!”

一同参加留学生聚会观看女排取得胜利的还有来自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留学生吕沐寰,他对女排夺冠感到十分兴奋:“作为一个体育迷,看到女排夺冠我真的特别激动和开心,好久没有在一个球队胜利那一刻这么激动和欢呼过了。众所周知,三大球项目在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上的重要性,近几年中国三大球项目一直处于低谷,女排的夺冠对于体育迷来说真的是这次奥运最大的惊喜!今天早上看女排夺冠的新闻,看网友的评论和鼓励,还是热泪盈眶!”

已经毕业但留在美国创业的前学联主席王昊王表示,虽然没有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女排夺冠的情景,但通过朋友圈得知后也非常激动: “我知道结果的时候也特别激动! 因为小组赛的时候中国女排在小组赛接连输给荷兰、塞尔维亚与美国, 但最终反败为胜……你看朋友圈都刷屏、佩服女排夺冠的那种精神。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女排精神,像留学生会碰到很多困难,就需要克服困难、永不言败。”

除了青年留学生外,参加20 日在洛举行的南加州高校校友会联合论坛的各个成员也回忆往昔,赞叹现今的女排精神。论坛筹备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李先进博士告诉记者:“我们是看着女排从1980年到1984一直走过来的,我们都是80年代在中国上大学的,女排这个心路历程都经历过。这也可以反映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坚持、不要放弃,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要团队合作,不但是在体育运动上、创业上、社区贡献上,只要我们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就能做好。”

同是论坛组织者之一的南加大地球科学系郦永刚教授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郎平是非常有韧性,她的排球生涯从1984年到现在有三十多年,她一直持之以恒。而这次也是为国争光,我们也感到非常敬佩她们的精神。”

【中国女排朱婷的作文】

“私底下不爱说话、腼腆、个性温顺不张扬,训练场上却犹如猛虎,拼劲十足。”8月23日,在河南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中国女排主攻手、里约奥运会最有价值球员(MVP)朱婷的启蒙教练夏陆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用“羊”和“虎”来评价他眼中的朱婷。

北京时间8月21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以3-1力克塞尔维亚队,逆转夺冠。主攻手朱婷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分别获得28分、33分和25分,成为中国女排的得分王,被评为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MVP)。

“她从练排球那一天起,她就给我说‘想练出来’。”夏陆海在朱婷13岁至14岁时执教,虽仅是启蒙教练,夏陆海却和朱婷的家人一样,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朱婷的各场比赛及训练状况,时常电话、微信联系。

“这次的里约比赛,朱婷发挥得特别好,在顺境的时候打得好,在逆境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她的心里素质、排球技能这些年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夏陆海表示,朱婷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其一直都是一位比较勤奋、团结又有孝心的运动员。

忆起朱婷初来体校的情形,小小的年龄长有将近一米八的个头,让夏陆海印象深刻。“朱婷的体型就是打排球的料,表面温顺,内心倔强,虽然没有什么运动基础,可每一项训练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她有排球天赋,身体十分灵活。”

于1994年出生于河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朱婷,农村背景的父母根本没有运动竞技的经历,可以说朱婷进入排球领域完全是因为她的身高出众。,13岁不到的朱婷身高已经达到了一米七还多,学校的体育老师发现了这个特别的孩子,并把她推荐给了周口市体校,从此走上了排球之路。

凭借出色的身体条件和农家姑娘刻苦的精神,朱婷从市体校、省体校到河南省青年队,再到河南省队、国家少年队、青年队、国家队。在偶像郎平的麾下,这个22岁的农家女孩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朱婷虽然和奥运会女排一起取得了冠军,但现在不是她最巅峰的时候,到下届奥运会,她会更加优秀。”启蒙教练夏陆海表达对朱婷的祝福,希望她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也要做一个伟大的运动员,祝福她,相信她。

篇2: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

【女排为什么能赢】

第一,因为有实力。

女排的世界三大赛,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在这个奥运周期中国拿到了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是这个奥运周期成绩最好的球队。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女排在这个奥运周期的大赛运气蛮好,世界杯夺冠的时候巴西缺阵,塞尔维亚一路铺路把中国队送到了冠军。可是事实是在长达半个多月的比赛中,是中国队做到了最好,凭借只输美国,更好的局分和胜负关系,战胜了同样10胜1负的塞尔维亚队,登顶世界杯冠军。中国的确输给了美国队,可是如果不是中国队凭自身战胜了塞尔维亚,战胜了俄罗斯,她是不能登顶的。也许有运气,可是在竞技体育里,运气都是实力的一部分。

奥运会小组赛中国队B小组第四垫底出线。这是赛前应该没有人会想到的结果,中国队包袱太重,太想赢导致自身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同时对手在小组赛打出了她们的最高竞技水平。郎平说女排奥运会能够争冠的有6支队伍,美国,巴西,塞尔维亚,荷兰,中国,俄罗斯。4支有能力争冠的队伍都在B小组,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实力极其不均衡的分组。郎平赛前接受采访,说谁赢谁输都很正常,我们最开始都以为是谦虚,可是这位身经百战的传奇女教练自己明白她说的是大实话。我们小组第四出线,不得不面对巴西,这个谁都不想要提前面对的强大对手。可是,我们赢了,不仅赢了,还拿到了巴西作为东道主给自己准备的上上签,半决赛打荷兰,同时在夜场比赛。后面你们也看到了,塞尔维亚力克美国,首次闯入决赛,输给了小组赛的手下败将中国队。很多人说塞尔维亚又一次成了中国冠军的铺路工。可是你必须有实力战胜对手,你才有资格叫她们铺路工。

第二,我们有郎平。

在中国女排进入淘汰赛之后,郎平说我们拼了,巴西这支有能力争冠的队伍根本没把小组第四的我们放在眼里,她们满脑子想的肯定是决赛怎么打美国女排。只要我们给她们压力,她们最后时刻,肯定会慌乱,我们就有机会。你不得不佩服她,因为赛程真的.就完全如她所料的那样发展着,第一局巴西完全打疯了,我们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是当第二,第三局我们给了她们压力,同时自身爆发之后,巴西慌了,在1/4决赛的最后一个球,郎平依旧神智清醒,观察入微,她先问魏秋月准备怎么传,魏秋月说两边拉开,郎平说,不,传中间,叫朱婷来准备,结果你们也看到了,朱婷后攻拿下了赛点。

打荷兰,第一局,第三局都是大比分落后,都是郎平一次次神奇的换人改变了场上的不利局面。为什么每次换人都这么神奇呢?我看郎平采访,她说她要清楚对方每一轮的轮次,知道哪里是强点,哪里是弱点,针对性的去打每一轮。打过牌或者麻将的都知道,胜率高的都是那些算牌的人。女排比赛共6轮,算了对手每一轮,还要算我们怎么针对她们的每一轮,那是多么大的计算量。看似她云淡风轻,可是内心的从容都来源于平时的一点一滴,她生活多半的时间都是看录像,研究对手,研究排球,她真的热爱这项运动,她一生都在追求着这项运动的极致。

决赛打塞尔维亚,郎平说对方从来没有进入过这么大型赛事的决赛,肯定会紧张。但她也很怕对手玩命,打出小组赛那样超高水平的进攻。但是决赛明显她控制了比赛,她的战术限制了对方最重要的得分手米哈伊洛维奇,让这个跟朱婷同样进入本届奥运会最佳阵容的主攻完全失去了感觉,被死死的按在了替补席上。

这位教练的业务水平,证明了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排教练。她不像美国的教练那样,落后的时候都是鼓励,她布置每一分的战术,用旁观者清的姿态给队员最强的信心。只有中国队的队员,每一次发球的时候都要看教练席,因为每一次发哪里郎平都要给指示。开玩笑的说这完全是7个人打6个人的比赛。

第三,我们有最好的队员。

这届比赛的MVP是我们的主攻手朱婷,当之无愧,没有人会不同意。而且更可怕的是,从赛会的技术统计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发球,扣球,拦网,接一传,甚至是调整的二传,朱婷都在最佳的排行榜上排到前列。简单的来说,朱婷没有弱点。郎导说朱婷的球商非常的高,打球很聪明,我想说,朱婷真的很努力。郎平跟朱婷说,要她成为整个队伍的核心,朱婷从初次亮相时的一传很差,到这次奥运会在所有的运动员中一传排到了第五位,你很难想象,她付出了什么。当困难球都传给她时,是队友和团队对她无比的信任。其实很难看到一个主攻连续扣三次的场面,而且每次都是威胁性的扣球,她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全队,也征服了观众,才有了让无数网友开心的王之蔑视表情包。

朱婷太年轻了,她的成长空间可能还有之久,她日后需要的只是把各项技术练到更好,随着经验的增加她会更加可怕。作为新的女排黄金一代的领军人物,她应该不想成为小榔头,她要成为的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婷。

篇3:李红霞实现几代人的梦想

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简称中钢洛耐院) 创建于1963年, 原为冶金部直属重点科研院所之一, 1999年转制为高科技企业, 归属国资委大型企业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是目前我国耐火材料工业领域最具实力的高科技型企业之一。2010年河南省特种耐火材料重点实验室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举成功。为此, 我们采访了实验室主任李红霞。

本刊记者:跻身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单位科研实力达到足够高水平的象征, 也意味着实验室在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河南省申报国家实验室在去年取得历史性突破, 河南省特种耐火材料重点实验室跻身国家队行列, 在实现这一宏愿的过程中中钢洛耐院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竞争的同行相比有何优势?将来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李红霞: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申报成功也是我们院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当然, 这件事情对河南省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因为耐火材料行业被称之为工业背后的工业, 所有的高温工业都离不开耐火材料。同时耐火材料对于河南来说又是一个特色产业, 在全国耐火材料产量、收入、利润总量中, 河南所占份额都已超过50%, 是河南实实在在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河南省的特色产业里怎么会发展出耐火材料呢?耐火材料又怎么会成为河南省的特色产业呢?就是因为有中钢洛耐院的存在, 有人笑称中钢洛耐院是咱们国家耐火材料的“黄埔军校”, 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包括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中钢洛耐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国家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 耐火材料有机会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而且我们院也具备了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先决条件, 当然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具体地说:以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高校和中科院建立。

一是国家提出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给了企业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机会。为了抓住这一机会, 我们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包括软件和硬件, 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二是在耐火材料研究方面, 我们院是国内唯一一个综合性研究机构, 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影响的。在耐火材料研究方向的把握方面, 我院抓住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的国策, 在选题方面做了很多的准备。

三是在人才梯队方面, 我们院现在已经有了两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功能耐火材料创新团队”和“非氧化物复合耐火材料研究团队”。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

四是近年来我们承担了国家很多的项目, “十一五”期间承担的国家各类项目有17项, 包括973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支撑计划等, 再加上河南省的项目大概有30项, 还有河南省杰出人才青年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

国内从事耐火材料研究的很多, 大多集中在大学里, 但大学里面做的研究工作不像我们院这么综合、系统, 我们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同时还有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集成研究, 整个链条很完整, 而且每个环节都在创新, 因为创新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 而是表现在多个方面。这种优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当时河南省尚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跻身国家队的任务艰巨, 省里对我院寄予厚望, 我还记得有关省领导对我讲:“红霞,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宝就压到你们院了。”

虽然我们院在行业竞争能力方面无人可比, 但我们还是做足了准备。重点实验室建设, 我们院投入是比较大的。每年我们的科技投入至少是销售收入的5%, 即院主营业务收入的5%都用在科研上。一方面围绕市场来做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 前沿性的、关键的、共性的技术也在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吸引和集聚人才, 可以项目带动人才的培养。

2010年, 这一有准备之仗有了结果。依托我院的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进入建设期。

目前, 实验室的各项建设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 首先, 我院计划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投入1 491万元, 用于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其次, 我们已制定完成了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011年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已按计划进度展开。同时, 我们正在筹备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会议, 希望学术委员会专家为实验室的建设提出好的建议。

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以发展具有高效、功能化、节能、环保等特点的先进耐火材料为目的, 以新型耐火材料开发和耐火材料功能化研究, 高效节能耐火材料研究, 耐火材料资源利用技术研究, 耐火材料应用模拟、表征方法及标准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开展先进耐火材料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及前沿技术研究。实验室对行业开放, 欢迎以多种形式来重点实验室开展工作。我们努力将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耐火材料行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

开放创新平台乐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本刊记者:作为我国耐火材料的“黄埔军校”, 这些年, 我们向外输出的人才不计其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平台, 也是一个有着更多社会责任的平台。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红霞: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看, 现在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人才流动在合理的范围内是正常的, 我们每年还要培养研究生、博士生, 要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工作, 不会因为流动我们就缺乏人才。作为企业特别是一家国有企业, 应该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培养人才、输出人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们将把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耐火材料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重要基地;开展高效、功能、节能、环保耐火材料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引领行业技术进步。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我们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实验室只有56人, 未来将有一个很大的计划, 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研究开发人才, 为促进我国耐火材料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 我们院的实验室在对外交流方面, 还是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为确保走在耐火材料行业技术的最前沿, 我们与国内外知名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每年我们都有一些交流和人才培养计划。我们跟挪威、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法国等都有各种各样的合作。2010年, 实验室共组织学术交流活动9次, 其中, 与澳大利亚Hismelt熔融还原炼铁公司就Hismelt直接熔融还原炼铁工艺用关键耐火材料进行了技术交流, 并就此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致力于HIsmelt熔融还原炼铁工艺在中国的推广。与韩国CRC公司就新型耐火材料技术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技术交流, 双方达成共识, 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2010年4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江东亮院士一行5人访问我院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我院80余名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此次交流为广大科研、生产人员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同时对于科研人员开拓思路, 对我院向陶瓷新材料领域延伸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0年6月在洛阳主办了“2010年中日韩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 会上, 三方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时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 进一步促进了中日韩耐火材料技术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同时为中日韩三方今后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刊记者:这种合作是以我们为主吗?

李红霞:合作是双方的, 双方都有意向才行。如果对方的议题或者课题我们不感兴趣, 我们也不会合作。合作的领域是很宽广的, 不仅仅限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捕捉更多的信息, 从合作交流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我们院在牵头举行国际性会议时, 不求规模上一定要多大, 但是一定要做强, 一定要能提升行业的影响力。

2007年, 李红霞当选为ISO下设技术委员会的主席, 这是当年的一大新闻。因为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ISO/TC33主席。这不仅是对中国耐火材料行业的认可, 也开启了我们在国际标准领域拥有话语权的先河, 李红霞作为亚洲第一人, 自当选ISO/TC33主席后, 2009年以我们国家为主提出的高温耐磨标准, 现已立项, 按ISO计划进行。这是我国在这方面零的突破。

本刊记者:请问李院长在这一领域, 我国和世界各国技术相比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以后努力方向在哪里?

李红霞:经过50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耐火材料工业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产品品种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耐火材料消耗逐年下降。用于高温工业的耐火材料产品95%以上由国内自给。这是个很突出的成就, 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 这些重要产品95%以上需从国外进口。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耐火材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2010年全国耐火材料总产量为2 543万吨, 其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 我国的耐火材料工业在国际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的耐火材料工业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耐火材料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普通制品多, 优质长寿节能产品少, 耐材消耗高;耐火材料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不高, 出口产品中原料出口仍占相当数量。因此, 坚持自主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耐火材料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耐火材料工业新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长寿命、低消耗、功能化耐火材料方面, 以及低耗能、低污染、可循环等方面。在标准化方面, 我国做了大量工作, 但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方面还很少, 作为耐火材料大国, 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

这个标准很重要。这项工作主要在于基础, 你只要把握准方向, 觉得它未来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检验项目和关键指标, 那么, 它的检验方法和标准就非常重要, 你把握准了提出来就会有人响应。当然提交前要做很多的沟通工作, 要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别人, 如果大家都很感兴趣, 再经过网上投票, 有2/3的成员国同意就可以立项了。我们提交标准的过程就是这样。

目前我们有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在做这项工作, 他们要经常对照ISO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进行筛选, 经常思考:哪些国际上已经有的标准, 还需不需要修订, 如果需要修订, 我们怎么能够成为牵头单位。另外, 还有哪些有影响的关键标准还是空白, 判断出未来一定要做的, 我们赶紧研究。

这些工作都是为行业、为国家做的公益性工作, 我们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院就主动做, 你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利益, 也应考虑到社会责任。国家实验室更应该承担这个任务。

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设计将来是开放性的, 而且我们还要设立开放性基金, 这个经费也是我们院拿的。大家都可以申请, 特别是年轻人。其他企业如果有需要, 可以派人来利用我们的设备做实验, 也可以委托我们做, 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我们也希望通过宣传鼓励大家到我们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或自带课题自己来研究, 最主要的还是想发挥实验室创新平台的作用, 为行业服务, 为国家培养人才。

改革方针:科技为立院之本, 产业为强院之路

变革是动人心魄的。1999年起,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中钢洛耐院与全国1 300多家科研院所一样进行了一场企业化改制。11年改制风雨兼程, 困扰与机遇交织, 光荣与梦想同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嬗变后, 中钢洛耐院迸发出蓬勃生机, 成为一个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优秀企业。

本刊记者:您刚到洛耐院时正好赶上科研院所改制, 那场改制对洛耐院意味着什么?今年是您任洛耐院院长的第十个年头, 您作为这一变革的亲历者和掌舵人, 是如何看待洛耐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李红霞:转制后, 我院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难题。1999年6月30日我们还是事业单位的人, 7月1日我们就变成企业的人了, 单位名称性质转变很容易, 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们院有优良的文化, 崇尚创新、民主、自由, 尊敬科研工作者、推崇孜孜以求的精神等, 这都是非常好的, 但是也有一些困难和弱项, 当时单位经济收入比较低, 发工资都很困难。如果谁能搞来钱, 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是英雄。而且当时实行的是课题承包制, 很不利于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

当时有700多人, 有一个人一个课题组的, 两三个人一个课题组很普遍。我上任以后, 2001年、2002年、2003年不断地调整, 打破课题承包, 组建大的研究室。但是, 2002-2003年增长非常慢, 于是我们自2003年10月开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2004年又进行一次内部改革, 进一步打破课题承包制, 对以复合材料、氧化物、冶金功能和不定型材料为主导产品的研究室、课题组进行整合, 建立了四大事业部, 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成立销售公司对主导产业进行集中销售。在这种背景下, 全院确立了“科技为立院之本, 产业为强院之路”的发展理念, 产业发展与科研开发紧密结合, “立足自主创新, 走高新技术产业化之路”, 以耐火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特种功能耐火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为契机,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当年我们还担心出现不利情况, 因为改革毕竟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但是在改革前, 我们跟大家的沟通工作做得比较好, 而且大家都有强烈的求新求变的意愿, 广大职工骨子里也有创新、改革的渴望和热情, 所以那次改革很成功, 我们当年就增长了6 000多万元。到2010年建成了以耐火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特种功能耐火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两大园区为主的产业化基地, 拥有复合材料、高级氧化物、冶金功能耐火材料等10大类18条生产线, 产业规模由2004年的1.5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6万吨。经营规模由2004年的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2亿元。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稳定增长。

那次改革也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原来那种分散的、研发设备不共用、信息不共享、课题组自己承包的形式, 只能出现一些个人英雄, 企业没有一个明晰的奋斗目标。企业化运作后就必须有一个目标, 必须集团军作战, 集中所有的资源来攻这个目标。

本刊记者:事实证明, 那次改革是成功的。改革给您的最深感悟是什么?

李红霞:在洛耐院1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 只有依靠自主创新, 持续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才是企业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例如我院独立开发的铝电解槽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制品, 使我国大型预焙铝电解槽使用寿命由原来的3-4年提高到5-7年, 吨铝电耗降低100KWH以上, 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电耗12亿度。该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5%, 为我院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总的思路为:把住发展, 以改革为动力, 调动积极性, 加强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提升我院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做强做大, 使员工分享到发展成果。

管理原则:你简单, 这个世界就简单

耐火材料行业是个十足阳刚的企业, 而李红霞一个典型的柔弱女子, 却在这个领域工作得游刃有余, 让许多人刮目相看。然而, 李红霞却很谦逊和低调, 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常常示人的都是背影, 她总会巧妙地将媒体的注意力转向她的助手、同事、年轻人, 仅仅这次采访我们就认识了科技处处长王文武、实验室副主任王刚, 他们也确实如她所说, 能干、朴实、敬业。有功不居, 智者所为。在高山之巅, 愈觉卑微;在大地之上, 愈觉渺小。其实她很大方、高贵, 谈起专业, 谈到发展, 她都侃侃而谈, 语速很快, 充满自信, 令听众无不佩服。

本刊记者:在普通人看来, 耐火材料领域是个适合男性的行业, 而您在这里干得很出色, 让我们很感好奇。您以前是学这个专业的吗?

李红霞:我是学陶瓷的, 但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我是误闯入这个行业了。

本刊记者:从1999年来此, 您在这里工作有十二三年了。洛耐院发生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2010年, “超高温钨钼加工炉用高性能ZrO2隔热制品的开发与应用”还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组织申报专利40项, 其中发明专利23项;获得授权专利20项, 其中发明专利3项, 实用新型专利17项。这些科研成果中也有您的功劳吧?

李红霞:我没什么成果, 都是大家一块做的, 所有的都是大家一起做的。这是一个团队在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某一个人能做的, 而是大家共同做的, 一定要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大家内生的动力调动起来。

我院一直秉承“自主创新, 持续推动”的核心创新理念。立足自主创新, 改善品质, 提高效率, 提升品牌的技术含量;持之以恒, 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这一核心理念, 我院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创新体系:

——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我院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为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团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创新文化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不断提高完善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维护创新人员的利益。

——不断完善科研人员考核制度, 将科技创新投入与科研成果紧密结合, 作为一项评价、考核指标, 提高研发效率。

——不断加强管理创新, 建立了诸如科技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工程建设与培养制、创新管理和人才激励等机制, 鼓励创新、保护创新, 把企业核心文化体现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每一环节中, 使企业文化的核心外化于形, 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 实验室以承担的重点课题 (973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 为载体, 围绕高效节能耐火材料和耐火材料结构性能优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各项目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 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和进展, 研究结果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

本刊记者:在科研管理的实践中, 您如何处理好成就自己与成就事业二者关系?在做重大决定时, 如果出现分歧或争议的时候, 怎么办?

李红霞:成己方面, 不断增加个人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人生修养;坚持以平和的心态, 持续学习、敬业、创新、奉献;

成物方面, 培养创新的思想, 科学规划、策划、实施项目, 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培养人才成长,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我们院的重大决定, 都是集体决策。我们的班子是一个干事的班子, 相互之间没有根本的分歧。大家都是为了院里的发展, 没有谁只考虑个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大家站的角度不同, 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可能会在发展上有不同的观点, 但我们就看大的方向, 求同存异, 经过沟通取得一致。国有企业的决策终归要按照程序, 不管是投资、科研都要按程序来。我们院很民主, 所有的事情都是公开的, 院里人人都是“纪委书记”。职工有参与管理的意愿, 把院当作家, 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我们班子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是, 不要怕大家有欲望, 有欲望是院里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动力, 关键是怎么规范、引导, 把大家的欲望和院里的发展愿景结合在一起。院里发展了, 职工的生活待遇就会提高。我们院这几年都是这么实践的。

管理上, 我们遵循一个原则, 就是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你简单, 这个世界就简单。你复杂, 这个世界就更复杂。

不管是领导班子成员也好, 还是院长也好, 都要懂得尊重职工。大家的事情大家干, 这是大家共同的平台。

中钢洛耐院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通过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深深熔铸于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中, 可以保障企业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之路。

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 申报成功也是我们院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为企业特别是一家国有企业, 应该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 培养人才、输出人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大家共同做的, 一定要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把大家内生的动力调动起来。

篇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

为首的老兄坐定之后,开始大谈电影。他说话极像牧师布道,似乎句句都是真理。涉及到人名时他不带姓,经常把陈凯歌叫“凯歌”,张艺谋叫“老谋子”,让周围四座肃然起敬。他说:“那帮年轻人不行,一点儿苦都没吃过,什么事儿都没经过,能拍出什么好电影?”接下来他便开始谈“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好像只有这样的经历才叫经历,他们吃过的苦才叫苦。

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这也是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因此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认为自己的经历才算苦难,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苦难”成了一種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我不认为守在电视边,被父母锁在屋里的孩子比阳光下挥汗收麦的知青幸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没什么高低之分。对待“苦难”也需要有平等精神。

西川有句诗:乌鸦解决乌鸦的问题,我解决我的问题。没有那么多传奇,但每个人长大都会有那么多的经历。对,谁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唐驰摘自《贾想1996-2008》

篇5: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人杂剧之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学(如唐诗、宋词、明清传奇),就是它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当时杂剧创作的主要流派——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集中表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随着杂剧创作的发展,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也逐渐形成。

关于这种流派划分,前人已有论述。如王骥德《曲律.论家数》认为“曲之始,止本色一家……然文人学士,积习未忘”才产生了文采一家。臧懋循《元曲选.序》说:“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灿然。行家者,随所装演,无不摹拟曲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故称曲上乘,首日当行。”

当行指适应于某一行业的要求,就戏曲说,主要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曲词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本色一般是就语言的自然本色,贴近生活,很少装饰说的。戏曲脚本最初总是为舞台演出写的,最早的脚本往往只是舞台演出的记录。如果不本色,群众听不懂,看得也莫名其妙,它就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因此最初从民间产生的戏曲总是本色当行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重于叙事,直抒胸臆,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就堪称本色派的“第一杰作”。

比之关汉卿,王实甫的戏曲作品则在本色的基础上作了较多的设色加工,给人一种“文采灿然”的感觉,代表了杂剧文采一派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爱,崔老夫人知道事情已无可挽回,便催张生进京赶考,莺莺与张生在长亭依依而别,语言铺叙委婉,华丽秀美,既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也能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王实甫的剧作有着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其“如花间关人”。

本色派与文采派,春兰秋菊,各有特色,共同代表了元人杂剧的艺术成就。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行家”的成就在“名家”之上,“行家”指的就是本色派,“名家”指的就是文采派。

B、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语言材料,创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语言。

C、以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注重戏剧语言的设色加工,词藻富丽,文采斑斓,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生活气息。

D、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元杂剧,与唐诗、宋词、明清传奇一样,都体现了慷慨悲歌、本色当行的时代风貌。

2、根据文意分别简要概括本色派与文采派的关系、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以及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200字左右)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韫湿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悃悃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①关系:文采派是在本色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共同遵循的创作原则:当行;

②价值:共同使元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或共同代表了元杂剧的艺术成就)。(意对即可)

3、“滚绣球”一段是慷慨激昂的本色派的.代表。其字句犀利,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地怒斥着“天地”,直接地表达着心中强烈的情感,给人以全身心的冲击与震撼。其行文齐整,直呼“天地”,营造出极大的气势,而这种气势正是窦娥心中满腔的怨恨冤情的哭诉。“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直白而凄厉,“怕硬欺软”“顺水推船”的指斥锋利而悲愤,为剧情的跌宕和窦娥凄惨的身世服务,塑造出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其文字字字珠玑,句句曲尽人情,令听者无不动容,情不自禁地为主人公的命运而叹息和不甘。这便是当行派直抒胸臆最大的特色…一直白而富感染力,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王实甫《两厢记》——文采派——文采灿然,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一结合“端正好”具体分析:

“端正好”一段体现了“文采派”文采灿然的艺术特色。该段是《两厢记》“长亭送别”开头的景物描绘与离伤氛围的渲染。“碧云天,黄花地”明显化用范仲淹词“碧云天,黄叶地”而熔铸成流畅的曲词;“西风”“北雁”“霜林”都是唐诗宋词中烘托离别情绪常见的意象,铺叙委婉,华丽秀美,突出体现了“文采派”的语言特色。“总是离人泪”不仅嵌入诗词情绪,更将其点化成唱段中和谐清丽的重要部分,为主人公抒发依依惜别、痛彻心扉的情感服务,体现了优美的抒情诗的特色。“文采派”注重语言文学加工,将诗词与生活语言融为流畅和谐的唱段、长于抒情的诗意特色在此段中彰显无疑。

王实甫在《两厢记》的“端正好”中能把优美的诗词语言熔铸成明快流畅的曲词,文采派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变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中的“叶”为“花”,通过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满地堆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不正为后文的抒情渲染出一种断肠的凄美吗?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秀丽典雅,含蓄悠长的语言更是在流畅的曲词中尽显了“文采派”如“花间美人”般唯美灿然的特点。

篇6:1 一代词人有旧居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2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幻灯片5)

六、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先来探寻第一个问题:

(一)怎样入愁

入,即进入,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

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幻灯片6)

(二)赏意象

品愁情(幻灯片7)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幻灯片8)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探讨明确: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幻灯片9)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

渲染愁情(幻灯片10)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幻灯片11)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幻灯片12)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幻灯片13)

细雨

雨滴梧桐

却敲碎人心

哀伤﹑愁丝的象征(幻灯片14)注意:

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幻灯片15)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

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幻灯片16)

黄花

战地黄花分外香

长空雁叫霜晨月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幻灯片17)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

细雨

(三)为何生愁(幻灯片18)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 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幻灯片20)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七、写作练习——我为清照写碑文(幻灯片21)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八、结束语(幻灯片22)

上一篇:2010年上学期团委实践部活动总结下一篇:办公室用电管理规定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