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600字作文

2024-06-23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600字作文(通用13篇)

篇1: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600字作文

书中有一段弟子的求问,何为孝。答曰“老者安之”。意思是父母感到安得其身,是不是就说让父母生活有保障,丰衣足食就可以了。大多数人也觉得就是这样,起码是一项标准吧。书中明确指出了,如果这样对待父母,跟养牛马之类的,有什么区别吗。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养宠物的家庭不算少数,在宠物上的花费、投入的精力也相当可观,对父母的关怀呢,有时候真的还不如宠物的待遇。

一个残酷的事实,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孩子们的爱。社会中有很多书,处世学,职场学,爱情学,励志学,却没有孝敬学。孝敬,孝为行,敬为心。我们对父母的行动是有了,但内心是否足够重视,在言谈话语中是否尊重。我们在外面工作中,受到了困扰,回到家里跟父母发泄发泄,甚至是发脾气。可曾想到父母听到后,是从内心着急孩子是否过的顺心,怎么才能把困难解决。做孩子的我们总觉的唠叨厌烦。我们真的应该像祖先们那样,耐心的对待父母,说话的声音、语气低一些,耐心一些。毕竟在她们心中,牵扯着心头肉。最亲的人是最爱我们的人,她们不该沦落成为我们情绪垃圾桶,应该得到尊敬和爱戴。当父母的思想看法与我们不一致的时候,大度一点,认真一点,即便那些真的是错误的,保持自己的看法就好,毕竟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接受的东西更多一些,思考的也更全一些。就像书中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最无私的人,最爱的亲人,更应该得到最好的回报。慢慢的去改变想法、态度,也是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记的影视巨星成龙在谈自己的家人时提到,母亲病逝当时,父亲非常伤心,成龙回去之后看到后事安排的井然有序,走到父亲身边说:“不要太过伤心,我们在她生前努力的做着一切,她过的很好,我们内心无憾了,爸我去工作了”。可见生前尽孝,生后无憾才是最实际的孝。现在就开始改变吧,慢一点、耐心一点,对最爱你的人走心一点。

篇2: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600字作文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只要承诺了的事情,不管条件如何,无论采用什么办法,也不顾其后果,一定为其做成、做好。这等实践自己诺言的人只能勉强算作三等的士。可见,古人将此视为为人处事基本之德,为官从政平常之道。

时光隧道进入二十一世纪,绝大多数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以及“情于民所系、利于民所谋、权于民所用”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始终牢记入党誓词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涌现出一批像孔繁森、李国安、吴登云、郑培民、任长霞等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优秀楷模。但也有一少部分党员同志忘记了党的宗旨。说归说,做归做,当面一道,背后一道,对自己的言论不负责任,对自己的行为不计后果,工作钻研不深、浮于表面、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人民群众极为反感。

古人说:看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如何“言”?怎样“行”,这是人的一辈子为之探求的课题,我的初浅认识是:

做人要有底线。所谓做人的底线,就是人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良心、公德和爱好三个方面。良心、公德、爱好构成一个人的品格,也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风貌。这三者不是建立在钱

财、职位、权利基础上的东西,也不为某一阶层人士所独有。只要注重修身历练,谁都可以成就堂堂正正的人格品行。对他人要有基本的良心,在社会、单位要有起码的公德。于学习、生活要有高雅的爱好。不能言行不

一、前后不

一、上下不一。同时,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始终适应平常生活,懂得知恩图报,做到知足常乐。

说话要懂分寸。能不能办成事情、办好事,有一个分寸问题。说话有度,交往有节,办事就得当,就容易成功。不卑不亢,不软不硬,不偏不倚,就是一种分寸的把握。作为一名部门负责人,讲话办事要时刻掂量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总之,说话、做事懂分寸主要体现在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不揽权、多揽事,不越位、多尽职,不干扰、多支持,在工作中按客观规律说话办事,按群众意愿说话办事。

篇3: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600字作文

于丹教授结合自身丰厚的古典文化素养, 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 以独特的视角, 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给大众解读朴素的《论语》。看了该书后, 不再觉得《论语》高不可及, 先贤们说的话, 穿越历史沧桑, 传到今天, 仍然可以让我们后人受益匪浅。

该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 使我终身实践, 并且永久受益吗?’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一个字, 那大概就是‘恕’字。拓展开说,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 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 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读到这里,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的一片好意, 别人却不领情呢?为什么同事对我的误会, 我一直耿耿于怀呢?为什么我的尽职尽责, 却没有得到别人的肯定呢……为什么?为什么?原来是我放大了伤痛, 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 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 何乐而不为呢?说真的, 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 就够用一辈子了!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面对的是天真、可爱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在宽恕与理解中, 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在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下, 使他们在错误中能够认识自我, 改正缺点, 学会做人。课堂上当某个学生开小差、不爱学习的时候, 我们不应该大声地呵斥, 或者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让他站起来, 因为学生也有自尊心, 他们同样需要呵护。这时, 我们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温馨的提示把他再次带入课堂。一个宽容大度的教师, 学生会更加喜欢。

回头想想,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 常常会面对一些小小的过失, 但这时一个淡淡的微笑, 一句轻轻的谦语, 就能带来包涵、谅解。在人的一生中, 也常常会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 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 这时不要苛求任何人, 要以律人之心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

篇4: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拜读过她的书之后,我吃了一惊,这位老师究竟是什么来历,怎么会把这本旷世、深奥之书研究得那么透彻,解析得那么精辟,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这本书共分为序、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论语》原文以及后记十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富含人生哲理,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旅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对国民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于丹老师对我们说用半部《论语》健康向上。读‘天地人之道’,我懂了很多。里面说的天地人,其实就是理想、现实和我们自己。一个只有理想而不脚踏实地的人,充其量是个理想主义者;只会埋头苦干而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只能算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这告诉我们既要勤勤恳恳的学习,又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这样才可能成功。

什么是幸福?宋丹丹曾经在小品里给过一个答案:“幸福就是遭罪。”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所以才觉得不够幸福。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既对也错,我们是应该对眼前的东西感到满足,因为知足常乐,但我们更需要一种欲望,不是说财色,而是在事业上、学习上的不断追求,永不止步。

读‘心灵之道’,我知道了如何去改变自己以应付很多的事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很多的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学校政治课上讲的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奶奶的大儿子开雨伞店,二儿子开洗衣店,老奶奶就天天发愁了:今天是晴天,我的二儿子雨伞卖不出去,他可怎么办啊;如果明天是雨天,大儿子的衣服干不了,人家找他可怎么办啊。”其实他完全可以认为晴天大儿子很好过,雨天而儿子会很开心就好了。

可见,态度对一件事是起了决定性的,所以这一章告诉了我,如何用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和学习中的不如意。 读‘处世之道’、‘君子之道’和‘交友之道’时,我觉得‘交友之道’比‘处世之道’和‘君子之道’离我们高中生或是青少年更近一些,现在谈处世之道还是君子之道有些为时过早了。

交友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益友应当具有①正直②诚实③见多识广,一个好的朋友会使你受益终生。而损友则会拍马屁、不守信,是个墙头草,而且光会耍嘴。这种人你要交上就危险了。所以,不论是在校外还是在班级里,你在交友时,一定要小心。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我觉得是个包含的关系,基本是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我读后也觉得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真的很棒,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于丹的解读,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今社会现状,传播了一种和谐之音、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快餐文化”,正是生活在快节奏时代大众的需求。”

篇5: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最近,受单位阅览室之惠,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且于丹教授那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的讲解风采,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思之可以解惑。

读罢此书,掩卷长思,仿佛一位长者坐于眼前,用智者的从容与平和与你谈古论今,它传递着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我觉得受益匪浅,联系现实生活略总结了几点感悟:

悟点一平和的心态

每个人都想过得幸福快乐,但幸福快乐到底是什么,到底又在哪里呢?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在别人看来是十分幸福的,但自己内心却时常感到痛苦不堪;同样有不少人在别人看来是艰难困苦的,然而他们自己心中却时常充满快乐。千帆过尽,蓦然回首,“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而与内心相连。”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并能够时常用好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因为无论人生给予我们什么,决定我们生存状态的永远是心态。

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一生。生活本身并不完美,社会分工千差万别,人的素质、能力和机遇也各不相同,谁都会遇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但不论碰到什么,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必喜形于色,不必急功近利,更不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悲观失望。要知道,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不是命运的垂青,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忘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始终保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轻松、自在、洒脱的良好心态。

用《菜根谭》里的一句颇有感触的话来说吧,“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必须面对,甚至必须处理,当然也必须穿越,事情来了,用心去作,最短时间内做完,事情过去了,心里,还应该是一片海阔天空。

悟点二 宽容的心灵

“仁”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最儒家的、最简单、也是最精华的道理。“仁者不忧”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想要无忧,那就要学会宽恕他人,要学会去爱别人,这就是“仁”。当然,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抱着宽容的心去做每一件事绝非易事,但最起码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多想想他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便也能内心安静、坦然。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悟点三 提升生命的效率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多么珍惜,多么不舍,或者是在不经意间任时光飞逝,谁都不可能重新来过,最终每个人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岁的自信坚定和内心的从容不迫,四十岁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明了和懂得如何取舍,五十岁时心中拥有不再怨天忧人的内定力,六十岁时有一颗宽广的理解和包容之心,七十岁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历程。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理年龄,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年龄,在日益成熟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拥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信息时代,只争朝夕,面对各种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我们没有理由不成熟,但这不能影响我们保持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篇6: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今年学期初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听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书中语句: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反思:

年轻气盛,老想发脾气,我想这与自己时常声色俱厉地对着学生别无关系。每每发过脾气后,总是感觉怒气消了不少,可身心受到的伤害却无法弥补。

读到此段时,我在想:是否因为孔夫子教的是成人,他们能够在与老师的商榷中感受到被尊重,而中学生,特别是些不太懂事的中学生,他们只会用眼睛看脸色,用耳朵听语调,却不会用心去读懂“尊重”,所以这招就不灵了呢? 书中语句: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 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学会坚持而有信念。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体会: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她永远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实当咱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选择了牺牲和奉献。那为何老师们现在的怨言越来越多了呢?我想这就是于丹老师所说人的“视力”问题有关。如果教师总是用眼睛去看周围那些工作悠闲,工资优厚的人,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快乐。可如果能够学会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内心,我想是能够每天从学生们点滴的知识进步,从孩子们一声“老师好”,从家长们一句真心赞美的话语,从若干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还记得你的生日并送来祝福等许多细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职业快乐的。

摘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篇7:于丹读论语个人心得体会800字

在“天地人之道”的 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是一个从容、和缓,值得憧憬的漫长过程。《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们的内心,启发我们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在“心灵之道”的 篇章中,孔子告诫我们要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论语》提倡的是“坦荡荡”的心境和胸怀,敞亮的心怀既可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弥补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我们的生活饱满、充盈,让我们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同时我们也可能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好东西。

……

篇8: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黄冈小学

赵晶莹

人生是一艘驶向未知的航船,在光怪陆离精彩无限而又充满艰难险阻的航程中,我们需要有大智慧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需要知识的力量作为奋勇前进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找到智慧的源泉,无论是“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还是“诚信之道”。读完于丹的《论语》感悟一书,于我做人做事和工作学习上有颇多启发。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我们实际工作就是在做人做事,而做人做事都要有大智慧,都要不断学习。

什么是大智慧?又怎么才能用好大智慧?正如于丹在书中提到的,“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知人是最好最朴素的大智慧,而知人善用又是智慧的延续,大智慧的获得,并非是为了我们蜚短流长品评人物,是为了有用。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知人之后应当知道如何用人。“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她背后的历史,能够顺着她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她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此言用之于妇女工作上,也许有很好的指导性。因为妇女工作是复杂的,需要坚韧和细心,当然不惟妇女工作,其他工作也是如此。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举荐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让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并且能够带动其他人,使得大家能够共同遵循一个基本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规则,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知人,无可置疑是一项超凡脱俗的技术。想要做到尽善尽美,着实要在一生的工作学习中去不断完善。首先,要找准清晰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顶天立地人格的人,这样才能“以德服人”、才能做到古圣人所说的“圣与地,神与天”,在天地之间做个顶天立地有尊严的人。“恭则不侮”生命就会有尊严,对人友好和善可以改变生命的质量,在天地之间让心性自由翱翔。其次,知人之后是要知人善任,而何以得众人信服爱戴?一是“信则人任焉”,以信立人,做人做事都要有信誉,才能得到信任,才能在人生的大道上走得更长久,走得更出色,才能独树一帜,才能在成功路上的激荡险滩上从容应对;二是“宽则得众”,以宽阔如大海的容人雅量对人就会得到更多人的信服和爱戴。人心怎么能够宽阔?“宽阔就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判断”。毋庸置疑,学习就是那个带给我们准确判断力的关键之所在。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三是“敏则有功”,一个人如果只有信誉只有宽容而没有如灵猫般的敏锐,她的工作就很难有效率保证。一个真正有敏锐有智慧的人是会在现实中发现各种机遇,即使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也会最先发现那些最有利的因素。只有这样,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工作事业,学习似朋友,如亲人,像故交,若长者,与我们娓娓而谈,向我们倾诉心曲,帮助我们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高效地慢慢成长。平日生活里,学习又似把我们带入到一扇神奇的窗户面前,从这扇窗户里,我们可以看到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聪明机智与愚昧无知,欢乐与痛苦,使我们的性情得到至纯至善的陶冶。在我们的一生中,连绵延宕,陪伴我们度过波澜起伏的人生之旅。

于人生细致处,学习是最可深入人灵魂深处的。但是做到这些---尤其是日复一日地做到这些事,简直“难于上青天”。“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没有大视野大格局,没有站在高屋建瓴的高度,学习很难深刻,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高度。所以培养大视野大格局是学习的头等大事。“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可以获得不同的答案,原因在于主体的不同”,从主体出发的有方向的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率;真正有价值的学习还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应该懂得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最简单的地方,也就是如何最简单地可以“致用”。既是致用,就需要懂得“权变”。当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转换思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根据自身所需去学习去吸取养料。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就是说只靠空想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要从实际工作中去学习,不断修正学习过程;而且还要从实际中检验所学的知识,“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可行之境”。所以我们要高举理论旗帜,坚定不移地做好思想工作,而且还要懂得在工作中灵活使用,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工作。

篇9:《于丹论语心得》600字读后感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篇10:读《论语》有感600字作文

四年级起,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言论。

每当一有时间,我会棒着它贪婪地看。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子贡问曰“孔文子向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子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导,所以谥足是“文”。”

读了这句话,让人有所深思。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你想想,连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小学生就更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了。不懂就问,不要感到羞耻,不会就不会,正所谓知只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

篇11: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600字作文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于丹在本书开头就倡导了这样一种朴素而又现实的思想。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曾经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同样,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说,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那个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颠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才让你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的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条件。

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于丹认为,仁爱首先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应该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我们这里说的仁爱,不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远大情怀。

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知识分子,他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上的责任太重大了,道路太远了。

有时候,仁爱是一种身体力行,点点滴滴的行为,它不仅让别人受益,它也会让自己有收获。仁爱是一种不断积累,他需要我们自身的时时呵护。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时时呵护仁爱,会决定我们跟世界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篇12: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心得

前言:关于读《于丹<论语>心得》的几篇文章,已经写出来几年了,一直放在电脑里,没有拿出来发表。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的不太好,想改。但是时间太久,自己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顾不到改它了,况且时过境迁,再花很多时间去改,恐怕也不妥当,就原样发表吧,不对之处请读者指教。

【正文】

继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闻名于世之后,又一颗新星北师大教授于丹也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论语》而冉冉升起。他们的书也正在热卖。其实央视《百家讲坛》已经播出了多年,在坛上讲课的专家、学者也不计其数,为何独有他们更火红呢?我想除了他们所讲的内容是家喻户晓的以外,在易中天恐怕是三国的故事,一般的老百姓都是从《三国演义》上所知,有人讲三国的真人真事则自然引起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于丹则不只是听故事,找真实,其内在的原因,只怕是要归结到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方面了。

《论语》,人人皆知是孔子的语录,在旧的私塾里是孩子们必读的。尽管比较通俗,其实在儒家经典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始祖,不论是汉代的董仲舒疾呼“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宋人程颢、程颐倡导的“存天理,去人欲”,都是孔子“仁”说的扩展。关于“仁”说,任继愈先生有一段概括地描述:“儒家之学,只是一个‘仁’字。只有体会到‘仁’的真义,才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才能把人家的痛苦当作自家的痛苦,与别人的生活不是分隔的而是相通的。这样,宇宙人生才不致分成两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存此‘仁’,即是忠,把此‘仁’推广,即是恕。忠是仁之体,恕是仁之用。所以说,忠因恕见,恕出忠出。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推而至于博施济众,万物各得其所,以至于位天地育万物,这都是恕的事。尽心以行,诚敬以守,无时无地不在推广此仁之心,这就是忠的事。”(《任继愈禅学论集》p.164)但是“二程”的以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比孔子当初所倡导的‘仁’却走得更远了。

儒家学说或者说儒教,早在“五四”时期已得到了深刻的批判,为什么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来重提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孔子的学说不加以扩展,原汁原味的拿来,恐怕有用的东西所占的分量要比后来“新儒家(New-Confucianism)(见《任继愈禅学论集》p.171)”即“二程”、朱熹理学理论中所占的分量要多。因此,从孔子的《论语》中剔除糟粕以后,可以吸收较多的养分,以为今用;二来恐怕也是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

《论语》出现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其中除了阐述“礼”的规范以外,也还有许多有用的成分,和谐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也就是说,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当然。“礼”是当时的行为规范,与今天的道德规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也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一点是共同的。

不过,孔子不仅倡导“和为贵”,而且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说,和是有原则的,不能为和而和,必须以礼为指导原则。今天,“和”是有原则的也是必然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信”的概念。于丹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论语》心得p.10)这一段话不仅是指出“民”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信”的重要。今天,要建立和培育新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确立这种信念,并且自觉遵守这一规范,人人在这个规范内行事,违反法律的事自然也就少了。所以人民的信念是首要的。

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应当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规范建立了,并且教育官员与人民都去遵守它,那么,道德失范、违章违法、刑事犯罪的人自然就少了。所以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近些年,国学热在中国大地兴起,传统文化典籍备受推崇,不但大学里开设了国学课程,不少地方也开始出现私塾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讲座、活动,十分火爆。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电视媒体,解读被誉为中国人《圣经》的《论语》,当然会火起来。从这些看来,《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回归呢?

2007年1月9日于 寓中书斋

篇13: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中共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临邑县运输公司 徐平

上一篇:中学生团章学习心得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