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读经典有感

2024-04-14

读朝读经典有感(共10篇)

篇1:读朝读经典有感

《三国演义》,它的作者是罗贯中,好湖海散人。《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时期,一般从汉朝末年算起,到晋国成立这一时期,一共。在这96年里,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你比方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渭桥六战,马孟起兴兵雪恨、操阿瞒割须弃袍……。

我们就拿马孟起兴兵雪恨、操阿瞒割须弃袍来说吧,自从曹操杀了汉朝名将子孙马腾父子,哥哥马超攻打潼关,为父弟报仇雪恨。先是西凉军兵多次辱骂镇守潼关的曹洪等将士,曹洪中计,到第九日失了潼关,然后操进兵直叩潼关。可是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兵大败。马超、庞德带领百余骑兵,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见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立刻把红袍脱下。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赶快拿刀把胡子割了。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马超,马超告诉将士:“短胡子的也是曹操!”曹操听见,急忙扯旗子包住下巴狼狈地逃走了。操没走多远,马超赶来,后又被曹洪救下。

《三国演义》中有400多个人物。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贤相化生,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还喜欢关羽,因为他义重如山,本领高强。我不喜欢曹操,因为他奸诈狠毒,心胸狭隘,自私自利,他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本书的主要道理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最喜欢这本书。

篇2:读朝读经典有感

而我觉得《西游记》这本书值得一看,因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乐观、幽默;沙僧的老实,还有唐三藏的慈悲情怀。假如让我在他们四个人之中选一个当,我一定会选孙悟空,因为他有着72变,我觉得他非常酷。我会用特长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每读一我们应该有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一起渡过所有的难关。记得有一次,我们军训时,我们要渡过长征路上的难关,当爬山时很轻松,当我们正开开心心走的时候,突然有人大叫“啊!”我们现在要渡过一个独木桥,下面全是绿色的河流,有人说是沼泽,还有人说是被污染的水……我们害怕极了,但我们互相鼓励,手拉手走过独木桥,一个队员都没拉下。

篇3:妙用影视乐读经典

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其实阅读就是一个再加工过程, 是对作品作者精神财富的吸收、再加工过程, 我们要顺乎学生阅读心理, 保护阅读热情, 运用所有有利条件, 勇于创造。只要我们能够使学生有意义地阅读经典名著, 让他们在经典阅读中体会到快乐、得到满足。那么, 他们就会显示出极强的阅读动机的。

对90后、00后中学生来说, 名著文本阅读是一个“难骨头”, 也是一个“硬骨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浮躁心理盛行, 经典名著的厚重与博大是无法在囫囵吞枣中领悟的, 因此它一直被中学生边缘化。如何让中学生自发、主动地去阅读经典文本呢? 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挖掘有意识的阅读倾向, 激发认知驱力和自我提高驱力, 产生心理需求才能让学生自主、自发地阅读名著文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是交互性的, 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爱某部影视作品并进而化为阅读文学作品的期待, 影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媒介”。在欣赏影片过程中对于人物或情节的兴趣、疑问, 都会成为学生阅读原著的直接动力, 而这种阅读无疑比观赏影视更进一步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

面对现在中学生名著文本阅读现状, 我们在哀叹的同时, 更应该挑战现实, 用好影视剧这把双刃剑, 激活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挖掘阅读的内驱力, 让他们渴望阅读, 喜欢阅读, 让经典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成为一种乐趣, 成为一种伴随终生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好读者”、“乐读者”。

在运用改编的经典影视激发学生名著阅读上, 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入手, 调动学生文本阅读积极性, 调动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内驱力, 让他们乐读、好读, 真正让学生闻“读”则喜。

奥苏贝尔的认知驱力理论, 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 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我们必须重视认知和理解的价值, 若要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 最好的办法之一, 是使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我们应当使学生对阅读本身感兴趣, 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阅读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 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这些文本表现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智慧认识、道德情怀同现在的高中生有一定的距离。俗话说距 离产生美。这种距离正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牵引、提升, 使我们学生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自我提高的阅读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 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 自我提高的阅读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阅读的重要动力源泉。

以学生感兴趣、乐接受、易理解的流行影视剧为切入点, 诱导学生“移情别恋”主动地、快乐地阅读相关书籍, 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迫切认知需求, 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可以运用流行一时影视作品作为激活学生对课本中的文学经典作品兴趣的突破口, 解决名著文本的阅读难点。

高中课文中总有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 学生最初阅读时总是十分不耐烦的, 也没有阅读兴趣。如果在上新课前将与课文有关的影片或集中的片段作一次性放映, 影视作品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丰富学生感知, 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 突破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文本的兴趣, 主动寻找原著经典阅读,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影视课前酝酿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在针对较为枯燥、晦涩的阅读文本, 选取较真实反映课文文本的影片片段, 在上新课前将一些片段作部分放映, 营造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部分新课内容, 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辅助。

如高中课本节选了《雷雨》的两幕剧, 话剧的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本身就十分困难:要在简练的对话中掌握人物的性格, 分析作品现实意义, 对高中学 生来说基 本上是“ 对牛谈琴”。如何激发学生对名著文本的阅 读认知驱力, 点燃文本阅读的主动需求呢?

笔者认为这时就应该发挥影视剧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 式影视教学, 必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和阅读兴趣。所以在学习文本前, 笔者首先从流行一时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入手, 请学生介绍电影情节, 激发了学生对话剧《雷雨》的阅读兴趣, 学生们仔细阅读完课文《雷雨》文本, 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是个“复制品”。此时许多学生就对《雷雨》 原著感兴趣, 内心文本阅读的主动需求调动起来, 进而开始有意识地寻找阅读《雷雨》原著。

语言的无穷张力, 没有仔细品味是无法领悟的。在阅读原著中遇到一些人物对话中蕴涵的感情, 学生无法领悟到位的情况, 笔者再辅以播放经典电影《雷雨》片段, 从影视中人物到位的神情、动作的表演中, 学生品味到文本语言描写的魅力, 一时间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初读、再读、精读文本, 乐在其中, 曹禺先生其他作品也盛行班级。因此巧引影视丰富学生感知, 补充文字教材无法传递的空白, 能突破教学难点,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级一些学生痴迷网络游戏《三国演义》, 面对他们的特殊情况, 笔者专门组织他们形成课外PK小组, 从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三国演义》入手引导他们进行“我最喜爱的三国人 物”比较阅读, 激发他们从名著文本中寻找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经历了哪些大事, 人物性格有什么优点, 什么缺点……一时间, 许多游戏迷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英雄人物是大英雄, 为了在PK中取胜, 游戏迷们都变成书虫。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地在班级播放张悦楷播讲的《三国演义》 , 每到精彩处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真让学生“恨之入骨”, 这样的激烈PK活动不仅纠正了一部分男同学痴迷游戏的不良习惯并激发了他们阅读经典的兴趣, 也让许多女生爱上了《三国演义》。班级掀起了一股“说三国”、“评三国”、“议三国” 读书热潮。由此衍生到其他名著阅读, 比如举办了“网络游戏《红楼续梦》与 《红楼梦》的异同”以及“笑谈———红楼海选”等活动, 一时间学生说起名著知识滔滔不绝, 互相分享着阅读经典的快乐。

在学习《报任安书》时,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影视剧的巨大影响作用。由于学生与司马迁的经历、时代、年龄的差距甚远, 他们要深入感悟《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一生心事”时, 单凭这一封信、这凝练的文笔, 现代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千年前的古人的情感。因此要全面把握司马迁的这种情感, 就一定得知道司马迁的生平遭遇;要真正理解司马迁“勇者不必死节”的卓见和他忍辱著书的原因, 就必得充分了解西汉宫廷斗争的内幕。在这里笔者选取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 《汉武大帝》中一些经典史事: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 绣衣特使江允的巫蛊中伤、戾太子据的兵败自杀, 李陵的孤军奋战、归降匈奴, 司马迁的孤忠直谏、忍辱受刑……这些通过影视动态画面、精彩场景, 学生在刀光剑影中仿佛融入到那个时代, 仿佛就在这一次次的斗争中经历这司马迁的苦难, 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声形并茂的镜头, 激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学生们真正感悟到司马迁的忧愤, 他在那样的封建朝廷专制的重压下, 在遭受非人道的遭遇后, 他的坚韧、他的顽强、他的毅力、他的悲壮让许多学生为之动容。《史记》 一时间在学生间广泛流行, 盛行一时。这样的效果, 笔者认为单纯靠学生阅读《报任安书》这个文本是很难达到的。因此 好的影视作品的直接介入文本, 可以再现一些历史场景;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作品, 调动阅读的内驱力, 激发阅读的兴趣, 原本认为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在学生极大兴趣的带动下, 变得通俗易懂、变得亲切可感、变得栩栩如生。

从改编的影视剧入手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需求, 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 使文本阅读活动自觉自愿。教育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进而深入赏析经典 文本, 真正让我们的学生走入经典的文本世界, 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做到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纯洁情趣, 滋养心性。

从影视作品入手, 带动学生迈向经典文本名著阅读, 侧重培养学生激发经典阅读的源动力, 从喧闹的现代社会回归宁静的文化世界, 让学生从语文所负载的认知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优美的情操, 使他们成为情知对称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完善的人。这一过程其实伴随着他们终身。

篇4:《读经典,修美德》

开发校本课程,明确教育内容

2006年初,本着体现学生认知规律、教育规律,突出科学性、层次性的原则,学校按照“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德目,编写了德育校本教材,开设了《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课程。使用过程中,学校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帮助修改、完善。每课书按照古训、大意、故事、论坛、计划、评价、作业等几个方面编排设置,通过古训、大意、故事的讲解分析,让学生理解古训含义,熟知美德内容,领会蕴含道理,明确行为要求;通过论坛、计划、评价、作业等环节的操作实施,指导学生言行,培养美德行为习惯。如:二年级第二课“孝”的教育,课题是《我爱家人》,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古训导入,以《凉席温被》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感恩尽孝意识,并通过实践课加以强化。

《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教材每课都有明确的教育内容,每课书2课时,分为领悟课与实践课。第一课时是领悟课,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以教材为依据,揭示课题、引出古训、理解含义;第二步,学习主题故事,理解、印证古训的深刻意义和做人的道理;第三步,交流讨论指导行为。第二课时是实践课,教学顺序是:首先交流实践计划完成情况;其次共享所搜集到的相关故事、名言、警句等成果;最后进行德目行为评价。现在,《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教材已在全镇推广,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抓手。

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制定评价标准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了《读经典,修美德》校本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编写指导用书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组织人力分年级编写了与《读经典,修美德》校本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用书。对每课书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确定、教学设计建议、教学素材使用等均提出指导性意见。本着边使用、边研究、边修订的原则,使指导用书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组织教学评优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学校每学期都要自下而上地开展《读经典,修美德》校本课评优活动。以完小为单位为每位老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中心校发现、推广典型课例,开展研讨与交流,使教师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经典诵读,丰富教育内涵

在开设《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课程的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经典文化视野,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

分年级确定诵读内容: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声律启蒙》、五年级《论语》(节选)、六年级《孟子》(节选)。

组织实施形式多样:一是通过“我和老师一起读经典”“我和同学一起读经典”“我和家长一起读经典”等活动的广泛开展,实现了此项活动由校内向校外的拓展延伸;二是创新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经典诵读兴趣,如为经典配乐、谱曲,为经典编舞、配画,创编校园剧等,定期在学校橱窗展示学生绘画作品,形成了“读经典、悟经典、画经典、行经典”的活动序列;三是充分利用放学路队时间,以班为单位集体诵读经典,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充分感悟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美德的丰富内涵。

组织实践活动,培养美德行为

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受到广泛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结合《读经典,修美德》校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古训、理解古训、积累古训。中、高年级每人一本“采蜜集”,定期记录古训。一些名言、警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座右铭,为学生践行美德提供了行为导向,并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结合具体的德目,让学生制定行为发展计划,通过小小展示台和小小留言板,展示计划完成情况,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言行,将道德情感转化道德行为,逐步培养美德行为习惯。

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 一是班级开展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将八个德目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二是学校通过举办“经典诵读赛”“经典故事会”等活动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制定综合评价表,重点对 “忠”“孝”“礼”三个德目进行形成性评价。每生一张,每月侧重评价一个德目,评价等级分为好、较好、一般。评价后有小结,学生写出自己一个月当中在这方面的表现,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评价发现优点与不足,为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使用,把它作为每学年评选表彰“美德好少年”的基本依据。典型的树立,使全镇学生学有目标、追赶方向,从而增强了他们践行中华美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营造楼道文化,创设美德氛围

2013年4月,中心小学本校教学楼落成并投入使用,门厅正面上方,镶嵌着学校的校训“文明勤奋,健美创新”。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对全校师生寄予的殷切期望。

一、二、三层主要是教室、专用教室和办公室。一层是低年级、二层是中年级、三层是高年级,学校的楼道文化也集中体现在这三层。围绕“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主题,体现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德目内容。一层南北两侧分别是“孝”和“礼”,二层南北两侧分别是“忠”“诚”“信”,三层南北两侧分别是“义”“廉”“耻”。每个德目均有注解如: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礼是人际关系的规范,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除此之外,每个德目均有与之密切相连的美德故事,《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诗词联语等经典内容相诠释,再加之优美图案的衬托,使美德内涵及教育意义凸显得淋漓尽致。如:二层南侧“忠”这个德目之下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穿插设计的古诗词名句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平时学校结合《读经典,修美德》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再通过楼道文化的渲染,以及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争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争做勤奋好学的小蜜蜂、争做诚实守信的小天使、争做知荣明耻的小公民等“五争做”主题教育活动的引领,使这些传统美德的种子逐渐扎根在学校学生内心深处。

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初步效果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学校教师及时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形成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受到了中华美德的熏陶,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上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校承担了两次区教委组织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场会,学校的管理经验在北京市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今后,学校在继续抓好《读经典,修美德》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三级课程,系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体系,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5:读经典诵读有感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有感

五(1)班 许霖怡

怀着一份激昂,带着一份敬佩,我反复吟诵着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闲居在家心情苦闷的辛弃疾,借酒浇愁;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当年沙场杀敌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恍惚间,他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拿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骏马飞奔,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幡然醒悟,这一切都是梦境,作者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读着读着,一个手持长剑、脚跨骏马、虎虎生威的忠勇将军,一个孤灯陪伴、头发花白、借酒消愁的老者同时跃然纸上。辛弃疾,这个戎马半生,战功赫赫的爱国将军把满腔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淋漓尽致地融入在这字里行间。可是,报国无门哪!看着镜中日趋越多的白发,辛弃疾一腔热血化作那句叹息“可怜白发生”!

读着这慷慨激昂的文字,我被辛弃疾如此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了!我不禁掩卷沉思:辛弃疾在遭受排斥打击、长期不得重用的境遇中,念念不忘的是抗金报国,血洒疆场。凭着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他的名字被深深地铭刻在后人的心中。这首词,传递给后人的不只是语言的魅力,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的爱国精神。

篇6:读经典诵读有感

读经典宋词,悟爱国情怀

――读辛弃疾的《破阵子》有感

五(1)班  许霖怡

怀着一份激昂,带着一份敬佩,我反复吟诵着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闲居在家心情苦闷的辛弃疾,借酒浇愁;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当年沙场杀敌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恍惚间,他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拿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骏马飞奔,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幡然醒悟,这一切都是梦境,作者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

读着读着,一个手持长剑、脚跨骏马、虎虎生威的忠勇将军,一个孤灯陪伴、头发花白、借酒消愁的老者同时跃然纸上。辛弃疾,这个戎马半生,战功赫赫的爱国将军把满腔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淋漓尽致地融入在这字里行间。可是,报国无门哪!看着镜中日趋越多的白发,辛弃疾一腔热血化作那句叹息“可怜白发生”!

读着这慷慨激昂的文字,我被辛弃疾如此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了!我不禁掩卷沉思:辛弃疾在遭受排斥打击、长期不得重用的.境遇中,念念不忘的是抗金报国,血洒疆场。凭着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他的名字被深深地铭刻在后人的心中。这首词,传递给后人的不只是语言的魅力,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恒的爱国精神。

篇7:读《朝读经典》有感

606班 ***

本学期以来,我读了《朝读经典》这本书。这本书以古书中的经典文章为主要内容,再加以注释,让古文通俗易懂,使我们能够学到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学,从中领会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真想回到古代,看人们那淳朴的生活;听读书人那发自内心,充满感情的读书声;闻那书墨的清香,感受古人那种高尚的的情操。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舍身取义》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鱼”和“熊掌”打比方,表达了“鱼”与“熊掌”两者不可兼得的观点;并着重表达了在“生”与“义”之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就是要告诉我们:为了正义事业我们要不怕牺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的一则新闻:有一个小学生因患自闭症而跳楼自杀。这则新闻使我不禁感慨生命是何等脆弱,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大家,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生命,青春只有一次,要做有价值的事情,不要让它白白流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了解它,却并非容易。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只有认真地学,细细地品味,才能悟出那种高雅经典的韵味。

篇8:读朝读经典有感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都变坏了。”这是主张性善教育论的伟大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经典《爱弥儿》的开篇之句。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其在序言中的“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我所钻研的就是这种问题,其目的在于:即使说我提出的方法是很荒谬的,人们还可以从我的见解中得到好处。至于说应该怎样做,也许我的看法是很不对头,然而我相信,我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出人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就从你们的学生开始好好地研究一番吧;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来读这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有用处。”《爱弥儿》简述了卢梭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却对现代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也有如下感悟:

第一:关于家长。我很是赞同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他不赞同我们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网络的发展,现在的很多家长也深深的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在孩子很小,甚至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研究教育问题,这的确是个好现象。但是大多数人是盲目的,是没有计划的,他们不是很了解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让孩子去接受所谓的真正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于是“练钢琴”、“去跳舞”、“学英语”„„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似乎变成了家长们手中的工具,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现在苦点不算什么,将来会有好的生活”。现在想一想我们的童年,多么的无忧无虑,“跳跳绳”、“弹珠珠”、“叠飞机”这一切活动看似就是让我们放松玩耍,其实我们的家长是在寓教于乐,他们也在我们玩耍的过程中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和小朋友们和谐相处,宽容待人,乐于助人。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习不代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注重实际生活似乎更重要一些吧。

第二:关于教师。卢梭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作为一位教师,我更加支持这种教学方法,这种自然教育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做自己,快乐地学习,这要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在备课授课时我会将“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为了那应试教育去上一节死气沉沉的课。因为如果成人都不能接受的教课方式,那么孩子们是一定接受不了的。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是个高尚的职业,作为小学教师,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从事这个伟大职业的我们应该时时谨记:我们要做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用热诚和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爱弥儿》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但是这次我理解的可能还不够深刻,分析的还不够透彻,以后有机会我会经常把它拿出来仔细阅读,并且时长阅读经典教育名著,相信我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我一定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统部寄宿制小学毕兰兰

篇9:读朝读经典有感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作者:朱晓宇单位:黑石渡镇政府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此段话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说的是最高的德行是爱护人民,最好的行为是使百姓快乐。春秋齐国大夫晏婴的话至今仍然掷地有声。《管子》“霸言”篇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读了这些经典,我才知道“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理念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自古有之。在封建社会这些民本理论,是统治者治国利益的术略,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的是以人权对抗神权,最终发展成极端个人主义。今天,我们党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唱响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乡镇机关作为最基层的人民政府,每天都要与老百姓打交道,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感触最深。我们深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办公室里建设不好新农村,办公室里解决不好群众矛盾。只有真真正正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到群众中去,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举个例子,我镇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场办公会的形式,现场解决百姓的现实问题,现场研究功能规划和配套建设。因为只有现场才能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划,才能叫百姓真真切切体验新农村建设。再举个例子,我镇党委书记经常带领相关干部下访,深入群众,了解农村的现实矛盾,化解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老百姓的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才会安心的搞生产,才能使社会和谐。

“以人为本”理念指导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光是组织行为,也是我们个人情感和道德的指南。作为最基层的乡镇公务员,与百姓最贴近的人民公仆,我深感“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每天都会有很多百姓来镇里办事,或是到民政办询问或办理低保,或是到劳保所咨询社保问题,或是到综治办要求解决纠纷,或是到计生服务所孕环检等,陆陆续续,他们中有的年纪大的听不见我们说话,有的眼睛看不到路,有的不懂政策法律,有的蛮横无理,有的不识字,林林总总,这些无不考验着我们的服务理念。我们一遍遍的大声讲解,会给耳背老人带来温暖;我们给看不见路的百姓带路,会给他心理带来一片光面;我们给不懂政策法律的百姓认真详细讲解,不但能解决他内心的疑惑,更能化解社会矛盾;我们向蛮横无理的人讲事实摆道理,缓解他激动的情绪,打开他的心结;我们向不识字的人详细讲解各种表格的填写,帮助他办理他想办理的事宜……

不但在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以人为本”,它要求我们对待同事、朋友、家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要多发现同事的优点、照顾他们的情感;我们要关心朋友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我们不应要求爱人给予我们多少,而应看到自己为他/她奉献多少;我们不应只看孩子的成绩多少,更应关心孩子的心性成长……

篇10:读朝读经典有感

——跟师路志正教授有感

李福海

摘要: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培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而提出的学习原则和方法,通过跟随国医大师学习体会,结合读经典和做临床,通过 “治未病”、“运脾胃调升降”以及“方证相对”三方面,对路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经典;路志正

自2009 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优才项目”培训大纲要求和省中医药管理局意见,跟师路老学习,在老师的教诲和 “点拨”下,中医临证水平和林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老师的学术思想有了进一步体会和认识,现简要总结如下。

I 上工治未病 妙手起沉疴

路老作为临床大家,可谓是中医界公认的 “上工”,其处方用药无不体现出中医传统文化和修养,蕴含着较深刻的中医理念,不细心体会,难以理解。尤其是 “治未病”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路老常对我们讲,中医提倡治未病,不是简单的未病先防,还包括既病防传、已病防变,也就是说,对于病人讲,防止病情深入加重或向其他脏腑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在 《内径》中首先提出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绪中提出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唯治肝也”,明确了既病防传的思想,金元名医朱丹溪曾提出“若夫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清代叶天士,提倡 “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理念,是在仲景治未病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路老融汇了历代医家治胃病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临床治病当中。如有一位肝硬化患者,男性,48 岁,西医诊断丙型肝炎后肝损伤 15 年。一年前体检时发现脾大、门脉高压,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20d 前出现食道出血。初诊时见其面色萎黄,晦暗无泽,胸腹部有蜘蛛痣,腹部膨隆,自述疲乏无力,时有胁肋胀痛,睡眠一般,舌质紫暗,苔中、根腻,脉弦细滑无力。最近超声提示肝硬化腹水,化验血色素偏低,白细胞低,血白蛋白低,血糖偏高。路老遂以健脾柔肝,软坚散结,活血利水治之。处方:五爪龙 30g,西洋参 10g,橘叶 15g,丹参 18g,八月札 12g,炒白芍12g,炙鳖 甲 18g,虎杖 15g,醋莪术 12g,玉竹 12g,生谷麦芽各 40g,建曲 15g,水红花子 10g,醋元胡 12g,煅牡蛎 30g,大黄炭 15g。茶饮:竹节参 10g,青蒿 12g,炒谷麦芽各 30g,鸡内金 12g,绿萼梅 10g,玉米须 20g,玫瑰花 10g,生甘草 3g,金钱草 15g。14 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生活规律,忌恚怒。

二诊时见患者精神明显好转,体重增加,超声提示腹水已不明显,餐后血糖正常,纳寐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自,脉细滑。路老看过病人后,在原方基础上加了一味伏龙肝 60g,用其先煎水,再煎药,另加水蛭胶囊口服。

三诊时,患者服药近两个月,精神、面色进一步好转,未再有出血现象,复查各项化验检查指标均改善。遂再以原方进退调理。并嘱其节饮食,忌恚怒。

肝硬化,病位在肝,中医亦归属于属于 “癞积”范畴。从这一角度说,脾胃是保证人体正气的根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建,正气充,则人体不能受邪,脏腑疾病不能相传,脾胃衰,则正气败,邪气将会进一步深入。尤其肝和脾之间,关系密切,木土相克,互相影响,肝病最易影响到脾胃,脾胃~伤,正气不支,肝病就会进一步恶化。这一病人久患肝病,脾胃受伤,正气已虚,同时并发腹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已属肝硬化晚期,为本虚标实之证,症候复杂,治疗颇为棘手,路老抓住了病机的关键一 脾胃,通过健脾胃,调动人体积极因素,再配合柔肝、活血、利水,散结、软坚诸法。所以在方中用了五爪龙、西洋参、竹节参、炒谷麦芽、建曲、鸡内金、甘草这些健脾益气之品,以巩固后天,为方中之主药,实为治本之举,又以橘叶、八月札、白芍、玫瑰花柔肝疏肝,以丹参、鳖甲、莪术、虎杖、元胡活血散结,青蒿、金钱草清肝经之热,水红花子、玉米须利水,绿萼梅、甘草生津为佐,以防伤阴,全方体现了实脾固本为先,兼以柔肝、活血散结、利水的标本兼治思想。经过 1 个多月的调理,正气逐渐恢复,病情得到了缓解。路老又嘱其注意节制饮食,忌恚怒,继续配合药物治疗,正所谓 “慢病缓图”之意,该病例实为治未病之典范。我曾在临床上,用老师的思路,治疗一位肝癌患者,患者因不同意手术和放化疗,在进行一次介入后,边改服中药治疗,诊时见其面色萎黄,胁下胀满,疲乏无力,食欲欠佳,大便粘滞,小便黄,舌淡嫩有紫斑,有齿痕,苔黄腻,脉弦细滑,证属肝郁脾虚,湿毒内蕴,法当以健脾、疏肝、通络、解毒之法治疗,药用西洋参 12g,黄芪 30g,山药 15g,生谷麦芽各 30g,柴胡 10g,郁金12g,莪术 15g,茵陈 30g,八月札 12g,全蝎 9g,薏苡仁 30g,清半夏 9g,枳实 15g,白芍 15g,甘草 9g。

药后 10d,症 状明显改善,以原方 进退,服 药 1 年,病情稳定,至今未发,一直坚持服药,而且 己正常上班。运脾调升降 阴阳归平衡

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历代医家对其非常重视,他是天人相应观念重要体现。路老非常重视天人相应,一年四季变换,在路老处方中都能体现。路老常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规律要符合 自然规律。自然界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构成了生命存在的条件,“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和气,名之日人”,这就是自然界的升降规律,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也不能例外。“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是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后世医家李东垣、叶天士都重视升降。路老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经验,将其灵活运用到临床当中,如脾升胃降,肝升肺降,肾升心降等,都有体现,但路老最重视的还是脾胃升降,因脾胃居中州,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人体气机升降就能正常,脏腑阴阳就能归于平衡,这一法则,是路老治病一大特色,如有一位冠心病支架术后的患者,此人因患急性心肌梗死,做了两个支架,已经两个月了,仍然感觉胸闷、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生气后也加重,而且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一点小事也不能容忍,有时甚至感觉要 “疯了”的感觉,口唇紫绀,舌质暗滞,苔薄白腻,脉沉细结代。曾经检查发现高血脂、高尿酸 3 年。看了病人后,路老对我们说 “中医看病要用中医思维,不能完全被西医检查左右”。遂处方:①五爪龙 30g,西洋参 10g,瓜萎皮 20g,姜半夏 12g,黄连 10g,郁金 12g,石菖蒲 12g,炒杏仁 9g,炒薏苡仁 30g,厚朴12g,藿苏梗各 12g,旋覆花 12g,茯苓 30g,泽泻 15g,薤白 15g,白芍 20g,甘草 8g,炒枳实 15g,竹沥汁 30g,生姜一片为引。②茶饮方:竹节参 15g,炒麦冬 10g,小麦 30g,炒枣仁 30g,夜交藤 15g,姜黄 15g,紫石英(先煎)30g,桂枝 10g,炙草 6 g,大枣 2 枚。

药后电话随访,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精神较前轻松,已无明显胸闷气短,遂嘱原方续服,巩固疗效。这个病人病机的关键,就是气机升降不利而至胸闷气短,而导致气机不利的原因很多,在这个病人身上,主要是中焦脾胃。肝气横逆,至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致湿浊内停,瘀血和痰浊至胸阳痹阻,心脉运行不利,而成此证。方中包含了瓜萎薤 白半夏汤、藿朴夏苓汤、菖蒲郁金汤、清心温胆汤、芍药甘草汤等多层方义,几个方子合在一起,核心思想是调整气机,化痰降浊、俾痰浊一降,气机升降自如,诸证 自会消除。所以说冠心病的治疗,关键不在活血,而在气机”,气机顺畅,则血脉得调,所谓气行则血行。我根据老师的思路,运用升降理论,治疗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代谢紊乱病人,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如有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血糖居高不下,16 毫摩尔以上,胰岛素用之每天 40 单位,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诊时其 自述头晕乏力,四肢酸懒,口渴 口粘,胃脘胀满,大便溏薄,粘滞不爽,舌体胖,齿痕,苔薄黄腻,脉弦滑,证属湿浊 内蕴,精微不化,我用路老升清 降浊方 法,药用:黄芪 30g,藿苏梗各 15g,竹茹 12g,清半夏 9g,党参 15g,炒苍 白术各 15g,茯苓 30g,薏苡仁 30g,黄连 12g,干姜 9g,黄精 15g,枳实 15g,茵陈 30g,黄芩15g,沙参 15g,玉竹 15g。

将药物熬成膏剂,服用 1 月后,血糖降至正常,在坚持服用两个月后,胰岛素已减量,至今坚持服药,病情稳定。治病遵经典 理论寻根源

路老治病处方,常合经典之意,而不拘泥原方,初学不解,日久便有体悟。如路老用桂枝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厚朴三物汤、理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杏石甘汤等,往往根据病情,抓住病机,选其中一、二味药,所谓取 “某方之意”,常能获效,可谓 “知常达变”,“圆机活法”。路老常告诫我们,要活学经典,结合临床,切忌生搬硬套、人云亦云,胶柱鼓瑟,要能钻进去,还能跳出来。在老师的启发下,今年我又对经典进行了温习,有了新的体会,如对 《伤寒论》101 条 “伤寒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一文,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张伸景写伤寒论最大功绩是将东汉及汉以前临床有效方剂加以整理和总结,并按六经层次进行归纳,形成了以六经为纲,以证为 II,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可谓千古一人。其中证指一组症候群,一般以某汤命名,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等。张仲景命名某一证,往往列举一组代表症状,如桂枝汤 “瑟瑟恶寒,淅淅发热,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麻黄汤 “必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表现,并没有分出主次,古人惜墨如金,且以张仲景治学之严谨,断然不会将一些无关紧要之症候表现随意列入其中,所以,“一证”,绝非指某单一症候,而是指以某汤命名的一组症候群。如小柴胡汤证,书中共有 21 条之多,仲景该条之意,是指只要有其中一组症候群,即可应用小柴胡汤。且该句话同样适用于其他方证 的使用。

众所周知,《伤寒论》之方证,统称经方,尽管 自宋朝以后,历代医家对 《伤寒论》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注释,据统计,《伤寒论》注家有四、五百之多,有“以经注论 ”,有以 “伊尹汤液经”为源注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的医学流派 “经方派”,但不论如何注释,经方派临床使用仲景方的特点都强调方证相对,而且方证相对越准确,临床疗效越好,所以说,不论 21条中那一条,只要方证对应准确,就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只一点从刘渡舟教授治疗食物中毒,“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医案得到证实,我们在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时,也深有体会。并不局限于某几个症候,关键是看符合某条文之症候群。

本人临床曾遇一病人,忠感冒近2 周,反复服用感冒冲剂等发汗药,汗后热退,旋后又发,如此反复多次,后体温正常,但疲乏无力,纳差,脘腹胀满难忍,曾服用吗丁啉,木香顺气丸,沉香化滞丸等中西药物,不见好转。诊时见其精神差,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滑无力。根据 《伤寒论》66 条 “发汗后,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病例属于反复发汗,伤及脾阳,所谓 “脏寒生满病”,于是给其温脾化湿除胀。

处方:清半夏 10g,厚朴 12g,生姜 3 片,党参 15g,藿苏梗各 15g,白蔻仁 9g,苍白术各 15g,甘草 9g。服药 7 剂,症状明显好转,再服 7 剂,腹胀消失,饮食 正常。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下一篇:专家分析:大学生应该选择考研的三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