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2024-07-26

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精选9篇)

篇1: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第三条 存在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部门,其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

第四条对重大危险源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举报。

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等有关标准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对本单位下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进行辨识,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应当进行登记,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

(一)罐区(贮罐);

(二)库区(库);

(三)生产场所;

(四)压力管道;

(五)锅炉;

(六)压力容器;

(七)煤矿(井下开采);

(八)金属非金属地下开采;

(九)尾矿库。

第六条 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二)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

(三)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四)重大危险源监控检查表;

(五)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

(六)重大危险源报表。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至少每3年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组织进行一次安全评估。国家对评估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 第八条 安全评估工作可以由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具有国家规定资格条件的安全评估人员进行,也可以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工作结束后,应当出具《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数据准确,内容完整,建议措施具体可行,结论客观公正。

第九条《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

(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及严重程度;

(五)重大危险源等级;

(六)防范事故的对策措施;

(七)应急救援预案的评价;

(八)评估结论与建议等。

第十条 在与重大危险源相关的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并将《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填写《重大危险源报表》,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对已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核销。

第十一条 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种类和能量在意外状态下可能发生事故的最严重后果,重大危险源分为以下四级:

(一)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

(二)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

(三)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

(四)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重大危险源的具体等级认定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成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责任制度,明确所属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对重大危险源日常安全管理与监控职责,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实施方案。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或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应当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需资金的投入。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特别是避险方法书面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对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记录。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和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并按季度将检查情况报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 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及时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并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应急救援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重大危险源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概况;

(二)应急机构人员及其职责;

(三)危险辩识与评价;

(四)应急设备与设施;

(五)应急能力评价与资源;

(六)应急响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七)事故应急程序与行动方案;

(八)事故后的恢复与程序;

(九)培训与演练。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演练方案和演练计划,每两年进行一次实战演练或模拟演练,并于演练10日前通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分级监控,并对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情况;

(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措施落实情况;

(三)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情况;

(四)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评估、检测、监控情况;

(五)重大危险源设备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情况;

(六)重大危险源现场安全警示标志设置情况;

(七)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情况;

(八)应急救援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

(九)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工作情况;

(十)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配备及维护、保养情况;

(十一)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情况;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立即排除。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

停止使用;隐患排除后,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二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应当相互配合、互通情况,并帮助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篇2: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为加强档案资料库的规范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与安全,制定本规定。

一、档案、资料统一存放,由档案室履行保管职责,实行档案室主任统一领导、副主任分管、专人专库负责管理的制度。

二、档案出入库管理

(一)新接收归档的档案,档案室须逐卷并按每卷档案卷内文件目录逐件清点、检查,以卷为单位办理移交手续;调出、归入库的档案,须逐卷并按每卷档案卷内文件目录逐件清点、检查,办理交接手续。在清点、检查中发现卷内有缺件和其他情况,填写“卷内文件材料登记备查表”。

(二)新接收归档的档案,调出库10天以上的档案,外借其他单位的档案,必须由档案室进行杀虫灭菌,方可入库。

(三)档案出入库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相关手续资料按归档保存。

三、库房内部管理

(一)库房内部管理以防尘、防虫、防霉菌、防高温和高湿为主;库房温度必须控制在22℃以下,湿度控制在45%以内。

(二)库房每周保洁一次,主要对库房、通风机房及过渡间地面进行除尘。每月对密集架底部、顶部、侧面、房间角落清洁一次。库房保洁应使用吸尘器、半潮的拖把和抹布,库房内不得用带水拖把、抹布保洁。

(四)每年冬、春季节分别进行虫、霉情况检查,重点是过去生过虫、霉的部分,发现情况及时报告。

(五)每年对档案进行保密检查,重点检查上调、归的档案;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逐卷清点档案。每年检查结果由库房专管员、分管副主任和主任签章,有关资料存档备查。

四、有关要求

(一)库房管理人员严格遵守档案、资料保管规定和调、归档案的规定;调阅档案、资料必须严格执行档案出入库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关手续。

(二)库房走廊要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杂物;不得将易燃易爆、滋生虫害的物品带入库内;走廊内严禁吸烟;不得在库内随意拉接临时电源线,工作需要时应由有关人员专门处理。

(三)库内消防器材应定期检查完好状况和有效期限,提出更换意见,固定摆放位置。

(四)除工作人员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库区。参观者须经领导批准同意,方可进入库区;进入库区须穿鞋套,未经工作人员同意,不得翻阅档案。

(五)离开库房要做到窗闭、门锁、关闭电源。

五、档案资料交接

(一)档案专管人员工作调动、专管人员所管库房调整、库内档案调整,原专管员和新任专管员须以卷为单位清点,办理交接手续,主任和分管副主任为监交人;

(二)部门负责人工作调动,按分管岗位的库房的保密检查结果办理交接手续,主任为监交人;主任工作调动,以档案资料保密检查结果办理交接手续,分管领导为监交人;

篇3: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一、电子病历发展的瓶颈

病历是医疗行为的唯一载体, 是确定涉及生命健康的民事法律关系、判断人的行为能力、证明受害人受害情况, 以及涉及医学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 不论是纸质病历还是电子病历, 它们在法律上的意义和作用, 都主要取决于其证据属性。《电子病历基本规范 (试行) 》中亦涉及医疗纠纷中电子病历调查取证的相关内容。因此, 电子病历档案法律凭证效力的确认, 是电子病历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 电子病历的一些特性及病历作为证据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的特殊性使其法律效力的确定陷入了困境。

电子病历的真实性是保证其具备法律凭证作用的基础, 而其真实性又是以原始性为基础的, 所以电子病历要具备法律证据价值, 必须体现其原始记录的本质属性。电子病历是由计算机处理生成, 其内容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使其随时面临被修改、被复制、被删除等危险, 甚至不留任何痕迹。其次, 电子病历的生成、传输和保存极大地依赖于其运行环境, 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不稳定和设备故障等可致使文件损坏、数据丢失以及病人诊疗信息、隐私被盗泄露等风险。再者, 电子病历的维护和管理依赖于其生成者———医疗机构, 缺乏一个政府授权的、社会认可的机构对其进行辨别和认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导致电子病历的真实性和原始性受到质疑。

从医疗纠纷举证过程考虑, 无论是纸质病历还是电子病历,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的证据作用和意义与在其他诉讼案件中有较大不同。医院往往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负责建立、收集、整理和保管病历, 直接掌握这种重要证据, 绝大部分病历内容为医疗机构单方面出具给患者, 而且患者大多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因此,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 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对病历内容的真实性提出异议, 而医院又拿不出相关证据, 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从而影响病历的证据效力。由于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尚未得到解决, 目前, 应用电子病历档案的医疗机构, 都是采取纸质病历档案和电子病历档案并存的双轨制管理方法应用。基于电子病历的固有特征, 如何从制度上和技术上来保障其真实性和原始性是突破电子病历发展瓶颈的关键。

目前, 讨论最多的是电子签名技术的应用, 尤其是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实施确实为电子病历的真实性保障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电子签名在技术上和法律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限制了其使用效果。目前在技术上, 医疗机构采用的电子签名只是将医师的签名扫描后以图像方式存储并在系统中自动生成, 并非通过加密公钥的方式获得, 而且也未通过相关的认证, 对于保障电子病历客观真实性的力度也相应减弱。在法律上, 《电子签名法》第三条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他文件、单证等文书, 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者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并且, 即使患者约定同意使用电子签名, “电子签名仍需要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提供认证”, 目前我国真正针对电子病历等医疗领域电子签名的认证机构暂时没有。

二、瓶颈的突破———电子档案登记备份制度

2009年, 浙江省档案局在全国率先提出档案登记备份工作。2010年4月, 《全省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印发标志着该项工作正式启动。电子病历档案是这次备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省档案局已在一家省级医院开展试点, 并达成初步意向, 将医院系统产生的电子病历和纸质病历的数字化成果通过在线传输、光盘移交等形式按规定时间报送给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备份。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电子病历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为其发挥法律举证作用开辟了新的模式。从制度上入手, 确保电子病历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是除技术手段之外另一值得探索的途径, 有文献指出应建立第三方集中监管服务机构, 将安全认证纳入统一管理, 这样有利于防止电子病历被改写、删除或歪曲。病历完成的过程及修改的过程都在第三方监管机构留下备份, 并得到第三方的有效监管。

要实现第三方监管的目的, 一方面取决于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 其必须是独立于医院和患者之外, 具备不偏不倚, 客观公正的态度, 不存在利害冲突;另一重要方面, 在于该机构必须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和信任程度, 无论在电子病历的保存、鉴定及医疗纠纷中的举证过程中, 这种公信力是必不可缺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独立于医院的非利益关系的第三方, 集保管利用和行政管理于一身, 其主体地位独立, 档案业务与医疗单位完全分离, 从源头上避免因利益冲突导致鉴证行为的不公正, 由其介入电子病历证据保全程序, 以国家档案部门的公信力作信用担保, 对电子病历的原始性、真实性提供鉴证, 从而实现证据保全, 能有效缓解医疗纠纷, 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电子病历登记备份工作是医院病历管理监督的新模式, 属于探索阶段, 在实现医院病历管理部门与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的对接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例如:如何确定电子病历登记备份的时限, 要尽量缩短时限以保障电子病历备份的原始性, 但也不能影响医院正常医疗工作中的使用;备份后, 电子病历的修改又涉及档案部门如何对其进行监督;医疗纠纷中, 作为第三方监督举证机构, 其法律地位的确定和举证过程的进行都需要在实施阶段深入探讨。电子病历是现代医疗机构临床工作开展所必需的业务支撑系统。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从制度层面为电子病历上了一把“金锁”, 在很大意义上保障了其真实性和原始性, 为突破其“法律效应的实现”这一瓶颈铺平了道路, 并对保障医患权利、和谐医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新宇.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探析[J].浙江档案, 2010 (8) .

[2]李伟明.电子病历档案应用现状及前景的探讨[J].广东档案, 2010 (3) .

[3]陈正丽.电子病历的法律证据价值初探[J].浙江档案, 2010 (9) .

篇4: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我们要充分认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与实施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共同做好这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記,是国土部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所谓不动产,包括土地、海域及其附属的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和森林、林木等定着物。由此可见,不动产既是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长期以来,我国的不动产处于分散登记的状况,职能交叉、各自为政,不但制度成本高,而且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也无法解决,造成了不动产产权不明晰、管理权责不明确,客观上阻碍了不动产市场交易的正常运行,影响了不动产权利人财产权益的实现,弱化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动力。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是明晰不动产的物权、促进不动产的市场交易、显化不动产价值的关键性改革,它将唤醒长期沉睡的不动产,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流动资本,为国家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特别是,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因此,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经济比较薄弱的大国来说,意义更加重大,作用更加显著,不但能促进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让千千万万的农民可以安心地离开“一亩三分地”,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可以为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助推城镇化、工业化的健康发展。

二、实行不动产统—登记,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将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列入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范畴,充分说明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方略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只有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法制健全,市场交易双方的权益才能够得到安全保障,市场才能灵、经济才能活。如果不动产产权制度不完善,有序、安全的市场交易就无从谈起,与不动产相关的其他改革也就难以开展。可见,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三、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是国土部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重要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其前提和要求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基本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个人的财产权得到依法确认和依法保护,不动产统—登记制度,将为资产法制化创造基本条件,这是有效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财产权的核心制度安排。所以,积极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落实,也是国土部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土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不动产统一登记法治化建设工作,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以不动产统一登记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这是我们土地督察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必须全力以赴、贯彻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四,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简政提效、方便群众的新要求

高效、便民、服务,是本届中央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基调。我们的一切行政服务行为,都要把是否高效作为衡量的标准,都要把是否便民作为服务群众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动产统一登记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同样也不例外。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明确强调,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方便群众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这是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明确定位。具体讲:一是落实简政提效的要求。通过整合相关部门的不动产登记职责,将不同部门办理的登记业务整合到一个部门,最大限度地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二是转变职能和能力建设的要求。通过构建四级上下联通、左右互通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共享不动产相关数据,为宏观调控提供客观依据,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增强统筹发展的能力。三是便民利民的要求。通过减少环节、合并证照、减少收费、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四是减少纠纷、增进和谐的要求。实行统一登记后,将有效避免或减少相关不动产之间的权属界线不清、权利归属不明、权利互相冲突等问题,有效保护权利人的财产权益,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减少纠纷,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篇5: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为保证磐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档案资料的完整,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试行),特制定本制度。

一、登记资料的管理

(一)登记资料的范围 不动产登记资料包括:

1、不动产登记簿等不动产登记结果;

2、不动产登记原始资料,包括不动产登记申请书、申请人身份证明、不动产权属来源材料、登记原因文件、不动产权籍调查表等申请材料;不动产登记机构查验、询问、实地查看或调查、公告等形成的审核材料;其他有关机关出具的复函、意见以及不动产登记过程中产生的其他依法应当保存的材料等。不动产登记资料由不动产登记中心统一管理。

(二)登记资料管理

不动产登记资料由档案科管理。档案科按照以下要求确保不动产登记信息的绝对安全:

1、不动产登记簿等不动产登记结果及权籍图应当永久保存;不动产权籍图包括宗地图、宗海图(宗海位置图、界址图)和房屋平面图等;

2、不动产登记原始资料应当按照规定整理后归档保存和管理;

3、不动产登记资料应当逐步电子化,不动产登记电子登记资料应当通过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进行管理、开发和利用;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损毁登记资料、不得泄露登记信息;

5、中心应当建立符合防火、防盗、防渍、防有害生物等安全保护要求的专门场所,存放不动产登记簿和权籍图等;

6、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因紧急情况为避免不动产登记簿毁损、灭失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不动产登记簿携出不动产登记机构。

二、纸质资料管理

(一)保管

档案科应妥善保管登记资料,防止登记资料污损、遗失,确保登记资料齐全、完整。

(二)移交

登记事项登簿后,不动产登记人员应整理登记资料,填写统一制式的移交清单,将不动产登记原始资料和具有保存价值的其他材料收集、整理,并及时、完整地移交至档案科。

(三)接收

档案科应比对移交清单对移交材料进行检查验收,对符合要求的,档案科应予接收。

(四)立卷 资料立卷宜采用1件1卷的原则,即每办理1件登记所形成的材料立1个卷。资料的立卷应包括:卷内材料的排列与编号、卷内目录和备考表的编制、卷皮和资料盒或资料袋的编写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卷内材料应按下列顺序排列:(1)目录;

(2)结论性审核材料;(3)过程性审核材料;

(4)当事人提供的登记申请材料;(5)图纸;(6)其他;(7)备考表。

2、卷内材料应每1页材料编写1个页号。单面书写的材料应在右上角编写页号;双面书写的材料,应在正面右上角、背面左上角编写页号。图表、照片可编在与此相应位置的空白处或其背面;卷内目录、备考表可不编页号。编写页号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起始号码从“1”开始。

3、卷内目录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顺序号应按卷内材料的排列顺序,每份材料应编1个顺序号,不得重复、遗漏;

(2)材料题名应为材料自身的标题,不得随意更改和省略。如材料没有标题,应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个标题;(3)页次应填写该材料所在的起始页,最后页应填起止页号;

(4)备注应填写需注明的内容。

4、备考表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卷人应为负责归档材料立卷装订的人员;

(2)检查人应为负责检查归档材料立卷装订质量的人员;(3)日期应为归档材料立卷装订完毕的日期。

5、卷皮与资料盒或资料袋项目的填写可采用计算机打印或手工填写。手工填写时应使用黑色墨水或墨汁填写,字体工整,不得涂改。

(五)编号

资料编号可采用归档流水号统一制定编号规则。

(六)装订

资料装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材料上的金属物应全部剔除干净,操作时不得损坏材料,不得对材料进行剪裁;

2、破损的或幅面过小的材料应采用A4白衬纸托裱,1页白衬纸应托裱1张材料,不得托裱2张及以上材料;字迹扩散的应复制并与原件一起存档,原件在前,复制件在后;

3、幅面大于A4的材料,应按A4大小折叠整齐,并预留出装订边际;

4、卷内目录题名与卷内材料题名、卷皮姓名或名称与卷内材料姓名或名称应保持一致。姓名或名称不得用同音字或随意简化字代替;

5、卷内材料应向左下角对齐,装订孔中心线距材料左边际应为12.5mm;

6、应在材料左侧采用线绳装订;

7、材料折叠后过厚的,应在装订线位置加入垫片保持其平整;

8、卷内材料与卷皮装订在一起的,应整齐美观,不得压字、掉页,不得妨碍翻阅。

(七)入库

纸质资料整理装订完毕,宜消毒除尘后入库。

(八)上架

纸质资料入库后,宜及时上架,以备查验和利用。

(九)保管

不动产登记资料保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资料库房应安装温湿度记录仪、配备空调及去湿、增湿设备,并应定期进行检修、保养;库房的温度应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

2、资料库房应配备消防器材,并应按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换;应安全使用电器设备,并应定期检查电器线路;库房内严禁明火装置和使用电炉及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库房内应安装防火及防盗自动报警装置,并应定期检查;

3、资料库房人工照明光源宜选用白炽灯,照度不宜超过100Lx;当采用荧光灯时,应对紫外线进行过滤;不宜采用自然光源,当有外窗时应采取遮阳措施,资料在任何情况下均应避免阳光直射;

4、资料密集架应与地面保持80mm以上距离,其排列应便于通风降湿;

5、应检查虫霉、鼠害。当发现虫霉、鼠害时,应及时投放药剂,灭菌杀虫;

6、应配备吸尘器,加装密封门。有条件的可设置空气过滤装置。

三、电子资料管理

(一)一般规定

电子资料的范围应包括电子资料目录、电子登记簿和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处理成果。

1、电子资料应以1次登记为1件,按件建立电子资料目录;

2、电子登记簿应按宗地为单位建立并应与电子资料目录形成关联;

3、不动产登记纸质资料宜进行数字化处理。

(二)纸质资料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基本流程应包括案卷整理、资料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关联、数据验收、数据备份与异地保存。

数字化扫描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扫描应根据资料幅面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设备,大幅面资料可采用大幅面扫描仪,也可采用小幅面扫描后的图像拼接方式处理;

2、对页面为黑白二色且字迹清晰、不带插图的资料,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进行扫描;对页面为黑白二色,但字迹清晰度差或带有插图的资料,以及页面为多色文字的资料,可采用灰度模式扫描;对页面中有红头、印章或插有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彩色插图的资料,可采用彩色模式进行扫描;

3、当采用黑白二值、灰度、彩色等模式对资料进行扫描时,其分辨率宜选择大于或等于100dpi;在文字偏小、密集、清晰度较差等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分辨率;

4、对粘贴折页,可采用大幅面扫描仪扫描,或先分部扫描后拼接;对部分字体很小、字迹密集的情况,可适当提高扫描分辨率,选择灰度扫描或彩色扫描,采用局部深化技术解决;对字迹与表格颜色深度不同的,采用局部淡化技术解决;对页面中有黑白或彩色照片的材料,可采用JPEG、TIF等格式储存,应确保照片清晰度。

数字化图像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出现偏斜的图像应进行纠偏处理;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应进行旋转还原;

2、对图像页面中出现的影响图像质量的杂质,应进行去污处理。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在不影响可懂度的前提下展现资料原貌的原则;

3、对大幅面资料进行分区扫描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

4、彩色模式扫描的图像应进行裁边处理,去除多余的白边。数字化图像存储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黑白二值模式扫描的图像材料,宜采用TIF格式存储;采用灰度模式和彩色模式扫描的材料,宜采用JPEG格式存储。存储时的压缩率的选择,应以保证扫描的图像清晰可读为前提。提供网络查询的扫描图像,也可存储为CEB、PDF或其他格式;

2、图像材料的命名应确保其唯一性,并应与电子资料目录形成对应。

数字化成果汇总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资料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形成的电子资料目录与数字化图像,应通过网络及时加载到数据服务器端汇总、验收,并应实现目录数据对相关联的数字图像的自动搜索,数字图像的排列顺序与纸质资料相符。

(三)电子资料数据验收

电子资料数据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录入的目录数据和不动产登记簿数据应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得低于10%,错误率不得高于3%;

2、对纸质材料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材料应进行清晰度、污渍、黑边、偏斜等图像质量问题的控制;

3、对图像和目录数据挂接应进行抽查,抽查率不得低于10%,错误率不得高于3%。

(四)电子资料备份和异地保存

电子资料备份和异地保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子资料目录、电子登记簿以及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处理成果均应进行备份;

2、可选择在线增量备份、定时完全备份以及异地容灾备份的备份方式;

3、应至少每天1次做好增量数据和材料备份;

4、应至少每周1次定时做好完全备份,并应根据自身条件,应至少每年1次离线存放。存放地点应符合防火、防盗、防高温、防尘、防光、防潮、防有害气体和防有害生物的要求,还应采用专用的防磁柜存放;

5、应建立异地容灾体系,应对可能的灾害事故。异地容灾的数据存放地点与源数据存放地点距离不得小于20km,在地震灾害频发地区,间隔距离不宜小于800km;

6、备份数据应定期进行检验。备份数据检验的主要内容宜包括备份数据正常打开、数据信息完整、材料数量准确等;

7、数据与灾备机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的规定。

磐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篇6: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制度

本制度由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邓炜律师团队协助起草,如您对完善本制度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发送邮件至wei.deng@dentons.cn

XX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产品登记备案管理与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基金登记备案工作,及时按照监管规定报告公司日常投资运作的重要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法律文件及相关监管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包括发行预备案及产品成立备案、定期事项报送、重大事项报送三部分内容。(公司XX部门)须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及时进行产品发行成立备案,并对公司及产品信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更新,保证本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及时准确地向中国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和信息更新。

第三条 公司对各类报送事项采取三级复核检查机制。经办人需在协会规定的时点内录入信息,并保证信息的准确、完整;一级审核为经办人的备份人,负责对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复核;二级审核为该业务条线的负责人,负责对信息的准确性做进一步审核,三级审核为备案总负责人,负责对信息及备案进行全局把控。

第二章产品成立备案

第四条 本公司产品募集完毕后20个工作日内,(公司XX部门)应通过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系统进行备案,向基金业协会报送以下基本信息:

(一)主要投资方向及根据主要投资方向注明的基金类别;

(二)基金合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资金募集过程中向投资者提供基金招募说明书的,应当报送基金招募说明书。以公司、合伙等企业形式设立的私募基金,还应当报送工商登记和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三)采取委托管理方式的,应当报送委托管理协议。委托托管机构托管基金财产的,还应当报送托管协议;

(四)基金业协会规定的其他信息。

第五条 如公司存在公司型基金自聘管理团队管理基金资产的情况,该公司型基金在作为基金履行备案手续同时,还需作为基金管理人履行登记手续。

第六条 如果存在备案材料不完备或者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的,(公司XX部门)应当根据基金业协会的要求及时补正。

第七条 私募基金完成备案后,(公司XX部门)应继续完成开立证券相关账户的工作。

第三章重大事项报告

第八条 公司发生以下重大事项的,(公司XX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基金业协会报告:

(一)公司的名称、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更;

(二)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执行事务合伙人发生变更;

(三)公司发生分立或者合并;

(四)公司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五)公司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

(六)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九条 公司旗下基金运行期间,发生以下重大事项的,(公司XX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基金业协会报告:

(一)基金合同发生重大变化;

(二)投资者数量超过法建法规规定;

(三)基金发生清盘或清算;

(四)私募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发生变更;

(五)对基金持续运行、投资者利益、资产净值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件。

第十条(公司XX部门)作为公司对外系统报送的负责部门,应加强与业务部门、行政部门的联系,在变更事项发生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登记备案系统中更新公司、高级管理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有关信息、所管理私募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和杠杆运用情况,第四章定期事项报送

第十一条(公司XX部门)应当于每个会计结束后的4个月内,向基金业协会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和所管理私募基金投资运作基本情况。第十二条(公司XX部门)应当在每月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更新所管理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相关信息,包括基金规模、单位净值、投资者数量等。

第十三条(公司XX部门)应当在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更新所管理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非证券类私募基金的相关信息,包括认缴规模、实缴规模、投资者数量、主要投资方向等。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制度由(公司XX部门)负责制定、修订与解释,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篇7: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记《报告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影响》沙龙 2013年11月15日天道诚公司举办了《报告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影响》专题沙龙活动。参加本次沙龙的有理论研究人员、投融资界代表、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的管理人员、金融界领导、企业服务界以及企业家代表,天道诚公司总经理郭伟博士做了《报告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影响》主题发言,与会代表从理论和实践,以及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本次报告制度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沙龙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本次改革对于创业和企业的生态环境改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本次具体改革制度内容概括为: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制度;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降低开办公司成本。

(二)的报告制度改革对企业的影响将是长远而深刻的。

制度改革中涉及的年报制度,登记机关将建立网上申报平台,由商事主体自助填报,登记机关不再对商事主体进行的监查,报告的真实性由商事主体负责。对不按时提交报告的商事主体纳入信用监管系统。这样做便于商事主体申报,提高商事主体提交报告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有利于避免商事主体因疏忽大意而陷入不可逆转的退市境地,彰显政府服务功能。年报制度改革改变了企业的生态环境,企业必须思考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政府职能转变,服务意识增强,人性化,推动市场发育,行政干预减少;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信用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了企业信息公示(披露)制度和平台;具有自律意识的合格市场主体具备了培养环境。

(三)企业与企业的服务领域面临年报制度改革必须做出多方面的改变。

1、如何适应投资环境。在信息与信用公示情况下,企业如何改变运行环境。

2、企业如何考虑报告的申报。

3、企业如何平衡税收、银行、资质、工商等方面的财务资料。

4、企业的服务机构(如财务服务公司)如何帮助企业适应环境的改变、5、企业如何在环境改变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篇8: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关键词:土地登记档案,基层土地管理,重要作用,广陵分局

众所周知, 土地登记档案历来被视作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石。作为土地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成分, 土地登记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土地使用去向, 记录着以往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管理活动, 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土地管理的发展历史, 是基层土地档案管理信息的重要依据, 通过浏览完整的土地登记档案, 不但可以方便社会各界人士查询利用, 还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土地登记档案工作是基层土地管理各项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评价土地使用、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关键指标。正确分析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强化措施与途径, 是极为重要的, 也是势在必行的。在如今的社会模式下, 土地管理工作快速发展, 土地登记档案的数量与日俱增。在对基层土地管理工作进行评估打分时, 我们必须首先要懂得土地登记档案的重要性质。一般来说, 增强档案意识、完善档案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做好监督服务工作以及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是强化基层土地档案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1. 土地登记档案工作的内容及特点

土地登记档案作为基层土地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 其专业性和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 基层土地管理部门在地籍管理工作中通过利用文字、图表、声像等手段将具有保存价值的工作历史记录下来, 由于它是一种专门档案, 是保障土地使用合理、管理全面的重要依据, 该档案自身的法律性要求也就很严格。广陵分局杭集国土资源所历经多年的土地管理活动, 累积起了大量的土地登记档案, 由于该档案与社会人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有着极大的关联, 因此做好土地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登记档案是土地管理部门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行使代表政府对于土地使用情况记录的文件材料, 由于它反应着不同时期国家有关土地政策的实行的情况, 具有严格的法律性, 为此, 土地登记档案具有区域性、政策性、公正性、产权不可变性等独立的特性。

2. 土地登记档案的管理措施

2.1 增强档案意识

做好基层土地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 意识是关键。首先要争取相关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 将抓土地登记档案工作像抓建设、研究与管理工作那样抓紧、抓好、抓牢。其次要增强研究及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 使他们知道自己承担着归档的法律义务, 以及依法利用档案的权利。最后要说明的是, 档案意识是档案工作者的最基本的素质与要求, 对档案管理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也是做好基层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的可靠基础和基础前提。

2.2 完善档案制度

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 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土地登记档案, 也不会有正常的土地管理工作。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档案工作的行为准则, 制定合理的土地登记档案制度, 明确土地档案的立卷归档—登记借阅—档案鉴定—档案统计—保管利用—移交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已经非常必要。这种制度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 使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哪些资料是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 并妥善保管。

2.3 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凡事想要做成, 用人的手段必不可少。同样的, 想要做好档案工作, 对档案人员的管理不可或缺, 档案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体现出档案管理水平。因此, 要做好基层土地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工作人员既要懂得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全面了解档案的内容、特点、规律和方法, 又要学习了解相关的管理法规, 增强对工作岗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一, 更新观念, 加强土地业务学习。现今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及二、三级市场相当活跃, 这些都是以土地登记档案的记载为基础的。为此, 档案管理者不单要做好现有档案的保管工作, 还要懂得土地管理各项政策、法规, 了解土地变更档案的来源是否合法有效, 变更前土地权利人的登记是否按照相关规范已注销, 各项变更资料图、表、卡、册是否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等。第二, 树立服务意识。土地是城市建设的根本, 如今人们对土地也越来越看重, 各种土地权属纠纷也相应的与日俱增, 在法院对这种纠纷做裁决时, 土地档案就是最有效、公正的依据, 因此, 档案管理者要发扬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锐意进取, 不断创新,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4 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伴随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让基层土地管理实现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无疑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作为矗立在基层建设最前沿的土地管理部门, 对现代化技术的使用具备先天性的优势, 实施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更是势在必行, 以覆盖性更全、更科学、更准确的土地档案资料,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档案管理事业提供有力保障和优质的服务, 以增强全民依法使用土地的自觉性, 提高土地资料的合法性、权威性和知名度。因此, 基层土地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登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利用一系列档案管理的网络系统, 重点加强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 通过电子检索, 计算机统计、分析来克服一切难题;通过人工录入、电子扫描等技术措施加强土地登记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将那些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土地信息公布于网络, 便于企业、机关等方面的查询, 逐渐实现土地档案管理工作从手工模式到现代化模式的全部转换。

3. 结语

近年来, 广陵分局杭集国土资源所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科学组卷、合理分类方面着重强化, 坚持以土地登记档案为核心的原则, 强调土地登记档案的管理工作, 做到及时给社会各界人士查询利用, 为本市的发展建设、服务民众等工作提供真实、有力的资源, 为分局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陶家科;关于加强地籍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 (理论版) ;2010 (17) :32-33

[2]彭健;浅议加强土地登记档案的公开查询利用[J];浙江档案;2009. (4) :49-50

篇9:重大活动档案登记制度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对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可以提供法律凭证。

档案登记备份制度是基于保障电子文件安全而设立的一种制度。档案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法律凭证价值,特别是档案的法律凭证价值,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档案载体形式大量电子化,而电子文件的环境依赖性、易修改性决定了其原始性即凭证价值更易被破坏,从而引起社会对档案法律凭证价值的置疑,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影响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通过登记备份,各级档案部门作为非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对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提供鉴证,通过确保档案的真实性来保障其法律凭证价值,可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相关部门行政效能。

2.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可以保障重点领域的档案安全。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产,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廉政监督的基础性台帐,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和一个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当前,民生领域和重点经济领域的档案安全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单位或部门人员频繁变动或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档案散失、损毁的现象时有发生。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文件、信息数据库等领域的不安全因素更是被成倍放大,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公益性事业单位建立的业务和民生数据库更是关乎国计民生,任何损毁散失都会发生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各单位、各部门因突发事件而导致档案受损或引发纠纷时,档案部门可利用备份数据,为其提供档案数据恢复或可靠性认证服务,以确保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安全。

3.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集约化管理与利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已完成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政府对信息化的投入也日益加大。同时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在信息化建设中都普遍存在各自为为政,各建一套系统、各存一套备份的现象,存在重复投资等问题,同时信息系统特别是备份系统的分散管理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通过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立区域性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备份中心,可以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备份中心统一建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从而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不需单独分建,既可以节约政府投资,又可以发挥档案部门专业管理、专业服务的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下发,各级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力推进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登记备份管理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1.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近些年,随着各级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升,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也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由于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刚刚推开,许多程序还不十分流畅,一些重要档案(电子档案)形成与管理情况调查、档案数字化转换和电子文件备份导出等工作准备不足,存在明显漏洞。有些单位没有将需要纳入登记备份范围的电子业务数据、电子公文和档案数字化成果,在移交前生成备份包或导出到脱机载体(同步生成唯一认证信息),没有做好备份载体(包)的登记、管理工作,导致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进展缓慢。

2.档案登记备份管理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主要针对电子文件和数学档案,它要求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种手段,在办公自动化基础上,逐步实现在线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而是需要具有一定技术性、业务性和网络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来维护、管理与运行,这就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积极开展档案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在加强档案管理人员档案业务培训的同时,要着重加强计算机业务知识培训,重视新时期档案人才培养。同时,要充分发挥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

3.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有待于加大推进力度。

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程序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而对于大多数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仍然采用年度归档的方式,文件归档、登录、统计、备份等一系列环节性的工作,仍旧采用手工操作。尤为突出的是有些单位的档案员通常由机关办公室人员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接受过高层次专业学习和系统教育的人员不多,甚至有人没有接受过短期培训就直接上岗,业务能力差,人员变动频繁,有的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甚少,很难应对档案登记备份的要求,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是基于数字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条件要求较高,既需要计算机、网络等硬件的配套,更需要软件系统的支持。而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档案登记备份工作重视不够,在硬软件建设上的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扎实推进。

三、加强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对策探讨

新的形势下,积极探讨加强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搞好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1.健全完善档案登记备份制度。

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单位作为保障档案(电子档案)安全和有效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一责任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档案登记备份制度,规范各种档案登记备份行为。档案登记备份的数据形式多样,包括电子公文、业务电子数据、档案数字化成果等;涉及面广,对各单位档案、信息技术和业务部门等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各单位在开展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前,应统一部署,明确主管部门,安排专项经费,做好协调,责任到人,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本单位岗位责任制考核。要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内容,正确把握电子文件内涵、软硬件环境要求、归档和备份要求,正确把握传统档案数字化基本规范、标准。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文件管理、档案数字化和登记备份工作制度,使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

2.要正确把握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程序。

相关档案登记备份实施方案都明确规定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程序,一般包括填写材料、生成备份载体、报送与移交、受理与审核、反馈等程序,并明确规定了每一程序的具体要求。一要严格执行程序。避免“重档案登记备份实体轻程序”,努力维护登记备份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二要正确理解每一道程序的内容要求。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实施方案,对档案登记备份每一道程序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可读性、真实性、完整性,有特定的作用和意义。档案登记备份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正确把握每一程序的具体要求。三要做好程序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建档工作。档案登记备份每一道程序实施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既是所报送的登记备份档案的内容、数量、可读性等特征的信息记录,也是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过程的记录,对于备份档案管理、灾难恢复、原始性认证,都具有重要作用。程序执行文件的建档管理,既是行政监管规范、有效的重要体现,又是行政监管规范、有效的重要保证。

3.正确把握档案登记备份形式。

档案登记备份对象主要有档案数字化成果、电子公文和电子业务数据三种数据形式。档案登记备份应根据不同数据形式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备份形式。档案数字化成果,宜采用脱机、光盘形式进行登记备份。经数字化加工的档案数字图像,一般数据容量比较大,适宜刻录到光盘上进行登记备份。电子公文,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归档,一般采取光盘形式进行登记备份。电子业务数据一般采取打包寄存方式进行登记备份。变动比较频繁、数据量较大的电子业务数据,采取专线在线传输方式进行登记备份;数据量不大且变动不多的电子业务数据,可采取光盘、磁带等脱机移交方式进行登记备份。

上一篇:关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口语教学下一篇:10~~11组织部第九周团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