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的能力

2024-06-29

超越自我的能力(共9篇)

篇1:超越自我的能力

自我的超越——浅谈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创作心理

黄骏娜

摘 要:沈从文的作品尤其是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创作数量是相当大的也是他最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以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去审视沈从文,他的经历与作品看沈从文的自我超越。湘西小说的创作正是他自我超越的实现。关键词:沈从文 ; 自卑情结 ; 湘西小说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些难忘的、特别的、甚至影响一生的事情。沈从文亦是如此,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上,他亦是一个传奇的作家。他得以闻名中外的不外乎是他所创作的湘西乡土文学,然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他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湘西这一个他灵魂的圣地。作家的创作往往与其经历有所关联,本文试从沈从文心理角度去看他的创作。

一,自卑与自尊

“在现代社会变化剧烈而竞争残酷的状况下,任何人都会不断遭到自卑感的冲击,他是正视现实的一种理性的自我反省的心态。自卑感的存在,不只是由生理缺陷引起,也是由面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引起,会使一些人在消沉中、忧郁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使一些人积极生活,承认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找出路超越自己。”强烈的自卑必然引起极度的自尊,可以说,人的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是自我的实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换句话说,人都是会由于主观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面临的困境,从而激发出向困难挑战的强烈愿望,超越这种自卑的心理。

[1]纵观他的一生,也只有两次自卑心理较明显,而且长时间影响他的创作与生活。在当地沈从文家也算是世家,祖辈和父辈都做过官。祖父沈宏富以卖马为生,仅25岁便升为贵州提督,这亦是一段佳话。他集名、富贵于一身,留下一份光荣与一份产业,使沈家后人在当地居于优越地位,这也使少年的沈从文在内心深处有一份家族的优越感。但当父亲“谋刺袁世凯”未遂,避难东北后,全家生活每况愈下,家族的败落,使他产生极大的心理反差,同时也首次体味到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2]这时候,他的自卑感向他袭来,于是,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十四岁便同其他当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入伍当兵。

本以为从军可以缓解自己的自卑,(在当时的湘西,从军当兵并不是卑贱的事,加上沈家的“将军情结”)但几年的生活让他体会到军人中的阴暗面,抽鸦片、抓人、杀人„„关于从军他也写了些作品,如《连长》、《参军》、《入伍后》、《叛兵》、《我的教育》等。前四部讲述的多是边地部队朴实生动的图景,还有那么一点的浪漫情调,先是欢乐与希望,而后焦虑。在《我的教育》里便揭露了许多从军的经历,依他自己的日记而成,军人的龌龊嘴脸,“爱刺激,除了杀头,没有可以使这些很强壮的一群人兴奋的事了。”人们把人头当足球在地上踢,用手拔死人的眼睛,军官们也喜欢谈论种种杀戮的故事。[4]这样的一些经历并没有改变他的沉闷与悲伤,虽然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极尽写军人的团结与美好,但这一时期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摆脱自身的自卑感。

初到北京,大都市这时带给他的更多是歧视与屈辱,被北京的车夫当成“乡巴佬”;在湘西可称为小秀才的他,报考几所大学后也都没能入选;没日没夜的创作,所有投出去的稿子也杳无音信;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多半靠朋友接济。[1]一系列的遭遇再一次激起了他的自卑感,从未有过的落寞,强烈的自卑必然引起极度的自尊,这样一种心理也必然要从文章中来宣泄。

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便是真实的揭露了沈从文的困境,身无分文的窝在他的“窄而霉斋”艰难度日,然而又对于文学毫无出路,无奈之下便求助于当时大学教授的郁达夫。信中可以看出郁达夫对沈读大学走文学这条路是不支持的(当时环境问题,虽然发现沈从文有那么点的文学才气,但自己留学归来过的尚不如意,何况是他)。信中对沈从文都是生活上的建议,也带有那一丝的讽刺“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六年,难道你拿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的么?”[3]再者,信中建议沈从文为生计去偷 “无论什么人的无论什么东西,只教你偷得着,尽管偷罢!„换钱用。”[3]试想,沈从文当时看到信后的反应,自己敬仰的人的不支持与不理解,最后还建议自己去偷来度日,对沈从文来说自尊心肯定是受伤了,自卑心理更是明显。

在他早期反映都市生活作品中,《第二个狒狒》、《焕乎先生》、《棉鞋》就真实隐射了他初到都市里四处碰壁、生活艰难的经历,处处流露出人生的卑微处境和冷漠的都市环境。他写过许多自伤贫贱的作品,以《棉鞋》写得既讽刺而又幽默,《棉鞋》开头就非常奇妙:“我一提起我脚下这一双破棉鞋”,就自己可怜起自己来,有个时候,还摩抚着那半磨没的鞋底,脱了组织的毛线,前前后后缝缀处,滴两三颗自掉眼泪,但往往还是只见,棉鞋而怜自己,近来为这些棉鞋受了些不合理的侮辱,是我可怜自己外,还十分为它伤心。”[4]可见他的落寞,以自嘲的方式再现自己的心情。

在金介甫《沈从文传》中提到这双棉鞋是村弟送给他的,料想他自己也都说过自己在北京零下二十几度的冬天里就只穿了一件单棉衣就过了两个冬天的穷困境地。《棉鞋》里有人问他为什么大热天的还舍不得脱下那双老棉鞋时,他总这样回答:他屋子里太潮湿了,他害怕湿气冻坏脚,只好穿着。其实他这么说,主要的或许是他都穿不起袜子了吧。虽然大都市里给他的多是残酷,他选择生存下去与一切水火不容的事物作斗争,正是他寻找出路对自己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也是他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在作用。

沈有说过:认识的燕大、农大的几个朋友,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在物质上的支持,我精神再顽强,到时也恐怕只有垮台。[5]这时期结识的朋友中,最关紧要的是《京报》副刊的编辑胡也频和项拙。沈也说过,他和胡也频、丁玲夫妇的感情远远超过了知己的范畴。浪漫派诗人徐志摩,他对发表沈从文早期的作品起到很大的作用,沈从文并在他的鼓励下,才第一次靠写稿维持生活。1925—1926年,因为徐志摩而结识许多文人圈子,1928年迁居上海后,交往圈子就更广了,与巴金、施蛰存、洪深、胡适等人交好。胡适也于1929年请沈从文到中公大学教书。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结识的这些人大都是当时留学欧美的“先进知识分子”,这些人不断地影响着他,他的文学之路也越走越顺,性格也由之前的苦闷、孤独到健谈、乐观,尤其是许多作品的不断发表,生活上也越来越轻松了,此时的他可以说是达到事业的高峰,有“多产作家”的美誉。他也向都市人证明了一个乡下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在都市中立足的,这时我们已大多看不到他的自卑,自卑已上升为自尊。

他承认自己的作品除了努力掌握文字,接近口语,内容是幼稚的、轻飘飘的,思想性不高、艺术性很少。但都反映一个问题,就是题材涉及方面比较广泛。[5]在后来他回忆时有谈过,说他的创作这时候也只是在“练习”,从他创作的二十几年看,这时期的沈从文在文学上却也是在自谋出路,寻找自己最合适、最独特的创作方式。他回忆过去的东西,在自卑与自尊的交错中找到了平衡点,那就是确定了他以乡下人的视角而创作的湘西小说。

二,自我的超越

沈从文的创作得益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他经历了城市与农村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生活。《沈从文文集》中的小说有七十六篇是以城市生活为题材的,有八十七篇是以湘西农村为题材的。小学学历的他可以成为教授,并创作那么多的作品,便是他自己的一种超越。在他描写的乡村社会小说中,对都市文明批判的创意是十分明确的。三十年代,在战乱中,人们总是徘徊于远去与归来之间,于是,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找失去的乐园。沈从文三四十年代的“归来”湘西题材的创作,那精心构织的生存方式,其实也是文人对于传统农业文明的苦恋情结。[5]在城市与农村的不断碰撞中,他肯定了自己乡下人的角色地位,把笔尖伸向他灵魂的归属地—湘西。

湘西在十九世纪,就以它风景秀美,中国山水画家和文人墨客,未曾点染吟咏过而有“中国的瑞士”的美称,于是沈从文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畅游,乐此不疲。《龙朱》、《神巫之爱》、《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不仅大量描写了湘西人世代因袭的优秀品质:勇敢、单纯、不分贫富,以诚相待,以善相亲,充满温暖,面对虚伪、做作、欺诈一无所知。“野蛮”中见 “雄强”,“低贱”中见“诚实”,[7]“天真”中见“热情”。满腔热情地礼赞人的美好心灵与天性,歌颂人性美、人情美、人生美、自然美。诚然,以都市为题材的小说,大多是对都市的无限憎恶,对都市上流社会人物的言与行、表与里的分裂,表现了这些人性异化者的虚伪、自私、肮脏、怯懦、恶心。[1]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当然沈从文并不是一直把眼光停留在对诚市的无限批判与对乡土的礼赞上。他则是以城市乡下人的身份,以健康的人性和品格审视湘西。在对乡下人的观照中获得某种灵魂的慰藉。

沈从文并非虚构他乡土小说中的农村人物,像他的部族,他的故乡湘西以原始畜牧为基础,他们坚决反对东西方城市的物质文明,经济发展不顺畅,种族延续线索不清(沈从文一直对自己的血统都隐而不谈、心事重重,深知在当地那种大的环境之下,苗民一直倍受汉人的歧视。而沈从文认为他自己是来自苗家,虽对苗族文化的好勇斗狠一向引以为豪,却依旧对苗民倍受压迫的处境深表同情。)。然而这一群依本部族习俗的人构成的群体在城市社会的一片腐化堕落现象面前,毫无所为,陷在城市的圈套里,显得孤僻,却仍自由自在。他所说的这些乡下人,即使混的不错,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有的也只是低层的文化,与这个城市的价值情趣格格不入,却仍要保持乡下人的格局。沈从文有时特别强调他的乡下人物非常单纯天真,以至于把他们写得很愚昧、迟钝。他关注都市这一群社会地位都普遍低的小人物身上,写这些人的弱点、社会习俗、农村内部的生活,从而把他们外化为几种类型:彪悍、坦率、好勇斗狠的兄弟,漂亮、精明、富于想象的苗族唱歌人;喜欢幻想的少女和老好人;继而又扩展到水手、娼妓、士兵、[4] 流浪者,他的这种乡下人世界观闪现了他自己的价值。

沈从文始终以一种自然中的偶然、温暖、健康、优美而又不违背人性的人生形式把梦中的湘西展现在我们眼前。奇特的当地风光、气候、有趣风味、民俗风情、自然儿女。同时,美化了它在都市中无法找到乐趣—天伦之乐,知心童年伙伴,同僚情。[4]这时候的他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理性认识的增加,对湘西的创作已见成熟。

《边城》题记中“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有极其琐碎。”“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

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3]正如沈自己所说,他关注的是小人物的生活,人物形象更丰富。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形形色色各种职业的人散落在城镇的各个角落,其中对女人的描写更深入人心。纯情自然的少女:翠翠,风日里成长的自然的孩子,善良、勤劳,没有半点杂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女情窦初开,与傩送产生朦胧的爱情,最后傩送出走,爷爷去世,翠翠选择一个人守渡船,安静地等待着“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那个梦中人。[9]她的爱来得迅速却又短暂,她的爱情是悲剧的,但我们都可以看到翠翠那颗单纯善良的心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期待,还有湘西小女子敢爱敢恨、勇于表达的性格;身世凄苦的童养媳:童养媳这种畸形的婚姻,无情地葬送了许多少女的青春和幸福。就如《萧萧》中萧萧,一个追求爱情,渴望幸福的女孩,年仅十二岁便嫁作童养媳,可她的“丈夫”却才只是个刚断奶不久的婴儿,她每天做的事就是哄哄小丈夫。她什么都不懂,十五岁成人又稀里糊涂被诱失了身,变成妇人并怀了孕,最后生了个儿子而免其罪。可悲荒唐的婚俗,不近人情的只惩罚怀了孕的人,强调了她的危险境地。在小说结局说到萧萧带着儿子去看给他娶媳妇的热闹场景,很讽刺当地人把这种不仁道的习俗一代代传下去,萧萧看着另一个萧萧重复着昨天悲剧,一种生命无望

[4]的轮回;重义轻利的妓女:关于妓女的描述对于沈从文来说正是他健康善良的人格体现,他对处于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看重是很明显的。在这里,他有意识地为这一群被侮辱、呗损害的妓女鸣不平,挖掘她们心灵上的高尚、纯净的人性美。生活所迫不得已走上出卖肉体的道路,但她们灵魂仍在。在沈笔下并不是金钱与肉体的买卖关系,而是自然人性与诚实道德的至善至美。[8]

这些女性形象,沈从文把她们的性格刻画得自然、美好、惹人怜爱,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这种不平凡的美正是他湘西小说带给我们的独特享受。他以一个乡下人的视角观察现实社会,充分挖掘人性的美与丑,善于恶,许多人看不出他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广度,因为他坚持认为,中国下层人物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他们不单是一个物质的、社会的存在。他的笔带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地区偏爱,想在中国假设的单纯社会集团中找到希望,他了解中国穷乡僻壤的状况,饱含他全部的感情,抒写一种对理想湘西世界的理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湘西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是沈从文有早期自卑与自尊的交错中找到的突破,以“乡下人”的独特视角理性地剖析社会,达到自我的超越,他畅游在自己构建的湘西世界中,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达他对湘西的敬仰。最终能够扬名国内外,正是他不断超越自卑,超越自我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雄平.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浅探[J].湖南大学学报,2001,(4)

[2]姜欣.论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悲剧意蕴[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

[3]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154,156,3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

[4]金介甫.沈从文传[M]45,88,168.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8

[5]向国成.沈从文自传[M]80,85.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6

[6]田青.拒斥与守望——沈从文《三三》文学心态寻踪[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9

[7]杨瑞艳.解读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J].辽宁师专学报,2005,(6)

[8]何山.沈从文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J].北方文学

[9]沈从文.沈从文经典作品选·边城传奇不奇[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2

篇2:超越自我的能力

10日,我们全班同学承载着欢乐和梦想来到了长春市教育基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10日下午的攀岩了。也正是这次攀岩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我以前不知道的.道理。

很快结束了开营仪式,我们站到了攀岩墙下面。望着近100米的攀岩墙,我开始有点腿肚子发软。又听教练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我更是心惊胆颤,甚至萌生了退出的想法,但是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决定上!眼看前面的同学一个个上去下来,我急急忙忙地迎上去询问:“怎么样?好不好玩?危不危险?”虽得到一个个肯定的答案,但我还是不太想上去,可付绘中却一直吵着怎么还不到自己。很快轮到我了,我极不情愿地戴上了紧绷绷的安全绳,上了攀岩墙,可没想到我竟然因为不够高,够不到上面的石头而刚爬了一步就掉了下来。我又一次努力,可还是不行,一个教练急忙上来拖住我,他使劲向上一顶我又使劲一跳刚好够到那块石头,我急忙抓住,生怕一松手就掉下来,由于手上使劲,我的脚得到了休息,所以挪到了另一块石头较高大的石头上,我有了一些信心、,有点觉得不过如此而已,也没什么难的,可没想到越往上我就越抓不住了,爬到第三格左右时我踩在一块小石头上向上够,却突然一滑,双脚悬在了半空。我吓了一大跳慌忙,急忙回头看教练,教练见我不敢爬了,就对我说:那就抱紧安全绳吧!“我听了就抱紧安全绳荡了下来。到付绘中了,她激动的不得了,但像我一样掉下来之后她却说什么也不肯上了。那时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我这个不想上的竟然比要上的爬的还高。自豪和快乐那就不用说了。

篇3:超越自我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市农村地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确诊为高血压病的200例病人。纳入标准:年龄60岁以上;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确诊为高血压;确诊时间超过6个月;意识清楚,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一定的读写与理解能力,能理解量表的相关内容并做出回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疾病;意识不清,无法正确理解量表;处于特殊阶段;拒绝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所有病人在行自我超越干预前均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试,该量表共有20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按4级评分,没有或者很少有为1分,少部分时间有为2分,相当多的时间有为3分,绝大部分时间或者全部时间有为4分。正反向计分所得的总分乘以系数1.25所得为标准分。由专人发放问卷,病人自行填写问卷或指导者用提问方式进行,表格均由评定对象填写,在评定前医生将SDS每条问题的含义及量表的填写方法给予详细通俗解释。SDS由自评者评定结束后由经过特定培训的医生将20个项目的反向计分相加所得粗分乘以系数1.25得出标准分,SDS评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50分~59分为轻度抑郁,60分~69分为中度抑郁,高于70分为重度抑郁。将SDS总分<50分病人归入非抑郁组,而SDS总分≥50分病人归入抑郁组。

1.2.2 自我超越干预

同时为两组病人实施相同的自我超越干预,具体实施方法:组织病人进行高血压及心理卫生健康讲座,同时为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结合病人情况定期进行电话咨询。将Reed自我超越理论作为指导内容,结合国内外成功自我超越干预方案经验,联合老年护理学专家与心理学专家、高血压专家等多方面意见,拟定自我超越干预方案,并为两组病人同时提供6周的结构化团体活动,每周实施1次,每次40min~50 min。活动均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以不同主题的形式组织病人进行面对面讨论。

1.2.3 观察指标

采用自我超越量表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超越能力进行测评。该量表在我国老年人群中展开信效度检验,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即为0.892,不分维度,总共有15个条目,并通过Linker 4级评分法对所有的条目进行评分,1分~4分分别代表不符合、仅小部分符合、大部分符合、非常符合,15个条目总分代表被测试人群的自我超越水平。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进行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分析方法均遵循正态分布(方差齐性检验以>0.1为方差齐),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行×列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多元性回归分析抑郁情绪对自我超越能力的影响。

2 结果

2.1 分组结果比较

本研究根据标准共入选200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65.5岁±7.8岁,病程3.6年±2.3年。根据SDS评分对200例病人进行分组,其中非抑郁病人102例,抑郁病人98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超越能力测评结果比较(见表2)

2.3 抑郁情绪与自我超越能力的相关性

选取抑郁情绪得分作为自变量,自我超越得分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自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抑郁情绪得分能够显著预测高血压病病人自我超越得分。抑郁情绪给高血压病病人自我超越能力带来负向影响。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随之上升。自我超越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护理学院Reed教授提出的一种理念,该理念强调通过有效措施提升特殊状态下人们的个人能力,并促使该能力不断扩大,从而实现对人生目标、个人看法以及行为活动等的影响,使其超越当前现状,进而更高层次地实现自我。但有大量研究显示,高血压病病人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并且不少学者认为抑郁情绪属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独立因素,并且与其他心血管疾病均有非常密切的关联[3]。有研究者通过选取4 180名参与过越南战争的美国后代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这部分人群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这部分人群中广泛性抑郁症病人与其高血压发病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另有一项研究报道通过选取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以及未患有高血压人群,对其进行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抑郁障碍可导致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4]。故抑郁情绪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同时还可能左右高血压病病人的自我超越能力。本研究中通过根据抑郁测评结果对200例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分组,并给予其相同的自我超越干预方案,结果显示,非抑郁组病人在干预后自我超越能力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而抑郁组病人尽管自我超越能力有一定提升,但其上升幅度显著低于非抑郁组。

综上所述,抑郁情绪作为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可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自我超越能力造成影响,从而不利于病人的治疗,故在高血压病病人的干预中应加强对抑郁情绪的控制,以便更好地提高自我超越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抑郁情绪对其自我超越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农村地区确诊的200例高血压病病人,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结果将其分为非抑郁组(102例)及抑郁组(98例),两组同时行相同的自我超越干预方案,每周1次,每次40min50min,连续干预6周,观测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超越能力测评结果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结果]干预后,非抑郁组自我超越能力测评结果显著高于抑郁组(P<0.01);抑郁情绪给高血压病病人自我超越能力带来负向影响。[结论]抑郁给高血压病病人自我超越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使其自我超越能力无法有效提升,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农村,老年高血压,抑郁情绪,自我超越能力

参考文献

[1]段书,肖晶,赵水平,等.心理干预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对高血压病伴抑郁情绪的患者血压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52(4):313-317.

[2]侯晓平,王玉军,缪京莉,等.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冠心病、高血压与抑郁焦虑关系探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5):370-372.

[3]胡腾,蒋奕,唐焕君,等.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研究[J].西部医学,2013,11(3):363-365.

篇4:自我心性的超越

成功艺术几乎可以展示作者的心灵。当论及一个画家的艺术时,固然离不开对他的经历、性格、气质和知识的考察。然而既是评价他的艺术,主要的依据,当然只能是他的艺术作品。 近年来,画家寇月朋在“心安则静,心静成佛”的状态下一举推出了《清净世界》一系列的作品,以其佛光普照、博爱至深的佛教主题和“西为中用”的表现手法,显示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有的评价他的作品,“把自己悟出的禅宗道理用于构图布局,能够别开生面”;有的赞赏他的作品,是“净的境界,具足了真、善、美,契合了诸佛菩萨的广大慈悲和无量功德”;还有人褒奖他的作品,“表现的是世界上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我以为,寇月朋的《清净世界系列》系列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创造,更是一种审美理想的崇尚和追求。当这种审美理想凝结、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以后便构成艺术特定的精神指向,那就是赋美学以信仰品质,在信仰中开启相应的艺术形式。应该说,这个在近百年来都未能得到重视的艺术与宗教关系的问题,因寇月朋《清净世界系列》的美学文本出现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多年对佛学的深入研究,构成了寇月朋对佛教的信仰,学佛、信佛使他感悟到“佛在心中”的那份坦荡和宁静、善良和仁爱。作为一个画家,表现这种审美理想的冲动使他情不自禁地以绘画语言来描写心中的佛。于是,“生活在佛中,佛在生活中”的《清净世界系列》作品应运而生。画中取材都来自于佛家生活,追求的是一种清淡空寂的境界。语言纯粹简洁,仿佛听到天外飘来的佛音,没有五官的喇嘛造型更增添了佛音的神秘。传统的笔墨,彰显的是写意精神,意象的表现也不失浪漫的手法;色彩只限定在黑、红、黄的色调层次变化,适当地汲取了西方光影、色彩的绘画元素,使佛堂之气的渲染和意境的营造,透出一种禅意。寇月朋以一位修行者的眼光和思维,去发现和参悟佛的真谛,从中都能看到他“无心而用,用心而无”的创作状态。诚如寇月朋所言,他的《清净世界系列》是想告诫人们,“人本身自己要有精神上的提升、拓展和超越。这种拓展和超越是把人们由原本的世俗之情引领到一个更高的澄明之境,人由此可以脱胎换骨,超凡入圣”,迷乱的灵魂得到了洗礼,烦躁的心灵得到抚慰,更能体现出清净本身的意义。回归和谐,回归简单,回归质朴,回归灵性,回归完整,回归自然,使徘徊不定的人们,重新调整自我心性超越的方向,重新确立具有信仰品质的审美理想,重新建立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正是寇月朋《清净世界系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他将自己对佛教深切真实的体悟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之中,用中国画的写意与写实和没骨画法融为一体,让具象与抽象、水墨与色彩冶于一炉,虔诚地去绘制每一幅清净庄严、慈悲为怀的菩萨及佛家弟子,一笔笔折射的是信仰所在,一层层凝聚的是平和世界,画《清净世界》是一种修行,赏《清净世界》也是一种修行,以艺术家清净之心绘制诸佛法相,又以诸佛法相德行普渡众生,使人们放下自我,“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朱光潜语),达到心灵的真正净化。 可以说,寇月朋的《清净世界系列》兼有高尚的质朴和典雅的粗犷两种品质,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具有东方艺术神韵的样式。虽然在他的作品中,这种样式才初步确立起来,但对于一种新的领域发现与创造来说,已是很坚实的起步。这两年,寇月朋保持着“灵化”的佛家境界,从《清净世界系列》的创作艰辛中获得了丰收的甘美,更重要的是他在诚恳与实实在在地接近现实的本质之时,接近了艺术的本原。艺术说到底是表现人性向终极意义投注关切的程度,寇月朋今后可能会继续画《清净世界系列》,也可能不画,去画别的系列题材,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目标,接下来是一如既往的期许和实践。

篇5:表示超越自我的名言

3、世上的各种心满意足都是暂时的,只有上苍给人以永恒的快乐。

4、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

5、在忧患中不损志气,反增见识,其人进步不可量。

6、盛言盛怒时切不可发议论,即使用心矜持,也终有语病。

7、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8、一个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9、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10、有的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1、社会踩不死你,就跪在你面前。

12、有些人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的题目,却开不出合适的“药方”。

13、人们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14、犯错可耻,但改过并不可耻。

15、大功告成,并非成功之日。

16、不要烦恼明天的事,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劳苦足够一天来承担。

17、只要有生存的目标,人能忍受一切痛苦。

篇6:超越自我的名言警句

2.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3.忘记失败的疼苦,铭记失败的原因。

4.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5.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6.行动是理想最高贵的表达。

7.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8.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

9.不举步,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

篇7:超越自我成功的故事

一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说:“地震当晚,就在我们住的那片楼房倒塌的那一刻,一块巨大的钢板重重地向一对年轻夫妇的头上砸来。夫妇两人临危不惧,一起拼命地用血肉之躯撑起了那块千斤钢板。只因为在他们身体下,还有一个婴儿。当民兵把他们的孩子从钢板下抱走那一刹那,钢板再一次倒下,夫妇俩被压死在下面。事后有专家估算了那块钢板的重量,至少有两吨重!而今天世界的举重冠军能举起的最重杠铃,也不过三百公斤!这就是说,夫妇两人用双手举起的重量,比世界冠军举起的重量还要重七八倍!”

还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去楼底下和邻居买菜。回来的路上,离家只有十几米的地方,在12楼的年仅两岁的女儿看见妈妈回来,立刻趴在阳台上向妈妈招手。孩子一不小心身体探出窗口,突然摔下楼去。那位母亲急了,使出全身力气疾步向孩子跌下来的方向跑去。就在孩子落地的一瞬,母亲准确地一把接住了孩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事后人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一队消防队员从离那座楼十几米的地方跑去,在与孩子下落的高度相同的地方,接一个与孩子体重相等的物体。结果没有一个消防队员能办得到。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母亲接的是她的孩子,是比她生命还要重要的宝贝,是能够激起她强烈的母爱——一种伟大精神力量的孩子;而消防队员接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物体,一个不能使他爆发出任何精神力量的物体。

再举一个更贴切的例子。

一位妻子对她身患绝症的丈夫说:“如果一百个患你这种病的人只有一个能活下来,那么那个人就是你!”这句话从他妻子的嘴里说出来,是多么鼓舞这位丈夫!就在大家都确认这位丈夫没有生存希望的那时,丈夫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真的成为了“那个人”。

试想:一对年轻的夫妇平常的力量怎么会比世界冠军举起的重量还要高出好几倍?!一位柔弱的母亲怎么会比一群强壮的、受过严格训练的小伙的奔跑能力高?!一个病重得连医生都没有回天之力的人,仅凭妻子一句话,生命的企盼怎么会成为奇迹般的现实?!

人在大灾难来临时、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只要他(她)心中还有爱、还有期待、还有希望,那瞬间爆发出的精神的力量,是普通的力量无法比拟的。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毋庸置疑。我最喜欢黎家明大哥的这句话:精神无止境,生命有奇迹。原因就在此。

篇8: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会计信息化等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并正在持续平稳地有效实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注册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 一段时期以来, 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 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 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 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 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 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 主要服务于单位 (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 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是顺应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国特色会计体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必要举措, 是推动中国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 一方面是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 为决策提供支持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总体需要。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此前曾指出: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其重要方向就是建设中国管理会计标准体系。随着管理会计日益重要, 其顶层设计也要升级提升。

此次财政部出台《指导意见》, 已将管理会计上升为一项系统工程而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奏响了我国管理会计大步向前发展的开篇序曲, 还为随后一系列具体举措的出台奠定了基调, 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已完成,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立足国情, 借鉴国际;坚持人才带动, 整体推进;坚持创新机制, 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这四项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原则;而“4+1”理论框架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加咨询服务, 争取在3~5年内, 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 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 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理论体系建设是基础, 指引体系建设是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支撑, 人才培养是关键, 咨询服务是外部支持, “4+1”理论框架体系的各个部分既自成一体, 又相互融合, 共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 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要求, 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通过强化管理会计应用, 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管理升级, 增强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 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更加科学、全面地衡量企业绩效,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指导意见》作为建设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规划了科学的蓝图。这份纲领性文件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起点, 更多更好的期待是实务工作者的操作方案和实际行动, 理论界系统整合理论研究资源、总结提炼实践做法经验、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

篇9:超越自我 超越梦想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季晓光时,作为中国最先进和最重要的航空武器装备研究所之一的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所长,季晓光言辞中更多地流露出对漫漫征程的担当与忧思,“通过几代航空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中国歼击机的跨越发展,研发能力、人才队伍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些专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存在很多落后与不足。时不我待,前进的步伐刻不容缓!”他更大的忧思在于,具有先发优势的世界航空强者同样致力于以强劲速度甩开对手,因此留给成都所的时代命题,是不断探索新的技术、理念和方法,超越自我,致力于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纵观中国航空工业的浩浩历程,成都所和中航工业其他同性质的研究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航空工业最终实现遥遥领先梦想最真实的载体。大任于斯,成都所需要继续弘扬歼7C/D研制时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再续歼10研制中自主创新的荣耀与勇气,需要尽展枭龙、翼龙国际市场开拓的宏图,需要践行打造跨代新机、力拓空天的壮志……负重而发,高位求进,成都所目光向前,审时度势制定发展战略,激发内生动力,引领和推动战略发展,时刻迎接着新挑战,就像季晓光所言,“发展没有休止符,我们永远在路上……”

竞争求胜:丛林法则与国家使命

“我们面对的竞争,同样十分残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军工行业,我们肩负着国家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竞争中活下来,还要在竞争中强起来。”当季晓光所长谈及军工行业竞争的激烈性时,我们被深深触动了。

残酷性首先源于世界航空武器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航空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主体作用日益凸显。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战争的形态和作战方式已发生本质演变,“联合作战、体系对抗”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征。航空武器装备研制需要与时俱进,改进以往战术层次的定位,而立于体系作战的战略层次去考量和发展。谁能够率先在“战术航空向战略航空转变、本土航空向世界航空转变”中占得先机,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优势,就能够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直面残酷的竞争,肩负使命与重任,成都所始终枕戈待旦。因为他们明白,现在领先并不意味着未来领先,未来领先并不意味永远领先,发展形势瞬息万变,优劣转换只在瞬间。

基于此,季晓光提出了“三个始终坚持”的指导原则,打造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厚积竞胜之本。“始终坚持重点跨越与领域拓展相结合”,重点跨越就是要打造跨代新机,领域拓展的要义是聚焦飞行器优势,向高端无人机、空天结合、战略航空、国际市场以及其他多用户等相关领域广泛拓展,实践证明“第一个始终坚持”正不断提升着成都所竞争战略的高度与宽度;“始终坚持技术发展与能力提升相并重”,通过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和基础技术深入广泛的预先研究,谋求更大的技术领先,并通过新的型号项目实现研究成果的工程化,通过几年实践,“第二个始终坚持”已然促使成都所的战略纵深进一步拓展,技术上台阶的同时人才团队也得以不断优化升级;“始终坚持经济增长与职工受益相结合”,有专家说过,航空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而关键还是智慧密集型的产业。“第三个始终坚持”通过资本、智慧的集成效益为战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形成了“经济增长—职工受益—效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个始终坚持”逐步成就了成都所的“四大核心竞争力”——“立足于高端飞行器平台的精益研发能力,基于现代化信息化的敏捷管理运行能力,遵循非对称无边界理念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导向机制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这四大核心竞争力让成都所在激烈竞争中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自我鞭策: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

和世界各国军工项目有严格保密性和神秘性如出一辙,成都所正在承担的型号项目,虽然外界解读甚多,但任何猜测都只是雾里看花,真正理解成都所在这些项目中渗透的精神,也只能等待型号解密之时。其实,与其窥探那些高深莫测的技术指标,不如从一些实在举措来解读成都所近些年的发展。我们相信,和“歼10精神”、“枭龙速度”浸润的品质一样,成都所的每一天都在为成功的精彩而努力。而这种努力更多的是从深刻剖析与博采众长开始的。

2008年底,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考量,调季晓光任成都所所长。

成都所和沈阳所相隔数千里,长久以来由于承担的项目不同而在各自的技术领域独领风骚,此次干部互调更像是一次历史的际会。在沈阳所工作长达20多年的季晓光,深知双方的优势,也熟稔各自的不足。调任成都所之后,季晓光站在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航空工业歼击机研制战略布局的高度,重新审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亲自带队多方调研交流,启动了强强之间的取长补短,共赢共进。“我们要有敢于承认短处的勇气,更要有承认别人长处的胸襟。放下身段,舍得薄面,才能更好前进。我们是竞争伙伴,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伙伴,其实整个行业都是合作伙伴,只是分工各有不同。唯其如此,中国航空工业才能更好发展。”季晓光是这样看待集团干部调任的良苦用心,而他也用矢志不渝的践行,让点点滴滴的量变蓄积为质变。

众所周知,航空武器装备是大系统工程,需要众多学科和技术来支撑。因此,合作既涉及行业内,还广泛延伸到其他军工行业和军方。从始至终,在季晓光的谈话中,没有出现过主机厂和成品厂等我们所理解的惯性词汇,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词之差,体现的是平等的意识、市场的精神,折射出成都所正从主机研究所的身份中自我舍弃的优越感,而市场的契约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成为成都所的新基因。因为,成都所深知市场精神、契约精神是每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经济实体必须经历的自我蜕变。枭龙的外销,是一次很好的练兵,但要想在国际航空市场份额中分得更大一杯羹,成都所的自我蜕变之路依然漫长。

nlc202309051209

不讳言优势,不避讳短处。深刻剖析、博采众长,成都所坚持在内练与外修中砥砺前行。

团队合力:赛车、拳击、乒乓球背后的力量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成都所所务会议室墙上的大幅题字,在会议室中格外醒目,而这间会议室正是成都所领导班子成员共商所事、学习交流的“重地”。

作为肩负重任的研究所,成都所需要能够同心戮力克服困难、开拓新局面的领导班子,需要领导班子成员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身为“班长”,“聚合团队之力、成就共同的事业”是季晓光所致力的目标。“F1大赛能够获胜的车队,一定是在程序、分工及合作上配合无间且顺畅的团队。从赛车手进站到出站,测轮胎气压和外表温度,换轮胎与加油……一气呵成,这就是高效的团队协作!再说拳击手,虽然一个人在台上战斗,背后却有着教练、营养师、体能师等整个团队的支撑;兵乓球比赛中,赢得胜利的球员背后凝聚的是教练、技术指导、后勤服务保障等无数人的心血”,季晓光用自己对F1赛车、拳击和兵乓球运动项目的理解,生动诠释着团队合力的价值与意义。

历经40多年锤炼,成都所已然拥有了一支经过多个型号锻炼、工程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领先的优秀人才队伍,拥有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从所领导班子到总设计师再到各研究部部长、研究室主任、年轻的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优秀的精英团队。如何让这支精英团队发挥出强大的创新力、战斗力、凝聚力,是季晓光着力思考、力抓力推的一个重点。

“团队力量的源泉是文化”,季晓光努力营造人尽其才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团队的激情与活力。“为优秀的人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发挥才能,尽我所能为他们创造用武之地,让团队每一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进而实现团队价值的最大化……”,“处处有我,而处处无我”是季晓光对于一所之长职责与定位的深刻思考。“全所一盘棋,团队之中每一个需要我的地方我都要尽心尽责地提供支撑保障,全所发展的方方面面我都得全力以赴地考虑谋划,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同时要充分放权,给予信任与机会,让有能力之人放手去做。团队的成功就是我最欣慰的事,也是给予我的最好的荣誉。”朴实的话语中,折射出季晓光对于团队文化的理解和践行,在他的影响与带动下,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都所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团队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同时也为固化于制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驱动战略:精益设计、敏捷管理的双发动力

为了构建中国国防的高边疆,为了肩负的战略航空和世界航空的使命,成都所聚焦集团“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在构建多层次、成体系的研发体系上下足了功夫。以管理提升与创新为牵引,成都所通过精益设计与敏捷管理的“双剑合璧、双发推动”,促使具有研究所特色的研发体系日益成熟与强大。

在传统飞机研发流程中,影响飞机研制进度、周期、质量和投资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设计的错误与过程输入参数的等待。设计的更改与反复,往往容易导致费用增加和周期延长,导致飞机几何不协调、系统功能或性能达不到指标要求等。而飞机的研制过程是串行的,有些问题只能等到飞机实物制造出来后,在试验、试飞验证中才能逐渐显露。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风险性。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成都所在以歼10飞机为主的三代机研制中,就已经开始推行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设计,精益设计就是基于数字样机的快速可重构的虚拟研发,全面开展多学科协同、综合设计系统应用。

履职成都所以来,季晓光抓住新机研制和领域拓展的良好契机,和管理团队、设计团队一起对成都所的精益设计进行全面铺展和系统完善,成为成都所开展优质高效型号研发的强兵利刃。而与精益设计相适应的,是构建一套敏捷管理体系,实现传统飞机研发流程的突破性变革。

成都所的敏捷管理一是体现在战略的敏捷性上,注重技术发展方向上的科学决策,坚持“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竞争战略和建立“面向需求快速响应”的管理机制;二是体现在组织的敏捷性上,变革传统的研发组织流程,根据项目性质、客户类型、资金来源、项目周期和规模等构建研发组织体系,将使用方的要求转化为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求,并对各种问题和机会迅速反应。而随着战略地图和综合平衡计分卡在成都所的稳步推进和逐级落地,更是为敏捷管理开了“加力”,增添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敏捷管理是一种来自技术更新迭代必须同步的管理革新,那么,对季晓光来说,突破自己20多年领导技术的管理思路,真正实现一种身份上的转换,从技术专家到技术、管理综合型专家的转变,挑战更大。在学习、积淀、实践中,季晓光“聚焦答案”的管理理念逐渐成形与成熟。他从战略着眼,从大处着力,从实处着手,积极求解发展命题的准确答案,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带领整个团队和研究所更积极稳健地走向未来。

在他的推动下,成都所型号研制、技术创新、人才成长和条件保障都被纳入到规范有序的管理运行轨道——科研组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着积极性,激发出奋发向上的激情;不断完善成熟的技术职务体系、行政职务体系和薪酬测评体系,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为青年成长拓展通道……而随着先进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成都所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把握“以时间换空间”主动权的力量不断增强,在开拓发展的空间里必将大有可为。

上一篇:2017-2018年海淀区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和答案下一篇:微生物实验室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