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实验教学案例

2024-06-20

一体化实验教学案例(精选8篇)

篇1:一体化实验教学案例

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 姜艳柱 2011年3月3日

自2009年11月开始进行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案的设计和作用,回答了什么是学案,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

“第一,学案告诉给学生的是“学什么”。这个问题来源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铺垫性知识。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自学的时间,一般认为25分钟。这是学生有效注意时间。要考虑设计基础性的问题,也就是全体学生能够完成的基础题。要考虑梯度性问题,就是要解决上课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的铺垫性知识。这是一个关键,如果这个问题设计好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有效果。

第二、学案显示的是告诉学生“怎么学”,也就是说学案中体现学法的指导,这是一个学案必要的东西。有时把学法与教师的一个提示、一个启发、一个示范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思考。同时要注意问题呈现的方式,如以趣味性、情境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学案中呈现的方式要与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方式进行有机转换,从而避免呈现的单一,避免使学生失去新鲜感、新奇感和思维的刺激性,降低学生求知欲。

第三、学案要有学生学习的程度的检测。也就是说要有学生可做的适量的习题,教师要有意识的检查,对于做不上的问题,要写一些心得,比如是没有思路还是想到了一部分。这些需要教师有一个长期的指导,学生会分析了,也就会思考了,学案中注意的问题。第一要做好教案、学案的衔接,既不能把教案中的东西拿到学案里全部变成学案,也不能把学案当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第二教学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链条,不要人为的割裂开。第三教学案就是所说的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教师应该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第二阶段(2010年5月到2010年11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学案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指出了学案设计的效度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回答了“怎么一体化”

“一体化”,就是为了实现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前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实质是在教学活动的准备与实施的过程中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体化”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矛盾的转化,教学案一体化不是另搞一套教学方案。也可以理解成是教法与学法的结合问题。这和传统的教学理论不矛盾,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搞教学案一体化?因为在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教学的这对主要矛盾,表现在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采用灌输式教学法,采用题海式训练法,致使课堂教学无效、低效。这里有一点说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在于学生会做多少个题,而在于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的形成,也就是学生会学、能学。如果这种评价观不树立、只盯住学生的分数这个唯一的指标,也就势必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事实上,我们的现状大多如此。所以我们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可见“一体化”是实施这个实验的关键点。因为“一体化”就是要从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这对基本矛盾出发,使教法学法更加有效的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在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构建性,就是新课程改革提到的新的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落实,就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教学反思《教学案一体化实验回顾》。

1、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上,学案就是有目的的预习(有学法指导)→学案不是教学内容的复制→学案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搭梯子→学案是为了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做铺垫。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2、教学案一体化追求的目标主要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就在课堂上,就看你的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什么是高效呢?从效果上说,高效就是高效益,高效率,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好,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思考、活动、有一定的见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表现在时间上,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就谈不上学生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活动。就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建的模式就是“25 双10”模式。“25”指的是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达到25分钟,这是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以后这个时间要逐步延长。双“10”指的是教师讲授不超过10分钟,学生的检测、谈收获时间不低于10分钟。这个时间为编制教案时的时间纵轴提供了依据。

要想学生达到25分钟的自主时间,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周密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体现在“学案”上。这里的25分钟,绝不是把预习、复习、朗读算作里面,应该是学生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有效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的时间。有了这个时间,就能够实现:多放手,少代办,努力使学生眼、耳、手、脑运转起来。多引导、少定论,重在把学生带入对知识的认识状态。多研讨,少讲解,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第三阶段(2010年12月到现在)

提出了“三导”教学体系和“三级教研”两个体系,形成以备课为抓手的课前、课中、课后长链条的课堂教学系统和教学研究系统。回答了“教学案一体化实验究竟是什么”

我们提出的“三导”。即课前指导、课堂引导、课后辅导。

课前指导,就是要求全体教师要有目的的要求学生预习,预习要做到有内容、有方法、有检数。教学案实验的教师落实在学案上。

课堂引导,就是积极构建“25+双10” 课堂教学模式。“25+双10”模式中的“25”指的是一节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达到25分钟,这是目前我们能够做到的,以后这个时间要逐步延长。双“10”指的是教师讲授不超过10分钟,学生的检测、谈收获时间不低于10分钟。这个时间分配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咒,规矩着成佛,成了“佛”以后就会自然消失了。

课后辅导,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直接辅导,这里既有学习方面的、更注重心理、思想方面,把养成学习习惯、反思习惯做为要点。(应该体现在辅导记录、错题更正上)

三级教研是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实现“自主发展、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一级”教研,就是学校层面的专业引领,一方面通过校级的观摩课、示范课等提高授课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写好反思、案例。

“二级”教研,就是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就是我们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等。

“三级”教研就是教师自身的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一方面表现在围绕小问题进行研究上,另一方面要落实三种备课制度。

几点启示:

首先,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其次,教研是教改的活水,没有教研的跟进,搞教改就是空中楼阁

第三、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专家的点拨、同行的交流讨论

第四,获得教师的支持,要从教师的价值方向进行引导,构建平台,从而获得成就感

篇2:一体化实验教学案例

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机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在培养合格机电专业本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提出了机电一体化实验课程设置的`评价指标,并介绍了实验系统建设和教学组织的实践情况.

作 者:庄熙星 ZHUANG Xi-xing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16刊 名:实验室科学英文刊名:LABORATORY SCIENCE年,卷(期):“”(3)分类号:G642.0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实验系统 实验环境 实验教学方法

篇3: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网球,课内外一体化,scl-90

1 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周只有一次 (2学时) 体育课已经满足不了目前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的需要。课外体育 (下午2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早操、课间操、宿舍体育、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 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补充和有机延续。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缺少同伴、没有时间、没有习惯、没人指导等[1], 仅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以自由活动为主[2], 国家相关部门已下发了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相关文件[3], 这对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江海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70名网球班大学生, 其中一个班35人为实验班, 另一个班35人为対照班。本研究是通过实施一个学期的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作为施加因素, 并且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成绩进行考核评价和进行SCL-90的问卷调查。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网球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目前研究现状, 借鉴其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与理念。

2.2.2 问卷调查法

心理水平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表。研究对象在填表前给予统一指导, 共发放问卷140份, 回收140份, 有效问卷140份, 无效问卷0份。

2.2.2.1 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该量表经国内外相关方面多次修改和实践应用, 反映症状比较全面, 能准确刻画自觉症状, 量表有较高的信度。本量表共有90道问题构成, 每道题根据填表本人对该事件的心理感受分为五个等级:没有 (1) 、很轻 (2) 、中等 (3) 、偏重 (4) 、严重 (5) , 其分属于9个因子, 分数越高其症状越严重。本次调查时间为一个学期, 分实验前和实验后二次进行测试。

2.2.3 实验研究法

随机抽取2个网球选项班, 实验组和対照组人数都为35人, 经过调查了解70名学生都为初学网球者。实验前后由专项任课教师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网球技术进行测试评价。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 (课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活动相结合) , 课堂教学按照教务处规定的上课时间进行, 俱乐部活动为每周的二、四、五下午16:00—17:30, 严格考勤, 有专项教师和网球专项技术较好的学生进行辅导。对照组按照教务处安排的规定时间上课 (每周1次) 。两组的课堂教学内容、方法一致。于2011年9月8日对70名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身体素质、网球技术和心理健康测试;2012年1月8日对70名学生进行实验后的身体素质、网球技术和心理健康测试。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3.1.1 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增强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将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 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其组织形式包括:课堂体育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宿舍体育等。课堂教学按照教务处规定的上课时间进行, 课外活动 (俱乐部) 时间为每周二、四、五下午16:00-17:30, 早操为每天早上6:30-7:00, 考勤同上课。考核与评价采用教学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和效果等综合评价 (见表1)

3.1.2 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网球技术特征分析

实验前对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没有差异性 (见表2) , 在网球技术方面, 两组学生都是初学者都没有网球专项基础。从表3可以看出,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验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 但实验组学生提高较多。这表明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外活动, 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尝试和体验[4], 这给学生创造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 学生自我锻炼的时间增多, 身体素质得到加强锻炼, 学习的效率提高了, 专项技术动作达到自动化水平等。因此,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的专项技术水平和素质成绩呈显著差异性。

3.1.3 实验前后实验组、对照组SCL- 90 各因子比较

3.1.3.1 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SCL- 90 各因子比较

从表4统计结果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9个因子方面不存在差异性 (P>0.05) , 但各因子的值均大于1986年全国青年常模 (N=781) [5]。这说明当今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心理健康问题越显突出, 同时也说明1986年版的全国常模需要重新修订, 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质疑[6,7]。

3.1.3.2 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SCL-90 各因子比较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验, 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有所下降, 但是, 除了强迫、恐怖、精神病性3个因子外, 实验组、对照组的其它6个因子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见表5) , 而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2个因子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P<0.001) 。由此可见,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可以改变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等心理症状, 促进了其心理健康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学习实践中互帮互助、战胜困难、战胜自我, 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体育观、健康观等, 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快乐, 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进一步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同时专项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明显全面提高。

4.2 建议

1.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方法, 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可能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项运动技能的要求, 只有通过课外体育来巩固提高。

2.有计划、有目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和积极锻炼身体的氛围,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 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能力, 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主管体育工作领导和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

4.目前该项试验在我院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但其他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完善实施。

参考文献

[1]翁志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36.

[2]徐礼才, 孙兴东.高职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99 (3) :19-21.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 2002-08-6.

[4]毕红星, 丁月兰.普通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 2006, 28 (5) :79-80.

[5]金华, 吴文源.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260-262.

[6]唐秋萍, 程灶火等.SCL-90在中国的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 (1) :16.

篇4:“一体化”语文教学的实验探索

【关 键 词】“一体化”;语文教学;“三维操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55-02

一、“一体化”语文教学的涵义

什么叫“一体化”语文教学?本概念提出者——特级教师林惠生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就是将目前并不太具有系统性的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整合成相应的一体化,让学生在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全语文”学习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完整的一体化语文学习,最终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对于“一体化”语文教学的研究,始于林老师1999年以“读写一体化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列为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课题。后来,他又由此拓展为“一体化”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由一批老师开展实验,列为市“十五”立项课题。经过这样前后两轮承接的滚动式实验研究,本课题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课题的主攻任务在于:首先要研究教材如何为“一体化”语文教学服务,即熟悉每一篇课文的内容特点,体会每一篇课文的“精彩处”或“典型处”,尽力捕捉其能够成为“一体化”的有效因素,以作为“一体化”语文教学的契机或载体(也就是资源);然后要研究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一体化”语文教学的措施、方法及其途径,以形成一些较好的“一体化”语文教学模式。

二、“一体化”语文教学的意义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语文教学费时费力,最终学生还是读不能读、写不能写、听说能力很低。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肢解式”和“单一式”的教学,破坏了对语文整体地领悟体验的学习规律,故听说读写能力很低,便导致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不高。为此,我们要积极引进“一体化”语文教学,重点研究:在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时候,要实现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的提高,则必须树立整体观,从整体上去构思、规划和有机把握,从微观上运用一些具体的技巧、方法及招式,即一体化语文教学模式等,并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索,以至形成“一体化”语文观。

进行“一体化”语文教学,就能够在研究语文教材内容上形成新的理解(包含编排特点与意图等),并让这些理解都成为“一体化”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为实施“一体化”语文教学提供保障。因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一体化语文教学的基本资源。如果运用一体化教学观,则可以重新审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重新组织教材、取舍教材、开发教材,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的教材,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是例子”。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如果运用一体化,就会将一个个例子串连起来,让学生不仅仅从中学习故事、体味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积累语文知识,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体化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及整体素养。教材中的这些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最重要的是它们语言丰富、生动、规范,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可以说,这是进行一体化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途径。

三、“一体化”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及其效果

一体化语文教学,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过程与手段,它必须依靠相应的具体操作模式来实施。我们经过反复尝试与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三维操作模式”:1. 单元式一体化语文教学;2. 文段式一体化语文教学;3. 技巧式一体化语文教学。现在分述如下:

1. “单元式一体化”语文教学。课文虽然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载体,但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因此,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与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一致。“单元式一体化”语文教学即以相关教学内容组成有意义的单元或者依据课本现有的单元体系而进行一体化教学。其操作模式为:“四环三型”,单元式“读写一体化”教学具体实验模式为“四环三法”。

“四环”,即指每个单元确立为四个环节:

(1)确立单元一体化的总教学目标体系;

(2)设计单元一体化的主要教学问题;

(3)选用一体化训练的材料;

(4)实施一体化训练的方法。

“三型”,即把“读写一体化”分为三种类型:

(1)解读导写型;

(2)品读类写型;

(3)感读迁创型。

这样,在“读写一体化”教学实验的实际操作中,我们首先组建了单元化读写训练的目标体系,真正形成“读写一体化”的一个个环节,或者一个个板块。从单元入手,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让单元化目标在“单元化”训练中得到落实。

2. “文段式一体化”语文教学。即以课文具有某种特色的文段(如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让学生进行关于读、写、听、说等全面、深层次地揣摩玩味与欣赏,理解其中的特色,并模仿或借鉴这种特色进行一项或二项表达交流活动(如文段或举行某种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等)。如,教学《翠鸟》时引导学生抓住作者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描写翠鸟羽毛的特点,向学生渗透按顺序观察的方法。然后就指导学生仿写孔雀、白鸽……再如,在学习了《太阳》后,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课文的结构安排,抓住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文章使用的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然后模仿着去写小型的说明文。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习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3. “技巧式一体化”语文教学。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技巧式一体化的训练方法:

(1)补白式。即把课文中的必需情节在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流畅完整,或对一篇文章有意识地截掉一些句段,以形成空白,让学生把空白处补读出来,或自己另写一段合适的话并填进去。

nlc202309010618

(2)拓展式。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中生动的闪光点,由闪光点产生联想,或借鉴闪光点来拓展,挖掘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素材,让学生开展一体化的听、说、读、写活动,使学习语文和现实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语文内部上的一体化,还有语文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的一体化。如,教学《穷人》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续写练笔:以《再种葫芦》为题,续写种葫芦人知错改错的故事;在学习《乞巧》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与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对该诗的扩写。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新写作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3)超文本形式。即超出语文课本,与作者、编者、教师、同学间的对话,形成一种对话教学形式,以使学习语文与人文教育一体化,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整合的一体化语文素养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受到比“语文”更多的教育。

实践表明,一体化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一项成功的教改措施。首先,它改变了旧有的语文教学观念,使师生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综合型大语文观。在充满三维型一体化色彩的课堂上,教师不再只演“教案剧”,而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一体化语文教学为主流”的新特色。其次,大大激发了学生整体、多元地学好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以一种主体探索者的心态,在一种整体框架下,用读写彼此互动的方法,去愉快、轻松、自然地学习语文。特别是让他们在写作时,学会了尽力与阅读的体会感悟结合起来,以读引写,以读促写,效果很好。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写作的压力与负担,使学生怕写、厌写的情绪大为减少,从而改变了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激起了他们对写作乃至整个语文学习的兴趣。

总之,“一体化”语文教学,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不但学会把听说读写活动联系起来,而且又创造性地把各种能力培养联系起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这几种“联系”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实验[M].人民日报出版社.

[2]林惠生.读写一体化的创新思考[J].广东教育,2002,(4).

[3]林惠生.对“一体化”语文教学的构思论证[R].(课题讲座稿),2003,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篇5:高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浅谈范文

来源:http://[ 12-05-13 09:18:00 ]作者:孙锡军编辑:studa090420

当前,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合实验技术有了新的希望和活力。自然地,机电一体化实验设备在研制和实验内容、方法的研究方面均须围绕这些要素开展。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综合性和面向实践应用的特点,根据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分析和总结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实验环节的安排要围绕机电一体化各知识点,由单一到综合,由易到难实训项目要根据实训室的具体条件进行设置,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据此制定具体量化的内容。安排若干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典型的专题实验项目,使学生对知识要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产生感性的认识,为系统综合性设计和实验奠定基础。实训项目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模块分类,其中综合应用项目可独立设置为实训课程。

二、淘汰过时实验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现今开设的实验中有许多已不适应技术的发展。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讲,电类基础课应该以应用为主,现在其他高校早已淘汰了此种方式,采用的是将汇编语言直接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直接翻译成机器码自动运行。计算机在翻译的过程中如出现错误,会相应地提示用户,用户只需对汇编程序修改即可。这样可大大提高实验效率。学生可通过选做多个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不用在改错的环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

三、实验方法由教师演示过渡到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法采用析因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相结合,由教师的演示过渡到学生自我设计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实验设计,是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应用的质的飞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此方法为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主张在“用中学”。这与当前教育“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实践中,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的相关联性达到真正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这种实验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机电知识的运用能力。

篇6:一体化实验教学案例

【关键词】

大学物理;理实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与思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现实劳务市场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年变化,这种发展趋势,使得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应用技能课程,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逐步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物理》学科是理工类大学生极其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这门课课程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的顺畅性以及有序性,基本深刻的影响,为了切实打破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大学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不良教学工作趋向,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师在教学实务过程中引入和运用了理实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大学物理理实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教师提供借借鉴意义。

1实现大学物理学科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在教学模式层面的有效统一

想要实现大学物理学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目标,应当切实从教学工作的源头、教学工作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展开系统的分析,并切实找寻传统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同时基于教学工作主体、教学工作实施场所、教学工作基本开展手段、教学信息呈现载体等几个角度,找寻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良路径。

第一,切实加强针对大学物理课程任课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实施力度,并以此充分发挥大学物理教师作为教学实务工作的施教方所具备的主体性。想要充分保障大学生在实际化的物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巧的学习领会,并切实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结合,就必须保证教师具备着较好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工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工作发展目标,就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物理课程任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力度,要保证大学物理学科教师同时具备开展理论教学以及实验教学工作的能力,要为大学物理课程教师提供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充分机会,并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给一线教师提供宽松而充分的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空间,通过举办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师的实验技能比赛,敦促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验操作本领,并在此基础上切实助力大学物理教师获取开展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学方式的综合素质。

第二,灵活选择教学工作实施场所,既可以将演示实验引入到普通教室的课堂讲授环节中,也可以在大学物理实验室开展理论教学内容。将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安排在实验室中,可以保障学生在开展理论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运用实验器具进行物理理论知识内容的验证实验,在学生的自主化理论知识验证实验遭遇困难时,教师可以从理论知识角度,或者是实验操作技能角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程度的指导。

第三,切实改善《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打破传统教学指导理念之下,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绝对主动地位,切实选取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要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演示实验环节的机会,在实际讲授理论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验验证,并且在开展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向学生提出具体化的思考问题,通过不断提出思考问题的方式,充分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行为,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学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佳效能。要通过这一模式的运用,切实改善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对基本实验操作技巧的应用本领。

第四,改善《大学物理》学科的教材编写假设方案,实现物理理论教材与物理实验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具体的物理理论知识。都有针对性地搭配有针对性的验证实验,为教师的教学演示,以及学生的理论内容验证,提供充分的准备条件。与此同时,要切实在《大学物理》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增加应用性知识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知到物理知识内容对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

2实现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进度的有效调整

为切实保障大学物理学科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设目标的实现,应当针对物理学科理论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分保障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在教学节奏层面的一致性,实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要用实验环节支持物理学基本理论、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引导物理实验,构造大学物理学科教学工作的最佳实施模式。根据现有的《大学物理》教材编写体例,可以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划分为两个教学学期,并在第一学期安排力学、波动学、以及光学,在第二学期安排电学、磁学、热力学、以及气动理论.并依照上述的理论知识分类,将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内容系统性地划分为:力学、波动学、光学、电学、磁学、以及热力学等板块,并从已有的各个理论知识模块中切实选取若干个具体的实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同步演示实验。在第一学期可以选取的同步实验包括:①气垫导轨实验:可以实现对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参数的测量,并实现对动量守恒的验证。②光栅的衍射实验:能够实现对光栅结构的感知、对光的衍射现象的观测,以及对光的衍射原理的验证。在第二学期可以选取的同步实验包括:①稳定恒值电流模拟静电场实验:能够实现对静电场中基本物理现象的观察,并切实实现对静电场分布规律的研究。②霍尔效应测磁场实验:能够通过对霍尔效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实现对电磁场基本物理理论的深刻理解。

3结语

针对大学物理理论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问题,本文划分两个具体部分,从大学物理学科教学工作实践流程的角度,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善策略展开的具体的论述分析,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7:一体化实验教学案例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1-0047-05

引言

国家教育部于5月启动了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旨在推动高等学校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经过6年的建设,现已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0余个,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医学、经济管理、传媒和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等19个学科类别。燕山大学机电液一体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于通过教育部评审,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类建设单位。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受教育部大力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且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其评定的重要指标等多方面影响,各高校在实验教学中竞相引入各类信息化手段。目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建成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具有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实验管理、实验资源和实验手段(方法)三个方面的信息化实现。

在充分调研和分析了国内各大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验中心从实验管理、实验资源和实验手段三个方面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充分考虑了燕山大学目前的实验教学软硬件设施、实验学时分配、指导教师层次以及校园网平台配置等多方面客观因素,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校情的具体建设路线。

经过近5年的发展,实验中心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本实现了实验管理、实验资源和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初步构建了三个方面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集成化信息平台,该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国内实验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现状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国内各高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信息化建设作为中心建设的评价指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推动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现对国内各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作简单介绍。

在实验管理方面,部分实力雄厚的重点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发了集成多种功能的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清华大学开发了一套全校范围的集实验教学管理、网上预约、实验教学教务管理为一体的实验课选课系统;四川大学开发的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全校的实验教学选课系统,可以将全校的实践类课程统一管理,在多年的实践中该系统已经推广到国内多所高校。

在实验资源方面,开放式的学习资源库是各大高校的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实验方法的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说明、实验过程的图文及视频展示、相关知识的拓展讲解等。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从开发了一套基于XML的开放式学习系统,包括了近200项物理实验,实验项目的开放为学生预习及课外学习提供了便利Ⅲ。

在实验手段方面,实验辅助系统、虚拟实验系统、远程实验等先进的信息化产品也在国内高校中得到了应用。教学辅助平台有卓越提供的课程中心、赛尔网络提供的BlackBoard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研发的“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在国内高校得到广泛的应用;华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都先后开设了远程实验Ⅲ。

2实验中心信息化建设

2.1 网络化基础平台搭建

燕山大学的网络环境和基础服务体系为实验中心的网络化基础平台搭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硬件方面,学校建设了高速光纤传输网,建立了由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所组成的三层架构的大型校园网络,校园网络主干带宽万兆。基础服务软件方面,校园网提供包括邮件服务、域名服务、目录服务和透明IP服务、WWW服务等基础服务功能,同时逐步健全了防火墙、行为管理和网络监控、病毒查杀多层面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在此基础之上,实验中心购置多台高配置品牌服务器,以门户网站建设为切入点,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服务器是各网络系统的运行载体,门户网站则是各系统的入口和宣传窗口,两者共同构成了实验中心网络化基础平台。

实验中心的门户网站(http: //mec. ysu. edu.cn/mehlab/)基于NET平台,使用ASP. NET和C#语言来开发,并结合HTML、CSS、Java Script等技术实现。WEB服务器采用微软IIS6.0,数据库为SQL Server 。网站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目前已经建立起由中心概况、新闻通知、教学队伍、管理运行、实验教学、实验资源、成果荣誉、信息平台、实践创新等栏目组成的宣传性网络系统。

实验中心的管理系统、实验资源系统以及实验辅助系统等功能模块均是由门户网站拓展出来的,图1为实验中心信息化平台示意图。实验中心门户网站通过设置登录界面或者超级链接的方式将各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系统的数据库数据可以实现实时共享。

2.2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班级数、学生人数多,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实验指导教师除保证教学一线的正常教学外,还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进行实验课程安排、时间地点调整、班级实验变更等诸多业务性的工作上。因此,迫切需要运用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实验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一线的工作中。

实验中心开发了一种基于WEB的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实验课程(项目)管理、实验预约等具体功能。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语言和数据库等技术与门户网站相同,这样可以使两者实现有机结合。下面就管理系统的关键功能模块作简要介绍。

1)以实验项目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是本系统的基础性工作,系统各个对象的关系如图2所示,实验项目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起着链接各个对象的作用。理论教学以专业划分,不同专业的理论课在学时分配上有所区别,所进行的实验项目和学时分配有直接关系,这样就建立起了“学生一班级一专业一理论课程一实验项目”的左侧关系链。实验中心目前分为几个实验组,建立起“实验组一实验教师一实验项目”的右侧关系链。

2)以班级为单位的智能筛选实验、预约实验。通过数据库的链接关系,系统可智能的为某个班级筛选出自己班级所需开设的实验项目列表。列表可以展示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实验地点、预约起始周及预约状态等,这些都使得每个班级能够直观地查看本班级的实验预约情况。

本系统的关键功能之一在于其预约流程的“智能”性,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

以图2中的班级1-1为例,实验预约需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流程:(1)“班级一项目”智能匹配。根据班级所属专业获取班级1-1所修的理论课程,由各门理论课获取所需开设的实验项目列表;(2)“项目一教师一实验组”智能匹配。每个实验项目分别由一位或多位教师负责指导,指导教师又组成不同的实验小组;(3)“智能排除、选择”模块。该部分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将实现各项目预约时间节点的排除和选择。本系统预约模块以教学周为单元,以两个标准课时为节点,节点的预约状态决定班级是否可进行预约操作。图4所示为某一个实验项目在某一教学周(单元)内的预约情况图表。一周共有35个时间节点,各节点分别通过读取数据库记录来判断该节点的预约状态。

3)以实验组为范围的预约审批与管理。本系统提出了实验组“容量”的概念,即某实验组在同一个时间节点所允许预约的实验项目的最大数量,这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验组的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而设置的参数。基于以上考虑,实验预约记录的审批和管理是在实验组范围内进行的,实验组管理员根据本组指导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验项目的编排、实验组“容量”的设置、预约单的审批管理等。通过本系统的“智能排除、选择模块”添加的预约记录,没有任何客观时间或实验项目的冲突,如果教师或班级没有个别的主观因素,实验组管理员只需要点击批准通过即可生成预约成功记录,班级或学生可随时查询自己的预约记录是否通过,从而根据预约记录安排学习计划;否则可退单并注明退单的原因。

2.3 实验资源系统

实验资源建设可以归结为教学资源中的空间资源(物力资源)系统的开发,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部分。硬件资源以实验室及实验设备查询系统为核心,提供实验室信息查询功能和仪器设备信息查询功能。软件资源以实验项目库为核心,提供实验前预习和实验后总结的可学习资源。

实验中心的实验资源系统建立在门户网站的平台基础之上,开发语言和数据库与管理系统保持一致。其中,仪器设备数据库已基本覆盖实验中心所有的实验教学设备(仪器),主要字段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设备类型、仪器型号、用途简介、主要技术指标等,查询系统可以提供多参数的高级检索功能。

实验资源系统的实验项目库建设是与管理系统同时进行的,实验项目使得两个系统衔接起来。管理系统侧重于实验项目的所属和分类,通过实验项目把不同的对象链接起来;而资源系统更侧重于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向学生提供与实验相关的学习资源。目前,实验中心的实验项目库覆盖本科生开设的所有实验,主要字段有实验名称、所属理论课程、实验目的、实验基本描述、涉及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教材(指导书)、教学课件、特色资源链接等。其中,特色资源链接可以访问与该实验项目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课外科技活动信息、教师科研项目信息等,使得学生除了学习了解实验项目本身之外,还能够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水平和准备能力。

2.4多媒体演示实验系统

我国传统的演示实验来源于实验科普宣传资料及橱窗,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视频采集设备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或制作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实验过程成为现实。目前,视频或动画形式的演示实验在国内高校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实验中心的多媒体演示实验系统开发从基本素材的采集入手。选取典型实验案例,一方面通过视频采集和后期处理制作成WEB页面可以浏览的视频压缩文件,另一方面将某些实验细节(如机构传动、齿轮啮合等内容)制作成Flash动画,更加生动逼真地展示实验过程。图5所示为齿轮常见的传动方式动画WEB页面截图。

使用与管理系统、资源系统相同的开发技术可以将这些多媒体素材和数据库中对应实验项目联系起来,再借助网络平台发布,这些素材就能被学生访问,同时具备高级检索功能。

3信息化建设成效与展望

实验中心的信息化网络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已经在实际的运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检验,完全能够满足中心实验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表1列举了信息化平台部分运行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平台目前拥有较高的访问量和利用率,实验教学资源丰富。

笔者就实验中心信息化平台应用的效果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用户普遍反映该平台的WEB页面制作精良,学习资源非常丰富,预约系统操作简便且互动性强。平台的应用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用户认为平台的应用极大地减轻了实验指导教师的日常工作负担,各个系统操作简单易用,老师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线的教学工作中去。同时也为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和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学校教务部门也对实验中心信息化平台的整体水平和构思给予了较高地评价。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实验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还应不断地深入下去,做到与时俱进,扩大实验中心的辐射范围、丰富实验辅助手段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实验中心的信息化平台的辐射范围目前主要还仅限于校园内部,作为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应该定位于全国范围,增强与教育部门和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信息来源的途径,扩大实验中心在国内的影响力,逐步建成高度信息化、立体化、开放化的机械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实验中心将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手段,开发或引进虚拟实验、远程实验、网络实验等先进的辅助教学系统。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受到了高度关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燕山大学机电液一体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从功能定位及建设内容上作了前瞻性的规划与设计并付诸实施,从科学实验管理、充实实验资源、丰富实验手段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建设工作,初步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备、性能稳定、可持续性强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平台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进一步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12-03)[2012-10-30]. http: //syzx. cers. edu. cn/ShowPolicy. do.wenid=523&id2=O&sign=l.

[2]余建波,杨西强,王瑗,等,高校实验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9 (10): 150-153.

[3]郭大勇,宣华,邓伟,清华大学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新探索――实验课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高等理科教育,2005(6): 24-26.

[4]思必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EB/OL].(-06-03) [2012-10-30]. http: //www. speedcn. net/news/New-sDetail. php? NewsID=572.

[5]郑耀东,蔡骞。ASP.NET网络数据库开发实例精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60-370.

[6]高宏。JavaScript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6-451.

[7]胡百敬,姚巧玫。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开发祥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6-41.

[8]黄声烈,孙文广,石景海,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8 (11): 197-200.

[9]常春,胡仁杰,蒋玮,网络化综合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4 (6): 94-97.

[10]吴志峰,柯崇榕,基于Web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系统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9 (11): 366-368.

[11]邱慧,胡飞,朱德贵,基于Web的网上实验教学预约与管理系统设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 (7): 150-152.

篇8:实验教学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

一、新教学模式下的机电一体化

1. 改革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实验内容。

可引进一套关于机电一体化的操作系统, 使机电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以此系统为载体, 并利用传感器、PLC编程、电力设计、电机驱动、机械传动以及实行机构等科技, 来从事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系统活动实验。此系统中应包含10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相对应的各自特点及作用, 每个单元其主要负责的工作任务是将相关工件从原料库中取出, 然后进行质量检测分析, 直接对非金属部件进行加工处理, 最后将不同且加工过的部件进行分拣入库。

2. 新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 教学模式的综合性特点。具体包含机电一体化教材中关于传感器的问题、操控理论的问题以及机械传动问题的内容, 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促进学生在观察力、实际操作、创新思维、实践理论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得到显著的提升。其次, 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特点。主要在于电机、传感器的选取问题;巧妙的设计出电气系统;继电器以及相关导线的创新应用等。再次,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创新力,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主要针对学生的动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知识应用实际能力以及独立学习问题等方面进行培养。最后, 在新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认识。在面对实际困难的教学问题上, 对于其中的某个人或者某个小组很难独自完成任务, 这时需要学生组成更大的团队进行相互的配合, 以此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3.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策略初探。

通过整合学术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通过整合学术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将原理性的学习内容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性学习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分析, 按照职业岗位职责的要求重新组合, 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课程整合不是课程内容简单的加加减减, 而是通过综合化将相关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归纳、整合, 系统地形成新的课程, 并引进一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 以期达到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以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实用的知识, 再由知识转化成能力必然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在对专业理论课程实行整合的过程中, 决不能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而应针对中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在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 减少理论课课时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 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

二、关于机电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效果

1. 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活动开始, 我们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空接线盒, 对此学生们或许不知道如何连接接线端处。但在教师不断细心地引导之下, 慢慢地使学生懂得传感器、信号输出等问题, 从而学生逐渐能够对照图纸完成线路的连接, 保证在试验中懂得机电一体化知识, 并且以后能够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2. 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认识传感器环节为例, 起初学生面对传感器, 或许会想到许多验证方法, 如用手将光电传感器挡住, 以此观察灯的变化;用手指拨动开关;将霍尔传感器与磁传感器调换位置进行实验。通过此手段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大大提升。

3. 注重加强学生系统学习。

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之后, 我们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学生此前或许单独学习过电力、机械、控制理论、PLC等相关知识, 现在可以在老师整合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将各块知识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统一整体, 以此了解各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以达到学有所用, 在大脑中形成一张有机组合的机电一体化知识网。

4. 注重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单个人或者单个组织的力量非常有限,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团结协作与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在复杂实验当中开展更广、更大的合作平台, 不要仅仅只局限在局部, 要从整体着眼, 从全局方向把握问题, 进行各团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在合作基础上, 发挥集体的最大力量,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结语

经过实践证明, 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的改革, 是充分依据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以实验活动为主体, 综合应用了相关机电一体化的学科知识, 显著体现了电子、机械技术上的紧密联系, 为加强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相关问题以及提高学生的动脑创新精神起到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大鹏.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33 (4) .

[2]李净, 杨俊武, 钱旭.机电一体化培训系统中MSM-2102软件的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 2000, 20 (12) .

上一篇:四有好老师征文演讲下一篇:未来世界的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