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2024-07-20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通用6篇)

篇1: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举报投诉工作,根据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青岛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处理举报人或者投诉人检举和控告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权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权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

第四条本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依法做好举报投诉的处理工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理举报投诉工作的指导。

第二章管辖

第五条对举报投诉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由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的市、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用人单位用工所在地,包括用工行为发生地和用人单位住所地。

第六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对下列单位的举报投诉:

(一)对青岛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用工所在地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的企业及其所属企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二)对青岛市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及其所属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三)对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颁发许可证的职业中介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违反职业中介、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规定的举报投诉,以及对与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服务规定的举报投诉。

第七条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受理对本辖区内除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外单位的举报投诉,按照以下规则确定管辖权:

(一)举报投诉案件由涉案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用工行为发生地无用工组织的,转由用人单位住所地所在的区(市)管辖;举报投诉时用人单位已迁址的,由迁址后的区(市)管辖;

(二)当事人为被派遣劳动者的举报投诉案件,涉案单位仅为用工单位的,由 1

用工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涉案单位有劳务派遣单位的,由劳务派遣单位住所地所在的区(市)管辖;

(三)用人单位在不同区(市)建立分支机构,由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市)管辖;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由该用人单位所在地区(市)管辖;

(四)现场突发事件由突发事件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突发事件发生地与用人单位用工行为发生地不一致的,突发事件发生地区(市)应当进行必要处理,并立即通知用工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市)管辖;

(五)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管辖权不明确的案件,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直接指定管辖。

第八条案件受理后,用工行为发生地或用人单位住所地发生变化的,不改变管辖权。

对多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都有管辖权的举报投诉案件,由最先接到举报投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发生管辖争议的,应当报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现已受理的案件不属于其管辖范围的,应当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并通知当事人;受移送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不属于自己管辖的,不得再自行移送,应当报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九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直接调查处理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的案件,或者将自己管辖的案件指定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调查处理。

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情况复杂或者影响重大的案件,可以提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理。

第三章案源

第十条市、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设立举报投诉接待室和举报电话,并在工作时间安排专人值班,对劳动保障监察案源及时登记。

第十一条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源包括:

(一)上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领导批示或直接交办的案源;

(二)通过政府信箱、政务服务热线、纠风网、民生服务热线、在线问政、信访等形式转办的案源;

(三)通过电话、信件、来访等形式接到的案源;

(四)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业中介机构管理部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部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管理部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等依职权移交的案源。

第十二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案源进行如下分类:

(一)凡属于咨询劳动保障监察政策的,应及时予以解答、反馈,结束案源;

(二)凡包括非涉案组织或个人检举、揭发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查处,但不涉及涉案当事人及具体诉求事项等内容的案源,为举报案源;

(三)凡包括涉案劳动者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其诉求事项展开调查核实并进行处理等内容的案源,为投诉案源。

第十三条举报人当面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的,可以填写《举报登记表》或者递交举报书面材料。

举报人口头举报和电话举报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接待室的值班人员应当如实笔录。举报人通过信函举报的,应当及时登记。

第十四条投诉人投诉时,应持身份证当面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递交《投诉登记表》或者投诉文书,提供身份证复印件、证据材料复印件等。

《投诉登记表》或者投诉文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投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劳动保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实;

(三)投诉请求事项。

投诉人填写《投诉登记表》或者书写投诉文书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接待室的值班人员记入笔录,经投诉人阅读或者向其宣读,确认内容无误后由其签名或者盖章。

对于投诉登记表或者投诉文书不规范以及材料不齐备的,应当当场一并告知投诉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投诉人按要求补正全部材料的,应当接收。

第十五条投诉人未按第十四条规定当面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递交规定材料的,按第十二条第(一)项处理;对于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线索的,按日常巡视检查程序处理。

第十六条投诉人的投诉内容必须客观、真实,并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调查,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诽谤、诬告、陷害他人;因举报投诉内容失实、利用举报投诉进行人身攻击等原因引起的法律责任,由举报投诉人自行承担。

第四章受理与立案

第十七条通过举报发现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立案应当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之日即为立案之日。

第十八条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投诉,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填写立案审批表,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立案查处:

(一)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在2年内的;

(二)有明确的被投诉用人单位,且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所造成的;

(三)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并由受理投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投诉人:

(一)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范围的;

(二)经补正材料仍不能明确被投诉用人单位的;

(三)投诉请求事项,已经立案调查处理的;

(四)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

(五)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形。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告知投诉人依照劳动争议处理或者诉讼程序办理:

(一)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

(二)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调解、仲裁的;

(三)已经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

第二十一条下列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行为对劳动者造成损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赔偿发生争议的,依照国家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处理:

(一)因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二)因用人单位违反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造成损害的;

(三)因用人单位原因订立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四)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因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第二十二条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生的社会保险行政争议,按照《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处理。

第五章调查与处理

第二十三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指定2名以上劳动保障监察员对案件进行调查,并按规定实行回避制度。

第二十四条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对属下列情形之一,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

(一)用人单位在整改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实需要延长时间的;

(二)因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无法按时提供调查资料等原因,需要延长调查取证时间的;

(三)经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认为案件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经调查,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中止案件调查或处理,有投诉人的告知投诉人:

(一)因客观原因无法取得相关证据,导致案件调查处理无法进行的;

(二)用人单位改正违法行为需要劳动者配合,劳动者无法联系或者拒绝配合的;

(三)案件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的;

(四)应当以正在仲裁或者诉讼过程中的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中止的情形。

中止情形消除后,应当恢复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期限自恢复调查处理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二十六条案件调查完成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根据调查、审核、决定“三分离”原则,作出责令改正指令、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处罚决定或者撤销立案决定。

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用人单位的陈述、申辩;其中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对公民处以5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20000元以上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还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应当告知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理决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规定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逾期仍不履行的,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予以结案:

(一)已履行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罚决定或者行政处理决定的;

(二)人民法院予以终结执行的;

(三)被调查单位破产、解散、关闭的;

(四)劳动者已与用人单位在工资、经济补偿、赔偿金等涉及个人权益处分方面达成书面协议的;

(五)其他应当结案的情形。

第三十一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承办的举报投诉案件进行统计并填表上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将举报投诉案件的查处结果纳入对用人单位进行诚信评价体系,对发生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止。

篇2: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政策解读

1.我市哪些单位适用本办法?

答:本市行政区域内劳务派遣单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企业使用被派遣劳动者,适用本办法。

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使用被派遣劳动者,依照本办法执行。

2.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实缴金额不得少于人民币200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3.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答: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劳务派遣经营许可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或者《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三)公司章程以及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者财务审计报告;

(四)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以及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办公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清单;

(五)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六)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社会

5.劳务派遣单位设立的分公司经营劳务派遣业务,需履行哪些手续?

答:劳务派遣单位在本市设立分公司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分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公司登记,纳入工商注册地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管理范围。

6.总公司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资质对分公司有何影响? 答:总公司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有效期满未延续或者《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被撤销、吊销,致使总公司不具备经营劳务派遣资质的,分公司的经营资质自行消灭。分公司已与被派遣劳动者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履行至期限届满,双方经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7.劳务派遣单位设立分公司需履行哪些报备手续? 答:劳务派遣单位设立分公司的,应当如实报告许可机关,提交异地开展劳务派遣业务报告申请、分公司营业执照等材料,许可机关审查后出具异地开展劳务派遣业务报告收到通知书。

8.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如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答: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等原则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并如实告知劳动者用工单位、派遣期限、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劳动报酬、工作条件,以及劳务派遣协议内容等情况。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9.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如何履行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答: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向被派遣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委托用工单位代为

(一)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的,由分支机构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未在本市设立分支机构的,由用工单位代劳务派遣单位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12、劳务派遣单位规范管理应注意哪些事项?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臵公示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内容,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检查和劳动者的监督。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加强经营场所的安全管理,落实防范措施,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警处理机制,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防范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建立劳务派遣用工台帐,列明被派遣劳动者基本情况、所在用工单位、派遣期限、工作岗位、工资发放、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备查。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建立、完善并依法妥善管理被派遣劳动者的人事档案。无档案保管权限的,应当委托有管理权限的机构保管。

13、劳务派遣单位如何参加年度经营情况核验?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上一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分公司应当向工商注册地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上一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

答: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17.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答: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吊销其劳务派遣业务经营许可证。用工单位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8.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按时足额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答: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未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按时足额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有关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第八十六条有关规定处理。

19.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未依法将劳动用工信息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查或者备案的,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篇3: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一、收集、整理案卷材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在立案后, 承办监察员即开始收集有关本案从受理立案到结案执行各阶段的各种文书材料, 着手立卷工作。在案件办结以后, 要认真检查全案的文书材料是否收集齐全, 若发现文书材料不完备的, 应及时补齐或补救, 并去掉与本案无关的材料, 再行排列整理。

二、立卷编目并装订卷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卷一般按照下列顺序排序装订:1.卷宗封面;2.卷内目录;3.受理举报登记表 (附举报材料) 、检查登记表、移送通知书、指定管辖通知书等案件来源材料;4.立案审批表;5.当事人及有关人员主体资格及身份证明材料;6.调查取证材料 (询问通知书及送达回证、调查笔录等各类证据材料) ;7.限期改正指令书及有关材料 (案件办理报批表、送达回证、改正情况材料) ;8.处理、处罚文书 (劳动保障监察决定书、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理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 及有关材料 (案件办理报批表、讨论案件笔录、听证程序材料、送达回证、当事人申辩材料) ;9.结案审批表;10.执行手续材料 (罚款收据、强制执行申请书、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的裁定书等) ;11.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材料 (复议申请书或行政起诉状副本、答辩书 (状) 、复议决定书、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书等) ;12.卷内备考表及卷底。

三、对案卷进行分类和统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件文书材料可根据利用需要分为正卷和副卷, 一卷一号, 副卷案卷号与正卷相同, 在卷案号后加注“副”字。正卷为案件办理过程中形成的可以对外公开的文书材料, 副卷为案件办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内部工作情况等不能对外公开的文书材料。对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的案件, 文书材料中没有不宜公开材料的, 可以只立正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卷文书材料的排列顺序, 总的要求是按照办案程序的客观进程及形成文书时间的自然顺序, 兼顾文书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排列。卷内目录应按文书材料排列顺序逐件填写或打印。一份文书材料编一个顺序号。没有题名的文书材料要拟定题名, 题名不得随意更改和简化。

四、办理案卷的查阅、借阅手续, 有效利用案卷档案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 应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借出档案, 须经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 并按规定期限退还, 一般不超过7日。外单位的人员查阅档案, 应持介绍信或其他有效证明, 经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批准后, 与承办监察员一同查阅。凡涉及投诉举报人利益、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以及其他需要保密的事项, 应当采取保密措施, 防止泄密。卷内材料除行政处理决定书、处罚决定书等结论性材料, 不准摘抄和复制。档案利用人不得拆封、抽取材料、涂改、勾画、污损, 不得转借他人。

五、做好案卷档案的保管和防护工作

卷宗装订前, 要对文书材料进行全面检查, 材料不完整的要补齐, 破损或褪色的要修补、复制。订口过窄或有字迹的要粘贴衬纸。纸张过大的材料要修剪折叠。加边、加衬、折叠均以A4办公纸为准。对于字迹难以辨认的材料, 应附上抄件。外文及少数民族文字材料应附上汉语译文。需要附卷保存的信封, 要打开展平加贴衬纸, 邮票不得取掉。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必须剔除干净。设置档案室, 配备档案装具, 采取防盗、防火、防虫、防鼠、防潮、防尘、防高温等设施, 定期检查门窗、电灯、开关等, 周围不得存放危害档案安全的物品。

六、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保守国家秘密, 不得擅自扩大利用范围, 不得泄露档案内容

对保管期限届满的档案, 按国家有关档案销毁的规定办理。确定销毁的档案, 应把其中的行政处理决定书、决罚决定书等结论性文书取出一份, 按年度、类别、案卷号的顺序整理立卷, 随有关年度编号, 永久保存。对仍有继续保存利用价值的档案, 可以适当提升档次, 继续保存。

七、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电子信息管理

如今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方面的应用与日俱增, 涉及案件的许多信息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处理, 随着计算机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加, 海量信息存储已经实现, 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机构采取计算机技术, 保存并处理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件档案信息, 应做好计算机安全工作和信息备份, 防范数据泄密, 防范病毒入侵, 防范数据丢失,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做到内外网无力分离。

摘要: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案卷档案管理是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 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篇4:府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巡礼

创新篇

2010年,府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局继2008年新农保率先在全省、全市启动以来,又一次弥补了一个历史性的空白,启动并实施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府谷有史以来的创举,达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目标。

自2008年初,府谷县即被确定为榆林市三个新农保试点县之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10月1日,府谷县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新农保,翌年11月被列为省级试点县,目前,正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申报国家级试点县。

自工作开展以来,全局上下不等不靠,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不的懈努力,新农保工作取得了让政府满意、获社会赞许、得广大人民群众肯定的多重成效。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经有10.9798万人参保,其中16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了98%以上,累计收缴保费1888.6116万元,参保情况远远好于预期;享受待遇人员2.196637人,死亡注销登记人员879人,累计核发新农保养老金和丧葬补助费4007.8821万元(其中新农保养老金3977.5221万元,丧葬补助费30.36万元)。

根据县政协和郝培丽委员的提案,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设计制度,先行先试,已正式启动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已经开展的新农保并轨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从而实现全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县城镇居民参保人数已达到1483人,参保率达90%以上。其中享受待遇的有883人,参保缴费600余人,收缴保费15.48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累计发放26.49万元。

民生篇

2011年重点工作计划——

1、府谷县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大楼建设项目:2011年,计划完成主体建设工程,年度投资1870万元,其中争取专款385万元,财政拨款1485万元。

2、府谷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2011年上半年开始主体建设。年内完成投资2534万元,其中争取专款1200万元,财政拨款1334万元。

3、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分别在黄甫镇、新民镇、老高川镇、武家庄乡开始改建或新建,计划完成投资148万元。

4、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300人,年度计划投资350万元。

5、提高劳动技能培训工程:2011年预计培训初、高中毕业生3000名,青年农民20000名,对进入职业技能院校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给予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2000元。年度计划投资2000万。

6、再就业补助资金项目:2011年预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月工资900元,工资共需支付2160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约2000人,人均补贴1500元,共需补贴300万元;下岗失业人员约1000人,人均补贴2800元,下岗失业人员养老补贴共需补贴约280万元;实行蓝领计划260万元;年度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

7、社保补贴资金项目:2011年预计开发公益性岗位人员2000人,预计人均社保补贴10000元,共需补贴2000万元。

8、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项目:2011年预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400人,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45000人,有序输出2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年度计划投资360万元。

9、农村基层人才振兴计划项目: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奖励;用于在校期间助学贷款偿还;从医从教助学金和“三支”人员的补贴;为了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对基层人才学历教育进行资助;选派科技副乡长的补贴;优秀乡土人才学习培训考察经费;引智项目补助;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经费;其它需要资助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650万元,其中争取专款600万元,财政拨款5093兀。

10、社保系统网络化建设项目:到2015年底,社保各系统站点实现乡、县、市三级联网,提高业务办事流程效率,总投资1380万元,其中2011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76万兀。

11、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项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培训,年度计划投资376万元,其中争取专款168万元,财政拨款208万元。

12、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到201L年底预计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达到5450人,其中60周岁以下参保人数2660人,需县财政补贴27.46万元,60周岁以上2790人,养老金补贴401.76万元。年度总投资537.31万元,其中争取专款39.46万元,财政拨款429.22万元,征缴养老保险金68.63万元。

13、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到2011年底预计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达到110571人,其中60周岁以下参保人数达87804人,需县财政补贴906.14万元,60周岁以上22767人,养老金补贴3278.45万元,以上两项合计共需财政拨款4184.59万元,另外争取专款416.13万元,征缴养老保险金2265.35万元,年度计划总投资6866.07万兀。

14、工伤保险项目:到2011年底。预计参保人数达19081人,其中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人员10081人,需县财政补贴188万元。10年缴费标准为1752元,由于缴费标准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变动,预计11年缴费标准为186.5元。年度计划投资360万元,其中征缴工伤保险金172万元,财政拨款188万元。

1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程项目:到2011年底,预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2262人,18周岁以上参保人数达8083人,其中县财政补贴按年龄残疾三無人员标准不同,共需补贴165万元。18周岁以下及申小学生达14579人,按是否残疾补贴标准不同,需补贴4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共需财政拨款206万元,征缴居民医疗保险金122.45万元,争取专款221万元,年度计划总投资549.45万元。

16、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项目:到2011年底,预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1247人,其中财政供养人员15500人,全年需财政补贴2300万元(其中社会统筹医疗基金1715万元,大病统筹医疗基金140万元,公务员补充医疗445万元),另外征缴医疗保险金1623万元,年度计划总投资3923万兀。

17、失业保险项目:到2011年底,预计参保人数达8200人,其中事业单位人员5600人,年度计划总投资350万元,其中财政拨

款2(10万元,征缴失业保险金150万元。

18、生育保险项目:2011年底,预计全县参保人数达14600人,缴费标准为工资总额的0-5%,人均补贴标准为71元。年度计划投资103万元。

19、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项目:预计2011年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保达1800人左右,需县财政补贴920万。

辉煌篇

十年如一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十年来的风雨兼程,府谷县医保中心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真诚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真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切实问题,鼓励创新.谨慎突破;十年的孜孜以求,府谷县医保中心进行了继往开来的不懈奋斗。

2010年正逢医保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之际,全县医疗保险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一是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全县加强了对医保基金的认真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暂行管理办法,严把参保患者住院审核关,实行证与人、人与病、病与费循环核对,坚决杜绝挂名住院、冒名顶替等现象,确保基金用到实处。截止2010年底,全县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共有364个,参保人数20247人,参保率达96%,征缴医保金3803万元。共支出2881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1531万元,个人账户支出1257万元,大病统筹支出93万元。

二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从2008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正式启动以来,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21844人,参保率达91.8%,全年征缴基金206.5万元,其中个人缴纳98.5万元,县财政补助108万元。统筹基金支出229万元,个人账户支出8.7万元。

宏图激斗志,战鼓催征人。在府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有幸一次又一次见证历史,经历辉煌,十年庆典为府谷县的医保事业发展积蓄了不竭的动力。重担悠悠,长路漫漫,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众心凝聚,共同携手为府谷县的医保事业发展擎起崭新希望!

旗帜篇

府谷县劳动监察在全省堪称一面旗帜,作为“旗帜效应”,它不断引领着全省的劳动监察工作。六年来,府谷县劳动监察大队,全队上下思想向跨越式发展统一,力量向跨越式发展凝聚,工作向跨越式发展推进。曾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四年被省、市、县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评为“先进集体”,并于2006年被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命名为“陕西省劳动监察示范单位”,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农民工权益保护先进单位”等殊荣。

篇5: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青劳社[2002]258号

贯彻《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和《青岛市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根据省劳动保障厅鲁劳社[2002]44号文件有关规定,现就处理劳动关系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十三)职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内如遇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应将劳动合同期限延至医疗期满。职工医疗期满,应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其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

我国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第83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可知,60日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争议的法定期限,也称为时效。在这一期限内不行使权利,不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保护,就是按程序诉到法院,法院认为当事人曾放弃了权利,也不再保护。

法定时效的计算起始点,应当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受到侵害时起。本案中,这14名职工的加班费当月没发,他们就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时效的起算点就在当月发工资时开始计算。他们在2001年3月才行使权利,超过了诉讼时效。因此,法律不再给予他们保护。

裁时效从五一开始为一年了,因此,时效问题不再是劳动案件的制约因素!加班费用在保护时间上有一定的争议,我07年处理过过仲裁委全部保护,而法院只保护二年的案例!公司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其门卫工作岗位实行的是经过批准的不定时工时制,因此认定朱先生的工作岗位实行的是标准工时制,超过部分则为加班,应支付加班工资。后仲裁及一审法院皆认为朱先生要求支付2004年5月之前的加班工资的请求已过仲裁及诉讼时效,不予支持,最终支持了25%的补偿金。鉴于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2年以上备查,故劳动者在劳动报酬发生争议之日起60日内申请劳动仲裁,并且可以追索争议发生之日前2年的劳动报酬

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施行前的加班工资

时效起算个人看法

关于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的问题,最主要的争议在于仲裁时效的起算。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2008年5月1日之前的加班工资争议应当适用劳动法规定的60天仲裁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即仲裁时效是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算。如何理解劳动法中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正确处理案件,衡平当事人利益的关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中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从加班工资的情况来看,如果对时效起算作过于宽泛的理解,将会导致鼓励劳动者主张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更长时间的加班工资,便会造成与时效制度是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稳定的法律秩序这一目的相违背的结论。为此,在工资争议的时效起算问题上应当根据实体法的规定以及区分具体情况理解时效的起算。从实体法角度,我国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以及浙江省企业工资支付管理办法都规定了工资应当按月发放,意味着工资没有按月发放便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此时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此时依法应当起算时效。但是,社会生活往往是复杂的,仲裁时效的起算应当结合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正确理解。在拖欠工资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机械地、不顾实际地认为工资争议时效一概地从用人单位未按月支付时而起算时效是不符合劳动立法应贯彻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和政策的。拖欠工资成为社会常态主要在于用人单位为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或一时资金周转困难暂时拖欠,用人单位往往没有克扣或拒付工资的主观意思,事实上大量存在着年终一次性结算付清工资,或几个月发放一次工资的情况,使得劳动者并不觉得用人单位侵害其权利,存在着对拖欠工资在一定的时候支付发放的合理期待,无视劳动者的这种合理期待,而判定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而认为时效已于当时起算显然不当。正因为如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工资时效的起算作了特别规定。但是,理解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时应当将其与劳动法以及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作出一致的理解,不应当人为地制造法律体系内的矛盾,除非这种矛盾和不一致是显而易见,无法通过法律解释方法予以排除的。工资争议既有拖欠工资争议,也有克扣和拒付工资争议,对于拖欠工资争议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者对所拖欠工资在一定的时候支付发放的合理期待,只有当用人单位明确通知拒绝支付时才起算时效。而对于克扣或拒付工资争议,因为用人单位的克扣或拒付行为,本身表明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资权益的侵害状态是显而易见的,也不存在对用人单位在一定时候支付发放的合理期待。为此,对克扣和拒付工资争议的仲裁时效应当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时效。加班工资争议中主要存在的就是克扣或拒付加班工资,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正常情况下的工资等劳动报酬已经支付发放,连同一起支付发放的加班工资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支付,或者甚至对加班加点不支付工资,而且这种情况不是针对某一个劳动者,而是表现为用人单位的加班制度,表明用人单位具有明确的不按国家规定支付加班工资的意思表示和行为。为此,这种情况决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资权益的侵害状态是显而易见的,不存在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在一定时候支付发放的合理期待,与用人单位通知明确拒绝支付工资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法理上当应产生相同的时效起算法律效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条规定,主张加班费的时候劳动关系已经解除(不是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故B厂可以主张60天的仲裁时效。

B厂与A员工续签最新的一份劳动合同时,已经明确告知被上诉人,上诉人将不予支付2007年1月之前的加班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条的理解,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已经收到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的除外,人民法院应该支持申请仲裁超过六十日的主张。本案中,B厂已经于1月份时,明确告知A员工不予支付1月份之前的加班费。所以,B员工仅能追索2007年3月、4月的加班费,A员工主张2007年2月之前的加班费已经超过60日的仲裁时效,丧失胜诉权。根据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只能支持二年的加班费,但新的劳动争议调解法后,就本案事实,可全部支持

追溯工资及加班费等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423 号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已经2004年10月26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二十条 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也未被举报、投诉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查处。

前款规定的期限,自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006年7月10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有如下规定: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82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等等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资支付周期如实编制工资支付台账。工资支付台账应当至少保存二年。”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时,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其本人的工资清单。用人单位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当在工资清单中列明相应的工资报酬;未列明且无法举证已支付的,视为未支付相应的工资报酬。”第四十四条规定:“因工资支付发生争议,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绝提供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供有关工资支付凭证等证据材料的,劳动保障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劳动提供的工资数额及其他有关证据作出认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劳动者法定工作时间为每月20.92天

行使实体权利的诉讼时效可以参照两年的规定。本案被告拖欠原告示加班费是一种持续侵权行为,其诉讼时效应从侵权行为终了之日起算。结合《民法通则》一般诉讼时效2年的规定及《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关于用人单位必须将工资表、考勤记录保存两年以上的规定,再结合《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在两年内被发现,劳动监察部门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支付的规定。

深圳法院法院判决适用的法律依据。深圳地区的各级法院,凡涉及员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班费时基本上是一律判决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最长二年期间的加班费。其适用的法律依据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2条第3项、第44条;(2)《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条;(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15条、(二)第1条第(3)项;(4)《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第36条、第37条;(5)《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第15条第3款和第18条。

发布时间:2008-5-3 15:51 加班费只能主张近期的这种说法有误。

根据《劳动法》

第八十二条 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可见60日的仲裁时效是从劳动争议之日开始计算,而不是根据何时拖欠加班费开始计算。

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二)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产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收到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书面通知时间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三)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够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的,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可见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劳动争议之日”是指用人单位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之日。

另外将于今年五月一号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取消了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仲裁时效,劳动者可随时主张权利。

第二十七条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回答:2008-03-30 21:10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于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仲裁时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条规定:“拖欠工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劳动关系仍然存续,用人单位以劳动者申请仲裁超过六十日为由主张不再支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已经收到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的除外。”

另《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就<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答记者问阐明上述司法解释作出的依据是:“虽然劳动法有工资应当按月发放的规定,但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每月都要通过仲裁或者诉讼的手段讨要工资,不符合立法本意,也不符合人情伦理。因为从劳动关系的社会伦理上讲,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由于经营困难等原因造成的一时不能及时发放工资要有一个合理的容忍度,不应当每个月都要运用仲裁等强硬手段讨要工资,而且现阶段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要求劳动者既要运用法律救济手段解决工资问题,又要保住“饭碗”,显然也不合情理,因此,对拖欠工资的时效保护要从宽。”

最后,不知你是5.1前申请仲裁还是5.1之后申请仲裁,若是5.1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根据《关于印发<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苏高法审委[2004]4号)规定:用人单位未明示拒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应从劳动者实际追偿之日起算,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劳动报酬已超过2年,对2年前的劳动报酬一般不予保护,但用人单位没有异议

根据广东省2005年月公布并在200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以及《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东莞地区对企业被劳动者追索工资及加班费的时效之执法尺度进一步收紧,工资及加班费追索时间由原来的60天延长至两年,并已经明文发出通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加班工资的仲裁时效 2008-07-22 22:14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争议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由于在单位上班,可能经常的加班或者安排的工作时间本来就超过了法定的劳动时间,但惧怕讨要加班费用而丢掉工作或者不知道还能主张加班费用,离开公司后,才敢提出索要加班费用,但根据《劳动法》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按照此项规定往往对以前超过六十天发生的加班费用,因丧失仲裁而得不到支持。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根据上述新的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加班费用,可以不受仲裁时效的限制,劳动关系终止后,至少可以保护劳动者一年内的加班工资。

关于加班费的时效及如何举证?

案情简介:

王先生于2007年2月入职到某医药公司工作,2008年3月因公司的原因离开公司,解除了劳动合同,离职时因公司未支付王先生在职期间一年来的加班费双方产生了争议,王先生认为公司应支付自己的加班费,而公司则认为加班费只能支付最近两个月的,其它时间不再支付加班费。在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王先生欲申请仲裁,本案涉及王先生的加班费能否得到支持?

宋律师解答:

本案涉及劳动争议案件的时效及索要加班费的时效问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原来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延长到了“一年”。该法规定当劳动关系双方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之后,劳动者如果要追索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劳动报酬,则应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这更加有利于对劳动者的保护。这就是法律上对劳动争议案件规定的仲裁时效上的变化。

那么本案中的王先生能否主张其在职期间的加班费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规定:“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产生的支付工资、经济补偿金、福利待遇等争议,劳动者能够证明用人单位承诺支付的时间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的具体日期的,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劳动者不能证明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所以本案中因为加班费的争议,没有超过仲裁时效,王先生可以索要其工作一年来的加班费。宋律师提醒:关于加班费的举证,员工主张加班应提供存在加班事实的基本证据,员工提供出公司存在加班事实的基本证据后,具体关于加班事实的举证责任,根据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做出了特别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也就是说,与劳动仲裁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作者:宋立颖劳动法专业律师咨询电话:***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陆:http://

:关于确认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以及申诉时效的问题,2006年7月10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有如下规定: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82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一)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产生的支付工资争议,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用人单位不能证明的,劳动者主张权利之日为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等等。因此,对于类似上述案例的申诉请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会给予支持。本案中,除非该公司能够提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已经书面通知张先生拒付工资,否则应该依法向张先生支付加班费。(地

单位规定:“软件开发人员与公司司机,因工作性质原因不享受加班工资”,也就是说加了白加,请问这样的规定合法吗?如果与公司发生劳务纠纷是否可以向公司索取加班工资?

答复:

我国工时制度分为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以及不定时工时制几种。听你们公司的意思,好象他们认为软件开发人员和司机是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的。

何为不定时工时制

不定时工作制是指对于职责范围不能受固定工作时数限制的劳动者实行的工作时间制度。有些单位因自身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如民航空勤人员、石油野外地质勘探人员,航班不可能说下班就下班,勘探也无法说回家就回家,根本无法执行每天工作8小时。这样就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哪些人可以实行不定时工时制

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规定,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主要有以下3种:

(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需要审批

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规定:“中央直属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经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地方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的审批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制定,报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所以请liz去查一下,自己的公司是否对这两个职位获得了不定时工时制的审核批准。如果没有批准,公司的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应该按照标准工时制给予加班费用。

防止不定时工作制异化

20090216

不定时工作制被异化———没有双休天,没有加班费,昨天,某非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OldOak面对记者道出了他的困惑。

由于高级管理工作的特殊性,高级管理人员一般实行不定时工作制。但在现实操作中,不定时工作制却被严重异化。OldOak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适用不定时工作制。从去年9月开始,其单位业务非常繁忙,为完成工作任务几乎天天加班,有时要加班到深夜,根本没有双休天可言。他曾经几次暗示单位不想加班,以及要单位支付加班工资并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但都遭拒绝。单位说适用不定时制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的,并称他的加班工资都包括在平时所拿工资中了。

针对OldOak的疑惑,记者随即采访了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劳动法苑网主任陆敬波律师。

陆敬波告诉记者,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是不受《劳动法》第41条规定的日延长时间工作标准和月延长时间标准的限制的,所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的确不存在加班和休息时间的确定问题,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难以确定哪些是工作时间,哪些是加班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实行不定时制的员工就不用安排休息。陆律师指出,适用不定时工作制的高级管理人员依法享有休息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38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至少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休息一日”。因此,对于实行不定时制的员工,用人单位也应当安排其休息,此外,对于符合带薪年假条件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安排其享受带薪年休假。

至于加班工资问题,陆敬波认为,适用不定时工作制的高级管理人员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加班费的,但法定节假日除外。根据《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第13条规定,法定节假日上班,应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工资。

据了解,用人单位如对某个岗位实行不定时制等特殊工时制度,需要向劳动部门申请,由劳动部门批准;如果职工所在岗位没有经劳动部门审批为特殊工时制的,单位就应该按照标准工时制安排休息、支付加班工资。

资料:不定时工作制也称不定时工时制,是一种相对于标准工时制而言的特殊工时制,指劳动者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和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而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支付加班加点工资应以什么工资为基数

计发

20090216

【案例】黄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公司与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每月工资2000元,视工作成效另发奖金。公司实行的是结构工资制度,黄某的2000元工资中,包括基础工资800元、岗位工资800元、等级工资400元。虽然黄某对工资收入比较满意,但是对公司不与职工协商而每天安排2-3小时的加班却很不满,尤其让她不能接受的是,公司在发放加班加点工资时,是按照月基础工资800元折算每小时的工资,并按100%予以发放。黄某在与公司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要求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经调查,责令该公司按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月工资2000元折算每小时工资,并且按每小时工资的150%向黄某支付加班加点工资,同时责令该公司改正随意延长工作时间的行为。

【评析】黄某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行为值得肯定,而且她对劳动法规有关加班加点工资的认识是正确的。其所在企业在两个方面违反了劳动法规的规定。

首先,企业违反了国家有关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原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71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协商是企业决定延长工作时间的程序(《劳动法》第42条和《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在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抢修等一些特殊情况下除外)。企业确因生产经营需要,必须延长工作时间,应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对企业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有权拒绝。本案例中,黄某所在企业不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就单方面决定加班加点,在程序上违法;而且每天加班2—3小时,违反了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

其次,企业违反了国家有关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标准的规定。原劳动部发布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规定,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每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本案例中,企业与黄某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明确其每月工资为2000元,企业却按基础工资800元折算小时工资并计算加班工资,违反有关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支付加班加点工资的规定。在计算加班工资的倍数问题上,企业用黄某本人小时工资的100%作为加班工资标准,也违反了有关加班工资标准应该为本人小时工资的150%的规定。

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劳部发[1994]479号),劳动者患病有获得治疗和休假的权利。职工看病的时间可计算医疗期,只要在规定的医疗期,看病的次数不受限制。因些你单位想通过规章制度,规定员工每月看病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是不符合有关规定的。但要杜绝以“看病”的名义缺勤的现象,可考虑伤病历或治疗、药品、检验等单据加以控制。

关于病假期间的工资待遇问题,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第39条规定,职工患病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由企业支付病假工资或病假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病假救济费可以低于最低的工资标准的80%。因此,只要你单位在扣发病假工资后仍然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有关法律是允许的。

李某5年来一直在甲单位工作,每周加班一天,但甲单位并未支付加班工资,2008年6月,合同到期的李某不再与单位续签合同,同月,李某申请仲裁,要求甲单位支付5年来的加班工资。

仲裁认定,李某提供的证据只能证明其加班1年另4个月,所以支持了这1年另4个月的加班工资。

李某不服,于同年11月起诉至人民法院,甲单位在庭审中承认了李某5年加班的事实,最后一审判决,因为相关法律规定加班费只能给2年,所以支持了2年的加班费。

拖欠加班费有无两年时效限制

2009-1-16 | 阅读 100 次

问:因加班费用我与单位发生争议,仲裁裁决只支持两年的加班费主张,可我在单位工作7年,其余5年加班费未得到支持。我有无上诉的必要?

答:加班费有无两年时效限制,取决于劳动者在何种情况下主张权益。

若在劳动关系终止后提请仲裁,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因此单位不具有保存两年以前工资记录的法定义务。由于劳动债权仍属民事债权,根据民事诉讼程序规定,民事债权时效通常为2年,因此,主张两年前的加班费,在目前法律环境和司法实践中难以获得支持。

若你在提请劳动仲裁时劳动关系依然存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拖欠工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时劳动关系仍然存续,用人单位以劳动者申请仲裁超过六十日为由主张不再支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已经收到拒付工资的书面通知的除外。因此,你单位若未曾出具拒付通知,加班费的仲裁请求不受两年时效的限制。

劳动保障部门经审理认为,根据《山东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第20条规定:“企业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一)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加班工资;

(二)在休息日安排工作的,应当安排同等时间的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篇6: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部门整体支出概况

2016年支队决算收入数为866.50万元,其中包括基本支出收入数751.07万元,项目支出收入数为115.43万元。支队决算支出数为866.50万元,其中包括基本支出数751.07万元,项目支出数为115.43万元。本收入数和支出数相等,收支平衡。

收入支出决算数为866.50万元,年初收入支出预算数为707.13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了159.37万元,其中基本支出决算数为751.07万元,比预算数增加159.37万元,主要是工资和其他人员经费的差异,产生的原因是:2016年人员工资公务交通补贴从七月份进入工资统发,并且2016年调整了改革性补贴的标准和全国性的工资调标,造成工资支出比预算增加较多;其他人员经费主要是由于年终一次性奖金和目标考核奖增加造成差异。

本收入为8,666,865.36元,支出为8,665,014.29,本非财政资金结余和结转金额为2719.44元,是基本账户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

(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

支队严格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积极组织并开展预决算公

—1— 开工作,2016根据规定对2015支队决算和2016支队预算需要公开的内容和数据等信息按时真实准确对外进行了公开。按照市财政局对存量资金情况进行了报送,并根据要求在2016将存量资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并使用完成。支队根据年初新增固定资产预算安排完成了相应设备的购置。在资产管理方面对支队现有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每月认真核对基本户和专户资金情况,并根据年初预算安排完成资金支付。

支队按照年初三公经费预算安排严格把关三公经费的使用,三公经费比去年总数上有所下降。本“三公”经费支出数较预算数减少近60%,特别是公共用车运行维护费下降近67%,原因是2016年初昆明市级机关开始进行公车改革,预算中的公务用车交通费上半年未下拨,下半年九月份才陆续下拨,并且公车改革后,车辆一直在封存状态,没有使用,所以下拨的公务用车交通费使用较少,支队职工一般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办事或者人数较多时租车,造成公共交通运行维护费下降。本“三公”经费中的公务接待费较去年增加了4727.4元,增加幅度为35.06%,主要原因是云南省和昆明市相继出台了《全面治理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方案》,省外各地及省内个州市到支队进行调研,接待的次数较为频繁。

支队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做到项目资金厉行节约,量入为出,制止项目资金使用的浪费,项目资金的开支始终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审批制度。重大项目、大项经费的 — —2开支必须经办公会研究决定报财务审核后,上报专题请示,按程序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支队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并强化了内部审计职能。

支队根据自身的工作范围和职能职责,年初设定了项目绩效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为:一是做好举报投诉工作,特别是大案要案的查处工作,确保举报投诉查处率100%,结案率达到100%,促进我市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二是实时开展各种专项检查,包括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检查、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专项检查、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和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检查。三是推进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资准备金制度。四是推进劳动监察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建设。五是完善劳动监察“两网化”管理制度,全市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覆盖率达到95%,力争达到100%。六是加大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力度,做好全市劳动保障一级诚信单位评定工作。七是加大社会广泛宣传我市劳动监察工作力度,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劳动保障监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八是加强对新形势下关于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克服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难等课题的调查研究。九是进一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组织监察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劳动保障监察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这九项目标截止2016年底已全部完成。

(三)部门整体支出或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支队2016年预算资金和追加经费全部到位。严格执行国家

—3— 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做到项目资金厉行节约,量入为出,制止项目资金使用的浪费,项目资金的开支始终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审批制度。重大项目、大项经费的开支必须经办公会研究决定报财务审核后,上报专题请示,按程序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支队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并强化了内部审计职能。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根据昆明市财政局绩效评价文件相关要求,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自评,了解分析衡量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项目资金使用是否有效,项目管理是否可持续。

支队整体项目的绩效评价目的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规范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财政预算编制方法,并为以后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审核、预算安排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绩效评价使我中心树立绩效意识、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二是全面了解各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执行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和综合效果,有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管理,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总的来讲,绩效评价工作的目的就是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

(一)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 支队始终把制度建设作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和 — —4《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昆明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昆政办〔2010〕163号)、《昆明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昆明市本级财政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昆财绩〔2011〕43号)等规定,结合我支队的工作任务和预算绩效管理实际,制订了《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监察支队预算管理实施办法细则(试行)》(昆人社监通〔2016〕17号),并成立了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劳动监察支队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由王正军支队长为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施国文副支队长、孙建才副支队长、杜东专职副书记、办公室李应伟主任、施晓明副主任及会计组成。

(二)全面实施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绩效管理。

强化项目绩效目标,每年对单位申报的预算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加强审核、合理保障,所有项目必须有明细的资金测算。虽然目前支队尚无50万元以上的预算项目,但支队依然高度重视预算管理绩效工作,根据支队的职能职责及工作任务,制定了支队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将所有劳动保障监察项目纳入整体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内容包括:任务名称、子任务内容或用途、资金测算数、计划实施时间等。根据各目标任务,建立个性化的评价指标,涵盖了数量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社会效益、可持续性发展影响、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

二是完善项目绩效管理责任。财政部门批复下达预算后,支队办公会和中层干部会议通过规范格式同步下达绩效目标,—5— 支队作为预算执行主体,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按照年初预算绩效管理申报目标,确保圆满实现项目绩效目标。

(三)积极推进项目绩效评价

支队在加强预算编制环节的基础上,注重加强预算执行监管和执行结果评价,将财政监督渗透到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一方面,对预算执行结果开展监督审查。按照市财政局下发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的通知要求,按季度、半上报支队的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和预算支出进度,并做好支队的部门决算工作,集中时间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审查。主要内容是对照年初预算确定的项目绩效信息,重点审查资金是否符合规定支出范围;预算执行进度是否及时、合理;部门单位是否完成年初确定的预算绩效目标等。另一方面,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普遍开展单位自我评价基础上,选择一些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面广、金额较大的项目开展再评价,并逐步扩大再评价范围和数量。以绩效评价促进加强支出管理和下预算编审工作。

(四)按照年初申报的预算绩效目标,切实完成各项任务 2016财政下达劳动保障监察项目资金102.81万元,支队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如下: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日常巡查、受理群众举报投诉、专项检查、劳动保障执法年审以及对各种督办件进行专查等方式,共发放宣传资料3.9万份,培训用人单位2245户,在《春城晚报》刊登“劳动监察每周谈”专栏34期;共对71148户用人单位及职业介绍机构实施了劳动监察,涉及劳动者118.96万人(次)。其中,日常巡查6290 — —6户用人单位,涉及劳动者19.88万人(次);发动和组织辖区6.01万户用人单位参加劳动保障执法网上年审,涉及劳动者89.37万人;专项检查4619户用人单位,涉及劳动者9.9万人;接听劳动保障维权政策咨询和举报投诉电话16875个;受理立案处理举报投诉案件1577件;处理突发事件238件;查办各种督办件165件。通过上述行动,清退童工16名;清退157名劳动者被收起的风险抵押金23.73万元;追发2.98万名劳动者工资3.23亿元;督促用人单位与4122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督促6户用人单位为1921名劳动者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112.32万元;实施行政处罚405件,处罚款93.95万元。切实维护和保障了我市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为我市2016的社会维稳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圆满完成预算绩效目标。

在项目经费使用流程控制方面,支队形成了切实有效的流程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除了日常正常办案经费使用需经过处室人员申请、处室领导审核、财务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核和支队长审批外,对于使用的项目经费超过1万元以上的,需提交请示报支队办公会讨论后上报局机关分管领导审核。对于项目经费使用,支队始终坚持做到每一笔款项都有据可查,每一分经费都落到实处,真正用于劳动保障监察的每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支队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完善。

—7— 一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虽然我支队绩效评价工作已经开展,但评价项目数量和资金数额占全院项目总量和财政支出比重还不高。

二是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评价对象多,项目之间差异性大,从指标评价体系中较多为共性指标,但真正能体现项目效果的个性指标,由于设置难度较大,还不能满足目前工作开展需要。

三是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加上缺乏系统的培训,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充分,对预算绩效管理业务不了解、不熟悉,对工作重点把握不到位。

三、下一步打算和建议

1.逐步扩大绩效管理范围。在绩效目标管理方面,实施单位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管理,施行整体支出评价。在项目绩效评价方面,逐步增加评价项目数量和项目支出数额占比。

2.加强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加强梳理现有指标,将符合当前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和行业管理特点的个性指标积极上报上级管理部门。

3.积极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整改制度,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机制,不断增强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绩效评价工作的应有作用。

— —8

4.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通过采取集中学习、讲座、培训等方式,加大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统一认识,充实业务知识。

通过这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评价工作,支队将牢固树立“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增强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科学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7年10月31日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介绍下一篇:乐观的高一作文800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