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分析

2024-04-25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分析(精选8篇)

篇1: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分析

一、市场增长动力

中投顾问在《2016-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全球的医疗器械市场是一个欣欣向荣、保持高速增长的市场。推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现。根据WHO(世卫组织)的报告,全球现有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球总人口数的11%,美国预测这一数字在2050年将达到22%,这将导致医疗设备需求不断增加。

(二)全球医疗支出增长。WHO表明目前全球医疗支出已超2.9万亿英镑,并有全球性增长的趋势。所以虽然全球经济衰退,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新兴市场的中等收入水平消费者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设备市场将会持续增长。

(三)全球化趋势。这一趋势使得国际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将研发和制造转移到低成本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俄国,在降低了发达国家医疗器械的制造成本,减低诊疗费用同时,也激发了当地的医疗器械需求和市场的增长。

(四)自测试诊断设备(也称体外诊断设备,IV设备)的异军突起。这一细分领域在占整体市场10%,年增长率为4.3%,20将达303亿英镑。这类设备的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节约诊疗成本,缩短病患住院时间,因此国际顶级医疗设备制造商纷纷设立专门的自测试诊断设备,开拓该领域市场。

(五)病患信息的.数字化进程加速。在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等一系列IT技术的促进下,病患信息的数字化催生了更多的网络化、数字化的医疗器械,大大提高医院效率,如无纸化医院可以让医生和病患第一时间获得检测结果,实现远程医疗等。

二、全球市场规模

中投顾问在《2016-20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已从的290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的5591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8.8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率超过同期GDP增幅。

图表 -20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

三、市场发展格局

(一)区域分布格局

中投顾问在《2016-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

图表 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区域分布格局

资料来源: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

随着核心技术难关的逐步突破,加上人力成本等相对优势,亚洲地区日渐晋升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医疗器械行业表现突出,年复合增速甚至超过20%,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水平。

(二)企业竞争格局

在现阶段,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主要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占比呈增加态势。

世界排名前10位的医器企业分别是强生、西门子、美敦力、罗氏、柯惠、雅培、史赛克、GE、飞利浦、依视路。

图表 -2020年全球销售额前20家医疗器械公司及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Evaluate Med Tech

篇2: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在过去的30年里,这个国家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自信的全球合作伙伴。在国内,中国物质财富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例如,在2002到2006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对中国人的健康来说,什么是主要挑战呢?全球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呢?《柳叶刀》一期特刊上有一篇关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文章,其作者被邀请就这些问题做个演讲,这些问题包括中国的全球交往在21世纪的头十年持续扩展。

尽管中国人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对于全球医疗卫生的重要性一直被国际医疗卫生团体所低估。这种看法在迅速转变,特别是在2008年8月的奥运会后。中国在世界医疗卫生中角色越来越重要,从当前和历史上看,这至少有四个原因。

第一,中国人正经历着迅速而深远的医疗卫生改革,这对于整个世界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对于全球的医疗卫生挑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和癌症;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的重新出现;由于变化的食物、饮食和体育活动导致的营养问题也跟着快速转型。对于这些健康挑战来说,在中国发生的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动力。

第二,中国是健康新观念主要来源:无论是否是基于它丰富的传统医药,还是现代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骨干,或者是社会变革的源泉。例如,青蒿素(artemesinin),抵抗疟原虫最有效的药物,来自传统的中药。中国的大学和现代研究实验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发展投资。在20世纪30年代开拓的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后来再现的乡村赤脚医生是中国对初级卫生保健公认的创新。中国,像很多其它的国家一样,正努力调控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共有制和私有

制的比例。其新成就在于处理各种市场失败,无论有效与否,这可能有助于增进全球理解。

第三,中国在控制和传播全球的健康风险方面是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商品、服务和劳务贸易中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也就是说,中国发生的事情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例如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和以前的病原体(肺结核)存在证明为什么中国的健康境况具有全球意义。跨国的传染病的传播是中国参与全球事务不可避免的方面,例如,最近有争论的宠物食品,止咳糖浆和牙膏。而且,随着中国的能源消耗的增大,工业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加剧全球健康状况的恶化。

最后,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特别是在安全和社会事务(例如健康)方面,中国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虽然中国的健康领域集中在内部,但是它正伸展向全球。例如,它协助非洲的撒哈拉,中国在那儿派遣了40多个医疗队。中国成功地在联合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当选为首脑,这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一个转折点。

为了调查全球健康在中国的广度和深度,中国和国际卫生科学家合作,由北京大学卫生科学中心、柳叶刀和中华医学基金会委托做这个报告,包括19份文件: 7个主题文件和12篇评论。65名作者中三分之二是华人。该报告汇集了关于中国的主要健康问题、目前的战略以及中国健康未来的各种科学证据。

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经历了明显的人口和流行病过渡。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老龄化,中国的主要健康威胁是慢性疾病,目前占四分之三以上死亡。虽然中国已成功地控制感染和生育有关的问题,但这些健康问题决不会消失。随着传染病,如生殖健康问题和血吸虫病的暴发,有迹象表明中国医疗卫生的未

来任务还很艰巨。行为改变给健康负担蒙上了深深的阴影,由于这些风险因素,例如吸烟、饮食和体育活动的改变,将导致新的感染,环境威胁,和行为疾病同时出现。

扩大国家在卫生保健方面的供应和工作,以及社区和社会人们健康的改善都表明中国对健康做出更强的政治承诺。这些变化的结果是可以衡量的,中国现在正着手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DG)4,在1990到2015年间把儿童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这一成果已通过反贫困政策,土地改革,农业投入,经济增长,以及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而实现。中国也在千年发展目标(MDG)5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降低了产妇的死亡率。

不过,中国的卫生保健有几个显著不同的特点。首先,规模巨大。无论是提出的问题或解决办法中,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规模巨大:超过300万烟民,1.77亿人口高血压,估计1.4亿城市移民,他们都需要新形式的医疗保健。第二,中国医疗条件的变化一直非常迅速。在其他比较富有的国家花了近一个世纪的医疗转变在中国几十年就完成了。第三,中国独特的民族历史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健康状况和反映的多样性。中国医疗卫生的各个方面表明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一个例子是在医学伦理和人权方面中国已经向国际靠拢,并且同时具有独特的传统中国哲学和价值观。第四,中国越来越强的经济能力使中国的医疗卫生获得了深远的进展。中国的经济增长使它大幅度地增加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投资。

同许多国家一样,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卫生和医疗保健挑战,这很容易把中国的情况简单化,其中有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例如,在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自杀率已经大大降低;社会文化动态产生男性高、女性低的吸

烟率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许多临床医学毕业生没有最终成为医生。要优先认识这些问题和其他健康难题,通过回顾研究的需求和作用来提高相关健康信息的质量以及扩宽获得途径。

实现医疗公平是中国的主要医疗卫生课题,鉴于有案可稽的问题:例如覆盖面不完整,机会不均,质量参差不齐,不断增长的成本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中国政府承认这些挑战,并宣布了中国的健康 2020年倡议,改革疾病预防、促进健康、医疗保健服务、药品政策和医疗保险。这些都是最有雄心壮志的新一轮卫生改革,目的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医疗卫生不公正问题。大刀阔斧的医疗设备融资改革(更多的公共投资,改善预防,普遍保险,控制成本,提高质量,调整奖励)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质量和分配)是有必要的。中国有机会来调动其资源,利用全球知识实现医疗卫生的发展,压缩时间,减轻疾病的负担,而这些在许多其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

中国的遭遇不但对中国人民很重要,而且对全球大众也很重要。中国的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其创新源泉,以及在共同风险和相互依存的解决方案中的作用保证了中国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今后,中国的全球健康互动无疑将加速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开发领域、临床试验领域以及新技术(如器官移植)的进程。中国也将是社会制度创新的来源,如实时在线疾病监测系统。历史已经表明,中国可以创造和利用知识,建立创新办法,并为自己的人民以及世界人民提供大规模的有效解决方案。

本报告旨在发起《柳叶刀》和中国,以及中国医学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包括极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例如境外有兴趣同中国科学家合作的科学家。这种合作的目的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卫生体系、成就和困境,促进科研机构的联合,并加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改善不利的社会和环境因素。我们是这种关系的倡导者,我们希望,我们的报告能增强中国人民的健康。

韩启德,陈林肯,Tim Evans, Richard Horton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中国,北京大学卫生科学中心,北京,中国中国医学部,剑桥镇,麻省,02138 美国

信息、证据和政策部,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瑞士

篇3: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 断增强,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持续快速扩大。据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的统计数字, 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大约有3360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11%, 而2007年这一数字为3000亿美元。整体来看,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水平。

全球的医疗器材市场总值已达数千亿美元, 美国仍然是最大市场, 占有全球约40%的市场规模。由于经济发达,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健全, 欧盟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在亚洲, 日本是医疗技术最先进且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国家;中国大陆和印度则最具备成长潜力与空间, 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拥有最多的人口, 而且其医疗保健系统还在发展当中, 尚未成熟;东南亚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因此市场也将持续成长。拉丁美洲是另一个成长最迅速的区域,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都逐步朝向工业化国家发展, 预估未来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将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 目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 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万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只占40%的份额 (数据来源: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 。

2 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分析

医疗设备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政策以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息息相关, 这些因素导致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发展不平。根据市场特征以及对产品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医疗监护仪市场分为成熟市场、发展中市场和初级市场 (见表1) 。

3 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目前, 全球医疗监护仪产品的高端技术还主要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里, 而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常规医疗监护技术为发展重心。从品牌方面看, 目前全球医疗监护仪重点品牌主要有荷兰飞利浦 (PHILIPS) 、美国通用 (GE) 和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Mindray) , 各自市场份额分别为38%、26%、10% (数据来源:经济观察网) , 市场出现寡头垄断格局。

随着全球公众健康意识增强, 医疗服务机构对高品质医疗器械的要求, 很多政府都已针对在本国使用的医疗器械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以保护民众的安全。如医疗器械要进入美国市场需要经过FDA注册, 而欧盟则需要CE认证。这些无形的门槛也为监护仪市场竞争格局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 发展中国国家的企业如果想要进入国际市场, 首先要突破产品进入门槛, 取得相应的认证和注册。

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增强, 产品性能与知名品牌差异逐渐缩小, 未来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必将会出现多极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4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发展前景

自从1962年美国建立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后, 医疗监护系统便逐步得到推广, 而随着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临床对危重患者和潜在危险患者的监护要求的不断提高, 医疗监护仪行业开始步入市场需求激增阶段。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医疗监护仪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历史数据显示, 全球监护仪市场销售规模从2000年的28.1亿美元提升至2009年的48.1亿美元 (数据来源:Global markets direct) 。从2001年到2009年间, 全球GDP复合增速为2.28%, 而监护仪市场需求规模复合增速为6.15%。目前, 全球经济正处于稳步回升阶段, 根据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总裁2010年5月份预测, 2010年、2011年全球GDP增速大约在4.25%左右, 且未来将会保持稳定增长通过对2000年-2009年监护仪市场需求以及全球GDP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监护仪市场需求与GDP的相关性高达96%, 因此可以预计到2015年全球监护仪市场需求复合增速不会低于6.15% (见图1) 。

参考文献

篇4: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分析

关键词:医疗危机;远程医学;绿色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与医疗危机具有深刻的关联性。美国金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其医疗危机。全球医疗危机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使许多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美国联邦储备检查小组副主任加侬和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因特希韦格预测,未来25年,政府债务将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经济体中增长到危险和不可持续的水平。而巨额的政府债务最重要来源,是卫生保健成本的爆炸式增长。到2035年,在悲观假设下,卫生保健成本的年均增加将导致每个发达经济体卫生保健成本的净增加超过乐观假设下4%的GDP,而在新兴经济体则为1.5%的GDP。

医疗危机是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矛盾的体现。英国女王大学波特教授对英美新自由主义卫生保健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对当代国家与资本间的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简要描述当今世界医疗危机的表现,介绍绿色远程医学的理念及发展,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绿色远程医学发展及其对克服医疗危机的作用进行分析,对如何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促进绿色远程医学发展、应对医疗危机进行初步探讨。

一、全球医疗危机的现状与趋势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被医疗危机所困扰。2003年至2010年间,我国国内消费支出虽受到抑制,但医疗负担却在持续上升。我国GDP增长了193%,医疗负担却增长了197%。我国曾就医疗改革进行过许多讨论甚至争论,却没有过多涉及医疗资源供给本身增长的空间和合理性问题。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医疗保障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潜在的医疗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未雨绸缪防范医疗危机的发生发展。

二、绿色发展与绿色远程医学的兴起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世界各国都开始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模式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药品毒性、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世界绿色发展浪潮的影响,远程医学成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一条价廉、便捷的绿色通道,具有巨大的绿色发展潜力和应对医疗危机的作用,因而成为应对医疗危机的一个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因其具有显著的绿色发展潜力和价值,通过改变或打破传统医学在“时间”、“地点”、“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解决老少边穷地区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格局,因而“正以风驰电掣之势和拔山举鼎之威,推动和影响着医学向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跨越蔓延。”

三、绿色远程医学应对医疗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要真正认识造成医疗危机的根源并找到从这一危机中走出来的道路,必须深入研究医学与资本的关系。资本的“增殖原则”决定了它对医学的利用是无止境的,因而企图通过发展绿色远程医学走出医疗危机,是难以得到目的的。全球医疗危机说到底是一个社会制度问题。因此,医疗危机的解决,关键是要构建一种基于“普遍自由”的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因此,绿色远程医学的发展,作为一个化解医疗危机的重要路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以维护广大人民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方能真正取得实效:

1 )发展绿色远程医学,要防范技术与资本对医学的侵袭

2)发展绿色遠程医学,要注重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3)发展绿色远程医学,要正确认识医学的目的

4)发展绿色远程医学,要注重医疗消费教育

四、结语

2008年以来的经济、气候、能源和食品危机不仅损害了全球健康,还改变了全球卫生工作的政治、外交与治理形势。全球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20-25年,如何使由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再全球化过程尽可能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是全球卫生界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要真正找到走出医疗危机的道路,必须深入研究医学与资本的关系。绿色远程医学发展要造福于全体人民,医改要获得令人民群众满意的结果,关键看广大卫生管理干部和医务工作者是否能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因此,绿色远程医学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维护广大人民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方能实现医院与患者、政府、社会的多方共赢和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加侬,马克·因特希韦格,詹蓓译.未来25年全球政府债务展望:对经济和公共政策的影响[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1-21.

[2] 克劳斯·奥菲. 福利国家的矛盾[M]. 郭忠华,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7.

篇5: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分析

2012年06月16日09:01来源:

人民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傅立波、许晓华)近日,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医疗专家、医疗旅行专业人士在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参加了由北京名仕优翔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主办的“让生命优美飞翔——全球私人顶级医疗健康峰会”,共同就世界医疗旅行的发展现状及世界前沿医疗健康科技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据优翔总经理周凯文介绍:“世界医疗旅行主要满足两类人群的需求,一方面是美国、英国等医疗费用昂贵国家的病人前往墨西哥、巴西、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寻求价格低廉而技术可靠的医疗服务,而另外一类人群,则是如中国、俄罗斯、中东等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士前往欧美、日本、韩国、澳洲等医疗水平较高的国家寻找更加先进的医疗服务。”除前往世界优秀医疗机构满足健康需求之外,旅行过程中还配备有私人旅行顾问、私密行程设计、后续健康管理,这样一趟旅程的花费大约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目前国内选择海外医疗旅行的消费者大多为跨国公司高层、私营企业主等社会精英。以优翔统计数据为例,自2006年开创中国医疗旅行行业起,共计接待上千位客人,其中不乏福布斯上榜人物。

此次参会的多位国际专家都是首次到访中国,如瑞士静港中心医院的抗衰老专家哈扎?塔瓦索利,欧洲医疗旅行公司的创始人Tim Vicknair先生,韩国EHS医疗旅行公司、峨山医院及抗衰老与美容整形权威机构组成的机构代表团等,会议中各位嘉宾共同就国际医疗旅行、疾病防治、抗衰老等领域的全球发展状况进行了主题演讲,并针对中国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篇6:全球淡水资源状况分析

关键词:淡水资源 全球保护 水法体系

地球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它们远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分布也不均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灌溉农业的扩张引起对淡水需求的大幅增长。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其千年报告中指出:“要减少发展中国家的疾病,拯救生命,任何措施都比不上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无论从淡水资源的数量来看,还是其质量来看,全球淡水资源堪忧,因而必须提高全人类的认识,达成国际共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将在阐述世界水资源现状及其全球范围内保护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淡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全球淡水资源现状——人类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淡水资源的应然状态

地球上总的水体积大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只有2.5%是淡水,或者说只有0.35亿立方千米的淡水。大部分的淡水以永久性冰或雪的形式封存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或成为埋藏很深的地下水。能被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湖泊、河流、土壤湿气和埋藏相对较浅的地下水盆地。这些水资源中可用的部分仅有20万立方千米――不足淡水总量的1%,仅为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0.01%。这些能够利用的水很多都位于远离人类的地方,进而为水利用带来了复杂的问题。

淡水补给依赖于海洋表面的蒸发。每年海洋要蒸发掉50.5万立方千米的海水,即1.4米厚的水层。此外,陆地表面还要蒸发7.2万立方千米。所有降水中有80%降落到海洋中,即45.8万立方千米/a,其余11.9万立方千米降落于陆地。地表降水量和蒸发量之差(每年约11.9万立方千米减去7.2万立方千米的差额)就形成了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大约4.7万立方千米/a。所有径流中,半数以上发生在亚洲和南美洲,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同一条河中,即亚马孙河,这条河每年要带走6000立方千米的水。

(二)淡水资源实际现状

1、水量缺乏

全世界约有1/3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淡水消费量超过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10%。大约有80个国家,40%的世界人口在1990年代中期严重缺水(CSD 1997b)。根据1997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淡水综合估计的报告,人类现在直接或间接利用着世界水供应量的一半以上,全球人均淡水可用量从1950年的17000立方米下降到1995年的7000立方米。到2020年,水的使用量将会提高40%,其中17%以上的水将要用于满足人口增长说引起的食品生长。(世界水联合会2000a)。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灌溉农业的扩张是引起水需求增长的三个主要

因素。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不视为水资源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过去的20年中,农业消耗了经济发展中的大部分淡水。规划者一直认为通过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控制水文循环,这样就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量。

从传统上,修筑河坝是保障灌溉用水、水力发电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手段。世界上最大的227条河流中,已经有大约60%被堤坝、引流、运河等强烈地或者中等程度地切割,同时对淡水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影响(WCD 2000)。从增加粮食产量和水力发电等方面来看,这些基础设施的确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些基础设施的造价也非常之大。在过去的50年里,堤坝改变了世界河流的形状,使得不同地区约4000万-8000万人口迁移(WCD 2000),导致临近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2、水质下降

穷国与富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同样存在水污染问题。水污染有其自然来源,如含有有毒物质的泉、渗漏的油和由侵蚀产生的沉积物,但大部分关于水污染的讨论集中于影响到水质或其可用性的由人为引起的变化。城市和工业排出的有毒化学制品、污水、致病物、油、重金属、热污染、和放射性废物污染着河流和地下水。农业开发在解决世界食物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它也造成了水污染,由于大量使用肥料和农药水源受到污染。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相对比较严重。马来西亚的50条主要河流中,有42条正面临着“生态灾难”。在菲律宾,家用污水量占马尼拉的帕西格河总量的60%—70%,成千上万人不仅用这些水洗澡、洗衣服,还作为饮用水的来源。在中国,水污染问题也相当严峻。中国的44个主要城市中,有41个城市使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源。

(三)水资源现状的影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当一个国家每人每年用水量低于1000立方米“基线”以下时,该国被认为可能要长期缺水,而许多地区已经存在着长期水缺乏;许多大河的流量和水流时间几乎全部为人类控制,这对水族生物非常不利,导致鱼量的减少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全世界有十一亿人口,相当于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得不到卫生的水,有24亿人,即世界人口的40%得不到合格的清洁服务;每天大约有6 000名儿童死于不卫生的水和不合格的卫生和清洁条件所引起的疾病——相当于每天有20架大型客机坠毁;不卫生的水和不清洁的环境估计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所有疾病的80%;妇女和女孩由于缺乏卫生设施往往受害最重;

(四)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指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 1977年联合国水事会议又进一步强调:“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淡水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的用水速度已经超过了水的再生速度;人类过渡用水、水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造成湖泊、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的淡水系统被破坏或消失;很多国家的的淡水管理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等问题导致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2000年3月大约有120个水方面的部长参加了在海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水论坛”,采纳了旨在取得世界水安全的宣言。宣言中体提出本世纪重要挑战如下:

满足基本需要:认识到获得安全的、足量的水和卫生设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且对于健康和幸福来说这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特殊的水管理过程使得人们有权获得这些,尤其是妇女;保证食物供给:通过更有效的移动和使用水及粮食产品,以及水和粮食产品更公平的分配,来加强食品安全,尤其是对于贫穷和脆弱的人来说;保护生态系统:通过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分享水资源:通过可持续的河流流域管理或者其他正确的方法,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提高不同水使用者之间各水平上的和平协作和发展合作,这种合作可以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如果是国界上的水资源或者是跨越国界的水资源,这种合作也可以在相关国家之间进行;风险管理:针对洪水、干旱、污染以及其它与水相关的灾害提供安全措施;水评价:以一种能够反映水对其所有使用者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的方式来管理水,逐渐为水服务标价,以反应他们供给的价值。这一方法应该考虑到穷人和脆弱群体的基本需求和质量;精明的管理水:确保好的管理,以便在水资源的管理中涵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公众参与。

当今淡水资源问题已经不仅仅限于一国范围之内,面对挑战,应对的应是整个国际社会,包括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司企业还有个人等等。要减轻甚至消除淡水资源的危机就必须进行国际合作、通过全球努力来解决当代以至子孙后代的淡水资源问题。

二、淡水资源的全球保护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淡水问题的严重性。这段时间内,淡水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被广为关注,更加强调水的高效分配,兼顾淡水的公平分配与代际分配,认识到流域管理是有效管理淡水资源的关键,认识到所有利益有关的团体在水管理中的作用。全球范围内的淡水资源保护已经开始,联合国及其成员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提出国际宣言,订立国际条约调整各国在利用淡水资源中的关系,规定各国保护全球淡水资源的义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个国家之间也为有效公平的利用与其有关的淡水资源,签订了诸多多边或是双边的条约或协定。但是因为缺乏一个真正的国际淡水资源管理实体,以及国家资源主权的负面影响,全球淡水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一)全球淡水资源的保护现状

1、淡水资源的国际保护

1966年国际法协会通过的“赫尔辛基规则”是最早的和最经常被援引的关于淡水的国际文件之一。其中第4条提出的基本原则承认,国际流域内的每个国家有权利合理公平地利用流域内的水。在公平利用原则之外,第10条还规定,各国不应对国际流域内的水造成任何新形式的污染或加重现有的污染程度,从而可能对流域内另一个国家的境内造成严重损害。国家应为减少各种现有的污染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便不在流域内另一国家的境内造成损害。但是由于这一规则没有明确界定如何利用和消费水资源的问题,而没有约束力,所以一直受到批评。尽管如此,“赫尔辛基规则”还是被广为参照,并在其他的国际会议上得到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宣言中,原则2——“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以及原则3——“地球水资源等的保护要加强国际合作,里约宣言更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解决全球资源短缺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社会对淡水资源危机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说明人类面临的淡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重了。

1977年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召开了联合国第一届水资源大会,并采纳了“马德普拉塔行动计划”(Mardel Plata Action Plan)。大会建议研究可以用来管理共享水资源的方法,制定共同的规划,实施协调水资源利用所必需的机制,并提出“关于共享的水资源的使用、管理和发展,各国应考虑每个国家的权利……以能平等的利用这些权利。”

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指出“地球生产非常重要的再生资源的能力必须得到保持,而且在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加以恢复或改善”,这为全球淡水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方向,而大会的行动计划则呼吁为防止淡水污染和保护整个水资源进行国际合作合作(建议51-55)。此后,1982年内罗毕宣言和1992年的里约宣言也都重申对对淡水资源的保护。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影响深远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二十一

世纪议程》在其第18章“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对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采用综合性办法”中专门就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管理,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等做了详尽的建议和规定,以期达到满足所有各国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方面对淡水的需求。《二十一世纪议程》规定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这种统筹规划必须覆盖所有各类的相关淡水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时需要适当考虑到水的量与质方面。而水资源综合管理的依据构想是,水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水是一种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社会物品和有价物品,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它的用途性质。

对国际河流生态系统保护最为有力的当为《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负责发展和编纂国际法的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于1981年开始制定关于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的法律。1990年它通过了关于国际水环境保护的条款。1997年5月5日,根据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律公约》。这个框架公约包括四类条款:适用于所有国际水道的一般规则(第5-10条),实施这些规则的程序规则(第11-19条和第29-32条),关于淡水保护、保持和管理的实质条款(第20-28条),关于水道国缔结协定的条款(第3-4条)。公约规定,水道国应在其各自的领土内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利用国际水道,以使国际水道得到最适宜的和持续的利用,从而充分保护国际水道。此外,水道国应参与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利用、开发和保护国际水道,并有义务在保护和开发国际水道方面进行合作。各国有义务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防止对其他水道国造成重大损害。任何造成这种损害的国家应与受影响的国家进行协商,排除或减少这种损害,并在必要时,讨论赔偿损失问题。公约要求水道国保护、保全和管理国际水道及其水质,特别是保护水道的生态系统。公约倡导的措施包括:a.确定共同的水质目标和排放标准,针对集中和分散的污染源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方法,确定应被禁止、限制或监控引入水道的物质的清单。b.保护水道的生物资源,应当是防治污染的目标。c.关于水道的管理,公约要求,建立共同管理机制。

国际淡水资源保护的高潮是2003年的国际淡水年。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大会,165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万多余人出席会议。根据《二十一世纪议程》有关条款规定大会决定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会议就水危机的严峻性与积极采取行动加以抑制的迫切性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讨论议题包括水供应、水与气候、水与运输、水与文化的多元性、水与卫生设施、水污染与卫生、水与能源、水与食物、水与男女平等、水与环境、水信息与管理、水与扶贫等问题,其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和可饮用的水。

2、淡水资源的区域保护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区域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或欧洲理事会制定了一些关于国际河流的文件,一般没有拘束力。90年代,这些文件中提出的原则转成条约。

欧洲作为一体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走在区域淡水保护的前列。早在1968年5月6日,欧洲理事会就通过了《欧洲水宪章》,今天看来,其中提出的大多数原则都是公认的事实。此后不久,1968年9月16日,欧洲理事会又主持通过了《在洗涤产品中限制使用某些去污剂的欧洲协定》。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也发出了好几个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其中包括1970年关于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免受石油和石油产品污染的建议。1980年-1990年十年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水问题小组起草了一系列关于在界水方面进行合作的文件。总之,欧洲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的欧盟在淡水资源的区域保护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榜样。

1、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淡水资源的实际现状远远落后于其应然状态,可利用和可饮用的淡水正在减少,全球发展和增进福利远远重要于水的切实保护,各国不会为了保护水资源而限制本国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先进理念,其实践比大肆宣传

少的多,而往往成为破坏水资源的借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2、没有一部统一的保护全球水资源的国际公约。虽然历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宣言都关注淡水资源的保护,《二十一世纪议程》还专门将淡水保护设为章,但保护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就像解决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和解决海洋问题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样,国际社会需要一部统一的国际水法,国际水域立法应走向法典化和全球化,用其协调各国的行动,指导各国在保护和利用全球水资源上进行合作,同时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

3、国家的环境资源主权往往对全球淡水资源的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国际社会早已确立了“国家环境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责任原则”,但事实是强调国家环境资源主权成了其替身。很多国家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在淡水资源的全球和区域保护上显得相当保守。比如一体化程度相当高的欧盟,曾试图通过一个综合全面的文件以便对成员国淡水质量控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但这个努力最终没有成功。加拿大也曾以国家环境资源主权的名头,完全禁止能有效解决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平衡的水贸易。

4、涉及淡水资源的水公平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伴随着河流流域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水难民”在1998年达到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因为水的原因而成为难民者将多达1亿人(联合国秘书长千年报告)。这一方面是因为水资源短缺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全球水资源分配的不公正。一个欧洲人每年消费约800立方米的水,大约是一个加纳人的70倍,而一个美国人每年对水的消费量超过3000立方米。水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不仅要在当代人之间实现公平用水,还要为后代人着想,实现代内和代际两个公平。

5、各国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仍有不同。联合国在2003年3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三届世界水论坛大会会前公布的水资源报告中批评说,政治领袖没有采取行动,一些人甚至否认危机的存在。水远没有石油和股票那么重要,因此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对石油和股票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对水的关心。

6、区域淡水保护仅局限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的欧洲和北美地区,亚洲、非洲等其他大洲缺乏区域合作制度,因此有必要建立、发展和完善各大洲的区域淡水保护机制。

三、我国淡水资源保护的立法研究

(一)我国淡水资源简况

1、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我国有2000万人饮水困难;4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可能发生旱灾,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云贵高原至广东湛江一带旱灾比较严重。华北平原工农业比较发达,人口稠密,河流经流量小,供水情况相当紧张。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分部不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而用水量却随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2010年我国将出现严重缺水问题,2030年我国将会出现缺水高峰。

篇7:全球造船行业研究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船舶工业政策特征

第二节 船舶工业发展回顾

一、经济快速增长,造船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船舶出口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四、造修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能力迅速扩大

五、地方船舶工业迅猛发展

第三节 我国船舶工业与国际船舶工业的主要差距

一、能力结构不合理,高水平能力不足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存

二、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四、成本优势减弱,五、船用配套设备国产化水平停滞不前,装船率大幅度下降

六、管理相对落后,造船模式转换缓慢

第二章 全球造船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全球船舶行业发展概况

一、国际竞争格局

二、造船业并购

三、生产模式的变化

四、全球船舶制造国际转移趋势

第二节 韩国造船业分析

一、船舶行业经营状况

二、船舶设计

三、船舶生产

四、造船材料

五、生产成本

第三节 日本造船业分析

一、船舶行业经营状况

二、日本造船业的地位和特点

三、日本造船业结构分析

四、日本造船业发展目标

五、日本造船业的产业政策

六、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战略

第四节 欧洲造船业分析

一、德国造船业

二、法国造船业

三、挪威造船业

四、英国造船业

第三章 世界主要造船企业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一节 韩国现代重工造船厂

第二节 大宇造船海洋工业公司

第三节 日本三菱重工

第四节 日立造船

第五节 三星造船

第六节 大岛造船

第四章 中国造船业分析

第一节 生产状况

第二节 国际市场地位

第三节 产品结构调整

第四节 造船效率

第五节 国内市场竞争结构

第六节 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 我国船舶制造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需求供给状况分析

一、需求总量和结构

二、供给总量和结构

三、供求平衡分析

第二节 船舶制造业总体绩效水平分析

第三节 造船业集中度及竞争程度分析

第四节 不同类型企业对比分析

第六章 船舶制造业区域竞争分析

第一节 我国船舶制造业区域分布状况

一、产业地区分布概况

二、各地区竞争能力比较

第二节 上海市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上海市造船业现状

二、上海市造船业竞争能力分析

三、上海市造船业发展策略

四、上海市造船业发展状况原因分析

第三节 福建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福建省造船业现状

二、福建省造船业竞争能力分析

三、福建省造船业发展策略

第四节 江苏省船舶制造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江苏省造船业现状

二、江苏省造船业竞争能力分析

三、江苏省造船业发展策略

四、江苏省造船产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五节 浙江省船舶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浙江省造船业现状

二、浙江省造船业竞争能力分析

三、浙江省造船业发展策略

第七章 中、日、韩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第一节 制造能力

一、中国

二、日本

三、韩国

第二节 新产品开发能力

第三节 成本状况

第四节 配套能力

第五节 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发展趋势预测一、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力综合评定二、三国船舶行业竞争发展趋势

第八章 中国主要船舶企业制造国际化战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

第二节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

第九章“十一五”世界船舶工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集装箱船

一、发展历程

二、供需状况分析

三、世界集装箱船需求预测

第二节 干散货船

一、国际干散货船市场概况

二、世界干散货船需求预测

第三节 油轮

一、国际油轮运输市场现状

二、单壳油轮

三、国际油轮需求预测

第四节 旅游船

一、旅游船市场发展现状

二、国际旅游船需求预测

第五节 液化气船及化学用品船

一、液化气船及化学用品船市场现状

二、国际液化气船及化学用品船需求预测

第六节 冷藏船

一、冷藏船市场现状

二、国际冷藏船需求预测

第十章 中国船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优势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优势

二、基础投资优势

三、强大的配套优势

四、政府支持

第二节 战略机遇分析

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二、船舶制造业国际转移趋势

三、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

第三节 战略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区域布局目标

三、市场份额目标

第四节 战略措施

一、强化科技进步,提高船舶工业技术水平

二、推动行业重组,促进产业集中度提高

三、彻底开放市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四、推动船舶配套产品迅速发展

篇8:医疗器械采购的全球最佳实践

该项研究的目标是为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帮助他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为国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该研究,作者总结了五项关键原则,以帮助政府和医疗机构建立起客观、高效、灵活的医疗器械采购策略。

1.招投标体制的困境

就理论而言,招投标可以直接降低医疗器械采购价格。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国的运作方式不同,现行招投标体制带来了不少风险和非预期的后果。

许多实例证明,虽然招投标可以降低直接采购成本,但是许多国家的招投标体制无法同时有效地降低医疗保健系统的总支出,也未能让更多的病人受惠于新的治疗技术。此外,许多旨在促进竞争的政府法规和制度由于效率低下而适得其反。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将能帮助我们制定最佳采购策略。

1.1长期成本增加,病人无法受惠于高质量医疗服务

通过对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全部医疗支出中,医疗器械支出仅占到2%~5%(图1)。

显而易见,医疗器械采购成本的压缩对降低总的医疗成本可谓是杯水车薪。在英国,一项由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帝国理工大学主持的研究表明,由于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把降低医疗器械采购价格作为工作重点,导致“过度强调短期成本节约的目标,而忽略了长期效益和总成本”[5,6]。医院采购相对便宜的产品虽然在眼前降低了开支,但却增加了长期成本[7]。瑞典、加拿大[8]、德国、挪威[9]、意大利[10,11]、美国[12]、欧盟[13]和经合组织(OECD)[14]等国家都存在同样问题。

另有研究表明,高质量和创新的医疗器械尽管采购价格较高,但较之其他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多益处(图2),从长期来看这些益处能够弥补初始价格的不足,从而节约总体医疗支出[15]。反之,使用低价且低质的医疗器械不利于病人尽快康复,最终导致更高的长期医疗成本——这与试图降低成本的初衷南辕北辙[2]。大量研究显示,通过采购价格更高但质量更好的医疗器械,可以提高患者疗效和使用安全性,从而削减长期医疗成本。上述结论已经在众多病种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包括心血管[16,17,18]、骨科[11]、创伤、泌尿[19]、麻醉[20]、肾内科[21]以及远程医疗[22,23,24]。

1.2良性竞争受限

一些国家的招投标体制遵循了“成王败寇”的采购原则,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给予一个或少数几个中标企业。长期来看,此举无意中遏制了市场良性竞争:未中标企业由于业务减少会逐渐退出市场[25,26],而竞争的减少会降低采购方在未来招投标时的议价能力,最终导致长期采购成本的增加[10]。

在全球,这些限制竞争做法经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而产生的诉讼并不鲜见,而各国政府也会介入调查,并最终促进政府政策的改进。

1.3效率低下,容易滋生腐败

招标的过程和组织招标的机构经常过于复杂和庞大,并且缺乏透明度。这会产生额外的成本,并容易滋生腐败[27,28,29]。比如,膨胀的官僚主义、冗长且繁复的操作流程、暗箱操作等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2]。

此外,招标过程中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也有可能相互勾结,通过“管理费”或“服务费”的暗箱操作等不正当手段影响招标结果。

2.成功的五项原则

为克服上述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医疗器械招投标,L.E.K.咨询总结了以下五项原则和策略,以帮助政府和医疗机构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系统性风险并提高整体效能。

2.1评估医疗总成本

采购决策时应该评估医疗总成本而非仅仅设备的初始采购成本,这样就可以确保不会忽略那些具有长期效益但采购价格高的产品,也不会过于偏向那些采购价格低但长期使用成本高的产品。

另外,在选择医疗器械产品的时候应该有多个部门(医师、管理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等)的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全面考察产品使用的整体成本和效益。这种跨部门的合作能够在决策时顾及整个医疗链中的各个环节,因而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长期收益和成本。目前,很多国家,包括美国[30]、加拿大、英国、瑞典[31]、中国和新加坡等,都已经采用这一原则。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相关决策者的专业经验,而不是仅仅依赖某些很难获取的定量数据,因而实施起来比较容易。

卫生经济学数据也可以帮助评估采购决策对总成本的影响。包括美国[27]、挪威[10]、加拿大、荷兰[2]及意大利[32]在内的几个国家都已经开始使用该类信息,但是,此类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且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较效益、医疗技术评估(HTAs)、价值分析、预算影响力分析等。

卫生经济学分析的范畴可以包括临床收益评估、损益分析、增值服务评价以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如运行费用、维护费用等)[2]。此外,卫生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应用于从投标邀请书(RFP)、个案评估到制度设计(比如将产品列入医保的评审)等多个层面。

使用卫生经济学数据分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评估采购流程,同时也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然而,由于供应商和采购部门都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准确地汇编和解析数据[29],这些分析实施起来对资源消耗较高。而且,采购者需要把握数据和现实可行性之间的平衡:如果采用一刀切,要求所有产品都提供相关数据,结果可能会导致将小众化或创新的产品拒之门外,因为它们还没有任何历史数据[2,10]。

2.2保证临床医护人员的参与

招投标过程必须有临床医护人员的充分参与,这样才能确保病人拥有足够多的治疗选项,临床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包括美国[27]、中国[31]、加拿大[28]、香港、和新加坡[32]等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认识到了医师参与招投标决策的重要性。比如在邀请投标时,医师可以参与对产品技术指标要求的制定;在评标时,医师也可以对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从而能够使得最终中标的产品真正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

当然,在招标过程中同时要对医师的决策权有所限制,以免引起权力滥用。因此,在起草招标文件时必须有多个职能部门参与其中,而对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应该客观反映不同医师群体的需求和偏好。

此外,一些国家的政府也会专门监测招标对临床治疗的影响[18]。美国[27]、英国[33]和中国[31]已经开始尝试不同形式的临床监测,比如设立专门的官方机构来负责收集学科专家和业界的反馈,从而掌握招投标对临床治疗各种方案的实际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并特别关注和鼓励更新、更先进的技术的临床应用。

2.3保持灵活的合同条款

招标合同条款必须足够灵活,最大程度上优化临床决策和产品选择,并鼓励良性竞争。采购合同中应该允许和鼓励产品升级,使医疗机构能及时将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临床,而避免因合同条款的限制长时间地使用较落后的产品。此类条款已经见诸加拿大[28]、中国大陆[31]和香港的采购合同,新西兰间或亦会采用。

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在采购者签订某一类型产品的采购合同后,可以允许其在该产品出现更新换代时进行新的招标。然而,如果这个更新换代的产品来自另一家供应商,可能会使技术相对较落后的原中标供应商面临巨大损失。为了缓和这种影响,一些国家采用了“新技术条款”,允许既有供应商在指定时间内开发出具有相同先进技术含量的同类产品。如果既有供应商无法在给定时间实现技术升级,则现有合同被终止,同时开放新的招标以满足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

其次,允许招标外采购的条款也能为合同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方便某些非常见疾病的患者获得更适合个案的产品,而不是被迫在招标时确定的有限产品中做出选择。这类条款见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新西兰、香港以及新加坡[32]。

一些国家要求医生使用招标外产品时进行个案申报和审批。这样的规定不但增加了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而且会导致采购和治疗的延迟。另一些更灵活的制度会留出一部分市场,允许医疗机构无需通过招标即可自行采购,从而减少了这方面的影响。

2.4保持供应商多样性

为避免市场竞争削弱并维持一个健康的招投标体制,政策制定者应该积极鼓励良性竞争。因此,采购方必须避免向单一供应商长期大额采购[10],而应该允许尽量多的合格供应商同时供货,以有效地鼓励市场竞争并维持供应稳定。美国自2002年、中国自2008年均采用此机制。

此外,将全国市场分开招标也有助于保持竞争。这一策略现在被不少国家采用,包括加拿大[34]、瑞典[35]、新西兰、英国、中国台湾以及美国[24]。在此模式中,招标会按省、城市或者医院分开进行,即便某供应商在某地区的招标中没有胜出,其仍有机会在其他地方赢得订单,而不用担心被整个市场拒之门外。

还有,缩短合同期限(比如1年,而非5年)也能起到鼓励竞争的作用。中国大陆、香港和新加坡都采取了这个措施,而在加拿大、美国[24]和德国也有一定程度体现。合同有效期的缩短降低了供应商遭受长期损失和一蹶不振的风险。然而,采用短期合同对管理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防止频繁的招投标给双方带来过高的行政成本[28]。

2.5促进执行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招标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对提高招标效率至关重要,尤其要防止资源被冗繁的行政流程浪费,保证决策免受不正当影响,并且避免腐败。以下策略有助于提高招标的透明度:·明确的招标程序和清晰的招标条件有助于提高透明度,确保投标人充分理解招标过程和采购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加拿大[36]和瑞典[30]即是很好的例子。具体来说,应当公布详细的产品技术指标要求、评估标准(包括各种标准的相对比重)、所需提交的资料清单和所有时间节点[37]。如果没有做到这些,供应商提交的标书可能会不合格,或者需要反复提交和修改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34]。

·对招投标过程进行监督是另一种提高透明度和减少招标腐败的方法[35]。中国台湾、加拿大[38]和新加坡[32]已实施类似的措施。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采购者和供应商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也可以对负责不同产品领域的采购人员进行定期轮换,尽可能地减少腐败滋生。

·另一个提高透明度的措施是向所有投标人公示招标结果及决策过程和依据。瑞典[30]、中国台湾、加拿大[39]和新加坡[31]等国家和地区均会向竞标失败者告知原因(比如产品指标不符、价格太高等)。这一做法促进了公平竞争,有效打击腐败,也有助于建立供应商与采购者之间的互信。

·在招标合同中应该禁止采购者收取“管理费”或“服务费”。这些费用的存在使供应商和采购者之间存在提供回扣和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导致采购价格虚高和腐败的发生。

3.总结

毋庸置疑,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效控制日趋庞大的医疗保健支出。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减轻财政负担的双重压力之下,提高效率是重中之重。

上一篇:的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图书馆设备设施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