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2024-07-31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共8篇)

篇1: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课课

程程

名类

称 型

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 理论课(含实践)信息技术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 陈淑香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所属专业类名称 课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Authoreare7.0多媒体制作》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目前中职《Authorware》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所以,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对 21 世纪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总结多年Authorware教学的经验,在分析研究Authorware教育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一套既符合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又有先进性、可行性的多层次的Authorware系列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使本课程的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形成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Authorware知识功底,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中问题的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本课程的建设在我校达到“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先进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背景

《Authorware》作为一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和技能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根据教育部新的精神和要求,从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与对人才培养需求出发,课程内容着重讲解Authorware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力求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程序编译的基本过程;能熟练使用各种编译软件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Authorware》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1.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2.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的目的,另外,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组在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的实践中,建立了学习网站,制作了电子教案,完善了题库,使教与学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注意声、文、图、动有机结合,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通俗化。实行了两大教学改革,一是由传统的“粉笔 + 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二是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在压缩学时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全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带头作用。通过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突出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课题组通过多次研讨,明确本课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如何实现以《Authorware》课程的教学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将是课程组近几年实践中始终注意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是通过开设公选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来实现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教育。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1、课程建设的内容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材料

• 师资队伍建设: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练就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置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 教学内容建设: 以应用为目的,构建完善的教学素材库 依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课程的特点,形成一套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素材库,主要有:

教学指导文件包括:理论课教学大纲、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教材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教与学的媒体包括:教学教案、教学课件、课程作业、教学案例、实验内容、教学录像。

网上资源建设包括:所有教学指导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等级考试相关材料等。

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等级考试的相关文件及测试系统。• 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能够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教学管理的探索: 以网络建设为平台,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 通过本次课程建设,将进一步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资源,构建网络为平台的,面向学生的学习系统。

篇2: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网球》课程已严格按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筹备建设,争取在五年内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只是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目标,但这些名号并不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以提高网球课程教学质量,为学院课程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建设思路: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网球课程在我院开课较晚(1998年开设网球课),课程建设基础薄弱,在2007年以前,学院网球专职教师严重不足,近几年教师数量有所增加,但以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正处于成长阶段,教学经验、科研水平、训练水平都亟待提高。因此教研室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并一贯发扬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网球课程虽在我院开展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却非常好,运动系、体育系和社体系网球专项学生数量仅次于篮球专项学生,普修课、选修课上课学生数量也急剧上升。教研室计划根据网球课程教学的特点,逐渐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对网球专项课采用“协同教学模式”,对网球普修课和选修课则采用“快易网球教学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三)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以评促建

教研室赵丰副教授主持申报的学院教改课题《我院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已顺利结题,改研究所设计的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研室计划定期或不定期采用该评价体系对教师网球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督促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此提高网球课程教学质量。

(四)教材建设

目前国内出现在市面上高等院校网球课程教学教材数量不多,而能够适用于体育院校网球专项课教学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教研室计划在2-3年内完成一部适合体育院校网球教学的专用教材。

(五)完善网上课程资源

本课程已完成的上网资源有: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教学效果、成果展示、教学录像等,教研室计划对已上网的资源进行系统完善,并不断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参考的新资源。

三、建设措施

(一)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为了教研室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教研室制定了初步中长期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效果较为明显,2007年教研室教师中没有一个取得研究生学历,如今已有7人获得研究生学历。在此基础上,教研室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求学深造,计划在3-5年内有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

(二)建立听课、看课制度

为了给中青年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教研室制定了不定期听课和看课制度,平均每月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授课,从中学习网球教学技巧和积累教学经验;并组织老教师听青年教师授课,在课堂授课结束后对教学情况进行点评,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综合能力。

(三)大力开展网球俱乐部活动

教研室充分利用学院网球俱乐部特有的平台,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校内学生网球培训活动,为学生网球技战术的水平的提高和网球理论知识的掌握开拓了第二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同时网球俱乐部利用节假日开展对校外网球培训活动,为西安市后备网球力量培养添砖加瓦,更是为提高我院网球教学知名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加大学术研究力度

教研室一直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充分尊重知识、重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鼓励教研室教师参加科研讲座学习,积极申报各级给类科研课题,并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撰写成教学科研论文,整个教研室科研氛围有了极大的改变。

(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心得体会交流

教研室平均每月会利用周三例会时间组织一次教师教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大家畅所欲言,将自己一个月来的教学工作体会与其他教师分享,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仅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更是充分体现了教研室同事共同努力强大的凝聚力

(六)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网球比赛

近几年,教研室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和省市网球比赛,在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我院教师网球技战术水平,为我院学生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另外,我校网球院代表队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球比赛和全国体育院校网球比赛,取得较好的成绩,为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七)定期举办院内学生比赛

按照学院竞赛训练处的统一部署安排,教研室每年精心筹划、认真组织举办两次大型学生网球竞赛活动,5月份举行全院学生网球比赛,11月份举行学生网球精英赛。通过比赛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网球技战术水平,更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网球课堂教学质量。

(八)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网球裁判培训

为了提高学生网球裁判综合能力,教研室每年4月和10月定期举办学生一、二、三级网球裁判学习培训,通过培训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网球规则和裁判知识,并能熟练掌握网球裁判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西安市业余比赛裁判工作,在校外裁判工作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建设成效

通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网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教学资源已上传到学院精品课程网站,但是网球课程建设不会因此而停滞,相反,我们会以前期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升网球课程建设质量。

在网球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效果得到了校外专家的高度肯定: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副院长、网球教研室教师王海明副教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的网球课程教学形式规范,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教学训练方法实用性强,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积极性,充分考虑到了网球教学的特点,使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显著。同时我院受课学生对此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由于专业的特点,加之身体条件不尽相同,在学习网球之后,深感对于拓展专业的知识面,能够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以促进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对于他们毕业实践以及走向社会增添了信心,开拓了更多的路子,并由被动变主动的学习;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网球课程培养了他们能接受任何挑战,不向压力低头的意志品质,并且让他们变得活泼、热情奔放,形成易于合群的性格。使他们走向社会更加充满信心,坦然地面对社会。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教研室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

1、赵丰,主持完成了学院教改课题《我院网球课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的研》,2011年。

2、赵丰,西安体育学院师德先进个人,2011年。

3、赵丰,EI检索,《Training Student Self-confidence in the College Tennis Teaching》,2011年

4、张亮亮,主持省部级课题,2012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体系的构建及应用》,2012年

5、张亮亮,第一届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新星”,2012年

6、冯加付,ISSHP检索论文,《The research of the reform development of young tennis of China》,2011年

7、冯加付,EI检索,《The Study of Stadiu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2012年

8、冯加付,运动系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专项技能一等奖,2011年

9、冯加付,西安体育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2年

10、冯加付,第一届西安体育学院“教学新星”,2012年

11、冯加付,主持厅局级课题,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西安市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2年

12、田华,西安体育学院教案评比一等奖,2011年

篇3:英语口语重点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进驻我国, 大批外国人士涌入上海, 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开始发展国际化业务, 在上海各行各业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为了培养英语方面的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 中侨学院外语系应用英语专业开设了两个培养方向:涉外商业经营管理;涉外酒店英语管理。目前这两个方向已经分别和上海置地广场和上海万豪酒店签有订单式培养协议。两家企业都是国际化大企业, 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有较高要求, 尤其将英语口语作为重中之重。

英语口语是一门专业课, 也是一门英语专业的基本技能课, 其建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 为了切实贯彻新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英语口语能力提出的教学要求, 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重视, 我们将“上海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情况”作为专题开展研究。为搞好这个专题研究, 我们对其他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担任英语口语这门课程教师的状况、教学方法, 课程开设的时长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了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二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英语口语课程教材不少, 但是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不多, 而且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不足。首先, 从教材内容上看, 听说材料安排的比例不协调;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手段, 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佳,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不足;最后, 英语文化内涵知识的导入不够, 使得学生还是惯用汉语思维, 无法进入特定情景模式。

文化知识的导入与口语技能的训练应该并驾齐驱, 学生只有具备了知识和认知两大要素, 才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过程, 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

三调查方法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本校12级和13级应用英语专业涉外商业经营管理方向和涉外酒店管理方向四个班的学生。其中涉外商业经营管理方向班的学生76人, 涉外酒店管理方向班的学生55人。第二组是本校及上海其他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参与口语教学的老师。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采集数据避免了数据的单一性, 使调查的数据更具科学性。

2. 调查内容

我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英语口语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 因此, 除了对本校的情况做了调查, 还对其他一些高职院校 (包括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上海新侨学院、上海行健学院、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 进行了调查, 力求调查覆盖面更广一些, 使调查数据更具参考性。

我们采取了问卷形式, 问卷由本校学生, 本校及其他高职院校担任英语口语这门课程的专业老师填写。

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学情方面:包括学生口语学习的动机、学习口语的信心、对于口语教学的期望。 (2) 教学因素:包括教师本身资历、教材和教学方法。

问卷的设计基本满足了调查的需要, 涵盖了从心理因素到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

3. 数据处理

学生答卷有在课堂上随堂填写的, 也有在课后填写的。而其他高职高专院校的老师主要通过邮件的形式完成填写。

由于采取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 我们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整理和筛选后,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四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 (11~13为多项选择) :

1. 学情因素

首先, 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分析。根据收集数据分析, 我们发现:在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 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无一例外地认识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除个别学生 (题2) (平均每班2名, 占总数3.05%) 认为将来不会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外, 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英语口语能力在将来就业过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英语口语课, 同学们认识非常清楚, 即通过课程学习可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题4) (84.73%) 。同学们积极的学习动机为英语口语课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 学生英语口语课程学习困难度的数据分析。在英语学习遇到挫折时 (题8) , 其中35.88%的学生认为会去寻找失败原因, 并越挫越勇;56.49%的学生感觉有点失去信心, 但很快恢复;6.1%的学生感觉很难恢复;1.53%的学生感到困难, 想放弃。应用英语专业口语课程每学期有32个课时, 因为口语课程不同于精读、泛读等课程, 它不要求学生进行大段阅读, 因此相对轻松;同时大二的口语课是外教讲授, 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也能引起较大的兴趣。但是轻松和有趣不是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 带着浓厚的兴趣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才是英语口语课的终极目的。

最后, 学生自身英语基础分析。分析数据来自中侨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入学英语成绩和学期期中期末成绩。总体来说,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掌握英语语法, 词汇量达标的学生中, 涉外商业管理方向的学生占35%, 涉外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占25.4%。语法基本没掌握, 词汇量在1500以下的, 涉外商业管理方向的占21%, 涉外酒店管理方向的占24.6%。因为语法和词汇是口语能力的基础, 所以在学生基础如上所述的情况下, 建立英语口语课程重点课程, 在教学改革方面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有一定困难。

2. 教学因素

首先, 师资结构方面。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上海高职高专院校担任口语课教学的教师中有中教也有外教, 70%以上的学校是中教和外教结合;其余的学校是统一由外教授课。根据调研, 我们发现, 没有提供外教教学的班级的学生特别希望有外教;有外教参与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又认为外教上课系统性和效率性不足。

其次, 教材方面。根据调研资料显示, 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各不相同, 其中有30%的学校会在课堂中使用外教印发的材料;有40%的学校使用国内专家编写出版的口语教材;其余30%的学校使用国内出版社的国外教材。如果外教自己准备材料印发的话, 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国内专家编写出版的教材, 从系统性和知识量方面基本没有问题, 但是在语言选词的使用上有时不够紧贴时代的发展, 而且有些选材的内容也已经过时;国外引进教材可解决以上两种教材的缺陷, 其材料组织、思维方式等与中国人不同, 需要授课老师好好准备才能发挥该教材的优势。

五口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前面数据分析, 我们了解了目前高职高专口语教学的现状以及我院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情。在口语教学改革和完成重点课程建设方面的设想总结如下:

1. 提高学生对口语课的重视度

高职高专的学情和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需要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教学以听说领先, 读写殿后。因此, 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教学中要突出听说领先的重要性。建设英语口语重点课程正是要把“说”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在调查的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 还没有英语口语的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因此, 我们学院已走在前面, 我们更要积极努力将这门重点课程建好, 将领先地位保持下去。

2.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夯实英语基础

如上所述, 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差, 学习热情不高。我们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众所周知,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学生的投入, 教学不可能获得成功。所以, 英语口语重点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后, 要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 包括纠正发音、训练语音语调、补充相应词汇、讲解相关语法等。通过这些努力让学生有开口讲的基础, 然后通过不断操练,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3. 选择最佳教材并充分发挥该教材的优势

教材对于一门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材选得不好, 为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 教师需要额外准备很多材料, 费时费力, 事倍功半。根据调研数据, 我们发现使用国外引进教材比外教自备教材和国内出版的教材优势更多。比起外教自备教材来, 它语言知识更系统;比起国内出版教材来, 它的语言和知识与时代更加同步, 更加地道。

六总结

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 我们对于将英语口语这门课建设成重点课程的方法更加明确, 同时信心和决心也更加坚定。这次重点课程建设过程将如上文所述, 从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 力求根据调研数据确定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谭碧云、许平珍.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方法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4)

[2]王秀娥.“听说领先”的实现方法——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0)

[3]江晶鑫.高职高专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 2013 (35)

篇4: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一、电子行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我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对于湖南而言,电子产业也是一个支柱产业,长沙更是将电子产业作为主要的龙头产业进行优先发展,涌现出了威胜电子、长城信息等一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企业。应该说这样的市场对电子应用专业中职类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企业进行过调查,威胜电子根据其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仅2008年需要电子类的各层次的人才近400多人,而实际企业在市场上招聘的人才不到300人,尤其是生产一线工人,更是缺额很大,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

二、我校电子专业现状

我校电子专业开设于1986年,20多年来为市场培养了3000多名电子行业的专业人才,学校有各类电工电子实验室10多个,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工技能》《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电子CAD》《单片机》《传感技术》等。根据目前的市场而言,有些课程很有必要,有些则已经过时了,关键是有的知识点并没有针对真正的市场即企业的需求设置。而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呢?来看看我们的企业吧。

三、长城电子信息公司凯杰公司对公司各方面人才的要求

长城电子信息公司凯杰公司是一家电子行业的上市公司,2011年5月21号到29号我们20多位电子专业的中职老师对该企业进行了为期9天的调研和实习,以下有关资料由生产管理部杨理胜经理和骆曼主管提供。

IPQC人员的职责要求和能力要求

1.岗位名称:IPQC人员

2.岗位作用:对全公司范围内所有过程的产品品质进行管制

3.目标和目的

确保全公司范围内所有过程的产品品质受控

4.岗位职责

(1)过程控制

①按检验规范和作业指导书及相关文件要求对车间的半成品、在制品进行抽检;

②对所有过程影响产品品质的一切要素进行管制,如防静电管制,生产环境温湿度管制,烙铁温度管制等;

③有权对影响产品品质的所有过程工艺进行管制。

④发现过程品质异常,及时反馈给技术、生产、品质部的工程师或主管。

⑤协助所在班组开展自检、互检工作,并负责产品检验标准的宣贯。

(2)工序管理

①为确保产品质量,上一道工序转下一道工序,未达到IPQC控制目标的产品;IPQC有权判定产品NG;

②对试产和量产的产品品质稽核,

③对生產过程的维修板、扫尾补料板进行重点管制,确保品质受控。

(3)检验记录

①做好IPQC检验记录和报告。

②每小时确认各工序的质量情况并签名确认。

(4)检验设备的管理

检验设备

(5)IPQC区域的7S

做好IPQC区域的7S,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关键技能与知识

电子或管理相关专业

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6.关键绩效指标

过程批不合格次数=0次

四、调研小结

企业调查是一个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要做到真正的细致和严谨,需要经过很长时间,通过很周密的工作,走访很多企业,回校后要与学校实践相结合,因此,课程建设必须面向市场。

篇5:关于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雨花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一、调研的背景

校外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校外教育工作的范围很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校外教育中的特色课程是校外教育生命力所在。如何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能够最大吸引青少年学生的兴趣,能够真正有助于中小学生素质的提高,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雨花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直重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在活动中鼓励教师创新新课程,每学期都有2—3门新课程推出,深受前来参训活动的师生、来检查的领导的好评。2012年又被雨花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确定为课程建设年,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调研开发确立更多更有生命力的新课程。

二、调研的经过

确立课程调研的目标后,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中心”培训部迅速拟定了雨花台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程问卷调查表。我们确定本次调研对象为:1.初中一年级至初三年级学生2.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学校领导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各中小学师生中开展广泛的调查。本次调研的形式有:填写问卷调查、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家长反馈等,通过调研摸清学生对我们青少年活动中心现开设课程的喜好情况,分析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设置新的课程。

三、调研的思考

通过一系列调研,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校外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开发、设置校外特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

一、充分认识校外教育组织在开发校外特色课程资源中的作用。校外特色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的创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育的新突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构建,它体现了国际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反映了当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校外特色课程是指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作为课程要素和作用于课程但不形成课程本身却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因素。

校外特色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外特色课程资源是根据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而划分的。对应于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文化、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服务行业、机关、军队、文化遗址,各类专家、名人、先进人物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校外的网络资源。

二、我们在工作中如何设置校外特色课程呢?最重要的是利用多种渠道开发校外教育特色课程资源。

校外特色课程资源极其丰富。从类型上看有自然生态资源,包括宇宙空间、山川湖泊、动物植物、矿产资源、乡土地理、自然景观等等;社会生态资源,包括各类机构、生产部门、服务行业、生产生活经验、民风民俗、人文景观、网络资源等等。这些校外课程资源不仅丰富多样,同时还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点。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校外课程资源同样是发展变化、不断生成的。具体为:

1、现有资源的开发。这是指符合课程资源条件、不需要进行加工即可直接利用。这些资源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直接进行资源的开发。

2、根据校外教育的特点,设置特色课程。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有差异。首先,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对青少年施教没有强迫性,它的吸引力更多的来自于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这样孩子参加校外教育活动时,在选择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样,校外教育工作者在上述方面的选择上也是自主的。其次,从校外教育所设置的课程项目来看,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如学校教育,但大量的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课程设置上,校外教育可从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入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第三,由校外教育的自主性决定,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空间。校外教育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它可以及时创新活动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提高青少年适应环境的技能和本领方面,具有不能替代的作用。

四、我们采取的对策

根据校外教育的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调研后我们确立了我校在特色课程设置上采用“超市”模式。

“超市”模式要求校外教育所设置的课程(活动)要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突出课程(活动)设置的多样性、可选性,具有“超市化”的特色,能够以公益性、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为指导思想,以青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整个社会为大课堂,以实践体验为

特征开展各类活动及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激发青少年主动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热情,享受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及趣味性。

首先,为体现素质教育的性质、原则和特点,我们决定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置校外教育活动的课程:一是注重对所学习的领域和接触的事物应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引导;二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难度的把握;三是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和应具备的能力;四是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应养成的行为和习惯。四个方面以正确的态度为核心,以知识技能的程度和方法能力为基础,以行为习惯为外在标志,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总体目标。这四个方面内容的确立将满足以下条件:相同兴趣的少年儿童群体为教育教学的对象;具有专业特点但又不是专业学校,应面向有学习意愿的少年儿童;具体内容便于少年儿童接受,不过早地传授枯燥的知识体系的内容;生动活泼地渗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地渗透某项专业知识,借此来完善和满足少年儿童的人格、品位要求。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设置突出时代性,可以达到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和终身发展的目的。

其次,“超市”模式课程设置更加关注青少年儿童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索,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情陶冶,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孩子鼓掌,使教育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这是“超市”模式课程设置的重要特点。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可以引导少年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兴趣可以丰富儿童少年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兴趣可以加速儿童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校外教育的理念、模式和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创造条件来满足少年儿童追求兴趣、探索奥秘、表现才艺、充当主体的欲望和要求,使他们愉快参与校外教育活动,在兴奋和“不知

不觉”中学到知识、学会技能、懂得做人、快乐进步。从兴趣发展到乐趣,再从乐趣发展到志趣。针对校外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确保不随意增减课时和国家课程开齐、上足、教好的前提下,我们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自由参加选择课程参加培训,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超市”的建立,让有兴趣参与校外培训的青少年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程并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更多有潜力的、有专长能够满足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需求的人才。

“课程超市”从横向上看可以分为基础课、兴趣课;从纵向上看可以分为活动课、校本课、特色课;从种类上看具体可以分为学科类的课程(写作、奥数、英语等)、活动类选修课程(声乐、舞蹈、武术、乒乓球等文体类;摄影、插花、盆景花卉等艺术类;新闻采访、英语会话、天文观测等兴趣类等等)、探究类的选修课程(学科知识竞赛辅导、科技发明等等)。

篇6: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调研报告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等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是机械工程学科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技术工程系重点建设课程。多年来,学院和系部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建设为关键,以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操作性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核心,尤其是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等方面的工作,使《机械基础》课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学内容逐步充实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机电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总体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开设到现在,一直被列为学院工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建设,《机械基础》课程从学科体系、教学手段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有了长足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建立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其指导思想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我们确定的《机械基础》课程建设上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课程组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机械基础》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为打造机械类省级精品专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队伍建设

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达100%;这些高级职称的教师均是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而且年富力强,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

验和教学经验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专兼职教师均有受过全日制高等本科(或以上)教育的经历。形成了年龄梯队和学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副教授及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人、材料成型或热处理专业副教授及硕士学位以上教师2人。同时,计划引进机械类副高以上职称的实验员2人。

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提高教师学历教育和职称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取得“双师”资格、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专业到实践中锻炼,每年派出3名左右教师进入机械行业企业顶岗培训,不断汲取新的指导技能、新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模式,培养出一大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素质等方面形成更加合理的梯度组合,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充实队伍;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教师编学教材,使之更加适应高职教学特点以及我校办学定位。更好地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高职人才服务。

(二)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点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课程的重点是要求掌握传动机构的一般原理、结构及其特性和运动规律,掌握生产机械的实际运行状况,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选用方法,一般的机械安装和日常维护。难点部分侧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办法是结合实验课,实践动手,实现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互动,直观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利用教学条件

本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具备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实验平台的教学条件。

(三)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和步骤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素质等方面形成更加合理的梯度组合,培养青年教师充实队伍。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教师编学教材,使之更加适应高职教学特点,以及我校办学定位,更好地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高职人才而服务。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尽快组成班子,编写自主实践教材及其配套的教学文档与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第一年:课程资源基本上网;第二年:征求意见,改进扩充;第三年:基本完善。

三、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

1、已经初步完成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录象

2、已经正式出版配套的《机械基础》国家规划教材(由大连理工出版社于2009年1月正式出版)

3、初步完成实验指导书(校本教材)的编写

4、试题库建设形成雏形

四、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实验实训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2、教学队伍的力量需要充实,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还需逐一步优化。

3、现代化教学手段比较薄弱,多媒体教学还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4、目前该课程已有众多的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困难较大。首先项目组成员均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简单粗糙的课件和网页制作,严重制约了整体水平展示;其次,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的思路和要求,无论是教材、教案,还是课件、习题都将是颠覆式的变革,思路尚不成熟。

5、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目前尚未使用。

课程负责人:王敏毅

篇7:旅游地理课程建设前期调研报告

旅游地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融为—体,对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找准旅游地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并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在2010年3月至4月间我们到青海康辉国际旅行社、青海神州国际旅行社、青海大自然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地理课程的调研。旅游企业认为高职学生的旅游地理素养对培养服务地方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有积极而直接的意义,对旅游地理在导游、计调、外联等岗位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为旅游地理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背景

1、旅游业蓬勃发展使得旅游管理人才供不应求

就世界而论,自1994年以来旅游业便已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显著的经济地位与解决就业的巨大作用,已为各国政府所重视。我国的现代旅游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惊人。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调查,2010年,我国旅游业明显复苏,全年保持较快增长,国内旅游市场乎稳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实现恢复增长,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加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1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15.5%;国内旅游人数21.03亿人次,收入12579.7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23.5%;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5738.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21.7%。

2010年青海省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22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22l.5万人次,增长10.5%;境外入境人数4.67万人次,增长29.4%,境外人数中外国人占72.6%。全部旅游人数中,过夜旅游者占41.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44.9万美元,增长32.6%,旅游总收入71.02亿元,增长18.1%,为此青海省存在着巨大的各类旅游人才需求空间。同时也为旅游地理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

2、结合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06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因此深入旅游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旅游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了解旅游行业企业的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情况,找准旅游地理课程定位,培养旅游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有旅游企业相关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旅游地理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品质等,特别是能够具备自助旅游能力、阅读旅游地图能力,利用网络收集旅游信息的能力,归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能力,培养旅游欣赏,归纳表达旅游美学特征的能力,引导游客爱护旅游环境,宣传可持续旅游的能力。

(三)调研对象

主要进行企业调研,走访青海康辉国际旅行社、青海神州国际旅行社、青海大自然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企业经理、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导游、计调人员,调研以下内容:

1、旅游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性质、企业资质、承担相关工作的人员数量、需求、技能要求等情况。

2、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旅游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等。

3、旅游企业对旅游地理课程定位、旅游地理教学内容设置的建议等。

(四)调研方式

调研的主要方式,与企业充分接触,与企业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家、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参观、网络资料查询对旅游地理课程技能、知识的要求等信息。有关旅游地理方面的相关教材通过企业调研,取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调研资料,经过对这些调研资料的整理、提炼,掌握了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为《旅游地理》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旅游地理方面的相关教材

三、旅游课程现状分析

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鉴于旅游地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功能和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普遍开设了旅游地理课程,而且在旅游地理教材建设方面富有成果,但仍存在着理论和方法研究薄弱、研究内容范围较为狭窄、重复工作较多且整体水平提高缓慢等 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的 出现,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着越来越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

1、内容上与相关课程之间存在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叠

旅游地理课程的教材版本有很多,有针对不同教学层次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材,但教材的共性十分突出和集中,对旅游资源相关内容阐述所占的比例都很大,一般先从总体上讲述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其成因,然后划分成旅游区域,再从另一角度来诠释旅游资源。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学概论等

阐述旅游资源的课程存在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叠,对学科的系统性和便于教师讲授考虑过多,而对以职业能力为取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定位考虑不多,不利于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重复学习,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学习效果较差。

2、传统旅游地理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

教师始终是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 “你讲我记”的境地;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四、调研结论

(一)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捧

在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组织中始终贯穿突出“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教学与操作实习的一体化”等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仿真教学环境,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运用科学性、情境性和人本性原则。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融合,实施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重点的项目化教学,通过案例讲解、项目参与等方式将实践操作过程揉合到理论教学的各个任务和实训的各个环节。

教学组织设计上,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能力。以旅游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和细化教学内容。

在结合旅游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吸收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新知识、新技能,引入项目法教学,以项目教学为目标,较好的体现旅游企业真实工作的职业活动过程。

2、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为了加强旅游地理课程的可操作性,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

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针对计调、外联、咨询等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科学设计学习任务,认真选取教学内容。在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以及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及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下,针对旅游企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知识,对旅游地理课程进行深入论证和分析,本着 “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兼顾后续发展为度”的原则,根据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细化的要求,针对相应的学习领域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控制,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情境的实施,实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目标,从旅游企业邀请行业专家,针对岗位任职要求,按照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融通、五段递进”模式的相关要求,与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和设计,确定了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

3、实践技能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以任务(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应知部分的知识后,通过职业活动训练项目的情境教学,引入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

(二)旅游地理课程建设目标

1、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贯彻旅游地理建设的全过程。

2、采用基于旅游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和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建设“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与生产过程结合的学习任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构建以“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3、《旅游地理》课程教材改革

(1)《旅游地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应打破传统的学科式内容体系,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

讲义。

(2)编写适合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青海旅游地理》)。教材编写应以行业专家对旅游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

篇8:崇明县中学校本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对象为崇明县38所中学的分管校长、部分教师与学生。调研方法主要采用网上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调查为自编问卷,其指标体系包括: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学校校本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门类与结构、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教师研修、学校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资源利用与支持条件建设、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等方面。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填充题和开放题四种。

问卷发放与回收:此次调研由38所中学分管校长完成“崇明县中学校本课程学校调查问卷”,每所学校随机抽20%教师完成“崇明县中学校本课程教师调查问卷”、20%学生完成“崇明县中学校本课程学生调查问卷”。此次调研共收到学校有效问卷38份、教师有效问卷491份、学生问卷4136份。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 关于校本课程价值的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我县38所中学中有32所中学分管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占84.2%;有34所中学分管校长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占89.5%。在教师问卷调查中,有75.76%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学校和教师提出较多的是:校本教材能够针对学生特点,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依据学校、地区的条件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能够补充教材以外的空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校本课程开设的程度与开发的广度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县各中学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较好,全县38所中学都已经开设了校本课程,并且较为正式地纳入了学校的课程计划。其中,13所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定的广度,达到市级相关要求,即校本课程的开发数为学校班级数的1.5倍,约占34.2%,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需继续推广。

(2)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从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来看,教师自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占45.3%;在学校要求下参与的占45.1%;即使学校有要求,也没有参与的占6.5%;学校没有要求,也没参加的占3.1%。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方面,教师参与校本课程任教的参与面不是很广,有55.3%的教师有过实施校本课程的任务,没有任教过校本课程的占44.7%。任教中使用本校其他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有76人,占15.51%,选用县级共享课程的有22人,占4.49%。

(3)校本课程的开设方式

从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来看,学校编写校本课程的程序多数是先报学校审核后再编写,说明多数学校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从而避免了盲目编写,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提供菜单选择,并组班上课的占59.1%,未重新组班上课的占30.2%,没有提供可选择的校本课程的占7.6%。在本学期的校本课程选择中,学生自主选择的占55.3%,教师指定选择的占37.1%,学生没有参加的占7.6%。

3. 校本课程的门类与结构

调查数据显示,我县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类涉及身心修养类、人文艺术类、工程与技术类、生活与技能类、社会实践类、体育与健康类等多个领域,其中,属于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方面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占74.2%,属于基础型学科方面开发的校本课程占25.8%,可见,基础型学科方面的校本课程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从而提升学校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效益。

从学生调查问卷来看,学生所喜欢的校本课程,科技实验类占13%,计算机类占23%,语言类占10%,体育类占21%,艺术类占19%,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占0%,校外活动类占14%,这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表明了加强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4. 校本课程建设中的教师素养

调查数据显示,有61.8%的教师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校本课程方面的研修;有46.9%的教师参加过县级层面校本课程方面的培训。在对县级层面组织的校本课程培训活动实施效果的评价中,认为好的占53.9%,一般的占35.2%,不理想的占3.4%。

5. 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价

(1)学校校本课程的管理

在管理方式方面,从教师调查问卷来看,认为学校对校本课程无任何评价的占12.1%,只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占5.1%,只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占13.7%,对师生都进行评价的占69.1%。

在实施方式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全年级开设,学生走班的占24.6%;全年级开设,教师走班的占18.2%;部分年级开设,学生走班的占40.1%;部分年级开设,教师走班的占17.1%。

在周课时数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开设拓展课1课时的占27.1%,2课时的占61.5%,没有固定课时的占7.4%,其他占4%;开设研究课1课时的占36.1%,2课时的占45.1%,没有固定课时的占9.1%,其他占9.7%。上海市中学课程计划规定,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周课时数为2课时。可见,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时数没有得到规范的落实。

(2)校本课程及其实施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对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中,选择测验与考试的占54.9%,写心得体会与论文报告的占29.4%,无评价而给学分的占10.5%,无评价也无学分的占5.2%。

从教师调查问卷来看,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好的占52.9%,一般的占38.4%,不好的占1.6%,不了解的占7.1%。从学生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校本课程执教教师的评价,很满意的占44%,满意的占37%,基本满意的占15.6%,不满意的占3.4%。可见,教师和学生对校本教材的评价比较乐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应引起学校的重视及进一步的探讨。

6. 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上,认为教育资源不丰富的占13.1%,学生不感兴趣的占4.1%,学生学习压力大、精力不够的占42.6%,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有限的占14.8%,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的占22.9%,学校不重视的占2.5%。

与此同时,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愿意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人数接近一半。多数教师愿意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由是: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发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开展和规范化,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有利于学生进步;另外,课程的开发过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不愿意参加的理由集中在:占用很多课余时间,个人空间明显减少,耗费大量精力;没有合适的内容,欠缺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时间不足,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教师认为在影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的因素中,领导的课程意识占11.1%,教师的课程意识与素养占33.7%,条件性保障措施占33.1%,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占22.1%。而从目前来看,认为学校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支持性条件的占93.1%,不支持的占6.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的必要性均比较认可,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

从学生问卷来看家长对孩子参加校本课程学习的态度,支持的占73.7%,担心影响成绩的占20.5%,反对的占5.8%。

7. 关于乡土课程的建设

第一,对于开设乡土课程的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开设乡土课程来自县本课程的占46.7%,学校自主开发的占42.8%,共享其他学校的占9.4%,其他途径的占1.1%。第二,对于区域推进乡土课程建设。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20.8%,有必要的占69.8%,没有必要的占9.4%。第三,学生对乡土课程的喜欢程度。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喜欢乡土课程的占72.7%,不喜欢的占27.3%。具体来说,喜欢崇明乡土历史的占27%,喜欢崇明乡土地理的占17%,喜欢崇明自然生态资源的占38.6%,喜欢崇明社会与文化的占17.4%。

三、调研结论

1. 成效

第一,我县各中学基本都有健全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为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有序开发提供了组织保障。从对全县38所中学分管校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33所中学组建了学校课程审核委员会,占86.8%。

第二,各中学基本都制订了校本课程规划,进行了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形成了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批制度。调查数据显示,全县37所中学有校本课程的规划,占99.3%,有35所中学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设计,构建了学校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占92.1%。在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中,走教师申报、学校审核的占82.8%;学校有相关要求,但未专门审核的占12.3%;学校没有具体要求,只是简单备案的占3.3%。

第三,我县各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也促进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所选校本课程很感兴趣的占37%,感兴趣的占37.8%,一般的占21.6%,不感兴趣的占3.6%;学生在选择校本课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有趣与轻松的占39.7%,对考试有帮助的占19.1%,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的占19.5%,弥补自己不足的占16.6%,其他的占5.1%。在访谈中,多数校长认为,“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对学生而言,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教师而言,校本课程有助于教师专业形象的提升”。

第四,教师对校本课程价值功能的理解与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问卷中,认为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知识面的拓宽有帮助的占35.4%,认为对自己能力提升有帮助的占42.5%,认为没有提高的占22.1%。

2. 经验

(1)形成“立足校本、逐步规范、有序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特点

首先是以立足校本为出发点,让课程落地生根。回顾过去,我县的校本课程经历了开出课、开足课、开好课三个阶段。全县中学校本课程的开课率已经接近100%。在开出课的基础上要开足课。按照目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出的参考标准,开出的科目数应不低于班级数的150%。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崇明县中学校本课程的科目数分布情况为初中阶段在12~58门,高中阶段在70~80门,个别高中科目数已超200门,达到上海市最好高中水平。我县90%以上学校已经制订了独立的《学校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所有学校的课程计划都体现出了校本课程的内容设置、课时安排和开设要求。同时,59%的中学有1~2门学校特色科目。除少数学校尚处于教师走班式外,学生走班已经成为我县中学校本课程实施的常态,这标志着崇明校本课程开始向科目多样化方向发展。在开出课、开足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好课。从县的层面来看,要形成一定的优质科目规模,不能仅依靠个别学校的参与,必须打造一个共享平台,通过全体学校的积极参与,积沙成塔方能形成规模。在通过一系列规范要求下的筛选与评审后,在崇明县的课程资源网络平台上,来自崇明初、高中学段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已经初具规模。

其次是以逐步规范为着力点,让课程根深叶茂。我县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规范:一是规范课程设置,二是规范开发流程,三是规范教材管理。

规范课程设置,主要是针对我县中学一度较为普遍存在的校本课程开设随意性而出台的要求。其主旨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强化学校遵守上海市教委课程计划中所提出的各类课程必须开齐开足的要求,并在学校校本课程的规划和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要求,如《2011学年崇明县××初中拓展探究课程实施方案撰写要求》《2012年崇明县初中学校拓展探究两类课程工作评估标准及其实施细则(试行)》。目前,我县基本没有不按要求开设校本课程的中学。

规范开发流程。第一,学校在科目开发上必须坚持“教师申报、学校审核”的程序,这一要求直接体现在了学校课程规划与管理能力之中。第二,显性的要求+隐性的内涵,即教师开发一个科目,必须具有科目方案(或类似整体设计性资料),并对科目方案的核心要素,给出参考建议,同时要求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评价等均遵循科目方案的约定,配套的教研活动也应重点研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

规范教材管理。我县教育局和教研室两方合力,先后成立了课改办和课程审核委员会,将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两个职能整合,加大了业务指导的行政规范力度。2009年,我县颁发了《崇明县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材管理办法(暂行)》,对全县中学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规范管理的要求,并随即启动了一轮校本教材的审查,选出了一批经过专家严格审查的优秀校本教材作为规范建设的范例。2011年,我县完成了崇明首届中学特色课程评选,11门初中共享课程已上传至我县课程教学研修网,初步实现了课程共享。

(2)区域乡土课程的推进促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打造

在区域乡土课程实践探索中,我县形成了经验:通过转型时期对学校功能的再认识上定位乡土课程,构建跨行业专业团队对乡土课程素材资源作系统化的建设、区域乡土课程的整体设计、“三园教学”经验的持续深化研究、“三素养六途径”的乡土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乡土课程的政策导向与评价管理机制的构建。这些经验对我县各中学特色发展提供了内涵的支持与借鉴。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构件之一是相应的特色课程建设,可以说,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就是相应特色课程不断得到优化、完善与有效实施的过程。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生存条件和发展资源,尤其是乡土课程资源,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这也最能够体现校长和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学校独特性。校本课程扎根于肥沃的乡土,就能创造个性特点,有助于特色校本课程的打造。

3. 不足之处

(1)校际发展尚不均衡

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校际之间的巨大差异:科目开设数量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学校管理的差异等。比如,当有的学校尚困惑于学生走班管理难的时候,有的学校已经在尝试解决学生走班后学习过程的激趣问题了。当有的学校还在为开出足够多的科目而烦恼时,有的学校已经在思考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如何为整体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服务,如何将校本课程的教学优势迁移到基础型课程中去了。

(2)优质资源需要共享

从目前已经完成的县本化课程共享平台工作来看,显性绩效明显,优质课程资源的聚合功能已经初步实现。问题是,在如此大好的环境中,困扰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似乎依旧是资源匮乏。究竟是共享资源尚不足以应对学校需求,还是共享机制尚未福泽广大学校和教师,抑或共享课程资源的遴选不对路?这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3)综合教研有待加强

从三类问卷的调查数据统计与访谈结果,以及我们所亲历过的学校综合研讨的过程来看,我县已经在校本课程综合教研方面开始积极探索了。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县层面的指导,重在关注校本化的细节不足;而学校层面的视角,重在关注课程整体建设的不足。这可能是导致县级要求难以落实、教师专业素养难以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1. 县级与学校共同加强校本课程的规范化管理

校本课程管理是一种全程的管理,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中,是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既要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教材、教学与评价的系统管理,又要在校本课程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转换在课程中的角色地位,对学校校本课程的管理逐步从对课程实施过程的控制转变为宏观调节与课程评价为主。作为学校,要建立恰当的课程决策程序和学校内部课程监督机制,构建科学合理、多方面参与的课程编制机制,形成校本集体决策程序,从而提升校本课程的实施品质。

2. 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培训与教师学习的力度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品质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核心环节是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一方面要搭建多种平台,加强教师校本课程通识知识的培训、实践性教学素养的培训、教育研究素养的培训;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县、校两级校本课程培训的力度,激励教师在知识学习中提升文化素养,在基于实践问题改进的培训中提升课程开发力。

3.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多元评价

上一篇:热闹的夏夜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行宫》元稹唐诗注释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