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园萨迪经典语录

2024-07-08

蔷薇园萨迪经典语录(共3篇)

篇1:蔷薇园萨迪经典语录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萨迪《蔷薇园》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萨迪《蔷薇园》

当争端来到眼前,最好隐忍,这样,温和才能关闭纠纷之门。

——萨迪《蔷薇园》

无论学者,博士,圣徒,也无论圣明雄辩的人物,只要他一旦羡慕浮世的荣华,便是跌在蜜里的苍蝇,永难自拔。

——萨迪《蔷薇园》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萨迪《蔷薇园》

你若寻求财富,不如寻求满足,满足才是最好的财富。

——萨迪《蔷薇园》

好人的家里如果有一个恶妻,今生等于走进了地狱。

——萨迪《蔷薇园》

国王如果在一百姓的园子里取一只苹果,臣属就会砍走一棵树。

——萨迪《蔷薇园》

与其抱手而立伺候权贵

不如动手操劳搅拌泥灰

勤劳永比黄金可贵

圣徒的乞求是为了得到神圣的时间

不是为了使生命变得舒适悠闲

良善者的美名将万古流芳

名声败坏者,虽然活着却犹如死人

《蔷薇园》

十个穷人可以同盖一条毯子,一个国家容不下两个君王。

——萨迪《蔷薇园》

最大的仇敌莫过于自己的情欲。

——萨迪《蔷薇园》

无知的人最好沉默,他若知道这一点,便不算无知。

——萨迪《蔷薇园》

贪婪的眼睛如果永远不满足,经久会被黄土将它封住。

——萨迪《蔷薇园》

幸运的人既播种也收获。不幸的人死后留下全部财产。

——萨迪《蔷薇园》

做好事的人使自己得救,做坏事的人使自己毁灭。

——萨迪《蔷薇园》

富人如果把金钱放在你手中,你不要对这点恩惠太看重;因为圣人曾经这样教诲: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萨迪《蔷薇园》

篇2:蔷薇园萨迪经典语录

萨迪,全名玛什拉法丁·穆萨拉赫·本·阿卜杜拉·萨迪,约1204年出生于伊朗法尔斯省设拉子城。

萨迪祖辈是伊斯兰教神职人员,萨迪也自幼受伊斯兰教影响,萨迪十三四岁是父亲去世,只身一人来到巴格达求学,由于成绩优异,以公费生资格考入涅扎米耶学院,萨迪在学院里不仅精度了《古兰经》,通晓了伊斯兰教教义和教律,而且还系统的学习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各种知识,熟悉了阿拉伯文化,这时他的才华崭露头角,能同时用波斯语、阿拉伯语及一些地方语言写出诗歌。在涅扎米耶学院学习数年后,萨迪开始了漫游生活,他的足迹遍布叙利亚、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突尼斯、也门、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曼、阿富汗、印度西北部,据说还到过我国新疆喀什等地区,他曾13次去麦加朝觐。身无分文,在外漫游。曾经还做过十字军的俘虏。

萨迪在外游荡30年之久,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设拉子城,从此结束了在外的漫游生活,也使他有了总结自己一生经历和见闻的机会,在家乡期间,他进行了大量的著述,其中以《果园》和《蔷薇园》最为著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蔷薇园》全书共分8章,加上前言与后跋共10个部分。书中大量记载帝王的言行,僧侣的美德。褒扬知足常乐,寡言谨行,扬善抑恶,教育别人以交往之道,讴歌友谊与爱情等。其中包括160个故事和大量的格言警句,劝人为善,揭露部分教士的虚伪,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优秀品质。文字简洁明快,描写生动,哲理深邃,是波斯文学殿堂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件难得的珍宝。

一 《蔷薇园》中的所表现的萨迪思想

萨迪本身就是一位伊斯兰教教徒,自幼受伊斯兰教思想影响,因此其著作中不可避免的充斥着伊斯兰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并不否定社会阴暗面,而是主张接受现实,接受现实社会中的美好的事物和疑难的方面。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伊斯兰教给与极大的关注,同时他也希望改变这种现状,试图依靠伊斯兰教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伊斯兰文学并不鼓吹革命,而是想通过描写社会中的正面的和美好的事物,来感染人们,唤醒人类的正义感。萨迪在《蔷薇园》中,正是通过崇高的宗教的影响,来唤醒人们对与生活的热情,并期待营造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蔷薇园》中共八章,160多个故事,故事中充斥了伊斯兰教的各种思想。第一章“论帝王言行”,讲帝王统治之道,教育帝王要行仁政,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要与人民共享财富,第一章第22个故事,讲了一位国王得了一种绝症,许多名医会诊,一致认为无法医治,除非找到具有某种特点的人,用他的胆汁下药,后来果真找到一个孩子和医生们说的相同,国王买通小孩的父母,又让法判小孩死刑,但是在行刑的时候小孩仰天苦笑,说“父母是爱护儿女的,法官是为民申冤的,国王是主持正义的。如今,父母因一点小惠,把我断送。法官判我死刑。王上也只顾自己逃生。除了真主以外,谁还能庇护我呢?”国王为他的话所感动,流泪说道“我宁可病死,不愿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他把小孩放了并赏赐给了他许多财宝,不到7天,国王的病就痊愈了。国王因尊重人民的生存的权利,最终也是自己获得解救。

伊斯兰教重视教育的作用,《蔷薇园.》亦展现了萨迪的教育观,在第7章“论教育的功效”中,萨迪通一个个故事,展现了其重视教育的观念,萨迪主张教育应该从年轻抓起,在第7章第3个故事中,萨迪讲了一位学者教育国王的儿子,学者对国王说“年青时如果行为不端,成年后也将没有出息,嫩枝容易弄弯,枯枝就得放在火上才能弯曲”。同时萨迪主张针对不同的人是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在第7章第3个故事中,国王因为王子的老师对王子过于严格而将老师请来询问理由,老师说“穷人犯了一百样过失,人们往往只看见一椿;帝王如果做了一件错事,就会被人四处宣扬”。萨迪也认为学生的天分各不相同,他说“金银虽然含在石头里,石头里未必都有宝藏;老人星虽然普照大地,这儿皮臭,那儿皮香”。萨迪也十分重视家庭对于教育的作用,在第6章6各故事中,年青的萨迪对母亲出言不逊,母亲很伤心。坐在角落里,哭着说道:“你是忘记了幼小的时候,才对我这样凶暴吗? ”此则也表现了萨迪对于父母要孝的观念。

萨迪在很早就具有了民主、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蔷薇园》中,萨迪充分的展现了其民主观,萨迪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第7章第8个故事中,一位阿拉伯人对他的儿子说:“儿子,在审判日的时候,他们会问起你生平做过什么事?而不会问起你的出身。”第7章第19个故事中,萨迪和一个诡辩之徒谈论富人和穷人的优劣,萨迪说“世人不分贫富,都想礼拜真主”。

《蔷薇园》中也表现了萨迪的婚姻观,萨迪强调结尾夫妻的人应该年龄相近,不能太过悬殊。在第6章第2个故事中,萨迪记录一对老夫少妻的故事,这个老头去了一个年轻的闺女,“我一夜不睡,说笑话,讲故事,想尽办法呵他亲密,求她欢心。”还对他说“又精明有老练。我经过冷暖,尝过好歹;我懂得人情世故,也最激昂义气”他还说“你总算没有落到一个年轻人手中。他狂妄自大,性情粗暴,脾气急躁,用情不专,这是一个心,那是一个样,今夜睡这里,明晚住那里,每日都另有新欢”。听完老头的一席话,女孩却悲不自胜的出了一口冷气,说道:“你这番话放在我理智的秤盘上,比不过我听奶娘说过的一句话‘闺女腰中中一支箭,也胜过要一个年老的丈夫坐在身边’”同样在第6章里第8各故事,有人问一个有钱的老人为什么不娶一个年轻的女人,老头说:“我这样老都不愿意娶年老的女人,年轻的女人会愿意嫁给我一个老头子吗?” 在萨迪生活的时代,人们思想还比较落后,有些老人因为有钱在失去原配夫人后都愿意找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做妻子,而不管女孩是否愿意,萨迪并不赞成这种做法,萨迪同时认为感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两厢情愿才是缔结婚姻的基础。

一部《蔷薇园》凝聚了萨迪思想的精华,萨迪在其中还融入了他的道德观、贫富观、生死观等思想,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二 萨迪在中国

萨迪的作品13实际就已经传入中国,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伊斯兰教内部,《蔷薇园》被作为我国回族经堂教育典范已长达四百年之久,对伊斯兰教信仰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文学界,上世纪中叶开始《蔷薇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学者们纷纷研究,并给予萨迪本人及其作品以很高的评价。《蔷薇园》在其轻松诙谐的故事中蕴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读来振聋发聩,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世界文学都是相通的,萨迪作品中所揭示哲理,在中国民间以及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相似点。比如《蔷薇园》第5章第10个故事,讲述了蕾拉和玛依农的故事,玛依农天天赞美蕾拉的美貌,说的国王也心动了,也想见识见识美丽的蕾拉的,结果却使国王大失所望,“他心中暗想,即使后宫最平庸的女奴,也比她美丽的多” 玛依农看出国王对蕾拉的轻视,对国王说“你用玛依农的眼光审视她,才能看出她的美艳来”,如果要用中国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故事,这不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嘛!在第1章第6个故事中,萨迪讲述了一位国王,平日里横征暴敛,残民以逞。他的人民在暴政压迫之下,贫穷困苦,纷纷逃亡,国王仍我行我素,不听宰相的劝告,结果国王的弟弟起兵作乱,他的人民纷纷投奔他的兄弟,将他推翻。萨迪说“假如帝王平时欺压人民,在危难中就会众叛亲离,你若时时体念人民,在战争是才能无所畏惧。”此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在第2章第8个故事,讲的则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三 萨迪思想中的局限性

萨迪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但萨迪毕竟是一位封建时代的诗人,他的思想也不能摆脱时代的影响,难免留下时代的局限性。

首先要说萨迪的教育思想,如前文所述,萨迪的教育思想也是开拓性的,但教育的方式却不值得提倡,萨迪在讲述的故事中,明显的具有体罚学生的思想,如第7章第3个故事中,学者教育国王的儿子是经常加以打骂,孩子不能再忍受,只好去找父亲诉苦。第7章第4个故事中,萨迪讲述了一位教师,此人“面目冷酷,说话严厉,脾气乖张粗暴,性情固执倔强”“一群甜甜静静的男女孩子,都被他管束得规规矩矩,说不敢说,笑不敢笑。在他面前,不是这个的白净小脸上吃一巴掌,就是那个细嫩小腿上挨一棍子”后来,有人将它他举报,痛打了他一顿,将他赶跑了,请了一位心慈面软的好好先生,孩子们看见这个老师是个天使,他们就变成了一群魔鬼,不肯用功,整天玩耍,打架,最后不得不把以前那位先生请回来。萨迪感到不解,一位通达事情的老人对他说“师父的打骂强过父亲的溺爱”。

萨迪倡导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今天已经被看作是落后的了。

萨迪的思想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强调真主的作用,带有明显的天命观的色彩。在第3章第28个故事中,萨迪讲述了一位运动家的故事,他时运不济,贫无聊赖,衣食都无从自给,他打算到外面去奔走,靠两只手去抓住“幸运”的衣襟。他父亲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时运不济,走遍天下也会事与愿违。一只鸽子飞出去,假如以注定落在网里,就永远不会再和伴侣相会”

时代的局限性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这不是萨迪个人所能解决的。

四 小结

萨迪,这位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精神世界、开阔胸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诗人,他的影响已经走出波斯,波及了全世界,被列为世界名人之一。英国著名诗人阿诺德这样评价:“全世界勤于思索的人,都认为萨迪这位七百年前的诗人既属于古代,又属于今天。”《蔷薇园》选集的译者哈普顿认为萨迪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的良师益友,跟随他的指引便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美国著名诗人和哲学家爱默生亦这样评价:“萨迪热爱的是整个人类”。萨迪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他的思想也必将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光辉永在。

篇3:漫游萨迪·设拉子依的《蔷薇园》

翻阅《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在萨迪·设拉子依(1209—1291)条目下的一则轶闻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这则轶闻说的是,公元14世纪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8年游经我国汗沙城(今杭州)时,受到地方长官的热情款待。有一次在乘坐雕舫画艇游览时,主人安排一艘载着歌手乐师的船只随行助兴。由于主人嗜好波斯(现伊朗)音乐,他命歌手将一首“极其委婉动听”的波斯歌曲用波斯语重复演唱了数遍,以致伊本·白图泰竟将其中几句歌词“熟记无误了……后人依据《伊本 ·白图泰游记》的记载,查到那歌词原是波斯中古时期著名诗人萨迪·设拉子依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我对你一见钟情》:

你走过我身旁,总该看我一眼/难道由于矜持才对我如此冷淡?/纵使到和阗也绝找不到这妩媚容颜/亭亭玉立的翠柏,哪片草坪也难得寻见/请中国画家端详这姣好的面容/画一幅肖像,否则何必描绘水墨丹青?/若撩起面纱露出你弓样的娥眉/天边皎月也得收敛她迷人的清辉/翠柏躯干挺拔,但缺少美丽的面庞/太阳面庞美丽,但略欠秀发芳香/自从开天辟地,未见有人如此妩媚娇艳/你是皎月,是安琪儿?是凡人,还是天仙?/我对你一见钟情,心潮如波涛汹涌……

诗人运用比拟、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描摹令他神魂颠倒的一位娇艳、妩媚、矜持的美女,如此鲜明生动,栩栩如生。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这首诗中所含的“中国元素”。比如形容该美女容貌时说“纵使到和阗也绝找不到这妩媚容颜”,和阗,亦称于阗,系古代塔里木盆地周边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今和田地区。它原是古“丝路”上的一颗明珠,唐代曾设毗沙都督府,元代是蒙古诸王分封地,设宣慰使元帅府。它物产丰富,尤以产洁白玉石闻名,故“于阗”在蒙语中意为“地之乳”。它又是闻名的歌舞之乡,著名乐曲《于阗乐》汉代即传入宫廷。萨迪诗中竟也提及于阗,足见当时此地早已声名远播。再如诗人说想请“中国画家”为这美女绘一幅肖像。我们读《伊本·白图泰游记》得知伊本·白图泰一行当年初到剌桐城(今泉州),从码头经过一街市,待他们返回时,见他与随从的画像已悬挂街头。“中囯画家”的机敏与画技,令他们震惊不已。想不到这“中国画家”的声名,早在伊本·白图泰抵达中国之前,已在西亚一带传播。这不禁令我们想起阿拉伯世界流行的一句格言:“阿拉伯人的舌头,中囯人的手。”说的是阿拉伯人以口齿伶俐、能言善辩闻名,而中国人则在心灵手巧方面更享盛誉——这想必是阿拉伯人从汉、唐以来古“丝路”上源源不断运往西域的精美瓷器、丝绸、绣品的设计、制作与画工等方面真切感受到的。而萨迪的这首描写爱情的抒情诗之所以这样快地传入中国内地,为中国歌手用波斯语演唱与流传,除其旋律优美动听外,也还有这首诗的译者张鸿年先生所说的特殊原因,即当时正值中国元朝,随着中国与波斯贸易、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来华的波斯人日增,波斯语与汉语、蒙语逐渐成为中国内地的三种通用语。而伊本·白图泰的相关记载,也正是这种频繁交流的真实映证。

德国大诗人歌德在读过有“设拉子夜莺”之称的14世纪波斯诗人哈菲兹·设拉子依500余首《抒情诗集》的德译本后,对其推崇备至,并由此先后用十余年时间,系统研读了当时对西方人来说还十分陌生的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诗歌与文学作品,并将研读中的所思所感写成大量诗歌,分别集成《西东合集》和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成为继《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之后歌德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他在为《西东合集》题诗中这样写道:

谁要真正理解诗歌/应当去诗国里徜徉/谁要真正理解诗人/应当前往诗人之邦

而为歌德称颂的14世纪波斯诗人哈菲兹·设拉子依,恰是萨迪·设拉子依的“小老乡”,他继承并发展了13世纪一批星座般辉映“诗国”与“诗人之邦”波斯夜空的诗人们(如鲁达基、萨迪·设拉子依、菲尔多西、奥玛尔·海雅姆、鲁米等)的衣钵,成为波斯中古时期最具世界影响的著名诗人之一,而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正是萨迪·设拉子依。

萨迪·设拉子依(1209—1290)出生于波斯设拉子城一个清贫的宗教人士之家。那时,曾与罗马帝国比肩的波斯帝国已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他自幼便懂得什么是异族统治。但这也更促使他勤奋好学,父母双亡后,他也不忘抓紧点滴时间刻苦学习。由于学业出众,他被派往巴格达内扎米耶学院深造,受到阿拉伯文化的熏陶,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他重返设拉子。不久,成吉斯汗的孙子旭烈兀为贯彻蒙古国大汗继续西进的指令,指挥麾下骠悍的蒙古骑兵越过阿姆河,狂飙霹雳般席卷而至,使他再一次亲历国破家亡的惨状。他无心在故乡忍受异族的统治与摧残,决心仿效苏菲派前辈一样离家远走,去各地游学,做一名宣扬社会公平、正义,揭露统治者贪婪、奢靡与伪善的“行脚僧”。他在国外侨居30余年,足迹遍及亚非广大地区,包括埃及、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印度,还曾到过中国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地区。喀什位于萨迪在《我对你一见钟情》中提及的于阗西北约400公里处,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喀什与于阗便成为塔里木盆地周边古“丝路”上的重镇。萨迪在四处游学的日子里,长期生活在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职业的人士之间,广泛汲取他们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观察、体味与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创作灵感。在游学过程中创作了大量抒情诗、讽喻诗、训诲诗、颂歌、挽歌和“鲁拜”诗(四行诗)等等。直至13世纪中叶蒙古占领者败走后,萨迪才重返故乡。他晚年一直在故乡设拉子度过,由于得到君王萨德的赏识,得以安心写作,并相继完成他毕生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果园》(1257)和《蔷薇园》(1258),奉献给世界文坛两朵光彩夺目的奇葩。他曾说过:人生需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是探索阶段,会经历种种艰苦、磨难,以及犯这样那样的过错,但也积累了经验;第二阶段即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总结收获与教训。他的这两部作品,恰是他幼年失孤,国破家亡,不甘在异族统治下苟延残喘而四处游学30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艺术结晶。

nlc202309082211

波斯中古文学的诗与散文,自公元7世纪萨珊王朝起,至13世纪巅峰时期群星荟萃,许多著名诗人同时也是散文大家。萨迪自然也不例外,他的散文著作《论文五篇》《帝王规劝》《论理智与爱情》等,言简意赅,清新晓畅,一直是波斯文学的经典。与前辈苏菲派诗人、文学家不同的是,他除了反对愚腐、奢靡,注重个人功修和自省之外,还注意将自己对自然、对社会事理的思考、领悟,以及哲理思辨糅合在文学创作与讲学之中。他的作品,无论诗与散文,都有很强的哲理性。与阐述穆斯林应遵循的道德的训诲性诗集《果园》不同,他的《蔷薇园》采用的是散文与诗交织的文体——于散文叙述中画龙点睛般地穿插、点缀着告诫、格言、幽默或讥诮的短诗,使它更显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正如他在《蔷薇园》的《跋》中所说:“我用美丽词彩的长线串着箴言的明珠,我用欢笑的蜜糖调着忠言的苦药,免得枯燥无味,使人错过了从中获益的机会。”在《蔷薇园》开头部分,他写道:“我在这本书里写了各地奇闻、圣人训喻、故事诗歌、帝王言行,其中也掺杂着我自己的一部分宝贵的生活经验。”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庞杂,如萨迪所说,他“把这花木繁茂的花园,仿照天堂,分作八个部分”:包括记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以及论知足长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教育、论交往、论老年等等。说故事,讲见闻,发议论,既无贯穿全书的人物,也无前后相连的情节,不拘形式,不受羁绊,或长或短,从心所欲。于娓娓讲述中,深刻揭露与讥讽13世纪中亚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也真实地记述了普通百姓真诚、勤劳、直朴的本性,和他们对公正、自由与幸福生活的企盼与追求。

最早将《蔷薇园》译介到中国的是回教人士王静斋阿訇,当时(1943年)的译名是《真境花园》。我们手边的这本《蔷薇园》是1958年为纪念《蔷薇园》出版700周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翻译家水建馥先生翻译的。捧读着它,仿佛跨越时空,在深夜,随着头缠长巾、身着一袭粗毛织的长衫的萨迪,在“树木繁茂,清幽可爱,地上像是铺了碎玉,葡萄藤上像是挂满了七簇星的项链”的花园里,伴着潺潺的溪水和婉转的鸟鸣,听着萨迪隽语风生、诙谐有趣的叙述与训诲。我们将那些令我们怦然心动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箴言俪句摘录在小本上,就像用衣襟兜满花园里随手采撷的鲜花:蔷薇、香草、风信子……悠悠自得,乐而忘返。

后来,每当我们翻阅那小本,字里行间依旧感受到《蔷薇园》那花团锦簇、香风细细的景致……譬如在《记帝王言行》这一卷里,我们摘录了萨迪述说的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波斯国王横征暴敛,百姓不堪忍受,纷纷逃亡,致使国势日衰。一天,臣下为他诵读10世纪波斯诗人菲尔杜西创作的史诗《列王记》中扎哈克王朝衰微、法里东继位一节时,宰相乘机问国王:“法里东一无财宝,二无国土,三无军队,何以能据有天下?”国王说:“你不会不知道是百姓拥戴他,肯为他出力。”宰相乘机诤谏:“陛下,既然天下得失在于民心向背,为何您不能对百姓宽厚仁慈,让他们在您的庇护下安居乐业,而偏要迫使他们逃散呢?!”国王却没有接受这诤谏,反将宰相下狱。不久国内果然叛乱蜂起,国王也被赶下了台……萨迪就此吟道:

假如帝王欺压人民,/危难中就会众叛亲离。/你若时时体念人民,/战争时才能无所畏惧。/因为君主如果英明有为,/全国人民便是军队。

再一则关于努什旺国王的故事,说有一次努什旺国王在荒野狩猎,仆从为他烹调野味,找不到盐,正准备到村里去要的时候,国王说“:拿百姓家的盐,别忘了付钱。如果坏了规矩,这村子就要破产了。”仆人不以为然:“讨一点儿盐有什么要紧呢?”国王说:“一切罪恶起初都微不足道,由于相习成风,最后便不可收拾了。”萨迪就此吟道:

国王如果在一个百姓的园子里/取一只苹果,臣属就会砍走一棵树;/苏丹如果放纵了自己,/拿走五个鸡蛋,他的臣属/就会杀死百姓家的一千只母鸡。

《记僧侣言行》一章里的一则则小故事同样给人以教诲与警示。比如揭示一个信徒的虚伪,他说信徒们去国王那里赴宴时,这个信徒吃得比平时格外少,而祈祷时又比别人长得多,以求得大家的尊敬。但一回到家,他便急忙吩咐开饭。儿子问:“您在国王那里没吃饭吗?”他回答说:“因我另有所求,在人们面前没有多吃。”不料,儿子知道他的“另有所求”只是伪装谦逊与恭敬,以博得国王和他人的好感,于是回应说:“啊,既然这样,您的祈祷也不能算数,也得重新来过。”对此,萨迪讽喻道:

你把你的优点放在手心,/把缺点藏在腋窝里。/虚伪的人!假如困苦来临,/你的赝币岂能买到东西?

萨迪一生中还有错被西欧基督教士兵组成的军队当作战俘抓去的经历。他在大马士革住厌了,跑到耶路撒冷郊野去住,不料却被俘获,押送到的黎波里挖壕沟。他赋诗吟道:

他离开人群逃进山林,/原想在此永远修行,/不料会有这样遭遇:/来和野蛮人住在一起。

一个阿勒颇的富商,同情他的遭遇,也赏识他的为人,花钱将他赎出,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不料他这女儿却暴虐蛮横,常对他恶语相向,有一次,她竟这样恶狠狠地骂道:“若不是我父亲花10块金币从法兰克人手中将你赎出,你会有今天?”萨迪说:“不错,是他把我赎出的。可是他又把我卖给你了。” 萨迪这样吟道:

我听说从前有一个高贵的人物,/把一只羔羊从狼嘴里救出。/晚上他拿起刀子要把羔羊宰杀,/羔羊临死之前说了这样的话:“你把我救出来,赶走了恶狼,/现在我才明白你和它一样。”

面对这凶悍霸道的泼妇,他无法忍受,被迫离家出走,继续四处游学流浪……

萨迪在《蔷薇园》中,用这样一则则有趣的故事、传说和“箴言的明珠”,来宣扬勤劳、刻苦、知足、行善、仁爱和谦恭,反对贪婪、暴虐、擅权、霸道、虚伪和自私。那些箴言、俪句,意蕴深刻,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给我们以启迪、警示和滋养。譬如:

无信的人不能当作伴侣,/善变的人不会讲情义。

我宁愿受苦,补缀我这旧衣,/不愿向富人写信求乞。/我若靠别人爬进天堂,痛苦胜过跌进地狱。

狮子虽然饿死在洞里,/也不吃野狗剩下的唾余。/你尽管尝尽饥饿的苦头,/也别向委琐的小人乞求。/愚人虽是法里东那样的富豪/不要把他看得很高。/贱人尽管穿上一身锦绣,/也只是包了金的石头。

有了知识而不运用,/如同一个农人耕耘而不播种。

《蔷薇园》是萨迪晚年深居简出,“以泪水的钻石划开心灵的石壁”,将“我这记忆的石板上的空虚字句通通洗掉”,呕心沥血,精雕细刻,为后人留下的瑰宝。他笃信:

我的身体化为尘土之后,/我的诗文将会继续留存;/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我的画图却将永远留下记忆……

他甚至还说:

假如它能得到王上嘉许的恩惠,/就能和中国的绘画,阿詹的画叶媲美。

“阿詹”是摩尼教的经典,其中附有许多插画,相传也出自中国画家之手。在当年,能与中国的绘画媲美的诗文,在萨迪看来自然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萨迪的作品不仅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世界文坛上也有一席之地,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几世纪来,萨迪那富于哲理的诗句常被人们摘录、引用,联合国总部大厅就悬挂着他的警句:

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下一篇:上海市统计登记申报表填写说明